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尊重父母怎么办
第一篇:孩子不尊重父母怎么办
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调节情绪也不若成人般自如,当孩子心情比较激动的时候,家长不妨让孩子们先冷静下来再让孩子表述自己的看法。
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家长们不要催着孩子,而是要做孩子的定心丸,先安抚下孩子的情绪,可以先让他们待一会儿,静下心来之后再去处理问题。
遇事不急躁,冷静之后再处理也是一个很好的处理事情的方式,爸爸妈妈们可以教导遇事先思考,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更是要学着收放自己的情绪。
灵灵家里有几条漂亮的小金鱼,小灵灵很喜欢他们,但是有一天灵灵回到家中发现小鱼不见了,灵灵猜想肯定被家中的小猫偷吃了,灵灵气的大叫,决定要好好教训下家里的小猫。
妈妈看到了,一边安慰灵灵,一边把她拉到自己房间,让她静一静,灵灵哭了一会后心情平静了许多,看着小猫咪也没有当时愤怒的情绪,妈妈告诉小灵以后买鱼要做好保护小鱼的措施。
父母应该在孩子从小就教育他们得失心不要太重,得失心太重容易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凡事放不开也就有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所以,妈妈要让孩子心胸开阔一些,要拿得起放得下,把事情尽量看淡。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了,要学会放下,才能轻装前进(宝宝情绪焦躁不安怎么办)。
控制情绪并不说没有合理发泄情绪的途径,妈妈应该鼓励孩子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一下,排解心中积累的负面能量,这也是调节自我情绪的好方法,哭泣就是一种直接宣泄情绪的方式。
总结:当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情绪很激动时,妈妈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件能让孩子快乐的事情上来,这样就能化解孩子当前的不良情绪。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调节情绪也不若成人般自如,当孩子心情比较激动的时候,家长不妨让孩子们先冷静下来再让孩子表述自己的看法。
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家长们不要催着孩子,而是要做孩子的定心丸,先安抚下孩子的情绪,可以先让他们待一会儿,静下心来之后再去处理问题。
遇事不急躁,冷静之后再处理也是一个很好的处理事情的方式,爸爸妈妈们可以教导遇事先思考,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更是要学着收放自己的情绪。
灵灵家里有几条漂亮的小金鱼,小灵灵很喜欢他们,但是有一天灵灵回到家中发现小鱼不见了,灵灵猜想肯定被家中的小猫偷吃了,灵灵气的大叫,决定要好好教训下家里的小猫。
妈妈看到了,一边安慰灵灵,一边把她拉到自己房间,让她静一静,灵灵哭了一会后心情平静了许多,看着小猫咪也没有当时愤怒的情绪,妈妈告诉小灵以后买鱼要做好保护小鱼的措施。
父母应该在孩子从小就教育他们得失心不要太重,得失心太重容易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凡事放不开也就有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所以,妈妈要让孩子心胸开阔一些,要拿得起放得下,把事情尽量看淡。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了,要学会放下,才能轻装前进(宝宝情绪焦躁不安怎么办)。
控制情绪并不说没有合理发泄情绪的途径,妈妈应该鼓励孩子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一下,排解心中积累的负面能量,这也是调节自我情绪的好方法,哭泣就是一种直接宣泄情绪的方式。
总结:当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情绪很激动时,妈妈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件能让孩子快乐的事情上来,这样就能化解孩子当前的不良情绪。
第二篇:孩子尊重父母的三大秘诀
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有许多的任意性,认为是自己的孩子,随便使唤,不分场合任意批评,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殊不知这样做反而让孩子对家长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其实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以朋友的角色去交心,孩子也需要家长的关心,他们也想和家长以朋友的角度相处,也希望获得家长的尊重,因此,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成长,少训斥或打骂,和孩子做朋友,这样才会赢得孩子的尊重。
1: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2:多引导少训斥
其实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
3:多交朋友少窥探“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第三篇:尊重孩子,加强沟通,做 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幸福父母!
——市桥 富都小学五(2)班易茗家长
唐新玉
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晚上好!
我是五(2)班易茗的妈妈,首先十分感谢学校领导以及崔主任和班主任吴老师的信任,让我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长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与孩子平时沟通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借这个机会,也向学校各位领导和尊敬的老师们一直为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付出的艰辛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尊重孩子,加强沟通,做 陪伴孩子成长的幸福父母!
在与大家分享自己与孩子沟通的一些做法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
1、您爱自己的孩子吗?相信每个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爱!”
2、您的孩子喜欢您用现在的这种方式爱他(她)吗?也许第二个问题,大家给出的答案就不一定相同了吧?大家仔细想想为何现在有那么多的孩子父母那么地爱他们,但是他们年纪轻轻地为了一个女子的拒绝就跳楼自杀,为了钱财与父母反目为仇,甚至因为父母不给钱上网就杀死父母?!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的父母都以工作忙为借口,没有注意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酿成的恶果吧!
今年的母亲节,我们家的宝贝茗茗早早地起床了,当她把早已准备好的自制卡片和一支花、一个用包装水晶的废弃材料做成的幸福转盘交到我手中时,捧读孩子的真情满满的信笺,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我们家宝贝茗茗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感觉她是上天赐给我
1 们的一枚可爱的小天使,她的降生,是给我带来幸福和快乐的,也是让我有机会重新体会成长的快乐的开始,因此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将近11年里,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努力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只要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回忆起孩子成长的点滴,感觉宝贝茗茗三岁到六岁这个时期是我最辛苦最累的时候,我除了白天要10个小时左右专心工作之外,回到家即使再疲惫也要自己坚持每晚陪孩子亲子共读,让孩子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开始那时是由我或孩子她爸读经典故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后来就是让孩子给我们朗读或讲故事,等孩子能独立阅读了,就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的概要,我们变成了倾听者和分享者,就越来越轻松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个人觉得:(1)从小养成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会让以后的家庭教育事半功倍。现在的我工作特别忙,但是孩子的作业和课外阅读基本不用我操心了,这与我从小让她养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应该是分不开的。
(2)在孩子六岁到八岁期间,我比较注重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学习和做事的习惯。当孩子在学习或做事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分心的情况时,我会笑着提醒她说:“我们家怎么也有一只三心二意钓鱼的小猫咪呀?”她会意地微笑一下,然后很快又集中精神做事了。我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读、写、算、忆的能力,低年级那时,针对她的口算能力比较弱一点,我会经常带她去买菜和购买几件日用品,买单时先让她快速口算一下,然后对比计算器出来的结果,让她有多次当场被叔叔阿姨夸赞的成功体验,让孩子逐步爱上
2 口算。
(3)在孩子八岁到十二岁期间,我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我会让孩子逐步学会做各种简单的家务劳动,比如煮饭、炒青菜、鸡蛋,学包饺子,洗碗、拖地等。让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做;让她自由地与同伴交往,但是每次外出去找同学或朋友玩的时候必须让父母和长辈知道她的去向和对方的联系地址和电话,并按时回家。因为我和孩子她爸都很信任孩子,因此孩子每次外出跟同学玩都很守时,并能及时与父母有效地沟通,也愿意在家里与爸爸妈妈分享在学校里与同学们和好朋友们之间交往的趣事和一些突发的不愉快的事件,让我们时刻了解到孩子的朋友圈和她对同伴的真实想法,我们也能及时地引导她如何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4)当孩子出现一些行为偏差的时候,父母责骂孩子过后,等孩子平静下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找孩子谈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的根源在哪里?以后该如何去纠正这种不良的行为?有时我们父母由于过于着急而错怪了孩子的时候,要及时地道歉,如果觉得碍于情面也要以写信的方式向孩子真诚地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好榜样!
随着电子产品在家庭中的逐步推广与普及,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沉迷于网络,喜欢玩游戏、聊天,不爱看书,作业马虎,但是我们家长也要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是否在家里也过多地使用了电子产品呢?每天对着电脑、手机、I-pad或电动麻将桌的时间是否还多于与孩子
3 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时间呢?经常让孩子多看书,而自己却从来都没有看书的习惯呢?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避免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在允许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之前一定要立下奖罚分明的君子协议,严格规定好使用的规则和使用的时间,并严格坚决执行。例如我和宝贝茗茗就定下了周一至周五晚上学习时间都不能上网聊天、玩游戏,但是周六晚上和周日白天在完成学习任务和练琴作业之后可以玩半个小时的游戏或聊天的君子协议,如果孩子不自觉超时玩游戏了,就要从下周末的时间里扣除多玩的时间;如果学习成绩无故直线下跌的话,将被无条件地剥夺周末玩游戏或聊天上网的权利一个月。
(二)家长在家要做好榜样,少对电子产品,在家多和孩子玩一些互动游戏,或陪孩子参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与孩子分享有趣的事情,多些时间陪伴孩子一起玩,一起欢笑。
(三)父母和家里的长辈想法和行为都要保持一致,不能父母管束其他长辈宠溺,否则效果为零。
(四)平时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孩子和同学和朋友间的交往的有趣的、特别的事情。
(五)发展孩子多一些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的注意力能转移到参加有益身心的体育运动或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方面去。
(六)周末和假期尽量增加组织与孩子出去游玩的次数,可以和多个家庭一起外出亲近大自然,参加各种户外旅游或体验生活的活
4 动,既开阔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体验,又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情。
只要家长们用心并付诸于行动的话,一定能让孩子们正确地科学地使用网络和电子产品,更有效地学习和认识这个世界!
一直认为自己还是个很不合格的妈妈,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地学习、反思和改进自己,一有空我就会去看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周末我也经常坐地铁到广州去听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目的就是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今天我的分享:如果您想晚年有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就请您从现在开始,尊重您的孩子,经常与孩子有效地沟通,做一个愿意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幸福父母吧!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那么一点点的启发,感谢大家的聆听!
2015/5/16 5
第四篇:父母与孩子沟通需要相互尊重案例分析
刘金生 父母如不懂得聆听孩子的感受 孩子就会拒绝沟通。
做父母的都渴望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渴望能时不时地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但无数父母失望地发现,孩子心灵的大门似乎对他们紧紧地锁上了,他们怎么努力都打不开。
为什么会这样?一般是因为两个理由:
第一,父母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而感受才是家庭沟通的核心;
第二,父母把自己摆在了“纠正孩子的问题”这样的角色上,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常常是对父母糟糕的教育方式的反映。所以,当父母只想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其实是把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因这两个原因,孩子不愿与父母说心里话,甚至彻底关闭沟通的大门,也就不难以理解了。
案例:
八岁男孩欲撞墙自杀
莫妙爱讲了这样一个例子:8岁的亮亮(化名)在广州某小学读3年级,上课时喜欢乱动、乱说话,并且对老师的提示和警告充耳不闻,最终被父母带到了心智源诊所,来看心理医生。
亮亮的爸爸说,亮亮一二年级时,他和太太对亮亮放任自流,很少管他。他认为这是导致儿子这些问题的原因。等亮亮上了三年级后,他屡屡在家长会上遭到老师的警告,于是开始对儿子实施严格管理。白天,他会接送儿子上下学,晚上,他会陪着儿子把作业做完。
但是,这些严格的办法显然没收到什么效果,亮亮在学校的表现反而越来越糟糕,在爸爸面前,亮亮很听话,但到了学校,他还是老样子,喜欢乱**说话并且仍然对老师的警告不理不睬。
莫妙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她对亮亮的父母解释说,他们的教育方式太简单了,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他们要求亮亮无条件地听话,把他的生活限制在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的范围内,但这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他势必会反抗。在家中,他不敢反抗,于是,他把没有实现的反抗带到了学校。
“如果你们希望孩子能在学校表现好一点,你们就该少管他一些,给他充分的独立空间。”莫妙爱说,她还给他们提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1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后,亮亮的问题依然没有明显改善。对此,亮亮的父母承认,是他们的问题,他们实际上接受不了莫医生的建议。亮亮的爸爸说:“从道理上,我们相信你的建议很有道理,但要少管他,我们做不到,我们一看到他,就忍不住要管他。”
不仅如此,亮亮对父母的态度也没发生什么改变,相反他反而越来越不愿意对父母说心里话了。因为,他在心理医生这里找到了被理解的感觉,并由此大发感慨说:“他们从来都不理解我,他们能做到你的十分之一我就很满意了。”
但一起危机事件迅速改变了局面。
那一天,亮亮的爸爸去学校开了家长会。和往常一样,老师对他说了亮亮的很多问题。回到家里,亮亮的爸爸把老师的这些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儿子。本来,他还想好好斥责儿子一番,但斥责的话还没说出口,亮亮突然一头向墙上撞去。
亮亮的爸爸大吃一惊,情急之下,用身体挡住了儿子。虽然亮亮只有8岁,但亮亮的爸爸仍被撞得生疼。
“亮亮,你怎么了,想到什么了,干吗要这样做?”这时,亮亮的爸爸只有担忧和心疼,责备的话一句都没有了。但不管他怎样安抚儿子,套儿子的话,亮亮就是一句话都不说,表情非常倔强。
亮亮的妈妈也做了儿子很久的思想工作,一样也没有让儿子说出心里话来。只有在心智源的咨询室,他才对莫医生敞开了心扉。
莫医生问亮亮:“听你爸爸说,你不想活了?” 亮亮不吭声。
莫医生再问:“为什么要撞墙?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亮亮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愤怒地说:“我不喜欢他们老说我。” 莫医生再问:“因为不喜欢爸爸说你,你就想到了自杀?”
亮亮回答说:“是!让我最生气的是,他们为什么老当着我竞争对手的面说我,他们知不知道,他们每次这样做,我都想死!”
“竞争对手?谁是你的竞争对手?”莫医生问。 “我表哥!”亮亮回答。
原来,亮亮有一个大他1岁的表哥,不仅懂礼貌,而且成绩又好,所以被亮亮的父母引为模范,经常拿他和亮亮做比较,说亮亮在哪些方面不如表哥。亮亮撞墙的那一天,表哥正好在他家。
父亲喜欢指责他,他喜欢指责同学
2 莫医生将亮亮的话转告给亮亮的爸爸,他非常惊讶地说,亮亮的表哥当时的确在旁边,“但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孩子哪里有那么强的自尊?”
亮亮的爸爸的这句话,反映了无数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我们国家的人特别讲面子,但大家普遍认为,只有大人的面子才重要,才应该给予尊重,至于小孩子,给不给面子是不重要的。相反,无数父母还会认为,应该少夸奖多批评,这样对孩子才更好。
其实,孩子的自尊感起码和大人一样强,但因调整能力更差一些,所以一旦被伤面子,受伤的感觉会更重,亮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亮亮的父母一直都没注意尊重儿子的感受。莫医生说:“这是无数家庭的通病。” 譬如,一次下大雨,亮亮看到一只被雨水浇透的流浪猫,很怜惜它,就把带回了家。他妈妈看到儿子带回了一只脏猫,非常生气,没和儿子商量,就和丈夫一起把这只猫赶了出去。亮亮没有抗争,只是默默哭了两个小时。后来的一个多星期内,他没有和父母主动说过一句话。这件事已过去好久,但在咨询室中回忆起来后,亮亮又哭了起来。
亮亮哭的时候,莫医生问道:“你有什么感受?”
亮亮哽咽着说:“我,我很难过。我是一个人,却,却连一只猫都救不了。” “为什么不把这种感受告诉爸爸妈妈?”莫医生问。
“我敢和他们说吗?”亮亮又愤怒起来,“他们什么时候听过我的感受?” 对此,亮亮的妈妈说,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很容易过敏,家里不能养猫狗等有皮毛的宠物。
“你们这样做,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有什么感受?”莫医生说。接下来,她和亮亮的妈妈做了一个角色互换的游戏,她演亮亮的妈妈,让亮亮的妈妈演亮亮。结果,当小猫被赶出去后,亮亮的妈妈和亮亮一样,哭了,她第一次深刻地体验到,她当时的做法对儿子的伤害有多大。
用同样的办法,莫医生也让亮亮的爸爸感受到,他当着外甥的面数落儿子,儿子是何等难过。在咨询室里,这个经历过无数风浪的汉子流下了泪水,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流泪。
这一次咨询深深地震动了亮亮父母的心,之后,他们改变了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亮亮的爸爸不再像以前那样监视儿子的一举一动,一发现不对就加以斥责。亮亮的妈妈也不再轻易把儿子的“丑事”当成和朋友们聊天的谈资。他们开始懂得聆听儿子的感受,并将儿子当成大人一样给予尊重。
他们的改变很快带来了效果,亮亮在学校的小动作越来越少,不再乱**说话,并 3 得到了老师越来越多的表扬。
同时,莫医生也和亮亮一起探讨了新的学习方式,亮亮的学习成绩也很快得以改善。 此外,亮亮和同学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原来,尽管很讨厌父母动不动就指责自己,但亮亮却把父母的这一套带到了学校,他动不动就挑同学的刺,还经常向老师打小报告。结果,他在同学中日益受到孤立。但等父母改变了对他的教育方式,不再轻易就指责他时,他也变得对同学越来越宽容,也学会了聆听同学的感受,结果他越来越能融入同学的各种小团队中。这一点极为重要,实际上很多孩子厌学,不是因为不爱学习,而是因为在学校被严重孤立,这让他们觉得学校里没有温暖,他们不愿意在学校待着。
父母是问题的参与者,而非纠正者
莫医生说,亮亮很幸运,因为父母和他的沟通虽然很有问题,但他们愿意承认错误,并及时改变错误。
她说:“好的父母,不是只做正确的事的父母,而是愿意承认错误并改变错误的父母。在这一点上,亮亮的父母堪称模范。”
她还强调说,很多父母过于苛求自己永远正确,那就会导致一个问题:他们认为,问题是孩子自己的,他们是来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于是他们自己永远是正确一方,而孩子永远是错误一方。他们越苛求自己永远正确,那么孩子身上的压力就越大。并且,孩子从本能上知道,他的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父母有很大的责任,但父母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想把所有责任推给孩子,于是孩子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树起高高的围墙,拒绝和父母沟通感受。
第五篇:请尊重孩子的磨蹭,看完100%的父母都深刻
反思!
10-31 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
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作为母亲,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