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案
教案的书写过程是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的整理过程,包括教学课时、教学时间、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导入、讲授、讨论、作业、板书,还有教学后的反思和小结,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总结提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
学院:电信学院 班级:自动化111 学号:201106070125 名字:王文明
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我们国家和政府一直关注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仍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以参保率低、退保率持高不下为主要的困境。这篇文章通过对政府、企业、农民工三方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分析,找出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相应地提出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困境;影响因素。
农民工是我国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特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
[1]农民工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尽管农民工“亦农亦工”
“非农非工”的特殊身份使他们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但他们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他们的权利却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一、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状况。
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探索,最早是深圳于1987年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到广州(1998)、北京(1999)、浙江(2001)、上海(2002)、南京(2002)、成都(2003)、福建(2005)、青岛(2005)等地,这些探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参保率低。
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率普遍偏低。据原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2007年赴深圳、上海实地调研的最新情况显示:深圳全市共有40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其中,农民工约250万人,农民工实际参保率不超过50%。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 542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只有4 942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与率仅为15%,并且参保者中能够达到15年以上缴费并工作到退休年限享受养老待遇的人数更少。根据2009年9月16日统计局发布的报告,农民工参加保险的人数有所提高,但是参保比例仍然偏低。截至6月底,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 380万人。
(二)退保潮来势汹涌,退保率持高不下。
据深圳社保中心统计,2008年,深圳近50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当年退保的人数多达83万人。2009年,深圳共有493.9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退保的人数多达83万人。1月份,苏州民工退保也达600多万人。2009年12月31日当天,深圳退保达到2万人左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3月3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年2月底,已经有97万农民工退出了养老保险。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产生困境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
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影响深远,乃至形成二元劳动力市场、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一个后果便是社会公正之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人为地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造成管理上的不便[2]。对城乡居民的区别对待,分别管理,割裂了城乡的联系,虽然现在对户籍的管理适当的放松,但是长期形成的制度影响已经根深蒂固,短期之内很难改变。
(二)各地实践模式的差异性造成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困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广东和深圳为代表的扩面型。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把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城保”制度的框架下予以安排,通过“城保”的扩面,实现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障,这一模式也被称为“融入型”。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使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享用同等的待遇,但缴费标准可能会超出农民工的承受范围。
第二种是以北京为代表的仿城型。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参照“城保”制度的做法,为农民工设计了独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种模式坚持双低标准即“缴费基数低,待遇水平低”,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的缴费负担相应有所减轻,充分体现了“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双低原则;这种模式考虑到农民工的群体特征,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这种人为增加农民工养老保险体制,势必会形成农民、农民工、市民的“三元格局”,因此,该模式只能作为过渡期的权易之策不能作为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最终选择。
第三种是以上海和成都为代表的综合保险型。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将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等多种风险放在一个制度框架之下统一承办的一种社会保障方式。该模式引入商业化运作机制,虽然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的问题,但是与城市社会保险制度脱节,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险的长期发展。
第四种是以山西省为代表将农民工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形成“大账户、小统筹”的特色。这种模式考虑到农民工最终会回乡的群体特点,该模式实质上也是“融入型”的一种。该模式只考虑到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他们对融入城市的愿望更加强烈
三、构建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最主要的责任主体,不仅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而且应在财政上给予适当的支持。
1.政府在制度上的保证。
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只有立法先行,才能为执法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
(1)建立多层次、分类别、低缴费、广覆盖、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有必要设计两个以上的方案供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有较长时期的劳动关系和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经常处于流动状态)自主选择,并作为全国性的政策出台。 目前的农民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务农为主,外出打工为辅。这类农民工最终的归属地是农村,可受益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二类是常年在外务工,工作很不稳定,对于最后的归属地并不明确的这类农民工,可以建立暂时过渡性的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第三类是已经在城市很多年基本上已经市民化的群体以及新生代的农民工,这类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感比较强而且基本已经融入城市,可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2)在解决转移难的问题上,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社会保障号码的做法。
在美国,每个公民自出生起就必须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保障号码,它记录了个人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居住、纳税、信誉、奖惩情况等等,存储社会保障号信息的电脑系统在美国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网,各个地区、行业、部门都能通过社会保障号去查核一个人的个人情况。2.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
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对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农民工是社会转型期形成的,政府应该担负起转型期的转制成本;另一方面给予那些积极为本企业的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以便于提高企业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3.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的农民工群体对养老保险制度有基本的了解。
4.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
要想实现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的使用就必须尽快实现管理服务的网络化,加快网络的普及范围。加强社会保险金的透明度,让农民工清楚地知道自己缴纳的钱都到哪里去了,让农民工也参与到对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中来,以便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二)企业作为社会保障的一方主体应履行自己的缴费义务。
企业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把为企业职工缴纳社会保险金视为一项沉重的负担,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应该站在长远的立场上来对待员工。人力资本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仅仅只看重工资,对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及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加深。
(三)农民工作为养老保险的最终受益者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原则。农民工只有在承担前期的缴费义务才能享受到最后的权利,农民工应该改变观念加强认识,提高参保的意识,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政府要负担起农民工养老保险大部分的责任,通过政策和财政的双重支持,企业和农民工积极的配合,只有在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三方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解决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
第二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
低年级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养成
初入学儿童的思维大部分还停留在“自我中心思维阶段”,他们考虑问题,或者与同伴相处,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认为“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如果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到学校里,就会影响同伴交往。
,使刚入学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同学和谐相处,就成了我们低段老师研究的重点。
1、观察:了解新生中不善于与人相处的学生
(1)、由于学生刚入学,孩子的情况没有完全展现,所以可以向家长了解孩子与人相处的情况,使我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生与人相处情况调查表:
①您的孩子的优点是(最少三个)————————
②您孩子入学前一直和谁生活?—————————————— ③您孩子平时喜欢和小朋友玩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和小朋友玩时有没有因为您孩子的原因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这样的情况多吗?—————— ④通过您的观察,您个人认为您的孩子
A活泼好动 B文静内向 C活泼有余,行为缺乏控制 D 其他
⑤孩子入读一年级前,您一定为他做过一些准备,主要是从 方面准备的。 A学习能力、生活习惯、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 B识字、拼音、数学等方面的知识的渗透 C 顺其自然,没有刻意的准备
(2)、在同学们进行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留心观察,把不善于交往的新生在交往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同学们对他们的交往态度记录下来。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孩子与人共处
通过活动,让新同学们体验与同学交往的快乐,完善自我,端正交往态度如、要主动、热情、礼貌,学会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如相互合作、彼此信任。从而改善和提高与同学交往的能力。 (1)、综合活动
①体育课上可以经常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游戏。如我们一年级体育老师金老师的开火车游戏,让新同学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得到同学间交往快乐,完善自我,端正交往态度如、不仅要主动、热情、礼貌,而且要帮助别人,学会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如相互合作、彼此信任、助人为乐。从而改善和提高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在此环节中,我的表扬肯定不只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个人所在的集体成员们在活动中是否团结协作。
a、游戏活动组织: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到运动场去玩快乐小火车的游戏,好吗?
b、游戏规则:①把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两个大圆圈,请同学们以报数的方式,如:报数
1、
2、
3、
4、
5、然后让数5的同学出来扮演快乐小火车的驾驶员,每组大约三至四位同学。②小火车的驾驶员,在活动中,需要主动去邀请同学们乘座自己的小火车,并带着大家开展一个愉快的旅行(绕半个运动场走一圈)。③让同学们开展一个活动前的小讨论,通过讨论,让同学们知道,怎样做,才使自己驾驶的小火车,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小火车,如:火车驾驶员要主动、热情、礼貌、要照顾同学、与同学合作等等。同时老师也加入其中当乘客,参加活动。
c、注意:在活动中,对同学们尤其是交往能力欠佳的同学,对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方式,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随时,与他们谈谈,了解与同学们在活动中交往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在平时,也像今天一样,与同学一起玩。
d、活动后,老师把这些同学的活动表现,记录在观察表上。 e、活动后记:(对这次活动的开展,进行小结) (2)、班队活动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在各个方面都会存在不同的欠缺,所以作为一年级老师,在引导学生相处上要做到细微入至。
①、组织学生观看高年级学生一日活动。一年级学生给他们讲应该怎么做才是好的,不如带领学生去看,让他们有一个形象的概念。然后再让他们自己说说小学生一日活动。所以我们的言行举动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明白。如早上带领学生观看高年级学生进校时对老师鞠躬问好,放学时看高年级学生站队回家,看高年级学生进场、集会、出操。在模仿中学会文明礼仪。 ②、学生的日常活动也要讲到细处,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一年级学生你就要讲的钉是钉铆是铆,他们才会知道具体的行为。如上课了听到铃声你就要跑进教室,迟到了要在门口喊报告,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说话。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带领学生认识学校的各个地方,了解哪些地方是不能随便进去的
③、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卫生情况。一是检查学生的环境卫生习惯,有没有随便乱扔瓜皮纸屑,有没有乱涂乱画,有没有乱吐痰,有没有把脏东西踢倒别人那里。二是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有没有勤剪指甲,勤洗头发,勤洗澡,勤换衣服,穿着是不是整洁。
④、联系家长培养学生在家行为习惯。如早上出门要跟父母说再见;客人来时要问好,临走要说再见;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爱护小弟弟小妹妹。
第三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直播课堂讲稿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直播课堂 (1)
主讲人 江南大学 胡治华
中央电大 孙福万
孙福万: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直播课堂。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师范专科“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师教育中开设这门课程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因为本课程的特殊性质,它所涉及的领域比一般课程要宽得多,仅在我们的文字教材中就主要谈到了10门学科,学习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一点。为了加强本课程的辅导,我们除了编写了一本《学习指导书》、制作了6个IP课件之外,现在准备开设两次直播课堂,第一次着重对本课程的总体思路、知识结构进行一次集中的介绍,以便大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程的知识框架;第二次将对本课程的考核进行一些补充说明,并结合题型对本课程的复习重点进行相应的指导。
这两次直播课堂,均由本课程文字教材的主编胡治华老师和我共同担任主讲。胡老师作为本课程文字教材的主编之一,自始至终地参与了文字教材的策划、撰写、审阅等等工作,又是本课程IP课件的主讲人,对本课程的建立及其知识体系的框架设计、重点难点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切的体会。
胡老师,首先,我想是不是请您给大家谈谈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它的学习目的?
胡治华:好的。
据我所知。1995年前后,中美英三国专家一项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方面,优于美英两国同行;但是科学文化视野和思维灵活性两项的得分明显偏低。现在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全面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兼通文理,善于综合掌握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知识的人才,成为激烈的国际性竞争的焦点。
为了造就适应全球科学文化发展潮流、适应我国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我们希望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这门创新课程的开设,让大家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在自己的小学教育教学岗位上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开展创造性、综合性教育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其实,人文社会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1998年4月北京某报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有所小学让学生填家庭情况表,其中有“家庭出身”一栏,小学生都填成“医院出身”。年轻的老师指导说:“‘家庭出身’要填父母是干什么的。”再次收上表格,学生有填“家庭出身:开会”,有填:“家庭出身:打麻将”,有填“家庭出身:炒股票”等等,五花八门。看到这条消息的小学老师议论纷纷。有的说小学生太幼稚,有的说老师水平低,有的说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令人担忧;还有的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要求学生填什么家庭出身压根儿就不对。同学们,你们是怎样想的呢?要是掌握一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就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这类时刻都会碰到的问题。
孙福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这是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得以建立的前提;
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如何?这是这门课程的重点所在。
三、人文社会科学同初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教师,所以这一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
胡治华:对啊。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当初编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的时候,我们就把全书分为三编,分别回答上面三个问题。下边大家可以看这张全书的纲要,对本书的结构就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本书第一编讲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它包括第
一、
二、三章,共计三章:分别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社会功能和研究方法,讨论“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
本书第二编讲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考察”,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着重介绍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就是说第
四、第八章分别综合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的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第五到第七章则以“分”的方式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三组重点学科:其中第五章介绍哲学、历史学、文艺学这三门人文科学中的主干学科,第六章介绍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这三个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但又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两栖学科,第七章介绍经济学、社会学、法学这三门社会科学中的主干学科;
本书第三编讲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它包括第
九、十两章,第九章介绍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关系,第十章则分别介绍了现代教育学同九个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孙福万:看来本课程的内容是够复杂的,但如果我们按照上边的提纲首先把握它的知识体系,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本课程就会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进入其中也许就不会感觉太难了。胡老师 ,您看我们下边是否分章对文字教材的内容做一个梳理?
胡治华:好。首先看第一章。
第一章是全书立论的基础,不仅在第一编,而且在全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章共分三小节。
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主要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三个方面来解释阐明人文社会科学的。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首先概括了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而具有的共同特征,也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然后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部类而具有的个性特征,这主要有三个方面: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通常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节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文字教材归结了三条规律: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相互交替。
孙福万:在这三小节中,看样子第一节是最重要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其实是对第一节某些重要内容的展开。
胡治华:是的。
在第一节中,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三个概念及其关系的阐述,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的概述,是全书立论的重要基石。这同时也是本章乃至本书的难点。
孙福万:事实上,正像教材中所说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这三个概念,大家理解起来、分辨起来也就容易多了。也正是从这一点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主干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清晰起来,其实这也是它们何以被归结在“人文社会科学 ”这个概念之下的原因。(图表:“以人为中心”)
胡治华:大家从这张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各门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人,只是研究人的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和层次不同。
比如,哲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以及人的本质。历史学研究已经过去了的时间中的人,即“时间人”。文艺学关注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研究“审美人”。语言学探究人类语言的奥秘,即研究“语言人”。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人们从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中看到的是“复杂人”。人类学则着重研究“文化人”,社会学讨论 “社会人”,等等,等等。
孙福万:现在我们看看第二章“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参看图示)这一章共分两小节。
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定位”阐述相关的概念和原理,说明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这种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殊条件。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种社会功能”比较全面地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八种社会功能。即: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社会决策功能、咨询功能。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妨把人文社会科学的这八种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功能,二是价值导向功能,三是调控管理功能。
胡治华:学习本章,请大家注意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的原因是什么,以及 “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实现的特殊条件”(关于后者,《学习指导书》归纳得比较明确)。
孙福万:本书第三章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 “第三章”图表)。
这一章内容比较简单,它包括两小节。第一节讨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普遍适用的一般研究方法,包括三种: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二节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通常采用的若干具体研究方法,也包括三种:调查方法、实地方法,文献情报方法。
胡治华:本章第一节阐释一般方法,理论性强,有一定深度,涵盖面广,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指导书对之作了必要的提炼和梳理,大家可以参考领会。至于具体方法,教材说得比较清楚,大家可以联系初等教育研究的实际,对此加深了解。
孙福万:以上介绍的是第一编的内容。从第四章到第八章是本书第二编的内容,也是本书的核心部分。
在第二编的五章之中,第四章、第八章分别介绍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其中第四章“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综述”可以说是学习第二编的基础。
胡治华:第四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第四章共分四小节( “第四章”图表)。
第一节“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背景”主要从不断变化的时代主题、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三个方面,阐述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全球背景。
第二节“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则着眼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形态和发展水平,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轨迹分为三段,即: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整体联动;20世纪末期进入反思-展望期。
第三节主要概略阐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背景和曲折道路。第四节则综合概括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突出了实践与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这三个大的方面的进展。
孙福万:在上述四小节中,从背景分析到概貌描述,到特点概括,是逐层递进的。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和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本章的重点所在。其中,请同学们要特别注重了解20世纪下半叶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概况,即人文社会科学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其表现是什么。
胡治华:此外,第四章是继第一章之后涉及学科人物史料、概念名词术语等最多的一章,陌生的知识较多。希望同学们参照文字教材这一章的“重点提示”和“要点归纳”,从大处着眼,重视把握要点。
孙福万:我们现在看第五章“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的新突破”。 正如教材中所说,“文史哲”是“古已有之的人文学科”,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典型学科。从人类的认识发展史来看,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的学科知识,是最早形成的带有某种体系性的理性认识成果;在世界范围内,17-18世纪出现了以哲学兴盛为重要力量的早期科学化运动;到了19世纪,哲学、历史学、文艺学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到了20世纪,它们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胡治华:现在我们通过这个图表来看看第五章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图表)。第五章共分三小节。
第一节“感应着时代脉搏的现代哲学”主要从20世纪哲学发展的理论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重大发展、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四个方面介绍20世纪哲学的发展概貌。
第二节“实现了重要变革的现代历史学”则从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中的影响、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等三个方面介绍20世纪历史学的发展概貌。
第三节“对文学艺术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的现代文艺学”则从20世纪文艺研究的总体特征、20世纪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等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对文学艺术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的现代文艺学。
孙福万:上述三小节,全着眼于20世纪,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人文学科所取得的新的突破。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胡治华:是的。在文字教材该章的“问题探讨”中,曾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在20世纪发展有哪些共通特点?”回答这个问题,要求大家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即要将上述三节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参考答案可以参考《学习指导书》上的总结。
另外,正是从第五章到第七章起,我们按学科群分别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主干学科在20世纪发展的总体情况。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各学科的内涵变化、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通常构成各章的难点--顺便说说,总结其共通点一般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的。本章介绍的“文史哲”,学习者相对熟悉,但最大的难点集中在第一节的第三小节“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请大家反复阅读教材并参看《学习指导书》,以便加深理解。
孙福万:下面我们看“第六章 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进展和影响”。现代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属于“两栖类” 学科,也就是说,它们是跨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类而总体上仍然倚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这些学科的重大进展,不但对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而且对整个科学体系,都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胡治华:是这样的。(“第六章”图示)第六章共分三个小节。这三节的结构模式都是:首先在引言中概括该门学科的内涵,接着着重阐述每一个学科在20世纪的重要进展、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广泛影响,最后分别概括当代中国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成就。语言学和心理学一直被认为是兼跨自然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先行学科,所以第一节和第二节是本章的重点。
孙福万:在本章各节中,首先要了解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在20世纪的重要进展情况。这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多,也比较复杂,各种术语也较多,请大家认真阅读文字教材。比如,对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四个发展方向、20世纪下半叶心理学的三股新潮、“二战”之后人类学的变革等,同学们都应该了解其主要内容。
胡治华:由于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都属“两栖类”学科,它们在20世纪的发展道路、功能影响诸方面有其共通特点。对于前一个方面,可以从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上来分析;对于后一个方面,则可以从它们广泛作用于两大科学部类的发展来看,这是因为这三个学科都是跨越了两大科学部类,因而其作用也直接涉及两大科学部类--掌握这个关节点是很重要的。关于这个问题也请同学们参考《学习指导书》。
孙福万:第七章探讨的社会科学的三门主干学科,题目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适应时代需要迅速发展” ( “第七章”图示)。第七章共分三个小节,即每个学科按一节介绍。这三节的结构模式都是:首先在引言中概括该门学科的内涵,然后分别阐述20世纪该门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重要思潮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上述三小节有个共同的视点,也就是这三个学科之所以十分活跃、发展迅速,是它们能够适应20世纪经济发展不断受到挑战、社会结构急剧变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的时代需求。
胡治华:请大家注意,尽管这三门学科在20世纪都是十分活跃、发展迅速的,但比较起来,经济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中,经济学的位置特别显眼,西方有人把经济学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在我们中国,在人文社会科学这个领域,发展势头排行第一的也是经济学。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在人类全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济学研究受到全社会重视,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第一节是本章的重点,要求大家深入了解经济学的两大体系(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潮和流派等等。
孙福万:本章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如何看待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众多的不同意见?
第二,如何梳理思潮流派的发展脉络,区分它们的主次轻重?
第三,了解经济学部分的若干重要术语的含义。
比如关于经济学中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的概念,“二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初期西方两大社会学思潮,20世纪上半叶法学的四大主流学派等,希望大家要给予充分注意。
胡治华:像上边两章一样,本章后面也有一道综合性的“问题探讨”的题目:20世纪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学科性质有何共通之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这三门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思潮流派的演变和社会功能四个方面来分析、概括,从中找出其共性或共通之处。
孙福万:现在我们来看“第八章,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第八章是第二编的最后一章,在前面四章先后讨论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概貌、三组九门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的基础上,本章综合概括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图示)
第八章共分两小节。
第一节从当代社会新的特点、挑战和机遇并存两方面,阐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全球背景。
第二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释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五大趋势。第二节阐释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五大趋势,是本章的重点所在。这五大趋势是: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胡治华: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第八章和第四章都是总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重要篇章,空间上既讲世界又讲中国,时间上第四章的终点是第八章的起点,就主题和一些重要概念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而言第八章高于第四章,从整部教材看,第一章、第四章、第八章是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孙福万:以上介绍的本书的第二编。本书的第三编包括第
九、第十两章,主要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本课程的落脚点。
第九章的题目是“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 “第九章”图示) ,它主要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第九章的三个小节,分别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与近代教育学形成、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思潮、人文社会科学与中国教育学的当代发展。其中第二节和第三节为学习重点。
胡治华:本章的特点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的广角镜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之一教育学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状况,重点则是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关系。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系。
本章几乎是中外教育思潮发展史的浓缩,大家一般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史,整章要点不难理解。学习本章的真正困难在于,要突破就教育学论教育学的框框,尝试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上,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求,对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反思。要重视本章第三节提出的问题,联系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这些观点是否有理。 孙福万:第十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它的题目是“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第十章共计分为四节。( “第十章”图示)教材认为,在教育科学发展滞后于人文社会科学一些前沿科学门类的情况下,人文社会科学可以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向初等教育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初等教育需要主动寻求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本章第一节是“现在初等教育需要跨学科的广角研究”,它主要阐释了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来研究初等教育的重要性。
本章的第二节到第四节则分别阐述了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与初等教育研究的关系,它共计提供了三组九个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交叉学科来进行研究。这一章有两个重点,一是理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二是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所形成的九个交叉学科。
胡治华:学习本章请大家务必注意两个结合: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理论、相关学科与教育科学理论的结合,一个是经过综合的理论同初等教育实际的结合。无论是理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还是理解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而形成的交叉学科,都需要从这两个结合上下手。
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以上九个各交叉学科形成的原因,特别是理解这九个主要交叉学科的内涵和意义,并能初步运用跨学科方法解决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总的来看,这些学科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化的进程中逐步产生的,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和社会功能,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对初等教育研究的推进上。学习者应该在掌握全章要点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的难点:试用跨学科方法理解和解释初等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不要从本本出发,而要从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出发,再参考教材的相关部分,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库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孙福万:以上我们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全书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梳理,希望对大家学习这门课程有所帮助。
好了,由于时间关系,这次直播课堂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附注:这是讲课脚本,具体讲授时稍有变动)
第四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结课论文
文秘专业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基 础 报 告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学生班级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报告
一、 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人文素养的整体认知
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但表现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人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的问题,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重视学习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2.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个方面。其内容包括哲学素养、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
3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首先,人文知识的传授利于大学生成人。人文知识教育是一个民族弘扬精神 2 文化传统、铸造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所谓人文知识教育,就是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人,懂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次,人生哲学的教育利于大学生成人。现代中国人生哲学要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恰当定位,唤醒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最终实现人生幸福。再次,荣辱情操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能够帮助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利于大学生顺利成人。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
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的人才,是同时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人才。应该说,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强的,无论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就其人文素质而言则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笔者结合资料,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文科学知识匮乏
由于过重的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部分理工大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不多。
3 2. 人文精神及人格偏颇
人文精神作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注重自我价值发展,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勇于竟争,能够自觉的培养和发展健康的人格。但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弱
部分大学生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和创造意识受到禁锢和闭锁,只是满足于书本的知识,局限于象牙塔之内,缺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参有的大学生己习惯于有例可寻,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与社会实践的民主精神淡薄。少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愿接受多元共存,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思考精神越来越淡漠。
三、 校园内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加强人文教育的课堂主渠道
理工科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外,人文教育所涵盖的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必不可少。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取得了成功,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使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价值的追求趋于统一,使理工科高校培养的科技人才能够在进行科技实践的同时将科学
4 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切实联系起来,造福人类。
3. 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理工科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人文教育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要注重开展深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4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实践证明,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只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学生自身怎样提高人文素养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要遵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是尽伦尽职,一个是敬业守信,也就是说我们在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做好什么样的工作,不能够马马虎虎,要敬业,要守信用。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
5 立的,如果大家都不尽伦尽职,大家都不敬业守信,这个社会就失序了,就乱套了。真正的价值是在群体中、在社会中实现的,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实现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很简单,就是要得到他人、群体或社会的承认,也就是说你为群体和社会作出了贡献。既想实现个人价值,又不想作贡献,那是不可能的,离开了这个社会是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
第三,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的培养。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一个人的艺术审美情趣是很能体现他的品德高尚还是低下。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非常注意哲理与艺术修养的结合。中国的艺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在一首诗、一幅画中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哲理。同样,中国的哲理又有很浓重的艺术性,所以中国的艺术与哲理是融为一体的。我这里讲的艺术是广义的,不仅仅是琴棋书画,主要是从它的内涵上来讲的。艺术精神是人对社会,对人生意义、价值的一种理解,一个人爱好什么样的艺术,很能反映这个人的品德。反过来,我们通过对艺术的欣赏,不断地来陶冶性情,也可以使我们对人生的价值不断有新的体验。
第四,是应对环境的问题。所谓应对环境的能力,就是潇洒地对待人生。《荀子·宥坐》有:“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始终而心不惑也。 ”所谓“通”,就是飞黄腾达;“穷”即遇到坎坷,不顺利。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在遇到种种坎坷、忧虑的时候不垂头丧气,保持坚定的意志,知道祸、福、生死而心里不迷茫。这就是最根本的,人要有非常强
6 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这里有个“才”和“时”的问题。“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 ”所以荀子讲,才不才,在于我,可是遇不遇,那是环境的问题。很多有才的人没有好的机遇,得不到发挥;但是有机遇而无才能,那就更不可能得到发挥了。所以一个人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自己的才能和机遇的问题。
第五,要注意涵养功夫和仪表风度。这是内外两个方面的。仪表是外在的,涵养是内在的。涵养功夫里最关键的就是一个谦虚的问题,虚心地待人接物。《周易》里边就讲到“人道恶盈而好谦”。“盈”就是自满。如果你自满的话,就接受不了新的观点、好的建议,就不会提高了。孔子观于周庙,看到有欹器。这个欹器很奇怪,“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装得满了就倒了,空的时候倾斜着,只有装到适当程度的时候是端正的。这就说明一个道理,腹内空空是不行的,太过自满也不行,要恰如其分,谦虚才能够中正不移。
第六,人文素养要落实到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以及一种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这也就是人文素养最后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我们一切的心性的修养,我们对人的主体性、人的能动性的认识和把握,体会人类的伟大和渺小,体会人生的短暂和永恒,这些都要落实到我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上。
第五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
★★★★★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
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人文科学的时代性,从根本上讲,体现于_________。
2.人文社会科学的新陈代谢往往是一个_________的过程。
3.从广义上讲,有人把文化看成是与_________相对的一个概念。
4.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_________为基础的。
5.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_________的过渡。
6.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_________研究。
7._________最初是文化人类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所主要运用的方法。
8.有“美国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是_________。
9.最典型的综合学科,是由_________的学科群构成的。
10.当代中国哲学成熟的标志是_________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1.德国历史学家_________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12.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
1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罗杰斯。
14.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的侧重点是_________。
15.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______。
16.预测研究包括_________和局部范围的短期预测。
17.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系科的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_________本性所决定的。
18.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的是_________。
19.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科学,同是_________的自我认识。
20.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是指_________。
21.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_________方法,系统抽样方法,_________方法。
2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_________,_________。
23.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一是_________,或者叫做实证主义思潮;二是_________,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24.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 的_________。
25.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综合具有深刻的背景:一是_________尖锐化所产生的客观需求,二是_________有着融合的内在要求。
26.中国教育正从适应经济_________和经济_________两个根本转变出发,相应实现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两个重要转变。
27.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必须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28.人文科学是指_________科学。
29._________往往是导致常规性发展向革命性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
3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_________的利益。
31.科学既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的结果,又是人认识世界时的一种_________。
32.简而言之,积极的理性是_________。
33.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工作情感,更多地包孕于_________美感。
34.20世纪80、90年代整个世界的时代主题是_________。
3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五个十年,以_________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36.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_________的关系问题。
37.人本主义哲学思潮1900年由德国哲学家_________创建。
38.结构主义语言学由_________开创。
39.心理学的发展拓展了当代哲学研究领域的典型例证是_________。
40.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两大经济思潮:_________和国家干预主义。
41.熊彼特的经济理论是用_________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周期波动。
42.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_________。
43.狭义的人文主义,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_______的基本观点的思潮。
44.代表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___。
45.我国教育家_________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念。
46.无论中西,初等教育新旧观念的冲突,最核心、重要的是_________的冲突。
47.我国初等教育在处理自身和政治的关系上多次出现_________现象。
48.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具体体现为社会实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_________两个方面。
49.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_________。
50.直觉可以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51.60年代与70年代之交,比利时科学家_________创立了耗散结构论,研究在非平衡状态下的开放系统的演变规律。
5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开始进入跨文化、跨国界、跨学科的_________阶段。
5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离弃传统哲学而形成_________与_________两大思潮,左右着20世纪哲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54.乔姆斯基以严谨的数理推导式演绎转换生成语法,促成了交叉学科_________的诞生。
55.现代语言学与_________的联姻与相互促进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大趋势。
56.《_________》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也标志着西方经济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57.20世纪中国法学研究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________理论的提出。
58. _________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59.在各国都在鼓励人文社会科学向_________的方向发展。
60.孔子写于战国晚期的_________是以儒家的哲学观以及政治、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的。
61. _________被尊为“遵循自然”的教育思想的鼻祖。
62.当代中国初等教育必须主动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按照_________的战略进行构想。
63.就初等教育而言,在总体的和最终的意义上,价值主体是_________。
64.精神分析学是由_________开创的。
65.政治学作为古老的学科独立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之林,是在_________以后的事情。
66.探讨美感的理性,包括感知、_________、_________、想象四种要素。
67._________研究在识别对象属性,对之进行要素分析与结构整合,揭示对象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68.分层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总体分成一个个_________,给每个层次分配适当的名额。
69._________是记录知识的一种载体,也是传播知识的一种_________。
70.系统科学又被称为_________科学。
71.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于_________年。
72.控制论的创始人是_________。
73.管理科学从70年代起进一步上升为_________管理。
74.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是_________与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相互渗透、互相结合的方法。
75.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国法学家_________。
76.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和_________。
77.人文社会科学通常被说成是_________。
78.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_________的地位处于其他学科和自然科学之上。
79.一般说来,自然科学具有较为充分的_________。
80.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也即是人文社会科学的_________功能。
81.文艺学是以文学艺术_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82.美国“新史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___。
83.预测研究包括_________和局部范围的_________预测。
84.古代思想家多用_________这类道德观念解释人的本质。
85.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_________和_________一起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项基本内容。
86.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首先是指_________的时代性。
87.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之一,是表明了科学实验的精确度不仅仅依靠工具和逻辑,还必须从_________层面来反思人的认识。
88.从方法论上来看,_________则是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89.综观20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其发展背景中最关紧要、最具有特色的是时代主题的转换、_________和全球问题的出现。
90.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_________与_________成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共同的话题。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中)
1.公共关系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 )。
A.一级学科 B.二级学科
C.三级学科 D.交叉学科
2.西方早期的人文社会学说曾用( )形式回答和解释当时的社会问题。
A.神话 B.自然科学公式 C.宗教 D.心理学
3.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抽样调查方法,是与( )一起发展起来的。
A.分层抽样 B.政治选举
C.问卷调查 D.实地考察
4.系统论最初是由( )的生物研究中提炼出来的方法理论。
A.孔德 B.迪尔凯姆
C.韦伯 D.贝塔朗菲
5.《国家与革命》是( )的论著。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6.1879年德国哲学家兼生物学家冯特在(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波恩 B.柏林 C.汉堡 D.莱比锡
7.与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各种新主流思潮中,影响最大的是( )。
A.新自由主义 B.瑞典学派
C.供给学派 D.货币学派
8.提出“科学是我们精神的电枢,也是我们文明的电枢。”的是( )。
A.萨顿 B.萨特 C.牛顿 D.维特
9.目前已知最早传入中国的《教育学》是( )年从日本翻译过来的。
A.1895 B.1901 C.1921 D.1949
10.我国正式颁布《教育法》是在( )年。
A.1949 B.1957 C.1978 D.1997
11.文艺心理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 )。
A.一级学科 B.二级学科
C.三级学科 D.交叉学科
12.在下列抽样调查方法中,较少在实践中应用的一种是(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类集抽样
13.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胡塞尔,伽达墨尔 B.海德格尔,萨特
C.弗洛伊德 D.罗素,维特根斯坦
14.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 )。
A.孔德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15.现代传播的集大成者施拉姆的著名观点是( )。
A.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 B.信息即力量
C.传播即力量
D.信息革命同时带来传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16.第一次在图书馆的图书分类表中出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字样是在( )。
A.14世纪 B.16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17.马克思对剩余价值问题的考察,是以( )等人的理论为基础的。
A.波普尔 B.查尔墨 C.库恩 D.李嘉图
18.把真理分为理性的真理和经验的真理的是( )。
A.胡塞尔 B.海德格尔
C.弗洛伊德 D.莱布尼茨
19.世界格局第二次剧变形成的时代主题是( )。
A.战争与和平 B.对抗与对话
C.和平与发展 D.经济与政治
20.分析哲学在( )手中正式形成学派。
A.弗洛伊德、拉康 B.马克思、列宁
C.罗素、麦克卢汉 D.罗素、维特根斯坦
21.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是( )。
A.《古代语法》 B.《永乐大典》
C.《马氏文通》 D.《汉语语法大全》
22.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是( )。
A.斯密 B.李嘉图 C.马克思 D.凯恩斯
23.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旋律是( )。
A.和平与发展 B.失望与恐怖
C.竞争与交流 D.发展与机遇
24.我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孔子
25.在我国,第一部《教育政治学》出版于( )。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26.提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观点的是( )。
A.柏拉图 B.马克思 C.莎士比亚 D.修拉
27.看一次奥运会的组织工作,便可以体察现代管理,本质上是一种( )的管理。
A.科学化 B.经济 C.人文 D.市场化
28.归纳与什么在实地研究中比其他一切方法中都显得更明显和不可或缺( )。
A.修正 B.总结 C.研究 D.推演
29.由于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史观的指导,( )观念的统治地位被打破了。
A.宗教核心 B.欧洲中心
C.东方专制主义 D.价值中立
30.20世纪30年代,把科学哲学推向新发展阶段的是( )。
A.罗素 B.杜威 C.波普尔 D.胡塞尔
31.汉语发展尚未完成由“书同文”走向( )的历史使命。
A.形同义 B.意统一 C.音同形 D.语同音
32.成立政策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布坎南 B.罗斯 C.凯恩斯 D.熊彼特
33.第二次产业革命导源于以为( )标志的技术革命。
A.蒸汽机 B.计算机
C.水资源利用 D.电的应用
3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说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是指( )。
A.英国 B.美国 C.希腊 D.中国
35.教育学原来是蕴含在哲学之中的,( )从中分离出来的。
A.12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36.教育学原来是蕴含在哲学之中的,( )从中分离出来的。
A.12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37.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具有( )特点。
A.革命性 B.学科性 C.个别性 D.民族性
38.咨询业的全面兴起,缘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 )功能。
A.咨询功能 B.市场功能
C.管理功能 D.决策功能
39.由于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史观的指导,( )观念的统治地位被打破了。
A.宗教核心 B.欧洲中心
C.东方专制主义 D.价值中立
40.20世纪上半叶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发展的一个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 )。
A.分化 B.综合 C.停滞 D.飞跃
4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
A.布坎南 B.罗斯 C.凯恩斯 D.韦伯
42.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43.“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英国哲学家( )。
A.洛克 B.笛卡儿 C.斯宾塞 D.培根
44.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 )阶段。
A.混沌 B.生成 C.孕育 D.积聚
45.把真理分为理性的真理和经验的真理的是( )。
A.胡塞尔 B.海德格尔
C.弗洛伊德 D.莱布尼茨
三、名词解释
1.系统抽样方法
2.系统科学
3.大科学
4.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
5.教育政治学
6.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7.综合学科
8.接受美学
9.行为科学 10.经济学
11.教育传播学
12.历史的计量研究
13.认知心理学
14.大教育观
四、简答题
1.简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
2.简述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殊条件?
3.简述系统科学的兴起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作用。
4.简述精神分析的核心理念?
5.简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特点?
6.简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异同点?
7.简述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管理功能的多方面显现?
8.邓小平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简述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10.简述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概貌?
11.简述理解中国当代哲学的重大突破?
12.简述20世纪世界和中国经济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13.简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
14.简述现代心理学对科学体系发展产生的影响?
15.简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6.为什么说人文社会科学的实现需要一些特殊条件?
17.为什么说教育哲学是初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根基?
18.简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19.简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特点?
20.20世纪西方历史学发生了研究模式的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21.简述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的重要进展?
22.当代人文科学呈现应用化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分析题
1.试举例说明学习法学与教育工作的关系。
2.试举例说明教育政治学对当代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殊意义。
3.论述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共通点?
4.联系当代中国初等教育实例,分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5.说说终身教育观的主要内涵,并联系实际谈谈其重大意义。
6.联系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7.联系当代中国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改革,举例分析教育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8.说说20世纪世界“文史哲”学科群在学科发展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形态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答案】
一、填空题
1.研究主体的价值取向
2.漫长和反复
3.自然
4.扩大再生产过程
5.从认识论到方法论
6.定性
7.完全参与观察
8.摩尔根
9.跨部类、跨文化
10.自我认识
11.兰克
12.乔姆斯基
13.马斯洛
14.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15.英国
16.长期的整体预测
17.复杂
18.叶圣陶
19.人;人类
20.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21.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
22.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23.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24.马建忠;《马氏文通》
25.全球化问题的;科学的自身发展
26.体制;增长方式;质量;效益
27.综合性;多质性;效益滞后性
28.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
29.社会形态的变化
30.社会集团
31.凭借
32.人的深层认识能力
33.理想的
34.和平与发展
35.电脑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
3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37.胡塞尔
38.索绪尔
39.心智哲学
40.经济自由主义
41.创新
42.麦克卢汉
43.以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为基本观点
44.大教学论
45.陶行知
46.教育价值观
47.钟摆
48.促进和制约
49.独立性
50.感性的直觉;理性的直觉
51.普利高津
52.整体联动
53.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54.数理语言学
55.电子计算机工程技术
56.通论
57.以法治国
58.分析、综合
59.应用化
60.学记
61.亚里斯多德
62.三个面向
63.学生
64.弗洛伊德
65.第二次世界大战
66.情感;理解
67.定性研究
68.同质层
69.文献;媒体
70.横断
71.1968
72.维纳
73.心理——社会
74.哲学原理
75.英国;哈特
76.人本主义
77.人文学
78.哲学
79.自主性
80.社会
81.审美活动
82.鲁滨逊
83.长期的整体性预测;短期
84.性恶性善
85.思想建设;文化建设
86.研究对象
87.文化——历史
88.理性批判
89.自然科学技术的革命
90.回顾;前瞻
二、选择题
1.B 2.C 3.B 4.D 5.C 6.D 7.D 8.A 9.B 10.D 11.D 12.A 13.B 14.A 15.A 16.C
17.D 18.D 19.B 20.D 21.C 22.B 23.A 24.D 25.D 26.C 27.A 28.D 29.B 30.C 31.D
32.D 33.D 34.D 35.C 36.c 37.d 38.a 39.b 40.a 41.d 42.a 43.d 44.c 45.d
三、名词解释
1.一种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用以描述总体的具体调查方法;概率抽样是抽取样本的基本方法。
2.20世纪中叶兴起的,以系统论为中心、倡导系统方法的科学方法论。其地位处于哲学方法和各具体学科的特殊方法之间。
3.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部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科学体系。
4.人们必须借助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去认识人、认识人类社会、认识世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新的认识水准,转过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5.政治学和教育学的共生学科;以教育和政治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一般侧重考察教育过程的政治因素;
6.定性研究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定量研究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7.综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新学科。
8.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映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意义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9.以一般生物和人类的行为研究对象,以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重视经验性和综合性的理念和方法,力图沟通以至综合多数人文社会学科乃至若干自然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10.研究人类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揭示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11.教育学与传播学的共生学科,首先是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阐释教育。
12.特指自觉、系统地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量关系的研究来认识历史的研究方法。
13.从广义而言,泛指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心理学科;从狭义而言,特指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科。
14.在大科学体系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以终身教育观为核心的全球性教育理念。
四、简答题
1.(1)以获得科学的人文社会认识成果为目的;(2)综合了传统科学方法的精华,又有所超越;(3)对科学思维方法辨证综合的掌握。
2.(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须自觉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成果须有一个健康的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3)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须提高其预见性。
3.在科学方法研究方法领域,提供了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科学思想方法;它上承哲学方法,下启各学科特殊方法,对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沟通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推动了科学的综合化发展进程,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4.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本能,认为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冲动。二是关于无意识,认为心理机能中意识不到和难以接近的部分就是无意识,而人的根本心理动机都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体现了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经验思维的辨证统一;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辨证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辨证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辨证统一。
6.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都是一种理论体系;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都是推动力发展的实践性力量;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倾向性特点。
7.在对人的管理,主要是人事管理和组织管理上,可以向管理者提供许多知识;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向管理者提供任何一个专门领域的学科知识;使管理者的工作建立在总体上从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现代科学管理基础之上。
8.经济建设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共同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必须有可靠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必须自觉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研究和成果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理论必须提高其预见性。
10.20世纪上半叶,先引进、移植,继而通过时代的选择,逐步分化发展;50年代起,经历了革新、建设阶段,因文革爆发而出现严重挫折;从70年代末开始,恢复和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立足现实,对外开放,各学科全面重建,在各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呈现出活力和希望。
11.50年代,把毛泽东哲学思想推进到新阶段;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确立真理标准和实事求是路线,推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前,进一步阐述邓小平哲学思想体系,密切关注国际哲学研究新动向,特别是关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前沿课题,不断取得重要进展。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政治报告,同时阐明了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广阔前景。
12.“经济”在人类全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学研究受到全社会重视;20世纪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面临挑战大,为经济学发展提供了机遇;20世纪经济学发展有深厚的理论基础;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进入了整体性的拓展阶段,为经济研究创造了条件;经济学思潮流派繁多,推进了学科内部的新陈代谢。
13.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互相推动,是发展的根本原因;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构成发展动力;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形成发展的形态特征。
14.心理学成果不仅成为哲学探讨的重要资料,而且拓展了当代哲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的演化促成行为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等一批综合性学科的产生及发展;心理学对文艺学、历史学等众多具体学科产生积极影响。
15.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方法主要指技术分析的方法;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设计、抽样方法等;实地方法,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半参与观察以及非参与观察;文献情报法。
16.某些人文社会科学家还没有能将自己的研究自觉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运用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尚不具备明显的预见性。
17.教育哲学对初等教育的本质进行的探究具有整体性;它及时综合初等教育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成果,对初等教育产生的问题不断提出广泛而深刻的解释和说明;它对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评价作用和选择作用。
18.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分析与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研究手段出现高技术趋势。
19.具有科学的共同特点,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就总体而言,在阶级社会中带有某种阶级倾向性;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20.就研究框架而言,欧洲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传统政治史模式被打破;强调史学研究的主体性;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得到更新;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
21.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充分认识文艺的审美特性;在肯定反映论的前提下以价值论为补充,以主体论为中心,构筑新的理论体系;文艺新学科建设受到重视;文艺学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
22.人文社会科学更多地直接参与社会管理;人文社会科学满怀热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人文社会科学更多地发挥了智囊和思想库的作用。
五、分析题
1.学法懂法是依法制教的前提;举例分析。
2.有助于科学地理解政治的内涵,理性地处理好教育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人的政治社会化是教育政治功能的基本内容,自觉强化适应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教育机会均等的政治意义,从各方面为逐步实现教育民主化的目标创造条件;举例分析。
3.三者是社会科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干学科;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的社会现象,都是人的特定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三门学科多种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综合互补;在思潮流派发展演变方面,各种重要的思潮流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社会需求和时代课题做出的应答,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功能上,三门学科都以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成果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建设性的影响,也对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体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4.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以人在教育和接受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培养和发展规律为研究目的。初等教育一直是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初等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初等教育实践需要教育科学的指导,而教育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成果的全面支撑;同时,教育科学的发展,又将丰富和深化人类的自我认识,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结合实例分析。
5.终身教育理论回答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社会和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论突破了传统小教育观的狭隘视野,强调教育面向人的一生、面向并且依靠全社会、面向全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开创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新纪元。联系实际。
6.是由于教育的复杂本性所确定;由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所决定;由初等教育科学体系完善化的需求所决定;举例分析;
7.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举例分析。
8.主导方向:把弘扬主体性、追求客观性统一起来;研究内容:哲学领域中实践的观点、人的研究的观点、进行开放系统的研究以及反映时代精神的观点受到关注;史学领域中打破了欧美中心论和狭隘的政治史研究框架,新的历史观逐渐为人们接受;文艺学领域中改变了以文学艺术家及作品的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形成了主要的创作主体、作品、接受主体以及社会——文化构成的四维空间中探讨文学艺术发展规律的格局;在研究方法上,文史研究和哲学研究方法相互影响;文史哲自觉借鉴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借鉴自然科学其他研究方法;文史哲在广泛的领域中开展跨学科研究,形成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在发展形态上,思潮流派纷呈,形态多样化。
豆丁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文档发布与销售平台,面向世界范围提供便捷、安全、专业、有效的文档营销服务。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欧洲等在内的豆丁全球分站,将面向全球各地的文档拥有者和代理商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文档发行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豆丁正在全球各地建立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与兑换渠道,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优质的文档交易和账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