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大全)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大全)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第一篇: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第七讲 音变变调一第七讲:音变—变调(一)主讲老师:飘 飘读准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也就是说读准每一个音节,是学好普通话语音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光做到这一步还不能自然地朗读和。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

第一篇: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

第七讲 音变变调一

第七讲:音变—变调

(一)

主讲老师:飘 飘

读准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也就是说读准每一个音节,是学好普通话语音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光做到这一步还不能自然地朗读和说话,因为朗读或说话时,不是孤立地把一个个音节发出来,而是把音节组成的词和句子连续地说出来,在连续的语流中,由于音节之间的相互影响,有的音节会产生语音变化,这种语音变化就叫音变。要把普通话说得自然而流畅,必须掌握这种音变现象。音变包括变调、轻声、儿化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音变——词的轻重音格式。 一. 上声变调

普通话上声的调值是214,单念或处于词句末尾属于被强调音阶时调值不变,其他情况往往要变调。

(一)上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变成半上,调值由214变为211,即:上﹢非上→半上﹢非上。例如: 1. 上声﹢阴平: 北方 等车 冷风 垦荒 2. 上声﹢阳平: 好评 解决 指南 旅游 3. 上声﹢去声: 想念 表现 礼拜 晚会

(二)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为24,即近于阳平。例如:彼此 采访 美满 粉笔 典礼 冷饮 港口 火种 警醒 起跑 远古 整理 体检 顶点 你好 水果 了解 领导

(三)三个上声相连,根据词语内部层次的不同,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变调。一种是前两个音节调值都变读24(双单格);一种是第一音节调值变读21,第二音节调值变24(单双格),即:

1. 双单格:(上﹢上)﹢上→24/24/214,如: 展览馆 演讲稿 水手长 选举法 蒙古语 草稿纸

2. 单双格:上﹢(上﹢上)→21/24/214,如:

小老虎 李厂长 老首长 好领导 党小组 总导演

(四)四个音节上声连读,一般是两两相对变调, 即:上﹢上﹢上﹢上→24﹢21﹢24﹢214。例如:

古朴典雅 海水洗澡 永远友好 采访厂长 岂有此理

(五)上声在轻声前面,要根据这个轻声的原调情况决定上声的变调。

1. 上声后面轻声的原调是非上声,变调为:半上﹢轻(21+4)。例如:

委曲 老实 伙计 口气 比方 牡丹

2. 上声后面轻声的原调是上声,要看这个轻声是否稳定。

①后一个音节只读轻声的,前面的上声变半上。例如:

奶奶 姐姐 姥姥 马虎 李子 嫂子 椅子 走了 好了

②后一个音节可读轻声也可读上声的,前面的上声变为近于阳平。例如:

老虎 小姐 老鼠 想起 给你 手里 打扫 捧起 可以

(六)上声音节处在词组或句子的末尾,有两种读法:读重音(即被强调)时读原调,不读重音时变成半上。例如:“我想喝口水”,句尾的“水”是重音,读原调。“我想喝白开水”,句尾的“水”是非重音,变读半上。“像小草那样平凡”,词组“像小草”末尾的“草”是重音,读原调。“这片草真绿”,“草”不是重音,变读半上。 【词语训练】 1. 上+上:

小组 广场 古典 展览 冷水 引导 语法 简短 野草 感想 舞蹈 反省 处理 选举 水果 铁锁 海岛 北海 美好 酩酊 贬损

2. 上+非上:海风 首先 武装

简单始终 解说 海军 老师 启发

耳朵 酒精 险些

果真

缓坡

北京 指标

语文 土地

体面 法律

3. 上+上+上: 很勇敢

展览馆

远景 讲稿 友好 雨水 耳语 使馆 雨衣

起床 演员

解决

买办纺织 巩膜

口诀 累年 满意北方 两极

凛然

启迪

马上

演出

抢夺

表白 组阁 考试 冷清

果然

古文

火柴 孔雀 手心 典范

广大

忍耐

晚报 口碑 巧妙 演戏 马路 首都 美丽 访问 武术 改革 水田 可怕 古代 举行

旅行 检查 宝贵 主持 隐瞒 脸盆 紧凑

小拇指 蒙古语 纸老虎 理想者

4. 上+上+上+上:

举手选举 岂有此理 永远友好

海水洗澡 采访厂长 产品展览

5. 多上声相连,根据语义或表情达意的需要划分成双音节或三音节

远景很美好

请你给老李演讲稿

第二篇:汉语拼音三声变调规则

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音调,但是当这些音节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有的音节的音调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中,以第三声、“一”和“不”的变调最为常见,下面就第三声的变调规律进行简单的归纳。

情境:晓明在地铁上和妈妈打电话……

A: 妈,我快到了……挤死我了。

B:急什么?不着急,我们还有时间。

A:我是说挤死了!地铁上人很多!

B:……

疑问:为什么会有上述理解上的障碍?

解答:汉语中第三声的发音不是固定的,在不同情况下具体的发音是不同的。

一、两个第三声连读:

1.大多数情况下,即第三声单独念,或者在词语、句子末尾,第三声发原调的音,如:

游泳 苹果 滑雪

2.两个第三声连读的时候,第二个第三声变调为第二声。

稿(gǎo)纸(zhǐ) 读作gáo zhǐ

早(zǎo)点(diǎn) 读作záo diǎn

鼓(gǔ)掌(zhǎng) 读作gú zhǎng

3.当第三声在非第三声前读半三声,只读第三声的前半下降部分,不读后半上升部分,发音听起来像第二声。

好听 美好 雨衣

简单 火车 打折

厨房 本来 语文

二、三个第三声连读:

1.前两个第三声变成第二声:

管理者 展览馆 洗澡水

选举法 水彩笔 手写体

2.根据词义划分为两个单位再按照两个第三声连读的规律变调:

米老鼠 买雨伞 打草稿

小两口 老古董 好整理

汉语声调中,第三声是最难的,建议对外汉语教师讲完第

一、

二、四声之后再教第三声,第三声的变调则可以等学生对声调有一定掌握后再介绍。

第三篇:色彩的变调

《色彩的变调》教学设计

刘志 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此文2008年发表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一书

[设计目的]笔者在多年的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色彩方面

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在欣赏作品时,更多是关心作品的内容而对作品的色调、意境关心不够,这势必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品。

2、

学生在进行色彩写生时,画没画完,光线变了,所看到的颜色与未变之前相差较大,导致写生难以继续。

3、

在创作过程中,色与色之间形不成统一的调子,例如:学生不会把在晴朗阳光下收集的一个苹果素材放到一幅阴冷的画面中去,呈现各自为调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以上问题,都与色彩的变调有关,特设计本教案,主要意图是完善学生的色彩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变调的含义和应用价值。

2、初步掌握变调知识和技能。

3、懂得变调知识后,用新的眼光去欣赏艺术作品:

①体会画家创作时对变调的运用

②体会作品色调的和谐美感

③体会作品色调与主题关系

[教学重点]

1、理解色彩变调的含义。

2、结合对变调的认识,欣赏艺术作品,思考画家是如何统一色调的,

以及色调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变调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示范、练习、讲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三幅不同色调的表现草垛的作品。

提问:三幅作品表现的是同一内容,色调为什么不同?(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明确因早晨、中午、傍晚阳光的变化而导致同样固有色的一组物体呈

现不同的色彩变化。

提问:平日我们写生时一般不会象莫奈那样同时支起几张画布,如果碰到光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办?(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光线变了,物体的色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时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重新调整已画好的颜色,这样的结果是画没画完,光线又变了,只好重画,永无休止;另一种选择是:把现在所见到的“眼中之色”进行适当改变,或适当“过滤”,使其画到画面上之后,能够与先前确定的色彩关系相融合。 显然,后一种选择才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把这个在作画过程中的改变色或“过滤”色的做法称之为变调。

以莫奈所画草垛为例,如果我们从早8:00开始画,并确立起一组色彩关系,那么,即使现在9:00了,光线变了,草垛和周围环境的色彩都变了,我们将仍然可以按照8:00时确定的色彩关系去把“眼中之色”进行“改变”或“过滤”,再画到画面上。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所画之色”非“眼中之色”,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变调的过

程。

二、色彩变调的含义

(先让学生回答一下对调子的理解)

我们知道“调子”一词首先是音乐中的一个术语,一个C调的曲子,我们可以用D调或E调进行弹奏,只是同幅度的把每个音符的音高升高或降低,音符与音符间的关系没有变,所以曲子的旋律没有改变。 色彩的变调和音乐的变调非常相似,也就是同比例的改变一组色彩并使其关系保持不变。这种改变可以是变冷或变暖,变亮或变暗,变纯或变灰等,也可以几种因素同时改变。

三、 色彩变调的意义

1、

写生时不会因光线的变化而感到无法作画。

前面已经进行了讲解

2、

在创作时可把本来与画面色调不谐调的创作素材的颜色进行变调,使其与画面色调统一和谐。并由此得知,画家在统一画面色调时,肯定

要对有些不谐调色进行变调。

3、

有利于我们用新的眼光去欣赏作品的色调与主题内容是如何完善统

一的。

[展示图片]油画:列维坦《弗拉基米尔路》

先让学生分析讨论:

1、

画面是什么调子?

2、

给人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3、

画面主题与色调统一吗?

学生踊跃回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总结]画面的灰冷色调为主,气氛阴沉凝重,较好的表现了这条流放之路给俄国人民带来的痛苦与反思。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白,绘画作品是画家情感的载体,即使风景、静物也不例外。

(继续布置题目,留下思考的空间)画家为什么不画一个阳关灿烂,蓝天白云之下的弗拉基米尔路呢?

四、如何进行色彩变调

为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尽快让学生明白些,我设计了分两步走的办法:

1、

平面色的练习

提供事先准备好的平面色画面6张,分发给6个小组,前提是这6张色彩必须完全一样,教师先做变调练习的示范,以变暖色为例,先把其中一块主要色块进行一定幅度的变暖放到画面上,再依次把其他几块也按同幅度的变暖,然后参照所提供画面的色块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变暖色块之间的关系,直到满意为止。

教师特别强调变色后必须保持色彩关系不变,即暖的依然暖,冷的依然冷,灰的依然灰,暗的依然暗……..

学生分6个组进行练习,并每组推一幅优秀作品进行评比。

教师巡回指导。

将学生作品贴在一起,并对照原画,让台下学生大胆评论,教师再做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思路。

2、 立体色的变调

(上图中右边一幅较左图在色彩纯度和明度对比方面已减弱) 道理和平面色的变调完全一样,只不过略复杂一些,教师先示范。以

一个苹果为例:

先改变苹果暗部的颜色,并按照其改变的倾向与比例,再改变亮部和背景的颜色,注意作画步骤宜先铺大关系,再深入细节。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同比例的改变色彩关系也只能是一种感觉,不可能象数学一样的精确。练习时既要细心考虑关系,又要大胆。学生仍以组为单位练习,教师辅导。学生组与组之间互评练习作品,交换心

得体会。

教师选取代表性作品进行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进行示范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如下知识:

1、 变调的含义

2、

变调的意义(写生、创作、对作品的理解)

3、 如何变调

大家一定对色彩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同学们在课后应对本节内容做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并在实践中体会运用变调的知识。

七、作业:

1、

继续做一幅立体色的变调练习;

2、

在写生中体会对变调的运用;

3、

找3幅经典色彩作品,分析作品的色调与主题的关系。

教后小结:

色彩是绘画作品的重要语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加深了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这样也就更深刻的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教学内容切近学生实际,可学可用。教学中无论讨论问题,回答问题,还是作品互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题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对教案中难点如何变调的设计,由平面到主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另外学生的亲自动手练习,又从实践中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个别学生对色彩不够敏感,应慢慢引导,不可操之

过急。

第四篇:《“一”和“不”的变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和不”的变调规律。

2、能准确读出“一和不”的变调词语和句子 。

3、通过“一”和“不”的变调训练,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语流 音变的 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普通话的自觉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

1、“一”和“不”的变调规律

2、 能运用“

一、不”的变调规律准确读出含有“一”“不”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一”“不”的各种变调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 引导式 总结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边说,边板书划横线的词语)

同学们,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上公开课,我感到有些紧张,但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因为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我力量,是不是?

听完了我说的话,大家再来看这四个词:第

一、不能、一定、好不好,大家 “一”“不”在哪几个词中和我们单独念的“一”“不”不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音现象? 生答:声调发生了改变,一(yi)定、好不(bu)好。(学生齐读这四个词语)

教师解说:像这样在语流中由于音节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改变某些汉字的声调的语音现象,我们叫做变调。变调包括“一”、“不”和“上声”的变调,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探讨 “一”、“不”的变调,探寻“一”和“不”的变调规律。(出示PPT(或板书课题):“一”、“不”的变调)

二、讲授新课

(一)教师举例“

一、不”的典型字词并引导学生总结“一”“不”的变调规律。通过领读、个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和“不”的变调规律。 1.规律一:单念或末尾(一表示数字或序数)时念本调。 (1)例词:

一、第

一、初

一、唯

一、统

一、三百零

一、二十

一、十

一、

一一得

一、一把手、一季度、一排长、1201班。 不、就不、毫不、决不、都不、无不、何不、我偏不 (2)教师朗读所有词语,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一”和“不”的本调分别读什么?(yī、bù)

②上述词语中的“一”和“不”在什么情况下也读的是本调呢?(在单念和末尾的时候念本调)

③为什么“一一得一”、“一季度”、“1201班”前面的“一”也要读 yī呢?(“一”表示数字或序号时也念本调)

(3)请三个学生逐一回答,教师逐一明确,并出示PPT,教师强调。 规律一:单念或末尾(一表示数字或序数)时念本调。

过渡语:“一” 和“ 不”在单念或末尾的时候念本调,那么它们在词语开头(一表示数字或序号除外)应该如何变调呢?

2.规律二:去声前念阳平。 ①教师出示PPT例词

一半、一会儿、一律、一辈子、一面、 一份、一切、一再、一寸、一致、一阵

不对、不算、不便、不怕、不必、不屑

不怕、不当、不定、不动、不利、不顺

②请2位学生分别朗读以上含有“一”和“不”的词语。 ③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规律二:

刚才两位同学把上述的词语中的“一”和“不”都读成了阳平,很正确,大家看一看,也想一想,再说一说,“一”“ 不”在什么情况下要变读成阳平? ④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肯定,并出示PPT规律二:去声前念阳平

⑤请1学生朗读所有词语,师生评价“一”“不”的变调是否准确,然后齐读全部词语。要求读准“一”“不”的变调。

过渡语:“一”和“不”在去声前变成了阳平,那它在其他三个声调的前面又该怎么变呢? 3.规律三:非去声前念去声。 ①教师出示例词

一般、一心、一分、一车、一批、一天、 不听、不悲、不分、不蒙、不穿、不飞 一旁、一层、一轮、一门、一条、一行

不同、不曾、不行、 不纯、不回、不白 一手、一尺、一把、一抖、一点儿、一顶 不美、不想、不好、不许、不准、不满

②请3个同学分别朗读以上词语(每人读两行),教师评价,然后提问初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三。以上词语中“一”或“不”都在哪些声调的前面?(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教师补充这三个声调统称为非去声)都变成了第几声?(第四声) ③教师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规律三:

那么,“一”“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变读成去声?谁能简单地概括一下? ④学生总结,教师并出示PPT肯定并强调:非去声前念去声。 ⑤请1位同学朗读所有词语,师生共同评价。。 4.规律四: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

①教师出示例词,并朗读第一行和第三行的词语,让学生听听词语中间的“一”“不”读的是第什么声调?(没有声调)

看一看、挪一挪、等一等、摇一摇、问一问、

翻一下、讲一讲、忍一忍、闻一闻、量一量

想不开、起不来、行不行、大不了、对不起、

大不大、谈不谈、拿不动、好不好、打不开

②请1位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同时让这位学生朗读第二行和第四行的所有词语。 ③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四:

“一”“不”在这些词语中间读第几声?(没有声调,即轻声。如果有学生答“读第四声”,教师就把以上词语中的“一”“不”都读成第四声,让学生们感受到不自然和不准确)同学们边看边想,这一条应该如何总结呢?

④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PPT规律四,并口头强调: 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 ⑤学生齐读所有词语。

5.“一”“ 不”的变调规律总结(教师出示PPT相关内容,同学们齐声朗读,加深对规律的记忆)

单序末念本调, 去声前念阳平, 非去前念去声, 在中间念轻声。

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双音节词语和三音节词语中“一”“不”的变调规律,同学

们,你们是不是已经完全掌握了“一”“不”的变调规律并能熟练地运用了呢?下面,我将通过词语训练、句子训练、诗歌朗读和对话等形式对大家进行训练和检测。

(二)专项训练 1.词语训练

教师PPT出示下列含有“一”“不”的四字词语,请若干学生朗读,综合检测学生对“一”“不”变调规律的掌握情况。

一板一眼 一唱一和 一丝一毫 一朝一夕 一问一答 不管不顾 不即不离 不伦不类 不折不扣 不卑不亢 一蹶不振 一毛不拔 一丝不挂 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不可一世 不拘一格 一丝不苟 一窍不通

过渡语: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词语中“一”“不”的变调,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准下列句子中“一”“不”的变调呢? 2.句子训练

(1)教师PPT出示训练内容,学生自读。

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

②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

(2)每一句话请2—3人朗读,教师评价。(要求在读准“一”“不”的基础上,重读“一”“不”,把句子读通顺,而且要尽可能读得有感情)

(3)教师范读这两个句子,强调句中“一”“不”的变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句朗读的情感性。

过渡语:在我们刚才朗读的句子中只有三个含有“不”的词和四个含有“一”的词语,如果我们在语句中遇到很多个含有“一”的词语我们能快而准确地读出来吗? 3.诗歌朗读 古诗朗读

①教师PPT出示古诗内容,且脱稿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把“一”变调后的声调用调号标出。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②学生模仿教师的节奏,练习古诗的朗读。

③请3个学生朗读古诗,分别加以评点。重点听评他们的“一”的变调是否准确、诗句是否流畅。

④教师带学生齐声朗读古诗,以教师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们明白看似平凡的“一”,生活中却是不平凡的,充满感情的。

过渡语: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在生活中自如地运用,学“一”“不”的变调也是如此,这叫“学以致用”。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自然地运用“一”“不”的变调来表达我们的语意和情感呢? 4.语句练习 (1)对话练说训练

①教师PPT出示下列三组例句,让学生熟悉内容,教师提出表达要求:像平时说话那样自然, 而且要说出感情。

例1:甲:星期一一大早,我就看见图书馆进了一套新书,咱俩一起去看一看吧! 乙:好吧!你可一定要来呀!你要不来,我也不去,信不信由你! 例2:甲:今天我喝了一杯奶茶,但是没喝完就扔掉了

乙:为什么呀?

甲:不好喝,太甜了。

例3:甲:小王,这个周末你有空吗?我不打算和家人去旅游了,我想去游乐场。

乙:好啊,那咱们一起去,到时候见。

②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教师巡听,随时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尤 其是“一”“不”。

③请三组学生分别表演三组例句,师生评点,然后教师和一个学生练 习第1组对话。 (2)编对话练习

①教师PPT出示下列生活情境,仿照示例,同桌编对话用到一和不, 每人1—2句,然后练说。 A.上街买衣服。 B.回家。

②对话展示。请2—3组学生表演对话。师生评点。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一和不”的变调规律(师生齐读总结的四条规律),为了巩固变调规律知识,我们还通过诗文、儿歌、对话进行了专项训练。希望同学们课下多练习,多运用,因为变调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算真正掌握了它。

四、布置作业:课下,自己确定某一个情境编对话,一定要用到“一”“不”,并且要自然准确地把他们说出来。

五、 课后反思

六、听课教师签名:

七、教师听课意见建议:

第五篇:第二十七讲 上声的变调

教学目标:能掌握上声、

一、不的变调。 教学重点:上声的变调规律。 教学难点:上声的变调朗读。 教学内容:上声的变调。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新课: 水果 粉笔 理想 美好 雨伞 买水果 只有你(双单格)

二、新课。音变的概念:音变就是语音的变化。人们在说话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字),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然的“语流”。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音节的读音要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 普通话的音变包括:变调、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变化等

1. 变调

变调是指在语流中,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使某个音节本来的声调发生变化。

变调:包括:上声的变调、“一”的变调、“不”的变调 (1)上声变调

上声在四个声调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原调的几率很小只有在读单音节字或处在词语末尾或句末时才有可能读原调。 上声有两种变调:

A. 上+非上:变半上---211 练习:上阴: 百般 火车 警钟. 上阳: 祖国 旅行 导游

上去: 讨论 土地 感谢

上轻: 斧子 马虎 伙计

(1)上声 + 轻声(←非上声)→ 半上 + 轻声(附注:211 + 4 )

打听 眼睛 喜欢 讲究(轻声字本调为阴平)

打量 暖和 老实 起来(轻声字本调为阳平)

打扮 买卖 本事 管教(轻声字本调为去声)

(2)上声 + 轻声(←上声)→ 阳平 + 轻声(附注:35 + 3 1) 打扫 小姐 老虎 想想(轻声字本调为上声)

(3)亲属称谓中上声字的重叠 → 半上 + 轻声(附注:211 + 4 )

奶奶 姥姥 婶婶 嫂嫂 姐姐

(4)上声 +“子”(轻声)→ 半上 + 轻声(附注:211 + 4 ) 椅子 斧子 本子 铲子

剪子 小子 傻子 板子

1 耳朵 马虎 宝宝 痒痒(→ 半上 + 轻声;附注:211 + 4 ) 法子( 35 + 3 ;一个特例)

B. 上上相连:前者变成阳平调---35 (上声见上声,前面变阳平) 变调实例: 鱼水--雨水 埋马--买马 涂改--土改 白米--百米

练习:懒散 手指 母语 小组 旅馆 广场 首长 海岛 C. 三上相连:

当词语结构是“双单格”时,前两个音节变 阳平[35]。

展览馆 选举法 洗脸水 打靶场 管理组 手写体

当词语结构是“单双格”时:开头音节处在被强调的逻辑重音------读 半上[211],中间音节变 阳平[35]。

党小组 冷处理 小两口 纸老虎 小拇指 老保守 讨论:“小组长”是何种格式?如何读?(211+35+214 35+35+214) 若一个句子都是上声音节,应怎么读? 例如

1.请你/把美好/ 理想/给领导/讲讲35+轻声 2.请你/给我/打点/洗脸水。

3.请你/给我/买几把/小雨伞 211+35+214単双格 4.我/很了解/你(轻声)

5.展览馆/里(轻声)/有/好几百/种/展览品。双单+轻+原+单双+原+双单 岂有此理(35+214+35+214)

三、课堂练习:课后上声音变朗读。

四、小结:在语流中,由于相邻音节的影响,发生一些音变。主要有上声的音变,

一、不的音变。根据各种音变规律,读准音变后的读音。

五、作业:朗读课后词语。

六、板书设计:

上+非上:变半上---211 上上相连:前者变成阳平调---35 三上相连:

当词语结构是“双单格”时,前两个音节变 阳平[35] 当词语结构是“单双格”时:开头音节处在被强调的逻辑重音------读 半上[211],中间音节变 阳平[35]。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