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与价值观测试题
第一篇:人生观与价值观测试题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测试题
2008届高考政治复习同步测试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测试题
一、选择题
电视成像技术发展太快了,如今想买台电视得先弄清平板、背投、数字、高清这几个新名词,否则就听任商场忽悠你吧!回答1~2题。
1.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新名词不断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 )
A.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B.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C.社会存在不断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D.人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创造新名词
2.如果买电视前弄清平板、背投、数字、高清这几个新名词,在眼花缭乱的电视机柜前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这说明( )
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只要有科学的社会意识作指导,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复杂性还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价值的多元化、复杂化问题凸显,迫切需要建立核心价值观,以主导社会思潮的走向。回答3~7题。 3哲学上“价值”的构成要素有( )
A.客观事物的有用性 B.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
C.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 D.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属性 4.价值观人皆有之,但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这是由于( )
①客观事物的属性是不同的 ②人们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 ③人们的认识水平是不同的 ④人们的利益、需要是不同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价值观分为正确的与错误的两种: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整个社会系统步调一致,和谐融合;错误的价值观则导致整个社会系统各行其是,分崩离析。区分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B.是否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是否对人生有导向作用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6.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价值观,流毒甚广,影响极坏。我国市场经济中假冒伪劣泛滥、坑蒙拐骗严重、贪污腐化成风、商业贿赂公行等各种丑剧的粉墨登场,无不根源于此。这表明价值观能( )
①指导人们作出具体的评价 ②指导人们干什么或不干什么 ③指导人们进行人生选择,人生道路的选择 ④指导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 2008届高考政治复习同步测试
7.财富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贯坚持“取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香港首富李嘉诚将个人财产的三分之一注入了自己的专门基金会作为慈善之用。李嘉诚的财富观告诉我们( )
A.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B.金钱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C.“回报”才能更多地“索取” D.奉献社会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 阅读漫画《“黑市”生意“红火》,回答8~9题。 8.漫画中报废车“黑市”的存在说明( )
A.错误的价值观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B.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个人主义的泛滥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不一致的
D.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前提下,不能允许个人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9.要取缔报废车“黑市”,从哲学上讲必须( )
A.加强执法管理力度 B.反对追求个人利益
C.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D.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007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报名工作于5月15日圆满结束,全国共有62053名高校应届毕业生报名。回答10~12题。
10.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融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要求。这说明志愿精神( )
A.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B.坚持把他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C.是以反对个人主义为根本目标的 D.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1.从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上看,志愿服务工作者坚持了( )
①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②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③把国家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④放弃个人一切的正当的、不正当的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右图是北京奥组委公布的北京2008奥运会“志愿者标志”。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必须具备外语特长、专业技能和礼仪知识。这说明( )
A.青年学生要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B.青年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D.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为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执行,在2007年6月24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上首次进行审议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规定,超过6个月未执行的,当事人可向上级法院申请由其他法院执行。回答13~14题。 13.从哲学角度看,地方保护主义( )
①是不顾全局利益的本位主义②没有正确把握事物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联系 ③实质上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 ④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2008届高考政治复习同步测试
14.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做到( )
①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②把当地的客观实际放在首位 ③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④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07年6月22日,刘旭先进事迹表彰大会在广州召开,刘旭被教育部追授为“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回答15~17题: 15.据介绍,刘旭同学生前系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系2006级学生,共青团员。2007年2月为抢救一名落水少年,英勇牺牲,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这表明( )
A.人的自然性制约着人的社会性 B.自私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的自然性渗透着人的社会性 D.人生价值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16.刘旭成长在贫困家庭,长期靠勤工俭学维持学习和生活。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听闻刘旭的事迹后,纷纷表示要学习刘旭的精神,摆脱贫困给自己带来的心灵阴霾,积极面对人生,学会用爱心照亮自己,激励他人。这表明( )
A.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B.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C.个人活动对社会产生能动的影响 D.个人与社会相比,社会更为根本 17.刘旭同学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 )
A.精神贡献离不开物质贡献 B.先进人物不追求个人利益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条件
2007年5月16日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向院士记者表示,经过三年的准备,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已经进入倒计时,“嫦娥一号”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射升空。回答18~19题。 18.我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而今,随着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嫦娥奔月”在我国即将变为现实,这表明( )
A.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B.理想高于现实. C.神话和空想也可以转化为现实 D.理想不一定来源于现实 19.欧阳自远院士在谈到探月工程时表示,嫦娥工程得到了公众的支持和厚望,我深受鼓舞,一定艰苦奋斗,竭尽全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昌盛作出历史的贡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只能通过( )
A.人的奋斗表现出来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C.人的自身表现出来 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无法忘记,战争年代,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建立起了鱼水般的关系。党的领导人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毛泽东同志和战士一起开荒种地,朱德同志和战士一起挑米上山,周恩来同志和群众一起纺纱织线,至今传为佳话。回答20~21题。 20.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3 2008届高考政治复习同步测试
A.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要坚持实践的观点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认识秩序的具体体现
D.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就会胜利
21.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要依靠群众,一刻也不离开群众;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更要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时刻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因为(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绝大部分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实践活动就是人民群众的实践的活动 D.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
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之源。树立党内和谐理念,对党员来说,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严格用党章、党员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党性修养。回答22~25题。
22.这里所说的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就是指( ) A.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B.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C.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D.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23.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 B.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 D.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 24.对党员来说,之所以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是因为( )
A.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B.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相互决定的 C.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主观因素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 25.对党员来说,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实现( )
①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的统一 ②理论指导实践
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 ④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2007年 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认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1)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2)从哲学角度说明,应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4 2008届高考政治复习同步测试
27.在国外,中国出境游客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群体。不少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外国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调查发现,一些中国出境游客的形象令人不敢恭维。为此,2006年,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针对国人出行中“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这7大不文明行为,开始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并出台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指南》等。2007年的五一前夕,“文明出游”从泛泛的号召向实在的行动过渡。一些地方的旅行社在组团外出旅游前,和游客签订旅游文明公约,为游客准备旅游礼仪规范说明,并派发文明礼仪手册。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说明。
(2)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
5 2008届高考政治复习同步测试
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D 6.D 7.D 8.A 9.C 10.A 11.B 12.C 13 A 14.B 15.B 16.C 17.C 18.A 19.B 20.A 21.B 22.D 23.C 24.A 25.B 26.(1)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②只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我们要在实践中树立群众观点,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8.(1)①中中央文明办与国家旅游局针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颁布《公约》与《指南》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中国游客给外国人留下的不文明的印象是在错误的社会意识引导下发生的。③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文明出游”从泛泛的号召向实在的行动过渡体现了这一点。
(2) ①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活动、人生选择起积极作用。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利于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②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坚持集体主义的体现,有利于消除旅游中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现象,保护旅游资源,维护集体利益。
第二篇:素质培训人生观与价值观感悟
今天通过齐总的人生价值观培训让我明白我们只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加上执著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我们要以善为本以爱为基,感恩我们身边的朋友,感恩我们的对手,因朋友让我得到温暖,对手是我们强大。我们只要有足够的相信和执著,什么样的奇迹,都有可能发生。我们改变不了我们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改善我们的环境。所有的人都可以对我不负责任但是我必须对自己负责,不能够在平凡平庸中度过我的一生,我们要为自己、自己的家人而努力。引用齐总的一句话:“人生诚然是剧本,但编导却是我们自己”我们有能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命运”命是固定的而运却是动态的,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抓住属于自己的运,否则只能眼睁睁看着属于自己命从自己眼前溜走。通过这次培训我以确定我下一步的工作与生活计划。
方明柱
2012-10-23
第三篇:关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文章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
正确的人生观是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是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人生观,是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且最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人生观。
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人生,要求我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遵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积极认真,努力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丰富和发展,也为我们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也只有在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为他人创造幸福,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
这是正确的价值观,要是大家都把它当假话,那这就没什么意义。也正如当今的社会,拜金、享乐、自私这些价值观充斥人心,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了假话空话。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文化教育,至少我把它当真话,我也如是要求自己。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放得太低。
当今中国社会中一些人的文化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比较混乱,毕竟改革开放引进来的除了菁华,还有思想的多元化,也就导致了思想的混乱。而当今如此之快的社会节奏,又有几个人能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何为积极的人生观:
何谓积极?时时地生活于现在,不将生命的时光浪费在对于过去的骄傲与悔恨,也不将宝贵的生命消磨在对于未来的幻想与忧虑,即是积极。
许多的人成功时很骄傲,失败时很后悔,这都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绊脚石。成功就是成功,当然有自己努力的因素在内,但还有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配合。遭遇失败其情况亦同,往往不是以个人的力量可以决定的事。至于如何积极?首先应念念想到利人就是利己,便会积极。许多的人只管自扫门前雪,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重要,其实,那是最傻的。
佛经中有个寓言,说有一条蛇,蛇头与蛇尾互争前后,计较勤情。蛇头说:“我好辛苦哦!吃了东西,结果通通归你享受,走起路来,在前面拖着你,你这尾巴,真是太麻烦了!”蛇尾道:“我最倒霉了。出门时,人家都看不到我,只看到你,没有我在后边死甜地推着你走,你走得动吗?说到吃的,你专门享受美食,倒霉的是我,脏的、臭的,全归我来处理!”
我们人的身体不也一样吗?虽分五脏、六腑、四肢、五官,每一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独立的功能存在,却皆属于同一个人,少掉一样,就不健康了。一个家庭之中虽有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个个不同,但是所谓家庭就是由于有了这些人集合在一起生活,是共同的—个组织体,所以称为家庭。现代的社会、国家,虽有各行各业、不同阶层、不问组织体系的团体,可是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国度里,彼此无法分割。勿使城门失火,池鱼遭殃;必须唇齿相依,守望相助。
如今的世界由于信息的发达,交通的便捷,全世界的人宛若生括在同一个乡村中,故被称为地球村。因此,必须要有休戚相关、唇亡齿寒、息息相通的认识。
爱因斯坦有过这样的自述: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我们每个人
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
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
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
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
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
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
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
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
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
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制,而且要适应内在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格言从我青年时代起就给了我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是宽容的持续不断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恒常,在一刹那之间起著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
是灭,生中包含著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著「常恒’。‘有漏’的‘漏’指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自性和实际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第四篇:宗教信仰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姓名:余庚男 学号:22131136 班级:电科13-1班得分
摘要: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关键词:宗教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关系 正文
一、宗教信仰
1、概念、意义: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2、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宗教信仰就是一种对自身、对邻人、对世界的人格倾向;一种整体的回应;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和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一种生活在世俗层面之上的能力;看到、感到一个超越的维度,并依此而行动。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宗教信仰,都具有追求“终极”并以之为生活支撑和意义诠释的显着特征。表征着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望,它给人注入神圣的目标,引导人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愿望、行动等的根基。是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是人的精神柱石,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为人们提供“应当的应当”作为评价主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层内核,是价值评价活动的大前提。信仰从它的生成那一刻起,就满足着人的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理想性需要,信仰一生成就本然性地获得了‘纯正性’的价值本性。
二、人生观、价值观
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
2、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三、宗教信仰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宗教信仰的价值观:
(一)救人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都有一完整的救人教义及方法﹐并且也都努力实践救人的信仰。例如﹕佛教倡导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信仰天主基督的人倡导大爱﹑以服务牺牲拯救众人。
(二)伦理道德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都有自己倡导伦理道德的教义基础﹐以及应该遵守的戒律和修身律己﹑待人接物的规范。
(三)精神生活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都相信除了世上的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的生活及来世的生命。为此特别强调精神的价值﹐重视精神及来世生活。
(四)慈悲及爱心的价值观
每一正信宗教的教主都以慈悲博爱为怀﹐他们以言以行以及整个的生活宣导慈悲及博爱的价值﹐也都鼓励信徒以实际行动发挥慈悲及爱心﹐为此创办了许多社会慈善事业。
(五)正义与和平的价值观
倡导正义及促进和平在每一正信宗教的经典中都有明文规定。只有一些激进的基要派教徒﹐以卫护正义及保卫其基本信仰为藉口﹐而使用暴力甚至发动战争。其实这并不是正信宗教创始人的原意。请参考KAREN ARMSTRONG所着《THE BATTLE OF GOD》王国璋所译《为神而战》一书。
上述的各大正信宗教所有的共同价值观﹐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也受到许多挑战﹐例如妄用人权﹑民主﹑自由等美名﹐而将原本相反自然律的行为合法化﹐使人们对伦理道德的观念混乱。又如宗教偏激分子﹐以保卫宗教信仰之名﹐使用暴力甚至发动战争等偏差的信仰价值观﹐都急待宗教之正确的教化予以改正。
四、人类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或宗教精神成为人的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层面,成为人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因此对于人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其中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的支柱。宗教信仰具有追求“终极”并以之为生活支撑和意
(二)观照人们的道德生活。在道德信仰与其它所有的信仰类型的关系中,道德信仰与 宗教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从历史上看,宗教不仅充当了道德的起源,而且也充当了道德的 从现实上看,宗教信仰成为个人进行价值评价活动的前提,进而成为个人践行道德生活的内 动力和保障,它主要通过对德行与幸福的统一的承诺和善恶因果报应的理论实现这种作用。
(三)对人们进行心理调节。如《法句经》中:“在于世界中,从非怨止怨,为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讲的就是我们需要有无恨之心才能在与人和睦相处。当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与生活中不能实现各种人生需要时,宗教信仰则能为人们提供安抚这种心灵痛苦的镇静剂。各种宗教信仰通过对世俗价值
就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由此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相对不平衡感,甚至引起心灵上的贬抑和对神圣价值的推崇,来缓解、摆脱人们对世俗功利的执著,从而达到心理调节的目
(四)给人生带来希望。宗教信仰,指向未来,指向所求的方向,指向可望不可及的理想。 中,也正是希望,才是信仰借以对人类本性、历史和社会进行认识与思考的促动和推进力量。 所以,宗教信仰往往来自于人的内在需求和对崇高美好的盼望。正是希望把信徒吸引到宗教 念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由于具有致上的神圣性而拥有特殊的认同作用。当人们产生无所寄托
(五)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促使人们在思想上趋向于共同的信 和无所依赖之感的时候,宗教信仰把分散的具有相同信念的宗教信徒组织起来,促使他们之
五、宗教信仰对人生影响的两面性
尽管宗教信仰能对个体的人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仅仅强调其积极性而走向极端,即寄希望于宗教来解决人生中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事实上,宗教信仰对人生的正负两面影响是相互对应的。
(一)宗教信仰能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的支柱,但容易使人形成保守主义的价值观,把人对时间诶的认识引入歧途,妨碍人们对时代及社会变化的适应。宗教信仰能对人进行心理调节,降低人们的心里不平衡,但同时它的“前世因果”、“上帝的安排”等内容,容易使人产生宿命思想,消极的去依赖和听任命运摆布,使人逃避现实。
(二)宗教信仰可以给人生带来希望,但也可以使人沉浸在对跳过的幻想中而盲目乐观,减少自己可能的行为和社会愿望。
(三)宗教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及个体间的社会交往,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宗教的信仰会阻止更适合于自我的新的认同感的产生。而宗教信仰带来的认同感还会深深嵌入人的个性之中,使人具有不与对手妥协的排他性格,可能导致拥有不同宗教的个体、民族或国家间的冲突。
(四)宗教信仰对人生两重性影响,启示着我们要理性的对待宗教。在现代社会里,要注意把宗教的积极影响发挥出来,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5 主编:马德高九年级上册历史书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5-1 作 者:蔡志忠编绘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1-5-1 王国璋所译《为神而战》。2003年09月29号
第五篇:人生价值观与信仰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是人对某种观念、学说、主义、事物的信奉与崇拜,并把它奉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生活指南,是一个人可以做什么和不可做什么的基本伦理与态度。信仰并不一定是单纯政治意义上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更代表着一种理想生活的意识形态,甚至是对于更好生活追求的.其实,我们都生活在一种“信”的心理现实中,人们总喜欢相信一些什么,不信一些什么,或者对一些什么将信将疑。我们相信什么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人的知觉会在信的作用下重组这个世界。不信什么也看不到什么,即便什么有人的心智也能做到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
信与不信其实是都一种心理能量投注的结果,所以不信也是信。对信痴迷并引发一种持续的精神灌注就是信仰,这种灌注把心理能量转换成一种内在升华的心灵感知,世界是能量的,生命也是能量的,所以宇宙与万物都是生命现象。真正阻隔人们心灵感知的是言语,心灵没有言语,言语都是头脑的。想想释加摩尼,耶稣,默罕默德和其他的一些伟大的真神,他们理解上帝(宇宙意识)不需要语言,但人类要理解他们却只能借助言语,言语可表达的东西非常有限,所以我们难以真正知晓上帝的想法是言传带来的困境。我个人相信对宗教的敬奉不能用语言,也不能去理解,只能是用心去感悟。
信仰对人类的生活具有很高的价值。信仰有一种对现实的解构或瓦解能力,因为信仰内涵着一种精神图腾,崇拜、敬畏和臣服之心。心理学可能解释信仰这种持续不变的精神投注类似一种自我催眠,会让人的身体,知觉,意识产生一种奇妙的改变,与我们信仰的事物发生一种意象上的连接或神入,诞生一种全新的心理现实感。不过,信仰触发的催眠效应让人的意识扩展,引导心智与博大的宇宙意识融为一体,也扩大了知觉:触、看、听、味、嗅构成的外部世界。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因为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信仰可以摆脱人的虚无感,无价值感,生命的有限感,创造一种幸福与确信的心理现实。聪明人不会把意识停留在硬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上,他们相信存在是超越人的理解与知觉的,宇宙有一种混沌的秩序,无序中的有序。万物皆生命正是一种信仰,宇宙也有她博大的情感与意识。
宗教是一种信仰,科学也是一种信仰,科学以确认的,逻辑的,线形的,因果的方式去解释存在所产生的定律。人与现实、存在的关系,只是一种超然的,非言语的感受系统,这种感受与大自然的混沌,复杂,多样,不确定具有同类质。宗教的,科学的,这些所有的信仰都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心灵是一种比精神更高级的生命存在与知觉。心灵对存在的描述是通过符号、象征、图腾、崇拜、祭祀、仪式、艺术的手法,忘掉言语崇尚信仰可能是人的心灵可以轻舞飞扬的唯一途径。信仰是人接近自然,重归自然的最佳心理途径。信仰与人的 价值观非常密切,信仰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走向巅峰的人是有信仰陪伴的。
2014年全国注册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计价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青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同时,市场社会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而真诚、信任、关怀等高尚的品质与深沉的爱却日渐淡化,不再成为第一要义。这样人们在交往中虽变得日益自由,却日益品尝着孤独。没有知心朋友、缺乏社会支持成为部分大学生陷入抑郁和焦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生信仰:解除大学生人生困惑的超越性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从表象上看源于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体生存困境,根本却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源于人生信仰的丧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没有科学的信仰,没理性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1.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意义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信仰的无限超越本质。人的存在具有两极性,一极是他的有限性或现实性,另一极是他的无限性或理想性。满足现实的生理需要,协调好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现实性存在;而面向未来、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的理想性存在。尽管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现实性是第一位的,但不是根本的,人不会满足于有限的生命存在,他要时时去追求无限的精神超越。这样对无限的追求,对生命的超越就使人进入了信仰领域。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和价值目标,“人类信仰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主体力图自觉地对现实关系的积极的创造性克服,它不仅是适应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仅趋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尽善尽美。”[6]对于终极的关怀,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是信仰最高的价值追求,无论信仰对象或信仰方式如何,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是信仰最为独特的本质和功能。“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其具体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和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缺陷和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出了新的领域、秩序和方向。可以说,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寻求逃避永恒和无限的压迫以及驱除人类自身在宇宙存在中的漂泊感和孤寂感的驿站和家园。”[7]一句话,信仰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人生焦虑的困境,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的意义。
2.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精神支撑信仰之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具体而现实的功利,而在于它是人从主观上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终极目标来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费尔巴哈认为:“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与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8]信仰只服从自己的主观内心诉求,不易受外界影响,具有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正是信仰的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才使得人永恒地追求它、向往它,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坚韧的意志克服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不幸,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我国学者李太平教授指出:“信仰的功能在于它通过使人相信在某种神圣的帷幕之后可能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地方,从而以此信仰去弥补人类及其社会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并为人安置了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的空间,为人勇敢地生活下去提供勇气,为人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9]反之,信仰的缺失或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和孤单,对幸福的无望,而且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法在心中形成时时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所以,信仰论证了人的坚韧与威力,指明了人前进的方向,是人活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三、高校信仰教育的重要使命
人生信仰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德育作为系统的自觉的社会活动不去关心这一问题,个体的人就会盲目自发地寻觅求解,在盲目性中失去理性,在价值失落中感到精神饥渴。由此德育工作者应自觉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加强对其人生信仰的引导,帮助他们释放生活的压力,启迪他们虚无的心灵,促其生命健成长。 1.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人生信仰 引导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前提是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在当代中国,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内心的宁静,渴望心灵的归宿。大学生中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对耶稣的虔诚、对教义的笃信已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和学业生活。这些情形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要已经觉醒,对信仰的寻求日趋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信仰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如果大学生没有对信仰问题的清醒认识,没有教育者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使之在这种需要和渴求的驱使下2014年全国注册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计价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青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同时,市场社会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而真诚、信任、关怀等高尚的品质与深沉的爱却日渐淡化,不再成为第一要义。这样人们在交往中虽变得日益自由,却日益品尝着孤独。没有知心朋友、缺乏社会支持成为部分大学生陷入抑郁和焦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生信仰:解除大学生人生困惑的超越性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从表象上看源于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体生存困境,根本却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源于人生信仰的丧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没有科学的信仰,没有理性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1.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意义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信仰的无限超越本质。人的存在具有两极性,一极是他的有限性或现实性,另一极是他的无限性或理想性。满足现实的生理需要,协调好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现实性存在;而面向未来、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的理想性存在。尽管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现实性是第一位的,但不是根本的,人不会满足于有限的生命存在,他要时时去追求无限的精神超越。这样对无限的追求,对生命的超越就使人进入了信仰领域。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和价值目标,“人类信仰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主体力图自觉地对现实关系的积极的创造性克服,它不仅是适应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仅趋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尽善尽美。”[6]对于终极的关怀,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是信仰最高的价值追求,无论信仰对象或信仰方式如何,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是信仰最为独特的本质和功能。“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其具体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和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缺陷和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出了新的领域、秩序和方向。可以说,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寻求逃避永恒和无限的压迫以及驱除人类自身在宇宙存在中的漂泊感和孤寂感的驿站和家园。”[7]一句话,信仰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人生焦虑的困境,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的意义。
2.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精神支撑信仰之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具体而现实的功利,而在于它是人从主观上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终极目标来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费尔巴哈认为:“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与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8]信仰只服从自己的主观内心诉求,不易受外界影响,具有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正是信仰的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才使得人永恒地追求它、向往它,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坚韧的意志克服生活中
的种种磨难和不幸,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我国学者李太平教授指出:“信仰的功能在于它通过使人相信在某种神圣的帷幕之后可能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地方,从而以此信仰去弥补人类及其社会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并为人安置了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的空间,为人勇敢地生活下去提供勇气,为人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9]反之,信仰的缺失或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和孤单,对幸福的无望,而且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法在心中形成时时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所以,信仰论证了人的坚韧与威力,指明了人前进的方向,是人活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三、高校信仰教育的重要使命人生信仰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德育作为系统的自觉的社会活动不去关心这一问题,个体的人就会盲目自发地寻觅求解,在盲目性中失去理性,在价值失落中感到精神饥渴。由此德育工作者应自觉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加强对其人生信仰的引导,帮助他们释放生活的压力,启迪他们虚无的心灵,促其生命健康成长。 1.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人生信仰 引导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前提是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在当代中国,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内心的宁静,渴望心灵的归宿。大学生中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对耶稣的虔诚、对教义的笃信已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和学业生活。这些情形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要已经觉醒,对信仰的寻求日趋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信仰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如果大学生没有对信仰问题的清醒认识,没有教育者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使之在这种需要和渴求的驱使下,在一些人的诱导下,从一些不正当的方面寻找信仰。因此,在大学生的信仰需要觉醒之时,在面临着信仰选择之时,教育者应及时引导他们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掌握信仰选择所应依据的基本标准。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提出了信仰选择的四个标准值得我们借鉴:一看是否理智;二看是否现实;三看是否崇高;四看是否健全。[10]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信仰,应当做到科学、理性、健康和崇高:即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科学规律;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及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对人生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自己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关怀。只有这样的信仰,才值得为之奋斗一生;也只有这样的信仰,才能真正促进生命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 2.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
选择人生信仰首先离不开人们的理性。先哲们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因为人是思想的存在物。马克思也说过:“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11]恩格斯还形象地把思维着的精神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会思维,能够分辨出主客体关系,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并按照意义在意义的世界中行动,理性的自我意识特别是理性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前提。在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理性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以信仰本身而言,如果说早期的信仰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朴素意识和盲目崇拜的基础上,那当代的信仰已不可能完全拒斥和避免理性的追问。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人往往是经由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引导而走上信仰之途的。真正的信仰就应当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使理性和信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持动态的平衡,理应是当代人类具有的一种健康的信仰态度。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时,应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他们自己内在的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3.引导大学生坚守国家的主导信仰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开放性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存在,不可能或缺其内在的某种价值一致性——这种价值一致性不是指价值体系的一致性,而是指某些基本价值要求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保持一个社会自身完整性所必需的,这就恰如一个社会不能缺少为社会公众所共同认同的并用以调节自身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一样。共同的信仰要比信仰自我有力量得多,尤其是对目前处于多元化信仰包围之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找不到权威解释,人生信仰已经日渐迷茫的大学生来说,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显得尤为迫切。有学者就指出:“社会倘若不能给其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任的人文价值系统和可以接受的人文价值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机。”[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适合社会的发展,具有最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开放性的思想意识或时代精神。它因全社会的人逐步认同接受,而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从而引导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统一为共同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以帮助大学生明确方向,走出迷茫,走向更高的生存境界。 4.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人生实践
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淀,尽管存在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份,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信仰的确立有多种途径,每个途径都离不开生命的体验和社会的实践。一个人在最终确立自己信仰的过程中,总要对不同的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和选择。他经历得越多,考察过的信仰越多,则他确立信仰的过程就越曲折,而最终确立的信仰就越坚定。恩格斯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他认为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各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接受共产主义学说,确立起共产主义信仰。他指出:“„„英国人由于国内贫困和道德败坏的现象的迅速加剧,他们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他们起初只是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当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的时候,除政治要求而外,他们又提出了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13]在这里,实践的途径指的是直接的生产和生活,政治的途径指的是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哲学的途径指的是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理论活动。恩格斯提出的这三种途径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侧重,但都归结为人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崇高的人生信仰,关键还是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在丰富的人生体验、科学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生命的认知、对社会的情感和对理想的信念,并把这种信仰转化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在一些人的诱导下,从一些不正当的方面寻找信仰。因此,在大学生的信仰需要觉醒之时,在面临着信仰选择之时,教育者应及时引导他们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掌握信仰选择所应依据的基本标准。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提出了信仰选择的四个标准值得我们借鉴:一看是否理智;二看是否现实;三看是否崇高;四看是否健全。[10]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信仰,应当做到科学、理性、健康和崇高:即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科学规律;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及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对人生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自己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关怀。只有这样的信仰,才值得为之奋斗一生;也只有这样的信仰,才能真正促进生命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 2.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
选择人生信仰首先离不开人们的理性。先哲们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因为人是思想的存在物。马克思也说过:“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11]恩格斯还形象地把思维着的精神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会思维,能够分辨出主客体关系,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并按照意义在意义的世界中行动,理性的自我意识特别是理性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前提。在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理性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以信仰本身而言,如果说早期的信仰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朴素意识和盲目崇拜的基础上,那当代的信仰已不可能完全拒斥和避免理性的追问。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人往往是经由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引导而走上信仰之途的。真正的信仰就应当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使理性和信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持动态的平衡,理应是当代人类具有的一种健康的信仰态度。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时,应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他们自己内在的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3.引导大学生坚守国家的主导信仰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开放性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存在,不可能或缺其内在的某种价值一致性——这种价值一致性不是指价值体系的一致性,而是指某些基本价值要求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保持一个社会自身完整性所必需的,这就恰如一个社会不能缺少为社会公众所共同认同的并用以调节自身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一样。共同的信仰要比信仰自我有力量得多,尤其是对目前处于多元化信仰包围之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找不到权威解释,人生信仰已经日渐迷茫的大学生来说,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显得尤为迫切。有学者就指出:“社会倘若不能给其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任的人文价值系统和可以接受的人文价值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机。”[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适合社会的发展,具有最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开放性的思想意识或时代精神。它因全社会的人逐步认同接受,而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从而引导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统一为共同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以帮助大学生明确方向,走出迷茫,走向更高的生存境界。4.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人实践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淀,尽管存在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份,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信仰的确立有多种途径,每个途径都离不开生命的体验和社会的实践。一个人在最终确立自己信仰的过程中,总要对不同的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和选择。他经历得越多,考察过的信仰越多,则他确立信仰的过程就越曲折,而最终确立的信仰就越坚定。恩格斯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他认为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各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接受共产主义学说,确立起共产主义信仰。他指出:“„„英国人由于国内贫困和道德败坏的现象的迅速加剧,他们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他们起初只是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当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的时候,除政治要求而外,他们又提出了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13]在这里,实践的途径指的是直接的生产和生活,政治的途径指的是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哲学的途径指的是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理论活动。恩格斯提出的这三种途径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侧重,但都归结为人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崇高的人生信仰,关键还是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在丰富的人生体验、科学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生命的认知、对社会的情感和对理想的信念,并把这种信仰转化为生命活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