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缺乏执行力
第一篇:企业为什么缺乏执行力
企业执行力缺乏的九大根源
中国有句古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我们将这句话移植到企业之中,也很适用:“经营好的企业大体相似,经营不好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好。”究其经营不好的原因,人们无不与执行泛力挂勾,探寻执行泛力之源,林林总总原因非常之多,本人认为其主要根源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的方向存在问题
一谈到执行泛力很多管理者都埋怨下属执行不力,其实执行的好坏关键不在下属,而在于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战略,只有在保证企业方向正确,选择了有执行力的人,加上执行方法得当才能保证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如果方向出现偏差,执行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方向如果恰好与目标相反,下属执行越得力,错的就越大,南辕北辄的故事相信每个人都知道,方向性错误不是良好的执行力能挽回得了的,企业首先应当制定良好的战略和采取有效办法将公司的战略意图传达到每个员工,制定和宣传战略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个执行力的问题,而且是执行力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如果你的企业执行泛力,首先应当检讨企业战略是否可行。
二、派了执行不力的人去执行
无论企业战略制定如何科学、设备有多先进、资源条件多优越,企业的每项工作最终还都是由人去做,而且要达到目标,还得按预定的方向去做。企业将各项事务分配给认为能完成任务的各个部门,各个员工,关键是每项事务都得交给有完成能力的人去做,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就说过“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选的人不好,特别是带头人没有选好,没有能力完成分配给他的工作,再正确的方向,再好条件最终还是难以达到预定目标,也就无所谓好的执行力。执行力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任务,使企业能达到预定目标的能力,其中人是决定性因素,包括企业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都是具体的执行单元。
三、执行方法不当
谈执行力不得不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值不值得去执行,则方向问题;第二是由谁去执行,选人和用人问题;第三就用什么方式方法去执行,当然,执行力除了这三个主要方面外,还有其他一些细节上的事,但主要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我们讲做任何事情都得讲究一个方式和方法,执行力也不例外,方法得当完成任务就可能容易,方法不当完成任务难度就可能较大或根本完不成任务,选择合适的执行方法,是提升企业执行泛力有效方法之一。
四、执行中沟通不够
或许企业中的某项具体工作可能是独立的,但企业是一个整体,一个以创造增值为目的的整体,企业增值的全过程是从采购到售后服务一个完整价值链,需要企业各个方面互相配合工作来完成,不可能一个人去完成。我们都知道,两个及更多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就少不了交流和沟通,由于每个人能力、性格特点不同,信仰和信息来源各异,而要完成一个价值链的工作,又不能任由每个人自由发挥,需大家互相配合、协作,因此共同合作劳动相互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没有互通信息,大家就难以往一个方向努力,整个链条难以首尾相连,很难达到企业预定目标,也就无所谓好的执行力了,因此,沟通不够是执行泛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执行中虎头蛇尾
企业要很好地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增值目标,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检查必不可少,而现实往往是战略、实施人员选择和方法都没有问题,企业的各种定额和工作标准也制定得很完美,开始时大家都做得比较好,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有松懈,该负责的少负责或不负责,该检查的少检查或不检查,管理者没有长抓不懈,没有长期保持随时跟踪、随时检查、随时反馈执行信息的长效机制,虎头蛇尾,使得整个执行也从得力漫漫转为泛力,虎头蛇尾是执行泛力原因之一。
六、执行中指导不力
执行的关键是人,但人的能力各有不同,企业选择用人时也无法为每个员工量体裁衣,将每个员工都放到合适位置,除加强入职前的培训外,还要求企业各级领导者要对自己的部属随时进行检查与指导,保证其有能力,按正确的方法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企业的全面培训,加上带领者随时悉心指导,来保证每个位员都有能力完成自已的工作不可少。无论是对部属进行指导还是企业的专业培训,除了授予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外,重点应从改造其思想、培养其积极心态和热爱本职工作兴趣上下功夫,毕竟执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劳模李素丽说过:“认真做事能将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将事情估好。”我们不但要求每个员工能尽心尽职地做对所交办的工作,更希望每个员工能做好上级交办的所有工作,因此,提升企业的培训能力和领导的教练能力是解决企业执行泛力的方法之一。
七、奖罚不明
企业执行力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管理说简单一点就两个字,“奖”和“罚”,如果企业对这两字没有运用好,该奖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该罚的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奖罚不明,奖罚不及时,有时甚至于奖罚颠倒,就会大大错伤员工的积极性,这是引起企业执行泛力的跟源之一。
八、监督泛力
企业执行泛力的另一原因可能是监督不力,企业要保证其所制定的计划和目标得以实现,对过程的有效监督必不可少,企业要按科学的方法制定各项制度、流程,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控机制,每一工作不能布置下去就完了,还应当有人员跟踪其落实情况,及时将执行中的各项信息反馈到任务下达部们,这样发现偏差才能及时指出并纠正,如果监督反馈不到位,没有人监督,也缺少监督方法的话,其执行肯定泛力。
九、缺泛执行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笔者也说不清楚,但我还是想借助“素质”一词来谈一下企业文化,记得有这么一个说法:“素质?当所学的东西全部忘记后,乘下的就叫素质。”,企业文化是否也能借用这种说法进行这样描述:“当企业所有制度都没有后,每个员工均能自觉履行的东西就叫企业文化。”如果一家企业具有这样的执行文化,我想是不可能没有执行力的。
总之笔者认为,如果企业执行泛力的话应当是自上而下的执行泛力,不可能自下而上执行泛力,要探寻企业执行泛力原因,应自上而下一级一级探源,企业领导者探源执行泛力,更应当多从自身分析原因,探源振本,一定能有效提高企业执行力。
第二篇:缺乏执行力的根本原因
何谓执行力?企业管理专家们各有各的说法,但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按时按质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的能力。有企业管理者认为: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的是战略,30%靠的是运气,另外40%靠的就是执行力;也有专家认为: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不管哪种说法,都是把执行力摆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可见,执行力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否则,即使把目标定得再高,措施计划订得再好,如果没有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缺乏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缺乏到位做实,不执行或执行不力,那么,所制订的措施计划就无法执行到位,所定的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
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思考,我们总结了企业在执行力方面都会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干部员工对上级和本企业的规章制度、规定以及标准不能100%地有效执行,打有折扣;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清,履行职责不到位;表面接受任务,事后落实不到位;不注重细节,对待事情经常马马虎虎;对偏差和失误缺乏敏感性,认为不是什么大事;喜欢为不想接受任务找借口,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喜欢为没有完成的任务找借口,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较差等。
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没有一套科学的执行力管理系统,没有规范好管理行为;没有很好地建立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可操作性差或不合理,执行起来有难度或无法执行;监督和考核机制不痛不痒,或流于形式;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不到位,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达不到“与时俱进”。
第三篇:什么是企业执行力
由“鸭子”和“鹰”透视什么是企业执行力?
企业执行力成了中国企业界流行的热门话题。如何理解企业执行力?有一则管理寓言很形象地展示执行力在上下级之间的微妙: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希望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按我想的做,你最开始弯一次腰,我也就不用一次又一次重复地扔樱桃,你也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
这个寓言很有意思,它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企业中领导所想的和员工所想的,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地统一。执行力缺失,使领导者的所有工作都会变成一纸空文或一场空谈。那么,企业如何避免出现执行力缺失呢?可以说,培养企业"执行文化”,是很重要的方面。
企业的执行文化,就是把"执行”作为所有行为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所有有利于执行的因素都予以充分而科学地利用,所有不利于执行的因素都立即排除。以一种强大的监督措施和奖惩制度,促使每一位员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并从骨子里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使团队形成一种注重现实、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执行文化。
沃尔玛能一步步由小到大,由大到强,逐渐拉大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它的成功之道就在于不断在传统模式中开发出适合业务发展需要的方式,充分为我所用,并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而一些执行力较差的企业大多会存在这样的"通病”,那就是不少管理者乐于做决定、布置任务,可在执行和落实的环节上却打了折扣,布置的任务和做出的决定难以落到实处。那么,如何避免出现这种"通病”?由于领导比员工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源,领导在领导风格上就不仅仅是一个起到监督作用的警察角色,而是一个教练加老师。就像是指挥一个新手开车一样,教练要想将自己的经验、智慧和要求传达给学车的学员,而且必须陪着新手上路,指导他如何加减档,如何踩油门。在以执行力为文化的企业中,领导必须参与到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现状、项目执行、员工状态和生存环境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才能找到执行各具体情况与预期之间的差距,并进一步对各个方面进行正确而深入的引导。当领导者和各员工都在执行文化中愉快做事时,企业就会变得现代化和高效率。管理中那个"最大的黑洞”,也会消失无形。
然而,在企业中,由于员工的能力大小和品行不同,执行力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就像是老鹰和鸭子一样,虽然从表面上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从本质上却截然不同。老鹰能在高空盘旋注视四面八方,而鸭子却只能在水面上生活,整天只会嘎嘎叫,什么都不会做。拥有一只老鹰远胜过拥有10只甚至以上的鸭子。因此,老鹰是我们成就的典范,任何企业都愿意拥有老鹰,而不愿意拥有许多个鸭子。
好的员工会在领导者的参与和交流中得到表现,领导者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也随之弥漫到整个公司中,执行文化便会呈现出一种令人陶醉的人情味,而变得更加活泼、团结、高效,而且开放透明。
第四篇:我们为什么缺乏体验幸福的能力
■演讲 周海宏 整理 解放日报记者 徐蓓
不久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在一项在线课程中,做了题为《走进音乐的世界》的演讲。
很多家长和孩子都问过周海宏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艺术?在演讲中,周海宏这样回答——让孩子学艺术,是为了培养孩子体验幸福的能力。
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首先要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一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质量要高得多。
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感性素质低下的民族。中国古代文人的琴棋书画,都与审美有关。
“要想幸福,热爱艺术”。我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让艺术和科学一样,成为振兴中华的基石。
——周海宏(图片由混沌研习社提供)
赢在起跑线,却输在终点线
艺术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与问别人“为什么要喝茶”的性质是一样的。茶、咖啡、酒都不是生存必需品,完全可以没有。但是我们能够想象生活中没有茶、没有咖啡、没有酒吗?
为什么在中国要特别谈这个问题?因为这么多年来,艺术在中国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在中国的中小学里,如果要停课的话先停什么课?一定是音乐、体育、美术这三门。
现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凡是和考试、加分无关的事,一律被看作是“浪费时间”。有的家长在网上秀自己的育儿经: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的,而这其中,没有艺术、没有游戏、没有交友,一切和升学无关的东西都没有。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把它叫作“结构失衡”——影响人一生幸福的很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让孩子们学,却让他们学了大量不那么重要的东西。
教育的第二个问题,是“程序失当”。人的素质发展有关键期,在这一时间段内受到的教育会影响终身;而错过这个时期,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很多家长让孩子的童年过早地被理性的、知识性的东西填满。当他们在进行所谓的“早教”、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其实他们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他们剥夺了孩子艺术素质的养成和发展机会。
体验幸福需要感性素质
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种是理性的,一种是感性的。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科学与艺术,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学习科学,可以了解世界;学习艺术,可以美化世界。
如果从小不重视孩子艺术素质发展的话,会使孩子的一生缺少幸福感。为什么?因为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不只是要完成某一件工作或是拥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还要拥有体验幸福的能力。我称其为感性素质。
比如,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得脏、乱、差,单调而乏味?因为这个人的感性素质低,往往就忽略和放弃了对环境对生活的要求。
再比如,一对夫妻吵架,导火索是他们想买一台洗衣机,妻子想买好看的,丈夫认为不需要为此多花200块钱。表面上看,这是夫妻之间有分歧,实际原因就在于双方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同,双方的感性素质有高低。感性素质高的人,往往更愿意为美、为享受付出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夫妻在装修新居的时候特别容易吵架的原因。
我有一次坐游轮去桂林旅游。在游轮上看见有两位乘客,从头到尾整整3个小时一直在睡大觉。有些人旅游就是这样: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大家出去旅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和这些感性素质低的人搭伴——他们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是睡觉就是打牌。
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首先要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一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质量要高得多。感觉麻木,使很多人失去了本来能够体验到的幸福生活。
未来将是“雅者为王”的时代
谈幸福可能比较玄乎,那么我们来谈一谈感性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在当下的重要性。
过去曾有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的产品相比发达国家的产品,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外观平平,工艺粗糙,使用不人性化。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些产品的设计者感性素质低。
其实,产品的品质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功能,要实用。一个杯子只要能把水喝进嘴里,功能就算满足了。二是审美。实用与审美相加,才构成一个产品的品质。
从能喝水的普通杯子,到有一点设计的杯子,再到设计感很强的杯子,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的不是功能,而是审美,是感性的质量。由此,产品价格随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也随之增加。
但遗憾的是,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家,可能由于自身的感性素质不高,一到产品升级换代的时候,就到了瓶颈,始终突破不了。他们搞了很多新功能,却忽略了审美的提升,不舍得在外观上增加成本。最后产品换了代,但是并没有升级。
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的区别并不在于功能的不同,而是体验不一样。苹果靠什么征服了世界?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把技术变成了艺术,让产品成为作品。它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感性的智慧。
我甚至觉得,未来是人的感性需求全面升级的时代,未来将是“雅者为王”的时代。
对企业来说,提高员工的感性素质,生死攸关。为什么说是生死攸关?大家还记得一款叫做波导的手机吗?当年,波导手机曾经投入几个亿的巨额广告资金,但是由于外观难看、使用不人性化,惨遭淘汰。
过去几年,我几乎每年都去华为公司。一次我给华为研发团队做讲座,华为的一位管理人员回忆说:华为当年出一款手机,小样打出来时才发现,手机的长度比设计长4毫米,厚度也比设计厚2毫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企业员工都没有把外观审美当作硬性要求。华为的员工中97%都是理工科出身,而中国的理工科教育严重缺乏审美和艺术教育。所以后来,华为决定把他们的产品设计中心放在法国,把质检中心放在日本。
前两年,我发现华为的一款新手机上没有品牌的标识,立刻打电话去问。华为的一位高管解释说,这种金属拉丝表面印图案特别不好看,就没有印。能够为了美观而不印商标,可见他们把审美放在了怎样的高度。
让爱美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要提升国民的感性素质,出路在哪里?
毫无疑问,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我们要让“爱美”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感性素质低下的民族。中国古代文人的四技是什么?琴棋书画,都与审美有关。
我一直认为,中国当下普遍缺乏审美意识的原因,和我们长期以来压制人们对美的追求、不重视艺术教育有关。
其实,对艺术的审美是人类的天然本能。我们的每种感觉器官,都有对美的感官愉悦、感官享受的需要。国民的感性素质是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化创新的基本保证,是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柱。
艺术能够培养我们的感性素质,提升感性智慧,美化我们的生活。而缺少艺术审美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人生,缺少审美追求的社会是野蛮生长的社会。
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的感性素质形成的关键期在童年,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偏好的关键形成期是在童年。
我经常回忆起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比如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米老鼠和唐老鸭》《花仙子》《蓝精灵》等等。而现在的孩子们看的又是些什么呢?当孩子们在看制作拙劣、桥段恶俗,甚至包含大量错误价值观的动画片时,你能指望他们长大以后拥有良好的审美品位?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通俗易懂,迅速传播。它让我们重视了科学,重视了理性。今天,我也斗胆提出一句话——“要想幸福,热爱艺术”。我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让艺术和科学一样,成为振兴中华的基石。
第五篇:我们该执行什么企业会计制度
接触的企业多了,经常遇见如下对话: A:“贵公司执行的什么会计制度啊?” B:“最新企业会计准则。” A:“那你们是上市公司啊?” B: “不是啊。”
A:“你们不是上市公司可以不执行准则呢。” B:“哦,那我们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吧。”
A:“你们公司就十几号人,应该使用《小企业会计制度》。” B:“还有《小企业会计制度》,没听说捏?我们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还是小企业啊?” A:“呵呵呵!”
现在有时间就把这个问题归纳整理一下,供有同样疑问的朋友参考。
现行可用的企业会计制度大体有4种,按照国家规定的实施范围,对于有些企业来讲,其适用的会计制度是确定的,但对于有些企业来讲其适用的会计制度具有可选择性。 第一套企业会计制度
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因为1996年推出过几项准则,2007年新准则出台后就废止了)。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他企业也可以执行。据说这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过我看这确实是个“拓碑”,就像拓王羲之的字一样,把国际会计准则拓上了碑---可以看,可以学,没有多少人用。现在研究、学习和使用这个准则的大体有如下5类人群:
1、财政部会计司那帮子会计制度的设计人员;
2、大专院校研究和教学财务会计的专家、教授;
3、上市公司、央企会计(主管一级的);
4、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
5、广大会计职称(资格)考试的学员。除了第5类人群是被迫接受新知识外,1-4号人不会超过全部财务人员数量的1%。有些具体准则描述的经济事项可能大部分财务人员一辈子也难得遇到一次。更可恶的是目前的教材和学习资料都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执行准则,却不知是有意无意地偏偏不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规定。估计能明白其中滋味的只有第1号人群,他们潜意识的可能是怕太多的人搞懂了再来钻空子。操纵报表的干活还是留给自己干吧,精英治国呦。所以对于不在上市公司、央企干活的童鞋来说,这个东西考试的时候可以死记硬背一下,实际用处不大(基本准则还是要看的),说不定三五年后明白的人多了,漏洞出现了又会推到重来一遍的。如果那位老兄真的想在自己的企业里试一哈的话,要掂量一下成本问题呦,反正现在上市公司和垄断央企基本上是不考虑成本问题的。第二套企业会计制度
财政部于1998年搞了个《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1年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后就无疾而终了,估计是寿命最短的一个会计制度。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范围有关问题规定》的通知(财会〔2001〕11号):《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鼓励其他企业先行实施。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未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除金融企业以外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未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其他非金融企业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说实在的,我内心总是蛮怀疑这个制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从实施的时间上来看它是在1996年的老准则颁布之后,2007年的新准则实施之前来到人世的,就像一个早产的遗腹子。本来应该是先制定准则框架后有具体制度内容,结果是制度颁布6年后框架就变了。从实用性来说,大中型企业在有了新准则后可以选择直接向新标准看齐,而小型企业完全可以使用小企业会计制度来操作,目前用得最多的是省市以及地方国有企业,为了汇总报表的一致性而采用该制度,适用面实在是太狭小。 第三套企业会计制度
200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真的是个很好很实用的制度,可惜藏在深闺无人识。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总说明:《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不的企业”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符合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中界定的小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符合“小企业”标准未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或者《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应当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从实施范围来看,当前应该是60%以上的企业都应该选择这个制度来指导自己的会计工作。可从实际情况来看却不是这样。
第一,虽然这些小型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部分都属于民营性质,也没有公开对外筹资的行为,不是国家监管的重点对象,国家的会计主管部门对此重视不够。在对会计制度宣传、普及起最重要作用的会计职称考试教材中,对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操作也是语焉不详。而会计咨询、培训等中介机构出于利益驱动的原因,本能地只会围绕着着能来钱的上市公司、大型国企来转,对于每次年报审计只收得到一点碎银子的小型企业所面临的核算困境,也是有心无力。
第二,从中国企业老板的现实心理来看,都是雄心勃勃啊。创业阶段就可以规划要做行业里面的老大,公司刚刚起步就喊着要上市。如果你告诉他经营的只是个小企业,在有可选择的情况下,老板们为了面子也不会承认或选择让他的企业实施“小”企业的会计制度的。看来给一个制度起个好听的名字也很重要啊。
第三、在这里对于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也是莫名奇妙。由于企业的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经营上的灵活性,据以判断企业规模大小的职工人数、销售额及资产总额等指标值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其中职工人数、资产总额在同一会计年度的不同时点都有可能变化,因此,严格对照划分标准,许多中小企业在不同年度甚至在同一会计年度的不同时点都会发生企业规模归属的变化:年初属于中型企业的,年末可能变成了小企业;年初属于小企业的,年末也可能发展成中型企业。当年初为中型企业,年度内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年末变成了小企业,该企业年末时是否必须按《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呢?若年度内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年末变成了中型企业,则年末是否必须按《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呢?更可笑的是这几种会计制度规范的会计科目代码规则都是不一致的,在现在无电脑不成帐的年代,让人家怎么选择呢? 第四套企业会计制度
1993年7月1日开始,财政部发布实施了我国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当时的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准则制定了13种分行业会计制度,具体包括:《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邮电通信企业会计制度》、截止目前,财政部没有下文废止这套会计制度,也就是说没有明确规定必须执行前两套会计制度的企业仍然可以执行原分行业企业会计制度。
谈到这套会计制度,我的感情那是不一般的深啊。想当年亏了在大学里面没有好好学(也不怪老师,当时除了会计原理、成本会计等基础理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学,学习上最让人佩服的就算那个珠算打得最好的美女咯),92年上班时白纸一张,对老的会计完全没有概念,恰逢93年准则的颁布,让我逐步摸进了会计生涯。最可贵的是,那时主管各个行业的部委都还在,都有自己的会计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很专业、很尽职,对本行业的特点也都非常了解,根据准则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也很实用。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稍微认真一点的童鞋都可以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那么,这套会计制度在当前有什么作用呢?毕竟离颁布时间已经相隔近20年了,有些东西肯定没用了,但我个人认为在2种情况下还是可以用的。
1、对于各个行业的不同核算特点,这个制度体现得蛮到位,如果你一直做这个行业的核算,可以将老的核算模式一直保留,去芜存菁;如果你跨入新的行业,可以参考原来的制度给自己一个设计具体财务核算的思路。
2、在某些方面对于税务筹划有一定帮助,毕竟这套制度没有法定废止,也就是说,按它的规定去做,在法律上没有错,利用其某些特别的核算特点打打擦边球,回旋的余地蛮大。
好了,现在现在归纳一下各类企业应当如何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1、上市公司应当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
2008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扩大到中央国有企业。 2009年将进一步扩大准则实施范围,目标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的大中型企业统一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3、(国有、非国有)大中型有限责任公司、企业集团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建议执行后者。
4、“小企业”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还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议执行后者。
5、非上市股份制金融企业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200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可以执行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非股份制金融企业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1993年7月1日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
6、除上述范围以外的其他企业(包括不符合小企业条件的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等)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也可以执行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分行业会计制度。
7、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适用于所有企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