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拟行路难其四写作手法(集锦)

拟行路难其四写作手法(集锦)

拟行路难其四写作手法第一篇:拟行路难其四写作手法拟行路难(其四)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3。

拟行路难其四写作手法

第一篇:拟行路难其四写作手法

拟行路难(其四)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家与作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二、指导学生朗诵课文

三、学生讨论,研读课文(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四、整体感知: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首“泻水臵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一)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三)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四)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五)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

五、小结:诗的开头用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诗隐含了作者的不平之气。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当然,这种愁又哪难消除呢?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第七句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现了抗争,这一句是一个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第八句又是一个转折,表现了诗人的"不敢言",如此无可奈何,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内心中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这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教材相关链接:李白的《行路难》

一、了解背景: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二、让我们怀着这种悲愤的心情走进诗歌的第一乐章:

朗朗的吟读,体会音乐美

教师过渡:有人说读李白的诗歌,如嗅花香,如喝佳酿,如品甘泉,如饮香茗,会让我们口齿留香,久久难忘。今天我们就来美美的读一把。

读诗应该注意什么?要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朗读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吟读诗歌,吟读诗歌就是要求读的味道更足,情感更浓,意境更美,慢而有拖音。

1、学生按要求先自渎一遍,找出重音,划出节奏,酝酿情感。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如音乐一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急迫的高低变化,感悟在波澜起伏中蕴涵着诗人纵横跌宕的情感。

4、学生齐读一遍。

三、教师精彩过渡;这首诗歌不仅有音乐的起伏,刚有图画的美丽,下面我们进入刚有趣的板快:好好的译读,感受图画美。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注释,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要求同学们说的尽量有诗意,有文采,有押韵、有想象。

师生互动环节,教师示范一句,学生模仿一句。

教师解读: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了金杯,酒香诱人;价值名贵的美味佳肴盛满玉盘,菜香弥漫。撙:酒杯;

清酒:名贵的酒;珍馐:美味佳肴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学生译读。箸:筷子;停下酒杯,放下筷子,烦闷的我菜不能食,酒难下咽;抽出宝剑,举目四望,内心一片茫然。

教师解读:我想远渡波涛滚滚的黄河,却正值冰封雪冻,不能行船;我要登上太行山,又遇上大雪封山。

学生译读。闲来无事,就学习伊尹,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间,又梦见伊尹那样遨游在太阳旁边。

教师示范:歧路:岔路;行路难呀!行路难呀!,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岔路?我今后的道路又在哪里呢?

学生译读。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机会总有一天会来到来的,那时我就会高挂云帆,渡过苍茫大海。

三、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精彩的描绘,我们会发现李白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有着很美的意境!这首诗歌不仅有音乐的起伏美,图画的意境美,还有情感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三板块:美美的析读,感受情感美。

围绕五个问题,展开讨论

1 李白看到了什么? 2 他有什么举动?

3 他有如此举动的原因? 4 他联想到什么人?

5 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和呐喊?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问题解答:

1、李白看到了什么?(金樽、清酒、玉盘、珍馐)透过诗句我么感受到什么?

(酒宴的丰盛、欢乐的场景,朋友的深情)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有怎样的反常举动?透过诗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2 他有什么举动?(停、投、拔、顾 、 苦闷的心情)

一乐一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情感跌宕之美丽。

3 他有如此举动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

4 他联想到什么人?(姜子牙,伊尹、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开始在政治上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引用典故的目的: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

但是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让作者倍感痛苦,终于发出怎样的苦闷感叹呢?

5 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和呐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精彩过渡: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仰天长啸天无语,竟使英雄泪满巾”,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的彷徨,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发出怎样的呐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后一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诗人“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蓝图,我们要读出他的坚定信念和倔强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

板书:设计一个“叹”字的板书

讨论老师为什么要把板书设计成“叹”字形状呢?猜一猜?诗歌中有谁的感叹?我们有什么感叹?

小结:

“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 的李白,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难遇伯乐,鸿鹄之志难以伸展,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所以我们悲叹!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李白身处逆境,却悲而不伤,对理想的永不放弃让他摆脱了歧路的彷徨,他积极乐观,倔强自信,他是生活的勇者,所以老师敬叹!

李白的诗歌如水,波澜起伏;诗歌如火,热情洋溢;诗歌如画。百看不厌;诗歌如歌,荡气回肠,所以我们赞叹!因此老师设计了“叹”字形的板书。

然后指导学生背诵诗歌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

2、进入情景

检查学生背诵

教师总结:这首诗歌虽然短小,但是它纵横跌宕,有着长篇的气势格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讨论探究这首诗歌的写作亮点: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象征,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做比

4、浪漫主义,画龙点睛

四、进入说话练习:第四板快:美美的品读,感受思考美。

同学们用:我最喜欢这首诗歌的——诗句(词语)因为-----

五、进入写作练习:第五板块:美美的写读,感受创作美。

1、李白,我想对你说——

教师点拨:假如我们穿越失控的隧道,看见这时的李白,你想对他说什么?是鼓励,还是安慰?是同情还是敬佩?插上想象的翅膀,徜徉在创作的殿堂。

2、用你们今天学习到的最喜欢李白的诗句说一段话。

3、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三道题任选一个,然后写作,交流。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教师小结:

李白,我想对你说:青山碧水,是你灵魂的栖所;九宵青云,是你翱翔的长天;大江奔流,是你不尽的豪情;清风朗月,是你可诉的知音。你绣口一开,就是鸿篇巨制;你傲骨一挺,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你长袖一甩,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之挂云帆济沧海” 。可叹你“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可敬你“踏遍青山情不老,笑傲风云诗更狂”,所以我要对你说:“李白,我爱你!”

六、教师总结,师生共勉。

人生如洪水奔流,不遇岛屿暗礁,怎能激起美丽的浪花,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胸怀坦荡,积极乐观。倔强自信,学习他永不言败的精神!请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之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是我们新年的基点,力量的源泉,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二篇:《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 、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 、能分析文中 “比兴” 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读懂大意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二、知人论诗 1 、知人论世

鲍照 (? ~ 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 ,鲍照 20 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 □ 的侍郎,在刘 □ 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 (461) ,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 □ 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 □ 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 10 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 □ 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 “ 俊逸鲍参军 ” ,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

1 / 3 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 “元嘉三大家” 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背景介绍: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 领悟诗歌主旨:

钟嵘《诗品》说鲍照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2、分析鉴赏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② 第三句中的 “命” 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③ 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④怎样理解“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

⑤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以下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2 / 3

参考答案

三、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怎样理解“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

明确:对这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断绝”指歌断绝,“声为君断绝”之意;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裁悲且减思”之意。细味全诗,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句,以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试想一下,酌酒原为排遣愁怀,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倒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

⑤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 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3 / 3

第三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教 师:胡晓杰 单 位:芦台一中

联系方式:022-69116939

电子信箱:cfwdhxj1982@163.com 通讯地址: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中 邮政编码:301500

《拟行路难》(其四)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我们选修课程的第一个脚印。对于诗歌欣赏部分的学习我们先从书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入手,使学生在大致了解古代诗歌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能够贯串起学过的作家作品及其风格流派,再从探究诗旨、把握诗境、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去鉴赏诗歌,这样有助于初学者对诗歌地学习和掌握。

“诗歌之部”的第一单元“赏析指导”中介绍了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教学中参考借鉴“赏析示例”,围绕探究诗旨的中心,允许学生多元性、开放性地解读作品。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 和“相关链接”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提示赏析方法并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拟行路难》,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比兴”的手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读,探究诗旨

2、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不称意处十之八九,李白选择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不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如梦,早在南朝时的鲍照又是怎样的面对呢?

二、朗读

1、自由读,读懂诗歌大意 要求:

⑴明确体裁(多媒体展示)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其主旨多有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本篇是第四首。

⑵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借助“探究·讨论”第一题的诵读提示

三、整体感知

1、思考讨论,说一说你读懂的诗人情感是什么?找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示范读。 学生思路:诗中充满了哀愁,压抑矛盾的痛苦,是郁愤之情

四、赏析全诗

要求: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领悟并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探究诗旨。

1、诗文中抒发诗人人生郁愤之情,作者为什么开篇先从水写起?这里使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会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所决定。

2、诗人开篇感慨社会人生的不公,如果是你你将如何对待?使人有时如何对待的呢?学生讨论回答,试着阐明自己的理由。 明确:诗人借酒自宽,举杯歌路难,悲怆难抑。

提示:在第三联中,诗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

2 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3、细微之处见真情。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悲怆难抑的诗人内心世界有怎样的变化呢?

明确:欲说还休,矛盾郁愤。

提示: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第八句):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4、以上我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主观感受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以意逆志”鉴赏诗歌的方法对我们的帮助。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诗人如此矛盾郁愤不敢言呢?学生很容易地想到“知人论世”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多媒体展示) ⑴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⑵作者信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3 ⑶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导致诗人内心及其矛盾郁愤。

5、我们惊叹诗人内心深处矛盾郁愤啊,诗人也慨叹自己的人生命数,那么诗歌第二联中提到的“命”是指什么?关照全诗,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通过第四句的反问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样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6、分析赏析后,再读诗歌 教师总结

诗歌开头似乎是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在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诗歌的前两联言不当愁;第三联借酒消愁,然而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用一个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 “不敢言”痛苦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今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所以现在只要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七、布置作业

回想我们学过的诗文,体会怀才不遇的文人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谈一谈你的感受。

4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诗歌背诵量,但大多数人在诗歌鉴赏处不能有较清晰的思路与较好的鉴赏方法。缺乏多元、开放、自主赏析。在引导思路鼓励自主多元赏析,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相辅相成,联系作者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的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知人论世学生很容易把握运用,而“以意逆志”对学生而言有些难度。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过程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古诗,对那些意象的解读,探究意旨、作者情感,要避免避免望文生义。但对于学生的新的解法,在肯定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促其真正理解。

第四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优秀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339 更新时间:2010-8-6【我要加点】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第五篇:诗歌散文1-拟行路难 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对于鲍照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对杜甫、李白可谓无比熟悉。我们通过一首诗《春日忆李白》来看看杜甫如何评价鲍照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其中,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知人论世

1、认识作者

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人称鲍参军,东海郡人(今属山东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北朝诗人。宋元嘉年间,刘义庆以他为国侍郎。其后成为太学博士、中书舍人。后又担任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466年参加了所谓的“义嘉之难”(刘子顼遵奉其兄刘子勋为正统的宋帝,出兵攻打建康的宋明帝)。刘子勋与刘子顼在同年兵败被杀,鲍照也在刘子顼的军中被乱兵杀害。

2、思想、作品简介

总的来说,鲍照的人生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与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而《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

1、解题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2、初读作品、理解大意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3、再读作品,揣摩情感

四、深入赏析

1、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课后习题二)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高低贵贱决定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2、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在此,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

3、问:从第四句看,作者真的对于自己所遭之“命”做到保持一种豁达、坦然的心态了吗?

明确: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无声之愁。(口是心非——我怎么犯得着为这种人生气?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不好不好)

4、问: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形象。具体分析: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倾泻满腔悲愤。长歌当哭,何等悲怆。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当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

5、问: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文的总结,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其心如槁木,一个反问句,打破了自我克制,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抗争。到这里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峰。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感触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6、问: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

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可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

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五、延伸拓展(课后习题三)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受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六、课堂小结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众多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一个相对来说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好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然后等待时机。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