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大学生人际评价机制跨文化论文(集锦)

大学生人际评价机制跨文化论文(集锦)

大学生人际评价机制跨文化论文一、引言评价是人与人沟通交流过程中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人们不仅会评价自己的行为, 他人的行为, 同时也会参考评估别人的反馈, 通过参照别人的评价和反馈来获得对自我的重构。传统归因理论的研究 (Fiedler, S。

大学生人际评价机制跨文化论文

一、引言

评价是人与人沟通交流过程中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人们不仅会评价自己的行为, 他人的行为, 同时也会参考评估别人的反馈, 通过参照别人的评价和反馈来获得对自我的重构。传统归因理论的研究 (Fiedler, Semin, Finkenauer, &Berkel, 1995;) 表明, 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更容易解释到情境因素 (如, “我计算错了结果, 是因为我被其他事分心了”) , 对他人的行为更容易解释为特质因素 (如, “他计算错了结果, 是因为他不够细心”) 。这种效应被称为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建构水平理论 (construallevel theory, CLT;Trope&Liberman, 2007) 则认为, 心理距离是影响人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变量, 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的事件或客体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 而对心理上近距离的事件或客体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 (申之美, 2011;张锋等, 2014) 。近年来, 国外研究者基于建构水平理论研究了心理距离对自我建构 (Kivetz&Tyler, 2007) 和他人建构 (Liberman, Trope, &Stephan, 2007) 的影响, 研究发现, 相对于近距离, 人们对远距离的他人和自我的行为进行更高水平的建构。国内研究者 (申之美等, 2010;张锋等, 2010;牛忠辉等, 2010)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讨论不同维度的社会距离和时间距离对大学生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评价的影响, 研究发现, 对于正性的行为, 大学生个体更倾向于对远距离的他人和自我的行为进行特质性的表征。

人际互动中, 个体对人际行为表征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 对自我行为的表征; (2) 对他人的行为的表征; (3) 对来自他人的反馈信息的表征。迄今为止, 对来自他人信息的表征与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尚未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根据建构水平理论和国内以往他人表征与自我表征的相关研究, 在瑞典和中国两种文化中, 探讨了社会距离与个体对负性的人际评价信息的表征之间的关系, 以深化和拓展对建构水平理论的理解。

通过两组实验2 (文化:瑞典/中国) ×2 (社会距离:新认识的同性朋友vs.亲密的同性朋友) ×2 (评价类型:行动性评价vs.特质性评价) 的混合设计, 探讨了在中国和瑞典文化背景下探讨了社会距离与个体对负性的人际评价信息的表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无论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被试还是瑞典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被试, 均更优先表征负性的特质性的反馈评价信息, 此种倾向与社会距离没有关系;在文化背景变量的影响, 无论是来自他人的特质性的反馈评价信息, 还是行动性的反馈评价信息, 中国的大学生被试知觉到的负面评价均显著高于瑞典的大学生被试, 这一结果表明, 相对于瑞典的大学生被试, 中国的大学生被试更容易觉察到来自别人的负性的评价信息, 即对负性反馈信息的知觉更敏感 (蒋赛, 2011) 。这一结果可能反映了人际评价过程的文化特殊性。一个解释可能是中西方个体在自我表征或自我建构上的差异, 即中国人相对于西方人更容易倾向于负性评价。根据杨中芳 (1991a) 的观点,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社会主流价值对自我肯定和赞许充满了偏见, 因此中国人关于自我表征中的积极部分相对有限。

中国人更容易自我批判, 对自我评价更倾向于负面, 可能是有以下原因:首先, 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强调“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努力补自己的“短”来完善自己;而西方文化教育下的反思多在于洞察自己的困惑, 解决个人与他人, 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其次,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典范, 中国人更敏感于自己的不足, 而以人为本, 强调个人自由的西方文化更重视个人的优势, 特别是最近20年积极心理学的崛起, 让西方的教育者更重视发掘个人的潜能和长处;第三, 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要求人要“止于至善”, 骄傲使人落后, 谦虚才使人进步。因而, 中国人也更倾向于发现自身的不足, 故而可能对自己形成中性甚至消极的看法 (杨中芳, 1991b) 。

“文化自我观点” (e.g.Heine S J, et al, 1999) 从自我构建的视角指出, 个体在建构自我上确实存在文化上的差异, 即西方人在自我建构过程中会更注重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加以建构, 而东方人因为受到文化的影响则容易倾向于将关系作为个体的部分持续地纳入自我建构中。

针对上述结论, 即相对于瑞典人, 中国人更容易知觉自我相关的负面信息, 对负面的自我评价信息更敏感。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需要重视并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积极实践, 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鼓励, 强化个人积极的力量, 关注和发掘学生优秀的品质, 促使青年个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基于建构水平理论基本假设的推论, 笔者通过不同文化背景, 探讨人际反馈评价信息的表征与社会距离的关系及其可能存在的原因。结果表明, 无论在瑞典文化背景下, 还是中国文化背景中, 大学生个体都优先表征特质性的反馈信息;相对于瑞典的大学生被试, 中国的大学生被试更容易觉察到来自他人负面的评价, 对负面的评价更敏感。

关键词:建构水平理论,社会距离,跨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Piedle r L, Semin G R, Finkenauer C, &Berkel I. Ac torobserver bias in close relationships:The role of self-knowledge and selfrelated languag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 (21) :525-538.

[2] K i vetz Y&Tyler T R.Tomorrow I'11 be me:The effect of time perspective on the activation of idealistic versus pragmatic selv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7 (1 02) :193-211.

[3] Liberman N, Trope Y, &Stephan 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A. W.Kruglanski&E. T. Higgins (Eds.) , Social psychology:Handbook of basicprinciples. New York:Guilford, 2007, 2:353-381.

[4] Trope Y, Liberman N, &Wakslak C. Construal 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Effects on representation, prediction, evaluation, and behavior.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7, 17 (2) , 83-95.

[5] Heine S J, Lehman D R, Markus H R, et al.. Is there a universal need for positive self-regard?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9 (106) :766-794

[6] 牛忠辉, 蒋赛, 邱俊杰, 申之美, 张锋.社会距离对他人行为表征的影响:评价内容效价的作用[J].应用心理学, 201 0 (4) :291-300.

[7] 申之美, 蒋赛, 钟丽丹, 牛忠辉, 张锋.过去时间距离对自我行为表征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 2010, 16 (1) :20-26.

[8] 申之美.行为评价的心理距离效应:控制加工抑或自动加工[D].宁波:宁波大学, 2011.

[9] 张锋, 申之美, 钟丽丹, 牛忠辉, 邱俊杰.未来时间距离对自我行为表征的影响:评价内容效价的作用.应用心理学, 2011 (1) :43-48.

[10] 张锋, 申之美.行为表征与心理距离间不具自动化联接特性:来自图片-词汇stroop范式的实验证据[J].心理学报, 2014, 46 (9) :1 317-1 330.

[11] 蒋赛.人际反馈性评价信息的表征与心理距离的关系:一项跨文化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 2011.

[12] 杨中芳 (1991a) .回顾港、台“自我”研究:反省与展望.载杨中芳、高尚仁编, 中国人·中国心-社会与人格篇[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13] 杨中芳 (1991b) .试论中国人的“自己”:理论与研究方向·载杨中芳、高尚仁编, 中国人·中国心-社会与人格篇[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