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论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以其纯美的源泉浇灌了后世的文学之花;汉乐府, 魏晋五言诗架设了通向诗歌的天堂之路;唐诗宋词元曲各以其璀璨的光芒照射着文学的天空;明清诗歌也似万点星星点缀在广漠的诗歌苍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能仅仅围绕着“高考必考古诗词鉴赏”这根棍棒转, 更要从学生的品质、修养, 人格的培养等角度上去考虑, 让学生撩开古诗词那层神秘的面纱, 慕其风采, 醉其芳香, 拜倒在诗歌的“石榴裙”下。
1 理解意象, 把握感情
古代诗词的形象主体主要由诗词中的“人、事物、景”等具体内容构成, 不过古诗词中的形象所指的是古诗词的意象。古诗词鉴赏的第一步应是理解意象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诗人的感情。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组新奇的意象, 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例如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勾勒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古诗词人物刻画不可能是整体刻画, 而是通过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心理变化来完成的。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常常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 即“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古诗词很讲究情和景的交融。谢榛说:“景乃诗之媒, 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以数言而统万形, 元气浑成, 其浩无涯矣。” (《四溟诗话》)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列出一组意象, 透出萧索寂寥的凄清气氛, 抒写了羁旅情怀。
古诗词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沉淀, 使得某些意象有了一些固定的抒情含义。例如“柳”大多抒写离愁别恨, 不管是《诗经》中的“昔我往矣, 扬柳依依”, 郑谷的“会得离人无限意, 千丝万絮惹春风”, 还是李白的“笛中闻折柳”, 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属于此类情感;翻新的意象也有, 如白居易《有木诗八首》 (其一) :“枝弱不胜雪, 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 风吹西复东”, 描绘了一个不畏风雪, 倔强的抗争者形象;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借柳喻一时得势的势利小人。
可以说没有意象不成诗, 只有充分理解意象, 才可以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感情。
2 分析手法, 深入意境
古诗词的手法大致可分为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像“衬托”既可以算是修辞手法, 也可以算是表现手法。一般说来, 像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设问、反问比较常见, 也较容易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但“互文”和“列锦”就一般不为人注意了。
“互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法, 一般有两种形式: (1) 避免词语重复, 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例如“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 (《涉江》) , 这里的“用”和“以”处在相应的位置, 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2) “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意即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另一个省略, 这样可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例如“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应作“谈笑往来, 有鸿儒无白丁”解。再举几个例子, 请大家分析: (1)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2) 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木兰诗》)
所谓“列锦”, 就是把一些名词或名词短语, 组合在一起, 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 达到烘托气氛、创造意境目的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陆游《书愤》里的“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写出了抗金前线战事紧张的场面, 也写出作者年轻时驰骋沙场的英勇。再举几个例子供大家欣赏: (1)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2)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古人写诗十分重视意境, 作为鉴赏者也要深入到意境中去。那么, 什么是意境呢?简言之, 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 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统一, 两者交相辉映。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两句, 似乎花, 鸟, 我三位一体, 都蒙上了感伤的情味, 景物染上了人的情感, 意境耐人寻味。特别是他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 可以说囊括时空, 意境雄伟阔大, 情感悲怆豪壮。
3 品味语言, 欣赏风格
古诗词的语言凝炼、优美, 古代诗人重视对语言的锤炼。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这些都可以看出诗歌创作的艰辛。品味语言, 不仅要弄懂词句本义, 更要善于抓住诗中的诗眼 (字眼、句眼、文眼) 。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其“绿”字诗思深沉, 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 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 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 虽被再次征召回朝, 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 其高度的概括性, 丰富的表现力, 的确让人称道, 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 易“十许字, 始定为绿”。
语言与风格密切相关, 风格是什么呢?我国古代文艺评论家往往用“品格”、“体性”、“风骨”、“风貌”等不同词语来说明诗人的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用“才” (才能) 、“气” (气质) 、“学” (修养) 和“习” (习染) 来说明诗人风格形成的原因。风格实际指诗人诗歌的创作个性和特色。李白的诗想象丰富, 大胆夸张, 语言清新自然, 宛如出水芙蓉般纯美。杜甫的诗大多在安史之乱时写成,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 忧国忧民, 诗风沉郁顿挫。要注意诗人的风格往往多姿多彩。苏轼以豪放著称, 却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感伤;李清照以婉约为主, 却也有“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的火烈和“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奇伟豪迈。因此考察诗人的风格, 要从多主面去分析, 身份、经历、学识、情趣、个性、语言都会给诗的风格打上深深的烙印, 不同的诗人风格各有不同, 值得我们去探究, 欣赏。
总之, 诗歌鉴赏不是翻译, 也不是对原诗词进行再创造。它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选点-表达”的过程, 有其自身的规律“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方法与技巧固然是破译诗歌鉴赏的利刃, 但在教学中除了传授方法和技巧, 还应注意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 只有结合实践并熟练指导实践, 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威力, 以期能收到更多更好的审美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鉴赏诗歌 (特指古代诗词) 。因为诗歌鉴赏不仅是考试的需要, 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需要。正确理解意象, 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准确分析艺术手法, 才能更好地深入诗的意境;深入品味诗歌语言, 才能饶有兴味地去欣赏诗的风格。
关键词:意象,表现手法,语言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2] 萧涤非, 程千帆,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 王后雄.因才施教[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7.
[4] 任志鸿.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M].南方出版社, 2006.
[5] 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