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纪录片的观后感
第一篇:毛泽东纪录片的观后感
毛泽东纪录片的观后感
永不过时的守护
——观毛泽东纪录片有感
两节现代史课堂,老师让我们看了关于毛泽东的纪录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伟人经历过的现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以及他传奇的一生,也指导我们的人生观,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这是今天的人们为他下的定义,不禁让我心生敬畏之情。可是再看到纪录片中平易近人的毛泽东时,却觉得这是一般的在为人们默默贡献自己一生的普通人。他风趣地与尼克松交谈,又像孩子一样喜爱畅游长江;他在“八七会议”上果断提出“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和平年代又四处体察民情„„既能当机立断,又体贴入微;既有大将风范,有时不时爱“耍小脾气”。这是任何一位世界伟人无法做到的“风度”。这样的“风度”,能让尼克松不禁称赞他为“真正的朋友”,让蒙哥马利感叹,让斯诺的《西行漫记》畅销海外,让世界不得不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纵观他的一生,有人把他“功过相抵”:他是一把双刃剑,是他是中国变得强大,同时又使中国脆弱——他使中国人民翻身成主人,但随后又使中国的经济倒退了二十年。
但试问:如果没有毛泽东,又怎么会出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如果没有毛泽东,又怎么会能开辟延安这样的根据地;如果没有毛泽东,何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二字又怎么会出现在世界地图上。是他让中国的人民真正战胜压迫人民的力量,并且让世界认识“人民”。他对人民做出了这样的贡献,怎么能因为经济的倒退而“相抵”?
毛泽东一生的功绩是举世瞩目的,根本无法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去全盘否定,他是对中国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永远值得敬爱的伟人。
又有人说:在中国,毛泽东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已经不需要了。
可是雷锋呢,雷锋的精神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可是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这和时代有什么关系呢?时过境迁,但不变的是他的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指导作用:还记得运动战的十六字方针吗,还记得他离开延安时说的话吗,还有他在遵义会议上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战术思想。那些参照着《孙子兵法》而制定的战术。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送给奥巴马的正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现代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越来越需要,而创造性思维更是中国人才的发展需要„„
毛泽东思想不会过时,即使是在这个以经济发展为主流的社会中,甚至有很多外国学者在研究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无论是放在什么地方,都具有指导性作用。只是需要我们去发展,去与实际相结合。斯人已逝,但他的思想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彻底失去作用,正如夕阳西下,但他的余晖却在不断地温暖着人们。
我还记得他所说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们利益而死,就死得比泰山还重;为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甘愿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的人民,下面是他的一个生活中的小事:和平年代的他喜欢走遍全国各地,真正地去倾听人民大众的心声,有一次他到杭州去视查,路面比较坎坷,工作人员就削了一根竹杖,他与工作人员打趣说:“这可是件宝贝啊”。从此他去外地视察,都会带着一根竹杖。
这确实是一件宝贝,他在视察时得到的这根竹杖,让他记住了民间的人民,激励他去遍察民情。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一句话:一切为了人民。
那么今天呢?我的人生观在哪里?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与世界相脱离的人,只要我自己和家人过得好就行。但这部纪录片给我的启迪就是:人的一生,一定要去守护一个自己觉得值得的东西。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去守护他的人民。关心人民,为人民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就是他的幸福与快乐。
第二篇: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
物流1101 陆逸鸣 20110237011
1两节毛概课堂,老师让我们看了关于毛泽东的纪录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伟人经历过的现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以及他传奇的一生,也指导我们的人生观,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这是今天的人们为他下的定义,不禁让我心生敬畏之情。可是再看到纪录片中平易近人的毛泽东时,却觉得这是一般的在为人们默默贡献自己一生的普通人。他风趣地与尼克松交谈,又像孩子一样喜爱畅游长江;他在“八七会议”上果断提出“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和平年代又四处体察民情„„既能当机立断,又体贴入微;既有大将风范,有时不时爱“耍小脾气”。这是任何一位世界伟人无法做到的“风度”。这样的“风度”,能让尼克松不禁称赞他为“真正的朋友”,让蒙哥马利感叹,让斯诺的《西行漫记》畅销海外,让世界不得不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纵观他的一生,有人把他“功过相抵”:他是一把双刃剑,是他是中国变得强大,同时又使中国脆弱——他使中国人民翻身成主人,但随后又使中国的经济倒退了二十年。
但试问:如果没有毛泽东,又怎么会出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如果没有毛泽东,又怎么会能开辟延安这样的根据地;如果没有毛泽东,何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二字又怎么会出现在世界地图上。是他让中国的人民真正战胜压迫人民的力量,并且让世界认识“人民”。他对人民做出了这样的贡献,怎么能因为经济的倒退而“相抵”?
毛泽东一生的功绩是举世瞩目的,根本无法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去全盘否定,他是对中国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永远值得敬爱的伟人。 又有人说:在中国,毛泽东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已经不需要了。
可是雷锋呢,雷锋的精神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可是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这和时代有什么关系呢?时过境迁,但不变的是他的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指导作用:还记得运动战的十六字方针吗,还记得他离开延安时说的话吗,还有他在遵义会议上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战术思想。那些参照着《孙子兵法》而制定的战术。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送给奥巴马的正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现代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越来越需要,而创造性思维更是中国人才的发展需要„„
毛泽东思想不会过时,即使是在这个以经济发展为主流的社会中,甚至有很多外国学者在研究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无论是放在什么地方,都具有指导性作用。只是需要我们去发展,去与实际相结合。斯人已逝,但他的思想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彻底失去作用,正如夕阳西下,但他的余晖却在不断地温暖着人们。
我还记得他所说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们利益而死,就死得比泰山还重;为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甘愿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的人民,下面是他的一个生活中的小事:和平年代的他喜欢走遍全国各地,真正地去倾听人民大众的心声,有一次他到杭州去视查,路面比较坎坷,工作人员就削了一根竹杖,他与工作人员打趣说:“这可是件宝贝啊”。从此他去外地视察,都会带着一根竹杖。
这确实是一件宝贝,他在视察时得到的这根竹杖,让他记住了民间的人民,激励他去遍察民情。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一句话:一切为了人民。
那么今天呢?我的人生观在哪里?我一直认为只要我自己和家人过得好就行。但这部纪录片给我的启迪就是:人的一生,一定要去守护一个自己觉得值得的东西。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去守护他的人民。关心人民,为人民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就是他的幸福与快乐。
第三篇:观毛泽东纪录片有感
作为没有特殊经历,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多年以来,我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学校里,书本上老师教的东西,那就是觉得毛主席很伟大,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也很遗憾,因为毛主席在晚年不可避免的犯了错误。而这样的错误也让幼小的我认为,毛主席毕竟不是完人,他也会犯错误,而且犯的是普通人基本都能理解的错误,也就是所谓的排除异己,保住地位等等。现在看来,我和大部分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就是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腹。不知是谁说的,如果几何公理违背了人们的利益,也会被视为谬误。也就是说从来没有独立于利益和价值判断之外的“社会事实”。因此所谓的“历史记录”很可能远非历史本身。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任职以来,不,准确地说是他领导中国人民斗争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地为中国革命规划宏伟蓝图,他所留下的“毛泽东思想”更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流传 下来。
毛主席很普通,普通得和其他人一样喜欢抽烟,游泳,偶尔地幽上一默;毛主席又不普通,他有常人没有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在艰苦环境下不畏艰难地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观看片子时,我真的由衷庆幸,我们的毛主席在做关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抉择时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这条道上,而不是与蒋介石一起做有损民族利益的事。他的不普通还体现在他的自我牺牲上,他的6位亲人都献身于中国革命,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悲痛啊,但毛主席没有多余的时间悲痛,他只是一次又一次把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毛主席喜欢游泳和走访,他的梦想是游遍祖国的山河还想游密西西比河,但在他年青力壮时世界形势不好,他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梦想,甚至因为身份而不能随意到各国游历,他唯一去过的祖国境外就是苏联,而且是为中国的将来去的。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他就像古代的盘古,不同的是盘古撑开了天地,而我们的毛主席一肩挑起了整个中国的希望!
他在世时,那时的中国并不富强,在世界的话语权不多,但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始终表现地不卑不亢,在访问苏联时,由于毛主席的坚持,斯大林也来到中方招待宴与我国联盟。同样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也从不轻视小国,提出了“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的理念。1974年,非洲领导人访华时,其妻子对毛主席行屈膝礼,毛主席热情地与他们一一握手,并也还以屈膝礼。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时,他这样说到:“我们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推上联合国的!”
毛主席还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在与各界人民吃饭时,他会主动发烟给他们,还会劝菜,甚至在宴会过后亲自送他们上车并目送他们离开。这点还体现在他的亲民上,当时全中国都把毛主席当神一样膜拜,他却极力反对这种心态,他曾说最羡慕的就是在居委会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人。他出生农民,在执政后也时刻牵挂着农民的生活,农民朋友受苦了他都会心痛地流下泪来,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特别节省,破了的衣服,毛巾等总是缝缝补补很多次。在战争时期,曾有农民朋友咒他死,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派人了解群众骂他的原因,但得知是因为农民要负担的军粮过重时,他经过深思熟虑执行了“精兵简政”政策。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恰同学少年》,给我极大的感性认识和震撼。从来都只把毛主席当个睿智的老人来看的我绝想不到毛泽东年轻时已是那么意气风发,崭露头角。他的博学广识而善于思考的优良品性,他的看书时字典地图不离手的认真而严谨的态度都使我佩服不已。要知道我们同学一般去图书馆都是空手去空手回的,看得除了娱乐八卦,科幻世界还有些什么呢?毛泽东利用假期去游学体验劳苦大众的生活,他带领组织工人夜学提高工人素质,他大胆的嘤鸣求友,他带头组织读书会促进同学共同提高,他做的这一切都是那么有板有眼,足以让我自惭形秽,悔过不已。回想自己在大学2年都干了些什么?我的同学和 老师又都在关注什么?毛泽东还提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修身之道,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对毛主席耿耿于怀是因为长久以来,文革被说成一场万劫不复地大灾难。很多人都不理解毛主席,都被官方的评价主导着,都对毛主席犯的“错误”念念不忘。但按照莫里斯的说法,是毛泽东的意图与他遇到的环境之间的冲突,成为文革这场悲剧的核心。他还认为,无论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有多么惨重,它确实把向当局造反是群众的权利这一概念输进了群众的意识之中。当中国人民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这种权利既非上面所赐亦非上面所能废除而为它们固有地权利时,他们也许会再次实践文化大革命所鼓吹地那一幕。因为唯一地方法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用任何包办代替地方法。”
也许很多人都接受了人类社会本来就没有平等的流行观点,我以前也痛苦的认同。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个人奋斗,名哲保身。在这样的私有制的社会里。你我眼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我追求的只能是短暂的快乐,然后徒留万年空虚,更别提那能够满溢你我心间的奢侈的幸福了!但是我不禁要问,人类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呢?如果说全世界的人们很多都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但是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毛主席领导下那曾经有过的流金岁月啊。退一步讲,我们毫不怀疑文革有一个伟大的初衷,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革进行的还是有点匆忙,以至于大部分的民众更不上毛主席的脚步。毛主席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和那么深邃的远见。他把建国后出现的问题和将要出现的问题都看透了。30年来出现的种种怪事,魑魅魍魉的群魔乱舞,其实都没逃过毛主席的千年眼呐。今天再去回首,民众可能才能真正体会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反面教材给人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必要。另一方面,当我们认识到毛主席发动文革的伟大的初衷的时候,就会不得不更加佩服毛主席了。“他居然敢于一个人和自己所缔造的政党和国家机器对立。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毛泽东一样,始终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毛泽东一样,让人民心中像火一样燃烧。”这是怎样的勇敢和大无畏精神啊,真正的伟人才是这样的。
中国有这样的伟人真是幸运的。 他甘愿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看着那些记录着毛主席真实生活的片段,看着他从风华正茂到后来的老态渐显,真的感到些许难过,但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他的坚忍,他的付出与平易近人。但影片里德毛主席喊出那句“人民万岁”时,我想,大家都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吧,那是他用自己一生对“为人民服务”做的最好诠释!
当我们离毛主席越来越近,对毛泽东思想看得越来越透的时候,就要坚定毛主席倾注一生的是正义的事业,就要坚信失败了不代表不能成功,很难实现不代表要放弃努力,现实纷繁复杂而另人沮丧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美好理想和美好心灵。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革命多不是一朝就能成功的,革命者也需要多次的锤炼才能更坚强更有战斗力;民众也不是一次革命都能觉悟的,他们需要多次洗礼才会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权利。到那个时候,鲜红的太阳必将照遍全球!
环091-2班 洪
潘
慧 200982501231
第四篇:观“毛泽东纪录片”有感
今天上《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课时,老师给我们播放了有关毛泽东一生的记录影片。讲述了毛泽东的青年时期如何奋起闹革命,中年时期如何指挥大局,成为一个响当当的战略家,老年时期如何实行外交政策,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等事迹。
毛泽东是中国的一代伟人,他是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青年时期,他就有独特的见解,对自己有一个不同的特别定位,“读奇书,做奇事,成一个奇男子”,他博览群书,热爱学习,在那个**的年代有着不一般的头脑,“为人民着想,为国家出力。”中年时期,作为共产党主要的军事将领,他领导了多次成功的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乘着自己的专有列车,到祖国各地视察工作,拿着他那根越磨越亮得竹竿走过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自然、纯朴、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骄傲,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他说,“我多羡慕你们这些做基础工作的啊,可以天天和人民打交道。” 他的这种亲民的思想,赢得了人民欢迎和尊敬。他在外交上,具有亲和力和号召力,他接待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时的隆重欢迎,和交谈的真诚让国际友人折服。在他老年时期健康状况严重恶化时,仍然思想仍然敏捷、深邃。
他把自己的一生,汗水、泪水、热血、生命、妻子、儿子、兄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事业。为捍卫国防、改善人民生活、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是共和国之父,是现代中国的灵魂,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奇男子。
看完记录片,我们对毛主席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他的事迹,他思想无时不刻的引导着我们,怎样做一个有用中国人,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做有意义的事情,先充实自己,壮大自己,才能为中华而效力。
我们处在和平、进步的21世纪,无数革命战士用鲜血为我们换来了和平与发展。作为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作为仍在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我们不应该虚度光阴,贪图享乐。应该正确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做出一番成绩,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家人的依靠,国家的栋梁!
雷丹
2009245026
税筹091
第五篇:纪录片《家园》的观后感
最近比较热门的一部环保电影《家园》,昨晚终于昨晚目睹了。导演和摄影师以无可挑剔的视觉和镜头,以极具震撼力的时事给人类以警示。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摄影师基本上采用航拍的的方法去俯视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园。从这个视觉看到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让我们识得庐山真面目。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的高度树立了一种主人翁的姿态,看到地球已经如此孱弱,我们怎能不动心?就像片中所说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环保理念和行动。少浪费点时间在KTV,在酒席饭桌,在奢侈品店,定下心来看看这类的纪录片,告诉自己,你所需关注的还有自己所在的这个环境,这个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与我们希望。各国政府都去积极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2009年6月5日,又一个地球环境日。一部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HOME——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在全球同步上映。其上映的场合不止在传统的影院、剧场,还有互联网。这使得这部《家园》转瞬间传遍全球每个角落。
因了朋友的相助,得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通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可以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知道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必须这么做,也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考虑,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 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提供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很深奥哦!),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现在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
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弃、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面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责任的公民——人类应该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考虑,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家园》观后感受
《家园》这一部纪录片以客观的角度阐述地球的诞生,演变以及地球现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一幕幕自然漂亮的画面带观众认识美丽的地球,并借此宣扬环保的重要以及迫切性。
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尼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亚马逊热带
雨林到戈壁大沙漠;美国德克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但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更重要是地球60亿人类都应该醒觉,我们的责任所在„„
自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二十万年以来,这个星球历经近四十亿年演化所建立起的平衡,不再井然有序。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过高昂,但现在不是悲观的时刻——人类还有十年能扭转这股趋向,了解过去我们巧取豪夺地球丰饶资源的完整真相,并改变人类的消耗模式。
《家园》没有惊险特技,更没有视觉特效,而是忠实的呈现地球污染、受创的样貌,对照原始的天然美景,形成强烈对比,电影工作者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地球、为生态尽一己之力,时尚界也掏腰包,赞助拍摄,这部纪录片不为盈利,因为再多的商业利益,也远远不及地球付出的代价。
仅仅谈以上着一些,应该不够吧!许多人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也感触颇深,却没有在自身的行动上有所体现。当在商场买完东西后,仍然习惯性地向售货员要一个塑料袋;当旅行既可以坐火车,又可以坐飞机时,仍然习惯性地说一句:“飞机舒服”而选择了飞机;当雪白的A4纸用完一面后,不管第二面有没有用过,都习惯性地直接扔到废纸篓中;上下学时习惯性地让父母开私家车接送„„
到底应该怎样抢救地球呢?别给自己太多的舒适。每个人夏天都把空调温度调高几度或不开空调,不知道能保护多厚的臭氧层;每个人出门在外都多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步行,不知道能减少多少污染物排放;每个人都在购物前自备几个环保布袋,不知道能少用多少塑料制品„„把自己的舒适分分出一些给地球,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可以抢救地球的方法。
其实,保护、抢救这唯一的地球,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到底永生没养的方法,而是我们从心底里意识到我们之前的过错和我们现在对于地球的责任与义务。为抢救地球尽一份力,不要让自己流下悔恨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