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创作感想论文
近来由于课程的安排, 在行草上的工夫着实重于其他书体的锤炼。一学期有余的时间, 先着力于行书, 后转入草书的训练, 技法上的锤炼之余, 翻翻作品集, 看看大家的文章, 一时颇有些许的感慨和自己的小见, 正巧借此机会, 做一自我的统合和整理。
学期伊始先学行书, 主要的学习对象为宋四家和晚明的几位大家。理由一是因为老师要求, 二来自我认为, 宋代的书风和晚明的书风较为明显, 特点较为明确, 在临摹的过程中易于我们深挖行书的精髓。宋代尚意, 书风较之唐代和魏晋比较自由和奔放, 以米芾和黄庭坚为首的书家作品中流露着高超的技法美, 这样的作品更加会吸引住我们这些初学者的眼球。强烈的粗细对比, 倚侧对比, 枯湿对比, 节奏变化, 墨色变化, 有利于我们的直接取法, 更为有大文豪苏东坡此类的书法作品, 其中浓浓的学术气、书卷气的熏陶。晚明尚奇, 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使得晚明书风在整体上较之前人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变化, 长立轴, 大幅中堂这样有别于之前书法尺寸有着重大的改变, 大字行草渐渐成为主流书风, 以王铎、傅山、倪元璐等书家为代表的书法作品流露出别样的美, 学习这样的书法作品有利于我们解放“双手”。敢写、能写、我认为是迈开书法行草创作的第一步。三是以宋、晚明为平台上追古法, 这样显然比直接追溯魏晋的古法较为的容易, 先吸收后人所理解的部分并以此为媒介直接对魏晋的行草进行吸收消化。
近来书坛中很多的书家都在着力于行草的创作, 行草创作、行草创作、随意的翻开一本作品集可以说有百分之六七十都会是行草的创作, 可是怎样才是一幅好的行草作品, 或者说怎样才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这个问题可以说难为到了我自己, 到现在坐在电脑面前敲字的我其实还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长时间的思考却也不是毫无所获。下面谈谈自我对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的短浅理解。其实这样的问题我问过很多很多的人, 有学生也有老师, 有专业人士、也有非专业人士、统合大家的意见大致都为:1、形式多样的2、技法成熟的3、个人喜好等。答案多面, 诚如大家所思一样, 之前的我也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首要的条件是有着精彩的技法和对古法的贴近。直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之下让我看到了本世纪初的一本名家邀请展的作品集, 那时候林散之先生, 沙孟海先生还依然健在, 也都参与了那次的名家邀请展, 看完那本作品集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好的作品看的是作品本身所自然流露出的“气质”。这就是格调的问题了, 而不是仅仅是在看作者所展现处来的技法了。为此近来我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用手机在一个草书法帖上随意的拍出一行字和同样用手机拍下当前书坛中很出名的某位书家的一行字, 然后把两张图片拼到一起, 让很多的科班出身的同学进行欣赏, 在事先没有告诉他们实情的情况之下让他们做出比较并挑出他们认为好看的一幅字, 最后答案却是惊人的相似, 基本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法帖上的那一行草书, 理由基本都是看着自然舒服。说到这里或许也就不需要再赘述什么了!由此也带出了我下一个需要说的问题, 对于我们现在当下的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来说, 那么除了现在难以达到的“气质”之外, 现下的我们更应该注重草书创作中的什么问题呢?
于我个人而言, 着力于草书创作的工夫远胜于行书, 于是对草书的理解也就多于行书了, 之前认为草书是在写变化, 因为草书的变化以及暗合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在草书中你可以找到哲学, 在草书中你可以找到阴阳五行, 甚至书家的价值观, 人生观。草书的变化千千万万, 所以说写草书就是在写变化这一说法似乎也还可以勉强的站得住脚。可是我总觉得这一说法似乎还是不是太深刻, 还是有很多值得深挖的空间。某一日在闲暇和同学聊天之余自己无心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自我这个梦中人。怎么样写草书?怎么样写草书?草书创作与其说是在写变化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情绪, 写一种风骨。对!草书本身就是一个生命, 一个由书家结合当时主观环境而自然而然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立的生命个体!王羲之的《丧乱贴》、张旭的《肚痛贴》等。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必有一种情绪、一种自然流露的气息。在吕金光老师的作品集中我曾经看到这样的几句话:“草书的变化对象是一种精神, 把点画、结体与章法组合而成的精神”、“以高昂的情绪贯彻其中, 使之气势飞动、浑然一体。为此要一鼓作气、一起呵成”。在他的创作手记中也多有这样的一句话:“盼有某某意, 难求某某气”。高如吕金光先生在草书创作中的高度, 在每一幅的作品中都在追求一种情绪、一种气息、一种风骨, 试想一幅技法再好的草书作品中都没有一种生命亦或一种情绪, 试问还是一幅真正意义上的草书么?笑话!以此为标准就可以淘汰掉书坛中绝大多数的行草书家。一个草书作品中都难以让人感觉到一种情绪一种生命, 那么创作它的书家充其量把它打造成一个外在形骸颇美而实无灵魂的“僵尸”而已。所以那些书家的未来艺术高度似乎也就仅此而已。我曾笑着打趣说对于我们现在的菜鸟而言草书创作就应该先把创作的内容和字法先挨个或者整体写他个百八十遍, 把书写的内容和字法刻进骨子里, 然后专门挑一天清晨或傍晚, 结合清醒的脑袋和主观的情绪一气呵成的写完。这样不管你的技法到不到位, 我觉得你的笔墨至少算得上是一幅真正意义的草书, 因为一气呵成之下你的作品中会在不断气的情况下融入你当时的主观情感, 不再是惶惶而书。于是你的作品不再是“僵尸”, 于是你的作品不再上气不接下气, 于是你的作品便有了生命!
所以个人粗浅的观点认为, 创作可以起点低, 但是眼光却不能低, 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艺术人要眼高手低”大概也就印证了这句话。在创作的开始, 和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准确的定位创作应该达到的目标和高度, 这样才不会走弯路甚至停滞不前。上述所说的草书创作中应该具有的是感情和创造生命。可是这样的要求诚然也会对书家的才情和经历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可是纵观历史, 出现了很多的楷书大家, 很多的篆隶大家, 很多的行书大家, 试问却有多少的草书大家呢?想到这里草书创作之难溢于言表, 想想却也释然, 是啊, 确实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写草书的, 那么怎么样的人才适合写草书呢, 或者说写草书都要怎样的先决条件呢?我也正在找, 或许不久也会有答案吧!
粗略观点实难登大雅, 可也确是近日所感, 于是再难扼腕, 给自己一个统合, 给大家一个参考, 不足之处烦请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