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1 创新及创新教育
创新是个外来词,它的含义有两点,一是引入新概念、新东西;二是革新。也就是说前所未有和“引入”都属于创新。熊彼德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显然,在他看来创新既包含了前所未有,也包含了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他对创新的解释恰好与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相吻合。
2 创新教育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的创新教育,可以围绕创新三层次核心内容展开,即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1 探索精神的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它既是一个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2.2 综合的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对此,熊彼德认为,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存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他把创新与新组合视为同义词。
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通过教学引导小学生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把学过的知识重新组合,并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 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当然,限于生理年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创造意识的培养则必须从少年时期开始。
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造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楔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逐步培养小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就小学生而言则可以从重新组合着手,注重培养小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3 创新教育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创造思想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创新过程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创新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创新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把新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无法提高创新的品质。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3.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培养实践能力的视角,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创新思维、创新想象和创造技法训练的作用。完成创新过程必须为小学生建立从新思想到应用“产品”之间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并且“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基于上述认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标新立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等,都不失为激发潜能、促进创新运用的有效形式。如:讲认识直角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这样设置问题,必将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因为小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想象,包括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等。
3.2 给学生创造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把思想变成“产品”的创造空间。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无论是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还是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比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3.3 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当然,创新教育除了勇于打破教学常规、鼓励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外,还需要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独立探索和自学创造条件。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其实无论是创新精神,还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空间,实际上就是过去多种教育形式的重新组合,使之具有新的指向和新的作用。
摘要:时下在新课标出台后, 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又进行了新一轮课改, 由此引发了整个基础教育领域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验的热潮。但是, 不管怎样实验, 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措施都不能离开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 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谨就小学数学课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