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精选)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精选)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组织行为学简答题汇总23.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有:①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②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③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⑤所得结论的再。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汇总

23.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有:①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②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③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⑤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⑥对未来的预见性。

24.有效激励应遵循什么原则?①按需激励原则; ②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③奖惩相结合原则;④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⑤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原则;⑥严格管理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原则。 25.人际交往应考虑哪些基本原则?①平等原则; ②互利原则③信用原则;④相容原则。 26.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引起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可分为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两个方面。(1)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①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 ②组织结构的改变;③组织职能的转变。 (2)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②组织环境的变动;③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1.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是什么?能力概念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能力与工作任务要求的匹配。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具体在应用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能力阈限原则;(2)能力合理安排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

2.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有什么措施?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这样的一些制度安排,使得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能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善。就目前而言,要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1)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的问题;(2)社会保障制度;

(3)建立政府与弱势群体的沟通渠道,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表达。3.如何理解决策民主化?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经济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决策的速度加快,决策内容越来越复杂。任何领导者都难于独立承担决策的重担,越来越转向决策的民主化一即吸收下级参与决策,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决策的质量和实施速度得到改善。

组织发展战略措施有哪些?答:为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可采取以下战略措施:①激发组织的创新②发展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③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④知识管理⑤工作生活质量⑥创建学习型组织

.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分为哪几种类型?答: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分类,把一般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五种类型。

2. 为了提高领导的有效性,组织对领导工作有哪些要求 ?答:为了提高领导的有效性,组织对领导工作的要求是:

①要求领导者及时为组织成员指明目标,并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取得协调一致。②要求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发布的命令要一致,即实行统一指挥。③要求领导者加强直接管理。④要求领导者加强组织内外信息沟通联络,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⑤要求领导者掌握激励理论,运用适宜的激励措施和方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6要求领导者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领导方法。

3. 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是什么 ? 答:引起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可分为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两个方面。(1)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①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②组织结构的改变③组织职能的转变(2)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②组织环境的变动③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1.高山为何想不通?请用公平理论来分析。答:通过案例可以看出,一方面高山对先进工作者的认知观念,没有随该单位对评先进工作者标准的改变而改变,从而他产生了不公平感觉。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另一个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相等,那他就会感到公平。显然高山认为自己认真扎实地工作,劳动投入大,就应该评上先进,结果却未被评上;而杨海只是会写文章,并没有像他那样认真地工作,劳动投入不大,却评上了先进。他觉得两个人的劳动投入与所得回报之间的比值是不等的,所以他感到不公平。

2.主任应怎样才能做好高山的思想工作?请用认知不协调理论来分析。答:高山的领导要想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就要协调高山的认知,使之达到平衡状态,同时使他感到公平。根据菲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主任需要帮助高山重新认识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标准;或是帮助高山在继续搞好行政工作的同时,也多发表论文;或是下评选先进时广泛征求大家意见,提高评选标准,如既要看其行政工作的效果,也要看科研成果的水平与数量。

(l)小白为何不满意中日合资公司的薪酬制度而跳槽呢?试用亚当斯的公平论来解释。答:(1)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能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即一个人的贡献与报酬的比率等于另一个人的贡献与报酬比率时,就感到公平,否则就觉得不公平。对现有的固定工资制,小白觉得自己的贡献越来越多,而报酬并未增加,这样在其贡献报酬率的历史资料上出现了不相等,致使小白产生不公平感,因此他不同意公司现有的付酬制度。

(2)小白能否算一位高成就激励者?试用麦克利兰的标准来说明。答:麦克利兰认为一名高成就激励者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能够为解决问题担当起个人的责任;第二,善于在工作进程中调整取得成就的目标,使他能在切实可以达到的目标的工作中,不断获取成就需要的满足F第三,对于那些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来说,他希望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成绩以及上级的评价。据此可以判断小白算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因为他能承担起自己的推销工作,而且做得十分出色,并在工作中不断满足其高成就需要。但由于得不到上级更好的评价和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所以他决定不在这家公司干了,而去寻找能满足其高成就需要的工作。

1.大连三洋制冷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样构成的?它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起到什么作用?答:组织文化,主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在企业中通常称它为企业文化。大连三洋制冷公司的企业文化从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面上,把企业的价值观念、组织信念、组织目标、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组织情感等要素很好地结合起来,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合资企业文化,并使其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创新功能和辐射功能。他们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员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好的培训,提高了员工的素质,这就实现了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人本管理的有效循环。

2.大连三洋制冷公司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例子告诉我们了什么?答:大连三洋制冷公司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例子告诉我们,做好组织文化的建设工作,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组织文化建设,它既是组织管理的基础,又是组织管理的灵魂;有了组织文化,员工就可以在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立足于岗位自我管理,立足于岗位的自我改善,有效地实现个人的价值;把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发展,有效地融人到公司的发展当中去,同组织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领导者重视、调节和控制。如公司经理肖永勤,就把企业文化的建设视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建设来抓。②领导者对重大事件和企业危机的反应。③领导者进行详细的角色示范,教育和培训。如使员工在立足岗位自我改善这项活动和ZD小组无缺陷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④合理制定与实施分配报酬和提升的标准。⑤科学合理地制定招聘、挑选、提升、退休和解聘职工的标准。大连三洋制冷公司在刚成立时,就注意到了企业挑选新成员是内化和渗透文化最核心的一个方面,而且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7.根据组织结构理论,杨利平的糯米美食厂采用的是什么类型的结构?它有何优缺点?答:根据组织结构理论便能发现,杨利平的美食厂采用的是一种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它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专业管理作用,对本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挥,以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分工的要求;缺点是科室和车间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难以明确划分,许多问题需要许多部门协同解决,终将影响效率和贻误工作,且不适于企业大规模生产。这种组织结构比较适合于企业成立和发展的初期。

28.根据案例请指出表哥汤正龙建议的工厂结构是种什么类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有何优缺点?答:表哥汤正龙认为如果杨家美食厂要发展,就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彻底改组该厂结构,在总厂的领导下,按不同产品或地区来分为许多独立经营和核算的部门。汤正龙建议的产品型结构其实质是一种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他建议的这种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便于组织专业化和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最高管理部门可以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成为坚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同时各事业部自成系统、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可以发挥灵活性和主动性;各事业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可以促进事业的发展;生产与销售可以直接联系,供求关系可以很快得到反馈;公司把各个事业部作为自治单位,使各个部的经理能从整体观点来组织这一部门的各项业务,受到全面的考验,从而有条件提升到最高部门,这是培养和训练管理人才较好的组织模式。缺点是:机构重复,容易造成管理人员浪费;由于各个事业部独立经营,使各事业部之间人员互换困难,相互支援差;各事业部经理考虑问题容易从本部门出发,忽视整个企业的整体利益。

第二篇: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认知失调:个体感知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态度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不一致现象。个体会试图减轻这种不协调。

减轻这种不协调的愿望由以下因素决定:

产生不和谐因素的重要性;

个体感受到不和谐因素的影响程度;

因不和谐而产生的补偿。

心里授权:是指员工对工作环境,工作能力,工作意义及工作自主性的影响程度的感知。 组织承诺:是指的是员工认同特定的组织或组织目标,并且希望自己持续扮演组织成员的角色。

情绪和心境

情商的内容:

情商指的是以下能力 :

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所体验到的情绪) 体察他人的情绪 管理情绪信号和信息

常与出色的工作业绩联系在一起

人格和价值观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外向与内向、领悟与直觉、思维与情感、判断与感知。 大五模型:人格模型大五人格特征: 1·外倾性 2·随和性 3·自觉性4·情绪稳定性 5·经验开放性

自我监控:是指一个人为了适应外界的情境因素而调整自身的行为的能力。

终极价值观: 经济上的富裕和成功;自由;健康和幸福;世界和平;社会认可;生命的意义。

工具价值观: 自我提高;独立自强;自律;善良;雄心壮志;以目标为导向。

直觉和决策

归因理论: 认为知觉者试图将其所观察的行为归纳为某特定原因 内因–个体认为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行为 外因–由外部事件或原因引起的行为

承诺升级: 在有明显证据证明一个决策是错误的情况下还坚持这个决策

动机

需求层次理论:1·生理需求:包括饥饿,口渴;居住,性和其他身体需要。

2·安全需求:指免受身体和情绪伤害的安全保护》

3·社交需求:包括爱,归属感,接纳和友谊。

4·尊重需求:包括例如自尊,独立,成就感等内部因素以及社会地位,受认可和关注程度等外部因素。

5·自我实现需要: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潜力和自我实现。

麦克莱兰的需求理论: 1·成就需要:指的是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2·权力需要:指的是使别人去做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不应该做的行为的需要。

3.亲个需要:指的是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激励

工作特性模型的五种核心维度:1·技能多样性;2·任务完整性;3·任务总要性;4·自主性;5·反馈。

群体的基础

五阶段模型:1·形成阶段:宗旨、结构和领导都有很多不确定性

2·震荡阶段:充满群体内部冲突

3·规范阶段:具有强烈认知的群体结构固定下来 4·执行阶段:群体结构已经运转并努力实现目标 5·解体阶段:临时群体解散

群体思维: 群体的从众压力阻碍了群体对异乎寻常的、少数派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的批判性评价能力

当成员做出以下行为时会发生群体思维: 1·使任何反对他们所提假设的意见合理化 2·对质疑多数人方案的论据效度施加压力

3·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保持沉默或降低自己怀疑观点的重要性 4·将沉默理解为赞成

群体转移:1·群体讨论会仍成员承担新的、更极端的职位 2·群体通常会更具冒险倾向 3·可能对分散的责任负责

团队

塑造高效团队 高效团队的共同特征

都具有足够的资源、高效的领导力、互信的环境、能够反映团队贡献的绩效评估及奖酬制度

由拥有专业的技术和较强的人际能力的个体所组成

工作能够为团队成员提供自由和独立的感觉、使用多种技能和才干的机会 团队成员承诺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领导理论

费德勒模型: 费德勒模型主张优秀的群体绩效取决于领导风格和情境是否能允许该领导者掌握控制权。

确定领导风格:最难共事者 (LPC) 确定领导风格 (固定特征) 关系导向 任务导向

将领导者风格与控制情境的程度相匹配: 领导-成员关系 任务结构 职位权力

权利与政治

权利的基础:(权利的来源)取决于组织地位 强制性权力

来自于人们对不遵从指令而遭受负面后果的担忧 奖赏性权力

因渴望正面效益而遵守

法定性权力

从正式授权获得控制和运用组织资源的权力

冲突与谈判

冲突的五个阶段:

第1阶段:潜在的对立或不合 第2阶段:感知与冲突的个人化 第3阶段:意图 第4阶段:行为

第5阶段:结果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图,相关理论

第三篇:组织行为学作业--学习《组织行为学》有感

学习《组织行为学》有感

13期EMBA学员

本人学习《组织行为学》后。结合自已工作,就其中的激励机制与行为影响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

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人是经济动物,更是知识动物。人是理性动物,更是感情动物,激励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人---员工的业绩考评制度。都是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起来,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更偏重于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力争体现公平发展的原则,力争做到人尽其用,

不造成人才浪费。这些,都是《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在不同背景的组织内灵活应用的最好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本人任职的集团公司就注重激励机制推行,特别是与薪酬激励挂钩的绩效考核管理的推行。

司本部及各子公司已全面开展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明确子公司制定绩效考核方式的符合性、对绩效考核结果合理性进行评价并备案;了解并监督子公司绩效考核过程合理性,以及是否按照规定制度流程操作;

2、实行员工全面薪酬激励制度,与360度绩效考核制度接轨。并结合员工培训、职称考核、企业成本考核与个人薪酬结合的报酬考核体系;

3、推行集团化运作的薪酬统一管理模式;建立薪酬福利管理体系,实行培训、绩效考核、企业成本考核与个人薪酬结合的报酬考核体系;制定并完成绩效考核制度,细化绩效考核流程及各类表式。

4、实行员工和部门月度考核工作。月度考核基于每月工作工作目标的达成,并与月度奖金挂钩,旨在提升员工工作激情,激发员工工作动力,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5、实行年中绩效考核工作。考核与半工作总结相结合,并要求各部门形成绩效面谈,分析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以达到工作能力、态度和知识提升的目的。

6、员工薪酬方案的实施,并按月做好公司员工薪酬发放及管理工作。

7、制定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和员工任职资格管理制度,

8、推行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工作。明确员工工作内容和流程,

通过实施与薪酬激励挂钩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在同等薪酬的条件下,好的工作环境,更能吸引人才。对于企业来说,着眼于长远发展,建立积极向上的考核制度、提供团结合作的工作团队、良好的晋升制度及对员工成绩及时嘉奖的奖励制度。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员工会引以为荣,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合作的团队,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良好的晋升制度和及时的奖励是对员工工作的认可,同样也可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其他体会

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需要管理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合理利用激励机制至关重要。需多参照他人的实例,结合自己所在团体的具体情况,实施各种考评制度。因人而异,因材施奖,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发挥每位员工的力量,产生较强的凝聚力,使员工的个人需要和整体的管理目标合二为一,产生合力,使整体工作效能有效提升。另外要注意领导本人的言行,用良好的作风来感染每一位员工。在员工有所成就时,就要对他进行鼓励和褒奖。在员工犯错时,也要耐心的进行批评,切莫失去理智。

这就是我在学习《组织行为学》后,结合工作各种具体实例,对激励机制的一点认识。也算是我对《组织行为学》的体会吧!

第四篇:组织的发展和变革(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大市场的接轨,企业组织的稳定与变革之间,管理者会不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因为管理者如果极力维护组织的稳定就有可能导致组织的僵化,如果积极推进组织的变革,又有可能造成组织不稳定和人心涣散。管理者盲目地推行变革也同样会使组织消亡,甚至会使组织消亡得更快。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推动组织变革时要非常谨慎,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变革已经是非常必要的,才能展开变革的进程。在组织的变革中,还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趋势,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组织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的变革获得成功,才能使组织得到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使组织倒退或消亡。

一、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念

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关系、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组织建立起来,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当管理目标发生变化时,组织也需要通过变革自身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的要求。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有小到大,有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有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既事物的内因。所以组织发展的概念是“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它是组织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在人力资源方面,它能通过参与,增加成员的激励水平,提高士气和满意度。

二、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及特征 (一) 组织发展思路与方法的演变

组织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演变而来,一是对工业组织运用了实验室训练方法;二是用调查反馈方法了解并改进企业和组织成员的态度。

(1)实验室训练方法。这个方法主要从1940年代开始运用,采用群体讨论和案例研讨等方式,认识和改变各个管理层次的工作行为。例如,举办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班,逐步发展成了“群体训练实验室”,从事群体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成为组织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

(2)调查反馈方法。组织发展的另一来源,是在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的同时,运用态度调查和结果反馈方法,进行详细的多层次态度调查,然后对所搜集和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并把结果反馈给参加训练的人。 从上述两个方面,逐步发展成目前的系统多样的组织发展技术,迅速而广泛地在各类企业和组织中应用。

(二)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

组织发展是提高全体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手段,也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组织发展有几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1)组织发展包含深层次的变革,包含高度的价值导向。组织发展意味着需要深层次和长期性的组织变革。例如,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计划在组织文化的层次实施新的组织变革,这就需要采用组织发展模型与方法。由于组织发展涉及人员、群体和组织文化,这里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导向,特别是注重合作协调而不是冲突对抗,强调自我监控而不是规章控制,鼓励民主参与管理而不是集权管理。

(2)组织发展是一个诊断──改进周期。组织发展的思路是对企业进行“多层诊断”、“全面配方”、“行动干预”和“监控评价”,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诊断—改进周期。因此,组织发展强调基于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组织发展思路和方法建立在充分的诊断、裁剪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之上。组织发展的关键部分之一就是学习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3)组织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组织发展活动既有一定的目标,又是一个连贯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组织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特点,是强调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在组织发展中,企业组织中的各种管理与经营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部门或一方面所进行的组织发展,必然影响其他部门或方面的进程,因此,应从整个组织系统出发进行组织发展,既要考虑各部分的工作,又须从整个系统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调节其与外界的关系。组织发展着重于过程的改进,既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又通过有效沟通、问题解决、参与决策、冲突处理、权力分享和生涯设计等过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相互之间存在的问题,明确群体和组织的目标,实现组织发展的总体目标。

(4)组织发展是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实现变革的策略。组织发展不只是有关知识和信息等方面的变革,而更重要的是在态度、价值观念、技能、人际关系和文化气氛等管理心理各方面的更新。组织发展理论认为,通过组织发展的再教育,可以使干部员工抛弃不适应于形势发展的旧规范,建立新的行为规范,并且使行为规范建立在干部员工的态度和价值体系优化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的。

(5)组织发展具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性。组织发展活动都是订立和实施发展目标与计划的过程,并且,需要设计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来提高目标设置和战略规划的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明确、具体、中等难度的目标更能够激发工作动机和提高工作效能。目标订立与目标管理活动,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发挥人和技术等两个方面的潜力;而且还能产生高质量的发展计划,提高长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因此,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组织设立长远学习目标和掌握工作计划技能,包括制订指标和计划、按照预定目标确定具体的工作程序,以及决策技能等。

三、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1、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自于电脑内存发明人,系统动力学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睿斯特在1965年写的一篇文章“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他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开放性,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彼得?圣吉博士作为佛睿斯特的学生,继续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来研究如何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圣吉博士除了进一步融入更多整体动态搭配的细节性的技术外,还将一些新的创造性管理技术结合近来,发展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在近10年中,对数千家企业进行研究,对一批企业做了辅导,发展出一套完整可操作性很强的企业关方法,为未来组织描绘出了蓝图。 圣吉所说的学习型组织是这样的一个组织,它像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无论前所未有的复杂,混沌,变化扑面而来,它总能灵活伸展,轮转想前。在这个团体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连,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不为眼前近利所诱,以远大的共同愿景,以整体搭配的双策与利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力,大家得以不断的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超乎寻常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报复,并不断的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从在真正的学习中体会工作有真意,追求内心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围世界产生一体感。

2、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它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它首先是一个学习团队,其次是一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最后它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学习型组织的这些定义中,可归纳出学习型组织三个层次的内涵:

①层次扁平化。在学习型组织中,已不存在各种等级制度,员工之间由原来的彼此顺从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

②组织咨询化。整个组织就像一个咨询公司,员工之间彼此询问,学习,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非常融洽;

③系统开放化。组织本身形成了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能与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的“五项修炼”

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实行的,它需要进行“五项修炼”,就如同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说的“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五个技术组成部分,它是学习型组织必须建立的五个基础„„”因此,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首先进行“五项修炼”,彼得说说的五项修炼是:

1、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自我超越以磨练个人的才能为基础,却又超乎此项目标;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却又超呼精神层面。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创造的现实来面对自己的生命与生活,并在此创造的基础上,将自己融入整个世界。自我超越是工人成长的学习修炼,是对一贯人真正心之所向的“愿景”,不断重新聚焦,不断自我增强的过程。

自我超越在这里并没有左右其他人,它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如果我们用有形的标准来看,它是指在专业上具有某一水准的熟练程度。对一名技术精纯的艺匠而言,将其巧思融合熟练的手艺而形成巧夺天工的作品,便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实现。生活中各个方面都需要自我超越的技能,无论是专业方面或自我成长。因此,自我超越的意义或者精华,就像我们所定义的,在于创造,在于将自己融入整个世界。

2、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者印象。在认识科学中,这个名词一方面是指人们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另一方面,也是指我们日常推理过程中一些短暂的理解。亚当.斯密曾在《心智的力量》中对思维模式有所定义:“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方式,就像水对鱼一般,思维模式所诠释的世界,帮助我们去预测他人的行为。”

心智模式存在的形式: ①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 ②心灵地图

③极少有人能意识到它的存在性 心智模式表现形式:

①简单的概括性看法(如人是不可信的) ②复杂的理论(如尼采的人生三阶段论)

3、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大家共同的景色,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色,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共同愿景的力量源自共同的关切,让人难以抗拒,以至没有人愿意放弃它。

共同愿景包含了四个方面的要素;

(1)愿景。我们想到的未来的图像。愿景是你想要创造未来的图像,而且必须用现在的情况来描述,就好像发生在目前一样。

(2)价值观。我们如何达到我们的目的地。价值观描述在追求愿景的过程中我们的日常能运作方式。主导我们行为的价值观一般包括:我们要如何对待彼此,我们希望如何对待顾客、供应商,以及我们会遵守和跨越的规范。当组织在建立愿景的过程中,把价值观视作核心,那么价值观就会成为帮助人们迈向愿景的行为指南。当人们察觉说实话和吐露资迅符合大家的价值观时,他们就会比较容易说实话和吐露资迅。

(3)使命。组织存在的理由。一个组织存在的理由就是我们要字这里共同完成的任务。虽然我们总是无法真的达到组织的最上层目标,大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实现许多愿景。

(4)目标。我们期望在短期内达到的里程碑。所有的共同愿景都不只是广阔的愿景,只是具体可行的目标,通常是指我们为了实现愿景而必须克服的障碍。

4、团队学习

团体是整个组织学习的一个学习单位。团体学习的过程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其作用是发挥团体智慧,使学习转化为实现生产力。因此今天的组织迫切需要团体学习。组织中众多的团体都变成整个组织的学习单位,并建立起整个组织的组织学习,进而构建成学习型组织这一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 个人学习是团体学习的基础,因为团体学习毕竟是由个人学习的成员所组成,但每个人都在团体并不等于团体学习。因为学习的主体不一样,个人学习以个体为主,团体学习是将团体作为主体来看待的。

5、系统思考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一种稳定的状态。其特征包括:系统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和根本属性,无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系统都由两个以上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如影响一个企业能否运转有人、财、物、产、供、销六大相关要素;一个商店失去顾客的相关要素就更多;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系统诸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作为严格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系统与环境有互动关系,即环境影响着系统,同时系统也影响着环境。

五、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法

处于国际环境下的“学习型组织”具备许多的优势,那么如何创建才能将自己的企业改进成这种组织呢?

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如下几步:

第一步改善组织环境。传统组织的政治环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最大障碍,必须加以克服,只有克服了它,建立了一个真正平等的,个人畅所欲言的,新的、开放的组织环境,“学习型组织”才有了成长的良好土壤。但要超越传统的组织,建立一个开放的组织环境,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组织的生存又是一个很大的环境系统之中,组织环境受到更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制约。但不管怎样,我们总可以尽力而为,在组织的小环境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可以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开始,使人们超越私心,共创一个公开、真诚交流、无障碍的组织环境。

第二步克服学习障碍。在走完了第一步后,学习的效果并不能立刻显现,原因是在于组织学习方面还存在许多障碍,具体有如下几点:

①经验学习方法。在传统组织中,人们习惯于只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然后发现问题,但某部门所作的决策,可能在

一、两年甚至更久以后对其他部门产生影响。这时,我们若只是将各部门划分开来,各自就最近的情况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往往无法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依靠经验来学习的结果会让我们大失所望。 ②本位主义障碍。这要求组织学习一定要从系统思考的大背景出发,千万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小部门,一定要克服本位主义的毛病。如果这些在本位上表现优异的部门不舍弃这种心态,不去探讨本部门的无益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滞延后反馈到本身或扩大至更多部门,则组织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③忽视内部障碍。假若组织管理者一味地把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变动,并将注意力放在预测或跟随外部变化上面,往往会忽略了组织内部的最根本的结构问题。所以,企业在针对问题寻找“源头”时,也应该认真地面对进行反思,从自身角度去寻找问题的所在。

第三步建立学习型机构。学习型组织建立的条件除了组织从主观上重视之外,还必须把学习纳入到组织的结构中,形成健全而有效的组织学习机构,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学习型组织的各项修炼能持久开展,从而使传统组织顺利地实现转变。 ①组织文化的调适。我们要用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来孕育组织学习,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要培育学习型组织的文化,必须明确其指导方针,并从愿景,价值和目的开始,结合五大原则的内容,使它与企业文化成为一个共同体。

②重视企划工作。学习型组织把学习作为企划不可缺少达到一环,而

企划又是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这样,使员工达到学习成为工作的一部分,学习成为所有人都必须参与的活动。自然而然,学习型组织也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必然的功能---学习。

③管理层的参与。在学习型组织中,管理者首先应营造一种鼓励学习

的气氛,这也是影响或鼓舞的唯一手段。为了发展出一种激励人们学习的风气,管理者要在学习型组织中扮演新的角色。管理者必须能够改变下属对工作的价值观与责任感,鼓励他们超越私利,从组织的整体利益出发;管理者必须答对其部属有深远的影响力,能将价值观和信念转移至实际工作中。 这样的管理者是充满魅力的,其周围也弥漫着充满活力的风气。这样的管理者不仅是一个组织的设计者,也是一个教师或教练,同时,还要扮演仆人。要担任这些新的角色,管理者必须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和运用一些新的工具,使组织成员能持续不断的扩张其能力,并在共同愿景的鼓舞下不断自我超越,从而使学习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的一种习惯。 第四步建立扁平结构。当我们对自己的行动有着真正的责任感时,学习的速度也就最快,此时,必然要求组织是分权型的扁平组织。决策权往组织的下层移动,尽可能让参与决策的人面对组织的所有的问题,它给人们以行动的自由去实现他们的构想,并要对后果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参考文献:

[1]窦胜功 张兰霞 卢纪华 编著,组织行为学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90-307 [2] 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7,1-5 [3] 史蒂芬.P.罗宾斯著. 组织行为学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6-66 [4] 赵伍萍等主编,MBA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224-312 [5] 易刚等主编,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2-132 [6] 张得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4-26 [7] 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著,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模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05-312

第五篇:组织行为学

中国农业大学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 论工作压力的预防和疏导

课程名称:

组织行为学 任课老师: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容易增大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加剧员工的失衡感、失落感,并进而产生抱怨、焦虑、失眠、抑郁、冷漠、怨恨、偏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容易导 致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不仅伤及个人身心健康和幸福,也会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如何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促进员工的 心理健康、实现员工的自身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作压力 预防 心理疏导

1 前言„„„„„„„„„„„„„„„„„„„„„„„„..1

1.1研究背景„„„„„„„„„„„„„„„„„„„„„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 1.3研究的意义„„„„„„„„„„„„„„„„„„1 2 工作压力的概念„„„„„„1 3工作压力的预防措施„„„„„„1 3.1 导致工作压力的环境因素

„„„„„„„„„„„„„„„„2 3.2导致工作压力的个人因素 „„„„„„„„„„„„„„„„„2 3.3 导致工作压力的社会因素.„„„„„„„„„„„„„„„„„2 4.工作压力的疏导方法 „„„„„„„„„„„„2 4.1 在思想方式上疏导工作压力„„„„„„„„„„„„„2 4.2 企业进行内部疏导工作压力 „„„„„„„„„„„„„„„„„3 4.3 建立心理疏导机制 „„„„„„„„„„„„„„„„„3 5归纳与总结„„„„„„„„„„„„„„„3 参考文献..„„„„„„„„„„„„„„„„„„„„„„4

1前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压力指员工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这种情绪会正向或负向地影响员工的行为,人本能的调动身体内部潜力来应付刺激因素,这是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当压力过大、持续时间过长的话,会抑制人的机体,使人动作反应慢。具体影响体现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一方面引起的精神问题会给员工本身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给员工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个人和组织绩效。

1.1研究背景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示:当压力过大或过小时,工作效率都较低,业绩受到负面影响。压力较小时,人处于松懈的状态,效率和业绩自然不高。当压力逐渐增大时,压力会变成一种动力,它会及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效率会逐渐提高,业绩会大大提高。当压力等于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达到最大值,业绩达到最高。但当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压力就会变成阻力,效率也就随之降低,业绩也就下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美国,全国的调查显示,大约有25%的员工都遇到由压力引起的问题。据美国一些研究者调查,每年因员工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超过500家大公司税后利润的5倍。因此,重视压力管理已成为企业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美国国家职业卫生健康局统计,已有近一半以上的美国大企业提供相关的压力管理课程。在我国,随着劳动法规的完善和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企业将为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疾病付出经济代价。

1.3研究的意义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内部改革步伐的加快,新知识新技术的普及,内部减员政策的实施,职工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增大。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心理疏导机制,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理论,引导职工正确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改革、体制变革、工作变化等多重压力,引导职工将压力变成动 力,以动力消解压力,充分调动职工应对困难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心顺、气爽、劲足的良好氛围,是改进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选择

2工作压力的概念

工作压力指工作相关因素包括各种环境因素 、组织因素 、个人 因素引起的员工个体心理和生理的紧张反应与体验。工作压力具有双重性和不可避免性 ,适度的工作压力能够提高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 主动性 , 但过度压力必将导致个体心理 、生理 、情绪及行为异常变化 , 引起焦虑 、 生理疾病、 情绪不稳定 和 日常行为的变迁 。 有关研究表明 , 工作压力不仅导 致人们生理 、心理和行为的改变 , 而且对组织的工作效果也能够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应使企业组织 采取多种渠道和策略降低员工的工 作压力水平。20世纪初期以来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信息革命的发展 , 工作压力研究业已成为心理学 、管理学 、社会 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3工作压力的预防措施

1 压力来源,是指产生压力的不同原因,针对不同的压力来源,需要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

3.1导致工作压力的环境因素

(1)就业条件恶化; (2)工作保障程度低; (3)经济的不确定性; (4)政治的不确定性; (5)技术的不确定性等

3.2导致工作压力的个人因素有:

(1)对职业的关注。一个主要职业因素是对失业的担心。其次,是与工作不一致的地位。当做一项他认为不值得的工作时,他们会感到压力。同时也会使个人特别轻易地批评和指责别人的成功。

(2)工作区域的流动。工作区域的流动它扰乱了日常生活的正常秩序使员工的生活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被迫流动的员工可能对工作失去控制,并且经受着工作中难以预料的困难。

(3)人际关系的变通。是指群体之间造成对个人的工作压力,在一个工作群体中,缺少放权、配合、信任和支持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

3.3导致工作压力的社会原因

员工常常面临着较大的工作负荷 ,工作时间较长所聚集的紧张氛围 , 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 ,对知识飞速更新的惶恐 ,对信息系统的应接不暇等 ,让一些员工不断接受到新的挑战和压力 ,产生了一些持续性紧张的情绪状态 。一些员工不能处理好与用客 户、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 , 产生了不信任他人 、责备迁怒 、服务态度恶劣 、反应过度 、刻意与人保持距离等。尤其是年轻的员工 ,因工作比较单调重复 、劳动强度较大 , 或对工作环境 、个人待遇不认同及缺 乏自主性 , 薪酬兑现不合理 、升迁机会少 ,对一些管理人员工作 方法偏颇有意见。表现为心理疲劳 、情绪冷漠 、丧失成就感和工作动力。四是个人生活心理危机。一些员工因生活中的个人困难 , 如身体欠健康 、恋爱失败 、法律纠纷 、家庭暴 力、 夫妻关系紧张 、 家属疾病或伤亡 、 子女成长挫折 、经济负担过重等产生了心理危机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

4工作压力的疏导方法

随着80、90年代出生的年青人入职,员工队伍的心态和抗压 能力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这部分员工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 庭心理脆弱、不成熟、娇生惯养、自我意识强烈等问题较为突 出抗压能力不稳定,更需要掌握正确的解压、情绪管理和心理疏导方式。

4.1在思想方式上疏导工作压力

一方面心态转变,不论是新老员工,工作中难免遇到薪酬待遇、工作量分配、 职务晋升、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从而引发心理不平衡感、失落感。发现员工处于这种状态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 介入,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灌输换位思考和转变心态的理 念,辅导员工走出情绪的低谷。要教育员工常存

2 感恩之心,珍惜 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另一方面适度宣泄,近几年,不少企事业单位青睐于开展户外活动和拓展训练, 通过为员工提供宣泄情感、交流互动的平台,防止了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同时达到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目的。此外,不少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情绪宣泄室或解压室,帮助员工把过去在某个情景或某个时段受到的心理创伤、不幸遭遇和所感受到的不快情绪发泄出来,达到缓解和消除消极情绪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因情绪积累过度而导致身心疾病甚至自伤、自杀和伤人等意外事件。

4.2企业进行内部疏导工作压力

一方面是及时沟通,多听意见。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包括政工干部 、班组长等,要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心声 ,从细微处关心员工的疾苦 。比如当企业开展新一轮岗位竞聘时 ,要主动了解员工的思想动 态 , 就他们关心的问题进行沟通 ,化解矛盾。对员工的需求要积极地加 以引导,要从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对有些无法满足的需求 , 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明工作讲清道理。另一方面是建立机制 ,加强监测。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对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才能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要建立健全员工情况收集和反映机制,加强员工心态的监测 、评估和预警 ,全面掌握基层员工的各项需求。其次是完善员工心态疏导 ,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畅通信息渠道 ,引导员工心态良性变化 。思想引导要和员工的工作 、学习 、生活联系起来 , 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 、经营管理 ,销售服务 、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开展工作。比如绩效分配 、岗位竞聘 、培训计划 、奖惩制度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方案制定与实施 , 要让员工知晓与参与,同时要不 断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时刻把员工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 , 最大限度地解决基层员工的切身利益问题 ,让员工能体验到发展给 自己带来的实惠 ,从而凝聚力量。再次是建立关爱 、帮扶机制 , 让员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

4.3建立心理疏导机制

采取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恳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加强与职工的交流沟通。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和职工联系点制度,及时帮助职工解心 结、减压力和破难题,发现问题及时疏导。针对部分职工可能产生 的思想困惑、急躁情绪和新分配、转岗带来的不适应,及时进行心理 疏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新环境、 新工作、新岗位和遇到的挫折、困 难,引导职工放下思想包袱,以坚 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丰富活动“减压”、开展劳 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先进操作法评选等活 动,激发职工内在活力;组织职工 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跳绳、毽 球比赛、文艺演出、踏青、文化艺术节、书法摄影绘画比赛、才艺展示、户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有效缓解职工的工作压力。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为职工提供展 示才华、交流情感、锻炼能力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在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发挥才能、舒缓心情、陶 冶情操、滋养心灵,感受组织人文关怀,增强积极情感体验,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

5归纳与建议

首先,注重团队内部有效沟通 ,建立交流机制。不良的人际系容易形成人人自卫的防御性气氛 ,从而导致个体情绪郁闷和压力。建立企业内部充分协调和沟通的制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 以释放积郁的压力。其次 ,应形

3 成重大问题的团队协作应对机制。 身 为企业部门主管,应该知道如何有效授权和收权; 在减轻自己工作量的同时不应该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作强度和数量 ;在面临重大问题时候建立团队小组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压力管理 。 企业应寻求心理专家支持 ,建立企业员工心理中心; 应该时刻关注员工心理压力状态 ,聘请心理专家对压力过度的工作人员进行压力调节和管理 ; 从科学角度建立心理康复中心 ,为员工的压力调节提供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左崇年.员工快乐与企业活力[J]. 经营与管理. 2006(02) [2] 王莉,石金涛.员工离职的预防管理[J]. 企业管理. 2006(01)[3] 吴珊瑚.工作为什么快乐[J]. 企业管理. 2006(01) [4] 程贯平.浅谈员工满意度的调查[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03) [5] 王继文.EAP:让员工拥有健康的心[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6(0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