范文网 论文资料 雾霾与人体健康的影响(大全)

雾霾与人体健康的影响(大全)

雾霾与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一篇:雾霾与人体健康的影响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关于雾霾的起因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一、调查的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国也日趋成为经济强国,但在这发展的背后,我们也渐渐生活在充满雾霾的环境下,为了避免我们生活在。

雾霾与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一篇:雾霾与人体健康的影响

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关于雾霾的起因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国也日趋成为经济强国,但在这发展的背后,我们也渐渐生活在充满雾霾的环境下,为了避免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先弄清楚雾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只找出原因还远远不够,还要找出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它给人们带来的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预防雾霾给人们带来的这些影响,使人们对雾霾了解的更加更加透彻。同时找出雾霾对生活、环境方面有哪些影响,并寻找出预防办法。因此,我们开展了“关于雾霾的起因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搞好调查,我们随机抽取50名市民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实际走访调查27名,网络调查23名。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统计数据、分析、讨论等方式,更深一步的展开调查研究。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和数据详见附录)得出雾霾的起因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们对雾霾的了解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们对雾霾和雾的认知太少,同时人们对雾霾的关注度一般,没有把雾霾这种天气重视起来。

调查表明,随着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或多或少都开始关注雾霾。其中,有26%的市民非常关注雾霾,64%的市民关注程度一般,偶尔关注的的市民也占到了采访人数的10%。并且通过几道关于人们对雾和霾只是调查的题时,大部分市民对雾和霾都了解的很浅,只有42%的市民能判断出水分在90%以上的是雾。而知道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的市民也只占54%。

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当天天气情况的市民越来越多。 调查表明,通过上网了解当天天气情况的市民占80%,而通过电视的占44%。 3.大多数市民认为雾霾给他们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影响。 调查表明,人们认为对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的各占50%,认为对出行和工作产生影响的分别占36%和6%。同时人们认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汽车尾气、工业排放、植被稀少、冬季供暖(含硫煤的燃烧),其中认为污染源来自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的居多。

4.人们觉得雾霾给自己的情绪带来了影响。 调查表明,有74%的市民认为自己不能理性对待雾霾天气,有66%的市民的心情相比平时会有很大的变化,多数心情会变得比较低落,有78%的市民觉得雾霾会使自己不舒服,不快乐。

5.人们认为雾霾会引起耳鼻喉科的疾病。

调查表明,人们认为雾霾天气会引起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的占78%,认为会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占44%,认为会引起咳嗽、感冒、发烧的占54%。

6.大多数市民能够有效的保护自己并且坚持绿色出行。

调查表明,有78%的市民外出时选择戴口罩,42%的市民选择在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在出行方式上,有40%的市民选择坐公交车出行,20%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同时只有18%的市民选择开私家车出行。

7.大多数市民都自身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帮助雾霾的减少。 调查表明,有60%的市民认为多乘公共交通工具有助于雾霾的减少,有32%的市民认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有助于雾霾的减少,认为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纸张和多参加植树活动有助于雾霾的减少的分别占26%和34%。同时为了防治雾霾,有20%的市民认为春节期间不要燃放烟花爆竹,80%的市民认为可以适当燃放烟花爆竹。

8.大多数市民认为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有助于雾霾的减少,并认为治理雾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帮助。

调查表明,有70%的市民认为治理雾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帮助,有26%的市民认为有一定帮助。同时,有78%的市民认为车辆限行措施可以有效治理雾霾,有74%的市民认为禁止重点排污企业可以有效治理雾霾,而认为全范围洒水降尘和燃煤锅炉房、电厂配备脱硫设备的也分别占有60%和40%。

四、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现象提出解决策略建议:

1.多宣传一些关于雾和霾的相关知识,使市民能够基本区分雾和霾,提高市民对雾霾的关注度。

作为同一生活在雾霾环境下的我们,要了解关于雾霾的基本知识,能大致把雾与霾区分开。

例如:雾是由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组成的,水平能见度一般在1000以内,湿度大于90%。霾主要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和硝酸组成,水平能见度一般在1000~10000之间,湿度小于80%。雾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湿度介于80~90%之间。这种颗粒物不仅是一种污染物,还是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2.通过网络开展一些关于雾霾知识的专题活动。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上网来了解一些事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宣传一些关于雾霾的知识,例如:开展一些活动,是大家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些关于雾霾的知识。

3.放松心态,乐观面对。

有时候人们常常因为雾霾天气,不能够理性对待而使得自己的心情变化幅度大,从而使自己感觉不舒服。其实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我们放松心态、乐观面对就好。因为气候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不同的气候会使我们产生不一样的情绪,例如:夏天,气候闷热,会使我们的变得散漫懈怠,并且心情烦躁不安;冬天,气候干燥,使得人们变得急躁;下雨天,天空阴暗,我们的情绪可能就会变得消极。所以雾霾天气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放松心态,乐观面对就行。

4.加大“绿色出行”和“节约用水、用电”的宣传,同时为市民普及一下如何保护自己的相关知识。

根据上述三中的

7、8两种现象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开始坚持“低碳环保,绿色出行”。例如:60%的市民认为多乘公共交通工具,32%的市民认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40%的市民选择坐公交车出行,20%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出行。

在关于市民对自己的防护措施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知道78%的市民外出时选择戴口罩,42%的市民选择在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大部分市民选择外出时戴口罩,这也是对国家相关部门的考验,那就是加强对口罩生产商的管理,增加口罩的质量,从而使市民能够放心的使用口罩。同时喜欢晨练或晚饭后出去锻炼的市民,在雾霾天时,就在家锻炼,不要再外出;在交通高峰时段,减少对PM2.5的直接接触(如骑自行车),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 5.普及一些专业的医疗知识,同时有关单位做好相应准备。

调查表明,人们认为雾霾天气会引起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的占78%,认为会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占44%,认为会引起咳嗽、感冒、发烧的占54%。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要普及一些预防知识,例如:学校每到这些症状的高发期,就会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同时因为冬季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雾霾形成,而冬季也是流感高发期,所以医疗单位要做出应对方案。

在春冬季节,家长也要做好预防工作,因为儿童的体质弱、抵抗力差,更容易生病,所以平时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多喝水。

6.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多参加植树活动。

调查表明,人们认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汽车尾气、工业排放、植被稀少、冬季供暖(含硫煤的燃烧),其中认为污染源来自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的居多。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制度,加强对汽车数量的管理,增强限行制度,从而避免汽车高峰拥堵的情况,因为汽车在制动时,尾气的排放量是平时的好几倍。汽车生产部门也要加强自己的技术,是的汽油的燃烧率增加。2015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几部新的法案,其中明确了相关单位执法权和发展新能源的目标。在这之后,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制度,使各大加油站使用尾气回收装置。对于中大型卡车的生厂商加大管理制度,同时加大低配置中大型卡车冒充国标型卡车来污染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与此同时,加强对市民使用新能源电动车的鼓励,出台一些对这些市民的优惠政策。

对于工业排放,加强对重工业区违标排放的处罚,违标排放严重的,有关部门取消其生产资格。加强脱硫煤的生产,加强对散煤的管理,防止其流入社会污染环境。

在3月12号植树节,有关部门可以号召市民每人种一棵树,并且以后经常来管理,以此保证自己种的树可以生存下来。

对于烟花爆竹的燃放,相关部门设置集中燃放点,并设立燃放时间,以此来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

对于这些现象,全部都得依靠有关部门的管理,只有他们加强了管理制度,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因为1952年伦敦的烟雾事件和1952年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又是对我们的警惕。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避免出现那样的事件,因为那是惨痛的教训。

第二篇: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预防

一、雾霾天气的由来

雾和霾从气象角度来讲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的主要特点是近地面层,它的高度大概不超过400米,是在这以下的气层里面的微小水滴组成的。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直径比较大,从几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主要成分是一种灰尘,通常所说的尘埃,比如硫酸、硝酸这样一些微小的颗粒物。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直径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因此,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二、雾霾天气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常言道“秋冬毒雾杀人刀”。我们看得见、抓不着的“雾霾”其实对身体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老年人群体。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雾霾天气空气中污染物多,气压低,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比如雾大的时候,水汽含量非常的高,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和运动的话,人体的汗就不容易排出,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

3.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4.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5.影响心理健康。阴沉的雾霾天气由于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容易让人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及悲观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容易失控。

6.影响交通安全。出现霾天气时,视野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

三、雾霾天气怎样预防疾病

雾霾天气是自然和人为污染环境所形成的,面对这种恶劣天气,我们只有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其给人们正常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危害。1.减少外出。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出门,或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戴口罩防护身体,防止污染物由鼻、口侵入肺部,外出归来后,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肌肤。

2.减少户外锻炼。雾霾天气气压低,能见度低,空气中悬浮大量尘埃等有毒颗粒,患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尽量避免户外锻炼,以免诱发慢性病得发作或加重。同样大雾天气压较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不宜做户外锻炼,以避免诱发心绞痛、心衰。中等和重度霾天气易对人体呼吸循环系统造成刺激,尤其是在早晨空气质量较差。通常来说,若无冷空气活动和雨雪、大风等天气时,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上午到傍晚前的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地点以树多草多的地方为好,霾天气时也应适度减少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3. 关闭门窗。由于雾霾天气时,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消散,在大雾的天气应紧闭门窗,避免室外雾气进入室内污染室内空气,诱发急性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注意饮食。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要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刺激性食物,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必要时要补充维生素D。

5.行车走路要倍加小心。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能见度较低,视线差,驾车、骑车和步行的人们都应多加小心,特别是通过交叉路口和无人看管的铁道口时,要减速慢行,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第三篇:发现和探索雾霾与地震的关系

2007-10-10 21:18 星期三

摘 要:通过观测,发现大雾的时间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震的时间吻合现象。利用长期积累的浓雾资料和能够找到的7级以上的地震资料进行逐一验证,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规律性关系。这里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一规律深入细致地研究下去,将使地震的判断和预报,变得简单方便。我们可以大胆地沿着这个思路,挖掘出一套新的地震预报程序,以期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甚至地点,从而有效提高人们防震抗震能力。

关键词:浓雾预示地震 远距离前兆

引言

雾、较浓的轻雾,还包括霾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观测中,主要根据它们的能见度和湿度的大小,粗略地加以区分。很多时候,浓雾天气来历不明,我们也缺乏研究浓雾形成机理的机构和人员。比如,在相同的湿度和天气条件下,有时有雾,有时无雾,套用“蒸发雾”、“辐射雾、“平流雾”等相关知识,无法对浓雾的形成机理给予圆满的解释,所以建议,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时代成立雾霾研究机构。

我们到底能不能给连续的浓雾天气找到其形成、存在和消散的真正原因?笔者通过分析大量的天气实况和查阅网络上公布的地震信息,逐步得到相应结论,对隐藏在雾霾背后的形成机理做了另一种解释,并大胆地推断:严重的雾霾天气是重大地质事件的前兆。

1. 浓雾是预示地震的一个重要征兆,其浓度大小和持续的天数与地震的发生存在着正比关系。

根据雾出现的实况和本站的观测资料,查阅并得到雾(霾)天气维持的时间越长,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震的几率就越大。

1.1. 两次大地震前,能见度状况

2006年12月22日到26日,本站连续五天的大雾或浓霾天气,五天的平均能见度在2.5千米以内。又有资料表明,同一时期内我国大面积地区都出现了大雾天气,对这场不同寻常的大尺度浓雾,新闻部门做了相关报道。结果,2006年12月26日台湾省高雄东南海域发生7.1地震,海底网络电缆深遭重创。无独有偶,在2004年12月11日到26日,连续16天,本站一直处在大雾和浓霾的笼罩下,能见度始终维持在0.1-6.0千米范围内,结果,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30万人死亡„„

1.2 一个重要推论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证,都能够说明:大雾天气存在的时间与大地震呈现的正比关系。一般表现为,大地震发生前3-8天内,本站被浓雾和阴霾天气所笼罩。若本站有长达72小时以上的大雾天气,某地就会发生严重的地震。这是一个随时都能用到的推论,应该多予以关注。

1.3 小地震与轻雾(霾)存在的对应关系

就拿我国最新发生的两次小地震来说,10月6日,黑龙江东宁县和四川长宁县分别发生了震级为4.6级和3.8级的地震,而雾、轻雾和霾天气相继笼罩本站是从10月2号开始的,虽然雾霾的浓度不大,能见度也不算太差,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地震有关。

在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的地震发生前,中国大范围内的能见度都很低。

还可以利用现有气象资料对比发生过的所有地震,会发现雾的日期和地震的日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着不谋而合的对应关系。

1.4 对通常雾霾的质疑

工厂排放、汽车尾气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城市灰霾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这没有错。但是,全国范围内广袤的大地处处被雾霾覆盖时,就应该停止抱怨。试想,工厂排放、汽车尾气随时都有,为什么偏偏这时候出现,其它时候就没有呢?为什么浓雾出现后地震接踵而至?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如果雾霾是地震前兆,人类的活动对雾霾影响相应地降低,甚至可被忽略不计。真正需要我们探究的是:地震前地壳会发热吗?如果会发热,雾霾天气容易解释。可以解释为地震不是瞬间爆发出来的,而是一个地球内部持续向地壳和大气释放热的过程中,地温逐步升高,地表的水汽和大量的(超)细颗粒均通过地面土壤、植被、水面等蒸发而形成大规模的浓霾天气。如果借助于检测仪器,会发现两种情况下的霾,其组成成份和颗粒大小均截然不同。打个比方:地震对于地震来说,就象人是有病一样,人得病前,有许多前兆,发热是前兆之一,地球也是这样,雾霾天气是地震前地壳发热的一种现象之一。

2. 雾霾和地震之间的必然联系

以上所列举的例证,是不是大自然的偶然巧合现象呢?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臣伯阳甫曾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地震”。这句话说明中国古代已经注意到雾与地震的关系。通过对比天气实况和得到的地震信息,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地震,在发生前几天,都存在着距离震区很远的地方,能见度显著降低的现象,这说明雾和地震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2.1 雾霾是地震的“远距离前兆”

有资料表明,5-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前,从距离地面几十到数百公里的震源中心,以扇形向外释放热能,地面在3-9天左右,都表现为大面积增温,增温直径可达10万公里。在这样的广大范围内,地表对近地层的热辐射增加,土壤、植被等细微颗粒大量漂浮和存在于对流层中。当细微颗粒粘附水汽以后,就形成了我们肉眼看到的雾和霾。

任何一次地震,都有一个雾霾形成和消散过程。在这一阶段内,距离震中很远的地方,常常出现大尺度的雾霾现象。这是由异常的大规模地面长波辐射造成的,也是地面辐射出的暖气与空气的冷气混合而成的。

雾霾天气是地震前的热效应演变的必然结果,是地震前的“远距离热征兆”。一般说来,雾霾的浓度越大和持续的天数越多,发生大地震的机率就越高。

2.2 雾霾随地震结束而消失

当某地有“地震雾霾”产生时,近地层的大气环流便受其阻挡,气压层变成了地面辐散、高空辐合的高压,雾霾经久不散,天空就象一口倒扣下来的大锅,迫使近地面到高空的大气形势发生变化。就象风要经过充满雾霾的城市,不得不变弱或绕道前行,以便来适应和配合灰霾天气持续存在。

“地震雾霾”的消失,是伴随着地震活动的结束而荡然无存的。验证这一说法的正误,只需要用气象资料查阅一下震后的能见就可以了,一般都表现为:“忽然变好”。

2.3 本站位于河南中部,通过对比分析,东边和东南出现地震前,本站出现雾霾。西边出现地震前,本站无雾。

3.用雾霾预报地震的几条思路

由于雾霾形成机理较为复杂,而这种方法处于刚起步阶段,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目前,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尽管可以把较大地震发生的大致时间预测出来,但是,无法判断地震发生的准确地点。如何才能完善这种方法,使人类能够准确预测地震将要发生的地点那?现提出以下三条思路:

3.1 建立浓雾数据库

由于“地震雾”是个大尺度系统,绵绵万里,每个地方的地表性质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是水面,有的是土壤,有的是岩石,所以,各地产生的雾霾天气也有轻有重。试想,如果某地发生大地震时,把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雾霾状况,专门建立一个数据库,以表明该地发生地震时的雾霾特点,等到该地或附近地区再次出现地震时,利用现存的雾霾数据,就可以准确提示该地某时将有地震发生。这样,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准确预报灾害性地震将在何时何处发生,将不再是当今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难题。

例如:在台湾省高雄东南海域发生7.1地震时,把我国当时的大部分站点的浓雾状况,建立一个数据库,那么,用这些数据和其分布特征,将为准确预报该地区或附近地区的地震,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3.2 建立完善的雾霾观测体系

目前,几乎全部气象台站所测定的雾霾天气,都有点“屈才”,大家都认为它们仅仅是一种无大危害的天气现象而已,其真正对重大事件的预示作用没有被挖掘出来。

我们知道,广大的气象台站取得的能见度数据,仅仅依靠观测人员的目测,这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不能反映当地当时能见度的实际情况。所以,要想把雾霾与地震之间紧密的联系充分揭示出来,必须尽快利用气象台站网点密集、范围广大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雾霾监测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雾霾对地震的指示作用。

3.3 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

为了全面地掌握和研究地震和雾霾的联系,建议尽快地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以便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报着严谨、求实、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向前,会解决许多疑难问题,比如:详尽地建立震级不同的地震分别对应的雾霾范围、浓度和天数;如何准确测定地震雾霾的含量;地震与地温、气温所呈现的远场、近场差异有多大?„„

也许我们从此会走出雾霾带来的困惑,不但能够把地震发生的时间预报出来,而且具体震点和震级都可以预报出来。或许我们气象部门用云图预报天气,用雾图预报地震的时代,不久将会到来。

本文参考文献:

1.<<电波科学学报 >>2006年05期,丁鉴海 , 申旭辉 , 潘威炎 , 张晶 , 余素荣 , 李纲 , 关华平

2.《雾和霾的区分》,吴兑,广东气象2004年04期

3.<<地震 >>2004年04期,蒋海昆 , 侯海峰 , 周焕鹏 , 冯志军

4. 《地震有“热征兆”》,1999年地震学报第21卷第6期。刘德富 彭克银 刘维贺 黎令仪 侯建盛

5.《寻找控制污染的利器 大气气溶胶研究新动向》《科技日报》汪安璞 2002年6月24日

6.http://218.86.121.20/czpd/jxzy/04-05shang/dl/1/05/kebiao/1/kzzl.htm《扩展资料》作者:苍海桑田

第四篇:谈烟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姓 名:学 号:班 级:指导教师:

冯婷婷 113210162 11级专升本计科1班

陈秋

早在1938年,就曾有人提出吸烟对人体有害,而喝酒,吸烟是当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种最常见的社会行为。它越来越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精神、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吸烟和过量饮酒,本来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危害。如果一边吸烟,一边饮酒,则是“雪上加霜”,危害更犬。烟草中含有苯并芘、苯甲葸、氧化氢,一氧他碳等多种有害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大多数散发在烟雾之中。能在口,鼻、咽喉、食道、气管和肺的内表面形成焦油薄膜层,成为致癌物的隐藏之处。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含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由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粘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收,主要是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

吸烟致癌已经公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别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3倍,如果每日吸烟在35支以上,则其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45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0~13倍。肺癌死亡人数中约85%由吸烟造成。吸烟者如同时接触化学性致癌物质(如石棉、镍、铀和砷等)则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将更高。烟叶烟雾中的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需经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羟化酶代谢作用后才具有细胞毒和诱发突变作用,在吸烟者体内该羟化酶浓度较不吸烟者为高。吸烟可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削弱机体对肿瘤细胞生长的监视、杀伤和清除功能,这就进一步解释了吸烟是多种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吸烟者喉癌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十几倍。膀胱癌发病率增加3倍,这可能与烟雾中的β-萘胺有关。此外,吸烟与唇癌、舌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肾癌和子宫颈癌的发生都有一定关系。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烟雾中的致癌物质还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致使其子代的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高。

许多研究认为,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中75%有吸烟史。冠心病发病率吸烟者较不吸烟者高3.5倍,冠心病病死率前者较后者高6倍,心肌梗塞发病率前者较后者高2~6倍,病理解剖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前者较后者广泛而 严重。高血压、高 2 胆固醇及吸烟三项具备者冠心病发病率增加9~12倍。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中的30%~40%由吸烟引起,死亡率的增长与吸烟量成正比。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是公认的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有害因素,但其确切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血脂变化、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异常起着重要作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PGI2)的生成,PGI2是最有效的血管扩张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引起血清HDL-C降低,胆固醇升高,PGI2水平降低,从而引起周围血管及冠状动脉收缩、管壁变厚、管腔狭窄和血流减慢,造成心肌缺氧。尼古丁又可促使血小板聚集。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由于组织缺氧,造成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使血粘滞度增高。此外,吸烟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导致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吸烟还可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PGI2生成减少,血栓素A2相对增加,从而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以上这些都可能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由于心肌缺氧,使心肌应激性增强,心室颤动阈值下降,所以有冠心病的吸烟者更易发生心律不齐,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高。

据报告,吸烟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如果吸烟和高血压同时存在,中风的危险性就会升高近20倍。此外,吸烟者易患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和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吸烟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COPD),最终导致肺原性心脏病。

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实验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成分也有改变,容易阻塞细支气管。在狗实验中,接触大量的烟尘可引起肺气肿性改变。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吸烟者下呼吸道巨噬细胞(AM)、嗜中性粒细胞(PMN)和弹性蛋白酶较非吸烟者明显增多,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烟粒及有害气体的刺激,下呼吸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激活,活化的AM除能释放弹性蛋白酶外,同时又释放PMN趋化因子,使PMN从毛细血管移动到肺。激活的AM还释放巨噬细胞生长因子,吸引成纤维细胞;以及PMN释放大量的毒性氧自由基和包括弹性硬蛋白酶、 3 胶原酶在内的蛋白水解酶,作用于肺的弹性蛋白、多粘蛋白、基底膜和胶原纤维,从而导致肺泡壁间隔的破坏和间质纤维化。据报导,1986年美国患COPD者近1300万人,1991年死亡9万多人,吸烟是其主要病因。吸烟者患慢性气管炎较不吸烟者高2~4倍,且与吸烟量和吸烟年限成正比例,患者往往有慢性咳嗽、咯痰和活动时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显示呼吸道阻塞,肺顺应性、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降低及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即使年轻的无症状的吸烟者也有轻度肺功能减退。COPD易致自发性气胸。吸烟者常患有慢性咽炎和声带炎。

吸烟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增加91.5%,并能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钠,致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诱发溃疡。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使胆汁易于返流,从而削弱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因子,促使慢性炎症及溃疡发生,并使原有溃疡延迟愈合。此外,吸烟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易造成返流性食管炎。

饮酒有其益,也有其害。适量饮酒(一天不超过一两),有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气血运行,解除疲劳等好处。如果饮酒成癖,或暴饮而醉,均有其害。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一次饮用乙醇75—80克可引起中毒;一次饮用乙醇250—500克可以致死人命。

如果适量地喝酒,又有点好菜,心情舒畅,往往会化害为益,收到意外的好处。因为酒精经肝脏分解时需要多种酶与维生素的参与,酒的酒精度数越高,肌体所消耗的酶与维生素就越多,故应及时补充。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均可作为佐菜。

酒是纯热能食物之一。在体内可分解产生能量。但不含任何营养素,过量饮酒第一减少了其它含有多种重要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食物的摄入。其次,可使食欲下降,摄入食物减少,以及长期过量饮酒损伤肠黏膜,影响肠对营养素的吸收。连续过量饮酒能损伤肝细胞,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进而可致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乙醇减慢脂肪酸氧化,可能有利于膳食脂质的储存,肝脏脂肪合成增多,使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发生甘油三酯血症的可能性增大。

虽说“无酒不成席”,同时,酒也是“穿肠毒药”,过量饮酒带来的危害也不少。每年不知有多少人因喝酒造成了意外,多少人把命断送在这酩酊酣热之际, 4 多少健康消失在瓶罐之间。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近年来饮酒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男女饮酒率分别为84.1%和29.3%,其中16.1%的男性和2.5%的女性为每日饮酒。1982年我国酒依赖的发病率仅为0.16‰,到了1990年已上升了3倍多,且酗酒者出现低龄化现象,女性的比例不断增加。

在中国,每年有114100人死于酒精中毒,占总死亡率的1.3%;致残2737000人,占总致残率的3.0%。

大脑摄入较多酒精对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机能及情绪反应都有严重伤害。饮酒太多会造成口齿不清,视线模糊,失去平衡力。心脏大量饮酒的人会发生心肌病,即可引起心脏肌肉组织衰弱并且受到损伤,而纤维组织增生,严重影响心脏的功能。胃一次大量饮酒会出现急性胃炎的不适症状,连续大量摄入酒精,会导致更严重的慢性胃炎。

第五篇:雾霾与pm2.5

1、 PM2.5 PM(fine particulate matter)2.5指每立方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的含量,中文称细颗粒物,值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其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PM2.5的来源广泛,成因复杂,既有因燃煤、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等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又有从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颗粒物。同时其化学组成也十分复杂,不同时间和空间,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不同,不同化学组分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主要包括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微量金属元素、元素碳、生物物质(细菌、病菌、霉菌等)等。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认为源两种

一、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二、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三、继续深化污染减排。

四、着力抓好机动车污染防治。

五、要加强协同防控。

六、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治理方法:室内PM2.5治理,1过滤法:包括空调、加湿器、空气清新器等,有点是明显降低PM2.5的浓度,缺点是滤膜需要清洗或更换。水吸附法:超声雾化器、室内水帘、水池、鱼缸等,能吸收空气中亲水的PM2.5,缺点是增加湿度,憎水性PM2.5不能有效去除。3植物吸收法:植物叶片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PM2.5,优点时能产生有利气体,缺点是吸收效率低,有些植物会产生有害气体。室外PM2.5治理主要是采用活性水喷雾喷淋法,1布置PM2.5监控网,布置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监测网;2在广场、小区、天桥、路灯、高层建筑区域假设喷雾设备,喷雾设备可采用荷电水雾方法,景观区域采用雾粒粒径可调的设备实现喷雾;3喷雾设备装载GSM、CDMA等无线数据控制设备和GPS等空间定位设备,对喷雾量、粒径、喷雾影响范围等现实控制;4建立区域的计算控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通过合理的程序自动控制,编造人工影响模型。现在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大气、废热和温室气体,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将造成环境灾害和气候异常。PM2.5是发展的影子,经济超常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难以依靠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缓解。改变消费方式,改变发展方式,实实在在的节能减排,才是唯一的出路。

4关于雾霾的天气

2013年年初,全国17省市遭遇十面“霾”伏,PM2.5再次成为社会焦点。人们不再相信多开窗通风可以改善室内空气环境。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近期中东部地区出现的辐射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受其控制,城市无论规模大小,其局地交通、生活、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的污染物排放均在低空不断积累。与此同时,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如果在冬季遇到长时间雾霾过程,通常在北方地区因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中等以上城市人口集中排放量大的主城区连续三天的空气污染物积累就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在南方地区如果生产和交通排放量大也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

如何防治空气污染?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难就难在需要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PM2.5减排就会受影响。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PM2.5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如果措施到位,在‘十二五’末会有所降低,但是要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还有很大难度,需要很长时间。

2012年2月29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历时4年修改后,PM2.5终于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与现行的标准相比,“新国标”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这也是公众对纳入国标呼声最高的两项指标。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还再次强调了全国开展PM2.5监测的时间表。会议要求,2012年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PM2.5监测方法。石英微量震荡天平法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监测PM10最常用的方法,优点是定量关系明确,缺点是目前的技术无法解决样品加热后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物质的损失,导致测定结果被认为偏低;如果增加膜动态校准系统,则会因技术不成熟造成成本大幅度增高、操作复杂化,最关键的是仪器故障率大幅度升高,难以获得高质量数据,且石英微量震荡天平法不适合南方潮湿地区和污染过于严重城市用于PM2.5在线测定。

β射线法居于两个假设:一是仪器的石英采样滤膜条带均一;二是采集下来的PM2.5粒子物理特性均一。上述两个假设往往并不成立,因此测定数据一般被认为偏高,这种检测方法在相对干净和干燥的地区故障率低,在潮湿高温区域故障率较高。

以PM2.5粒子光散射为基本原理的仪器,准确测算质量浓度的前提是粒子的密度不变。但这一前提并不成立,因此,所得到的PM2.5数值浓度相对可靠。但若将其转化为质量浓度,数据的准确度则会大幅下降。环保部门很少采用这种方法来测定质量浓度。

除了实时的监测方法外,测量PM2.5还可用最经典的滤膜采样——天平称重法。这种方法只需要一个PM2.5切割头、一台泵和膜架及其滤膜,采集24小时样品后,取下滤膜称重即可。必要时可以平行采集3个样品,经恒温恒湿后再称重。美国环保局采用这种监测方法作为标准,而有条件地承认其他自动方法所得观测数据。从科学的角度讲,这种方法也有缺点,气流长时间不断通过采样滤膜,滤膜上采集到的物质随着气流和温度的变化会造成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物质损失。同时,一些极细小的颗粒还是能穿过滤膜造成结果偏低;相反,气态物质也可能被滤膜吸附,造成结果偏高。但这种方法节省经费,容易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从2016年开始实施,这种方法作为PM2.5全面实行实时检测前的一种过渡方法未尝不可。

截至目前,实际上没有一种仪器设备能够准确无误地测定大气中的PM2.5质量浓度。实质上,石英微量震荡天平法、β射线法和大流量或是中流量滤膜法都可以有条件地用于大气PM2.5质量浓度监测。任何测量都有误差,只要统一监测方式和标准,给出测量结果的偏差范围,就可以考虑使用。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