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思考(集锦)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思考(集锦)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思考第一篇: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思考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20100414《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对工作的启发和思考【摘自】会计师杂志我国税收政策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中,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充分利。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思考

第一篇: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思考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20100414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对工作的启发和思考

【摘自】会计师杂志

我国税收政策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中,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优惠政策,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缴纳税款的目的,以降低税收成本,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财务决策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四部分,税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财务决策的各个领域,已成为财务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显现出其重要意义。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税务管理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密切相关,税收负担的降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通过事先筹划和安排纳税行为,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来降低税收负担,才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1.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活动的多样化,税收成本的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起到延期纳税的作用,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税后利润。但如果企业仅一味追求低税负,一旦企业被查出有偷税、避税行为,会承担相当大的财务风险,不仅要支出税收罚款,还可能会降低企业的信用等级.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税务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经营活动和利润分配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不但可以减少纳税人的税收成本,还可以防止纳税人因违反税法而缴纳罚款,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整体税收成本,实现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保证企业在获取最大税收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赢得企业的长期发展。

2.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企业税务管理的前提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熟知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制度,也要熟知现行税法及相关行业的有关政策,因此对普及税法及财经法规知识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税法观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通过比较分析税法中的税基与税率的差别,从事享有税收优惠的经营活动或对一些纳税“界点”进行控制,才能促使企业为了减轻其税收负担,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促进资本在不同企业间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如积极从事税法规定的新产品、新

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争取使发生的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数增长达到lO%以上(含10%),以据实列支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并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1、税务管理观念滞后

我国部分企业税务管理观念滞后,不乐于接受新事物,存在怕麻烦的思想,往往仅满足于按时报税纳税,或尽量少缴、晚缴税,并未认识到税收管理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往往并未在进行投资或经营活动前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即无法尽可能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减少应税行为的发生。

2、 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仅将最低、最迟纳税作为目标,并未坚持合法性原则,忽视了因其进行税务管理可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使其原本想通过进行税务管理实现的目标不得不通过偷漏税等手段实现,因此无法满足企业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要求。

3、 忽视纳税风险控制

由于企业财会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规的把握不到位,且税务管理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企业自身纳税活动往往会因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而产生很大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会由于政策差异或认识偏差受到相关限制或打击,如果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法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或避税,那么纳税人所进行的税务管理反而会被税务机关处罚,从而加大政策选择的风险、付出较大的代价。

三.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措施和具体方法

1.坚持纳税原则,通过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企业应在财务部下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并配备熟悉税收法规的专业人员进行税务管理工作,要求其准确把握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严格按税法规定办事,自觉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筹划和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样化,其纳税业务日益复杂,因此需要企业做好纳税前的预测和管理工作,以做出最优的纳税方案,尽量减轻企业税负。

2.主要经营活动环节的税务管理

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这要求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制定税务管理方案时,企业必须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运用到企业的投资、筹资,生产经营活动和利润分配过

程中。

1) 企业投资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国家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税收政策,对某些行业存在相关的税收倾斜,使得企业对投资行业的税收筹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如对以“三废”物品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内资企业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进行出口业务的企业,实行“免、抵、退”等税收优惠・企业的投资方式不同,享受到的税收待遇也有很大不同,如由于设备投资折旧费可在税前扣除,无形资产摊销费可列支管理费在税前扣除,有助于缩小税基,因此,选择设备和无形资产投资要优于货币资金投资方式。

(2)企业筹资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企业对外筹资一般有股本筹资和负债筹资两种方式,税法规定,企业支付的股息、红利不能计入成本,而支付的利息可以计入成本。因此,虽然两种筹资方式都可以使企业筹集到资金,但由于税收处理的不同,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且会形成不同的筹资成本,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筹资方法,如果企业的息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如果增加企业负债,作为成本的利息可以在税前冲减企业利润,从而减少所得税,将会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税收利益,从而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但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到期偿债付息的财务风险反之亦然.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在遵循现行税法和财务制度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核算方法。对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费用分摊的会计处理进行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税前扣除项目,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① 销售收入中的税务管理

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税法对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做出了不同规定,如对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依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等。以上规定使得企业可以利用对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选择,达到递延税款的目的。

② 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管理

由于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材料成本在期末存货与已售产品之间的分配金额就不同,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企业所得税。按税法规定,企业发出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进行核算,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选择,使发货成本最大化、账面利润最小化,以达到节税或缓缴税款的目的。

③ 折旧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管理.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不同的成本,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当期的税负轻重。因此,如果企业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应在税法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加速折旧法和适当的折旧年限,通过增加前期折旧额,把税款推迟到后期缴纳,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

④ 期间费用支出中的税务管理

我国税法对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公益及救济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如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对业务招待费支出、公益及救济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也都做出了相应的具体扣除限额的规定。因此,企业在日常支出时尽量避免向金融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款。尽量压缩业务招待费的支出预算,同时可将业务招待费转为广告费、佣金、办公费等名目支出,使得业务招待费能够在税法规定的限额内扣除;应通过特定中介机构进行,并针对特定对象及限定捐赠额进行捐赠;将广告费转向其他无限额费用项目支出,而将业务宣传费转为广告费支出,以期在以后纳税结转,达到节税目的。

(4)利润分配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利润分配不仅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和投资者权益,而且还会对企业和投资者的税负产生影响。我国税法规定,企业股东取得现金股利时,要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取得股票股利不用缴税。一般情况下,股东往往为了避税而要求企业不发或少发现金股利。

3.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提高管理层的重视和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税务管理风险意识,根据风险的产生动因,从源头抑制风险,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的税务管理方案应具有相对灵活性,能够根据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正,以及时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使税务管理活动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税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和财务管理

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随着税务管理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税务管理活动应受到更多关注,企业应努力把握国家税务制度变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着眼于总体的管理决策之上。结合企业自身具体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务管理方案,并保证其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才能真正充分研究利用国家税收政策和法规,通过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使企业利润极大化,以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学习】

1、 税务管理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少纳税款,一个是递延缴纳税款,从而合理利用资金的

时间价值;

2、 企业的税务管理贯穿企业的各个环节,从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到利润分配都有所涉及,

要想熟练、正确的运用各类优惠政策,首先就要求税务管理者对各种税收法规读懂、读透,然后结合公司的业务,在纳税行为发生前,合理的做好筹划,而不能等事情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再进行筹划,可筹划的空间就非常小了;

3、 因此,这里同时也提到了一个大财务的观念,财务工作要从事后向事前向转变,需要管

理层明确税务管理岗位的定位,让财务人员积极的参与到各项合同签订等各类业务中,这样才能为公司赢得更多的利益。

4、 在了解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要熟悉一些地方性法规;

5、 注意各种税收优惠的临界点,例如新产品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达到10%时,可以加计

50%的扣除,如果仅达到9%呢?是否还有筹划的可能呢?这首先就需要对各种临界点建立一定的模型,曾见到某单位,开发费比上年增长9%,就在最后一个月发放工资时,给公司的研发人员提前发放奖金,从而使开发费的增长达到了10%,做到了合理的税收筹划,通过这个筹划,也充分体现了财务人员的价值所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在工作中充分总结,思考,及时对各类临界点建立模型,从而事前做好筹划。

6、 对一些存在歧义的税收法规,要及时的咨询相关人员,询问清楚,从而避免理解偏差而

受到税务处罚;

7、 税法对一些费用的发生,要求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合理的支出,何为相关,何为合理,因

此对一些却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要有充足的论据做支撑,这样才能在进行税务检查时,理由充分,避免被调增税款;

8、 税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列出公司在不同的业务中的税务控

制节点,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建立关键节点表,从而促进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9、 税务管理进一步细分,可分为基础管理,经营活动筹划管理,税务风险管理,税务知识

学习和提升等环节,将税务管理工作做细致,做到位。

第二篇:监狱企业强化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

内容简介:目前在广东监狱企业里,对确保产品质量的手段和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对质量的管理大多仅限于产品质量的检验,即主要依靠全检或抽检的手段或侧重在重点人、重点部位进行检查的方式,这种事后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在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防止不合格品出厂、确保产品质量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属于被动式、救火式的管理,没有建立起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其效果是有局限性的。本文通过对目前监狱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生产质量管理工作、构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监狱企业 生产 质量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竞争的焦点由“数量”转变为“质量”。“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如何,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一次重大的产品质量事故足已摧毁一个企业,由此质量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过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由这些相互联系的协调活动所形成的管理体系,称为质量管理体系,简称QMS。质量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目前大部分的监狱企业以来料加工生产为主,主要采用产品质量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质量管理工作处于刚刚起步的状况,仍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水平,为质量检验阶段。

一、目前监狱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监狱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强化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强。

监狱企业生产项目基本以来料加工为主,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深入,监狱原来专门负责质量管理的部门随之取消,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监狱劳动改造科负责。监区则成立由分管劳动改造副监区长、生产干事和管区警察等人员组成的产品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推进监区的质量管理,指导、检查监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监狱基本上采用客户满意度和合格品率来衡量产品质量,较少采用产品标准等级指标。这主要受制于来料加工业以客户要求为准,另一方面也说明监狱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质量标准。监狱企业对产品质量问题多数采取救火式的措施,有问题则返工,管理者没有深入思考质量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

(二)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工作弱化。

监狱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缺乏系统的规范,制度建设落后,或者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缺乏可行性或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网络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分析制度和质量考核细则,加强质量检查考核力度等等,工作的开展仅停留于表面或仅应付出现的质量问题,没有深入细致地去抓,效果差强人意。

(三)管理人员的水平和劳动人员的技能是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2010年8月广东省监狱系统推广监区警察生产劳动管理工作模式以来,监区警察的生产劳动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存在观念落后、质量管理应用统计技术的水平较低,生产、质量管理业务知识不足、管理水平和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罪犯生产技能低、质量意识薄弱,为了完成劳动任务只追求数量而不保证质量,甚至企图蒙混过关。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质量技术应用和生产过程控制不强的状况,生产过程中只能靠事后把关的方式来控制,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足,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的控制,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影响了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名誉。

(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活动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和推进。

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简称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策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目前监狱企业均组织开展QC小组活动,随着质量管理人员业务知识的不断培训和与社会先进企业的交流,活动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但活动在实际开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重数量、轻质量;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注重形式、忽视实效。二是QC小组成员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的单位领导对QC小组活动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很多小组死气沉沉、活力不够,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观念落后,质量管理应用统计技术的水平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场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和大量数据分析的难度,对QC小组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寻找规律,分析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由于监狱企业的特殊性,信息较为封闭、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慢,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活动过程中运用统计技术大部分只停留在“两图一表”上,对近年发展起来的“创新型”课题类型也是一知半解,更不要说推广和运用了。四是QC小组的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和推进。QC小组活动取得成果后,必须将有效措施标准化和制度化,巩固成果,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在QC小组方面,往往把制定巩固措施看作是本次活动已经结束的标志,而不大考虑巩固措施的制定质量以及能否落实,是否有效。这种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价值的思想和做法,不仅会削弱QC小组活动的增值能力和绩效,冲击QC小组成员从收获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还会影响企业各级领导对QC小组活动的信任度和支持力度。

二、进一步加强生产质量管理工作、构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力度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管控。

1.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力度。“不讲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化工作是加强过程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的需要。通过制度进一步规范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职责、质量控制的方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质量教育培等内容,使该项工作“有法可依”,引导监狱生产运用科学的质量理论和工具,推进质量改进,提高生产效益。

2.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责任制,完善考核机制。拥有罪犯这一群特殊“员工”的监狱企业注定了他的复杂性:管理者是警察,他是发命令,喊口号的;而被管理者,即掌握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对产品质量最有发言权的操作工、检验员、施工等却是一群拥有特殊身份----被强制劳动改造的服刑人员。由于当前的管理考核机制的局限,导致被管理者及管理者都不能发挥应有的聪明和才智,企业文化与监狱文化一直以来都无法融会贯通,所有的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监狱企业的发展,是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网络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分析制度和质量考核细则。加强质量检查考核力度,落实从原材料进厂至成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检测控制措施,及时发现问题,查找隐患,采取针对性的防范(纠正)措施。将产品合格率,质量管理措施落实情况,与责任管理人员的工作实绩考核、经济奖罚紧密结合,激励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形成浓厚的良性竞争氛围。其次,结合《罪犯考核奖罚规定》细化、量化产品质量考核指标,对罪犯质检员和操作工完成岗位职责情况加强督促考核,对产品质量好,完成生产任务出色的人员,在行政奖励方面优先考虑,并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物资奖励。对于未能达到产品合格率指标的,予以扣分处罚;造成较大质量事故的,进行相应的行政处分。通过奖优罚劣,强化罪犯的质量意识,促进罪犯钻研生产工艺、掌握生产技能,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3.强化质量检验机制。要提高质量检验工作,一是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质量检验人员和设备、设施;二是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都要实行层层把关,做好原始记录,实行质量追踪,并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者配套。三是要树立质量检验的权威,真正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4.抓住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设置生产过程管理控制点。 控制点是生产现场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主要因素等采取的特殊管理措施和办法,实行强化管理,使生产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保证规定的质量要求。加强这方面的管理,需要对企业整体作出系统分析,找出针对性较强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并加以控制。这方面QC小组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建立课题,通过PDCA循环分析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产生成果后转换成一个质量控制点加以控制。

5.对新投入生产岗位的罪犯要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设置质量管理点和质量控制点。新投入生产岗位的罪犯不适应车间劳作,想尽快完成生产任务,在疏于监管或在追求数量、完成劳动定额的压力下,部分罪犯就会无视质量,盲目抢干,产生质量问题较多。因此,我们必须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加大对新手的产品质量监测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之在多次反复中,培养良好的劳作习惯,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6.加强不合格品的管理。对不合格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合格品作出及时的处理,如返工、返修或报废,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制造过程中产生不合格品的系统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制造过程恢复受控状态。因此,不合格品管理工作要做

到“三不放过”,即:没有找到责任和原因“不放过”;没有找到防范措施“不放过”;责任人没有受到教育处理“不放过”。

(二)围绕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

1.在监狱管理工作中导入和运用ISO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增加富有监狱特色的内容,加以创新。

监狱管理工作的创新,要求我们的监狱管理引进并融合于各类科学成熟的标准,尤其是国际化标准,这更有利于我们监狱管理工作适应国际行刑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有少部分监狱通过ISO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对监狱质量管理体系与监狱日常管理工作的相结合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结合监狱的实际情况,将理解标准的内涵与监狱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找准监狱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切入点,树立持续改进意识,常抓不懈,通过监狱一体化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确保监管改造秩序的安全稳定,理顺监狱的基础管理,提升监狱整体管理水平。

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促进“两个质量”的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简称TQM)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品质,综合运用从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的一套品质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目的是企业组织全体员工和各部门参加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品质全过程的环节,从而有效的利用企业资源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TQM是以质量为中心的全面管理,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其基本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可简单归纳为“四全管理”,即全面质量、全过程、全员参加、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IS09000标准作为质量活动指南和质量保证模式,只是为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一个基本框架,而TQM的基本思想是彻底地让用户满意,其精髓是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确保企业成长和“长寿”。日本经济成功、产品质量在世界上公认最好,就是得益于推行TQM;英国在世界上认证数量最多,但质量并不是最好。这说明企业的质量管理还是要以TQM为本,把严格贯标认证建立在强化TQM基础之上,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深化TQM作为企业成功的根本和生存发展的百年大计,而不是满足于IS09000认证。

生产劳动现场是监狱改造罪犯的主战场,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罪犯劳动改造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监狱执法的需要。罪犯劳动改造的质量水平,是考核罪犯是否积极接受改造的重要量化标准。有些监狱的主要做法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理论作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管理体系,狠抓质量管理这一中心环节,强化劳动改造理念,规范生产现场管理,大力推行目标、方针管理,建立了以保证和提高罪犯劳动改造质量为目的,以“标准、考核、奖惩”三维一体为内容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了各监区、各管区、警察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责任、任务和权力,同时将质量责任纳入经济责任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考核兑现。

(三)在警察职工和罪犯中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体现其自身价值,激发主观能动性。

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小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QC小组活动推进方针与计划。

监狱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QC小组活动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QC小组活动管理规定,以推动企业QC小组活动逐步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经常化。为使企业的QC小组活动有计划地推进,质量管理部门应结合企业的经营方针、目标,主动制定本QC工作的推进方针和计划,以明确QC小组推进的力度和重点,QC小组成员的质量教育,企业内部QC小组成果发表与经验交流,以及外出培训学习、交流等计划的安排,推进企业QC小组活动更广泛、深入、健康、持久地发展。

2.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QC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监狱企业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并配备一系列确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激发警察职工和罪犯参加和搞好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可采取理想教育与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培训激励等多种方式,使警察职工和罪犯积极投入到各项质量改进活动中去。QC小组活动的开展,激励了领导的责任感,调动了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塑罪犯的劳动观念,培养其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意识,增强了积极改造的信心,促进改造质量的提高。

3. 针对现场存在问题开展小组活动。

QC小组要以提高“两个质量、两个安全、两个效益”为目标,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重点提高警察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遵循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实现监狱生产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巩固和推广QC成果。

QC小组活动成果的巩固工作,包括制定巩固措施和实施巩固措施以及对它们的管理,在诸多QC小组的管理活动中,它是一项极其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工作。小组成员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巩固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规定制定巩固措施和实施巩固措施的主体和责任,取得小组所在部门和有关行政组织的支持和重视。同时要制定对巩固工作开展定期检查和抽查的制度,以便对巩固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检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整改。只要全面做好成果的巩固工作,成果的实效性就会得到可靠的保障,防止问题的反复发生。

5.将质量管理工作与其它改造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越来越多的监狱在应用QC小组活动方法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探讨罪犯的管理、提高改造质量等新课题,使之在监狱质量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组织罪犯劳动生产过程中,与其它改造手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主动引导、教育罪犯,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人际关系协调性和生产技术性。不单在罪犯劳动改造领域,在教育改造等领域也运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改造质量,特别是QC小组活动的PDCA循环,是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计划、分析查找原因、制订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制订巩固措施等步骤,对罪犯的教育转化、心理矫治等工作进行攻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QC小组活动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改造手段,把它作为提高罪犯素质,培养其主体意识、自觉改造意识的有效载体,积极利用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来净化罪犯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罪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提高质量管理者、劳动者的质量意识和劳动积极性。

1.注重质量文化的建设,提高质量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质量意识。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全体管理者和生产者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适应外部激励的竞争环境和提高内部的质量,共同拥有的与质量有关的价值观和信念。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质量意识的最有效途径,应从更新质量观念和提高员工素质入手,紧紧围绕市场和顾客需求这个中心,着眼于全面质量管理,改变管理者和生产者“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树立起“人人事事与质量相关”的观念,逐步形成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提高产品质量。为此,首先要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其次,应对管理者和生产者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管理者和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再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活动,结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增强员工对质量活动的参与程度。只有提高了企业的质量文化水平,质量管理的措施才能得以贯彻落实。

2.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激发管理者、劳动者的从业热情。

产品科技含量和管理者、劳动者的从业热情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深层次因素,也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而管理者、劳动者的从业热情,又是提高产品质量基础的基础。如果企业舍弃这两个基础,而奢谈提高产品质量的各种措施,就会舍本求末,很难收到较好效果。

3.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学习借鉴社会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做法。

质量管理始于教育、依赖教育、终于教育。这是各国推行TQM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成功的经验。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TQM系统教育培训,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采取“走出来请进来”,学习借鉴社会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做法,针对企业领导、技术管理、现场操作等各层次人员的工作特点,选择重点内容,反复进行TQM的教育培训,坚持不懈,才能卓有成效。

第三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思路分析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思路分析

郭阳

【摘要】

目前国内部分企业未能将税务风险控制工作付诸实践,税务风险控制体系并不完善,更多是浮于表面。本文就现阶段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税务;问题成因;对策

近年来因涉税而被媒体曝光的企业越来越多,比如域外的安然企业倒闭,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被兼并以及毕马威国际市场份额缩减;域内的平安、长虹等集团因税务问题而导致其股票大幅波动,国美被查出存在隐瞒收入问题。众多企业因涉税问题而被税务风险所笼罩,加强税务管理以及有效应对税务风险,势在必行。

1 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分析

1.1 外部原因

1)税制不健全。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总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加之营改增的影响,部分企业难以准确把控最新税务政策,以致于企业税务处理等相关事宜受到了影响。目前国内税收方面的法律不多,而且多以规章等方式颁布,税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层次相对较低,而且数量不多,很多企业面对税务风险。

2)税法自身的漏洞与问题。税法制度本身存在着先天的缺陷,漏洞问题以及不完整之处较多,若政策界定相对比较模糊或者法律法规不配套,则会导致企业在理解税法以及实际应用时出现模糊或者问题,进而导致企业税务管理风险增大。

3)行政执法缺乏规范性。税法存在缺陷,相关规定界定不清,税务机关对部分税务事件所具有自由裁量权以及解释权,使得税收执法出现了一定空间,为税收执法风险的产生形成了机会,以致于企业税款出现偏差,其税收风险明显增大。

1.2 内部原因

首先,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差。在当前国内税收政策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市场环境条件下的企业会遭受到各种类型的风险影响。企业税务风险不断增大,税务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重要性日渐凸现出来,税务管理事项始终贯穿于整个企业全过程之中。然而,部分企业税务风险防控工作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模式,甚至为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相关事项由财务部门负责处理,价值缺乏专业人才,因此税务风险对这些企业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未凸显出税务部门的重要地位。部分企业税务部门缺乏独立性,税务管理人员并非专职人员,财务部门与其他组织机构工作对税务工作进行了部分覆盖。二是,税务岗位职能局限,而且职能不全,管理部门与财会部门职能存在混淆以及职责不清等问题。三是,企业税务岗与业务岗人员的沟通交流不到位,难以从源头上真正地识别以及控制风险。

最后,税务监察工作落实不到位。虽然企业设有内部监察部门,但是监察乏力现象依然非常的普遍。比如,每年进行一次的监察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各子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会收到总公司财务部税务科的表格,自己填写然后上交即可,风险自查很难发现问题。

2 强化企业税务风险防控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现阶段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加强风险防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建立税务风险防控目标

1)合规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税务风险防控的合规性要求企业在处理税务问题时必须坚持合法合规。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满足税务合法合规要求,就必须准确理解税法规定并进行实时跟踪研究,对最新税法条文进行准确解读。

2)战略性。企业将税务风险控制工作提升到发展战略层面,作为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同时,企业管理层在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税务风险,对税务风险防控经验与实践进行认真总结,构建符合本企业税务风险防控的体系。

3)效率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投入成本应当与其效益保持一致,税务风险的最终归宿就在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和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合规合法情形下应当充分利用现行税收政策,优化税收筹划,以此来减轻企业税负。

2.2 建立信息沟通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企业税务管理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应当加强思想重视,不能只是单一认为税务风险只是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责。税务风险形成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之中,税务风险一直伴随企业生产以及管理全过程,而且与企业各机构联系密切。为此,企业应当尽可能地使税务职员能够有效参与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政策决定。同时,还应当设立长期涉税管理机制的重要工作,并且将税务管理机构作为根本,强化企业各机构在涉税中的配合。实践来看,通过相互配合能够有效转变税务管理部门事后的被动局势,这有利于税务风险防控机制的完善,尽可能规避企业经营活动以及重大涉税的风险。

二是,建立与税务部门联系的长效机制。税收政策关系较广,企业财税部门应当注意学习税务机关的政策说明,并且与税务机关加强联系,从而获悉最新的纳税方法,避免企业因为曲解政策和法规而引发风险问题。

2.3 完善企业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企业财税部门应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汇集和整理相关材料信息,整体判断企业税务业务的合法性以及准确性,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评估制度。具体而言,首先应当成立专业的评估团队,主要负责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与评估。其次,对税务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收集以及优化整理与保存利用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有效性是确保企业税务管理以及风险评估的基础和保障。一般而言,税务信息数据获取的途径有多种,实践中企业可按照规定要求报送申报材料。企业相关税务部门通过加强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来有效获取信息资料,比如海关、证券以及银行和工商、审计等机构,可以有效实现信息资料的共建与共享。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不可忽视风险防范与控制,其中税务风险管理尤为重要。税务风险是成本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消除掉,实践中企业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完善相关机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税务风险管控体系,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剑锋.关于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商论,2017(11):113-114.

[2]曹坤.营改增全面实施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讨[J].时代金融,2018(03):161-168.

[3]郭慧玲.浅议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J].税务筹划,2018(16):14-16.

第四篇:电力生产企业安全检修管理工作思考论文

摘要: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部门运营的根本,而定期检修则是安全生产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厂不但在电力生产的过程中具有风险,即使在进行安全检修阶段,也有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降低电厂安全检修的风险,减少安全隐患,电厂检修的安全管理工作应成为常态工作,成为对电厂生产中安全事故非常有效的控制手段。文章将重点分析电厂检修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关键词:电厂检修;安全管理;风险控制

引言

目前,我国各个电力生产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对安全管理的要求和共同目标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且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都做得比较完善。近年来,国家和电力生产行业所公布的电力生产安全事故和设备损坏数量相对少了很多,但是综合各个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来看,还是存在一些安全管理方面的误区和缺陷。尤其是生产设备的日常保养、老旧设备检修监测与淘汰、专业人员的知识面和操作等等问题都有待改善。一般来说,电厂的生产设备使用寿命在10年以内,在这期间存在三个检修期,分别是早期故障检修期,偶发性故障检修期以及损耗性故障检修期。每个检修期都是安全隐患最大的时期,操作施工人员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主动配合安全管理人员的的引导,最终更好地完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检修工作。

1电力生产企业安全检修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力生产企业生产规模的逐年扩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在逐年上升。由于大部分企业只注重生产经营的效益,安全意识淡薄,忽视了对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安全检修管理,使近几年电力生产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电力生产企业安全检修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很不乐观。

1.1安全意识淡薄,施工安排不合理

电力生产企业安全检修管理部门在安排检修工作的过程中,施工安排不合理,导致检修的时间长,工作量大,技术施工人员长时间作业容易疲劳。技术施工人员组成比较复杂,技术知识和素质都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对于安全检修的原因和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检修工作不完善,管理工作不健全,最终导致安全检修工作的目的没有达到,并埋下安全事故隐患。

1.2缺乏检修管理的统一标准,人员培训不到位

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不到位,不够细致。组织学习安全措施知识时,只是以宣读文件、传达的形式,学习方法乏味陈旧,员工大部分不愿意参与和接受,导致实际的培训效果差。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管理的工作思路欠缺,没有统一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在检修工作前,管理人员没有预先制定一套统一且完整的操作安全指引与方案,使得技术施工人员容易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操作,自我中心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造成检修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困难。

1.3沟通不顺畅,罚多于奖

由于在大多数的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都是处罚多于奖励,导致部分在职员工对于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不理解,而且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与心态。技术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没有有效的沟通,时常出现管理人员下达的整改要求而施工人员却无法领会其目的,且有部分施工人员对于管理人员有意见或者猜忌心里,使得管理过程中难以融合。

2安全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2.1加强安全意识的培养,合理安排施工

定期组织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学习关于安全管理的知识,以生动的讲解方式和实际的案例加以论证与说明,让参与学习的管理人员谈谈自己学到的知识和个人见解,采取互动的形式调动学习期间的沉闷情绪。端正管理人员的安全思想意识,以达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合理安排检修施工,使参与检修的各个部门能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2.2加强培训,统一检修管理标准

管理人员需指定一套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安全操作的专业知识,并且要通过各种案例的讲解,提供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让各个职工都有发言权,把每个人的建议都做一一记录。开展以班或组的形式开展小型活动,增强各个职工的团体精神。不定期开展一些关于安全问题的座谈会。座谈会的参与者可以是所有管理者与重要岗位的职工。针对某个时期所出去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允许每个人都有权利提出问题和建议,通过讨论,让所有人在纠正之前的错误问题之外,还能提高和统一参与者的思想。各个部门或车间的管理人员要统一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责任书里必须明文规定万一出了某种安全事故,是由哪个管理人员来承担责任。而且责任书里的条款是要经过电厂负责人与各个管理人员的商讨同意后才能签订。定期组织全部在职员工进行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平时防范是必然的,但如果发生了安全事故,每个职业都必须清楚逃生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服从管理员的指挥进行有序逃生。

2.3拓宽沟通渠道,以奖代罚

心理学和管理学对于安全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电厂企业需组织各个管理人员学习。如果出现某个在职员工有抵触情绪,管理人员便可运用到心理学和管理学上的知识加以管理。提倡奖励去除惩罚的管理方式进行对职工的安全管理。每周或者每月通过大家的投票选出对于安全操作施工方面做得最好的员工,评出等级以资鼓励。这种方法可以让职工在工作中自觉遵守管理人员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争先做好的结果就是职工的素质和安全意识都得到大幅提高,也让职工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3电力生产企业检修过程中的安全监督与风险控制

(1)每次组织检修之前,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提前建立检修安全的监督制度。管理人员必须在检修开始后,每天进行安全文明生产的检查与巡视,对于发现有违章操作的技术施工人员进行技术的纠正与耐心的讲解,如发现安全隐患之处就必须提出整改方案以便施工人员技术做出整改。

(2)管理员在每天的巡查后,要做好通报,其通报内容要涉及到当天的巡查情况,警示出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关的防控与整改措施,落实整改后的安全风险责任人。

(3)管理人员规定检修的技术施工人员需做好每天的检修记录,对于哪些机器属于哪个故障检修期的,要做好相应的检修安排。如果是遇到损耗性故障检修期的机器,需要作出更换零部件还是整机的评估,并且把评估表格定时交给管理人员。

(4)统一协调,合理调整人员的作业时间和工作任务。对于长时间作业的检修人员,管理员最大的责任是勒令其做好工作的转交并要充分地休息,以免由于身体的疲劳导致各种安全隐患的产生。

(5)检修后期时,管理人员需组织施工人员对各个发电系统设备进行测试、试运转。各个部门的施工人员必须协调好进行机器的启动和运转工作,因为如果运作操作和检修作业的界面交叉模糊的话,就会容易发生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的事故。因此这个阶段对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必须要谨慎把关。

4结束语

电力生产企业的检修安全管理是近几年来受关注程度较高的企业科学管理手段之一。但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有管理人员对检修作业人员的行为、工作环境、作业时间、思想素质、安全意识的培养等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控制,才能把安全隐患一一消除,以确保电力生产企业今后的生产安全和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华升,朱伟.电力设备检修工程中的过程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0(5).

[2]王镇.电厂检修质量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1(14).

[3]林鸿,张治频.华能海门电厂1036MW机组A级检修经验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

[4]李东华.发电机组检修质量管理方面问题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1(3).

[5]周贵菊,孙宇.电力设备检修及维护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5).

第五篇:关于企业引入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思考

当前,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建立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引入iso9000族质量标准,引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已成为与时俱进、创新党建工作、拓宽党建工作渠道、提高党建工作标准和质量,建立有序高效的党建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关注。

一、建立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党建工作虽然也围绕企业改革的形势和中心工作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创新,并创出了许多新途径、新方法,使党建工作有了质的升华,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但其管理的方式方法和基本框架,仍然是以传统管理为根本,与现代企业科技发展的变化和速度不相匹配,如不加快创新与改革,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党建工作必然将与社会发展形成反差,进而影响其战斗力和凝聚力。

建立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意义在于:一是党政两个质量体系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可以有效解决“两张皮”现象,有力地促进企业发展。二是党建工作按照“5w1h”要求进行,可以有效地防止党建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党建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系统和有序,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三是按照体系要求对每一项党建工作都要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和有持续改进,做到过程闭环控制,使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党建工作的成效,增强党组织的威信。四是党建体系在实施运行过程中,有一套自我检查、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质量评审机构复审的科学评价体系,促使体系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有利于党建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党建工作开阔视野、扩展空间、更新手段,提高标准,国内不少知名企业已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如:北京城建集团在1995年就通过开展党政贯标“双认证”,使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

二、建立企业党建质量体系是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积极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工作机制和活动方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与时俱进创新企业党建工作的需要。建立企业党建质量体系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先进管理方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已在国内众多企业广泛应用,那么,伴随着社会的全面向现代化发展,党建工作本身的运作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向现代化进程迈进,适应企业贯标的要求,使党建工作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也是与时俱进,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必须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必须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组织运作机制,必须大力推动党建工作的现代化。

二是企业党建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随着企业贯标体系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党建工作如何与之相适应。在党建工作中导入iso9000质量体系,是党建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良好途径。比如,如何科学地考核评价党员的实绩,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常是利用一年一度的民主党员活动,对党员的工作、学习、思想、作风等情况进行评价,但在评议过程中,由于对党员绩效的量化考核不完善,很难对每个党员综合情况作出量化的准确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将iso9000质量标准引用党建工作领域,通过建立党建系统文件化质量体系,把党建系统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管理方法,以及在新时期摸索出来的一些新经验、新方法用文件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标准、规范,并把党务所有工作按照贯标的要求实行过程控制,对每一项工作和活动均采取pdca闭环控制,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并持续改进,那么,党建工作就会在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中不断提高,进入良性循环。

三是不断增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企业党组织首先要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下功夫、做文章。这就需要企业党组织通过建立科学的机制,让每一个党员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追求和目标,使党员队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更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求新、求实、求效,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探索和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把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检验党组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才能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党员成为企业生产和各项管理的一面旗帜,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关于企业党建贯标需注意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明确党建工作贯标的工作目标。这是党建贯标工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党建贯标的根本目的是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程序,紧密结合企业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原理,以提高党组织先进性,党建工作的适宜性,党建活动的有效性为目的,以企业党建工作的标准化建设、网络化管理和绩效化考核为内容,使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就是要结合企业党建工作实际对党建工作,建立较好完善的党建工作质量管理标准,从而使党建工作严格按程序文件规定的程序进本文来源:免费文秘站 http://行,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本着简化、简便、实际、易行的原则,同时标准的制定也是动态的,要随企业党建工作实际的变化而不断改进。网络化管理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的网络化管理,实现党建工作形式、载体、手段的多样化,提高党建工作效率。绩效化考核就是要根据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党建工作质量管理考核标准,首先要把党建有关工作内容,制度等编制工作标准,其次要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第三要下发企业党建工作管理软件,建立企业党建工作平台,实现党建工作资源共享,实时考核,动态考核。

二是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建立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创新、继承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一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根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结果,在管理制度、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但党建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重要制度必须坚持,并把好的优良传统和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和一切优秀的东西加以发扬光大。一定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做好党建贯标工作,力求避免“挂羊头卖狗肉”的形式主义和机械简单的照搬照套别的企业的经验的教条主义这几种倾向,探索有本企业特色的党建贯标工作的新路子。二是在创新上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创新必须要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持续增长,有利于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提高,有利于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这样才能提高党组织的生命活力。 三是应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推行。党建工作范围广、涉及面多,在党建工作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是一次创新探索性的工作。因此,在建立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初期,一是要树立三个意识,即树立强化大党建的意识、树立党建工作要讲效率求效果的意识、树立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互为一体、紧密联系的意识。二是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结合党建工作的自身特点,认真梳理哪些工作必须纳入贯标工作,哪些工作可以暂时不纳入。应认真抓好先试点—完善—总结—推广工作和认识—实践—重新认识的过程,不断修正实践中的偏差,逐步对党建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三是应抓好试点单位,逐步推行。应选择党建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先做试点工作,建立新的运行模式,试运行一段时间,完善后全面推广,这样可以少走弯路,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和造成不良影响。 四是应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结合企业实际推行。把iso9000质量标准应用到党建工作中,是为了提高党建管理水平,为企业改革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为此,在推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坚定不移地服从于、服务于生产经营这个大局,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通过引入新观念,采用新形式,挖掘党建工作的潜力,把建立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和行政贯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党建、行政两个质量管理体系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推动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