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破解谣言最好的办法是(全文)

破解谣言最好的办法是(全文)

破解谣言最好的办法是第一篇:破解谣言最好的办法是破解手机充电的5大谣言不要在充电的时候用手机”,“不要给手机充一晚上电”,“一定要把电用完之后再充”„„在手。

破解谣言最好的办法是

第一篇:破解谣言最好的办法是

破解手机充电的5大谣言

不要在充电的时候用手机”,“不要给手机充一晚上电”,“一定要把电用完之后再充”„„在手机逐渐普及的这些年里,相信大家一定都听到了类似的“忠告”,但这些说法是否靠谱呢?

在手机充电上面,所谓的规则实际上少之又少。虽然真正的规则的确存在,但更多的是我们可以完全忽略掉的传言而已。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手机电池已经变得更加智能,也更易于管理。对于大多数知名厂商(比如三星和苹果)的产品,只要你保护得当,它们的锂离子电池坚持3-5年是没有问题的。下面是围绕着手机充电最大的5条谣言,以及它们背后的真相。谣言1:非原装充电器会毁电池

真相:非原装充电器虽然并不是最理想的,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你需要避免使用的是山寨货。

廉价的山寨充电器是绝对不应该购买的,如果嫌原装充电器太贵,那些售价不高的品牌充电器也是可以选择的。网站Lifehacker曾经做过一次详细的实验,来对比原装充电器、品牌充电器和山寨充电器。

结果显示,虽然品牌充电器的确不如原装的好,但工作情况也不错。但山寨充电器基本没法用。

谣言2:不应该在充电时使用手机

真相:怎么用都行,只要你用的不是可疑的第三方充电器

这条谣言背后的原因挺可怕的。有人说在充电时使用手机会致使其爆炸,或者让使用者触电。我们也的确看到了相关的报道,比如去年7月份南航空姐马爱伦在给自己的iPhone 4充电时触电身亡。但最后调查表明,马爱伦当时所使用的是第三方充电器,而非苹果的原装充电器。

如果你使用的是厂商认证的充电器和电池,那么安全性应该不必担心。谣言3:整夜充电会损坏电池

真相:你的手机比你想的要智能。当电池被充满,手机便会自动停止充电。这也就是说电池根本就没有在使用当中。

虽然如此,但你也不应该给手机整夜充电。相比保持100%的电量,手机电池在40%-80%之间保持充电会使其坚持得更久一些。

谣言4:永远都不需要关机

真相:你的手机也许只是一部机器,但它依然需要休息。据一位苹果天才说,为了实现续航的最大化,你应该时不时地关闭你的手机,特别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

苹果的专家还建议,用户至少需要每周关机一次,来保持续航。

关机对于Android设备来说同样重要,简单的重启就可以帮助回复电量。谣言5:电用光了再充

真相:每天为手机充电比时不时进行“深度充电”要更合理。

锂离子电池在充电后的表现更好,而总是把手机用到关机再充电反而会对电池产生损伤。手机电池的充电周期是有限的,当电池每一次彻底没电之后,那就是一个周期。

第二篇:如果能够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能够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母乳不足,必须采用奶粉喂养,请注意几个问题:

1、奶温要适当,如果一次不小心将宝宝烫伤,宝宝会产生吃奶惧怕的心理,以后都很难让他接受奶瓶了。

2、奶嘴选择,现在市面上主流奶嘴的材质为硅胶和硒胶两种 ,这两种中,硅胶奶嘴便宜,但使用时间稍长一点,就会变硬。而硒胶奶嘴价格较贵,但使用时间较长,不会变硬。如果你是选用前一种,建议一个星期更换一次奶嘴。另外奶嘴有十字和圆孔之分,市面上圆孔为吃奶用的,十字一般为吃果汗类的,可是在我儿子八个月断母乳时,我给他使用圆孔奶嘴时,他也是拒吃,因为流速太快,小孔的又吸不到,最后改用十字奶嘴,他就欣然接受了。所以你可以各买一种奶嘴给他吃吃看。

3、抱的姿势不对,让婴儿感觉很不舒服,或者吃起来很费力,就不愿吃了,一般正确为宝宝45度斜卧,奶瓶与宝宝的头呈45度,这时奶的流速不会过快,宝宝也比较舒适。

4、给婴儿喂奶时面带笑容,让他知道,吃奶是一件快乐的事,不要一拿给他奶瓶,就极不耐烦,大呼小叫,让他立刻没了胃口。

5、可以试着一边喂奶,一边唱歌给他听,可以让他转移注意力,不自觉的就接受吃奶,不过这个办法不可经常使用,因为如果养成习惯可不好。在他乐意接受吃奶后就可停用了。

6、不要为了让他吃奶,怕他哭而用力摇或抖动婴儿,一般老人会这样做,这样以后喂奶就会很吃力,每次都要抖,而且对宝宝消化系统不利。

7、在给宝宝吃奶前做好准备工作,先把尿,做好别的事怀表 ,不要喂了一会,又去干别的事,总是这样折腾,宝宝也没什么心情吃奶了。

最后祝宝宝健康快乐!

第三篇:国外是如何治理网络谣言的

原标题:国外如何对付网络谣言?

“总统遇刺”谣言出现后,美国相关部门马上发布奥巴马活动图片,让谣言不攻自破。不乏粉丝和追随者的网络红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犯罪被依法刑拘。在互联网环境更为成熟的美国,网络谣言是否也能够兴风作浪?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社交网站推特上,谣言可能更易被转发或受到关注。“网络谣言”的危害对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许多行业来说几乎是致命性的,对此,各国都在加紧制定法律法规,想办法制止网络谣言的传播。

美国相关法律法规130项,监督机构繁多

在大多数国家,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言论无所约束。一旦影响他人正常生活,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就应受到法律严惩。在治理网络谣言问题上,美国毫不手软。

美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可分为立法、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在立法方面,美国先后通过《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等130项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传播内容,并逐渐加大法律监管力度,对包括传播网络谣言危害国家核心利益、煽动诱导犯罪、损毁他人名誉、侵犯隐私、色情侵扰等行为追究责任,严加惩治。

美国国防部、国土安全部、联邦调查局等部门均设有网络安全监管机构。奥巴马担任总统后,成立了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美国联邦政府多个部门则通过设立社交网络监控中心等措施,对网络论坛、博客、留言板等进行常规监控。据《北京晚报》报道

日本匿名不等于放任

日本政府目前虽然没有实行网络实名制,但对于网上各种有害信息并没有放任不管。

日本2002年就开始实施《提供商责任限制法》。根据这部法律,若网页或BBS上传播的信息对他人名誉等造成了侵害,受害者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公开信息发布者的名称、住址、电子邮件地址及相关IP地址。根据日本2004年10月

修订的一部法律,如果网上传播的信息造成重大人权侵害,法务省相关机构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删除这些信息。

针对如何处理BBS等刊登的集体自杀信息,日本4个电气通信业团体2005年10月也通过了一项行动指南,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在警方要求公开自杀预告信息发布者的姓名、住址等资料时应遵循的原则和应履行的手续。

正是因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本网络上虽然匿名用户占主流,但网络空间仍然比较有序。据新华社

韩国定期进行集中治理

随着网络的高度普及以及社交网站的风靡,网络谣言成为困扰韩国政府的一大难题。

从2008年开始,韩国警方开始对网络传闻和恶意回帖定期进行集中治理,对经常性、恶意性回帖发布者实施拘捕调查。调查对象为以下几类:曾经针对个人或集体散布谣言者,恶意回帖者,通过通知栏、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进行胁迫、造成恐慌和不安的网民等等。

欧洲设立举报热线,法律更具体

据西班牙媒体报道,近年该国“互联网观察”网站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西班牙是世界上第一大网络谣言生产国。在报告所分析的100个谣言中,有70%出自西班牙,谣言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传播。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上谣言,欧盟采取的是对网络和内容分别监管的原则。在对内容的监管上,欧盟设立了“欧盟网络热线”。公众可以通过热线举报非法内容,热线再将收集的信息报告给各主管部门进行处理。目前,“欧盟网络热线”已经覆盖了24个欧盟国家,并实现了资源数据的共享。

在此基础上,欧洲国家大都通过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惩治网络谣言。德国法律规定,在网上传播恶意言论、谣言等都属于非法。瑞典相关法律规定,互联网服

务提供商和论坛版主必须监测、封存并消除涉及造谣、诽谤、煽动的内容,否则要负刑事责任。在英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法律上要对托管服务器上的内容负责。法国在打击网络谣言的同时,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法国教育部向教育系统推荐使用含有内容过滤功能的服务器,免费提供内容过滤软件,设立专人监控的校园网。据《世界新闻报》报道

案例解析1.网络谣言逼死15岁少女

对策:力推实名制加强网络管理

2010年,年仅15岁的美国马里兰州少女菲比·普林斯因遭受网络谣言中伤而自杀身亡。此前,普林斯的同学曾在脸谱等社交网站上散布大量谣言,并对她进行了长达数月的人身攻击。

事件发生后,散布谣言的学生受到处罚,脸谱也开始力推实名制加强网络管理。

2.“奥巴马遇刺有生命危险”

对策:不迷信删帖子,尽快破解流言

“奥巴马遇刺,两处枪伤,足以致命。”2008年7月4日凌晨2时左右,一个名为“福克斯政治新闻”的微博账号发布了这条惊人的消息。据悉,福克斯新闻网通常经由名为“福克斯政治新闻”的微博账号发布政治类新闻,在网络上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权威性。因此这条总统遇刺的爆炸性新闻迅速引来上千名网友围观。

谣言产生后,美国有关部门迅速行动。两小时后,美国特勤处清理了消息源,福克斯新闻台当天夺回了被黑客入侵的“舆论阵地”。白宫迅速作出了回应,发布了关于奥巴马的一系列即时报道。消息迅速出现在各网站首页,谣言不攻自破。

一般情况下,对于满天飞的谣言,美国网络安保部门不会用简单的“删帖”来解决。因为“删帖”不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没有那个必要。从“总统遇刺”谣言可见,美国对网络谣言的管理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击退网络谣言,尽快披露真相似乎效果更好。据《世界新闻报》、《北京晚报》报道

专家观点

法律莫成为治理网络谣言的短腿

近年来,微博的悄然走红,给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插上了“加速器”,穿上了“隐形的外衣”。当下决心动用法律手段来惩治愈演愈烈的网络造谣行为时,却发现存在着一些司法障碍,诸如制裁谣言的罪名体系滞后、网络造谣的入罪标准、刑事制裁与行政防控的结合难题等。正在参与一个治理网络谣言课题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龙凤钊认为,治理网络谣言一方面要强调法律,另一方面也要网民言行自律,提高网民和网络运营者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

治理网络谣言,龙凤钊用防、禁、管、导四个字进行了概括。他说,预防、禁止、管理、引导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方面,由于目前造谣、传谣的违法成本过低,并且大量网络造谣行为在事后没有能够进入到司法程序中进行查处和制裁,无法对网络造谣、传谣者形成有力的威慑。

网络谣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除了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还有可能对特定群体或者特定行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即使辟谣之后仍然难以解除危害。龙凤钊说,在网络谣言治理过程当中,首先面临刑法规定上的问题,我国刑法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罪多指实体行为,对于网络谣言这一虚拟行为,应出台相关法律规定予以界定。据新华社

数字

32%

32%的美国青少年曾有过被人在网上散布谣言、未经允许公布私人电子邮件、收到威胁性信息、未经允许上传令人难堪的照片等经历。

1130万

2006年美国一女子因在网上被另一名女子称为“骗子”、“行骗大师”且持续时

间达十个月之久,于是起诉对方诽谤罪,获赔1130万美元。

130

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130项相关法律法规,对包括谣言在内的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制。

70%

据西班牙的调查,西班牙是世界上第一大网络谣言生产国。在报告所分析的100个谣言中,有70%出自西班牙。

各国要点

●新加坡

媒体发展管理局适时查处谣言,直至以诽谤罪起诉。

●美国

130项法律、法规规制网络传播内容。

●印度

散布虚假、欺诈信息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

●英国

在社区设立谣言控制中心或咨询中心,破解流言。

●西班牙

培训“抵制谣言代理人”,向社区邻里传播真相。

●韩国

《电子通讯基本法》严惩危害公共利益的虚假信息散播者。

●日本

总务省通过行业协会发布防止谣言传播指令。

●澳大利亚

网络服务提供商签署协议,保证不传播谣言。

●法国

网民和记者成立辟谣网站,提供真实信息。据《人民日报》报道

第四篇:微信朋友圈中的科学谣言是怎么制作的?

我们经常能在朋友圈中看到各种看似“科学”的信息,比如“在北京待一天相当于抽20支烟”、“吃一包泡面需要解毒32天”、“微波炉加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等等。在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往自己身上联想,甚至有的人还会因为恐慌而转载类似的信息,但是事实上微信朋友圈中看似科学的内容并不科学。这些看似科学的谣言流传很广,而且危害也很大,我们应该多了解这些科学谣言的制作方法,避免陷入这类不科学的内容中。

首先,制作科学谣言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字质量,在文章中不能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顺、格式不标准等情况,否则会引起怀疑。

其次,这些内容必须要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只有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相比于“北极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星”,人们更容易被“食盐抗癌”“牛奶致癌”等内容吸引,而且传播起来也会非常快,其速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另外,微信朋友圈中看似科学的谣言,还需要具备“不严谨的科学性”,能模仿“常识”,和各种信息混杂在一起,让人们分不清信息的真假。大家可能听说过同时服用维生素和吃虾会导致中毒,这就是常见的“离开剂量谈毒性”,这个谣言具有不严谨的科学性,要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其剂量需要是非常大的,这个谣言中就避开了剂量的问题。

最后,在制造谣言时,还会引用科学文献,从而增强谣言的“可信度”。

现在的互联网非常发达,信息流通非常方便,而且网友也非常具有刨根问底的精神,甚至还会扒出一些谣言制造高手的黑历史。在网络慢慢发展起来后,曾经有很多畅销书写手都转行做起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利益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创造出了很多带有营销目的的网络软文。对于网络营销人员而言,他们要做的就是吸引用户眼球,得到更多的转发量、点击量以及关注度。

现在的很多文章标题中都有:警惕、震惊、紧急通知、紧急救助、央视曝光、中国人注意了、太可怕了、太重要了、转给你的家人和爱人、一定要转、快转出去等等,我们在看到这些词汇的不要盲目的点进去,应该慎重一些。

现在是一个崇尚科学的世界,但是有些人却对任何自然科学流言都相信,其实这并不是崇尚科学的表现,而是反面迷信。我们不要盲目的相信朋友圈中看些看似科学的谣言,应该加强自身的净化能力,普及科学常识。同时网友要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培养出一种“科学精神”,在面对一些来源不明的信息时,要用基本的科学方法判断信息的真假。

朋友圈中流传的谣言看似很科学,只要我们用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充分的证据证明,就一定能避免陷入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合理的怀疑精神,这样就能使那些谣言无所遁形。

第五篇: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

一、目前是中国农村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深感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期。从政策层面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从舆论氛围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下发文件,是历年来力度最大、反响最强烈的文件。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把中央1号文件誉为当前“三农”问题的“百科全书”、农民致富的“冲锋舟”,为之拍手叫好。

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三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谏言献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良言,各级干部也在大声呼吁,基层干部按照政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正开始热火朝天的贯彻执行。但是许多基层干部,有个共同的感受是中央1号文件出台前大家千呼万唤,出台后又猛然不知如何下手抓落实,这反映出基层干部在做农村工作中如何科学理解领会中央精神、如何积极主动地落实中央决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大家也感觉到,有两对矛盾需从政策层面解决。一是“三农”政策与各级基层落实之间的矛盾;二是“三农”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因此,在政策的制订上,必须体现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在抓落实上,必须是“横到边,竖到底”,不留死角。学者和研究机构既要有使命感,又要切忌片面性、理想化。实践者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又要防止盲从和畏难情绪。

二、“三农”问题必须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农”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合称。农村是一个大概念,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三农”问题急不得、慢不得。因其是历史造成,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积累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科学、理性,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瓶颈入手,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解决农村问题要三管齐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台了农村三项政策,即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三十年不变、减轻农民负担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当前应该急速出台土地“永佃”,使用权继承、抵押、转让的土地政策,建立一个能使土地迅速流转的平台,如建立农村政策性银行,赋予其经营货币和经营土地的职能。

第二,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二十年,仅城市建设用地一项,城市就从农村拿走增值的2万亿。 1979--1994年的16年间实行农副产品剪刀差,农村就向城市贡献15000亿。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金融资产不足30%,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4,这是建国以来差距最大的时期。因此,政府对农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建议每年全国人大的例会审议财政预决算报告时,专题审议财政支持农村预决算执行情况。各级人大例会也照此执行,使财政支持农业制度化、法制化,不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力争在近年内将财政支持农业资金量由现在的占财政收入10%左右提高到16%左右,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首先应考虑传统的优质农产品,比如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性特产,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都是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适合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的,也是后来推广发展成本最低的产品。所以,应从传统优良产品入手,走产业化的道路。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具有比较经济优势的优良产品,迅速整合成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比如说山东的蔬菜、沿海的渔业,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等优特质产品。

其三,农业产业化不能忽视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比如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的产业化,应迅速用政策催生一部分龙头产业。同时,农业产业化要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现在很多人认为工业化只存在于城镇,而且普遍认为乡镇企业已经垮掉了,工业化道路没法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新时期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怎么走呢?有三条路径:做大做强现有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项目;从提升传统农业入手,走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型的工商业。如果在农村也搞高科技,这是一个指导性的误区。应着力发展一头在田间,一头在工厂,产品进商场的产业,特别是千家万户都能上的工业产业。

五、解决农民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城乡统筹

当前城乡统筹亟待解决的是农民绝对贫困问题,农民的市民待遇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的入手处,出路就是要加大农民市民化的福利建设,这也是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城乡统筹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农民贫困的体制性障碍也就清除了。

第一,建立农村低保体系。农村低保主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鳏寡孤独问题。过去民政部门有一个优抚政策,就是对五保户和鳏寡孤独赡养。当时的资金来源是国家补一部分,以群众自筹为主,现在来看这种形式已经很难实施,原因是我们对农民的政策是多予、少取、放活,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实施以后,这一部分的统筹就没有了。从我国目前的资金规模和农民的参保意识上,建立低保体系还存在一些困难,但一笔帐算下来,基本条件还是具备的。据统计,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00万左右,如果按照每年每人800-1000块钱的低保额标准,每年需要300个亿。农牧业税每年是280亿左右,农业特产税80亿左右,如果加上各级民政部门配套的对鳏寡孤独的救济金这一部分,然后再从中央财政每年预算用于农村扶贫的80个亿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农村鳏寡孤独集中供养设施建设和供给),这部分资金即使不够,也相差不了太多。这样既解决了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平衡了农民之间的贫富差别,又稳定了农村,也体现了党的政策的优越性;既从制度上使农民和市民都能平等的享受低保,又不增加中央财政的支出。

第二,建立农村养老体系。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民占总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有7285万人。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农村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比如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家庭的规模虽然逐渐变小,完全核心户不断增多,理论上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养老仍以家庭为主,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迁徙。农村若建立像城市一样的养老体系,可以参照城市筹措资金的方式来进行。有个人部分,有集体部分,以及中央政府的补助。从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解决资金的问题。一是可以将7285万60岁以上老人承包的责任田的使用权的若干年抵押给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既经营货币又经营土地),获取社保资金。如果使用权按15年抵押,每年使用费按300元计算,可以一次筹集近4000亿;二是将粮食直补资金和各级承担的粮食风险基金打入个人养老帐户;三是个人缴纳。四是集体收益和社会筹集部分。

第三,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的有声有色,国家应该把它制度化、规范化。在解决了低保和养老问题后,农村合作医疗可以考虑自筹资金,国家适当补助的方式。

六、成立政策性银行为农村金融输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金

目前农村的金融现状是既贫血又失血。邮政储蓄拿掉农村发展资金的一部分,四大商业银行拿掉农村的一部分资金,近年来从农村拿走的资金基本上都没有用到农村这一块,从而使农村发展资金极端匮乏。农民想拿到发展资金,贷款的成本要占到25%左右,即使是这样的贷款还很难拿到。报表上看县域存贷比在70%左右,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贷款构成,有人民公社时期转存到乡村的、乡村集体发生的债务、农业发展银行向粮食供销的政策性贷款,新发生、能够发挥效益的贷款量少得可怜。所以,建议金融体制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成立农村政策性银行。改变农业发展银行目前的职能,把农业发展银行改为农村政策性银行,农村发展银行过去是围绕着粮、棉、油的购销而设立的银行,对这种银行进行改造,并把农业银行过去承担的扶贫资金、贴息资金划归农村政策性银行,把现有的各部门支持农业的资金归口到农业政策性银行当中。(2)农业政策性银行可以收购或者划拨现在农行下面的营业所,把它作为自己的分支机构。(3)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当兼有经营农村土地的职能,实现土地的流转,把土地盘活。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实行土地私有化,目前条件还不具备。但可以将农民土地使用权实行继承、转让、抵押等,这需要建立一个中介组织,这个中介组织由农业政策性银行来担任,来行使这个职能。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家开发银行的做法,只给资本金,给政策,不给它贴息,让它自己来进行运作。(4)加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允许集团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允许民间资金参股信用社,扩大规模,增加实力,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的银行。(5)放开农村的金融市场,允许兴建合作金融组织。我国2.3亿户农民,仅仅靠一家农村信用社来解决农村的金融问题是不现实的。应该允许民间金融组织的存在。(6)加强金融监管,成立金融组织保险公司,防范金融风险。

《[推荐]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