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要体现“七性”
我们知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总是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许多问题, 如果提问得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如何增强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呢?我总结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至少要体现“七性”。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语文课上, 有的教师上课总是问作者、问背景、问层次、问中心, 忙得不亦乐乎, 却不知所向, 未能紧扣一个明确的中心目标提问, 无的放矢。而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确定明确的目标, 然后紧扣这个目标找准切入点, 一问中的, 一问贯串, 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就内容而言, 围绕教材重难点。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紧紧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 将问题多设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若将学生的思维启向枝节问题, 就失去了提问的提问意义。也就是说, 让学生摘到的“桃子”, 味美而有营养的, 才能收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散文教学, 我在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围绕课文内容, 从问题入手, 提纲挈领式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从文本中寻找情感产生的依据、观点支撑的材料。学生寻找“证据”的过程, 就是自己研读文本、品味文本、深化理解的过程, 其中, 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有所变动, 表明他对文本的研读真正落实了实处。而引导学生自己研读文本, 寻找思想感情正是散文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 就对象而言, 区别性对待学生。一个班级, 学生的知识建构, 学生水平都有高低之分,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问题设计, 提问回答对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别。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快速阅读课文, 找出能体现济南冬景特点的词语。”该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删减信息的能力。在通读课文后, 学生很快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 回答该问题。因此我让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 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 可以培养他们阅读时删减信息的能力。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设置的问题要落在实处, 紧扣教学内容进行, 不要为提问而提问。那种笼统模糊的提问会令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无所适从, 甚至误导学生,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一开篇就问“本文写的是什么?”“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学生怎么能回答呢?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认识。
同时, 如上文所说, 要围绕重点、难点来提问, 这是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途径。教学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对于学生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类问题, 我们一般应以预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设计时, 需要我们在课前领会新课程标准, 把握好教学目标, 钻研透教材, 进而设计出问题, 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它展开对话。问题一提出, 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研读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热情大胆地交流, 从而顺利把握作者的思维过程, 也为把握后文的内容打下基础, 同时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第一, 就课文内容而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仅靠一二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老师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整个单元来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把难问题化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种分层设问的教学方式, 利于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的学习。
第二, 就学生的学习而言, 要注意提问的梯度。一节课中要完成的目标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解决呢?显然不是。学生总是想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如果一开始就提很难的问题, 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解决主要问题之前还应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 形成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梯度, 为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作充分的准备。
四、提问要有严谨性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 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 并且提问方式过大或者过小, 过大, 则会造成学生答非所问, 摸不着头脑, 而问题太小, 则缺乏提问的价值和意义。可见, 教师提问要注重提问范围大小的确定, 若能对学生正确引导, 可使学生轻松的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口, 让学生能由此到彼, 由因到果, 由表及里, 由个别到一般,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五、提问要有深刻性
课堂中的提问有浅显的, 更应该有深刻的。如果每个问题,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答案, 或者书上本来就有明确的答案, 就应该少提问, 或者不提问, 这样有利于使课堂简练紧凑, 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把握好答案的难易, 避免“春风杨柳多少条”的笑话。同时, 深刻性也指思想内容的深刻、哲理的深刻。
六、提问要有暗示性
积极调动和发掘学生大脑潜能, 课堂中提的问题不能太大、太抽象, 应该具体一些, 角度小一些, 如果太难了, 应做必要的暗示, 让学生去捕捉关键的信息。学生回答不起问题, 往往是提问太难, 教师又没有作必要的暗示。比如分析小说有的语言描写时, 应该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反复的揣摩、思考, 有的语言所表现的人物心理和情感, 学生还不是很熟悉, 教师就得作必要的暗示, 或者提供运用这种手法的范例, 这样让学生慢慢领悟, 逐步理解。
七、提问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中常常是教师问, 学生答, 非常机械, 缺少活跃的气氛, 学生也就缺乏学习思考的兴趣。我们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 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的提问应具体一些、生动一些、形象一些。可用多种修辞手法,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还有提问的方式应多一些, 而不能只是教师问学生, 还可以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等等, 以求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