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五年级阅读训练
第一篇:鄂教版五年级阅读训练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鄂教版五年级下期科学教案(一单元)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
1、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 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 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 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2. 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 生活的环境 …… …… …… ……
3. 学生分小组汇报。 4. 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 动物名称 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3. 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2、动物吃什么 教学目标:
1. 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 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 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 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 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
1. 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 点部分学生汇报。
3.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 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5.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 教师小结:
按食性动物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 学生分小组交流。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 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3、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1. 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 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 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5.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课件:多种动物的运动
2. 提供观察对象: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 教学过程:
1. 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 学生汇报。 3. 实物观察。
(1) 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 学生交流并记录。 (3) 学生汇报。 4. 学生分小组观察。
(1) 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 边观察边记录。 (3) 学生汇报。 5. 课堂延伸
问: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6. 课后延伸
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4 动物的防御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防御敌害的特点。
3、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能通过观察、查阅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对动物防御敌害特点的认识。 尊重证据。 教学准备
1、红、黄、草绿三色的条形塑料片每组10个,秒表每个小组一块。
2、刺猬、蜗牛等小动物。
3、学生自带(或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防御敌害的书籍。 教学过程
1、用秒表定时计时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要通过示范、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 2. 观察刺猬、蜗牛在危险的环境中的身体反应的活动,小动物的选取不必拘泥于刺猬。因为虽特点鲜明,但不易准备。这里只要是能利用身体特点防御敌害的小动物都可以。 3. 学生通过查阅书刊获取知识,书籍的来源可以是教室的图书角,也可以由教师准备或学生自带。 5 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4、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5、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放大镜、盘子;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各种胎生小动物诞生时身体反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1. 教师要能保障为学生提供各种常见的卵生动物的卵,如青蛙卵、蟾蜍卵、蚕卵等等;并营造这些卵的成活环境,便于学生观察。教材将本单元安排在春季进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2.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比如,对于胎生和卵生的认识,对动物繁殖习性与生活环境的认识,他们不是一无所知,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必要时加以引导。要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及后续的交流讨论活动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以便使学生活动的目的更清晰,流程更顺畅。
4. 关于课外观察鸡孵化小鸡的活动,目的是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具体选择什么卵生动物来观察它的孵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确定。建议一般可选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 6 多彩的生命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4、能通过整理记录形成综合性认识。
5、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 蚕和凤仙花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图片。
2. 狗尾草、橘树、黄瓜、银杏树、苔藓、蕨等植物的生命过程各阶段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 对于动物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观察讨论,以扶为主,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问题的指向性,具体性;讨论交流的引导;适当的解释说明;梳理认识的及时、细致地牵引。对于植物一生经历各阶段的观察与讨论要以放为主,在前面已有的方法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图片。
2. 学生熟知的蚕和凤仙花的生命各阶段的学习教师可提供图片,加强直观印象。 3. 植物一生各阶段的学习,教材并没有提供它们各阶段的形态图片,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但学生的解释并非事实,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运动时六条腿移动的特点。
2、能够想办法研究蚂蚁的运动特点。
3、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4、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5、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各组研究用的蚂蚁,放大镜、白纸、墨水、纸巾、棉签、细沙、水等材料。 教学建议
1. 教师在学生自由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学生必备的和可能会用到的器具,学生对操作流程不明确处的解释说明和学生在研究中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方法的指导等等。另外,教师还要有效地组织各组的活动,使研究活动能顺利的完成。
2. 活动记载怎样填写,教师在研究之前应使学生明确,每个部分填写的内容及相关要求。教材的活动提示很具体,是指导学生展开研究的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和明确。 3. 自由研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那么,小组的活动是否有效率,小组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重点关注小组长在各组的组织。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本单元教学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繁殖和移栽的兴趣和实践科学研究的方法,丰富学生关于植物的经历。能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步骤并组织实施科学调查活动,从而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要求:
1、能整理对植物繁殖方式的了解并进行交流。
2、学会用杆插的方法繁殖植物,对植物杆插后的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记载,能根据记载对比不同的方式对植物繁殖造成的影响。
3、知道什么是嫁接、靠接,掌握植物的方法。
4、了解植树造林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相关的林业法规和纪念日,养成从小关心环境的良好意识。
5、认识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繁殖动、植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了解其种子结构的特殊性,认识蒲公英的繁殖方式,从而进一步分析植物繁殖过程中运用的科学原理。
四、课时安排:
7 植物的繁殖 2课时
8 茎繁殖 2课时
9 移栽繁殖苗 1课时
10 苗圃里的蒲公英 1课时
11 生物繁殖新技术 1课时
12 水力发电站 1课时
7、植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 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 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4. 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2. 小组准备:铅笔、尺、记录用纸。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户外活动,提出要求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三、小组讨论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四、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归纳并板书
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
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
3、用根繁殖出来的
4、用茎繁殖出来的
五、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六、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1、明确目标
2、确定调查方法
3、完成人员分工
4、开展活动调查
5、做好记录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提出。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板书:
7、植物的繁殖
种子繁殖 人工培育
用根繁殖 用茎繁殖
8、茎的繁殖 教学目标: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7、能区分身边哪些植物是用茎来繁殖。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图。
2、分组材料: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3、课前准备:收集利用茎繁殖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2、这节课,我们就动手试试吗!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2、取土质一样的两个花盆,并将截取的茎分别插下去,有兴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茎会生长得更好?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每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们来了解另一种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二、学生汇报在家观察月季生长的情况,并为猜中的学生发奖品。
三、师讲述:如果把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法叫做嫁接。
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将盆栽的毛桃树,靠近良种桃树。
2、选精细相近的茎,用锋利的小刀削去茎直径的三分之一,削出一个椭圆形切口。
3、把两根茎上的切口对接,使切口的树皮部分紧密接触,用塑料薄膜事绑扎。
4、切口俞合后,剪去切口上端毛桃的茎,剪断切口下端良种桃的茎。
5、观察嫁接后茎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
五、师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用茎繁殖的。
六、活动:夺红旗回答上述问题
七、小结:板书
8、茎繁殖 月季 扦插——直接把茎插入土壤
毛桃树 嫁接——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 9 移栽植物苗 教学目标
1. 认识植物造林的重要作用. 2. 能就植物移栽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讨论,最终掌握植物幼苗移栽的方法. 3. 完成扦插月季幼苗的移栽任务,能熟练地完成移栽操作. 4. 能对移栽后的植物继续保持研究的兴趣,并完成观察记录. 5. 认识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规和纪念日,了解法律法规、纪念日的重要意义. 6.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移栽月季苗分解图
分组准备:扦插成活的月季苗、花盆、瓦片、泥土、移植铲、水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 师问:"你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相似的场景吗?你觉得移栽植物造林绿化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并就此进行简单讨论.适当时,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移栽植物绿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2. 讨论移栽的注意事项,知道移栽方法. 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植物的幼苗容易成活?学生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充分考虑哪些条件是影响移栽成活率的关键. 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6页"小资料",并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使移栽的方法更加清晰,使后期学生操作移植月季幼苗的成活率得到提高.) 4.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后的结果,将结果填写在教材中.(讨论的结果,实际上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教材资料、查阅其它资料后形成的最终结论.) 5.完成填写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全班之间的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认识. 6. 实际操作并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 出示关于月季移栽过程的分解图,对各副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准确地完成移栽活动的每一环节.对前面通过讨论得到的移栽方法的进一步强化.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移栽的过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每一步操作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月季幼苗的成活率.)教学时应该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图1,瓦片的大小应该能刚好罩住花盆流水孔,底层土壤应该用手轻轻压紧;图2,从繁殖槽内挖掘出幼苗时,尽可能保持根系周围的土壤不脱落,不要触碰根系;图3,填土窑均匀;图4,压实土壤的动作要轻,用力要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导致土壤内根系被破坏;图5,一次性浇透水,以水不漫过花盆,并从流水孔流出多余水为准,强调要节约用水.补充移栽后期管理注意事项:刚移栽的幼苗要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进行管理;浇水要一次性浇透;注意观察土壤变化,土壤发白时就应该浇水;每天注意给幼苗的叶面喷水,保持空气湿度;移栽后的1~2个月内不需要浇肥料,以免灼伤根系. 指导学生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工作,要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移栽结束后,师问:"我们的移栽工作已经完成了,月季能正常生长吗?"要求学生对移栽后的月季进行跟踪观察,并结合小组特点完成各自的观察记录工作. 7. 知道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 收集一些关于我国所建立的保护植被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讲解."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指导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 提出问题:如果要在植树节这一天开展一次植树活动,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引导学生将前面所学习到的繁殖、移栽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实施计划. 10 苗圃里的蒲公英 教学目标
1. 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 知道蒲公英果实是通过飞行来传播种子。
3. 蒲公英的果实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是由于结构上类似于降落伞。 4. 通过图片观察,了解除借助飞行进行繁殖以外的其它五种繁殖方式。 5. 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根据数据对蒲公英果实飞行能力进行定量分析。 6. 能借助仪器对蒲公英果实进行细致观察,发现结构上的特点,并联系其飞行能力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7. 能进行数据记载和观察记载。
8. 能采用多种形式收集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苗圃图片、六种不同繁殖方式图片 小组准备:蒲公英果实、培养皿、卷尺、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 回顾参观苗圃中的发现,生成研究问题。
展示苗圃图片。师问“: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除了看到很多人工繁殖的幼苗,在地上、角落里、砖缝中还发现了哪些植物?”
通过观察图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参观苗圃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在苗圃中安家?它们来自哪里?形成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师问“:你能做出怎样的猜想?”
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前期预测,形成兴趣。 2. 吹蒲公英比赛。
重点应该是针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能力进行实验,并从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蒲公英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这一事实。分三步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大家都吹过蒲公英没有?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蒲公英吹得最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活动。指导各小组推选自己的参赛队员,分发材料并组织比赛。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比赛成绩进行测量,并形成数据记录。
学生在观察数据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的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特别远?他们是怎样吹的?这样吹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帮助?引导学生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思考,并认识到风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长短。 在学生讨论后小结:风力大,果实飞行距离远;风力小,果实飞行距离短。
(2)进一步引导:蒲公英的果实为什么能飞这么远?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思维上的发展,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对蒲公英果实进行仔细观察,并要求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记载。(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探究能力和科学记录能力。)指导学生对蒲公英果实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果实形状运用绘图、文字等方式进行记载,鼓励记录方式的多样化。 (3)讨论:蒲公英果实为什么飞那么远?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形状特点入手,讨论其结构对飞行能力的影响,形成共识:像降落伞一样随风飘散。
深入讨论:在自然界中,蒲公英在风的作用下会怎样?引导学生考虑自然界中风的特点,认识到:自然界的风力较大,持续时间长,能将蒲公英的果实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延伸讨论:还有种子的果实如果落到泥土中,到第二年春天会怎样?引导学生得到结论: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入土壤后在第二年的春天发芽生长,完成繁殖过程。 3. 认识一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来繁殖的。
提出问题:其它植物的种子又是怎样传播的?引导学生对P30页六幅图片中植物果实的结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并发现其结构特点,最终认识到这些植物是如何利用果实的结构特点来完成种子的传播。教学时段内对于图片的观察可以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形成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的整体认识,最后以文字或自行设计表格的方式进行呈现。
4. 收集更多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
提出问题: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植物,它们又是怎样传播自己种子的?指导如何填写教材提供的统计表格。(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作为课后延伸来进行,指导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强调资料的整理和分类。)
11、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学目标
1.了解杂交、植物组织培养、人工繁殖、胚胎移植等一些较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2.了解克隆技术、太空育种等一些最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调查的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通过了解繁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培养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5.通过对我国生物繁殖技术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祖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图片
小组准备:课前进行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植物的繁殖技术,也探究了自然界中植物的繁殖方式。今天,我们继续交流学习《生物繁殖新技术》。
二. 交流收集的资料,整理已知生物繁殖新技术的信息。
(一)植物 1.杂交水稻
(1)简介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2)介绍杂交水稻技术。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指名简单介绍 这种技术。 (2)了解其特点:材料少﹑繁殖快 ﹑受季节影响小。 ﹙二 ﹚动物
(1)过度谈话:为了获得优良的生物品种,改善我们的生活,保护濒危动物,人们对动物繁殖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2)出示图片:(1)人工繁殖中华鲟(2)胚胎移植技术
(3)小结﹕除了植物的繁殖技术在不断改良外,在动物的繁殖技术中,新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汇报交流收集的生物繁殖新技术资料。 (1)克隆技术 (2)克隆羊图片 (3)太空育种……
(四)教师小结。
繁殖技术已经运用到整个生物界,如克隆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畜牧等领域。
三、认识繁殖技术的主要作用 (1)改善生活 (2)保护濒危动物
四、进一步了解繁殖技术的新发展。
12、水 力 发 电 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探究目标:经历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活动的兴趣。
2、让学生敢于猜想,意识到形成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小水轮、
学具准备:水槽、烧杯、带管子的瓶子和水、抹布、小水壶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启发探究
1.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力工程在哪吗?它能为人们做什么?(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景)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水力发电站》。水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呢?(先让学生说说,然后教师课件出示水力发电站发电过程示意图做简单介绍)
3.哦!原来水力发电最关键的就是水冲水轮转动。(亮出叶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水轮,你们能用水让它转动起来吗? 学生想办法,并让他们汇报演示他们的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4.看来水真能让它转起来!现在老师也来用水冲冲,看水是怎样让它转动的。(老师在冲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把水倒多倒少,把杯子拿高放低,让叶轮转的有快有慢)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整理并汇报他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叶轮转的有快有慢,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二)实验假设,初步探究
1.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用水使叶轮转的快一些。
2.叶轮转的快慢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呢?猜猜看,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猜测讨论,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并板书。学生可能谈到很多因素,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分析那些是主要的因素,在全班形成共识。
3.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学生说说意见)好!现在我们就来分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研究哪个问题,打算怎么做。 学生分组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做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应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各小组汇报你们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准备怎么做?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如果学生发言不踊跃,老师可以指定一些小组代表发言,并统计全班各组研究的相同课题是那些组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习惯。
(三)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看来大家的方案都制订的很不错了。现在我们就来做实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各小组派代表来选取你们所需要的器材。 2.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四)互动交流,规律探究
1.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的投入,看来你们的收获也一定不少吧!谁先说说你们组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的猜测一致吗?
学生分组汇报,互相补充。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强调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是什么课题,怎样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后要善于整理自己的实验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怎样使叶轮转的最快?
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分组讨论并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把实验中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五)拓展运用,延伸探究
(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介绍三峡大坝。长江水流不断,为什么还要修大坝拦水呢?
板书设计
水力发电站
水位高 轮→转 水量大 →快→发电 水冲叶边缘
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的、常见的、易观察的、易体验的、可探究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科学知识的获取紧密结合。较好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将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化为日常生活中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科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动手能力较强,本学期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课时计划: 共:8课时。
第一课时:水力发电站 第二课时:风力的作用 第三课时:煤 第四课时:石油 第五课时:金属 第六课时:矿产
第七课时: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八课时:自由研究
四、教学策略:
1、提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如:通知学生提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了解水力发电站的知识。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去建成构新的认识结构。
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教师应很好地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3、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
4、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意识。
5、引领学生亲历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 12 水力发电站 教学要求:
1.知道水力以及在生活中利用水力的实例;知道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2.经历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水力发电站以及水力的利用方面的图片、视频资料等;分组实验材料:小水轮、水槽、烧杯、水等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水力发电站以及水力的利用等方面的资料信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见过水力发电站吗?水力发电站是什么样?它是依靠什么原理来发电的呢?
二、探索新知
1、制作小水轮以及做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制作小水轮。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几个小水轮,可以选择塑料片作为叶轮,也可以选择金属片作为叶轮,叶轮可以做成平面的,也可以做成弧形的,教材上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小水轮,可供学生参考。
2)实验。教材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用水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学生很快就能想到用水冲击小水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定会作出一些猜想(假设),教材上呈现的两幅图提示了水位高低的实验,除此之外,学生也有可能作出一些其他的猜想(假设),如水流量的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作出的猜想(假设)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材上用两幅图来说明水位高低的问题,同时也向同学们表明这是一组对比实验。在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并把结论写在课本上。
3)应用。在学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教材又回到水力发电站的问题上来,教材呈现了水力发电站的示意图,在示意图的旁边用文字说明了水力发电站是如何工作的。要求学生根据发电站示意图讨论:发电站的发电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修筑大坝对发电有什么作用?有了前面的实验做基础,相信学生对这些问题都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引领学生亲历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建议教师暂时都不要表示肯定或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这就顺利地进入到制定研究计划阶段,因为是对比实验,建议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对比性,即在对比的两组实验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条件不同。如果时间允许,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假设都可以进行分组实验,如果时间不允许,则可以采取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做不同的实验的策略。在实验中注意做好实验记录。经过整理自己小组的实验现象,小组成员达成共识。集体表达与交流,形成全体学生的共识。
三、拓展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家乡水资源利用的调查活动。
如调查地点、参与调查的人员及分工、用什么方法去调查、调查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等,课外由学生分组开展调查活动。在以后的教学中交流调查的结果。
13 风力的利用 教学要求:
1.知道风力以及利用风力的实例;了解风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
2.经历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探究过程,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材料:纸、铝片、小钉子(大头针)、小木棍、铁丝、剪刀等;演示材料:风向标、电风扇、风力发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 2.学生准备:制作风车的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风做哪些事情?
让学生说一说放风筝的经验,学生这时可以说出很多,比如如何放得高、如何收下来等。教材上呈现了三幅小插图,分别是放风筝、扬场、帆船竞赛,下面一幅大插图是风力也能用来发电。通过这几个例子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更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风力的具体实例。如利用风力表明风向、利用风轮提水灌溉、利用风轮吸海水制盐等。 二.探索新知
1、制作风车。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几个不同形状的风车,材料可以选取纸、铝片、竹、木等,形状由学生自行设计。
2、制作风车后带学生到室外亲自去实验,回教室后进行交流。 1)要考虑的是上课当天是否有风、是否适合于本课的教学;
2)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①我们制作的风车在风中能转动吗?②哪一种风车转动快?③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去探究,否则,实验只能成为学生玩风车的机会。如果学生所做的风车不能转动,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调整。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3两个问题,对第3个问题,可以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一些猜想,如增大风力、增加与风接触的面积、使风车与风的方向垂直、减小风车与轴的摩擦力等,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去室外不是去玩,而是去观察研究问题;
3)回教室后不仅要求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也要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所发现的细节问题,如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这个问题的交流,只要是学生亲自做过了,说得有道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呢?
通过制作风车、用风车做实验、使风车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和阅读资料等活动,最后期望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结论。
14 煤 教学要求:
1.知道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煤来发电的;知道煤的用途;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
2.经历人们是怎样利用煤发电的探究过程,能运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利用煤发电作假设性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材料:褐煤、烟煤、无烟煤、放大镜、酒精灯、铁夹、水槽、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橡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铝片制作的小风车、水等;演示用材料:煤的用途以及煤的形成的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煤的特点。
1、教师出示褐煤、烟煤、无烟煤,分别介绍其名称,然后,提出问题:这三种煤各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们?
2、在观察实验前指导学生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捏的方法观察分别能观察到这三种煤的什么特点?
3、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
教师为学生演示实验方法,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如用夹子夹好煤,防止烫伤、小组的成员分工协调好等,观察实验过程中,请学生作好记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二.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
1、教师提出问题:煤燃烧能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
2、教师出示三脚架、烧瓶、小风车、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水、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模拟利用煤发电的实验吗?
教师指导学生完善实验,强化细节,如用酒精灯的安全、胶塞要盖紧以及小风车的放置位置等。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实验现象,分组讨论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并记录讨论结果,可以提示学生:在模拟实验中,酒精灯相当于什么?小风车相当于什么?在讨论的基础上再一次集体交流完善,形成一致的认识。 三.煤的用途、煤的形成。
在课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的资料,课上交流。
15 石油 教学要求:
1.知道石油的提炼物有哪些及其特点;知道石油及其提炼物的广泛用途;了解天然气以及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
2.经历观察石油的提炼物的特点的过程,能用简单的表格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 演示材料:石油及其提炼物的用途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汽油和柴油有哪些用途。
汽油、柴油是普遍使用的燃料。说一说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汽油和柴油。引导学生看教材上四幅插图:火车、汽车、拖拉机、柴油机。汽油、柴油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各种机动车和轮船都要用到汽油和柴油等。
二、人们是怎样得到汽油和柴油的。
人们是怎样得到汽油和柴油的呢?学生对此也许有些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文字、观察原油罐和采油机的插图。
三、认识石油的提炼物及其特点。
1、把原油中的泥沙和水除掉以后,送到炼油厂去提炼可以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多种产品,教材以插图的形式呈现了这些提炼物。
2、观察这些石油提炼物各有什么特点。注意方框里的安全警示:“很多石油提炼物易燃,观察时注意防火”。填写教材上的记录表。
四、了解石油及其提炼物的用途。
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物品是石油的提炼物,石油及其提炼物具有广泛的用途,所以人们称石油为“工业的血液”。
五、了解天然气以及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教师简单介绍天然气以及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材料。
16 金属 教学要求: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 2.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 3.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 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三种金属制品呢?”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实验: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
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时要求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
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要求同学们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17 矿产 教学要求:
1.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知道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的特点;
2.经历对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的观察过程;学会制作矿石标本的方法。 3.乐于参加观察矿石和制作矿石标本的活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小刀、钥匙等。 演示材料:小方盒、玻璃瓶、矿物、有关矿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铁、铝矿石。
铜、铁、铝等各种金属都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
1、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光泽、硬度、结构等方面观察铜、铁、铝矿石。
2、教师指导学生用小刀刻比较矿石硬度。
二、了解什么矿产、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教师讲解以及图片、视频资料的展示。
三、学习制作矿物标本的方法。
根据课本上制作矿物标本的过程与方法制作标本。
1、准备一些小方盒和玻璃瓶;
2、将搜集到的金属矿物和能源矿物及其提炼物分别装入小方盒和小瓶中;
3、制作标签。一般有矿物及其提炼物名称、产地、特点、用途、制作人、制作人等几栏;
4、贴标签。对应所制作的标本,把标签贴在小方盒或者玻璃瓶上。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讲解制作方法与过程,由学生课外制作。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外制作标本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18 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以及如何保护矿产资源;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2.能结合“乱采滥用”矿产资源现象,提出保护矿产资源的措施。 3.意识到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矿产资源以及“乱采滥用”矿产资源的有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收集有关矿产资源开采的有关现实报道。 教学过程:
一、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
对矿产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宽产资源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3页“小资料”,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讨论: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又是矿产资源不足的国家?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二、认识矿产资源“乱采滥用”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保护矿产资源。
1、讨论提出问题:我们家乡有哪些矿产?这些矿产开发利用的情况怎样?
2、认识到“乱采滥用”的严重后果。
矿产资源不能再生,“乱采滥用”会产生严重后果。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是丢弃的矿石、资源枯竭的露天煤矿、地面下陷、小煤窑倒塌。结合报刊、电视等媒体的有关矿产资源开采的现实报道进一步展开讨论。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矿产资源,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了解和前面的学习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做好记录,教师给予学生及时评价。 自由研究 教学过程:
1.选择一个适合于放风筝的天气,由学生自由组合成风筝比赛小团队,共同研究怎么使风筝飞得更高。
2.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如奔跑时的安全、不要在有高压线的地方放风筝等。
3.指导学生的研究过程,除了指导按照教材所提示的研究过程去开展研究活动外,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也许会在研究过程中一次改变几个条件,尽管这个研究活动有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风力的大小、风筝的质地、学生的奔跑速度、放风筝的技巧等,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尽量要求按照对比实验的规范来做,即每次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当然,学生最后可以同时改变学生认为的会影响风筝飞高的条件,直到风筝飞高。 4.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研究成果交流会。只要学生是通过自己研究形成的结论,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对积极参与研究的团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由空气、水、土地和其他生物等共同构成的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体系。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2.了解人类活动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意识到物质的利用对人具有有利和有害的方面,以及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 4.注意安全与健康,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5.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6.意识到人对环境负有责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7.能针对不同的问题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8.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对建立假设和提出结论的重要性。 9.懂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知道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10.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且能够完成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1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1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设计简单的研究方案。 13.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14.能参与实施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课 序 课 题 课 时 19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1 20 “捉住”灰尘 1 21 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2 22 水域的污染与保护 2 23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1 自由研究 1
19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教学目标
1. 了解包括燃烧在内的人类活动会对空气造成不良影响。 2. 知道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3. 仔细观察并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释“石棉网变黑”的原因。 4. 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蜡烛、石棉网及白色粉笔、试管夹、火柴、 煤油灯 2. 图片——清澈爽朗的风景图片. 浑浊污染的烟尘景象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请观察这2幅图片。说一说,你喜欢在那种图片表现的环境中生活,为什么?
2. 清新的空气不仅使我们感到舒适,更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保证。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板书课题: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二、引发思考
1. 你能简单地评价一下自己生活的环境里空气质量的好坏吗?
2. 你评价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使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有哪些呢?(引导学生观察58页的图片)
3. 造成图片上这些污染空气的烟尘的原因是什么呢? 4. 小组讨论。
5. 汇报小结:燃烧是造成大量烟尘的主要原因。
三、观察分析燃烧时排放烟尘的现象
1.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各种燃料做能源,这些燃料在燃烧时会怎样呢? 2. 介绍实验方法
(1)点燃蜡烛后,用试管夹夹住石棉网,并将石棉网置于烛火的上方约5厘米处。
(2)观察石棉网上发生的变化。
(3)小组讨论:石棉网上出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提出实验要求。
(1)不要玩火。
(2)防止烧到手。
(3)仔细观察石棉网上的变化。
(4)观察结束后,用白粉笔使石棉网“恢复原样”。 4. 学生实验。
5. 汇报:石棉网上出现的是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它们附着在石棉网上使它变黑了。 6. 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煤油灯会不会产生这种现象?还有哪些地方有这种现象? 7. 学生实验。
8. 小结:这些燃料都会产生黑色的烟尘。它们会污染空气,使空气变得越来越浑浊。 20 “捉住”灰尘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空气中含有的灰尘数量,并能够比较出不同地段灰尘的多少。 2. 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造成空气中灰尘较多的原因。 3. 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建立“使空气不受污染”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
1. 中央电视台空气质量预报录像片段。
2. 双面胶、装饰用马赛克彩砖(或1cm×1cm小木片)、 记号笔、 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更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希望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空气质量如何。 2. 观看空气质量预报录像片段
3. 空中的悬浮物是衡量一个地方的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录像中提到的悬浮物主要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灰尘。
二、“捉”灰尘实验
1. 你知道哪里的灰尘比较多? 哪里的灰尘比较少呢? 2. 能够证明吗?怎样才能“捉住”灰尘? 3. 说明实验方法
(1)用记号笔给马赛克写上编号。
(2)将双面胶贴在马赛克上。
(3)把贴好的双面胶的马赛克放置到你认为灰尘多少不同环境中,然后将双面胶的另一面撕开对着空气。记录下开始实验的时间。
(4)静置相同的一段时间后,将马赛克收回到实验室进行观察。
(5)将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在61页的表格中。 4. 提出实验要求
(1)小组内同学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分工,实验时通力合作。落实实验要求 (2)尽可能的保证双面胶“捉”灰尘的时间相同。 (3)将马赛克放置在不容易被别人碰到 (4)回收马赛克时手不要碰到双面胶表面。 5. 汇报小结:
(1)教师引导孩子用这样科学的表达方式汇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XX地方的灰尘多,YY地方的灰尘少。因为在相同时间里,在相同面积内落入的灰尘XX地方的数量多,YY地方的数量少。
2)按照灰尘从多到少的顺序,记录各小组汇报的地点。
(3)比较各小组的汇报,讨论:哪些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少?哪些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多?
三、讨论灰尘的来源及成因
1. 为什么空气中的灰尘数量有着这样的差别? 2. 是谁制造了空气中的灰尘?
3. 分别观察3幅图片,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办法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吗?
2. 小结:我们一方面要减少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另一方面要控制会制造灰尘的人类行为。只有这样空气中的灰尘才会逐步减少,空气才能恢复清新。
21 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们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2. 知道塑料制品因为“极难降解”和“燃烧时释放毒烟”等原因会造成环境污染。 3. 知道正确使用和处理一次性生活用品的方法,意识到人类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 4. 意识到物质的使用对人类的生活即存在有利的一面,又存在有害的一面。
教学准备
1. 纸杯、方便筷、保鲜袋、餐巾纸、易拉罐、商场或超市的塑料袋等。 2. 反映一次性用品用过之后去处的图片:废品回收站、垃圾堆、铁路附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放在同学们桌上的这些物品都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用
2.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一次性的生活用品。(板书课题: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也就是说它们原本的功能只能被使用一次。
二、讨论
1. 你们还知道哪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2. 这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分别使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小组讨论,并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62页的表格中。 3. 小组汇报
4. 将学生汇报的情况记录在以下表格中 材料一次性生活用品名称
木材方便筷. 牙签. 纸杯…… …… 5. 讨论:
(1)这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你经常使用的?用过之后,你一般怎么处理它们?(2)被丢弃的一次性生活用品最后到哪里去了?
(3)这些用不同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品除了丢弃之外,还可以怎么处理?
三、塑料制品的处理方式
1.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用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处理。正好书上63页也提到了这类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处理。一起来看看,书上说的和你们说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 2. 看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3. 当前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很低,大多数塑料制品被随意丢弃和填埋在地下。虽然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大多数是无毒的,但是由于塑料制品的一些特殊性质。它们还是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
4. 布置实验任务。分组实验:将一个塑料袋. 一根牙签和一张餐巾纸埋在同一个花盆中,定期给花盆中的泥土浇水,保持盆内泥土的湿润。每隔1周挖开泥土观察并记录(64页表格)一次它们的变化,持续观察1个月 5. 各小组制定考察计划。明确分工,明确实验方法. 实验地点等
第二课时
一、交流
1. 各小组在实验之后有什么发现?
2. 介绍:塑料制品在自然条件下大约需要200~400年才可以像木制牙签和餐巾纸一样被分解掉。当它们被埋在地下,会妨碍植物的生长;当它们飘散在四周,会丑化环境,如果被动物误食会使动物死亡;当它们被随意焚烧,会释放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由于废旧塑料制品多数是白色的,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白色污染”。
二、正确使用塑料制品
1. 我们的生活中可以不用塑料制品吗 2. 在塑料制品的使用上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 怎样正确处理被使用过的塑料制品?
三、正确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
1. 我们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改变目前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那么,像方便筷. 牙签这样使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的一次性木制品,是不是就可以随意使用呢?(1m³木材可生产13000双方便筷,目前我国一年消耗约260亿双木筷,大约需要200万m³木材)无节制的使用这些一次性的木制生活用品会造成什么后果? 2. 讨论:一次性的生活用品我们该不该用?应该怎么用?
22 水域的污染与保护
教学目标
1. 经历调查生活区域内水域污染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2. 了解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环境的意识 3. 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
教学准备
1. 教师要对学校周边的水域名称,分布进行前期调查。保证安全、有效的带领和组织学生考察自然水域。
2.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能力、住处等)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保证考察活动能够得以落实
3. 考察水域周边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的资料,如:城市地图、环境报告、新闻报道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地球是太阳系内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 2. 水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水储存在什么地方?
3. 江、河、 湖、 海等自然界储存水的地域,我们把它叫做自然水域。 4. 我们生活的地区有哪些自然水域?这些自然水域受到污染了吗?
二、制定调查计划
1. 实地考察可以使我们获得真实可靠的证据,说明自然水域是否受到污染。 2. 小组讨论制定考察方案 3. 汇报交
(1)考察的目的是什么? (2)考察的方法有哪些? …… 4. 教师指导完善方案
(1)我们要考察那些项目?(水域周边环境. 水的气味. 水的透明度. 漂浮物名称. 水生物名称等)
(2)为什么要考察这些项目?
(3)如何记录?指导学生使用67页表格。 (4)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考察的步骤方法。 第二课时
一、交流
通过考察,大家发现了哪些污染自然水域的现象?
受到污染的水域里的水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使用吗? 自然水域遭受污染后对生物和人类有什么影响?
二、讨论
你们认为自己调查的水域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指导学习67页关于污染自然水域的途径的文字。 教师提供考察水域周边生产生活情况的资料
结合以上资料,再次讨论“你们认为自己调查的水域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并将讨论结果写在书上。交流讨论的结果。
23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生活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2.了解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 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4.通过考察生活环境的变化,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观看课前准备的影像或图片资料 2. 这样的情况在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吗?
二、确定调查方
1. 列举自己生活的地区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2. 要了解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该怎样做? 3. 设计调查方案:指导设计访谈提纲和调查记录表格。
三、讨论并提出假设
1 空气、水、动植物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当其中的一种资源遭到破坏后,对其他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 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课本69页) 3. 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存环境是由多种不同物质和生物共同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组成元素相互影响,共生共荣。
2.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能按照要求完成探究活动。 3. 喜欢大胆想象。
4.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建议
一、复习和整理
1. 上节课我们对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污染问题进行了调查,谁来说一说调查结果?谈谈自己调查后的感想。
2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环境污染与保护》。我们通过各种目的不同、方法各异的调查和大量的讨论交流活动,了解了污染环境的几种原因和人们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都调查了哪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用到了什么调查方法?
3. 小结:我们用到了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访谈、实验等方法,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 4. 通过调查我们有哪些收获?
二、确定自由研究的内容
1水、空气、土地、矿产、森林、草原和各种动物等组成了我们生存的环境。你们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预测一下: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减少、变质或者消失,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吗?
2. 你能够用我们前面学到的调查方法,详细的列举出人们为保护某一部分自然资源所采取保护措施吗?说一说自己准备研究那一部分,并且讲讲自己研究这一部分的理由。 3. 你准备采取哪些研究方法?
4. 在调查之后,请评价一下人们这些保护措施的优缺点并且提出自己的新建议。
第二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二0一0年九月
第二单元难忘的岁月 第一课时
唱一唱《红星歌》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红星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星歌》,感受歌曲中进行取得雄壮的风格。
2、体会重音记号的作用。
3、练习二声部合唱
一、组织教学:
二、新歌学唱:
1、分别出示王二小、刘胡兰、海娃、潘冬子人物图片,你们认识他们吗?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2.教师:简介人物及历史背景。潘冬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一首插曲也被人们广为传唱。(放录音《红星歌》)
战争岁月里,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少年儿童,他们不仅机智勇敢,而且从小就立志干大事,电影《闪闪的红星》里塑造的少年潘冬子更是坚定地跟着党走的典范。
3、放录音,说说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4、再次听录音,请同学们划着拍来听;
5、教师范唱。
6、教师弹一句学生唱一句。
7、学生跟着录音唱。
8、歌曲的处理分析:
1)听一遍录音,让学生谈谈歌曲的情绪。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表现音乐雄壮的气氛。你了解《红星歌》的真正含义吗? 2)“〉”重音记号(简单说明),当看到有重音记号的地方我们就握拳来重打拍,大家来试一试;大家齐唱。 9)分成二组尝试二声部合唱。
三、创作活动:
学生边走步边演唱歌曲。(让学生充分体会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现在有好吃的有好穿的,还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多么幸福呀!大家不要忘了你们现在拥有的一切,有一部分是我们这些小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
第二课时
欣赏《游击队歌》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内涵,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
2、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设想: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游击队歌》。
教学准备:
1、钢琴、录音机、多媒体、部分打击乐器、纸、彩笔、教具(大刀、步枪、红缨枪)。
2、预习贺绿汀的生平及主要作品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
1、正如歌曲〈歌唱祖国。中所唱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种种苦难才得到解放。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部电影(播放电影〈平原游击队〉的精彩片段),你能说说影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吗?
2、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中华大地上疯狂掠夺资源,肆意蹂躏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但是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反映这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歌曲《游击队歌》。
三、新课教学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2、观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版本的《游击队歌》(合唱)(整体感受)。 要求: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思考歌曲描述了怎样的一个音乐场景。学生可结合所了解的历史,谈谈歌曲的时代背景,游击队员的作战方式,学生眼中的抗日战争。
3、聆听男声四重唱版本的《游击队歌》。 要求: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和旋律、节奏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4、学唱歌曲。
(1)视唱曲谱。
教师完整视唱全曲。(轻声、慢速、划拍视唱)
学生随教师模唱。(连续十六分音符处,演唱要清晰均衡,附点八分音符处要唱出来。)跟不上的同学可以用啦啦啦来唱 (2)填唱歌词。
学生随歌曲录音,试着轻声填唱歌词
(3)随琴完整演出全曲 (4)歌曲处理。
我们用怎样的演唱力度和速度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深刻内涵?
学生 (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游击队歌》伴奏,并指挥全体学生齐唱。
5、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请大家思考,能否用其他的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歌曲?大家分组讨论,要注意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物品(纸、彩笔、部分打击乐器如小鼓和双响筒、红缨枪及步枪的模型等),大家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1)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创作。
(2)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表演组:两个同学分别拿大刀、红缨枪等模型走在青纱帐里(要按照音乐的节奏走),其他同学演唱歌曲。
打击乐器组:四名同学分别用打击乐器如小鼓、大鼓、沙锤、双响筒为歌曲伴奏(可参照书本P11实践与创造一的节奏型,并打击出力度层次的变化),其他同学演唱。
图画组:投影仪出示画面,一位同学上前讲解图画。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1、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之间可相互补充)。
2、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顽强斗争精神。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游击队歌》的深刻内涵。我相信,这节课同学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而是找到了艺术审美的自信。最后让我们再听一首反映同一时代同样内容的抗日歌曲《飞夺泸定桥》,大家回去之后再去查找资料有关的内容,下节课再一起交流,好吗?
3、欣赏合唱《飞夺泸定桥》,,并穿录象片段,让学生从中感受这首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让同学们对查找资料感兴趣。
4、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
第三课时
《救国军歌》
教学目标 聆听《救国军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救国军歌》 1.初听《救国军歌》 设问:为什么提出“枪口对外”?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理解歌词“枪口对外”的含义。
2.再听歌曲《救国军歌》。
设问:这首歌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在音调、节奏上、风格上……去讨论。
3.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音调高昂激越,节奏铿锵有力,风格是进行曲队列歌曲。
4.在歌曲《救国军歌》音乐声中,做队列方整队伍行进步伐操练,在歌词第二段时,可变化队列方向或变化队列。教师要指导学生,步伐要体现音乐的特征——威武、雄壮,展示抗日队伍勇敢前进的形象。
三、小结: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表达我们中华儿女对我们伟大祖国最真挚的感情,最崇高的祝福。
第三单元太阳出来喜洋洋
第一课时
唱一唱《美丽的朝霞》
教学内容:歌曲《美丽的朝霞》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朝霞》,学生能用简单的律动感受3/8拍的拍律并感悟音乐中的情绪与情感。
2、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朝霞》让学生体会“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深刻意义。教学重点:学生能用优美的声音表达出朝霞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师生问好!
二、节奏练习:
1、节奏填词游戏:教师— 你(强) 好(弱)吗(弱)? 请学生用同样的节奏填词回答— 我(强) 很(弱)好(弱)! 教师— 你(强) 们(弱) 好(弱)! 学生— 老(强) 师(弱) 好(弱)!(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语言中的强弱规律。)
2、学生说出问好中的强弱规律:强 弱 弱,并请学生用不同的动作表示出强和弱。
三、听音乐,读歌词。
1、听《美丽的朝霞》音乐伴奏,律动。将刚刚的动作加入律动中。
2、(播放《美丽的朝霞》范唱音乐)让学生说说音乐中唱出了那些景色:朝霞、太阳、山(教师板书)
3、朗读歌词。(过渡语:那是谁赶走了山头上的黑暗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4页,我们来读读歌词就知道了。)
a:轻声跟着音乐朗读歌词。b:跟教师带节奏的朗读歌词。
四、听音乐,赏朝霞。
1、提问:什么是朝霞?
2、欣赏视频《美丽的朝霞》
五、教唱歌曲。(同学们能不能把我们美丽的朝霞唱出来呢?) 解决难点:1︱2 2 ︱3 3︱4 5 6 ︱5 0︱ 赶 走 了 山 头 上 的 黑 暗。 a:先由教师范唱,请个别学生模仿。
b、通过手势画出歌曲旋律线,使学生掌握旋律走向。
3、巩固歌曲:师生接龙、分组接龙。
六、歌词创编与拓展。
1、学生分组讨论(我们的早晨不仅有美丽的朝霞、太阳,还有那些美丽的景色啊?)花朵、树木、小溪、小朋友、蝴蝶、蜜蜂
2、请学生将自己想好的美丽景色创编到歌曲中去:
“美丽的花朵,花朵,给我们带来蓬勃朝气。美丽的花朵,花朵,美丽的花朵
3、既然我们早晨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那我们要不要好好珍惜呢?我们要怎么珍惜呢?(早晨起来要做运动、锻炼身体、读书。)
七、完整的演唱歌曲结束本节课。
第二课时
唱一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目标:
1、能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2、体验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奏、演唱形式,并体验不同形式带来的不同风格。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知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并喜爱民歌。 教学过程 :
(一)、初步感知四川民歌特点、四川风土人情
1、师:四川是个美丽的地方,有谁知道四川有什么好吃的? 生:四川有火锅 四川有九寨沟┄┄
师:听了大家的话,我真想马上坐飞机去四川品尝美味。我还听说四川话特有意思,谁能学说一两句?
师:四川的方言真有意思。下面我们就学着用四川方言来唱一句话 5 06 22 65 6 02 6 0 哐
扯 郎郎 一哐 扯
哐 扯 (1) 师范唱
师:“扯”字在四川方言里唱“che”,我们来学唱一下,好吗? (2)生学唱
(3) 师:这句旋律让你想到了四川人们在干什么?大家的歌声让我想到了四川的樵夫挑着担子在山上行走的情景,我们一边唱,一边来模仿他们挑担的动作。 (4)、生边唱边做挑担行走的动作
(二)、感知、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1、听范唱
师:大家表演得不错,四川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农民们经常在山里劳动,大家刚才唱的这一段就像他们劳动时喊的号子。(师重复唱一次)另外休息的时候,他们还喜欢放开嗓子高唱一曲山歌,既消除疲劳、由愉悦了身心,老师这儿有一段四川农民清唱的民歌,大家想不想听? 生听原汁原味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好不好听?音乐家们也觉得好听,所以他们把农民唱的民歌进行了整理与改进,就变得更好听了,大家一起来听听。 生听童声齐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这一次大家的感受还和刚才一样吗? 生说自己的感受 2、学唱歌词
(1) 读除衬词以外的歌词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5页,我们一起把歌词读一下,括号里的衬词先不读。 (2) 师范读衬词
师:下面大家读第一段歌词,老师把衬词加进去。 (3) 生学读衬词
(4)生连起来读第一段的词。 3、学唱歌曲
(1)轻唱第一段
(2) 纠正切分节奏、上波音的演唱 (3)轻唱全曲 4、处理歌曲
(1)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各段
师:刚才大家唱的时候,五段的歌词都用一种速度来唱,是不是有些单调?谁能动脑筋把哪里变化一下?
(2)欣赏男声合唱团演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这样唱的感觉好多了,但大家唱的都是同一种声音,如果改成合唱就更丰富了。我们一起来听听。 5、课堂小结
师:大家的模仿能力、演唱水平都很高,老师很佩服。同一件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刚才,我们就听到了农民、合唱团的不同处理,人们还尝试用民族乐器来表现它。就让我们在中国民乐“唢呐”演奏的音乐声中来结束这一节课吧。(在民乐《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音乐声中宣布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小小牵牛花》。
2、体验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奏、演唱形式,并体验不同形式带来的不同风格。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知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并喜爱民歌。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播放牵牛花图片
(二)、感知、学唱歌曲 1、听范唱 2、学唱歌词
(1)按节奏读歌词
(2) 师范读词
(3) 生学读词注意3/4拍子的特点。 (4)生连起来读第一段的词。 3、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段
(2) 纠正附点音符的演唱 (3)跟琴唱全曲 4、处理歌曲
(1)用不同方式演唱歌曲各段 5、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欣赏《七色光之歌》《我和太阳在唱歌》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演唱波音与滑音。
2、通过欣赏歌曲《七色光之歌》,让学生从那活泼欢快的旋律中去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
3、通过给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过程:
1、 音乐知识
1) 采用先感受后认识的方法认识波音与滑音。并从中找出规律即波音是把本 音一分为二,在其间加入上方或下方辅助音而成,进而介绍上下波音。 2) 介绍滑音。参照波音的介绍方法。另外,在“唱一唱”的练习中,注意 滑音要顺着它的音势向下滑行到另一音。 听这首二声部歌曲
提问:找一找切分节奏出现了几次?
2、歌曲的特点。 1)速度:稍快。
2)力度:变化应较大一些可以形成对比。
二、听音乐,读歌词。
1、听《七色光》音乐伴奏,律动。
2、让学生说说音乐中唱出了那些景色
3、朗读歌词。(a:轻声跟着音乐朗读歌词。b:跟教师带节奏的朗读歌词。
4、再次听歌曲从活泼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三、玩一玩
1、聆听《我和太阳在唱歌》
提问:听到这首歌让你想到什么?
2、再次听这首歌,随着音乐律动。
3、挑选合适的打击乐器,从教材21页中选出一个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4、将三种节奏型组合起来敲一敲,听一听效果又是怎样的。
四、课堂小结
第四单元蓝天白云
第一课时 唱一唱《我的蓝天》
教学内容:歌曲《我的蓝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我的蓝天》,学生能用简单的律动感受4/4拍的拍律并感悟音乐中的情绪与情感。
2、通过学唱歌曲《我的蓝天》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优美的声音表现这首歌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4、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2、提问“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3、歌曲的演唱速度怎样
4、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5、出示4/4拍节奏图
学生按节奏打节拍。
6、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
小组比赛(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歌曲的情绪。”
(二)视唱曲谱
1、出示旋律。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节奏,体会乐曲情绪。
6、演唱歌曲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三、扩展:
1、试着在旋律下面加上伴唱。
2、分小组练习。
3、表演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欣赏《行云曲》《奇妙的彩云》
教学目标:
1、认识延长记号,并知道它的唱(奏)法。
2、通过欣赏独弦琴曲《行云曲》,让学生认识小数民族乐器独弦琴,感受乐曲的流畅细腻。
3、通过《奇妙的彩云》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表现力。
教学过程:
1、 音乐知识
1) 采用先感受后认识的方法认识延长记号。
A、找现曲中出现延长记号的乐段听听有什么不同。 B、认识延长记号的唱(奏)法。
2、曲的特点。 1)速度:缓慢。 音乐流畅
二、听音乐,
1、听《行云曲》律动。
2、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3、比一比两个乐段有什么有同。
4、在音乐中简述歌曲:
《行云曲》分为两段,后段音乐清新流畅,抒情细腻,宛如空中朵朵白云随风飘荡。
4、再次聆听,把想像到的画面用图画表现出来。
三、玩一玩
1、聆听《奇妙的彩云》
提问:听到这首歌让你想到什么?
2、再次听这首歌,随着音乐律动。
3、跟着音乐唱一唱这首歌。 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彩云。
4、给旋律选合适的结束音。do re sol 分别尝试 视唱旋律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欣赏《山乡的彩云》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山乡的彩云》让感受乐曲的欢。
3、通过为《山乡的彩云》伴奏、伴舞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感受乐曲
1、听《山乡的彩云》律动。
2、说说这首曲子的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2、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3、再次听乐曲在歌曲间奏处用拍手为歌曲伴奏
4、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5、表演歌曲
二、玩一玩
1、再次听这首歌,随着音乐律动。
2、跟着音乐唱一唱这首歌。 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彩云。
3、学一学,第27页的动作小组合作将动作重新创编起来
4、合着音乐练习动作
三、表演《山乡的彩云》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2、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第五单元草原放牧
第一课时 唱一唱《牧羊人之歌》
教学内容:歌曲《牧羊人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2、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歌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3、学生回答
这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4、出示课题
二、新歌教学
1、学简谱:①初学时老师范唱,学生跟唱,每小节反复2遍; ②再学时,老师范唱,学生跟唱一整句1遍; ③学生跟音乐轻轻连唱;
④注意节奏变化的时候,唱的节奏。进行强化; ⑤学生整体连唱
2、学歌词:
①学生按节奏读歌词(注意节奏的把握); ②分句教唱二遍; ③生随琴填唱歌词。
3、分声部练习:
轮唱部分:学生跟音乐练唱,试着合唱。注意节奏。 合唱部分:分声部练习。合唱练习。
四、练习巩固
分别练唱主旋律与二声部合唱部分。巩固和声。
五、总结尾声
再次体会歌曲,在《牧羊人之歌》的歌声中,欢快的结束这堂课。
第二课时
听一听 《牧歌》
教学内容:听一听《牧歌》 教材分析: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教学目标:
1、
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
《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
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播放歌曲《天堂》
(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3、说说自己的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欣赏乐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2、简介歌曲的物点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用M唱)
4、念念歌词。
5、听一听
1)
请你闭上眼睛听,(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2)再次听你听到了几个声部呢?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三、对比
对比欣赏沙汉昆作曲的小提琴独奏《牧歌》说说两种音乐形式在表现同一主题上有什么特点?
四、舞蹈片段欣赏《牧歌》,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请大家欣赏《牧歌》的舞蹈。 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五、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1、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侓动
2、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情
3、画一幅美图
六、评展: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玩一玩《小牧笛》《牧童》
教学目标:
1、跟随音乐唱一唱《小牧笛》,《牧童》感受不同的民歌风格。
2、抒发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巩固前倚音、下滑音、重音、波音记号,了解变拍子和附点音符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 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一片大草原,和放牧的孩子们一起来唱一首歌《小牧笛》。
2、播放录音,生聆听。
3、歌曲中有几个小朋友啊?他们分别是谁?还有哪些小动物?
二、唱一唱歌曲学习变拍子与下滑音的唱法。
1、出示《小牧笛》的曲谱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2、认识变拍子
3、认识下滑音的唱法。
4、唱一唱旋律
1)学生跟音乐轻轻连唱;
2)注意节奏变化的时候,唱的节奏。进行强化
三、巩固练习
出示前倚音、下滑音、重音、波音记号,说说这些符号在哪些首曲子出现过。 唱一唱《山乡彩云》中的前倚音
唱一唱《七色光之歌中》中的重音与切分音。 唱一唱《小牧笛》中的下滑音。
四、欣赏牧童 歌曲简介:《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 首都:布拉迪斯发。人口:539万。面积:4.9万平方公里。
2、风景欣赏:
3、出示《牧童》的曲谱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哪一种节奏型出现的次数比较多。
4、、x x
节奏可以写成附点节奏。x. 练习附点音符的唱(奏)法
5、唱一唱旋律
1)学生跟音乐轻轻连唱;
2)注意节强弱变化的时候,唱的力度。进行强化
6、在F调上用竖笛演奏《牧童》 1)独自练习 2)全体合奏
五、总结尾声
再次体会民歌的纯朴真挚的感情,随《牧童》欢快旋律出教室。。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玩一玩《小绵羊》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用轻快而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我的小绵羊》,感受音乐所表现的生动鲜明的形象
二、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突出本课主题“可爱的动物”,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通过编创动作、歌词,模仿动物的叫声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导入:“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你能把他们的叫声学出来吗? ”“我也行,我还能用他们的声音唱歌呢,听—”(放《我的小绵羊》伴奏,教师哼唱“咩”)
2、用学生喜欢的动物声音跟伴奏哼唱歌曲。
3、“可是,我的小绵羊不见了,它跑去了哪儿呢?(听歌曲录音)
4、“能帮我找回小绵羊吗?”
5、 用听唱法唱会歌曲。
三、 综合活动
1、唱着《我的小绵羊》到树丛中去寻找。
2 、唱《我的小绵羊》继续寻找(加动物叫声伴奏)
4、编创活动:找到小绵羊,听《我的小绵羊》音乐传羊,音乐停了由该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编唱新歌词
5、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在这座美丽的大森林中,小动物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它们多开心哪!可是有些人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大肆宰杀野生动物,使很多动物都濒临灭绝的危险,同学们,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做保护动物的绿色使者,为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态平衡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七单元 教学内容:《春晓》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歌曲《春晓》的学习,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通过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春晓》,体会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吗?让我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吧。
1、歌表演《春天在哪里》。
2、同学们,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春天是那样的美,到处是万紫千红,到处是花红柳绿,哪位同学能够用你的歌声来表现春天呢?
——让学生自由演唱。
3、刚才大家演唱了赞美春天的歌曲,还有哪些同学能够吟诵赞美春天的古诗呢?
三、古诗文化
1、刚才有位同学吟诵了《春晓》这首诗,你们看,唐朝诗人孟浩然多了不起,仅仅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这美妙的诗句吧!
——师生共同诵读古诗。
2、提问: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呢?
3、师:大家说的太好了,面对这么美丽的春光,我们的诗人孟浩然不禁吟到:“春眠不觉晓,……”
四、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首诗还能唱一唱,这种唱法叫古诗新唱,想听听吗?
1、欣赏童声合唱《春晓》,感受歌曲情绪。
2、老师逐句教唱。
3、轻声演唱歌词。
4、女生领唱,男声伴唱。
5、男生领唱,女生伴唱。
6、教师指挥完整演唱一遍。
五、歌曲处理
1、师分别用慢速、中速和快速演唱歌曲,请学生仔细聆听后说一说三遍演唱的速度和情绪有什么不同。
2、排练合唱《春晓》,用慢速和中速演唱歌曲。
3、表演节目——大合唱《春晓》。
六、小结
第二课时
欣赏《平沙落雁》 、按节奏读古诗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平沙落雁》,让学生感受琵琶的演奏特点。
2、通过为《平沙落雁》伴奏、伴舞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表现力。
3、通过吟诵古诗感受古诗古韵。 教学过程:
一、认识民族乐器琵琶
1、出示乐器琵琶,视频播放琵琶演奏片断,感受音色特点。
2、简介琵琶独奏《平沙落雁》
二、听音乐,感受乐曲。
1、初次聆听想想像画面。
2、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3、再次听乐曲在歌曲间奏处用拍手为歌曲伴奏
4、仔细听音乐根据自己的理解创编动作。
5、进行表演
三、玩一玩
1、按节奏吟诵《枫桥夜泊》,再自编节奏吟诵。
2、按《枫桥夜泊》的节奏吟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3、自选一段音乐为《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吟诵配乐。
四、课堂小结
第八单元春节闹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一唱看花灯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欢快的声音唱歌,并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容。感受节日的喜庆气氛。
2、学习下滑音唱法,表现歌曲欢快的特点。
3、尝试以多种的形式演唱歌曲,体验合作歌唱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灯会图片,组织谈话引导学生回忆观灯的情景。
提问:在灯会上都看到些什么灯?观灯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
二、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
四、十
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三、学唱新歌
1、引导学唱歌曲。
(1)引导模仿灯会上敲锣打鼓的声音,将难点前置,唱“隆咚一咚锵”和“咚隆咚一咚锵”。
(2)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3)教师示范唱,
(4)教师学生共同分析下滑音部分的唱法,引导尝试下滑音的唱法,表现出歌曲的幽默、风趣的感觉。
(5)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体验合作唱歌的乐趣。
2、引导表演唱歌曲
《看花灯》有对唱、齐唱和一领众和等演唱形式,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制花灯,再唱一唱。
3、提供相应的道具,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表演。
4、游戏:自由结伴,分组进行游戏,大家一起闹花灯,看谁的表演更精彩,边唱歌曲边表演。感受合作的愉快之情。
四、小结
回家把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并教爸爸、妈妈学唱歌曲。
第二课时
《春节序曲》 教学内容:
欣赏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所作的乐曲《春节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曲家李焕之
2、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
3、在听赏《春节序曲》后,学生能哼唱出音乐主题,感受音乐的欢乐情绪,并通过扭秧歌、敲锣打鼓等多种形式参与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
创编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互致问候
二、新课导入
1、初听全曲感受乐曲情绪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佳节。春节一到就意谓着冬爷爷渐渐走远,春姑娘悄悄来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都欢歌笑语、敲锣打鼓地迎接春姑娘,听„„【MTV课件】
这曲子你们曾经听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名曲《春节序曲》 我们听了作品,它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2、了解曲作者:李焕之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祖籍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1919年1月生于香港。李焕之的少年时代是在厦门度过的。16岁时,就创作了曲谱《牧羊哀曲》,这是他的第一部音乐作品。1938年8月到延安,这首曲子创作于1955到1956年间,是他在延安工作生活时的体验和感受产物,作品中运用了一些陕北民歌音乐元素。
3、作品中运用了一些陕北民歌音乐元素,想象一下陕北人过年是一幅怎样热闹、喜庆的场景
三、分段赏析
感受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 赏析第一段
1、李焕之创作的《春节序曲》走出国门,98年到维也纳音乐之都演出。用我国古老乐器编钟、云锣、唢呐等,以它们苍劲的声音讲述着中国民乐悠远深长的历史,铺垫出这一台“虎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厚实的文化背景。 提问听第一段你们的心情怎样?哪一句你映象最深?
2、【放音乐】曲子开头用了热烈的快板,描写大场的歌舞场面。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现在老师把最有特点的一句出示在课件上。请看:【课件】
3、打着拍子自由视唱一下旋律。
4、我们知道陕西人在热闹的春节是用载歌载舞、敲锣打鼓的形式表现的。今天
我们来做回陕西人,
5、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形式表现第一段,那我们先把我们会唱的这句进行编创音乐活动,你们利用各自的优势表现这段。小组讨论。
a、生练习师指导 b、分组表演 c、全班表演 赏析第二段
1、听第二段: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变化?你对哪一句映象比较深?
2、【放音乐】这段乐曲是抒情的中板,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了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
这段音乐情绪这么优美,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形式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编创活动。 a:生练习师指导 b:小组表演 c:全班表演 赏析第三段
1:听第三段:我看大家听的时候,情绪都很激动,嘴里还哼出了旋律,谁来哼唱部分旋律?
这段与第一段一样吗?
2:【放音乐】小号在变奏上面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这一部分。在这里,引子和呈示部的主题音调部分地重复和变化重复着,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表明更热烈的大场群舞又开始了,将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
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听一遍注意听,你对哪一句映象最深?
以小组为单位编创活动。
a:生练习师指导
b:小组表演
c:全班表演
五、复听全曲
创编活动
把整首曲子串起来表演,试一试。【课件】
生表演
六、拓展练习
七、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做花灯 活动目标:
1.了解民问花灯的制作材料、工具、程序,产生亲手制作的愿望。
2.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3.在参与装饰花灯的过程中,丰富审美感受与体验。
活动准备:
1.请民间艺人来园现场表演制作花灯。
2.半成品花灯骨架、各色纸。
活动过程:
1.介绍做花灯的艺人,激发参与活动的愿望。
2.观察已经制作好的花灯,讨论制作需要的材料。
3.看艺人现场表演扎兔子灯,了解做兔子灯的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
(1)猜测兔子灯的制作方法。
(2)观看扎制兔子灯,大胆提出疑惑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3)讨论、归纳兔子灯的制作方法。(用竹篾扎成兔子的骨架——裱糊白纸——用彩色纸进行美化装饰——装上可以滚动的轮子并安上蜡烛。)
4.分组合作,对半成品花灯骨架进行美化、装饰。
(1)观察半成品花灯骨架,商量装饰的办法。
(2)分组合作,美化装饰花灯。
延伸活动:
在区域中提供可拼插成花灯的吹塑纸、毛线、剪刀、笔等制作材料,尝试用对插连接的方法自制花灯并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进行装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中国民族弹拨乐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了解民族弹拨乐器,熟悉它们的音色和演奏姿势;
2、通过欣赏《快乐的罗嗦》进一步感受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合奏的丰富音色和表现力;
3、调动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让他们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4、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民族乐器中常见的几种弹拨乐器(古琴、古筝、扬琴、琵琶等),了解它们的演奏特点和音色特点。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扬琴、古筝、古琴、琵琶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
8月8日的奥运会开幕式大家都看了吗?能告诉老师你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吗?
生:二十九个脚板印、击鼓倒计时„„(指名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有一个最难忘的片断,大家想知道吗?(播放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古琴演奏视频)
师:这就是在开幕式文艺汇演中老师最难忘的片断,刚刚同学们在视频上看到的乐器叫——古琴,我们经常说的“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指古琴,有谁知道古琴是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哪一类乐器组?
生:弹拨类。
师:同学们真聪明,古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中的一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出示课题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最佳时机,以问题交流的方式导入,教师主动亲近学生,在创设平等教学氛围的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乐器介绍讲解
师:那究竟什么是弹拨乐器呢?(出示课件)
师边向学生展示指甲、拨片和琴扦边介绍:用手指或拨子拨弦,以及用琴扦击弦而发音的乐器,统称为弹拨乐器。(板书)
师:到底哪些乐器用指甲,哪些乐器用拨片和琴扦演奏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A、古琴
(出示课件)这就是我们刚看过的古琴,它有几根琴弦呢?让我们一起来数数。
生:七根。
师:所以古琴也叫七弦琴,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老师这里有一个
关于古琴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听?那请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故事中的伯牙为钟子期演奏的乐曲分别是什么?(播放动画视频《知音的故事》) 生:《高山》和《流水》
(出示课件)下面老师就为同学们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富有吟唱韵味的曲子,看你们能不能像钟子期一样成为伯牙的知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直观和感官上认识弹古琴,感受古琴的音色特点。
B、介绍古筝:
师:那同学们知道在弹拨乐器里面哪一种乐器跟古琴长得最像吗?
生:古筝(出示课件)
师:虽然长得很像,但还是有区别,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琴弦。
师:那古筝有多少根琴弦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数一数。
生:21根。
师:古筝也是用指甲演奏的弹拨乐器(介绍演奏姿势,然后指名学生上台感受)
师:筝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它的音色高洁、华丽、典雅、表现力丰富,既善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又能表现气势磅礴的乐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教学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辨别能力和鉴赏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古筝曲有一首非常出名的独奏曲,它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独奏曲,体会古筝宁静致远的神韵。听完之后,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这首古筝独奏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悠扬如歌„„
C、介绍琵琶
师:“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弹拨乐器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弹拨乐器,它就是琵琶。
师:琵琶呈半梨型,四弦,它也是用手指拨弦的弹拨乐器。(师简介演奏姿势)
师:可是老师也不会弹哦,谁来帮帮老师,使它发出声音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一首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在聆听的过程中,请你们用动作模仿琵琶的演奏姿势。(播放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欣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使同学们了解琵琶音色的特点,用动作表现音乐。
D、介绍扬琴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教室里面还有一种体积大,琴弦很多的乐器?
生:扬琴!
那同学们想不想老师现场为大家演奏扬琴的独奏曲呢。老师可以为同学们演奏,但有一个要求,请你们边听边思考,扬琴的形状和演奏方法和我们刚才介绍的乐器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边听边模仿老师演奏的动作,等老师演奏完了,你们再告诉我答案,行不行?
生:行!
师为学生进行扬琴演奏《欢乐的新疆》。
生:用琴扦演奏、形状是梯形、琴弦特别多„„
师:在弹拨乐器乐器中,除了我们刚刚讲到的古琴、古筝、琵琶和扬琴之外,还有几种乐器是我们比较少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有月琴、柳琴、三弦、阮„„ (师出示教学课件,简单介绍月琴、柳琴、三弦、阮)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拓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了那么多弹拨乐器,你们有没有把记住它们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都有哪些乐器?(师生总结)
a、听辨游戏
师: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三段音乐,你们听听都是哪些弹拨乐器演奏的?然后用动作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来告诉老师答案。我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演奏姿势最正确。(师依次播放古筝独奏曲《出水莲》、扬琴独奏曲《将军令》、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的片断)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成果,保持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启发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体会乐曲的情绪。
b、欣赏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啰嗦》
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不仅能独奏、齐奏,还能合奏出美妙动听的曲子,现在请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跟着欢快的旋律动起来吧!播放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啰嗦》。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快乐的诺嗦》进一步感受弹拨乐器合奏丰富的表现力。
4、师生总结
期末检测:音乐万花筒
1、这学期你会唱了哪些歌曲在班上唱一唱你最拿手的歌。
2、歌曲有各种演唱形式你知道哪些?举例说一说
3、这学期学了哪些装饰音?你会唱吗?
4、跳一段民间的花灯舞
第三篇: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鄂教版五年级下期科学教案(一单元)
高峰完小 尹本怀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
1、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 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 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 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2. 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 生活的环境 …… …… …… ……
3. 学生分小组汇报。 4. 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 动物名称 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3. 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2、动物吃什么 教学目标:
1. 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 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 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 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 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
1. 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 点部分学生汇报。
3.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 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5.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 教师小结:
按食性动物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 学生分小组交流。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 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3、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1. 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 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 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5.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课件:多种动物的运动
2. 提供观察对象: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 教学过程:
1. 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 学生汇报。 3. 实物观察。
(1) 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 学生交流并记录。 (3) 学生汇报。 4. 学生分小组观察。
(1) 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 边观察边记录。 (3) 学生汇报。 5. 课堂延伸
问: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6. 课后延伸
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4 动物的防御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防御敌害的特点。
3、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能通过观察、查阅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对动物防御敌害特点的认识。 尊重证据。 教学准备
1、红、黄、草绿三色的条形塑料片每组10个,秒表每个小组一块。
2、刺猬、蜗牛等小动物。
3、学生自带(或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防御敌害的书籍。 教学过程
1、用秒表定时计时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要通过示范、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
2. 观察刺猬、蜗牛在危险的环境中的身体反应的活动,小动物的选取不必拘泥于刺猬。因为虽特点鲜明,但不易准备。这里只要是能利用身体特点防御敌害的小动物都可以。
3. 学生通过查阅书刊获取知识,书籍的来源可以是教室的图书角,也可以由教师准备或学生自带。
5 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4、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5、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放大镜、盘子;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各种胎生小动物诞生时身体反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1. 教师要能保障为学生提供各种常见的卵生动物的卵,如青蛙卵、蟾蜍卵、蚕卵等等;并营造这些卵的成活环境,便于学生观察。教材将本单元安排在春季进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2.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比如,对于胎生和卵生的认识,对动物繁殖习性与生活环境的认识,他们不是一无所知,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必要时加以引导。要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及后续的交流讨论活动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以便使学生活动的目的更清晰,流程更顺畅。 4. 关于课外观察鸡孵化小鸡的活动,目的是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具体选择什么卵生动物来观察它的孵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确定。建议一般可选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
6 多彩的生命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4、能通过整理记录形成综合性认识。
5、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 蚕和凤仙花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图片。
2. 狗尾草、橘树、黄瓜、银杏树、苔藓、蕨等植物的生命过程各阶段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 对于动物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观察讨论,以扶为主,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问题的指向性,具体性;讨论交流的引导;适当的解释说明;梳理认识的及时、细致地牵引。对于植物一生经历各阶段的观察与讨论要以放为主,在前面已有的方法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图片。 2. 学生熟知的蚕和凤仙花的生命各阶段的学习教师可提供图片,加强直观印象。
3. 植物一生各阶段的学习,教材并没有提供它们各阶段的形态图片,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但学生的解释并非事实,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运动时六条腿移动的特点。
2、能够想办法研究蚂蚁的运动特点。
3、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4、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5、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各组研究用的蚂蚁,放大镜、白纸、墨水、纸巾、棉签、细沙、水等材料。 教学建议
1. 教师在学生自由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学生必备的和可能会用到的器具,学生对操作流程不明确处的解释说明和学生在研究中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方法的指导等等。另外,教师还要有效地组织各组的活动,使研究活动能顺利的完成。
2. 活动记载怎样填写,教师在研究之前应使学生明确,每个部分填写的内容及相关要求。教材的活动提示很具体,是指导学生展开研究的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和明确。
3. 自由研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那么,小组的活动是否有效率,小组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重点关注小组长在各组的组织。
第四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学校单元作文
5.5 单元复习要点
单元学习重点:学会生动的讲述故事,在交流讨论中作出自己的判断。
一、 字、词:易错字:桧 曹 蘸 缚 鞘 镶 逮 啕 绰 凋
二、 重点语法
1.口语和书面语
健壮 身强力壮 机智 随机应变 痛苦 号啕大哭 大度 宽宏大量 镇定 不慌不忙 来历 来龙去脉 2.夸张的三种形式及表达效果
他的心地狭小,连一粒小沙子都容不下。 缩小夸张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扩大夸张
“一线天”、“百丈峡”,一听名字就使人胆战心惊。 超前夸张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的( )特点
三、名言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宋 苏轼《石钟山记》) 眼见方位是,传言未必真。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四、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迢迢]:遥远。 [草未凋(diāo)]:草木没有凋谢。
五、练习
(一)组词
桧( ) 曹( ) 蘸( ) 缚( ) 鞘( )
镶( ) 逮( ) 啕( ) 绰( ) 凋( )
(二)判断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
1.看着这金黄的麦浪,仿佛闻到了一阵馒头的香气。 ( ) 2.这巴掌大的地方,也能踢球吗? ( ) 3.她伤心的哭了,眼泪把房间都快淹了。 ( )
5.6 单元复习
单元学习重点: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心灵美。
一、字、词:多音字——仔 易错字——膝、诞、嵌、啄 成语——郑人买履
二、重点语法
1.隔音符号的使用
kù’ài hūn’àn ming’ã shēng’ǒu 酷 爱 昏 暗 名 额 生 藕 Kuài hú nán mín gē shēn gōu 快 湖南 民 歌 深 沟 2.比喻、对偶、衬托等修辞技巧的表达效果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比喻、对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 (衬托、对偶) 3.提示语的形式
(1) “那是因为你做了一件好事。”王子说。 (提示语在后) (2)“我愿意陪你再过一夜。”燕子说,“我却不能取下你的另一只眼睛,让你变成瞎子。”(提示语在中) (3)上帝高兴地说:“你选得不错。” (提示语在前)
4、贺卡、书信、留言条的格式、写法。 (《雪地贺卡》)
三、重点语句
1 1.妈妈一句话教会我生活。她真诚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 (《用目光倾听》)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
四、古诗 《客中作》(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琥珀]:一种化石,色泽晶莹。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但]:只要
五、练习
(一)说说下面诗句的修辞技巧及表达效果。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 基础字词,给划线的字注音。
倾听 ( ) 给予 ( ) 贺卡 ( ) 沈阳( ) 膝盖 ( ) 嘴唇 ( ) 玲珑 ( ) 痴呆 ( ) 妨碍 ( ) 臃肿 ( ) 镶嵌 ( ) 耽误 ( ) 埃及 ( ) 跌倒 ( ) 诞生 ( ) 剑柄 ( ) 代替 ( )
二、 比一比,再组词
纯( ) 妨( ) 沈( ) 漆( )
钝( ) 防( ) 忱( ) 膝( )顷( ) 倾( )
三、 读一读,记一记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解析: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解析: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以上名句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应互敬互爱,礼尚往来。 拓展延伸: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客中作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5.7单元复习提纲
一、字词:损、灼、梁 、诧 、纽、舔
二、重点复习说明方法: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作引用、画图表。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更详细。
(2)作比较: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好处: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2 (3)列数字(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4)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5)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三、第22课 最后一只白鹭鸶 重点体会下列句子: 例1:“他想:如果这里变成了山丘,那我们山猪潭不是就更热闹了吗?” 练习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例2“: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说说这句的表达效果。
四、积累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⑴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向前看。 ⑶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⑷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6)怆然:悲伤的样子。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
直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语文乐园7 1.区别形近字。2.重点讲解一下形声字的识别方法。3.学习排比的修辞手法
5.8单元复习提纲
一、重点字词
字音易错词:蕾lěi,蓓蕾(bâi lěi)花蕾 易写错字:兜 崇 浩瀚 欢呼雀跃 兴致勃勃 雄姿英发 ....
二、四字同义、反义词
赫赫有名——默默无闻 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滔滔不绝——一言不发 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目不转睛——左顾右盼 如影随形——形影不离
三、顶针修辞
语文乐园内容
1.人民的情感是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 2.苗儿五天长高一截,一截就是一个台阶。 3.滴水汇成小河,小河汇成大江,大江的水滚滚流入大海。
顶针修辞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又名顶真,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
例:1.我们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2.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3.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4.橹摇船、船载橹,橹动而船行。 5.线穿针、针引线,线缝而线缀。
3 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四、重点语句
1.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2.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学而》 4.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曲礼上》
五、古诗词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林表]:林外 [霁]:雨雪后初晴。
诗意: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雪后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浮”字用得生动,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给人以“浮”的感觉。
六、练习
本单元阅读知识点:读懂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课内阅读复习
《格列佛游记》节选片段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宫廷的人才离去,留下一支强大的卫队以防止乱民们无礼或者恶意的举动。这些人急不可耐地往我围挤,大着胆子尽可能地挨近我。我在房门地上坐着的时候,有人竟无礼地向我放箭,有一支就差点儿射中了我的左眼。领队的上校下令逮捕了六个罪魁祸首。他觉得最合适的惩罚莫过于将他们捆绑了送到我手中。他的几个兵照办了,用枪托将他们推到我的手可以够得着的地方。我一把将他们全部抓在右手里,五个放入上衣口袋,至于第六个,我做出要生吃他的样子。那可怜虫嚎啕大哭,上校和军官也痛苦万状,尤其当他们看见我掏出小刀来的时候。但我很快就消除了他们的恐惧,因为我和颜悦色地立即用刀割断了绑着他的绳子。轻轻地把他放在地上,他撒腿就跑。其余几个我也做了同样的处理,将他们一个一个地从我的口袋放出。我看得出,不论士兵还是百姓,对我这种宽宏大量的表现万分感激。
1、本短文字节选自《
》,作者是(
)国(
)。他先后游历了(
)国,(
)国,(
)国,(
)国。
2、根据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 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
) 形容人度量大。(
)
心急火燎,绝不能再忍耐。(
)
3、读后思考回答。
(1)小人国的臣民对格列佛怎样?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但我很快就消除了他们的恐惧,因为我和颜悦色地立即用刀割断了绑着他的绳子。轻轻地把他放在地上,他撒腿就跑。其余几个我也做了同样的处理,将他们一个一个地从我的口袋放出。”怎样理解短文中的这句话?
4
(3)读了这个片段,你懂得了什么?
二、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抓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结尾中心句的作用。
《雪地贺卡》开头、结尾片段阅读。
今年沈阳的雪下得大,埋没膝盖,到处有胖乎乎的雪人。
……
就在昨天,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这必是李小屹。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
我不忍心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像骗了她。但我更不忍心破坏她的梦。不妨让她惊讶着,甚至长成大人后跟自己的男友讲这件贺卡的奇遇。
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地幸福。
1、 文章的开头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中有两个“不忍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结尾一句话在文章中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三、找准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的方法及其表达的作用。
《奇异的激光》片段阅读
你知道吗,现在世界上最亮的是激光,最快的刀是激光,最准的尺是激光。
最亮的光
激光,是一种新型的光,是人造的光,它与太阳、电灯等发的光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太阳、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照射的;手电筒和探照灯虽然能将光集中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射,然而,这种光经过一段长距离后,还是要向四面八方散射。激光却有很强的方向性,也就是说,它能集中微个方向发光。
由于它发光的方向集中,因此它能发出特别亮的光。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打个比方说,我们如果用眼睛对着电灯看,就会感到刺眼;如果看太阳的话,就会有暂时的目眩感觉;我们如果对着激光看,眼睛就会严重受损以至永久的失明。所以,它引起了军事家的注意。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目前正在研制的有激光枪、激光炮等。激光枪不仅能使人的眼睛受到严重伤害,还能灼伤人体;激光炮可用来击落敌方的飞机、导弹等。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它有(
)、(
)、(
)的特点。
2、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1)比如说,太阳、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照射的;手电筒和探照灯虽然能将光集中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射,然而,这种光经过一段长距离后,还是要向四面八方散射。
(2)由于它发光的方向集中,因此它能发出特别亮的光。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
四、会变换句式,掌握过渡段的作用,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写作方法。
《友谊的航程》
2、
3、4自然段阅读
① 中国军舰的缆绳,有史以来第一次抛上了美洲大陆的土地。人们奔走相告,纷纷赶来争睹中国军舰的风采。一连几天,圣迭戈军港洋溢着欢乐友好的气氛。中国海军舰容整洁,士气高昂;水兵们举止文明,充满自信,给美国海军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海军军官称赞说:“你们以卓越的精神和无上的光荣,代表了你们伟大的祖国。”在美丽的圣迭戈海滩,两国官兵伴随着悦耳的美国乡村音乐,一起野餐,一起在沙滩上进行排球和拔河比赛。他们还举行了联欢会,两国海军乐队共同演奏了《人民海军向前进》《越过海洋的握手》等中美乐曲。美国海军军官的家属也加入了欢迎的行列,她们为中国水兵烹调美味的食品,孩子们依偎在中国水兵的怀里拍照。圣迭戈军港附近的一家美国人,还在自家门前用贝壳精心摆成了几个英文大字:“你好,中国!”
②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来访,不仅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也使广大旅美侨胞倍感振奋与自豪。
③当雄姿英发的中国水兵穿着洁白的军装,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五星红旗和中国海军军旗的引导下,昂首阔步地走在美国大地上的时候,沿街的华侨忘情地追随着队伍,一路狂奔,欢呼雀跃。一位华侨激动地说:“在美国看到祖国的水兵,听到《歌唱祖国》的乐曲,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兴奋呢!”侨居洛杉矶的汤先生,已是80高龄的老人,他和老伴兴致勃勃,专程赶到圣迭戈看望来自祖国的亲人。他抚摸着锃亮的军舰,热泪盈眶地对中国水兵说:“在美国看到了这么好的中国军舰,真是扬眉吐气呀!”
1、“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兴奋呢!”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2、第二自然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根据原文理解填空。
短文先(
)描写了中国水兵的风采和激动人心的(
),然后借一位美国海军军官之口,高度赞扬了我国海军的精神风貌,从(
)反映了了中国海军现代的成就。如果说第一自然段是“面”的描写,那么第三自然段是(
)的描写。
4、认真细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体会出侨胞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单元)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
1、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 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 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 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2. 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 生活的环境 „„ …… „„ ……
3. 学生分小组汇报。 4. 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 动物名称 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3. 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2、动物吃什么 教学目标:
1. 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 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 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 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 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
1. 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 点部分学生汇报。
3.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 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5.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 教师小结:
按食性动物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 学生分小组交流。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 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3、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1. 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 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 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5.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课件:多种动物的运动
2. 提供观察对象: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 教学过程:
1.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学生汇报。 3.实物观察。
(1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并记录。 (3学生汇报。 4.学生分小组观察。
(1)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边观察边记录。 (3)学生汇报。 5. 课堂延伸
问: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6. 课后延伸
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4 动物的防御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防御敌害的特点。
3、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能通过观察、查阅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对动物防御敌害特点的认识。 尊重证据。 教学准备
1、红、黄、草绿三色的条形塑料片每组10个,秒表每个小组一块。
2、刺猬、蜗牛等小动物。
3、学生自带(或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防御敌害的书籍。 教学过程
1、用秒表定时计时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要通过示范、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
2. 观察刺猬、蜗牛在危险的环境中的身体反应的活动,小动物的选取不必拘泥于刺猬。因为虽特点鲜明,但不易准备。这里只要是能利用身体特点防御敌害的小动物都可以。
3. 学生通过查阅书刊获取知识,书籍的来源可以是教室的图书角,也可以由教师准备或学生自带。
5 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4、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5、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放大镜、盘子;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各种胎生小动物诞生时身体反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1. 教师要能保障为学生提供各种常见的卵生动物的卵,如青蛙卵、蟾蜍卵、蚕卵等等;并营造这些卵的成活环境,便于学生观察。教材将本单元安排在春季进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2.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比如,对于胎生和卵生的认识,对动物繁殖习性与生活环境的认识,他们不是一无所知,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必要时加以引导。要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及后续的交流讨论活动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以便使学生活动的目的更清晰,流程更顺畅。
4. 关于课外观察鸡孵化小鸡的活动,目的是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具体选择什么卵生动物来观察它的孵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确定。建议一般可选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
6 多彩的生命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4、能通过整理记录形成综合性认识。
5、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 蚕和凤仙花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图片。
2. 狗尾草、橘树、黄瓜、银杏树、苔藓、蕨等植物的生命过程各阶段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 对于动物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观察讨论,以扶为主,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问题的指向性,具体性;讨论交流的引导;适当的解释说明;梳理认识的及时、细致地牵引。对于植物一生经历各阶段的观察与讨论要以放为主,在前面已有的方法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图片。 2. 学生熟知的蚕和凤仙花的生命各阶段的学习教师可提供图片,加强直观印象。
3. 植物一生各阶段的学习,教材并没有提供它们各阶段的形态图片,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但学生的解释并非事实,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运动时六条腿移动的特点。
2、能够想办法研究蚂蚁的运动特点。
3、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4、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5、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各组研究用的蚂蚁,放大镜、白纸、墨水、纸巾、棉签、细沙、水等材料。 教学建议
1. 教师在学生自由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学生必备的和可能会用到的器具,学生对操作流程不明确处的解释说明和学生在研究中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方法的指导等等。另外,教师还要有效地组织各组的活动,使研究活动能顺利的完成。
2. 活动记载怎样填写,教师在研究之前应使学生明确,每个部分填写的内容及相关要求。教材的活动提示很具体,是指导学生展开研究的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和明确。
3. 自由研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那么,小组的活动是否有效率,小组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重点关注小组长在各组的组织。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7、植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 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 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4.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2. 小组准备:铅笔、尺、记录用纸。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户外活动,提出要求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三、小组讨论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四、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归纳并板书
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
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
3、用根繁殖出来的
4、用茎繁殖出来的
五、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六、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1、明确目标
2、确定调查方法
3、完成人员分工
4、开展活动调查
5、做好记录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提出。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板书:
7、植物的繁殖
种子繁殖
人工培育
用根繁殖
用茎繁殖
8、茎的繁殖 教学目标: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7、能区分身边哪些植物是用茎来繁殖。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图。
2、分组材料: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3、课前准备:收集利用茎繁殖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2、这节课,我们就动手试试吗!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2、取土质一样的两个花盆,并将截取的茎分别插下去,有兴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茎会生长得更好?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第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们来了解另一种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二、学生汇报在家观察月季生长的情况,并为猜中的学生发奖品。
三、师讲述:如果把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法叫做嫁接。
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将盆栽的毛桃树,靠近良种桃树。
2、选精细相近的茎,用锋利的小刀削去茎直径的三分之一,削出一个椭圆形切口。
3、把两根茎上的切口对接,使切口的树皮部分紧密接触,用塑料薄膜事绑扎。
4、切口俞合后,剪去切口上端毛桃的茎,剪断切口下端良种桃的茎。
5、观察嫁接后茎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
五、师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用茎繁殖的。
六、活动:夺红旗回答上述问题
七、小结:板书
8、茎繁殖 月季
扦插——直接把茎插入土壤
毛桃树
嫁接——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
9 移栽植物苗 教学目标
1. 认识植物造林的重要作用. 2. 能就植物移栽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讨论,最终掌握植物幼苗移栽的方法. 3. 完成扦插月季幼苗的移栽任务,能熟练地完成移栽操作. 4. 能对移栽后的植物继续保持研究的兴趣,并完成观察记录. 5. 认识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规和纪念日,了解法律法规、纪念日的重要意义. 6.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移栽月季苗分解图
分组准备:扦插成活的月季苗、花盆、瓦片、泥土、移植铲、水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 师问:"你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相似的场景吗?你觉得移栽植物造林绿化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并就此进行简单讨论.适当时,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移栽植物绿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2. 讨论移栽的注意事项,知道移栽方法. 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植物的幼苗容易成活?学生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充分考虑哪些条件是影响移栽成活率的关键. 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6页"小资料",并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使移栽的方法更加清晰,使后期学生操作移植月季幼苗的成活率得到提高.) 4.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后的结果,将结果填写在教材中.(讨论的结果,实际上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教材资料、查阅其
它资料后形成的最终结论.) 5.完成填写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全班之间的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认识. 6. 实际操作并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 出示关于月季移栽过程的分解图,对各副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准确地完成移栽活动的每一环节.对前面通过讨论得到的移栽方法的进一步强化.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移栽的过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每一步操作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月季幼苗的成活率.)教学时应该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图1,瓦片的大小应该能刚好罩住花盆流水孔,底层土壤应该用手轻轻压紧;图2,从繁殖槽内挖掘出幼苗时,尽可能保持根系周围的土壤不脱落,不要触碰根系;图3,填土窑均匀;图4,压实土壤的动作要轻,用力要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导致土壤内根系被破坏;图5,一次性浇透水,以水不漫过花盆,并从流水孔流出多余水为准,强调要节约用水.补充移栽后期管理注意事项:刚移栽的幼苗要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进行管理;浇水要一次性浇透;注意观察土壤变化,土壤发白时就应该浇水;每天注意给幼苗的叶面喷水,保持空气湿度;移栽后的1~2个月内不需要浇肥料,以免灼伤根系. 指导学生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工作,要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移栽结束后,师问:"我们的移栽工作已经完成了,月季能正常生长吗?"要求学生对移栽后的月季进行跟踪观察,并结合小组特点完成各自的观察记录工作. 7. 知道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 收集一些关于我国所建立的保护植被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讲解."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指导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 提出问题:如果要在植树节这一天开展一次植树活动,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引导学生将前面所学习到的繁殖、移栽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实施计划.
苗圃里的蒲公英
教学目标
1. 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 知道蒲公英果实是通过飞行来传播种子。
3. 蒲公英的果实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是由于结构上类似于降落伞。
4. 通过图片观察,了解除借助飞行进行繁殖以外的其它五种繁殖方式。
5. 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根据数据对蒲公英果实飞行能力进行定量分析。
6. 能借助仪器对蒲公英果实进行细致观察,发现结构上的特点,并联系其飞行能力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7. 能进行数据记载和观察记载。
8. 能采用多种形式收集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苗圃图片、六种不同繁殖方式图片
小组准备:蒲公英果实、培养皿、卷尺、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 回顾参观苗圃中的发现,生成研究问题。
展示苗圃图片。师问“: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除了看到很多人工繁殖的幼苗,在地上、角落里、砖缝中还发现了哪些植物?”
通过观察图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参观苗圃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在苗圃中安家?它们来自哪里?形成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师问“:你能做出怎样的猜想?”
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前期预测,形成兴趣。
2. 吹蒲公英比赛。
重点应该是针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能力进行实验,并从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蒲公英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这一事实。分三步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大家都吹过蒲公英没有?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蒲公英吹得最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活动。指导各小组推选自己的参赛队员,分发材料并组织比赛。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比赛成绩进行测量,并形成数据记录。
学生在观察数据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的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特别远?他们是怎样吹的?这样吹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帮助?引导学生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思考,并认识到风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长短。
在学生讨论后小结:风力大,果实飞行距离远;风力小,果实飞行距离短。
(2)进一步引导:蒲公英的果实为什么能飞这么远?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思维上的发展,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对蒲公英果实进行仔细观察,并要求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记载。(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探究能力和科学记录能力。)指导学生对蒲公英果实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果实形状运用绘图、文字等方式进行记载,鼓励记录方式的多样化。
(3)讨论:蒲公英果实为什么飞那么远?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形状特点入手,讨论其结构对飞行能力的影响,形成共识:像降落伞一样随风飘散。
深入讨论:在自然界中,蒲公英在风的作用下会怎样?引导学生考虑自然界中风的特点,认识到:自然界的风力较大,持续时间长,能将蒲公英的果实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延伸讨论:还有种子的果实如果落到泥土中,到第二年春天会怎样?引导学生得到结论: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入土壤后在第二年的春天发芽生长,完成繁殖过程。
3. 认识一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来繁殖的。
提出问题:其它植物的种子又是怎样传播的?引导学生对P30页六幅图片中植物果实的结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并发现其结构特点,最终认识到这些植物是如何利用果实的结构特点来完成种子的传播。教学时段内对于图片的观察可以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形成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的整体认识,最后以文字或自行设计表格的方式进行呈现。
4. 收集更多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
提出问题: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植物,它们又是怎样传播自己种子的?指导如何填写教材提供的统计表格。(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作为课后延伸来进行,指导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强调资料的整理和分类。)
11、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学目标
1.了解杂交、植物组织培养、人工繁殖、胚胎移植等一些较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2.了解克隆技术、太空育种等一些最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调查的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通过了解繁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培养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5.通过对我国生物繁殖技术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祖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图片
小组准备:课前进行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植物的繁殖技术,也探究了自然界中植物的繁殖方式。今天,我们继续交流学习《生物繁殖新技术》。
二. 交流收集的资料,整理已知生物繁殖新技术的信息。
(一)植物
1.杂交水稻
(1)简介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2)介绍杂交水稻技术。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指名简单介绍 这种技术。
(2)了解其特点:材料少﹑繁殖快 ﹑受季节影响小。 ﹙二 ﹚动物
(1)过度谈话:为了获得优良的生物品种,改善我们的生活,保护濒危动物,人们对动物繁殖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2)出示图片:(1)人工繁殖中华鲟(2)胚胎移植技术
(3)小结﹕除了植物的繁殖技术在不断改良外,在动物的繁殖技术中,新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汇报交流收集的生物繁殖新技术资料。 (1)克隆技术 (2)克隆羊图片 (3)太空育种„„
(四)教师小结。
繁殖技术已经运用到整个生物界,如克隆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畜牧等领域。
三、认识繁殖技术的主要作用 (1)改善生活 (2)保护濒危动物
四、进一步了解繁殖技术的新发展。
12、水
力
发
电
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探究目标:经历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活动的兴趣。
2、让学生敢于猜想,意识到形成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小水轮、
学具准备:水槽、烧杯、带管子的瓶子和水、抹布、小水壶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启发探究
1.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力工程在哪吗?它能为人们做什么?(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景)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水力发电站》。水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呢?(先让学生说说,然后教师课件出示水力发电站发电过程示意图做简单介绍)
3.哦!原来水力发电最关键的就是水冲水轮转动。(亮出叶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水轮,你们能用水让它转动起来吗?
学生想办法,并让他们汇报演示他们的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4.看来水真能让它转起来!现在老师也来用水冲冲,看水是怎样让它转动的。(老师在冲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把水倒多倒少,把杯子拿高放低,让叶轮转的有快有慢)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整理并汇报他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叶轮转的有快有慢,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二)实验假设,初步探究
1.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用水使叶轮转的快一些。
2.叶轮转的快慢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呢?猜猜看,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猜测讨论,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并板书。学生可能谈到很多因素,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分析那些是主要的因素,在全班形成共识。
3.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学生说说意见)好!现在我们就来分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研究哪个问题,打算怎么做。
学生分组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做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应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各小组汇报你们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准备怎么做?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如果学生发言不踊跃,老师可以指定一些小组代表发言,并统计全班各组研究的相同课题是那些组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习惯。
(三)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看来大家的方案都制订的很不错了。现在我们就来做实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各小组派代表来选取你们所需要的器材。
2.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四)互动交流,规律探究
1.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的投入,看来你们的收获也一定不少吧!谁先说说你们组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的猜测一致吗?
学生分组汇报,互相补充。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强调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是什么课题,怎样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后要善于整理自己的实验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怎样使叶轮转的最快?
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分组讨论并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把实验中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五)拓展运用,延伸探究
(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介绍三峡大坝。长江水流不断,为什么还要修大坝拦水呢?
板书设计
水力发电站
水位高
轮→转
水量大
→快→发电
水冲叶边缘
科学第三单元教学 12 水力发电站 教学要求:
1.知道水力以及在生活中利用水力的实例;知道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2.经历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水力发电站以及水力的利用方面的图片、视频资料等;分组实验材料:小水轮、水槽、烧杯、水等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水力发电站以及水力的利用等方面的资料信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见过水力发电站吗?水力发电站是什么样?它是依靠什么原理来发电的呢?
二、探索新知
1、制作小水轮以及做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制作小水轮。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几个小水轮,可以选择塑料片作为叶轮,也可以选择金属片作为叶轮,叶轮可以做成平面的,也可以做成弧形的,教材上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小水轮,可供学生参考。
2)实验。教材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用水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学生很快就能想到用水冲击小水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定会作出一些猜想(假设),教材上呈现的两幅图提示了水位高低的实验,除此之外,学生也有可能作出一些其他的猜想(假设),如水流量的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作出的猜想(假设)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材上用两幅图来说明水位高低的问题,同时也向同学们表明这是一组对比实验。在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并把结论写在课本上。
3)应用。在学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教材又回到水力发电站的问题上来,教材呈现了水力发电站的示意图,在示意图的旁边用文字说明了水力发电站是如何工作的。要求学生根据发电站示意图讨论:发电站的发电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修筑大坝对发电有什么作用?有了前面的实验做基础,相信学生对这些问题都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引领学生亲历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建议教师暂时都不要表示肯定或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这就顺利地进入到制定研究计划阶段,因为是对比实验,建议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对比性,即在对比的两组实验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条件不同。如果时间允许,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假设都可以进行分组实验,如果时间不允许,则可以采取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做不同的实验的策略。在实验中注意做好实验记录。经过整理自己小组的实验现象,小组成员达成共识。集体表达与交流,形成全体学生的共识。
三、拓展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家乡水资源利用的调查活动。
如调查地点、参与调查的人员及分工、用什么方法去调查、调查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等,课外由学生分组开展调查活动。在以后的教学中交流调查的结果。
13 风力的利用 教学要求:
1.知道风力以及利用风力的实例;了解风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
2.经历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探究过程,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材料:纸、铝片、小钉子(大头针)、小木棍、铁丝、剪刀等;演示材料:风向标、电风扇、风力发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
2.学生准备:制作风车的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风做哪些事情?
让学生说一说放风筝的经验,学生这时可以说出很多,比如如何放得高、如何收下来等。教材上呈现了三幅小插图,分别是放风筝、扬场、帆船竞赛,下面一幅大插图是风力也能用来发电。通过这几个例子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更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风力的具体实例。如利用风力表明风向、利用风轮提水灌溉、利用风轮吸海水制盐等。
二.探索新知
1、制作风车。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几个不同形状的风车,材料可以选取纸、铝片、竹、木等,形状由学生自行
设计。
2、制作风车后带学生到室外亲自去实验,回教室后进行交流。 1)要考虑的是上课当天是否有风、是否适合于本课的教学;
2)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①我们制作的风车在风中能转动吗?②哪一种风车转动快?③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去探究,否则,实验只能成为学生玩风车的机会。如果学生所做的风车不能转动,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调整。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3两个问题,对第3个问题,可以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一些猜想,如增大风力、增加与风接触的面积、使风车与风的方向垂直、减小风车与轴的摩擦力等,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去室外不是去玩,而是去观察研究问题;
3)回教室后不仅要求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也要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所发现的细节问题,如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这个问题的交流,只要是学生亲自做过了,说得有道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呢?
通过制作风车、用风车做实验、使风车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和阅读资料等活动,最后期望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结论。
14 煤 教学要求:
1.知道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煤来发电的;知道煤的用途;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 2.经历人们是怎样利用煤发电的探究过程,能运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利用煤发电作假设性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材料:褐煤、烟煤、无烟煤、放大镜、酒精灯、铁夹、水槽、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橡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铝片制作的小风车、水等;演示用材料:煤的用途以及煤的形成的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煤的特点。
1、教师出示褐煤、烟煤、无烟煤,分别介绍其名称,然后,提出问题:这三种煤各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们?
2、在观察实验前指导学生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捏的方法观察分别能观察到这三种煤的什么特点?
3、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
教师为学生演示实验方法,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如用夹子夹好煤,防止烫伤、小组的成员分工协调好等,观察实验过程中,请学生作好记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二.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
1、教师提出问题:煤燃烧能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
2、教师出示三脚架、烧瓶、小风车、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水、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模拟利用煤发电的实验吗?
教师指导学生完善实验,强化细节,如用酒精灯的安全、胶塞要盖紧以及小风车的放置位置等。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实验现象,分组讨论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并记录讨论结果,可以提示学生:在模拟实验中,酒精灯相当于什么?小风车相当于什么?在讨论的基础上再一次集体交流完善,形成一致的认识。
三.煤的用途、煤的形成。
在课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的资料,课上交流。
15 石油 教学要求:
1.知道石油的提炼物有哪些及其特点;知道石油及其提炼物的广泛用途;了解天然气以及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 2.经历观察石油的提炼物的特点的过程,能用简单的表格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 演示材料:石油及其提炼物的用途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汽油和柴油有哪些用途。
汽油、柴油是普遍使用的燃料。说一说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汽油和柴油。引导学生看教材上四幅插图:火车、汽车、拖拉机、柴油机。汽油、柴油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各种机动车和轮船都要用到汽油和柴油等。
二、人们是怎样得到汽油和柴油的。
人们是怎样得到汽油和柴油的呢?学生对此也许有些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文字、观察原油罐和采油机的插图。
三、认识石油的提炼物及其特点。
1、把原油中的泥沙和水除掉以后,送到炼油厂去提炼可以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多种产品,教材以插图的形式呈现了这些提炼物。
2、观察这些石油提炼物各有什么特点。注意方框里的安全警示:“很多石油提炼物易燃,观察时注意防火”。填写教材上的记录表。
四、了解石油及其提炼物的用途。
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物品是石油的提炼物,石油及其提炼物具有广泛的用途,所以人们称石油为“工业的血液”。
五、了解天然气以及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教师简单介绍天然气以及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材料。
金属 教学要求: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 2.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
3.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 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三种金属制品呢?”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实验: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 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时要求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
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
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要求同学们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矿产 教学要求:
1.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知道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的特点; 2.经历对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的观察过程;学会制作矿石标本的方法。 3.乐于参加观察矿石和制作矿石标本的活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小刀、钥匙等。
演示材料:小方盒、玻璃瓶、矿物、有关矿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铁、铝矿石。
铜、铁、铝等各种金属都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
1、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光泽、硬度、结构等方面观察铜、铁、铝矿石。
2、教师指导学生用小刀刻比较矿石硬度。
二、了解什么矿产、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教师讲解以及图片、视频资料的展示。
三、学习制作矿物标本的方法。
根据课本上制作矿物标本的过程与方法制作标本。
1、准备一些小方盒和玻璃瓶;
2、将搜集到的金属矿物和能源矿物及其提炼物分别装入小方盒和小瓶中;
3、制作标签。一般有矿物及其提炼物名称、产地、特点、用途、制作人、制作人等几栏;
4、贴标签。对应所制作的标本,把标签贴在小方盒或者玻璃瓶上。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讲解制作方法与过程,由学生课外制作。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外制作标本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18 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以及如何保护矿产资源;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2.能结合“乱采滥用”矿产资源现象,提出保护矿产资源的措施。 3.意识到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矿产资源以及“乱采滥用”矿产资源的有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收集有关矿产资源开采的有关现实报道。 教学过程:
一、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
对矿产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宽产资源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3页“小资料”,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讨论: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又是矿产资源不足的国家?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二、认识矿产资源“乱采滥用”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保护矿产资源。
1、讨论提出问题:我们家乡有哪些矿产?这些矿产开发利用的情况怎样?
2、认识到“乱采滥用”的严重后果。 矿产资源不能再生,“乱采滥用”会产生严重后果。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是丢弃的矿石、资源
枯竭的露天煤矿、地面下陷、小煤窑倒塌。结合报刊、电视等媒体的有关矿产资源开采的现实报道进一步展开讨论。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矿产资源,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了解和前面的学习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做好记录,教师给予学生及时评价。
自由研究 教学过程:
1.选择一个适合于放风筝的天气,由学生自由组合成风筝比赛小团队,共同研究怎么使风筝飞得更高。 2.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如奔跑时的安全、不要在有高压线的地方放风筝等。
3.指导学生的研究过程,除了指导按照教材所提示的研究过程去开展研究活动外,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也许会在研究过程中一次改变几个条件,尽管这个研究活动有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风力的大小、风筝的质地、学生的奔跑速度、放风筝的技巧等,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尽量要求按照对比实验的规范来做,即每次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当然,学生最后可以同时改变学生认为的会影响风筝飞高的条件,直到风筝飞高。 4.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研究成果交流会。只要学生是通过自己研究形成的结论,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对积极参与研究的团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单元教学
19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教学目标
1. 了解包括燃烧在内的人类活动会对空气造成不良影响。
2. 知道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3. 仔细观察并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释“石棉网变黑”的原因。
4. 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蜡烛、石棉网及白色粉笔、试管夹、火柴、 煤油灯
2. 图片——清澈爽朗的风景图片. 浑浊污染的烟尘景象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请观察这2幅图片。说一说,你喜欢在那种图片表现的环境中生活,为什么?
2. 清新的空气不仅使我们感到舒适,更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保证。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板书课题: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二、引发思考
1. 你能简单地评价一下自己生活的环境里空气质量的好坏吗?
2. 你评价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使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有哪些呢?(引导学生观察58页的图片)
3. 造成图片上这些污染空气的烟尘的原因是什么呢?
4. 小组讨论。
5. 汇报小结:燃烧是造成大量烟尘的主要原因。
三、观察分析燃烧时排放烟尘的现象
1.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各种燃料做能源,这些燃料在燃烧时会怎样呢?
2. 介绍实验方法
(1)点燃蜡烛后,用试管夹夹住石棉网,并将石棉网置于烛火的上方约5厘米处。
(2)观察石棉网上发生的变化。
(3)小组讨论:石棉网上出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提出实验要求。
(1)不要玩火。
(2)防止烧到手。
(3)仔细观察石棉网上的变化。
(4)观察结束后,用白粉笔使石棉网“恢复原样”。
4. 学生实验。
5. 汇报:石棉网上出现的是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它们附着在石棉网上使它变黑了。
6. 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煤油灯会不会产生这种现象?还有哪些地方有这种现象?
7. 学生实验。
8. 小结:这些燃料都会产生黑色的烟尘。它们会污染空气,使空气变得越来越浑浊。
20 “捉住”灰尘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空气中含有的灰尘数量,并能够比较出不同地段灰尘的多少。
2. 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造成空气中灰尘较多的原因。
3. 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建立“使空气不受污染”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
1. 中央电视台空气质量预报录像片段。
2. 双面胶、装饰用马赛克彩砖(或1cm×1cm小木片)、 记号笔、 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更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希望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空气质量如何。
2. 观看空气质量预报录像片段
3. 空中的悬浮物是衡量一个地方的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录像中提到的悬浮物主要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灰尘。
二、“捉”灰尘实验
1. 你知道哪里的灰尘比较多? 哪里的灰尘比较少呢?
2. 能够证明吗?怎样才能“捉住”灰尘?
3. 说明实验方法
(1)用记号笔给马赛克写上编号。
(2)将双面胶贴在马赛克上。
(3)把贴好的双面胶的马赛克放置到你认为灰尘多少不同环境中,然后将双面胶的另一面撕开对着空气。记录下开始实验的时间。
(4)静置相同的一段时间后,将马赛克收回到实验室进行观察。
(5)将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在61页的表格中。
4. 提出实验要求
(1)小组内同学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分工,实验时通力合作。落实实验要求 (2)尽可能的保证双面胶“捉”灰尘的时间相同。 (3)将马赛克放置在不容易被别人碰到 (4)回收马赛克时手不要碰到双面胶表面。
5. 汇报小结:
(1)教师引导孩子用这样科学的表达方式汇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XX地方的灰尘多,YY地方的灰尘少。因为在相同时间里,在相同面积内落入的灰尘XX地方的数量多,YY地方的数量少。
2)按照灰尘从多到少的顺序,记录各小组汇报的地点。
(3)比较各小组的汇报,讨论:哪些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少?哪些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多?
三、讨论灰尘的来源及成因
1. 为什么空气中的灰尘数量有着这样的差别?
2. 是谁制造了空气中的灰尘?
3. 分别观察3幅图片,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办法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吗?
2. 小结:我们一方面要减少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另一方面要控制会制造灰尘的人类行为。只有这样空气中的灰尘才会逐步减少,空气才能恢复清新。
21 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们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2. 知道塑料制品因为“极难降解”和“燃烧时释放毒烟”等原因会造成环境污染。
3. 知道正确使用和处理一次性生活用品的方法,意识到人类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
4. 意识到物质的使用对人类的生活即存在有利的一面,又存在有害的一面。
教学准备
1. 纸杯、方便筷、保鲜袋、餐巾纸、易拉罐、商场或超市的塑料袋等。
2. 反映一次性用品用过之后去处的图片:废品回收站、垃圾堆、铁路附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放在同学们桌上的这些物品都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用
2.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一次性的生活用品。(板书课题: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也就是说它们原本的功能只能被使用一次。
二、讨论
1. 你们还知道哪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2. 这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分别使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小组讨论,并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62页的表格中。 3. 小组汇报
4. 将学生汇报的情况记录在以下表格中
材料一次性生活用品名称
木材方便筷. 牙签. 纸杯„„
…… 5. 讨论:
(1)这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你经常使用的?用过之后,你一般怎么处理它们?(2)被丢弃的一次性生活用品最后到哪里去了?
(3)这些用不同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品除了丢弃之外,还可以怎么处理?
三、塑料制品的处理方式
1.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用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处理。正好书上63页也提到了这类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处理。一起来看看,书上说的和你们说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 2. 看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3. 当前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很低,大多数塑料制品被随意丢弃和填埋在地下。虽然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大多数是无毒的,但是由于塑料制品的一些特殊性质。它们还是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 4. 布置实验任务。分组实验:将一个塑料袋.
一根牙签和一张餐巾纸埋在同一个花盆中,定期给花盆中的泥土浇水,保持盆内泥土的湿润。每隔1周挖开泥土观察并记录(64页表格)一次它们的变化,持续观察1个月
5. 各小组制定考察计划。明确分工,明确实验方法. 实验地点等
第二课时
一、交流
1. 各小组在实验之后有什么发现?
2. 介绍:塑料制品在自然条件下大约需要200~400年才可以像木制牙签和餐巾纸一样被分解掉。当它们被埋在地下,会妨碍植物的生长;当它们飘散在四周,会丑化环境,如果被动物误食会使动物死亡;当它们被随意焚烧,会释放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由于废旧塑料制品多数是白色的,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白色污染”。
二、正确使用塑料制品
1. 我们的生活中可以不用塑料制品吗
2. 在塑料制品的使用上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 怎样正确处理被使用过的塑料制品?
三、正确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
1. 我们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改变目前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那么,像方便筷.
牙签这样使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的一次性木制品,是不是就可以随意使用呢?(1m³木材可生产13000双方便筷,目前我国一年消耗约260亿双木筷,大约需要200万m³木材)无节制的使用这些一次性的木制生活用品会造成什么后果?
2. 讨论:一次性的生活用品我们该不该用?应该怎么用?
22 水域的污染与保护
教学目标
1. 经历调查生活区域内水域污染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2. 了解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环境的意识
3. 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
教学准备
1. 教师要对学校周边的水域名称,分布进行前期调查。保证安全、有效的带领和组织学生考察自然水域。 2.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能力、住处等)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保证考察活动能够得以落实 3. 考察水域周边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的资料,如:城市地图、环境报告、新闻报道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地球是太阳系内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 2. 水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水储存在什么地方?
3. 江、河、 湖、 海等自然界储存水的地域,我们把它叫做自然水域。 4. 我们生活的地区有哪些自然水域?这些自然水域受到污染了吗?
二、制定调查计划
1. 实地考察可以使我们获得真实可靠的证据,说明自然水域是否受到污染。 2. 小组讨论制定考察方案 3. 汇报交
(1)考察的目的是什么? (2)考察的方法有哪些?
……
4. 教师指导完善方案
(1)我们要考察那些项目?(水域周边环境. 水的气味. 水的透明度. 漂浮物名称. 水生物名称等) (2)为什么要考察这些项目?
(3)如何记录?指导学生使用67页表格。 (4)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考察的步骤方法。
第二课时
一、交流
通过考察,大家发现了哪些污染自然水域的现象?
受到污染的水域里的水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使用吗? 自然水域遭受污染后对生物和人类有什么影响?
二、讨论
你们认为自己调查的水域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指导学习67页关于污染自然水域的途径的文字。 教师提供考察水域周边生产生活情况的资料
结合以上资料,再次讨论“你们认为自己调查的水域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并将讨论结果写在书上。交流讨论的结果。
23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生活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2.了解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 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4.通过考察生活环境的变化,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观看课前准备的影像或图片资料 2. 这样的情况在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吗?
二、确定调查方
1. 列举自己生活的地区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2. 要了解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该怎样做?
3. 设计调查方案:指导设计访谈提纲和调查记录表格。
三、讨论并提出假设
1 空气、水、动植物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当其中的一种资源遭到破坏后,对其他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 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课本69页)
3. 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存环境是由多种不同物质和生物共同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组成元素相互影响,共生共荣。
2.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能按照要求完成探究活动。
3. 喜欢大胆想象。
4.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