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起点和终点的名言
第一篇:人生起点和终点的名言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今天再次观看了 《阿甘正传》 好的影片每次观看都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 遗憾的是, 我仍然没有脱离一个普通观众,给我带来最大感触的仍然是剧情和台词。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懵懵懂懂的觉得阿甘活得是一种人生境界, 今天再看的时候终于 想通了。 阿甘上小学之前,校长说他的智商只有 75,只能进入特殊学校。而阿甘入伍的时候,长官 说他是个天才,智商一定有 160,从 75 到 160,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长官一语道破天 机。 我总觉得人生就像一个圆,有些类似于佛家所说的轮回。 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懵懵懂懂,随着人的成长,想法越来越多,顾虑的也越来越多,面对 的诱惑越多,意志越受到考验,但你在生活中不断前行时,当有一天,你突然觉悟了,对一 切都看淡了,不为所动,无欲则刚的时候,那么就又
生。 突然觉得这个羽毛的轨迹好像珍妮的人生, 珍妮的一生动荡飘零, 不愉快的童年造就了她渴望自由的个性, 也造就了她性格中的不安定 的因素。 珍妮的一生代表着一个普通人的一生, 出生, 成长, 领悟, 我想当珍妮去世的时候, 她也一定会将一切看通透,回到最初的起点上来。她飘零的一生中遇到阿甘,动荡后回归平 静,嫁给阿甘,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最终死去,离开阿甘。是不是很像那个随风飘荡的羽 毛。 在珍妮的墓前, 阿甘说他母亲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这句话恰恰反映了阿甘的一种随遇而 安的人生态度。当死亡来时平静的接受他,既然死都不怕,那么还有什么可怕的呢。阿甘一 生橄榄球队员,当过兵,做过乒乓球国手,做过捕虾船长,是个富翁,甚至在自己不知道的 情况下还挽救了若干个公司还发明了文化衫, 但是不论外部的环境怎么样, 阿甘心中始终有
坚定的信念,当他的精神世界足够强大,意志足够坚强的时候,外部的环境就显得微不足道 了,因为那已经无法影响你的悲喜了。 那天常萍老师说,现在的人缺少的精神是纯粹。什么是纯粹,就是心之所至,行动所至。不 问前因,不问后果。阿甘就是这样纯粹的一个人。他单纯,他质朴,没有过多的欲望,贪和 嗔他都没有。他似乎对于痴这个字特别执着,可是在导演的演绎下似乎也变成了一个优点。 他的执着, 他的痴情, 都感动着观众。 他对于珍妮的爱, 对于事情的坚持和执着。 他很简单, 一眼就可以看到底。就是这样的纯粹,确实很多人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 总觉得导演把阿甘想得太过于理想化了, 同时导演在阿甘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含义, 在这部片 子中也隐含了导演对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现象的思考,并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来。 这部电影是值得一遍遍回味和一遍遍重温的,每次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不同以及想 法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颇有温故而知新的味道。 现在我以我这有限得可怜的阅历能够 有上面的感想,希望在以后我再次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后有更深刻的领悟。
第二篇:人生的起点与终点
生和死是一对孖生兄弟,死对他的哥哥眷恋不已,生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可是生却讨厌他的这个弟弟,尤其使他扫兴的是,往往在他举杯畅饮的时候有,死突然出现了,把他斟满的酒杯碰落在地上,摔得粉碎。
“你这个冤家,当初母亲既然生我,又何必生你,既然生你,又何必生我!”生绝望的喊道。
“好哥哥,别这么说。没有我你岂不寂寞?”死心平气和他说说。
“永远不!”
“可是你想想,如果没有我和你竞争,你的享乐有何滋味?如果没有我和你同台演出,你的戏剧岂能精彩?如果没有我给你灵感,你心中会涌出美的诗歌,眼前怎会展现美丽的图画?。
“我另可寂寞,也不愿见到你!”
“好哥哥,这可办不到。母亲怕你寂寞,才让我陪你。我怎能不从母命?”
于是,忍无可忍的生来到大自然母亲面前,请求他把可恶的弟弟带走,别让他再纠缠自已。然而,大自然是一位大智大慧的母亲,决不迁就自己的儿子任性。生只好服从母亲的安排,但并不会母亲如此安排的好意,所以对死始终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怨恨心情。
第三篇:人生起点与终点读后
《人生起点与终站》读后感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南师随机对胡君(胡松年)等所讲。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积聚皆消散”,一个人穷苦出身,拼命赚钱发财,不管赚了多少财富,终究会散掉;“崇高必堕落”是指地位高了,一定会下来,上台一定会下台;“和会终须别”,大家在一起,总有一天会散的;“有命咸归死”,有这个生命,最后还是死亡。 这本书初初读来于我而言无异天书。尽管南大师已经用了最浅显的字句去解释,但依旧如坠云雾。南大师从“死”讲起,以“入胎”为终,这本身就从顺序上颠覆了我们对“生死”的观点。不是先有“生”才有“死”么?为什么南大师要先谈“死”再言“生”?直到在书中读到了这么一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源名色,名色源六入,六入源触,触源受,受源爱,爱源取,取源有,有源生,生源老死”,这时我才明白南大师如此著作的用心。原来,生命的开始竟然是来源于我们一直所恐惧的“死亡”。在我们身边,很多人也许能明白“生既是死”,是因为从“生”的一刻开始,我们的生命实际上就是开始走向“死亡”的过程。但要理解“死”既是“生”,对普通人来说的确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在大多数人眼中,死亡就意味着终结。所以我所理解的是南大师要告诉我们:“死”并不意味着终结,“生”源于“死”。
此处只有循环往复,只是形态不一。而以什么形态存在,则有因果决定。
人生起点与终点,是人生旅途的两个端点,每个人的起点是不同的,有的人从小出生在名门富贵家族,有的人却从小就受了很多的苦,尽管如此,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人生的意义更在于自身奋斗的过程,一种经历,就算结果很苦涩,很无奈,只要能在弥留之际能够问心无愧,觉得生活充实,也是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功的典范. 我们有太多的“得不到”,所以“生”是苦的。若要为“生”不苦,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所得到的终将失去,只有学会“放下”,放下那些会蒙蔽我们智慧的“浮云”,以慈悲的心怀面对世界,才能让自己的心从浮躁走向平静,在平静中体悟生命的脉动。如果我们终能连“生死”也可放下,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放不下”的呢?、
张静
第四篇:起点和终点教案
第2课起点和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第五篇:《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模型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恐龙模型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为了公平比较与准确测量,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赛跑等。本课将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学会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用在纸带上做标记来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学生将在纸带的一端画青蛙的起跳点,再根据青蛙跳跃的位移在纸带上画出终点的标记,完成表征起点与终点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思考:终点究竟是在青蛙的头部画线,还是在尾部画线?甚至有学生可能会要求其他同学与自己的标记方法一致,这些都指向比较与测量中的公平与准确问题。另外,用纸带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很好地呈现青蛙三次跳远的结果,便于展示、交流。在研讨中,学生将认识到纸带的长度就代表青蛙跳跃的距离,或者说是它移动的距离。教师要鼓励学生改变他们有关长度的表述,从而帮助他们完成从长度到距离的概念转变。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说他(或她)的纸带比另一个学生的长,可鼓励这个学生使用“距离”一词,即可以说:“我的纸带更长,表明我的青蛙跳的距离更远。”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比较长度的意识,本次课比较青蛙跳远的距离,不再是一个物体的首尾长度,而是一个物体位移的距离。已有认知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不变,而现在物体的位移每一次都可能不同。学生活动时,反复运用起点和终点,这个“点”演变成“线”,起点是共同的起始线,终点是标记的终止线。因为跳跃的距离没有留下痕迹,当自己的青蛙多次跳跃的距离相互比较,或是与同伴的青蛙跳跃的距离比较或是与小组其他成员比较不便时,表征距离的纸带应运而生。“比较”进阶到“比量”,为“测量”做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青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比较青蛙多次弹跳的距离。 难点:知道裁剪纸带的方法,纸带的长度代表着青蛙跳远的距离。 【器材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1只玩具青蛙、1条纸带、1支彩笔、1把剪刀、1个胶棒、1把直尺。
每两名学生:1张对开大纸。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一)导入。 游戏:跳远比赛
(游戏说明:请高矮不同的两位学生到讲台前的空地进行跳远比赛,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比赛完成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一:你认为他们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问题二:他们是怎么做到公平的?
2 问题三:怎样知道每个人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跳远比赛的活动,学生会认识到确定和标记起点和终点对比较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二、探索:青蛙跳远比赛
(一)试玩玩具青蛙。 1.体验青蛙跳远。
教师分发玩具青蛙,每人一个,让学生练习青蛙跳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青蛙跳跃一段距离。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让每一位学生都熟悉青蛙的玩法,尝试进行起点和终点的确定和标记,并理解青蛙跳跃的距离就是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2.提问: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青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青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青蛙跳了多远。
(二)确定青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画线的方式记录了青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青蛙的跳远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青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教师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青蛙,让学生看清青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一条终点线和一个青蛙,让学生注意青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三)青蛙跳远比赛。 1.发材料。 2.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四)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1.比较自己青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青蛙的跳远距离。
2.比较小组成员的青蛙跳远距离,确定“哪只青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3 3.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谁的青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青蛙。
三、研讨
1.教师提问:在小组中,谁的青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2.提问:
(1)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们为你提供了有关青蛙跳远的什么信息? (2)你的青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需反复提醒:对齐起点和确定终点。
设计意图:①认识纸带表征距离的作用;②确定起点和终点进行比较的重要性;③拓展思维,学会比量的多种方法。)
【板书设计】
起点和终点
共同的起始线、终点线公平
起始线
【相关表单】
青蛙跳远记录
姓名:月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