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建筑学博物馆调研报告(全文)

建筑学博物馆调研报告(全文)

建筑学博物馆调研报告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学博物馆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第一篇:建筑学博物馆调研报告公共建筑设。

建筑学博物馆调研报告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学博物馆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建筑学博物馆调研报告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博物馆调研报告

温州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

目录

温州博物馆 ................................................................................................. 2

一、 博物馆的概况 .................................................................................. 2

二、 总体环境布局 .................................................................................. 2

三、 造型艺术........................................................................................... 3

四、 功能分区与空间组合 ...................................................................... 4 对比:宁波博物馆 .................................................................................... 6

五、博物馆的概况 .................................................................................... 7

六、造型艺术............................................................................................. 7

七、建筑材料............................................................................................. 8

八、个人看法及感悟 ................................................................................ 9

摘要: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进程、珍藏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国家、城市、地区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故其在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该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求。

1

温州博物馆

一、博物馆的概况

温州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一所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原址在江心屿。2004年1月12日,新馆在世纪广场西侧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展区总面积12000平方米。设历史馆、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临展馆、王维新铜版画馆七个专题陈列。

二、总体环境布局

博物馆具体位置位于市府路旁,空间上与世纪广场、温州大剧院、温州科技馆等公共建筑相邻。相对来说处在交通干道旁,场地较为空旷。出口处有空旷的广场以及绿化。一般来说处在室外环境空间中的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建筑,常需位于明显而又主要的部位。当形成一定格局后,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环境。温州博物馆应该是是整个温州市标志性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应选择上面应该在靠近干道的场地,但是在我在调研的过程中却他并不在起眼的地方,远离市区,周围的环境也不是那么繁华,附近也没有明显的指示牌,说明了它的位置不够显眼,整体位置较为偏僻。从大学城乘坐公交车大约需花费40多分钟,而且公交车数量并不多,交通并不方便,前去参观的人大多都是开着私家车。

2

三、造型艺术

博物馆外立面高低错落,有别于一般的高层建筑,方方正正规整的外形。承重材料主要还是钢筋混凝土,同时博物馆休息场所的外墙采用了玻璃幕墙作为围护结构,大部分外墙装饰铺贴的是米白色的花岗岩,略显单调,厚重。正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架空出一条外廊,但却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鲜有人经过,大多数人都是直接从外面的广场直接进入博物馆内部。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高大的台阶,使人由衷产生一种崇高感。

3

四、功能分区与空间组合

“Form follows function”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它的形式。而它的形式有对功能有反作用。建筑对于人类真真的价值不是建筑的实体本身,而是由其所为何的空间。

建筑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要求,其次才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而博物馆的功能主要就是让公众以现在为立足点,认识、重温、反思过去,加强市民对自己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将珍贵的文化遗产延续至将来。博物馆有历史馆、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临展馆、王维新铜版画馆七个馆,底层设有门厅、咨询台、5个主馆、1个休息室以及2个厕所,而二层只设有2个主馆以及2个厕所、1个休息室。分区明确,关系紧凑。,通过上部桁架结构为大厅架空出的空间,显得空间非常大,人显得特别渺小。

不同的博物馆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亮点,鲜明的形象,令人一想起某个主题,便会联想到某所博物馆,而这也是温州博物馆所缺乏的。

4

博物馆内部一大厅为中心,采用放射的空间组合,各个展览馆围绕大厅布置。为满足参观路线的要求,各个展览馆内部采用了串联的空间组合。使参观者路线不重复,不逆行,不交叉。但这种布局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确定,如活动路线不够

灵活,当参观人数过多时容易产生拥挤的现象,不利于单独开放某个展厅等。从总体上看,整的博物馆采用的是放射兼串联的空间组合方式。陈列空间围绕交通枢纽布置,观众既可以从枢纽空间通往各个陈列室,又可沿着走道或过厅直接穿行至各个陈列厅。公共建筑的主要入口部分,是空间组合的咽喉要道,既是人流汇集的场所,也常是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温州博物馆的出入口都集中在同一个大门人流大时常出现拥挤与混乱现象。

对比:宁波博物馆

6

五、博物馆概况

宁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5亿元,建筑主体3层。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

六、造型艺术

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

整座建筑依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被设计成一座人工山体。建筑的下半段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随着山体的上升,上半段开列为类似山体的形状。人们从中间一个扁平的,跨度30米的穿洞进入到馆内部。内观整个结构,包括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建筑的北翼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郁郁葱葱的芦苇覆盖整个河堤。水流漫过中段入口处的石坝,最终渗入大片的鹅卵石滩中。建筑的中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透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人们可以在此远眺城市、稻田和远方的山脉,给来访者以一种恬静而深邃的文化感受。

7

七、建筑材料

宁波历史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瓦爿墙”建造而成。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以来的旧物。而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竹做成特殊模板,宁波博物馆外墙面“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的使用,使建筑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

8

八、个人看法及感悟

宁波博物馆给人印象最深的要数它的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其造型特点,而他背后反映的是建筑师王澍对建筑更高层面上的追求------精神

什么是成功的建筑?建筑除了应该满足的适用、坚固、美观等这几个基本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应该满足人们对其精神这更深层次的需求,要不然即使地球上高楼林立,那也只是一堆又一堆的钢筋混凝土修建起来的笼子,禁锢人们的笼子。面对现在越建越高,越造越大的建筑,第一次看到时,可能会被它的外形所震撼,但走近之后,发现它们好像缺乏一丝回味,是那么的冰冷。虽然宁波博物馆有现代的混凝土结构,但它使用了从本地建筑物回收利用的砖块和石头,通过造型与建筑材料将建筑与这个地区,以至历史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这就是成功的建筑。

第二篇: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1.0.1条为适应博物馆建设的需要,保证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社会历史类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设计。改建设计及其它类别博物馆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有关条文执行。

第1.0.3条 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属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注:建筑规模仅指博物馆的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之和,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房面积。 第1.0.4条 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大、中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100年,小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50年。

第1.0.5条 博物馆建筑必须符合城镇文化建筑的规划布局要求,并应反映所在地区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

第1.0.6条 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与完整的工艺设计相配合,满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并应设置配套的观众服务设施。 第1.0.7条 对古建筑的改建设计必须符合各项文物法规,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并应满足防火、防盗等安全要求。藏品库房以新建为宜。

第1.0.8条 博物馆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章 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 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二、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三、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第2.0.2条 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

二、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三、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

四、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直通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五、馆区内应功能分区明确,室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

六、陈列室和藏品库房若临近车流量集中的城市主要干道布置,沿街一侧的外墙不宜开窗;必须设窗时,应采取防噪声、防污染等措施;

七、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规定外,新建博物馆建筑的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

八、应根据建筑规模或日平均观众流量,设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 第三章 建筑设计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3.1.1条 博物馆应由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观众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第3.1.2条 观众服务设施应包括售票处、存物处、纪念品出售处、食品小卖部、休息处、厕所等。

第3.1.3条 陈列室不宜布置在4层或4层以上。大、中型馆内2层或2层以上的陈列室宜设置货客两用电梯;2层或2层以上的藏品库房应设置载货电梯。 第3.1.4条 藏品的运送通道应防止出现台阶,楼地面高差处可设置不大于1∶12的坡道。珍品及对温湿度变化较敏感的藏品不应通过露天运送。

第3.1.5条 当藏品库房、陈列室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必须有可靠的防潮和防水措施,配备机械通风装置。

第3.1.6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内不应敷设给排水管道,在其直接上层不应设置饮水点、厕所等有可能积水的用房。

第3.1.7条 除特殊藏品或展品外,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楼面活荷载应按4KN㎡设计。

第二节 藏品库区

第3.2.1条 藏品库区应由藏品库房、缓冲间、藏品暂存库房、鉴赏室、保管装具贮藏室、管理办公室等部分组成。

第3.2.2条 藏品暂存库房、鉴赏室、贮藏室、办公室等用房应设在藏品库房的总门之外。

第3.2.3条 收藏对温湿度较敏感的藏品,应在藏品库区或藏品库房的入口处设缓冲间,面积不应小于6㎡。

第3.2.4条 大、中型馆的藏品宜按质地分间贮藏,每间库房的面积不宜小于50㎡。

第3.2.5条 重量或体积较大的藏品宜放在多层藏品库房的地面层上。 第3.2.6条 每间藏品库房应单独设门。窗地面积比不宜大于1/20。珍品库房不宜设窗。

第3.2.7条 藏品库房的开间或柱网尺寸应与保管装具的排列和藏品进出的通道相适应。

第3.2.8条 藏品库房的净高应为2.4~3m。若有梁或管道等突出物,其底面净高不应低于2.2m。

第3.2.9条 藏品库房不宜开设除门窗以外的其它洞口,必须开洞时应采取防火、防盗措施。 第三节 陈列区

第3.3.1条 陈列区应由陈列室、美术制作室、陈列装具贮藏室、进厅、观众休息处、报告厅、接待室、管理办公室、警卫值班室、厕所等部分组成。 第3.3.2条 陈列室应布置在陈列区内通行便捷的部分,并远离工程机房。陈列室之间的空间组织应保证陈列的系统性、顺序性、灵活性和参观的可选择性。 第3.3.3条 陈列室的面积、分间应符合灵活布置展品的要求,每一陈列主题的展线长度不宜大于300m。

第3.3.4条 陈列室单跨时的跨度不宜小于8m,多跨时的柱距不宜小于7m。室内应考虑在布置陈列装具时有灵活组合和调整互换的可能性。

第3.3.5条 陈列室的室内净高除工艺、空间、视距等有特殊要求外,应为3.5~5m。

第3.3.6条 除特殊要求采用全部人工照明外,普通陈列室应根据展品的特征和陈列设计的要求确定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合理分布和组合。 第3.3.7条 陈列室应防止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并防止阳光直射展品。展品面的照度通常应高于室内一般照度,并根据展品特征,确定光线投射角。 第3.3.8条 当陈列室面积较大时,室内宜有相应的吸声处理。

第3.3.9条 陈列室的地面应采用耐磨、防滑、易清洁的材料。有条件时可选用有利于减轻观众步行噪声的铺地材料。

第3.3.10条 大、中型馆内陈列室的每层楼面应配置男女厕所各一间,若该层的陈列室面积之和超过1000㎡,则应再适当增加厕所的数量。男女厕所内至少应各设2只大便器,并配有污水池。

第3.3.11条 大、中型馆宜设置报告厅,位置应与陈列室较为接近,并便于独立对外开放。

第3.3.12条 报告厅宜按1~2 ㎡/座设计,室内应设置电化教育设施。当规模大于或等于300座时,室内应作吸声处理。有条件时可设置空气调节。 第3.3.13条 大、中型馆宜设置教室和接待室,分间面积宜为50 ㎡。小型馆的接待室兼作教学使用时,应设置电化教育设施。 第四节 技术及办公用房

第3.4.1条 技术及办公用房应由鉴定编目室、摄影室、熏蒸室、实验室、修复室、文物复制室、标本制作室、研究阅览室、行政管理办公室及其库房等部分组成。

第3.4.2条 大型馆必须设置熏蒸室、物理和化学实验室,位置应方便藏品的运送。中、小型馆若有馆际协作安排,可不设熏蒸室。

第3.4.3条 鉴定编目室、摄影室、修复室等用房应接近藏品库区布置.专用的研究阅览室及图书资料库应有单独的出入口与藏品库区相通。

第3.4.4条 鉴定编目室、实验室、修复室、文物复制室、标本制作室等用房的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6,室内光线应稳定、柔和。 第四章 藏品防护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4.1.1条 藏品防护应包括温湿度、防潮、防水、光照、防烟尘、防有害气体、防虫、防鼠和防盗等要求。其它如防火、防雷等要求除应符合专业规范外,尚应执行本规范第

五、六章的有关规定。 第4.1.2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要求应根据室内温湿度要求、当地室外气象的计算参数以及是否设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等设备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门窗应密闭,外墙的热惰性指标(D)不应小于4,屋顶的热惰性指标(D)不应小于3。第4.1.3条 当藏品库房和陈列室设置采暖时,围护结构的总热阻(Ro)应按现行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JGJ24)计算所得的最小总热阻的基数上,外墙再增加20%、屋顶再增加30%进行设计。

第4.1.4条 当藏品库房和陈列室设置空气调节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o)可参照现行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JGJ19)中推荐的数值采用。 第4.1.5条 当藏品库房和陈列室不设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时,外墙的总热阻(Ro)不应小于0.66㎡·K/W,屋顶的总热阻(Ro)不应小于0.90㎡·K/W。 第4.1.6条 藏品库房应分别装置厚度不小于0.8mm的金属板窗、玻璃窗、金属板门和金属栅栏门;若设置采暖、空气调节设备时则应采取密闭保温措施。 第4.1.7条 绿化设计宜选用有利于降温、滞尘、净化空气的树种,不得选用易生虫害和飞花扬絮的树种,并应防止紧贴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散水坡或排水沟种植。

第二节 温湿度要求

第4.2.1条 收藏对温湿度变化较敏感珍品的库房应设置空气调节设备。 第4.2.2条 设置空气调节设备的藏品库房,冬季温度不应低于10℃,夏季温度不应高于26℃,相对湿度应保持基本稳定,并根据藏品材质类别确定参数,推荐值参照表4.2.2。 藏品相对湿度 表4.2.2

第4.2.3条 未设空气调节设备的藏品库房,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0%,并宜控制昼夜间的相对湿度差不大于5%,贯彻恒湿变温的原则。 第三节 防潮和防水

第4.3.1条 屋顶的排水系统应严防渗漏;藏品库房的地下层室内和地面层地面应有可靠的防潮措施。

第4.3.2条 水池、喷泉不应紧贴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布置。 第四节 光照要求

第4.4.1条 藏品库房的窗扇玻璃厚度不应小于3mm,并宜采用漫射玻璃或其它防止阳光直射的装置。收藏对光特别敏感藏品的库房可选用过滤紫外线、吸收红外线的玻璃,或在玻璃上进行滤膜处理。

第4.4.2条 藏品库房室内和对光特别敏感展品的照明应选用白炽灯,并有遮光装置。陈列室内的一般照明宜用紫外线少的光源。

第4.4.3条 陈列室的一般照度应根据展品类别确定,推荐值参照表4.4.3。

第五节 防烟尘和防有害气体

第4.5.1条 若大气环境中的烟雾灰尘或有害气体的日平均浓度超过限值,设置通风或空气调节的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应对新风采取过滤净化措施。浓度限值应符合表4.5.1的规定。

烟雾灰尘和有害气体浓度限值 表

第4.5.2条 锅炉房、熏蒸室、化学实验室等用房应与藏品库房和陈列室间隔一定的距离,废气排放应作净化处理。

第4.5.3条 固定的保管和陈列装具应表面平整,构造简洁紧密。 第六节 防虫和防鼠

第4.6.1条 食品小卖部、食品仓库等用房严禁靠近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布置。未设空气调节设备的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应在能开启的外门窗上装置可拆卸的纱扇。 第4.6.2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通风孔洞应加设防鼠、防虫装置.门与地面的缝隙不应大于5mm。有鼠地区的陈列室外门宜为金属门或下缘包覆金属板的木门。 第七节 防盗

第4.7.1条 藏品库房的外窗和陈列室的地面层、二层外窗必须有可靠的安全防盗装置。

第4.7.2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在外墙上的水平连续遮阳、不同标高建筑相连外的高侧外窗、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采光通风口等处应设安全防盗装置。 第4.7.3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周围不应有可供攀缘入室的高大乔木、电杆、外水落管、墙板等物。藏品库区不宜设置室外楼梯。

第4.7.4条 藏品库房总门、珍品库房及珍品陈列室应设置安全监视系统和防盗自动报警系统。 第五章 防火 第一节 建筑防火

第5.1.1条 藏品库区的防火分区面积,单层建筑不得大于1500㎡,多层建筑不得大于1000㎡,同一防火分区内的隔间面积不得大于500㎡。陈列区的防火分区面积不得大于2500㎡,同一防火分区内的隔间面积不得大于1000㎡。 第5.1.2条 藏品库房、陈列室的隔墙应为非燃烧体。防火分区内的隔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分隔。封闭式竖井的围护结构应采用非燃烧体及丙级防火门。

第5.1.3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内的固定装修应选用非燃烧体或阻燃材料。 第二节 安全疏散

第5.2.1条 藏品库区的电梯和安全疏散楼梯应设在每层藏品库房的总门之外,疏散楼梯宜采用封闭楼梯间。

第5.2.2条 陈列室的外门应向外开启,不得设置门槛。 第三节 消防设施

第5.3.1条 大、中型馆必须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第5.3.2条 珍品库房及大、中型馆内收藏纸质书画、纺织品等遇水即损藏品的库房应设置气体灭火装置。大型馆内的普通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宜设置预防作用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六章 建筑设备 第一节 给排水

第6.1.1条 馆区内应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将水就近排入城市的排水管网或水体。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规定。

第6.1.2条 中、小型馆雨水管道的暴雨量设计重现期宜采用一年,大型馆宜采用二年。

第6.1.3条 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屋面排水方式。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屋面应采用外排水系统,当必须采用内排水时应由管道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引至室外。 第二节 暖通空调

第6.2.1条 设置空气调节的藏品库房,室内温湿度应满足藏品防护的要求,符合第4.2.2条 的规定。

第6.2.2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采暖宜采用热风系统。若使用以水或汽为热媒的采暖装置,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渗漏。严禁明火采暖。

第6.2.3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采暖系统应分布合理,避免局部过热,藏品库房宜设置使室内相对湿度稳定在40~65%的加湿装置。

第6.2.4条 通风和空气调节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应采用非燃烧体。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必须穿过时应在该处设置防火阀,风管穿过墙、板的空隙处应用非燃烧体填充严密。风管应有良好的气密性,连接处必须有可靠的密闭措施。 第6.2.5条 通风和空气调节的新风应经清洁过滤,在污染严重地区还应采取净化措施,符合第4.5.1条的规定。

第6.2.6条 空气调节设备宜安装在专门的机房内,并装置防火隔声门。机房内应采取消声、减振措施。

第6.2.7条 熏蒸室应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废气排放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规定。 第三节 电气

第6.3.1条 大型馆的电气负荷不得低于二级,中、小型馆不得低于三级.防火、防盗报警系统应按一级电气负荷设计或设置应急备用电源。

第6.3.2条 监视和报警电气线路应与照明和动力电气线路分开设置,并敷设隐蔽。

第6.3.3条 藏品库房的电源开关应统一安装在藏品库区的藏品库房总门之外,并有防止漏电的安全保护装置。藏品库房内的照明宜分区控制。

第6.3.4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电气照明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暗线敷设,古建筑改建可为铜芯导线塑料护套线明线敷设。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的电气线路应采用铜芯导线,并装套钢管保护。

第6.3.5条 陈列室内应设置使用电化教育设施的电气线路和插座。 第6.3.6条 熏蒸室的电气开关必须在室外控制。

第6.3.7条 大型馆的陈列室应设置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导向标志。重要藏品库房宜有警卫照明。

第6.3.8条 大型馆不应低于二级防雷,中、小型馆不应低于三级防雷。珍品库房应为一级防雷。 附录一 名词解释:

1博物馆建筑:供收集、保管、研究和陈列、展览有关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实物或标本之用的公共建筑。

2馆区:对基地内各类建筑物及道路、广场、绿地等占用的整个区域的总称。 3藏品库区:对藏品库房及为保管藏品而专设的房间、通道、场地等占用的空间的总称。

4藏品库房:存放各类文物和标本的专设房间。

5暂存库房:暂时存放尚未清理、消毒的各类文物和标本的专设房间。 6珍品库房:存放各类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级藏品及保密性藏品、经济价值贵重藏品的专设藏品库房。

7藏品库房总门:藏品库房及其室外通道、场地等所在区域的大门,位于藏品库区之内。

8缓冲间:在藏品库区或藏品库房的入口处专设的过渡房间,主要用以防止藏品在短时间内经受较剧烈的温湿度变化。

9装具:陈列和保管中使用的橱柜、台座、屏风、支架、板面、箱盒、镜框、瓶罐等器具。

10熏蒸室:用化学药品气化的方法对文物和标本进行杀虫灭菌工作的专设房间。

11陈列区:对陈列室及为参观、教育、休息而专设的房间、通道、场地等占用的空间的总称。

12陈列室:陈列、展览各类文物和标本的专设房间。

13技术用房:对藏品和展品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处理的专设房间。 附录二 用词说明:

一、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按其它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的要求(或规定)”。

第三篇: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简介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是东莞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中的重要项目,由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设在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总部,投资3000万元,展厅面积15000多平方米,由国家文物鉴定权威专家史树青题写馆名,是收藏、整理、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陶瓷和企业产品标本及国际知名建筑陶瓷品牌的专题性行业博物馆。博物馆设中国建筑陶瓷史展厅、陈复澄唯美艺术馆、唯美壁饰展馆、唯美陶瓷馆、唯美历史陈列室、大师工作室、现代陶艺坊七个主要部分,全面展示了中国历代建筑陶瓷和唯美陶瓷风采。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的建成开馆不仅是东莞市建筑陶瓷行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其他优势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作为企业文化的有利衍生和拓展,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不仅关注历史,更关注现在和未来;二是博物馆展览与企业产品营销相结合;三是博物馆研究教育功能与企业研发推广功能相结合。博物馆通过拓展研发、培训、展示、商贸、博览等功能实现了与企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充分对接,并在具体实施中成功实现了博物馆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是现代企业建设产业配套类博物馆的典范。

中国建筑陶瓷史展厅又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展示部分,第一是中

1 国古代建筑陶瓷史部分,第二是中国近现代建筑陶瓷史部分。中国古代建筑陶瓷史部分以时间为线索,以排水汲水系统、砖、瓦、建筑陶瓷中的装饰陶瓷为主要类别,展示了自建筑陶瓷出现到明清时期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陶瓷发展的基本状况。 中国近现代部分主要展示了自十九世纪末起到当代建筑陶瓷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建筑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走进建筑陶瓷史展厅,呈现在您面前的是具有自己独立体系和鲜明特色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现着中国建筑文化、建筑装饰文化中国建筑陶瓷史,就像打开了异彩纷呈的中国建筑陶瓷史那流光溢彩的画卷。这里既有古朴典雅的秦砖汉瓦,瓦当画像、琉璃屋脊,又有标志近现代建筑陶瓷技术和艺术发展的诸多物证。

唯美陶瓷馆主要展示了唯美陶瓷有限公司两大主要著名品牌马可波罗和L&d的产品历史和产品魅力,该部分从展示唯美公司生产的第一块瓷片开始,直到2009年新开发的产品系列,展示了公司二十多年来所有的产品系列。

唯美文化砖展馆主要展示了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2005至2009,在中国著名艺术家陈复澄先生亲自主持新开发设计的产品系列,复澄壁壁饰系列产品是由我国著名艺术家陈复澄先生亲自主持设计创作,以唯美瓷砖为材料,以刀笔书画为创作形式,由陈复澄唯美工作室创作的作品,陈复澄先生以刀作笔,以陶为纸,开创了刀笔书画这一书画艺术的新门类,创造了书画艺术的新语言,因而受到了国内外艺术界和新闻界的瞩目,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刀笔书法第一人”。他的刀笔书法作品开创建筑陶瓷的新纪元,把建筑陶瓷转化为艺术家手

2 中的创作材料,变成了高雅的供欣赏的艺术品。复澄壁是国内瓷砖生产企业中唯一一家生产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现有四个系列的产品:复澄壁、装饰砖、纹理砖和地饰砖。复澄壁既是用于建筑物的室内外装饰材料,又是装饰室内外的艺术欣赏品。它的古朴、典雅、苍劲、坚实、不腐蚀、无辐射、绿色环保、保温阻光、人力刀工、个性表露都是其他装饰材料无法比拟的。

唯美陈复澄艺术馆展示了中国著名艺术家陈复澄先生40多年来所创作的各类艺术品,陈复澄教授目前任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馆长,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总设计师。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教授毛笔书法,书风飘逸,富有情趣,自成一家;在此基础上基础上,独辟蹊径,以刀为笔、以陶为纸,创作刀笔书法,创作了毛笔无法表达的书法艺术的新语言,为书法艺术开创了新的形式与内容;陈教授的篆刻、复澄壶、复澄砚等都是在当今艺术领域独领风骚,因而被艺术界、新闻界誉为“中华第一刀”、“刀笔书法第一人”。

唯美历史陈列室展示了唯美公司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为每人艰苦创业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宣传、是员工思想教育和党员学习的第二课堂。唯美公司的发展,不仅体现的是唯美公司自己的发展历史,更是东莞市自改革以来民营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缩影。

现代陶艺坊:来到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

3 知识的充实和观念的冲击,您还可以挽起袖管,体验玩陶制陶的乐趣,重拾泥巴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唯美陶瓷博物馆的各个部分相互串联、相互依赖,形成的完整的中国建筑陶瓷体系。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自2005年5月立项建设以来,不断得到多方关注和支持,至2006年6月8日正式开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投资建设以来不仅仅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达到了预期的社会效益,还对公司从产品开发到销售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博物馆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经营状况: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自2006年6月份建设完成后,免费对公众开放,平均年接待量约10万人次。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在经营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在注重和优化博物馆展示、展览、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围绕主题展览、陈列活动开展相关互动活动,尤其是大型陶吧,全年免费对公正开放,截至目前,已经举办多次大型陶艺活动,举办一届东莞市青少年陶艺大赛,一次广东省陶艺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博物馆还依托对建筑陶瓷历史的研究,不断引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历史与文化相结合,开发独特的室内装饰材料和文化衍生品,作为博物馆的营业收入,每年销售额达到200多万。2009年,博物馆日的口号是“博物馆与旅游共建”,围绕这一主导思想,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积极探索和研究与旅游行业的共

4 建、共强、共赢,以游客为中心,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和提高博物馆作为旅游景点的活动和服务标准,力争在搞好博物馆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同时,最大化开发了利用博物馆资源,将其建设成为东莞市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真正实现“博物馆与旅游共建”。

第四篇:沈阳建筑大学博物馆解说词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惟一的建筑综合类博物馆。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教学服务为一体,设有中外建筑展厅、地方建筑展厅、馆藏展厅、精品建筑展厅以及模型收藏、创意空间和建筑论坛等建筑学术交流和科普基地。本次展览设中外建筑大观、沈城的今与夕铜艺与建筑、全国历届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精品获奖珍藏等专题。其中有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铜雕沈阳故宫大政殿,有铜雕故宫大正殿龙椅宝座,有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的300个建筑项目的600多幅图片,有上世纪20年代沈阳满铁附属地的全景图等珍贵图片和资料,有经历了70多年沧桑的历史文物东北电影院“老壁画”,有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建筑材料特种钢材,还有世界知名建筑的各种构件和模型等。

各界人士热心支持博物馆建设,通过捐赠不断丰富博物馆馆藏。

该校党委书记张福昌在开馆式上说,学校的建筑博物馆不仅是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基地,还是社会的建筑科普基地、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基地。学校将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一起担负起保护、传承和创新建筑文化的职责,把建筑博物馆建成教育、科普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品牌。

您好!欢迎您来到模型藏书吧展区。在这个展区内我们为大家展示的主要是我校建筑学专业学生亲手完成的优秀作品,以及我们馆藏的珍贵书籍。 您可以先看一看这张地图,这是我们学校的总体规划平面图。

(简单介绍一下校园的总体规划,然后指着博物馆的位置解说) 这里就是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沈阳建筑大学博物馆。 您一定好奇为什么一个博物馆会坐落在大学校园里吧? 这要从沈阳建筑大学的办学理念谈起。沈阳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建筑为特色,追求“大建筑,大土木”办学理念,立足于服务社会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多年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建筑类人才。如今,建筑博物馆的正式开馆及对外开放,更加彰显了一所大学对社会的责任。正如我校党委书记张福昌教授在开馆仪式上所说,我校将继续用全新的办学理念、勤奋的工作态度、开拓的创新精神努力去培养建筑的文化与精神,培养出一流的世界建筑大师和建筑精英,让校园更富有魅力,让社会更加和谐,让建筑更加承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建筑博物馆是集学科研究、珍品珍藏、精品展示、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教学实验为一体的重要基地,建筑博物馆面向社会的开放不仅促进建筑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且也为沈阳城市和辽宁地区增加了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作为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博物馆,这里不仅仅用于展示珍品,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研讨、学习交流的场所。

您看,就这个博物馆设计的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上面的结构是井字梁结构,而旁边就是桁架结构。而这个展区的布置有一点大英图书馆的韵味。这些楼梯可供参观使用现在,请大家把目光移向这里。2009年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在全国举办了建筑创作大赛,这是300个获奖作品中的精品,是第一手资料,对于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给予极大的帮助和启迪。

下面请大家顺着我的手指方向看,这就是模型作品展区。为大家展示的模型均出自我们的同学及学长之手,模型的制作是建筑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功,可以从理性和感性上帮助我们认识空间,认识建筑。

一件件作品技艺精湛,它们不仅凝聚了师生的心血,而且展示了建大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20年之后我们重回母校,回眸自己的作品,那时将会无限的感慨与骄傲!

大家也会留意到这张桌子,而这张桌子呢,平时主要作为大家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在这里可以边做模型边向学长们学习,看看这些作品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这个投影仪,可以让我们坐在这里,就能看得十分清晰。现在这个主要是作为我们展区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西方建筑方面的历史。而平时不用于参观的时候,将来很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互相交流方案,互相学习的平台。

再看看这里,这里陈列的是建筑类精品书籍。而这个D1杂志呢,是我校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出版的杂志,这是第一本。现在我们D1杂志社的老师和同学们正在准备下一期的出版。

走到这里,第一展区的参观到此就要结束了,更为珍贵的收藏将会在下一序列的展区里陆续展开。现在我带大家到下一个展区。

我们手边的是建筑博物馆的接待台,这是由中国台湾的建筑设计师钟兆康老师设计的,(介绍设计特点)

前方就是“中外建筑大观”展区,下面将由我的同学为您做进一步的介绍··· ···

模型藏书吧展区

作为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博物馆,这里不仅仅用于展示珍品,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研讨、学习交流的场所。就这个博物馆设计的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上面的结构是井字梁结构,而旁边就是桁架结构。而这个展区的布置有一点大英图书馆的韵味,这些楼梯可供参观使用。 2009年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在全国举办了建筑创作大赛,这里摆放的事300个获奖作品中的精品,是第一手资料,对于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给予极大的帮助和启迪。

紧挨着获奖作品的是模型作品展区,这里为大家展示的模型均出自我们的同学及学长之手,模型的制作是建筑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功,可以从理性和感性上帮助我们认识空间,认识建筑。一件件作品技艺精湛,它们不仅凝聚了师生的心血,而且展示了建大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20年之后我们重回母校,回眸自己的作品,那时将会无限的感慨与骄傲!

这一展区中央摆放了一张桌子,桌子的形状是根据我们这一展区的外形做成的,平时主要作为大家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在这里可以边做模型边向学长们学习,看看这些作品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这里设置了一个投影仪,可以让我们坐在这里,就能看得十分清晰。现在这个主要是作为我们展区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西方建筑方面的历史。而平时不用于参观的时候,将来很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互相交流方案,互相学习的平台。中外建筑大观西方建筑区

这个位置有一个世博专题,图片是以上海世博为主的,中国馆和一些外国特色展馆。从第一届世博会的资料,到中国第一次参加世博会,再到中国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在这里做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 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是以斗拱为原型。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演艺中心--外观造型宛如从天而降的太空“飞碟”。演艺中心内观众席的设置,可根据演出需要和观众容量,选择四千座、八千座、一万二千座及一万八千座等类型,可谓“伸缩灵活”。舞台则可以根据不同演出内容,进行三维组合,还可适应超前卫的“三百六十度空间”演出,整个场馆设计为中国内地所罕见。

沙特馆--"丝路宝船"带有浓厚的沙漠风情和阿拉伯神话色彩. 阿联酋---网格结构织出流动沙丘.让参观者有幸在沙丘里住一回. 阿联酋馆作为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展览场馆之一,运用了许多最新的科技,展示一个由被动变主动的城市环境、展示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的城市、展示阿联酋致力于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城市未来的设想。整个展馆设计都体现了传统阿拉伯文化和现代都市的完美结合。

波兰馆 -----将民间传统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展馆像一张剪纸板折叠出抽象造型,墙体布满精致的缕空花纹.白天,阳光透过空隙洒进馆内,在地上剪出“花纹”;夜晚,灯光从花纹中映射出去,在夜空中剪出立体花样。光影瞬息变化,让静态的建筑呈现轻歌曼舞的灵动之美。

英国馆 ----亚克力触须打造“种子圣殿”。"让自然走进城市"为主题的英国馆,通过种子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种子圣殿"是英国馆的核心部分,顶端都用特殊工艺浇灌进了不同类别、形态各异的种子,起风时六万根亚克力“触须”会随风摆动,飘逸婀娜;周边还有"打开的包装纸"形状的区域,共有三条用于展示的走廊通向种子圣殿.绝大部分种子都是存活的,而且今后取出来依然能够种植. 展板的右边是同学亲手独立完成的模型有日本的明石大桥和法国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帕特农神庙的模型也是同学自己手工做的模型,帕特农神庙特别讲究“视觉矫正”的加工,使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因而看起来更有弹力,更觉生动。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这里有介绍罗马大斗兽场,这座庞大的斗兽场在血腥味最浓的鼎盛时期是始终座无虚席,最狂热的场面比比皆是,但却从未能像今日作为一座废墟那样打动人心。这里还有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详细介绍,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圣索非亚大教堂是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伊斯坦布尔的起跑点。哥特式建筑里有介绍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它与1901年正式完工,并于1904年对公众开放。据称,教堂正门与巴黎圣母院的正门很相似,正门的一扇圆花窗几乎一模一样。彩色玻璃窗上绘有栩栩如生的圣经故事和南澳的古往今来。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一词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1]艺术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中外建筑大观展厅近现代建筑

这部分主要展出的是西方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普利策建筑奖和中国传统建筑。第一个展区展出的是四位著名的建筑师:,格伦皮乌斯主张建筑的功能和服务,代表作包豪斯校舍;密斯范德罗建筑理论是“少就是多”他的作品大量运用玻璃和钢,代表作萨伏依别墅“故事”朗香教堂“故事”; 莱特是一位田园风格建筑师,强调有机建筑理论;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

这些形象逼真的模型都是我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 “光之教堂”,他是安藤忠雄三部曲中最著名的一个。被称为二十世纪最美的一个教堂。是亚历山大灯塔,世界公认的古代七大奇观有两个在埃及,一个是名列七大奇迹之首的吉萨金字塔,另一个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亚历山大灯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亚历山大灯塔的烛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只不过后来经过很多事变和地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接下来这些展板展出的是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普利策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当时代表了建筑的最高成就。1979年由凯越基金会设立,用以褒奖那些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环境做出贡献的建筑师。这五块展板展出的是历年获奖者,以十年为一块展板。

转过这个转角展出的是清明上河图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因此,《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在清明上河图上方是一个1:1的斗拱。这里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展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方式及特点,中国这些传统建筑自成一体,形成了一定的中国特色,中国古建以木材为主,形成了斗拱结构,榫卯sǔn mǎo结构:主要是连接作用;斗拱结构:主要是支撑作用。

中国民居的建设与所在的地区有关,东北华北地区中庭很大,这样冬天可以引进阳光,南方建筑注重防晒,各个不同的地区民居有不同的特点。接下来是中国的园林,说到中国的园林,它有商周的园囿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各种各样的形式,不但影响这中国,对外国园林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区等。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著名的皇家园林,至今保存完整。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北京故宫整体规划图,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东北电影院老壁画 东北电影院是由日本人在1938年建造完成。当时在整个东亚,是最大的电影院,所以最初名为新大陆电影院。解放后才被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院,曾经是老沈阳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如今这幅壁画也有70多年历史了,70年中不乏跌宕起伏。他经历了战乱的年代和动荡的岁月。时光冲刷,岁月洗涤,如今依然颜色鲜亮美丽,完整的呈现着他的艺术价值。

这幅壁画的面积是4X4米,由一万块以上的马赛克拼贴而成,走近点儿观察,可以发现他无论是颜色的搭配和过渡还是整幅画面的构图,都十分具有艺术感染力。各位如果有摄影爱好者,您可以试着把避免眩光的自动模式关掉,在左侧和右侧稍蹲下拍摄,您可以发现十分有趣的眩光式的波纹,不同的角度,波纹有不同的流向。如果采用的是广角镜头,开大光圈,还可以出现十分有趣的立体球面效果。人眼并不能发现,手机和卡片机等自动拍摄的相机也不能出现这种艺术效果。这也是这幅壁画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在1938年,日本人建造这幅壁画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手法才能出现这种有趣的艺术效果的呢?据推测,应该是在拼贴马赛克的时候,采用立体刷涂的方式,每一个小正方形小格的釉面厚道不一,在不同的角度才能反射出不同的光感。出现不同的十分规则的光纹。而人眼不能看见的原因,可能是大脑自动处理了各种数据,汇集到一起,把这个细节忽略掉了,非专业相机也因各种自动模式对于画面的处理,不能表现这一细节,只有手动的专业相机,能够看到这个有趣的现象。

这幅壁画周围四边的暗黄色接缝。这幅壁画由日本建造完成,所描绘的内容大致是古埃及贵族的一个小生活场景。现在大家观看这幅壁画也许并没觉得具有冲击力,但在文革时期,这幅壁画十分具有争议,很多众说纷纭,有人说这幅画开放大胆,荒淫无度。有人说这幅画表现的是奴隶与贵族阶级,十分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宣扬的是落后腐朽的思想等等等等。由于当时在这幅画的四周,镶嵌着毛主席语录,还贴上了毛主席像,这幅壁画周围四边的暗黄色接缝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虽然争议颇多,红卫兵还是没敢把他砸毁。实在应该庆幸啊,建筑的化石没有在当时陨落。

在2003年,太原街整体改造拆迁,东北老电影院也拆掉了,这幅壁画已经计划着炸毁。这里展出的还有当时老东北电影院的照片,还有著名收藏家詹洪波先生收藏的东北电影院放映的最后一场电影的票根。还有这两张照片记录了这幅壁画整体搬迁过程。我们学校的专家和领导们听闻此事,跟他们提出建议不要毁坏幅壁画,因他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经过努力多次多方协调,终于保存下来,暂时存放在了沈阳文化宫的历史遗迹处。5年之后,我们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建造完毕,又将这幅壁画搬迁到我们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之所以说这是镇馆之宝,我相信不仅仅是因为这幅壁画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他还体现了我们建筑博物馆,我们沈阳建筑大学的精神。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也是有记忆的。我们学习建筑,建造建筑,也尊重和热爱建筑。建筑不仅仅攸关于衣食住行,在实用性和美学价值之后,还是一种文化。成千上万年后,书籍可能早已毁坏,文字甚至都已经失传,但是建筑,作为石头的史诗,是最坚固的文明记录者,在一砖一石中,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之后,依然见证着文明,记录着文化。我们建筑博物馆,就是在展示这种文化,宣扬这种文化,向社会公众传递着这种文化。这才是这幅壁画所体现的最核心的价值。这里展出的还有当时老东北电影院的照片,还有著名收藏家詹洪波先生收藏的东北电影院放映的最后一场电影的票根。还有这两张照片记录了这幅壁画整体搬迁过程。

沈阳今昔对比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学校区的模型。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 年,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历尽起伏波折,特别是建校的前三十年间,校址多次迁移,隶属关系数度改变。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上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保证战争的需要,也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奠定基础,1948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军工部党委决定建立一所军事工业学校,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由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何长工担任名誉校长,11月,何长工亲自到沈阳为学校选址,学校由哈尔滨迁至沈阳。辽沈战役结束后,1949年3月,学校分为预科和本科,预科学制1年,本科4年。几经变迁,曾先后改建为东北建筑工程学校、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辽宁省建设学院等。1977年7月,教育部下达(77)教计字221号《关于建立辽宁建工学院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同意你省(辽宁省革委会)所报将辽宁省建筑工程、辽宁省建筑工业两所学校合并改建为辽宁建工学院。自此,组建了辽宁省唯一的高等建筑学府——辽宁建工学院,学校恢复本科办学,1978年被确立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7月,学校更名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是当时建设部的4个直属重点大学之一。2000年,学校在全国高校办学体制调整中划转辽宁省,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建筑大学”。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沈阳建筑大学协议,实行省部共建。经过恢复调整和改革,学校由一个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以土木建筑、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主要专业为特色的、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理法学等学科的建设部直属的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其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等主干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质量评估,标志着学校土建类学科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前列,部分学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两个模型记录了我们学校发展的历史,勾起很多我校的很多校友的回忆。

我们这一个展区的四周展出的是沈阳老照片与现在的对比,差不多是一样的地方不同时代的不同景象,这些可以看到沈阳的快速发展。

里面一部分,中央展出的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图书馆门厅的地砖,它的原品是用马赛克拼成的,而我们这个做的是一个复制品。“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图书馆”旧址,位于南京南街和南一马路交叉口处(沈阳市和平区南一马路10号)。这座比较少见的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图书馆和很多至今留存下来的“满铁”机构一样,成为日本人侵占东北的一个伏笔。它多年来一直作为沈阳铁路局图书馆使用,是沈阳市第一批不可移动的文物之一。

然而,这个带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因迁移(复建的地点将选择在和平区南三马路)而消失于我们的视野,是保留历史信息还是留下“历史的赝品”?随之而来的争议使这座87岁高龄的老建筑打破寂静,成为各家媒体曝光的焦点。

早在1905年以前,日本就对中国东北怀有侵略之心,尤其日俄战争以后,更加夜郎自大,不可一世。他们从沙俄手里接管了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组建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这个看似一个关于修筑铁路的公司,实则是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策划与进行的准军事组织。目的在于控制东北交通动脉,并不断沿着交通干线,扩展殖民统治范围。同样,“满铁奉天图书馆”的筹设,表面观之不过为一传播世界文化及辅导社会教育机关而已,但就其内在的实质而言,已经远离了图书馆本应有的品格,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侵略研究所与阴谋补给源。

当年的奉天,沈阳站、太原街一带是日本人的天下,如今中山广场一带就是核心区之一。从“满铁奉天图书馆”所处的位置,也可以看出其在日本人眼中的重要程度。最初,建一座图书馆的计划始于1910年,11月在当时的奉天小学校内开设阅览场,由于规模范围甚小,不断改址扩充。1915年4月移入站前综合事物所二楼;1917年6月,改称奉天简易图书馆;1920年4月始改称“奉天图书馆”并动工修建,设计者:满铁奉天公务事物所的笼田定宪和小林广次,占地面积:8767.05平方米,建筑面积:1543.94平方米。新馆共耗用工费83025元,于1921年9月建成,12月迁入办公,1925年9月建成后楼四层书库。

满铁奉天图书馆最为令人惊奇的是后边的四层藏书楼。据曾经进入过该图书馆的王泽音回忆,四层藏书楼除了外墙壁,内部是一个巨大的四层钢架结构,包括楼梯、楼板、书架在内连成一体,由螺丝将之与墙壁固定在一起,这个建筑结构让王泽音极其震撼。“书架是1929年从美国购置的,虽然过了七八十年但是接缝处仍旧特别严密。”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图书馆,馆藏书籍数量之巨大而且涉及面之广,可谓卷帙浩繁。据肖振美馆长介绍说,从“满铁”时期的书到后来作为铁路图书馆,图书共有30万册,分类登记打包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如今这些包好了的书都成箱堆放在馆内。

日本人把“满铁奉天图书馆”作为了解东北乃至中国的渠道,广泛收集各种资料为日后的侵略战争做准备。作为满铁会社的业务服务,平时是为殖民活动提供资料,而到了战时,则为军方提供情报。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东北政府所在地临时迁往锦州,而日本军队仍然紧追不舍。一个夜晚,一位关东军青年参谋来到奉天图书馆,查找中国出版的辽西地图,该馆平日积累的中国东北各地地方志此时派上了用场,那上面的地理形势,虽然描画得不够科学,但山川古迹、庙宇佛阁,都标志得清楚,让那个查找者,亦即关东军青年参谋高兴得拍案呼叫。

对于“满铁奉天图书馆”要迁移复建,许多文保爱好者有自己的看法。王泽音的话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以目前我们所拥有的技术看,确实可以使用原有材料达到跟原建筑一模一样的效果,但是这个建筑是‘满铁’留下的侵华罪证,如果改变了地点,其作为证据的历史价值就消失了。”另外,从艺术的角度讲,每个时代的建筑风格都是无法模仿的。“就比如,古人进行的皇陵建筑,建筑者是怀着崇敬的心态工作、雕刻的,即使是同样的花纹可以仿制,但是建筑师的心态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所采用的手法就会不同,无法还原旧有模样。”

铜雕与建筑展区

这一展区墙上挂的是石大师曾经做的户外作品,由于无法搬进室内展出,只好采用一些图片供大家观赏了,有岳阳楼的作品还有峨眉山的金顶,还有就是铜雕工艺在现代建筑上的应用了。这边展出的还有石大师在创作故宫时的工作照,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石大师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

我们正中央最显眼的就是这个铜雕的故宫大政殿了,这座高1.9米的铜雕沈阳故宫大政殿耗铜达8吨,它是沈阳顶级雕塑大师石洪祥十年心血的结晶,与真品比例:1:10,耗时10年。采用了铸、锻、錾、镂雕、浮雕、蚀刻等十余种传统工艺。由4万多个饰件组成,每个部件都可拆卸组装。这个铜雕作品开创了铜复制工艺的先河,这一作品正式雕成并在沈阳故宫与市民见面。目前石洪祥准备将此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整座“微缩”大政殿上,除八角亭式建筑外,四面与铜制楼梯相连,其中朝南的主梯上刻有两只金龙,二龙相戏栩栩如生。在这座大政殿的雕梁上,这些龙纹雕饰,其中位于正南的两条升龙,将头探向了正殿前额上的火焰明珠,较文物原型更显逼真生动。这座大政殿完全采用手工制作,运用铸、锻、錾、镂雕、浮雕、蚀刻等十余种传统工艺,使得这件铜雕作品与大政殿几乎一模一样。

曾获得全国美展特等奖、全国雕塑最佳奖的石洪祥十年前迷上了大政殿,“至少有一年多的时间,石大师对大政殿上的每一片瓦、每一个吻兽、每一扇窗户和门,乃至于梁上的每一个纹饰,都进行细心地研究和临摹。此后,石洪祥倾其所有购买黄铜铜料,按照1:10的比例,将大政殿进行“微缩”,大政殿通高19米,它的“微缩”全高1.9米。在这座由4万多个饰件组成的“微缩”大政殿上,每个部件都是可以拆卸组装的。这座铜雕塑,一共耗费8吨多铜,最终用到这座成品上的还剩3.8吨,中途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扔掉了多少次做得不好的半成品。在这座铜雕塑上,最难做的是48扇门,只是手锉48扇门就耗时两年多,这些门都是可以开启的。它们都是用两毫米厚的钢板制作,门上的每个棂子都要用手锉才能锉出,因此,仅这一项就耗时达两年多。在制作雕塑过程中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像那对升龙,有资料记载它是有龙须的,可是石洪祥大师找不到相关的影像资料,看不到龙须的走向,最终不敢妄自雕出它来。据了解,由于这座铜雕塑开创了铜复制工艺的先河,记录的又是世界遗产大政殿,因此石洪祥大师正在准备资料,希望能将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旁边摆放的是一些相关的建筑构建,是放大了故宫大政殿的,包括承重结构和装饰作用的构建。

此展中,最让人关注的作品是一件惊世的铜雕《沈阳故宫大正殿龙椅宝座》,精湛的铜雕工艺,古色中透着贵气,沉稳中透着奢华,让现场参观的人们感到震撼。这把铜质龙椅宝座以沈阳故宫大正殿内龙椅宝座为原型按1:1比例手工锻造而成,铜雕龙椅不仅展现了清代文物的原貌,还把锻铜工艺发挥到了极致。龙椅通体高1.86m,座高0.78m,宽1.62m,座前脚踏高0.35m。宝座上雕有形象生动的13条蟠龙,从中间向两侧扶手处逐渐走低,宝座上盘绕的蟠龙,首尾相连、盘根错节、须发直立、形态逼真。坐椅的前后面是双龙戏珠浮雕图案,其他诸如莲瓣、火珠、如意云头等相应的装饰纹样,遍布宝座全身。皇帝的尊贵和高尚的地位透过这把龙椅表现的淋漓尽致。石洪祥用了7年的时间,以他超人的耐力和意志,打造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把也是唯一一把纯手工锻造的铜雕龙椅宝座,其仿真程度经多方专家认定已经达到90%以上。这对传承清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体现了锻铜工艺的极致,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石洪祥大师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2009年被评为中国金属艺术工艺大师。多年来石洪祥先生潜心钻研我国青铜的文化,数十年来制作了上百件青铜工艺作品。谈起创作这把铜雕龙椅宝座的初衷,石洪祥说,他在创作铜雕大政殿时就被殿中的这把龙椅的精美造型和威严气势深深吸引。在测绘大正殿外形的同时也大量临摹了许多龙椅宝座的草图。后来,在沈阳故宫的帮助下终于将龙椅宝座上的细节特点都一一详尽地记录下来。由于选用了铜金属材质制作,这把龙椅又具有保存时间长、不易变形的特点,更是由于长达7年时间的推敲、测量、完善,这把龙椅宝座的仿真程度经过多方专家认定已经达到90%以上,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问及为什么要选择铜雕清文化作为艺术创作载体,石洪祥说,作为一个雕塑家,他有责任托起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通过雕塑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紧挨着龙椅的是一个铜镜,古铜镜具有的独特神韵和魅力,主要表现在铜镜背面的装饰纹饰。这些纹饰图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从历史人物、典故到神话传说,从几何图形到动、植物以及神化、异化了的珍禽异兽,从自然景观到世间的诸事万物,均囊括其中,包罗万象。

据专家介绍,古铜镜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制作年代。战国、唐代铜镜价格最高,其次是汉代铜镜,宋、元、金时代的铜镜价格较低,明、清时代的铜镜价格更低。按大小分,200毫米以上和50毫米以下的铜镜比较珍贵。按品种分,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花鸟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等均是铜镜中的珍品。

纵观4000多年的铜镜发展史可以发现,历代铜镜均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传承与发展体现在其形制、纹饰题材和制作技巧的变化上。铜镜虽小,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却十分丰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石洪祥先生还将向我校博物馆捐赠铜制岳阳楼空间解析作品。铜雕“大政殿”完成之前的10年时间,石洪祥把全部心血都花在了上面,为了能够精确复制大政殿的原貌,他对大政殿上的每一片瓦、每一个吻兽、每一扇窗户和门,乃至于梁上的每一个纹饰,都进行细心的研究和临摹。他先后500多次来到沈阳故宫进行实地考察,积攒下的门票足有一尺多高。由于他的行为无人理解和支持,他每次到故宫就像做贼似的,偷偷用望远镜观察天花板的雕花纹饰。有时怕别人注意,上午来中午出去,午饭后再买票进来,可是这样的花费太高,后来干脆一开门就带两个盒饭进去,到闭馆时再出来。夏天还好,冬天有几次因为太投入,等到觉得饿了,打开饭盒的时候,饭已经冻硬了。石洪祥在故宫一待就是一天,拿着纸笔工具量量画画的引起了派出所和保卫部门的注意,两次将他带走询问,说起这段经历,他脸上的笑容带着淡淡的苦涩。

在不断超越自己中,石洪祥一步步攀上艺术高峰,不久后再次在全国雕塑界引起轰动、让同行刮目相看的是他的铜雕《天坛》问世。问及为什么要选择铜雕古建筑作为艺术创作载体,石洪祥说,与其他雕塑作品很难保存的弱点相比,很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之后,仍然器形完好,闪烁着深邃厚重的光华。沈阳故宫和北京天坛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的天坛始建于公元1417年,500多年来,天坛经历了多次重修和改建;沈阳故宫大政殿始建于1625年,是沈阳故宫最早、最具特色的建筑,也是清王朝建筑史上最灿烂的明珠之一。但由于它们都是木石结构的建筑,难免年久经不起风雨的侵袭,作为一个雕塑家,他有责任托起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通过雕塑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如今,石洪祥立志挖掘整理青铜文化传统工艺。“青铜文化在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如司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践剑等都是青铜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古代青铜文化传统工艺极其丰富,我们运用到现代作品上的还不到0.1%,因此,青铜文化传统工艺亟须研究、整理,使其重新焕发光彩。”石洪祥如是说,为了这一目标,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层责任。

六十年建筑奖

从中央的坡道上去,首先来到的是我们的六十年建筑奖展区。

"梁思成建筑奖"是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该奖以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自2001年起,本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设梁思成建筑奖2名,梁思成建筑提名奖2至4名。每位梁思成建筑奖获得的人员,将从《梁思成奖励基金》中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同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获得梁思成建筑提名奖的人员,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希望通过"梁思成建筑奖"的设立,激发我国建筑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努力繁荣建筑创作,为提高我国建筑设计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看到的这几幅照片是我们国家建国前十年建造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建筑,包括有名的“十大建筑”,还有首都剧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此次大奖共评出300项获奖作品,它们都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作品。往下看可以感受到我国六十年的发展有多么迅速,我们的生活环境在这六十年里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建筑创作大奖是目前我国建筑界最高奖项,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举办一次,所以我们的展品也是不断更换的,大家可以经常来参观。

奥运专题

首先大家看到的就是当时由设计师汤桦设计的我校新校区的中标方案。但在施工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改动,这面墙上所展示的就是他的效果图,大家可以比较着看一下。这里就是我校的长廊,它也是亚洲第一长的长廊。教学楼采用了网格式的设计,各个馆这件都是相互连通的,设计非常有创意。 在往前就是一个奥运专题的展出。整个这一区域属于奥运系列,有沈阳的奥体中心和奥运会主办场的一些东西。展示在正中央的就是沈阳奥体中心的一个模型。正对着这个模型的是鸟巢外部钢结构的一部分,取下来放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那块红色的小区域,他所对应实际尺寸就是这边这块钢铁大小。这块钢铁是由上海宝钢运来的。

这里展出的还有北京四合院胡同。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旧宅大多有一定程度的损毁,许多有特色的民居一也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失去了老北京质朴的文化气息。那么北京的菊儿胡同就是将古典的四合院格局和现代的材料合理的融合,既体现了老北京的特色,也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四面房屋,中间庭院的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内敛的性格特点,因此获得了世界各地建筑认识的好评,他同样是中国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个建筑大奖。

校区规划模型展示区

这里展出的是我校在建立新校区之初投标入围的三组规划方案,首先大家看到是由我们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校区规划方案,而中间的则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的,接下来的是当时被一致看好,由德国GMP公司设计的方案,由于造价过高的原因搁浅了。我们最终选用的是由汤桦设计的,拥有亚洲第一长廊之称方案,他的模型展在馆藏展厅中有具体的展现。

现在大家看到的大木作(柱,梁,斗拱,等承重部分)就是凝结着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光芒的斗拱,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特有的承重结构,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承接上部支出的屋檐的重量,且传给下方的柱子。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今年中国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来自斗拱,它是一个传递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符号,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我们博物馆的馆徽设计灵感也来自斗拱,整体的形状就是抽象出来的斗拱,而每一个网络方格的设计也代表着我们沈阳建筑大学无限生长网格式的建筑体系。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是建筑历史典藏区,这些展柜中陈列的是近代收藏家詹鸿阁先生和一些古物爱好者捐赠的。这里的城墙是明代城墙遗址。“当年辽阳的古城墙犹如铁桶一般易守难攻,素以高、厚、坚固而著称。自古就有“铁打的辽阳”的说法。对面的这个空间主要展出一些奉天昭陵的图片和一些遗迹的构件,它们都是十分有纪念和收藏价值的。继续往前走,玻璃展柜里的是詹鸿德先生专门给我们建筑博物馆提供的收藏照片,展现了中国近代和西方的一些建筑。老沈阳们都可以在这些照片中找到过去的影子。接着,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我们用来分隔空间的板上都是一些对建筑的简介,包括建筑结构,材料,构件等,如果有对贝聿铭大师的旋转楼梯很感兴趣的,可以在这里观看一下介绍。

中堂展出的是几个经典的大型模型,中间的这个小区是人杰水岸的模型,它位于沈北新区,它的设计体现的是一种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例如太阳能引用、可移动外层等,创造了新型的低碳住宅,使我们的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都有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自由参观一下。挨着它的这边是远洋和万科的几个小区模型,大家在参观时,可以更关注他们的整体规划和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这在楼盘的模型制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它的的右手边展示的这些图片是世界知名建筑师的作品,有我们熟知的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还有我非常喜欢的Philip Johnson的作品,这个作品是建于八十年代中期,是一座结合现代与古典的建筑,大家可以明显看到他设计的顶端部分是哥特建筑风格的,巧妙的体现了建筑的高大。

顺着这面墙大家走入的空间是我们建筑博物馆的报告厅,报告厅的墙面保留了学校的外墙砖,这个设计令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校园的气息,这里的圆桌,是为了使大家在这进行一些学术活动。

第五篇: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2014

博物馆建筑设计

一、设计地段:

A. 绍兴柯桥水乡浙东运河沿线“龙舌嘴”。 B. 曲阜明古城南“新儒学文化区”内。 C. 喀什艾提卡尔大清真寺西侧。 D. 北京成贤街国子监南。 E. 北京建国门外古观象台南侧。

(从以上地段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选地段,但需指导教师认可。)

二、设计内容和使用面积分配:

总建筑面积≤4000m2(允许±5%误差) 1. 展藏部分:2400m2(占60%),其中: 展览陈列面积:库藏面积=5~6:1 展览陈列部分需包括: (1)100人多功能放映厅

100~150m2

(包括控制室、储藏间,可采用人工照明和空调) (2)临时展厅

≥200m2

库藏部分可为开放库 (3)封闭库

≥100m2

需设计一定规模的室外展览空间。

2. 观众服务部分:600m2(占15%),需包括: 门厅,咖啡厅或茶座(含食品小卖或吧台)、图书和纪念品销售,以及售票、值班、小件寄存、问讯服务、男女厕所等内容,各项面积可自行掌握。

3. 研究、办公和机房部分:600m2(占15%),需包括: (1)研究室或小型研究厢若干

共60m2 共100 m2 30 m2 共60 m2 共30 m2 30 m2 15 m2 (2)阅览室及开架库(可对观众开放) (3)学术活动室1间

(4)藏品工作室3~4间 (5)馆长室1~2间

C-1 (6)小型会议室1间

(7)接待室1间

(8)总务室1间 (9)储藏室

15 m2 共30 m2 30 m2 20 m2 共100 m2 (10)消防及安全控制室 (11)变配电室 (12)其他机房

此外需设内部使用的男女厕所。

三、设计要求和教学目的

(一)设计要求

1. 设计规范要求。查阅并严格遵守下列规范中的有关条款: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50016-2014)》

(3)参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 2. 规划设计条件。遵守具体建设地段的有关要求:

A地段. 建筑退用地红线:各向均后退3m。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东/1个、

西/1个。

B地段. 建筑退用地红线:北退20m、西退10m。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北

/1个、西/1个,且需距离道路交叉口≥60m。建筑控制高度:≤14m。

C地段. 建筑退用地红线:北退5m。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东、北/各1。 D地段. 用地内需保留≥5000m2的集中绿地。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南/2个;

建筑控制高度:距用地北红线10m内檐口高度≤3.5m,坡顶高度≤6m;用地其他范围内建筑高度≤10m。

E地段. 建筑退用地红线:东10m。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东/1个。 3. 经济、技术要求: 建筑造价和结构形式不加明确限制,建筑标准可以较高;展藏部分可采用空调,但提倡自然通风和采光。

(二)教学目的

1. 树立较全面的建筑观。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学习综合把握影响建筑的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功能„等诸多因素的能力,建立从限制中创造、从城市、建筑、园林整体的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单体建筑设计的观念和方法。

C-2

2. 强调人与环境的意识 从外部环境看,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等)、人工环境(城市、道路、邻近建筑物等)、人文环境(文化习俗等),进行建筑“场所”的创造。从内部环境看,注重博物馆的展出环境,注重人与展品的关系。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来进行空间和流线设计,并设计好展品展示的物理环境(如采光、照明、通风等)。提倡考虑无障碍设计。 3. 强调建筑的类型特色 博物馆作为一类重要的文化建筑,往往具有社会、文化方面的象征意义。应结合具体地段,发掘博物馆在建筑文化和艺术上的特色和潜力。 4. 强调广义的创造性。 广义的创造贯穿设计的始终,设计的任何前提条件,都有可能成为创造的契机。作为较高要求,本课题希望设计者首先要有一个设计观念和构思上的“创意”,并在更广泛的范畴加以体现。例如,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诠译、功能上的创意、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意等等,而不仅仅局限在造型和手法上的创新。

四、图纸及表现要求

1. 图纸规格

(1)图纸尺寸:750mm×500mm(误差小于±10mm)。 (2)图纸张数:4(±1)张 (3)表现方式:

允许使用复印、打印、拼贴。计算机绘图等方式; 允许使用模型照片;

禁用外文字,房间名称禁用编号表示;

全部图纸(包括最后的和剪贴的)均为不透明白纸。

(4)每一套图纸须有设计者统一的图名、图号和图标。 2. 图纸内容

(1)总平面图(1:500或1:1000) 要求:画出准确的屋顶平面,注明层数;画出室外环境布置;注明建筑出入口的性质和位置;正确表现建筑环境和周围道路的交接关系;注指北针和风玫瑰图。

(2)各层平面图(1:200或1:300) 要求:首层表现局部室内外关系;画剖切标志;各层平面及同层高差变化应注

C-3

明标高。

(3)立面图(1:200或1:300) 要求:不少于两个立面,其中至少一个立面能看到主要入口。

(4)剖面图(1:200或1:300) 要求:不少于两个剖面,应该能看到主展区;应注明室内外、各层楼地面、建筑檐口和最高点的标高。

(5)透视图 要求:不能以模型照片替代。

(6)设计说明 包括:A、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化覆盖率、

建筑高度等。 B、设计构思说明。

C、设计人和辅导教师姓名、交图日期(注于每面纸背面右下角)

(7)在满足前6项要求的前提下,增加的内容不限。

五、设计进度

设计时间总计为8周,从第十一周到第十八周。 第十一周,讲题、收集设计资料;

第十二周,设计一草(主要包括总平面和平面图);

第十三至第十四周,设计二草(内容包括总平面、平、立、剖面及必要的分析图); 第十五周,设计三草(正式草图)(所有图纸及技术经济指标); 第十六周至第十七周,绘制正式图; 第十八周集中评图。

六、参考书目

1. 《建筑设计资料集》No.1、No.4的有关部分。 2.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的有关规范。 3. 《博览建筑设计》参考资料,邹瑚莹改编。

4. 《博物馆建筑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韩宝山)

《博物馆与观众》(硕士论文·曲敬铭)

5. 《The New Museum Architecture》D.Davis, 1990, Cross River Press 6. Free Spirit in Architecture. Omnibus Volume, Edited by Andreas Papadonis

C-4

7. New Forums: Architecture in the 1990s. Philip Jodidio 8. New Museums. Catherine Donzel 9. Museum Architecture. Justin Henderson 10. The Architecture of Museum. Franciseo Asensio Cerver 11. 世界博物馆大观,黎先耀,张秋英 编著 12. 贝聿铭传,[美]迈克尔·坎内尔著 倪红卫译 13. 贝聿铭的艺术世界,黄建敏著 14. The Museum Architecture of Frankfurt 15. Towards a New Museum, Victoria Newhouse(北图新书阅览室 2-99 TU 242.5 N54) 16. Contemporary Museums(北图新书阅览室2-99 TU 42.5 C76) 17. 《世界建筑》相关资料 18. 《建筑学报》相关资料

19. 《建筑师》9712第65页“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创作观念及设计手法 曾坚 黄磊” 20. 《华中建筑》9903第90页“当代博物馆建筑发展趋向 程世丹”

七、评分尺度

1、平时成绩10%

2、功能关系25%

3、建筑造型20%

4、技术分析10%

5、空间环境15%

6、图面表现20% C-5

C-6

C-7

C-8

C-9

C-10

C-1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