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第一篇:企业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食科一班
姓名: 曾浩学号:20124190510
3课程名称:食品企业管理
摘要: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本文从绩效管理的概述、当前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企业绩效管理的综述,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绩效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关注重点。
关键词:绩效管理、企业管理、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竞争永远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大部分企业的成长,是源自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成长将主要依靠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所培育的独特竞争力。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必要的程序,运用在每一个组织中,如果设计的合理,绩效管理能使企业中的每个部门的活动和每个员工的努力都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就会成为企业战略落地的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体现企业战略执行的能力,其重要性引起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关注。绩效管理是所有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综合,可以说,企业的管理就是企业对绩效的管理。尽管绩效管理有着它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企业的实施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1.1绩效管理的涵义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在职责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并且在管理实践中创造机会,促进员工取得有效成果的过程。西方国家对绩效管理进行过很多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针对绩效管理的含义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最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这种观点是从对组织绩效进行管理角度来解释绩效管理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是英国学者罗杰和布莱德普(Rogers,1990;Bredrup,1995)。其核心在于决定组织战略及通过组织结构、技术事业系统和程序来加以实施,这种观点并不考虑个体因素即员工受到的技术、结构、作业系统等变革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员工绩效的系统,这种观点是从对员工个人绩效进行管理的角度来解释绩效管理的,其核心在于将绩效管理看作组织对一个人关于工作成绩以及其发展潜力的评估和奖惩[5]。
第三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事综合管理组织和雇员绩效的系统,即组织和人员整合的绩效管理,在这一观点中所强调的重点也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更加强调组织绩效,绩效管理通过将每个员工或管理者的工作与整个工作单位的总旨连接在一起,来支持公司或者组织的整体事业目标;其二是更加强调员工绩效,绩效管理的中心目标是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其绩效,并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结合在一起来提高公司的绩效[6]。
因此,我们认为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侧重于信息沟通与绩效提高,强调事先沟通与承诺,它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1.2绩效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及全部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绩效管理奠定了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战略是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的实现要依靠组织的所以成员、按一定的职责和绩效要求、通过持续努力和发挥创造性来实现,因此绩效管理的系统成为企业战略控制系统落地的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其次,绩效管理能够增强企业计划管理的有效性。绩效管理能使企业中每个部门的活动和每个员工的努力都朝向企业目标,从而强化了企业中对业务的计划性,增强了计划管理的有效性。再次,绩效管理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有效工具。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组织通过对考评指标维度及权重的设计,可以引导和强化员工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的价值导向,形成核心的价值观,这更有可能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人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建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企业在管理中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手段和开发工具。绩效管理虽然处于人力资源的核心地位,但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因此,正确分析和认识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和寻求有效的绩效管理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虽然许多企业都在运用绩效管理,但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陷入绩效管理的误区。张红梅(2004)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设想指出企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仍然存在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对考核的目的理解不够全面、对研发等部门考核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使得目前考核结果的效用有限,考核容易流于形式。鉴此,提出了改进设想。吕华(2006)对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四点。
•
•
•
•把绩效考核当做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存在主观性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不当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缺乏统一性
朱建平(2007)专门针对绩效考核在企业中存在问题,提出了10类典型问题。1)绩效考核的非科学性。2)绩效考核基准模糊化。3)绩效考核角度单一化。4)对绩效考核体系理解的发散性。5)考核过程的形式化。6)考核结果无反馈。7)考核资源的浪费。8)考核者态度的极端化。9)业绩考核方法的选择不当。10)考核者心理、行为上的错误。王新安(2008)指出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企业不但在建立新的绩效管理制度方面总体上进展不大,而且前行的道路上仍将举步维艰。企业如不能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他对中国大部分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就如何解决中国企业绩效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探讨。他还特别指出人力资源部门自身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多以传统人事科、劳资科改头换面组建而成,其职能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和错位。这种职能的错位使得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29]。雷军(2009)在论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第一次将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提出了当今企业在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是:绩效管理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一致[30]。蒋丽春(2010)认为很多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忽视了员工
的重要性,绩效管理是一项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绩效管理方案制定并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到员工目前的思想状况与承受能力,积极展开培训教育工作,强化员工的正确行为,克服低效行为并不断改进, 为日后绩效管理体系健康、持续、有效地运行奠定基础[31]。
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都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3.2实施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如何解决绩效考核的问题朱建平(2007)提出了3点措施1) 预防性措施。。一般包括: 聘请人力资源专家共同设计科学、客观、准确、可行的绩效考核体系; 对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进行培训, 建立沟通机制; 设计和实施完善的员工上访系统;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2) 对策性措施。主要包括: 对绩效考核系统进行实验、典型流程与事件示范、全员参与绩效管理等。其中, 全体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是关键。3) 控制性措施。完善的控制体系和手段能保证系统可持续的良性运作, 一般包括绩效考核监控系统、绩效考核审计等。郭宁(2009)在现在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中较全面的阐述了如今企业应如何有效的进行绩效管理,他指出1)要提高对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2)明确企业战略和目标。3)建立分层多模式综合绩效管理体系。4)构建企业绩效管理系统。5)建立以企业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综上所述,绩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解决企业管理中难题,促使企业管理绩效的提升,糟糕的绩效管理反而会产生问题,降低组织绩效。只有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探索与完善,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又具实践操作性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论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管理活动都是提高组织绩效的实践,例如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甚至企业文化管理等,而利润不再是企业绩效管理的终极目标。以所有者角度从外部对企业整体绩效进行总体评价与控制无疑是必须的。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单元,企业必须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通过消费社会资源而产出相应的社会价值,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何妍.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1.[2] 蔡剑、张宇、李东.企业绩效管理:概念、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8-111
[3] 李秀芬.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5.
[4] 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 陆庆平.企业绩效评价新论[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6] 杜胜利.企业绩效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 杨锡怀,周鹏,孙先定,等. 中国钢铁行业重点企业中战略集团与绩效关系的研究( 1993 -
1994 年)[ J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 1) : 75 -78.
[8] 池国华. 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研究[M ].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58 -92.
[9] 徐学军,邹明信,梁朝华. 制造企业运作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J ]. 工业工程, 2006,9 (2) : 53 -
57.
[10] DEM IRBAGM, TATOGLU E, TEKINKUSM. An a2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QM implem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urkish SMEs[ J ].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 17 (6) : 829119.
[12 ] 周长青. 当代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创新的若干问题研究[D ]. 厦门:厦门大学图书馆,
2001.
第二篇: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保证上层决策的方针、目标、政策具体落实和实现的基础, 是上层管理得以保证的基石。它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还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产品的质量和营销, 是企业赖以持久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本文从生产现场管理定义、基本内容、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方面对生产现场管理的发展进行简单阐述,并就现今生产现场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产现场管理 发展历程 现状 发展趋势
一、前言
19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场管理雏形以“科学管理原理”的部分形式出现,此后工厂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不断将之完善。经历了福特的大量生产方式、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管理方式、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敏捷制造阶段的发展。伴随着21 世纪的来临,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现场管理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法宝之一。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生产现场管理逐渐发展为具有各国特色的管理方式。但生产现场管理所使用工具且大同小异。本文献综述从生产现场管理入手,回顾了生产现场管理发展历程,简述了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管理工具。比较当今中外生产现场发展现状,对生产现场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生产现场管理的定义
所谓现场,广义上,凡是企业用来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都称之为现场。如厂区、车间、仓库、运输线路、办公室以及营销场所等。狭义上,企业内部直接从事基本或辅助生产过程组织的场所,是生产系统布置的具体体现,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基本要素之一。一般所说的现场指的是狭义上的现场。
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
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三、生产现场管理的发展历程
作为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现场管理伴随着生产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批量生产、柔性制造、精益生产等过程。这其中人际关系 行为科学、权变理论等科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生产现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下面简要介绍生产现场发展的主要阶段。
1、生产现场管理的雏形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进行了三个著名的实验,即,搬运生铁实验、铁锹实验、金属切削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项研究,总结出了W·泰勒理论,即科学生产管理理论。科学生产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在生产现场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通过对工资制度、组织结构、时间研究以及劳资关系进行研究,消除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把最佳操作方法通过标准化,使之成为必须遵守的操作规程。让大家都学会最佳操作方法,使工人在付出同等的体力劳动条件下,成倍地提高生产效。在泰勒科学管理的基础上, 20 年代美国工程专家福特开创的流水生产技术和大批量生产模式,将其汽车生产标准化,简单化,专门化,迅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使得福特公司迅速发展壮大。
2、丰田生产方式
1950年丰田公司在考察了美国的福特、通用等最先进的汽车公司之后,结合日本当时的国情,开创了一条发展日本汽车产业的新路。经过20年的
努力,终于创立了对汽车工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田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它制造的汽车质量高、成本低,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丰田人在不断摸索的实践当中,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如准时化生产、看板管理、生产标准化、快速换模、作业标准化、设备合理布局、改进活动、现场管理等,大大丰富了现代生产管理的内容。
3、精益生产方式
美国的汽车市场在受到日本汽车工业的冲击之后, 1980年美国福特公司最先去日本进行了考察,发现日本汽车工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它们采用了新的生产管理方式——丰田生产方式通过把丰田生产方式的指导思想,从生产制造领域扩展到了产品研制开发、采购供应、协作配套、销售服务、财务管理等各个领域,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使其内涵更加全面、丰富,从而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丰田生产方式了。因而有必要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精益生产方式。在精益生产方式中,对生产现场管理部分有许多工具、方法在生产制造行业十分受到推崇。如, 5S 管理、目视管理、定置管理等。
四、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生产人员管理:形成一支目标明确、团结向上、精神面貌好、技术素质高、遵章守纪、战斗力强、职责分明的职工队伍。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班组长队伍建设,是实施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环节。
环境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有序,现场环境整洁,文明生产;
工艺管理,优化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产品生产合格,提升产品质量
生产过程管理:合理组织生产,科学地设置生产岗位,掌握生产节奏,减少生产波动性,使生产均衡地进行。做好生产过程中原始记录、台帐、报表的记录、整理、传输工作,发挥它们的作用,同时要使现场各种信息传输通畅,渠道不堵不塞。
物流管理:研究物流规律,对各个环节任务明确,环环相扣,不脱节,以使物流顺畅地运动,保证生产的需要。
设备管理,做好操作、维护、保养、检修等工作,以保障生产正常进行。
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搞好员工安全教育,认真进行安全检查并对查出隐患和问题落实整改。做到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和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五、生产现场管理工具
1、标准化
所谓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2.目视管理
目视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利用视觉来进行管理的科学方法。 所以目视管理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
管理方式。综合运用管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3、看板管理
管理看板是管理可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对数据、情报等的状况一目了然地表现,主要是对于管理项目、特别是情报进行的透明化管理活动。它通过各种形式如标语/现况板/图表/电子屏等把文件上、脑子里或现场等隐藏的情报揭示出来,以便任何人都可以及时掌握管理现状和必要的情报,从而能够快速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
4、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是以生产现场物品的定置进行设计、组织、实施、调整、协调与控制的全过程的管理。其核心是以生产现场的基本要素———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研究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的状态及三者在生产现场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把与生产现场无关的物品清理掉,把所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的位置。这种规定的位置要科学、合理,恰恰符合生产的要求,实现生产现场规范化、文明化。现实物与场所的最佳结合要根据物品流动的规律,合理确定物品在场所内的位置。
六、生产现场管理发展现状
作为国外管理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场管理、原则、方法已趋于成熟,而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从现场管理方式上形成以欧美企业为代表的开放式自由式管理,以韩国企业为代表的军营式现场管理,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日式现场管理,各种管理方式各有所长,各具千秋。从现场管理目标上形成代表是以美国管理学家为首的现场一线管理中心论和日
本管理学者为首的现场成本改善永恒论。而从现场管理内容上各国现场管理中都浓缩了精益生产现场管理的影子。
在我国,尽管很多企业在加强现场管理方面,摸索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好经验,如山东博山水泥厂的“规范化工作法”,上海金陵无线电厂的“模特法”,黑龙江阿城继电器厂的“定置管理”,石家庄第一塑料厂的“满负荷工作法”等,但总体上我国的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是相对落后的。目前企业现场管理许多规范仍沿用古典管理理论所确立的原则,甚至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到古典管理理论的要求,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作业现场管理仍然停留在泰勒阶段,少数中小企业甚至连泰勒阶段也没有达到,还处于原始自然管理阶段。生产技术积累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现场管理混乱,品质稳定性差,能源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员工素质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七、生产现场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场管理理论将会向着智能化、集成化、模拟市场化方向发展
1、智能化、数字化
传统的产品设计主要靠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通过手工进行。然而时至本世纪80 年代,新产品的研制与设计已经离不开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人工智能) ,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以其自动模拟、易修改、易控制、自动绘图、自动计算,并与生产设备直接联接以及直接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等特点, 而赢得了产品设计与开发人员的信赖; 先进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还可生产系统联接,实现设计与生产加工相同步, 改变设计与生产加工工艺相同
步, 从而大大缩短了整个生产周期。生产现场的工具管理,物流管理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
2、生产制造柔性化、现场管理多样化。
在工业化时期企业主要是采用标准化、专业化、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它与当今时代人们多样化需求不相适应。现代企业则建立了根据顾客需求随时调整产品品种、款式和生产批量的柔性生产体系。在柔性生产线上, 同一条生产线可生产出不同风格、个性的产品, 在这里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加工连接为一个整体, 具有可调节、可延伸,可升级功能的生产控制程序。传统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将被高精度、高智能、高自动修复的生产控制程序所代替。
3、模拟市场化
模拟市场化指企业内部模仿外部市场经济进行市场化管理,包括人的观念市场化,机制市场化,经济核算模拟市场化。
八、小结
纵观生产现场管理的发展变革过程,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型管理、从经验式到信息化的管理历史。其理论研究也结合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管理思想的演进始终是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组织水平结合在一起的,现场管理的思想进化也不例外。生产现场管理越来越丰富,而各种管理工具为生产现场管理提供有力的管理手段。生产现场管理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也改善了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其将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我过生产现场管理较为落后。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同时更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发展适合自身的生产现场
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蔡建华,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发展新趋势,企业活力,1999,4 [2]高殿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8 [3]黄宇峰,基于现场管理的汽车制造精益生产模式,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2) [4]王春学,生产现场管理的方法及措施,电子机械工程,1999,3 [5]周南洋,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及其日美模式,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7
[6]潘庭荣.现场管理理论基础刍议.华东经济管理, 1996( 6) [ 7] 张建宁.企业现场管理,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00 [8]汪星明 施礼明,现代生产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9]余柏林, 顾美琴.加强生产现场管理大力推行精益生产.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01( 4) [10]孙绍亭. 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山东冶金, 2003
第三篇: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统计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描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为本次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企业的管理方式正从工业社会的生产管理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管理和KM(知识管理)转变,也就是说知识时代的企业再不是过去那种以单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表明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而是通过知识获取竞争优势。这种新变化要求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即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也就是知识管理。
中国学者顾乃康、余光胜[3]介绍企业知识理论时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决定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讨论企业的异质性则表明,企业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异质性。进而有资源学派的观点: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租金的是企业拥有的独特知识。
一、 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1.国外知识管理现状简况。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最初起源于资源学派,在发展过程中又超越了资源学派的范围。资源学派强调企业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将知识看作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但这里的知识仅局限在流程知识、专利创新等。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企业的基本活动整合到知识资本的运动中,认为企业是围绕知识运转的经济组织,通过知识的创造、使用和传播来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企业价值。这样把企业看作是围绕知识运作的机构,重新研究传统管理理论关心的问题。
2.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简况。
国内对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国内著名学者乌家培教授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的内涵也要比信息管理的内涵丰富得多,信息管理仅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它只是对格式化知识的管理”“,信息管理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演进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知识、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目前,在宏观方面侧重于探讨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中国的发展对策;而微观方面更多则是介绍国外知识管理的成功案例,偏向知识的概念罗列、分类和转换框架描述等方面。其中也开始进行数据挖掘技术上的研究,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步骤及应用上也作了一定探讨。但总的来看,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评价系统,未能对知识管理的成效作很好的评价分析。
3.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查询,与知识管理评价问题有某些相关的内容有:知识资源的量化:包括维度、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智力资本评估: 知识资本测度方法———巴克曼(Buckman)实验室是最早的少数几个认识到评估知识资本必要性的组织之一。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该组织将年利润的3.5%作为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成本,而将年利润都计入知识管理的利润,以此来度量知识资本的投入产出。
目前,对知识资本具有影响力的评估模型当属埃德文森在Skandian公司主持设计的Skandian模型。Skandian模型采用111个指标,从财务、顾客、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等五个方面对知识资本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财务报表仅注重当期财务结果的弊端,强化了对组织内部过程的监测,从而使该模型不仅具有反映经营成果的功能,而且还具有预警的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博士用统计学方法来进行企业竞争力测评。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分为两大类:测评指标和分析指标。测评指标特别是其中的显示性指标所反映的是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分析指标所反映的则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测评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潜在的技术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市场份额、人才竞争中的态势等因素。企业竞争力测评的指标在选取过程中采用以下原则:理论分析,专家设计;问卷调查,多数选择;运用磨合,不断完善。概括起来就是通过理论分析来构建它的基本框架,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把有关人员(主要是经营管理者)的经验集中起来,即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上来确定选取什么样的指标更好。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指标测算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内的问卷调查,获得最终的综合评价得分。
黄立军从项目管理功能、通信与协作能力、智能代理功能、可维护性、安全性、护简便性、实用性、技术简单性、文档图书馆功能这几个方面的指标进行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研究。
二、研究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的目的意义
知识管理虽然不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但知识管理可以和企业战略、过程管理、面向客户的管理并存。它可以帮助企业把已经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而且知识管理最终只有和其他的企业活动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有效的。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要求全员参与,即使企业已经有了正规的知识管理职能部门。很多其他的职能部门也可以成为潜在的支持来源:信息管理部门可以帮助建立技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帮助激励员工共享和使用知识;财务和会计部门可以帮助设计如何估价知识及管理它们的成本;其他的职能部门可以负责提供特定领域的知识。在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参与的人越多,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企业知识管理的效果如何,最终需要一个体系来进行检测,企业的组织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及知识系统成为检测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知识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改进知识管理实践。要去精确定量及评判知识管理的绩效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的,但知识管理能外在地通过某些活动及能力体现出来,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考察,这种外在的表现便是企业的竞争能力,既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其稀缺、有价值、不可完全模仿与替代的资源,如技术、信息、知识和组织程序等;而企业所拥有的具有自身特性的、不易外涉的专有知识又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不可复制竞争优势的惟一来源。在企业中,谁掌握了最新的知识,谁发明和创造了更新的知识,谁生产了包含更多知识的使用价值,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因
此,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针对组织适应性、组织生存和竞争能力的知识管理便应运而生。
知识对企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有突出的贡献作用,很多学者和企业家在这点上已形成共识;绩效评价作为知识管理的必备环节,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与此相矛盾的是对知识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和考核的研究还不多见。原因在于:(1)知识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信息技术、行为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2)知识管理绩效涉及到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制度安排、激励机制、合作竞争方式等多方面的调整,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3)有些知识与非知识难以分辨,给绩效评价带来了很大困难。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意味着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和成效是难于评估的,所以,建立一个有效、可靠的评价系统将是促使知识管理战略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外如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学者们也意识到其重要性,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很多公司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测度企业知识管理状况。而在国内,目前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达尔尼夫指出度量和管理无形知识是困难的,因为知识及其效果并不容易精确度量,它们既没有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也不能反映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图表中。
对知识管理状况的评价研究,可以使管理者了解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了解影响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为组织改进其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Marce J.G.and Simon H.A.Organizations[M].Wiley,1958. [2]Penrose 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Wiley,1959. [3]余光胜.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知识理论[M].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 [4]维娜•艾利.知识的进化[M].刘民慧等译,珠海出版社,1998. [5](英)安妮.布鲁金.智力资本——第三资源的应用与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 [6]魏江.企业技术能力论[M].科学出版社,2002,(3).
第四篇:谈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文献综述
建筑成本研究综述
专业:工程造价姓名:陈友彬 学号:
130320634
二O一三年10月24号
谈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management
本文献综述从介绍成本控制的概念展开,通过对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和特点、意义和目的及项目成本控制原则的论述,指出了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This literature review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st control, through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of meaning and purpose and principles of project cost control,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t presen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ject cost control, and the superficial discuss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关键词:成本 ,施工企业管理
成本控制
abou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一、正文
1、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概述
1.1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建筑企业成本控制,指在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始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工程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而项目成本由于其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各项目成本之间又缺乏可比性,各项目随着这个工程的完工而结束其历史使命,因此工程项目部是施工企业效益的源头。
其主要内容应包括:计划管理、施工组织管理、劳务费用管理、机械及周转材料租赁费用的管理、材料采购及消耗的管理、管理费用的管理、合同的管理、成本核算这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不难看出前七个都是属于“过程管理”,涉及的人员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可变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的工程的成本开支,所以称为主动控制;最后一方面的成本核算,是静态的、不变的、无法改变的结果,只能对今后管理起指导与借鉴作用,因而称之为被动控制。
1.2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和目的
目前建筑企业市场全面开放,全面推行招投标制,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的空间已经很小,施工企业要想创造效益,唯一的出路就是强化内部管理,苦练内功,向内部挖潜要效益。因此,加强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是目前非常现实的途径。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3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任务 (1)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①划清工作成本与其他费用的界限 ②做好施工定额及施工预算的管理 ③建立并做好各项成本信息工作 ④建立与健全各项制度
⑤做好各级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
(2)做好成本计划工作,严格进行成本控制
加强预算管理,做好量算分析对比,编制成本计划,严格进行成本控制。 (3)加强成本的核算和分析
及时总结经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 1.4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原则
建筑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项目部在对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管理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成本最低化原则
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不断降低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现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市场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案,并通过主观努力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2)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无责,人人不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动态控制原则
建筑企业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4)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一个工程项目是由许多个单项工程组成的,每个单项工程也应具有相应的成本目标。因此,应将一个工程项目的总成本目标逐个细化,落实到施工班组,签订成本管理责任书,使成本管理自上而下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参与工程施工的部门、个人从第一道工序起就注重成本管理的目的。
2、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施工企业全面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项目管理转型后实行了“五项费用包干、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以及“承包责任制管理”等等,项目部在施工生产和队伍素质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毋容置疑的是只管干活,不管算账的生产模式仍然存在。有的项目部只管生产任务的完成,成本意识淡薄,把成本管理看作可有可无。近两年来在抓项目部达标升级,企业考核项目部的指标时,重点放在生产任务完成上,降低了对施工质量、效益的考核,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许多问题
3、强化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及对策
3.1近期对策
①做好成本预测,加强前期成本控制 成本预测就是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在采取相应降低成本措施做出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施工技术条件和发展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一定时期或一个成本项目的成本水平、成本目标进行测算、分析和预见。成本预测是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通过预测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指明方向和途径,为此选择最优计划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②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
成本的事中控制是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环节,除了建立成本控制责任制外,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控制: ⅰ人工费的控制 ⅱ材料费的控制 ⅲ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ⅳ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的控制 ⅴ安全事故的预防及措施 ⅵ分包工程的成本控制措施
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 ⅷ加强合同管理 ⅸ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3.2远期对策
①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成本控制体系
在成本管理依据上,要制定一套符合市场实际的内部施工定额,用来结合已签订的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材料市场价格等相关资料,编制成本计划和下达成本控制指标,同时用来作为成本责任指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组织上,首先要确定公司层面成本管理的牵头部门和责任人,代表企业行使成本控制职权。其次要分别明确项目部、施工机组以及各专业成本管理的责任人,下达成本控制责任指标。因为施工项目成本还涉及到其他与施工项目有关的部门、单位及职工,所以要把成本指标分解到所有部门和个人,实行全员控制。要坚决克服责任不落实,成本只在口头上控制的现象。在政策上,要实行责、权、利相结合,这是成本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责任感,相应地应享有一定的权限,包括用人权、财权等。如物质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在保证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应享有选择供应商的权利,以确保材料成本相对较低。企业领导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制订和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施工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 ②建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当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中心任务项目部用制度规定成本核算的内容并按规定程序进行核算,是成本控制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和手段。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是项目经理运用经济手段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也是施工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直接来源。只有通过严肃认真、切实可行的项目成本核算,才能驱动各方面利益。所以,项目成本核算既是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积极性的动力,又是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源泉。 正确制定项目成本核算的考核目标。企业对项目经理部成本考核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下达的计划成本。要逐步克服项目部粗放型的承包模式,依据企业的有关管理制度、费用核定的内容和范围,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预算,确定施工项目的计划成本。以计划成本作为对项目部成本降低和超支的考核、控制依据。 准确把握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重点。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重点是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它包括项目部本身为实现成本目标而进行的自我控制和企业为监督项目成本目标的实施情况而进行跟踪控制。其主要管理点有:一是指导思想明确,建章立制,使项目成本控制有制可依,形成项目成本核算的制度体系。二是进一步落实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使目标成本层层分解,横向要分解到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等不同施工部位的费用控制,纵向要分解到施工准备、主体施工、收尾交付等不同阶段的费用控制。三是加大事中检查,事后审计的力度,保证项目成本控制落实到实处。企业必须定期对项目成本进行跟踪分析,无论盈亏,均应做到有理有据,对亏损因素必须找出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项目成本的大起大落。项目完工交付后,必须进行债权债务清理和项目审计,确保项目经营成果的真实可靠。 ③规避客观因素引起项目成本增加的对策
客观因素引起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增加并不是企业自身的原因,因此,承包商应合理规避风险损失,将风险转移。从施工一开始,就要认真研究设计文件、图纸、合同条款和现场条件等,找准索赔的切入点,抓住机会,及时编制索赔资料,据理力争,把索赔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提高索赔效果。索赔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因此要强化索赔观念,加强索赔管理。
各项目经理部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索赔是经常发生的。项目各参加者属于不同的单位,其经济利益并不一致。而合同是在工程实施前签订的,合同规定的工期和价格是基于对环境状况预测基础上的,同时又假设合同各方都正确地履合同所规定的责任。而在工程实施中常常发生承包商和业主之间索赔纠纷。即索赔是承包商和业主之间承担风险比例的合理再分配。在提出索赔要求时,必须提供索赔证据。 索赔证据必须具备真实性。索赔证据必须是在实际实施工合同过程中出现的,必须完全反映实际情况,能经得住对方推敲。由于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业主和承包商都在进行合同管理,收集有关资料,所以双方应有内容相同的证据。不真实、虚假的证据是违反法律和商业道德的。 索赔证据必须具有全面性。索赔方所提供的证据应能说明事件的全过程。索赔报告中所涉及的问题都有相应的证据,不能零乱和支离破碎。否则对方可退回索赔报告,要求重新补充证据,这样会拖延索赔的解决,对索赔方不利。
二、总结
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创新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提高成本管理的决策有用性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性课题。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工程项目、不同管理体制其成本管理都有差别。但共同点都是为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及微利经营的空间里,挖掘企业潜在的效益,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四、参考文献
1.孙三友 施工企业现代成本管理模式[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阳清. 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J ]. 会计研究, 1998;
3.李爱琴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 J ].科学之友
2009
4. 朱丽艳,刘国栋. 浅谈施工企业成本管理[J]. 辽宁交通科技, 2003,(04) .
5. 刘铸虹. 施工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探讨[J]. 山西建筑, 2003,(08) .
6. 任建宁.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
7. 苗月季. 施工企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途径[J]. 经济师, 2008,(04) . 8.胜华,刘迪平.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 2006,(08) .
9.楠.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J]. 世纪桥, 2006,(02) .
10..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7,(7). 11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构建[J].商业时代,2006,(18). 12. 康玉梅,聂建中.成本控制视野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7). 13 赵天明,丁时勇.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4,(10). 14.王云.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6,(3 15.史必要 建筑项目成本控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第五篇:毕业论文: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分析文献综述
单位代码
学号
分 类 号
密级
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2012年3月15日
文献综述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好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标能够适应企业的内外环境,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殊的发展规律,因而形成自身独有的发展模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如此。自觉揭示和整合企业管理模式,必将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至关重要
一、前言
全球化时代,民营企业间的互相学习与模仿越来越频繁。然而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很多民营企业汲取西方的管理思想,一批民营企业获得了成功。还有一批仍在努力中。在新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反映过度的媒体联合起来使企业面临一个异常困难的经营与管理局面。一方面,民营企业必须为股东提供高额回报。另一方面,追求高回报的一些策略有可能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并最终导致民营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如顾客或供应商对企业的极度不满,使民营企业遭受严重损害或无法持续经营。因此,平衡利益相关者相互冲突的利益要求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一项主要管理功能和目标,设计高效的管理模式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民营企业当前管理模式的股权分配不均、产权股权不合理、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组织制度缺失、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弊端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关于管理模式的研究精髓,对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理论丛林是一种学说观点,实质是指管理者对管理理论的认识的局限性。哈罗德•孔茨首次提出“管理理论的丛林”说法。1960年,他对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各种学派加以分类,发表《管理理论丛林》论文,概括出六个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学派。哈罗德•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多么不同,组织
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因此,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的职能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先把管理的工作划分为若干职能,然后对这些职能进行研究,阐明每项职能的性质、特点和重要性,论述实现这些职能的原则和方法。
2、目标管理理论
1954年,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也许是它使得一位经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就。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的激励:一种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它意味着更高的成就目标和更广阔的眼界。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得我们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鲁克认为: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资源。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而且,企业对其员工的管理如何,对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决于经理人的管理及如何管理经理人。企业员工的态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层的态度。企业员工的态度,正是管理层的能力与结构的一面镜子。员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被管理的方式。
3、管理的新模式
《管理的新模式》一书是利克特早期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中所提出的新型管理原理成为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理论。利克特认为,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对人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都取决于它。各个企业,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企业,既有生产率高的,也有生产率低的,造成这种生产率差异的原因是各企业领导人所采用的领导方式不同。利克特始终坚信并坚持的:管理以人为中心。他认为,领导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侧重于对组织中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发挥领导者对下属的指挥、协调、激励和沟通作用,以便更加有效地完成组织的目标与任务,领导工作具有人与人互动的性质,领导者正是通过他与被领导者的双向互动过程,促使组织成员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发展优势不断明显。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几大优势,国家将更多鼓励其发展,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具有充分使用各种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民营企业在管理上有更多相对自由;民营企业的机制灵活,具有制造成本的相对优势。但管理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者的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跟着企业环境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地调整,也是造成民营企业失败的深层原因。因此,民营企业管理模式问题成为广大企业家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钱彦文通过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演进历程的分析,他认为,管理要素重要度的变迁是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变迁。祝晓东,周海涛在《影响中国企业的十大管理模式》中通过对在中国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就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企业效率,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出了观点。21世纪,中国的管理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因此,中国的管理首先必须要创建和发展理性管理,同时,理性管理必须要和人性管理相结合,必须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轨迹,是21世纪全球化竞争中中国企业的希望所在。郭建,曹平把管理和我国的文化、哲学相结合,提出了理性和人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四、总结
管理模式是以上要素整合的统一体,他们向链条一样向前互相推动。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融合优秀管理原理、优秀企业文化,再加上企业战略方向和制度的规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适合本企业的独特的管理模式。以上因素都会影响模型的运行。这个模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当其内、外部支撑要素进行了很大变化的时候,民营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就要相应的调整其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