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集锦)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集锦)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第一篇: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

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第一篇:海洋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

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

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第二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与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惠东县人民政府

——围绕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并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与要求,我局围绕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局实际,对沿海各地、海岸等的滨海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我县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针对影响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如何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基本情况

(一) 自然 环境。我县濒临大亚湾和红海湾,海岸线长171.8公里,海域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其中10米 等深线浅海滩涂面积 33万亩,有大小岛屿55个,海湾18处。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海洋生物2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类有40多种。惠东这特有地理环境是广东省罕有的滨海旅游资源,是发展蓝色滨海旅游业的一大优势。

1、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 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位于惠东县南部的巽寮镇。属南亚热带温湿型海洋气候,平均年气温21.7°C,年平均降雨量1843.7mm,植被四季长青。该区毗邻香港、深圳和中海壳牌石化城。海路距离香港43海里,至深圳41海里,至淡水、澳头12海里。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资源十分丰富,陆地总面积75平方公里,海湾陆地面积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公里。沿岸水深2至4米,海底平坦坚实,沙质洁白晶莹,海水清彻碧绿,有“绿色翡翠”之美称。海岸线迂廽 曲折,依山傍海分布着七山八湾十八景。大湾套小湾,湾湾相连,形成“天赐白金堤”。有热带海洋鱼类400多种、贝类200多种、甲壳类100多种、棘皮类60多种、藻类30多种。最珍贵的是红树林和白海豚。沿岸诸岛礁石经海浪冲击侵蚀,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堪称动物石景公园。因此,知名人士肖劲光、肖华、张爱萍、刘志坚、许德珩、朱学范、启功、商承祚、赵起扬、王遐举、黄苗子、陈荣琚等为巽寮景观题字勒石,大部分作品成为永久的摩崖石刻。区内海底石像十分壮观,多姿多彩,与海洋生物景观交相辉映,形成琳琅满目的海底大世界,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2、双月湾旅游度假区。 双月湾旅游度假区包括平海和港口两镇的所有滨海旅游资源在内,海岸线长54.7公里。

(1)平海镇海岸线长3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有“龙山耸翠、星海联珠,平楼烟景、魁阁梅英,江天晴流、龙泉听梵、鼓岭观潮、古渡渔灯、孤州钓月”等景观。特别是与古城相距1

公里的南门海,半月形海滩长达10余公里,海沙洁白晶莹细软平实,近百米内水深不超过1.5米,蔚蓝色的海水清澈见底,海底平坦坚实,勘称天然的海水沙滩浴场。

(2)港口镇海岸线长21 . 7公里,东依红海湾,西靠大亚湾。 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于1992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大陆架上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与人类最接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保护区,堪称“中国一绝”。

双月湾由大亚湾畔相邻的两个半月形海湾组成,两条沙直奔大星山,如蛟龙出海,似双龙戏珠,有静有动。大亚湾畔的半月湾,微风细浪,阿娜多姿;红海湾畔的半月湾,波涛汹涌,气势磅薄。

3、平海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 平海海滨温泉位于稔平半岛的平镇鹧鸪洞,东望红海湾,西倚大亚湾,南临南门巽寮湾旅游度假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度假区总面积达1000亩,风景秀丽,平湖峡谷交错,遍山树木青苍。 海滨温泉度假区是一所按国家“AAAA”级景区、五星级酒店标准建造的,集旅游度假、商务会议、餐饮住宿、健身休闲、温泉疗养、中外贵宾接待为一体的综合型大型度假区,以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为依托,精心打造海洋温泉文化。 海滨温泉的地热矿泉日涌水量超过4000立方米,水温近70度,在富含几十种对人体健康有益微量矿物质元素中,偏硅酸、硫、氡均达国标命名标准,被专家誉为咸水温泉中的“极品”温泉,具极高医疗保健价值,对美容、美肤有特别的疗效,对神经痛、风湿、关节炎、肥胖、心脑、心脑血管病等具有良好的辅助疗养效,可与日本著名的米萨氡泉疗养胜地媲美。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 发展蓝色滨海旅游业 提供了充分的优势条件。

(二)滨海旅游现状。我县滨海旅游的开发利用,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陆续投入开发了亚婆角度假村和巽寮湾度假村,随后开发了南门海滩,港口海龟湾自然保护区等景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到我县滨海旅游度假游览的游客年均达到90多万人次,仅巽寮一地,年均接待人次达80万人。据统计,来我县滨海度假游览的游客主要来自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地区。主要目的是:一是利用双休日到巽寮游泳、乘坐游艇遨游大海、领略大海情怀,品尝海鲜和购买海产品;二是游览岭南地区唯一现存的平海古城风貌和参观我国大陆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港口海龟湾。

(三)发展优势。 我县有年吞吐量650万吨的码头3个和港口、巽寮、范和、亚婆角、盐洲等5个渔港。 拥 有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盐洲港、考洲洋、港口港、巽寮湾、范和港等港口资源和海滨旅游资源, 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充分的优势条件。旅游业发展以巽寮湾为核心,整合环大亚湾的海滨度假地和海滨资源,为旅游开发预留足够空间。该区同深圳大鹏湾的大小梅沙毗邻,未来发展中将采取区域合作概念,将二者联动共同打造成主要面向香港、深圳、广州、东莞以及惠州的海滨休闲度假区。

二、近期成效及 发展方向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我局在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保护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

(一)近期成效。

1、滨海旅游发展成效 。 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沿海和海岛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发展迅猛,促进了我县海洋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一是由于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渔村建设向生态休闲方向发展,形成沿了海休闲渔业文化、海滨旅游文化和海洋饮食文化,促进了城市和内地游客到海港海洋来度假观光,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渔民转产转业。二是创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形成新的产业群,吸引了一批内外投资商商建设。建设了一批餐厅、住房、娱乐等设施,接待大批游客,创造出捕养鱼无法与之相比的经济效益。三是带动了休闲、观赏渔业的兴起,推动了渔具、饲料、鱼药、水族器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相关行业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充分体现海滨旅游的经济效益及社会和海洋生态环境效益。

2、环境保护成效。 近年来,我局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巽寮海区、 稔山坪仕岛 海区和范平海至港口港湾等海区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渔排餐厅、违法围网和定置网等的整治行动,加强海洋环境污染控制。通过整治,还我县一个清洁、环保、安全的海湾,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滨海旅游环境,真正实现了还海于民,促进了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受到了广大渔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发展方向。 滨海旅游是我县旅游的最大品牌,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县滨海旅游的优势,大力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的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度和双月湾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滨海旅游经济区。在发展滨海旅游资源的同时,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科学论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全面开展水产养殖环境评价制度,准确掌握海洋资源动态变化规律,处理好滨海旅游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县海洋渔业和滨海休闲旅游基地经有了较大发展,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仍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滨海 旅游资源重点不突出。滨海旅游资源类型较多,但开发重点不一,生态型产品为主导,但缺乏整合,整体形象不突出。

(二) 滨海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因我县滨海旅游业发展较晚,道路、通信、供水、供电和景区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

(三)巽寮湾电、炸、毒鱼和机械拖网等问题。巽寮湾电、炸、毒鱼和机械拖网等,使一些传统经济鱼类、名贵鱼种有所减少,海洋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四)陆源污染、海上作业污染问题。一是海洋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于陆源污染,包括海域周边的生活用水 ? 工业 废水和固体污染物等。二是海上作业造成污染主要是燃油外溢、油舱由于事故破裂造成的渗漏和违法作业对海洋造成的污染。这些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不处理好,将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将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四、解决问题对策措施

针对查找出的因素,我局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从源头上根治污染海洋环境污染源,促进我县海洋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针对 旅游资源重点不突出问题。选准精品、打造品牌。

1、 重点发展巽寮湾、港口双月湾、平海南门海湾等稔平半岛区内的主要景区、景点。 使它们 有机连接起来,形成惠东 “蓝色” 滨海旅游。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要按照国家“四A”景区标准的要求,加快开发建设进度。着重抓好“七山”、“八湾”、“十八景”等景点的建设,配套完善景区基础设施,2008—2012年,争取通过国家“四A”景区的评审,使之成为集休闲度假、游览观光、商务会议、体育竞技、娱乐健身、餐饮服务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滨海旅游区。

2、完善港口海龟湾自然保护区的基础配套设施。 港口镇和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海龟湾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一步做好保护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要严格按功能分区,兴建可供游客参观的展览馆、养殖馆和观景台等,把其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海洋生物科普旅游区。

(二)针对滨海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问题。大力完善滨海旅游的基础设施。一是逐步完善各旅游经济区通往旅游景区(点)的道路设施,按二级公路的标准,全面铺设好景区(点)道路,亮化、绿化各景区(点)的道路。二是加大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能够全面满足当地群众和游客的生活、消费需要。三是加大旅游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力度,主要是完善景区硬件设施。继续加快星级酒店的星评工作,到2012年,四星级以上宾馆不少于3家。四是提高旅游运输能力,引进旅游车队和旅游游船项目,全面提升旅游经济区旅游市场的硬件设施档次,增强竞争力。力争通过努力,全面提高我县旅游接待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准。

(三)针对巽寮湾电、炸、毒鱼和机械拖网等问题。 我局将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强有力的措施,坚持打击“电、炸、毒”鱼非法行为;严格限制机械拖网,防止捕捞过度。有效保护巽寮湾海洋渔业资源,促进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四)针对陆源污染、海上作业污染问题。针对“无证倾倒、超限倾倒或者无记录倾倒”的情况,我局为了全面履行海洋倾废监察管理职能,组织力量主动出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打击海洋违法倾废行为。一是通过公布违法倾废举报电话,及时掌握违法倾废船舶的动态。二是加大巡查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执法装备,采取了陆上检查、海上跟踪、蹲点守候、登临检查等方式。

三是要坚决保护环境 ? 防止污染,使资源能够再生和持续发展,严禁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项目上马。四是开展开展打击海洋违法倾废的联合行动。五是为减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近岸海域的污染问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治污基础设施,改善沿海海洋环境。六是加强船舶各个角落可能发生的跑油、冒油、滴油、漏油等情况都要进行严密检查,查堵漏油源头。七是严厉打击海上违法作业船只及有关工作人员。

五、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建议

随着我县海洋渔业经济,特别是滨海旅游业的大发展,海洋生态环境资源成为我们稀缺的资源之一。惠东到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围绕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基地 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1、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建立陆源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一是对新上项目,按照海洋功能区划进行审批,控制新污染源,凡不符合环境保护条件的,一律不予批准;对原有项目,重新进行环境评价,对达不到环保要求限期整改。二是在河流、海湾和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排污总量实施方案。三是加强对政策指导的研究,鼓励企业绿色生产,教育和引导企业把追求环境效益摆上重要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五是指导沿海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

2、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对政府环保职能部门的执法监督, 严厉打击了采挖海砂等非法行为,保护我县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栖息地 。

3、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增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投入。 我局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增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方面的投入 ,加快推动我县海洋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积极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为了提高全社会海洋与渔业法律意识,保护海洋环境。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和深入基层召开环保知识宣讲现场会等广泛宣传环保知识。 并 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提高全民海洋与渔业生态环保意识,同时也推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5、加强考洲洋的环境治理,打造惠州西湖。为进一步保护我县考洲洋生态环境,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惠东的“西湖”。一严禁当地渔民在考洲洋违规设置定置网、网 塭 。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考洲洋海区排放陆源污染物。三严格控制向考洲洋倾倒废弃物。四禁止毁坏考洲洋海区沿岸和潮间带的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和红树林、珊瑚礁等维护生态平衡的物种。

6、做好人工鱼礁建设和 增殖放流 的工作。进一步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

物适宜的环境条件,培育海区生物多样化,恢复海洋资源和增加渔获量,促进渔业经济和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7、 加强对外合作。 要大力加强与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等主要客源地的旅游部门和企业的联系,通过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行业管理联系、资金来源渠道联系、商务合作联系,采取直发旅游班车、直发游船、包车旅游等形式,不断增加客源。同时,引进先进旅游城市的旅游操作经验,促进惠东旅游业快速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是重大的,它关系到惠东县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特别是滨海旅游业的大发展。它要求我们都应作到了解环保、支持环保,提高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防范意识。促进我县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把惠东建设成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生态示范区。

发表日期:2010年5月20日

第三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摘 要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重大的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重点开展研究方面的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 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第四篇:浅析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将步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海洋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一直生活在陆地上,而陆地面积只占全球总面积的29%。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现代工业文明的推进,使得陆地资源消耗过快甚至有的资源濒临枯竭,而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当前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自然地转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发展的方向,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经济强国。海洋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量的资源。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领域,发展海洋经济是国家的重要方针策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海洋经济开发”战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确定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宁波市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超过陆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1562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24%。“港、渔、涂、岛”四大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港湾航道资源具有全球性意义,北仑、大榭岛、穿山半岛、梅山岛等可利用的岸线长达121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7.1公里,可建深水泊位约150个。我市的多个海域是全国的重要渔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渔业资源。滩涂资源优势非常明显,总面积940.0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量的34%,居全省首位;我市拥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31个。沿海岛屿既具有近岸、近港口航道、近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口岸、近渔场等区位优势,又具有相对隔离、便于特殊开发的管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使得我市建设海洋强市具备了“先天之利”。

近年来我市发展海洋经济的认识逐步提高,制定了海洋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等国家法律、法规,《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相继颁布出台,依法治海工作不断深入。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进一步深化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依托“港、渔、油、景、涂”五大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海洋区位和政策优势,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以港口海运为先导,海洋渔业为基础,港口工业为支柱,滨海农业、港口贸易和滨海旅游业为特色,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较为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根据2008年出台的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宁波市海洋经济至今已初步形成了 “一个中心、五个基地”的发展格局,在12个主要一级指标中能提前完成新建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个数、重点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量削减率,预计到2010年规划确定的 “一个中心、五个基地”即浙江省和长三角南翼海洋经济中心和区域性国际港口物流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特色滨海旅游基地、浙江省重要的现代渔业基地和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将有望实现。

目前我市海洋经济已出具规模,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由2003年的33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8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的67.2%,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的67.2%,居全省第1位,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宁波市海洋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为主导,以滨海旅游、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等新兴高新技术海洋产业为引领,以港口贸易、金融为配套的比较完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近年来我市临港型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工业带,占全市工业1/3的比重,临港工业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

业率先走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其中,北仑临港工业区以重化工为主,以化工、冶金、汽配为特色,已有产值超亿元的临港工业企业70多家。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393.8亿元,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港口运输业具有全球性影响,2009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42.3万标箱,分别居全国第2和第4位,居全球第4和第14位。海洋渔业经济也取得了较快发展,近年来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海水养殖面积以数万亩的增幅扩张,渔业产量以年均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增2009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3.95万吨,同比增加0.09%。渔业经济总产出实现218.83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渔业总产值达到92.74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受各沿海地开发影响,海水养殖面积减少0.76%的情况下,海水养殖总产量还是比上年增加3.05%,水产养殖总面积94.49万亩,总产量35.02万吨,渔业产业链不断拓展。滨海旅游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以杭州湾大桥旅游区、北仑港风情游览区、象山港旅游度假区、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带等四大区域的“东海海滨旅游带”,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科技兴海”战略顺利实施,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涌现了绿之源、大红鹰生物等一批海洋高科技企业。这些成就为我市海洋经济强市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宁波市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应的加速了海洋环境、生态资源的消耗和破坏,面对日益枯竭的海洋资源和污染严重的海洋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环境和经济双赢的战略目标,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发展中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海洋经济是建立在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形式,对于海洋资源与空间具有高度依赖性,近年来我市海洋资源过度利用与开发不足现象并存。一方面,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渔业生产大幅衰减;深水岸线资源开发怠尽,导致港口发展后劲不足;沿海滩涂湿地围垦开发也导致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另一方面,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待开发:大量海岛无人居住,海水淡化仍处于空白,海洋生物资源、海底金属矿物资源等开发利用不足;更为突出的是,对海洋资源的空间综合利用不足,海洋资源的立体式、综合规划利用有待加强。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合理,导致全市海洋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至2009年全市近岸海域5个功能区水质均为劣Ⅳ类海水,属营养型。其中,杭州湾南岸的pH范围、无机氮、无机磷的平均值超功能区水质目标;镇海-北仑-大榭的无机氮、无机磷平均值超功能区水质目标;象山港一类区的无机氮、无机磷的平均值超功能区水质目标,大目洋的pH范围、石油类、无机氮、无机磷的平均值超功能区水质目标;石浦港的无机氮、无机磷平均值超功能区水质目标。同时近海海洋捕捞强度膨胀过快,已大大超过了海洋生物的再生能力,海洋食物链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如象山港部分海水养殖区的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已比正常值高出数倍,在网箱下生活的底栖生物已近绝迹。过度围垦带来沿海滩涂湿地不断减少,并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经济鱼、虾、贝类生息繁衍的场所锐减。海洋环境恶化导致赤潮频繁发生,大目洋、檀头山附近海域和象山港、三门湾成为赤潮多发区,给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目前我市海洋部门提出相应政策和法规使得资源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减灾防灾等海洋综合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海域使用较为混乱的局面得到极大的改善。并进行了新一轮宁波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开展象山港碧海行动专项整治工作与数字海洋工程建设,建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积极开展了海洋环境修复工作,建立了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卓有成效的海洋综合管理,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作为一种新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思想理念指导下的循环经济,是从机制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突击、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海洋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海洋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整合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及技术等资源,并兼顾发展海洋经济、节约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一体化战

略。根据《全国海洋经济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倡导循环经济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是可持续发展海洋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区域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充分发挥海洋大通道作用,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长三角、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宁波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我省不失时机地提出“八八战略”,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一届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我市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和良好区位优势,必将迎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随着我市全面推进“港桥海”联动战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将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杭州湾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宁波-舟山大桥的建设,以及一大批海陆基础设施项目的上马,将进一步增强陆海之间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布局的关联性,我市海洋经济将在陆海互动中实现快速发展。

今后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应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法律规章,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针对目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不顺、协调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进一步发挥海洋经济领导小组对海洋开发全局的基础性、综合性管理功能的同时,建立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协调机制,是建设海洋经济大市的基础条件。

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突破海洋经济的人才“瓶颈”。引进一批工程技术类和科技人才、紧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引进海洋生物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安全和保护、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紧缺人才。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鼓励我市高校增设涉海专业,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

规范海洋产业使其按照“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海洋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发展循环海洋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动员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规划与布局,才能实现地区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海洋环境的污染与治理

201012049032邓驰

海洋是大自然生命的故乡,海洋和人类的关系,自古紧密相连。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点八,它通过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释放到大气层中,从而调节气候。因此,在沿海地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气候,让它自古就成为了人口密集的地区,全世界目前约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海洋的环境构成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的特点是受海洋影响的,天气和气候也受海洋控制,如果海洋发生变化,地球所具有的特点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海洋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关乎全世界人民的国际性的大问题,而当今社会人类已经面临着许多跟环境有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为了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就应该避免对环境继续造成伤害,培养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现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全球暖化,臭氧层破洞,天然灾害,能源枯竭,其中几大问题都与海洋紧密相联,更加突出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目前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海洋的污染,即污染物入海洋,破坏海洋自净的能力 ;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即海洋生态环境系统遭受来自人类和自然的影响。由于海洋十分宽广,也就造成海洋的污染面积广,治理难度也相对加大,比起陆地上的污染,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更加严重而难以治理。

海洋本身对于污染物是有这一定的净化功能的,但这种功能绝不是无限的,而海洋污染就是海洋本身的净化能力无法满足净化需求时而产生的污染问题。海洋问题也必然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因为每年世界各国都会有污染物进入海域,给海洋自身净化功能增加负担。因此,海洋环境的保护需要全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努力。

绝大多数的海洋污染物由陆地上生产过程中产生。沿海的活动,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建设,都向沿海水域排放污染物。污染物进入到海里,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尤其在中国,沿海城市人口稠密,各行各业,尤其是工业,十分的发达,造成沿海地区船只数量不断扩展,港口城市的兴起和大力发展,大量的污染物倾倒,严重损害了海洋的环境,使我国海洋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生物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危害,必须引起全民重视。

沿海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着良好的海洋环境,不可预测的海洋灾害可以直接影响沿海地区经济的发挥在那规模与速度。在我国,尤其是经济特别发达的沿海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并没有做好治污净化的工作,使污水向海洋里无度排放,使海洋这块宝地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也有事件表明,工业产生的有害物质流入海洋,会逐渐在海洋生物中聚集,而人们使用了聚集污染物的海产品后,会导致中毒,更甚者会引发死亡。近年来,我国近海水体的坏境质量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污染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海洋污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环境治理方式,只重视了对陆地环境的保护,一味的将陆地的污染物向海洋倾倒,让海洋变成了陆地的垃圾桶,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损害海洋环境的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内陆里大量的排污企业并没有建设相应的污物处理设施,即使有设施的企业,使用率也十分低下,导致大量未经处理以及不服排放规格的污染物被排入江河海域中,严重造成对其的污染。除此之外,内陆及沿海城市的生活污水,也被大量排入海域,造成了海水的富营养化,导致赤潮现象频繁发生,且次数每年都有增长。农业方面,务农所需的农药、化肥等物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有害物质的残留日益增多,经过排水,最终也会进入海洋。海洋上的石油开发与石油运输的事故发生,也会引起海洋的污染,溢油事故会导致石油进入海域,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也直接影响了渔民的收入与生活来源,而如此一来,人心不稳,也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由于全球变暖的、,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些沿海的工程也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而人类对于海洋生物过度的捕捞,甚至是稀有生物的捕捞,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数目不断减少,许多海洋生物都频临灭绝。要知道,海洋能提供给人类渔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人们的实际捕捞量却远远超过了捕捞的允许范围,就中国而言,鱼类等资源已经严重衰落,鱼龄也在逐年下降,至今日基本已减至10龄之类,年产量却大幅度减少。对于海洋生物的变化,人们想到的却不是如何改善治理,而是做出更加具有破坏力的措施,例如增加船只和减小捕鱼网眼的大小,捕捞次数也日益频繁。过度的捕捞对海洋生态资源的破坏是致命的,尤其对幼鱼的损害极其严重。而渔业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是很难恢复的,而人类在渔业资源遭受到破坏后,不但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是更加肆意的对其进行破坏,此等行为实在应该被国际社会终止!

上述一系列的情况表明,保护海洋的环境,防止海洋的污染,保护海洋的资源,防止恶性循环的事件继续发生,是一项全人类都必须参与的任务。

第一点,必须增加全民的海洋环保意识,这是治理海洋环境的关键点。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一直在为人类的行为买单。全世界范围内,大量的江河的污染度早已超过了其对污染的承受能力,大自然容量的老本,已经基本被人类吃光了,但环境的污染却依然在继续扩大,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继续发展的严重阻碍,这必须引起全民的一致重视,采取治理污染的有效措施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二点,必须先确立起治海先治陆的思想。其实从上述资料看来,想要把海洋环境治理好,关键还是在于陆地环境的治理,必须控制好陆地的污染。对污染的认识不到位,陆地污染不根治,海洋环境污染就无法避免。对大型的工矿企业要加强治理,如果相应企业没有做到污染物治理的工作,就该对其执行相应的处罚。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城市中的生活废水和垃圾的处理。尤其是对于沿海城市,离海洋距离近,更要尽快建设起污水和垃圾处理厂。与此同时,也要控制农业用药的污染度,尽量使用低毒的农药。向海洋倾倒的废物,也要控制住,只允许倾倒无毒和无害的废弃物,严厉禁止会引起海洋污染的废物被倾倒进海洋。

第三点,要迅速建立起“污染付费”的制度,而不是过去的“谁污染谁治理”。对于各类的排污企业,政府必须实行收费政策,并且委托专业公司治理。这种方法既可以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也可以提供污染治理的效率,给予那些污染了环境还不治理的企业敲个响亮的警钟。对于排污的收费范围,也需要进行扩大,不仅仅是针对于一些大企业,对于城市中生活的用水,也需要收取相应费用,并且提高收费的标准,否则不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就现在来看,排污的收费方式相对较低,治理的经费不足造成了环境治理跟不上环境污染的速度,且目前的收费标准来看,各企业宁可缴纳排污费,却不愿资历污染,这无疑给政府加重了负担。而提高排污的收费标准,增加城市污水的排放费用,可以有效的为环境保护收取废物治理的资金,有效的改善水质,也提升了海洋的环境质量。

第四点,对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也要加强控制。海洋的污染,很大程度来自于泄油事故,所以海上必须建立起对泄油事故的应急网络,配齐治油的应急设备,提高对海上油污的治理能力。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海水养殖的污染。海水养殖需要控制容量,留下一定的空间,多多使用配合饵料,减少饵料在海地水域的沉积。

第五点,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此点需要以海岸线和海域的水质作为保护的重点部分,同时综合治理陆地上的污染物,切合自身的实际,建设起符合自身环境条件的海岸防污设施,从而起到改善海域水质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对海洋污染事故进行更加严密的监管,发现任何海洋事故都要即使汇报,即使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