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第一篇: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自强不息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 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 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 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 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

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

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

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 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 《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 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 《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

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 《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 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看来更显卓越。

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

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 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

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

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

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 ——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

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 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

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 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巾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影响着华民族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其中庸思想、仁学体系、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义之德为和谐之基

“和”是儒家哲学ltl煎要的思想范畴之一。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路》。这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点具有差异性 ,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仍然可以在和谐的前提下,携手并进,};结起来一起做事。“和”的思想元沦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着秋极作用,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 ,儒者讲“仁、义、礼、智、信”,其 “仁”与“义”的思想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 Il要起列撼础性作用。

(一)“仁”者“爱人”

“仁者,爱 人也。”《论语 ·颜渊》儒家仁学思想中的“爱人”把握_r一个最 本的价值要索 ,这就足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其实质就是“修己”与“克已”。在儒者看来,见“爱人”无所谓“和谐”;爱人,就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 , 欲达而达人”作为处事做人的准则。予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 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里仁》)

2.“仁则荣,不仁则辱”是儒家哲学中世人的荣辱观,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而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子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沧语 ·灵公》)意为,一个力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最引以为恨的,就是直到死去,三的 予还不能被世人所传颂。这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应去追寻什么样的荣誉。儒家思恕要求人们应该有荣誉心、所谢:“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无耻矣 ;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士荣在于施仁,士辱在于施不仁。”(龚 自珍《明良论二》)“仁则荣,不仁则辱”充分概括了儒家荣辱思想的精神实质。这种观念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平衡人生价值,调剂生命意义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二 )“非义不居”

“非义不居”是儒家思想实践精神的代表,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对形成融洽和睦的人际关 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哲学思想认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皆起源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在此认识的基础之上,儒者们提出重义轻利、崇义贬利、以义代利的“非义不居”思想。

义与利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的轻重取舍在人的生命过程 1|对人生的发腰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儒学更强调义的获取,强调义所赋予生命存在的道德意义。予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与利提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来,一个有德行、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知道的应该是“义”,而 一个无德行道德境界低的人知道的只足“利”。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儒学所推崇的人生境界观和道德境界。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 ,儒学倡导“舍生取义”,它也并不在于要求人们完全放弃利而只顾义。只是说明,当义利发生矛盾激化时,人的行为要去追逐义而放弃 自己的私利。正所谓:“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防义耳。”(《二程论 ·河南程氏外书》) 有高尚德性的人,不足不讨’较利害得失的,只是尽力不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而已,也正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 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种理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操作。儒家“非义不居”的思想 ,为我们构建不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道德标准和方法论依据。

三、礼乐文化的辅助作用

仁学中的“爱人”思想也表述一种最基本的实践主义精神,它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否,是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日:“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孟子 ·梁惠王下》)所以弃“礼”而只讲“仁”,肯定无法建构和谐社会。所谓“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条规和人类生活准则。也就是说,礼的社会功能在于调节人与人之 问的关系 ,使之 和谐正如孔子所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有‘r以礼节之的和,才算真和,才能说得上“和为贵”《论语 ·学而》。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 ,它以“礼”与“乐”的相互支撑来追求和谐的统一,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儒家思想认为,“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是 “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放群物皆别”(《礼记 ·乐记》)。“和”,意味着和合 、和谐;“序”意味着等级、秩序。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统一的。世间没有无序而又和谐的状态 ,也没有不和谐而有序的事物。“礼”规定了家庭、社会、国家巾必须遵守的行 为规范以及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具有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提供给社会生活稳定的发展秩序。“乐”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的总括,是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可以抒发情感,调节性情,感化人的心灵。“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 ·乐记》)。所以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是以一个和谐社会状态为根本指导原则的。而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和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但人际和谐还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如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就必然会产生组织或社会内部的相互对抗 ,人际之间的和谐就会受到破坏。因此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官与天地同节”(《礼记 ·乐记》)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要三为一体,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保障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中庸思想为和谐之准则

中庸思想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庸”即“用”,“中庸”即“用巾”,就是按“1l1”的标准去做,中庸不是折,也不是 中立 ,而是不偏不倚地把握“中”这个事物运动的准则。根据这个准则处世做人,就可以做得完美,恰到好处,是一种“巾正” 的象征,而“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巾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行为准则,一种勿过勿不及的状态。“中”与“和”有着密切关系,东汉郑玄对“中庸 ”解释为 :“名日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 也。”“巾和”一词的含义为按“巾”的标准去做事就会达到一种“和”(和谐)的状态,和谐状态是一种完美的表现,也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荚的理想化状态。

《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达到“中和”,不仅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而且也实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 ,这正是众多儒者梦寐以求的为政之最高境界。《礼记 ·礼运》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这是对“大同”社会状态的描述 ,也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正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明鲜久矣。”《论语·雍也》。

中庸准则可以运用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思想言行等各个方面,在为君治国方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其中,“正”乃思想行为端正,为人处事必求合乎“义”。在经济上,必须“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 尧曰》。坚决反对“放于利而行”《论语 ·里仁》。在文化教育方面,必须要做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中庸准则要求个人在履行道德职责时“无过无不及”,一旦过了应有的度 ,就会使原有的道德要求变质,所谓物极必反。掌握中庸准则,个人必须崇德徙义,但也必须兼德。所谓兼德,就是不偏于一德。仁、义、礼、智、信、忠、孝、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交叉、互补。所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中庸准则在树立个人的行为规范 ,和道德标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总的来说 ,它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和谐社会,以“中庸 ”为方法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在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命系统中,儒者所倡导“仁民爱物”、“民胞 物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礼乐之文化修仁义之德性,正如明朝王阳明所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 ,其与天地万物一也”(《王阳明全集 ·大学问》)。

第二篇:儒家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礼崩乐坏,杀伐不断,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苦不堪言。那似乎已经是一个无法挽救的世界了。但是,孔子却带领着一群弟子四处云游,主张积极入世,以求挽救世道人心。儒家的这种积极入世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十分可笑的。但是,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这种入世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小到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问题,积极入世的思想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指导。

关键词:孔子 入世 责任 勇气 实践

正文:面对纲常殆废的**社会,儒家积极投身于乱世之中,企图通过“人”这一主体的努力来实现政治的和平。而面临着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等问题的人类也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积极入世的思想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善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而改善全人类的生活。

一. 儒家入世思想教导我们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1)孔子的入世之路

在那个道德沦丧、暗无天日的时代里,人们看到的只有战火的硝烟、政权的变更、官员的腐败和生活的残酷。许多当权者为了升官发财,贪图享乐,将肩上的民生大任抛到九霄云外。部分迫于生计的人则选择了与腐败官员同流合污,一起剥削压迫百姓,苟且偷生。还有少数虽关心民间疾苦,但因认为时代无法改变就不用勉强去做的知识分子也选择了归隐山林。因此百姓只能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时候,只有怀揣着自己伟大的政治理想,心系百姓的孔子,仍带着一帮 弟子周游列国,四处宣传仁政思想,主张积极入世,为国为民效力。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不理解,既然入世的道路那么艰辛,社会又不能改变,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要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呢?明“知其不可”为什么还要“为之”呢?我想这也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和那些隐士一样,他们都在忧世,担忧这个国家,担忧这个社会,只是做法不同罢了。隐士可以丢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不管,只管自己去种田,只求自己内心的安宁清净,但是孔子丢不下。孔子说假如社会安定,国泰民安,自己又何必来改变它呢?正是因为现在百姓流离、时局**,我才必须要牺牲自己,来改变时代的潮流。孔子知道这个担子他挑不动,但是,他告诉自己能走一步就走一步,能改变一点就改变一点,哪怕这种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他也要去挑这个重担。这就是孔子,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孔子!

孔子就是怀着这颗澎湃的入世之心而开创了儒学的,后来的学派发展者都无不朝着这个方向向前迈进。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整个儒家学派的共识。此外,孟子更是毫不逊色,直接扬言“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儒家入世思想认为每个人都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可以因为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入世,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两千五百年后的我们更需要有这种精神,积极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2)当今社会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现在的政府官员狼狈为奸、贪污腐败、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是的,官场已经是这样了,你不贪你不行贿,别人就整死你。所以,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同流合污。于是,官场腐败恶性循环,越来越坏,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在这种奢靡腐化的官场上难道不需要那些清正廉洁积极入世的好官,那些不向恶势力低头、坚守原则、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吗?也许,他们不能彻底改变这种腐化风气,但我坚信他们终将赢得百姓的支持!

再如当今社会的经济问题。中国似乎已经没有一家企业是真正的诚信安全了。就食品而言,奶粉是可以导致结石的,柑橘是有蛆虫的,螃蟹是用甲醛泡过的,鸡蛋是含苏丹红的,猪肉是有瘦肉精的„„现在就连药品都是有毒的!企业丝毫不顾顾客的生命安全,只图利益最大化。在这种处处是假,到处是骗得商业竞争中难道不需要那些正规安全的企业,那些透明诚信的企业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吗?也许他们的作用十分微弱,但我坚信他们终将被顾客肯定!

至于中国的文化问题就更为严重了!“五四”运动的偏失加上“文革”浩劫的摧残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导致了国民民族文化素养的下降。由于失去了与他文化相比较的依据,因而无从鉴别其他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更谈不上去吸收其他文化的优质。相反造成了这种盲目追逐、良莠不辨、囫囵吞枣、全盘接收的腐朽文化。在这种盲目否定,全盘西化的文化氛围中,难道不需要那些勇于担当,品学兼优的文人,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人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吗?也许他们扭转不了这种局面,但我坚信他们终将被世人铭记!

而谈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就更需要了。在人人作弊的学习风气中,难道不需要那些诚实守信的人来坚守原则吗?在人人拉关系的工作应聘中,难道不需要那些正直勇敢的人来争取公平吗?在人人攀比的生活环境中,难道不需要那些淡泊名利的人来宣扬不争谦退精神吗?

我想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当今社会需要那些像孔子一样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积极入世,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二.儒家入世思想教导我们要有勇气为自己的理想而坚持 (1)孔子的勇敢

今天的我们说到孔子周游列国也就是一提而过,可孰知这种入世的行为在那个时代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一方面,孔子要离开自己的妻儿,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国家,离开自己大司寇的官位,离开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的舞台。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勇气去放弃这一切。但是,孔子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放弃。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另一方面,周游列国又谈何容易啊!孔子这一路上遭遇了太多太多的险阻。先是“子见南子”的绯闻,再到沦为“丧家狗”的骂名,又到差点饿死的穷途末路。不仅如此,有时候竟连孔子的弟子也对孔子产生了怀疑。更悲惨的是孔子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得以实现,他想为民请命,救百姓与水火之中的重任也没能找到时机完成。我相信这些艰难险阻孔子早就想象到了,可是他仍然带着弟子出发了,这难道不需要巨大的勇气吗!

所以,儒家选择入世的思想主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生活中的我们要大胆的去实践,努力的改变现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百折不挠的走下去! (2)当今社会需要有勇气的人 一名两袖清风的好官面临的是清苦平淡的生活、别人的误解与不屑、下属的背叛与抛弃、上司的打压与陷害、乌纱帽的丢失甚至是生命的威胁!一家诚信负责的企业面临的是高昂的生产成本、微薄的利润、职员的离去、同行的排挤甚至是公司的倒闭!而一名真正的思想传播者面临的是生活的窘迫、别人的谩骂、世人的嘲讽、背地的打压甚至也有生命的威胁!

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作弊面临的可能就是不公正的排名;不拉关系面临的可能就是找不到工作;不攀比不竞争面临的可能就是被误认为不思进取。

是的,这些挑战十分艰巨,但与孔子所面临的困难相比,这又何足挂齿!而历史证明,孔子做到了,孔子不怕千辛万苦,不畏强权、不顾生命的安危义无反顾、坚持不懈、百折不饶地积极入世,为自己的伟大理想而奋斗了一身!

所以,孔子的入世之路给了我们道德实践方面的勇气。我们也应该向孔子学习,在做那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正义之事时鼓足勇气。做正确的事,没什么可怕的!

三.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入世

首先, 我们必须明确入世的必要性。其次,我们每个人都要有 积极入世的思想,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再者,积极入世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孔子那样的大人物,也不是要求我们必须做官、做商人、做思想传播者。那样的人物是需要的,但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那样去做。作为一名凡夫俗子,我觉得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就可以算作入世了。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四.对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质疑。

虽然我十分赞同这种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但我对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却表示怀疑。因为,我觉得无论春秋时期的问题还是当今社会的矛盾没有什么“不可”的。我觉得不管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人都是可以教化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难移”不是不可移!

人性的向善、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类的发展都可以像那首歌唱得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也就是说“世界变成美好未来”的前提是“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而人性的向善、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怀着积极入世的思想,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做好自己的本职做起。

参考资料: 视频:

鲍鹏山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百家讲坛

书籍:

南怀瑾 《论语别载》 复旦大学出版社

课件:

陆志东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第三篇: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儒家思想,经过后人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展,延续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信仰;是早期的礼制的规范和规则;是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心中对自己以及家庭和国家信仰的图腾。显而易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对当今的教育思想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仁”。 “仁”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是家庭的关系,又是社会的政治关系。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则可以看做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出身自一个贵族家庭,因此他的生活他的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息息相关的,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 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在此之前,只有王公贵族的胄子才能接受教育,普通的百姓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当时教育体制招生对象的革命,从此,无论贫贱,无论职业,无论阶级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就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孔子提出儒学的初期,因为那个兵荒马乱纷争的年代,与孔子仁政的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并没有得到诸侯的认可。直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呼声下,华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因为“三纲五常”等等思想深得统治者们的欢心,儒学思想此时正好为统治阶级对于加强集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封建统治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认可从思想根源上抓住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并为其后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的集权统治打下了基础。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也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拥有了国家观念以及维护国家与民族统一的信念,这比西欧最早的民族国家早了十多个世纪。这是这种强烈的民族统一观念,当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候,中国人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然而历史在不断前进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口号已经成了封建王朝的断壁残垣下的尘埃。我们走进了大学的伊甸园,在这里似渴地汲取着不同的思想,分门别类的科技知识。我们以为孔子和茫茫历史长河中那些知名人物一样,只成为了教科书中的几颗字眼,或者是偶尔矗立在某处风霜雨雪中的一尊雕像,再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不是,孔子曰,学而不厌,孔子曰,温故知新,孔子曰,诲人不倦,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提倡出来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孔子教育我们,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仁者特别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做到以上为人的基本要求时,再去学习知识。孔子首先强调:做人与读书,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无学文,但不可学文而无行。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知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我们高尚的道德素养,增长我们的知识学问,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人生价值。 孔子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除此,我想还应当学习他的这种谦逊和大度。

第四篇: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他的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法学、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给人以很多的借鉴和启迪。

一.韩非奉行法治的优越性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喜谈道德,忌讳刑法。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下,韩非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倡导依法治国,韩非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阐明其合理性,为法治思想扫除心理和思想上的障碍。韩非所有的法制思想的理论出发点是法制,他认为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正确选择甚至唯一出路。对于这个思想前提,韩非做了说明。

(一)道的无为与依法赏罚蕴含了法治的正当性

韩非认为,人要图谋远虑、功成名就,就必须效仿道家的虚静”无为” ①。(“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他告诫君主,携带喜恶之心对待百姓只能引来麻烦而事与愿违,达不到治国的目的;治理国家应不存喜恶之心,推行法治、依法赏罚。

(二)人的自私自利推导出了法治的必要性

韩非从人性的角度论证说,统治天下、治理国家应遵循人性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情况。那么,什么才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呢?韩非指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 (《韩非子·心度》)“好利恶害,①源于 “《韩非子》与道家”一贴 来自国学数典论坛数典研究(原创文章、不发布书籍)发表于 2010-12-29 16:50:30 本帖最后由 抱真子 于 2010-12-31 12:45 编辑

夫人之所有也。”(《韩非子·难二》)在韩非看来人不仅好逸恶劳、天生懒惰,而且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对于本性如此的人,若不用法加以惩治,必然发生混乱;如果依法赏罚,则迎合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法的功效性伸张了法治的合理性

韩非强调法术的功效性,他指出,实行法治,暂时痛苦却可以长久得利;实行仁道,苟乐而后患无穷。②进言之,推崇法治是因为法术具有工具价值,依靠法术治理国家能够事半功倍。在韩非看来,法具有工具性,便于处理各种事物,为了增强它的效果,在立法之时就对功害进行了权衡和取舍。

(四)时代变化和道德软弱印证了法治的唯一性

在利用道德手段治理国家这个问题上,韩非反驳说,古代资源多,人口少,人民生活不费力就可以吃饱穿暖,所以不必争夺。如今的社会人口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时代变化,治理国家的措施也要相应改变。识时务者应抛弃先王的老条框,针对新情况制定出新方法和对策,韩非呼吁不断变法,随着时代改变及时更换统治策略。他强调,法术优于道德,道德的仁义只能起到纵容娇惯的作用,不能改变人好逸恶劳的本性。

总而言之,韩非在这四个方面互相印证了他奉行法治的信心,并为依法治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韩非奉行法治的理论基础 ②《殊途而同归,墨子与韩非子哲学的比较研究》 作者:魏义霞 来源:《齐鲁学刊》 时间:2009年第三期 出处:新法家

在这方面,韩非的法学思想以法、术、势为核心展开,并在法、术、势三位一体③的建构和实施中伸张了自己的法治路线和立法原则。

(一)法、术、势三位一体

法家学派源远流长,韩非的法学建构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先驱,是对其吸收和借鉴的结果。法、术、势也不是韩非的独创。关于这三派,有更权威的描述。我且引用。民国时期的史学家张荫麟在他的唯一的一部史学著作《中国人史纲》中这样写道:‚韩非以前的法家有三派,其一重‘术’,以在战国中期相韩昭侯的‘郑之贱臣’申不害为宗。所谓‘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那些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其二重‚法‛,以和申不害同时的商鞅为宗。他的特殊政略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其三重‚势‛,以和孟子同时的赵人慎到为宗。所谓势即是威权。这一派要把政府的威权尽量扩大而且集中在人主手里,使他形成恐怕的对象,好像压臣下。这三派的注意点,韩非兼容并顾,故此说他集法家的大成。‛在借鉴前人思想资料的过程中,韩非进行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他强调法术势三位一体,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巨大的威力。

(二)禁心、禁言、禁事的法治层次

韩非认为法治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禁心、禁言、禁事。按照韩非的说法,法治达到极致,不仅可以约束人的行动、言论,而且可以规范人的思想。人们迫于法律的威严而不敢造次的结果是法、术、势巨大威力的体现。 ③《韩非的法、术、势思想述论》 作者:娄松 吉林大学 来源: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年

其实,法家推行的法治和儒家的得知主张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具体地说,道德给人提供的是最高理想和审美目标。道德给人提供了无限的可塑空间,使人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法律规则规定了人的时空限度,使人变得实际和真实。

三.在韩非思想下的和谐社会法治

(一).韩非启示之道德与法

众所周知,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场空前的伟大壮举,这种新型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偏离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和谐社会需要与之配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当前,人的道德水平也参次不齐加之物质利益的诱惑,让每个人都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那等于天方夜谭。

在这种情况下,用带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比用建议性的道德引导要现实和迫切的多。有人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贪污受贿、玩忽职守、以权谋私、吸毒贩毒等丑恶现象说成是道德滑坡和精神堕落,这是不全面的。如果说这些现象的泛滥是一种道德滑坡,那么,导致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法制观念的不健全。许多人趁改革之机,钻法律的空子,加之打击不力,致使问题越聚越多。

要根治这些问题,加强道德教育很必要。但其根本出路健全法治制度,用完备、详尽和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规定每一位公民的行为。韩非认为,法律不仅可以杜绝君主以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国,而且可以使群臣为官廉洁、防止腐败。韩非这段话引人深思:“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韩非子·诡使》)

(二)韩非启示之法治与普法

韩非认为,要真正推行法治,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凡事都讲以礼相待。这种观念严重妨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说,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是以法律为依据来理顺各种关系。增强法治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在这方面,韩非以法为治的言论具有不容低估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法治实现的前提是法律法规的详尽健全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这无疑具有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过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法治建设也正在逐步走向完善。然而,许多环节仍处在初步阶段,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想象仍然存在。尤其在面对一些新问题时法律法规中的一些空白和欠缺更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许多刑事案件、民事纠纷就根本没有现成的法律可以遵循,这给执法人员判案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造成了公民行动和思想上的困惑。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完善法制法规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与此同时,法律法规的实现是靠人来完成的。有了法律条文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它深入人心,成为有力的武器。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就是法律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即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位公民都知法、懂法。在成立新中国后,我国曾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扫盲工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盲比例很高,大多数中国人还不习惯办公证、请律师、签合同或订协议,有些人甚至一直沉睡在礼乐教化,一诺千金的神话中。这种现实状况要求

有关部门和执法人员必须加大普法的广度和力度。使法律走进每位公民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形成一股无形强大的力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方面,韩非及法家的思想言论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综上所述,韩非

第五篇:柏拉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从小在舒适的或许是富裕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一个漂亮、精力充沛的的青年。之所以叫“柏拉图”,据说是因为他肩膀宽阔的缘故;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并且在科林斯地峡运动会中两次获奖。 通 常哲学家是不容易从这样的青年中培养出来的,但柏拉图敏感的心灵在苏格拉底的“雄辩术”竞技中找到了新的乐趣。与苏格拉底的相遇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他曾说:“感谢上帝,我生为希腊人而非野蛮人,生为自由人而非奴隶,生为男子汉而非女人;尤其是,我生逢苏格拉底的时代”。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对其影响的 巨大。

虽然柏拉图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两千多年,但其思想的价值会永远的在后世闪光。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 的对话录仍然是世界上一个无价之宝。其中最好的是《理想国》,它自成一部完整的论文,柏拉图把它变成一本书;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他的形而上学、神学、伦理 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和艺术理论。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带有时髦和现代气息的问题: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与节育,优生学,尼采的道德与贵族 政治问题,卢梭的回归自然和自由教育问题,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样样都有。这真是富裕的主人款待高贵的客人的一桌盛宴。 爱默生曾经这样称赞道:“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并将欧玛尔称赞《古兰经》的话转移给《理想国》:“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们的全部价值都在这本书里了。”

在这里我们只简单的介绍柏拉图的优生学、教育观和爱情观,以及它们对现今世界的积极意义。

柏 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了优生学,虽然比起现代优生学理论,还少了一点,但已经很完备了。他提出了两点优生学理论:一。精选健康的祖先。身体是第一位的, 家族中有遗传病史的配偶,结婚后很有可能遗传。现代遗传的三大杀手是高血压、癌症、白血病和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糖尿病。尤其是白血病,即使骨髓移植,世界 上骨髓移植后活的最长的只有十年,一般人只能活一年甚至几个月,而且死的更痛苦。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智商问题,平时生活中那些处理事情得体的人智商也高,学 习好的人智商也高,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些能按着形势走的人智商也高得很。所以,对一些大学生朋友们,为了你们下一代的智商,谈恋爱可以在本科阶段,但结婚 要在研究生阶段。当然智商的高低绝对不是仅仅由学历决定的。二。优选时间。柏拉图说过男性结婚最好是在30-45岁之间,女性最好在20-40之间,但现代的研究表明,男性最好在30到45之前,女性在24到27岁。那么结婚的时间呢?柏拉图认为五一前后最好,这样的话,怀孕在

5、

6、7三个月,怀孕三个月后是胎儿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那时候将是

8、

9、10三个月,正好是秋天,我们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时令性的瓜菜水果应有尽有,母亲吃什么有什么,并且吃大自然的东西是最好的,天人合一,生出来的孩子也比较聪明,那些反季节的食物肯定含有某些药品,对胎儿有一定的影响。一般不出意外的话,到了第二年的

3、

4、5月份便是孩子出生的时候,这个时候正是春天,万物苏醒,天气不冷不热,孩子的发育也快,三个月后是

6、

7、8三个月,正值夏天,但是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抵抗能力,即使开空调也没有问题了。

这 就是柏拉图的优生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对现在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柏拉图的优生学理论,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为了培养哲学王的学前教育的一部分,用现 在通俗的词来说就是“胎教”。孩子出生后,就将面临对他们一生有巨大影响的受教育问题,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说一下柏拉图的教育观。 对于教育,柏拉图主张,在人生的头十年,教育应以体育为主,每个学校都有一座体育馆和运动场,全部课程都将是体育,让孩子的身体练得棒棒的,根本不用吃药。他不能容忍全国都是没病装病或体质虚弱的病号,理想国必须开始于人的身体。

然 而单纯的竞技和运动就会使人的动作过于粗暴,那么怎样才能使性情温和的人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勇气呢?柏拉图提出音乐或许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心灵在音乐中学会 了和谐和韵律,甚至学会倾向于公正。因此这些孩子在十岁到十六岁时,他们会接受音乐的熏陶,从而变得勇敢但又举止优雅。十六岁之后,会放弃个别的音乐训 练,取而代之的是教给他们一些数学、历史、科学等理性而抽象的内容,但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也会利用音乐来赋予他们吸引力。

在 二十岁的时候,这些孩子将会面临一个考试,类似于现在的高考,当时称之为“大筛选”,他们会受到一些艰难困苦和竞赛的磨练,每一种能力都有机会显示出来, 每一种愚蠢也都有机会暴露出来。那些落选的人会成为商人,管理员,工匠和农夫。通过初试的人将再受十年身体上,心灵上和性格上的教育和训练,然后他们将面 临比初试严格得多的第二次考试,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成现在的考研。在这次考试中的落选者将成为国家的辅助者或行政助手和军官。

通 过这样的两次考试,那些经历过历次选择的风浪而幸存下来的人,已经年满三十,常言道:“三十而立”,是不是该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了?然而,在这个这 时候,他们才开始他们为期五年的哲学训练。五年的哲学教育之后,他们已经三十五岁,但是,柏拉图说了,在接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中,等待他们的不是封官 鬻爵,也不是飞黄腾达,更不是万千人民的敬仰羡慕,而是十五年的世俗教育!柏拉图“让这些哲学博士从哲学的巅峰落入世态人情的“地穴”。他们将同生意人, 同精明贪婪的个人主义者,同蛮横的人和狡猾的人相竞争;他们将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学习生活本身这一门课;他们将在世界无奈的现实中碰伤手指和;他们将靠自 己从高傲的额头上留下来的汗水去谋生。”

经 过这样的教育的人才中肯定有一些会在压力的重压之下垮掉,但那些存留下来的人,饱经风霜,年过半百,头脑清醒,自力更生,学者的自负已被残酷的生活磨得荡 然无存,被生活这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模样,他们已然变成了生活中真正的强者——这些人最后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家的统治者。 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再看一下我们当今的教育制度。前不久,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然而0:15的比分,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没有给体育足够的重视,况且还是北京的学校。还 是毛泽东说的好:“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除此之外,我一直觉得柏拉图的世俗教育对当今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中,有很大一部 分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心太浮躁,高的职位做不了,低的职位不愿做。其实,我们真该学一学柏拉图提倡的,把学者的自负收起来,低下高傲的头颅,脚踏实地的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但是低头绝对不是让你放弃进取的动力,低下头颅是为了更好的扬起头,我们应该做到不卑不亢,从容不迫。

介绍完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接下来我们就不得不谈一谈他的爱情观了。 柏 拉图其人长得很漂亮,但是一生未娶,位列历史上十大著名光棍之首,以他名字命名的“柏拉图式爱情”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用我们今天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 是“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欲而向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 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 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我们当今的时代可以说有了很完美的表达,比如说网恋,双方虽然素未谋面,但却可 以在网上爱的死去活来,并且可以充分的发挥人们的想象力!但是在我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未免太过于浪漫以至于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当然,中国著名的哲学 家金岳霖为了才女林徽因确实终生未娶,传为一段佳话。

其 实柏拉图一直都在强调爱情的重要性,他曾说过:“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 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向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失去 了一切的一切,无力面对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虽然我们不必像一句话说的那样:“我愿化身为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只求此少女从桥上走过”;也不必像柏拉图提倡的精神恋爱那样完全的禁欲主义。但是至少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这样的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一点浪漫主义,多一点诗意情怀,就当是为了年老时的一份回忆,也该在爱情的阶段中多一点精神的交流。

在 我看来,柏拉图的教育观和爱情观对当今社会,至少对我自身来说,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也希望能对别人有所帮助和启迪。那个时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 思想的永恒会一直都存在着,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追求思想的完美,那么其他的东西,即使不尾随而来,也会失去了而浑然不觉。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 论文资料 第1张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