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集锦)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集锦)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第一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 贾利民一、课题的基本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属。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第一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研究报告

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 贾利民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属“承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于2010年9月初步拟订课题方案,着手进行课题的申报以及进行“实施研究”相关的准备。2010年12月获准立项并开始研究。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我国目前的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和束缚,我们不少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之中。

就我校目前的师资队伍情况来看,我校35周岁以下年轻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48%,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课堂的调控把握、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维持、提升等都还不能较好地掌控。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的实施研究,能达到帮助我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的目的,能较好地解决“耗时多、负担重、效益低”的课堂教学现状。

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制约我校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有效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2、反思教学在实践中有效。

3、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性应用的研究。

4、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法的研究。

5、有效备课的基本要求和方式研究。

6、 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将文献法、实验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1、文献法: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利用,掌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调查分析法:在学生、教师中开展调查、问卷、访谈、讨论等活动,进行学生实行多元学习方式的前测调查和后测调查,了解其学习的有效程度,及时发现不足,按集成功事例。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侧重于实践,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是一个螺旋加深的进程,每一个螺旋式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在课题实施进程中围绕着课题研究目标,形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掌握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的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对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案例进行剖析,获得成功的经验。

5、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对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本课题研究通过记录研究过程中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式的能力和对学习兴趣的变化情况,系统的总结出经验,并进行归纳、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课题组成员及对小结研究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做好各阶段的总结工作,完成相应的科研论文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达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找到了制约我校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创生了全员参与式教育,“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五)、课题取得的成效

第一, 全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生了全员参与教育,逐步形成了问题导学课堂模式。

“问题导学式”课堂是指以学案为载体,“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就问题而言,问题应该是有思考价值的,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检验假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就导学而言,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而学生则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问题导学式”课堂旨在要求教师要以疑导学,以疑激趣,以疑生疑,以疑引申,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并从文本走出,引发更积极的思考。该模式要根据问题导学提示,找出疑难问题或学习的主要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答、交流、展示,按照设定学习目标,各个击破。学生不再是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探究,爱动脑,会动脑。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动态生成资源利用,适时适度点拨释疑;导、学、讲、练结合,步步夯实。

“问题导学”课堂框架

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

三型

三 型

六环

六 环 一思

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 课中反思

问题提升课(问题练习课) 问题拓展课(问题复习课)

导、学、展、点、总、测

课后反思

第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骨干教师。通过该课程研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实验中,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在实践探索与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人员发表、获奖、交流论文二十余篇。2011年至2012年我校4名教师应邀在全国会议上作示范课,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五名教师在全国课堂大赛上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五名教师在全国第三届和谐杯说课标、说教材大赛中荣获

一、二等奖。我校教师获得市级以上课堂大赛一等奖14人次;兴隆县教育局组织的高效课堂优质课评选活动,我校选派的5名教师,力压群雄,包揽了五个学科的全部第一。

第三,研究成果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与社会效益。

自从2011年,北京房山、山东枣庄、河北邯郸、保定、衡水、河南新乡、新疆哈密、内蒙等教研部门和兄弟学校也前来我校参观学习,给予他们极大的震撼。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示范校”、全国“十佳现代学校”、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传统美德实验校”、全国“现代联盟加盟校”、 全国“百所优秀学校文化建设基地”、全国“红领巾小记者辅导计划示范基地”;“河北大学教师培训基地”、被承德市教育局评为“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承德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初中办学水平规范化学校”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光明网、承德日报、承德电视台等媒体对六道河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第四,成功举办全县课改现场会。

2011年、2012年召开两次全县高效课堂改革和学校管理现场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是兴隆县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教育局各部门领导、科室人员、全县各中学校长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人数达到了800多人。观摩了我校全体教师48节课,9科11位教师对全县教师进行高效课堂的培训。

三、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首先,对“有效性”目标的理想化要求决定了教学有效的极限,各种教育都只是教学效能极限性的追求与指向,这种指向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研究不是一个阶段,一个时期可以解决的,它将贯穿于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其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协调,而且有效性研究也不是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就可以解决的。另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也不局限于学校教育本身,社会、家庭都会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

四、专家组鉴定意见:

2012年12月2日承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贾利民主持研究的承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鉴定验收,鉴定组成员在听取课题组汇报、审查课题研究材料、质询答辩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意见: 1.选题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能够针对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出现的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而提出此课题,针对性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研究计划周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过程规范,研究思路比较清晰,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辅助以调查法、实验法,较为科学合理。研究资料比较全面可靠。

3.课题组成员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在研究过程中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获得一定的教育效益,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构建了“问题导学式”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些可供推广和借鉴的经验;课题组成员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或获省、市级论文奖。

基于以上意见,鉴定组同意该课题通过鉴定。 鉴定组建议:继续深入研究,扩大研究成果。

第二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不仅是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研究的实践问题。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道——课堂,而当前课堂中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现象:教师教得辛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优为重要。在学校部分班级进行了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教与学这对矛盾进行了认真统计及分析,并聚焦课堂追求到问题的焦点——“课堂方式决定效率”这个真问题,为更好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立了以通过有效教学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既能保证有一定水准的较高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还在于课堂这个主战场。所谓“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以决战课堂为载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以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从而提高我们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整体提升我们的教育科研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主要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其主要目的有:一是研究有效性教学策略,构建有效性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二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已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三是建构有效性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科学地讲定量与定性进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业绩。其主要意义是“有效性学者”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唯一尺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本课题同时从抓教学常规研究、先学后教、优化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实现教师教学有法、教学得法, 1 最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中小学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用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主旨和追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的背景环境定位于初中的教育教学现实。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教与学两个方式来界定,一方面教师应通过不断审视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不断促进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艺。另一方面,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进步为与发展,不仅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这就要求教学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师生是课堂的两个主体性存在,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和平等的,这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2)关注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预,积极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激发兴趣、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探索、增强意志的过程,是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各种优良品质形成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不断成长、提升的过程。(3)关注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是一种师生共同、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去研究:

(一)

(二)

1、

2、

3、 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创造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

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动态的开放课堂 精练的教学语言设计

擅于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三)

(四)

1、

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2、 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得出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2、调查法:通过与学生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3、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总结出学生学习的低效成因,根据研究相应对策的过程中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六、课题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

成立课题组拟定开题报告,由课题组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学习相关信息、资料,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5月)

依据研究方案,分析研究情况,完善方案。并将设计内容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3、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5月-2012年7月) 进行总结及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

2、教师优秀论文、教案和案例、教学心得和反思。

3、教师课件: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制作的优秀课件。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1)对所收集的研究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分类、提炼,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2)撰写开题报告;

3)收集、整理、编排、装订研究资料,汇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

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崇礼一中:田龙 摘要:新课标物理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提高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教师还需不断努力,以新课标为指导,努力创新,使学生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设计模块课程供学生选择,这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要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则需要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现代物理教学方式。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物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物理学科特征,结合教学实际,共同长期努力探索。

一、关于教法

1.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以调动其自觉、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1 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前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习的类型主要是“意义学习”,即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即要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加以“内化”,大量的知识和材料都要靠此获得。

3.因材施教,开展课外活动,培养一些优秀学生,使他们不受思维定势的约束,大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强调直觉思维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得到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探索就得用直觉思维: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以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

二、关于教材

1.建立高中物理的整体的知识和逻辑的结构和系统;同时建立各部分的子结构和子系统,以及各章、节的结构,并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适应。

2.强调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认为观察和实验是不依赖于理论的观点,改变认为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体系,单纯起着事实的裁判作用的观点。随着实验研究对

2 象远离人们直观经验的领域,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实验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实验与观察依赖于理论,实验所获得的认识实际上受制于仪器和实验设计中所包含的假设,是不可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指导的。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3.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框架”的“交结点”,而且是思维的“细胞”。而问题的解决,即应用,正是结构中各部分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结构的发展所必须经过的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统计表明,仅就中学生而言,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优于掌握演绎推理的水平。在实践中,人们也常常发现就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之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复杂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识地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合的配量。这与“题海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好的例题和习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西蒙说得好:“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好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

3 数理课程中,或者其他一些需要发展解题技巧的课程中,我们看到学习所得大多来自解答每章后面的习题的活动或者学习课本中已经解出的例题的活动。有一种编制人工智能学习程序的方法就是试图模拟这样一类过程。”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

教学过程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因此是可以量化的。现代系统科学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定为“组块”,多大是一个组块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数字、字、词、符号、成语、短语等都可以是一个组块。它的存贮时间需要0.5秒,而转化为长时记忆至少需8秒。掌握物理学科,要懂得物理语言,大脑中要有一套物理符号系统,即在长时记忆中要存贮一定数量的组块。仅有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把组块组成若干程序,形成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包括两部分:条件和动作。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就是一个产生式,如果能仔细地将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组块和产生式统计出来,实行控制是有可能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能否事先进行最优化选择,现在也有人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加诸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计算机进行事先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韩立新.改进物理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 2]朱斌宏.中学物理习题教学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6).

第四篇:《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课题研究方案

兰州新区历史教研组

一、 课题的提出背景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不强,时代性,趣味性不够,层次性不明显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研究表明,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知识建构,进而转变到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产生对问题的强烈敏锐力,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自学能力的目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前的问题预设不充分

课前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在初中历史课堂前,大部分的教师往往会依赖于教参来进行课程的准备工作,再或是应用一些多媒体的课件,根据参考书或是课件上的一些问题,讲解给学生听,造成课堂的教学变得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知识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问设置,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的呆滞,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较好的效果,时间久了学生对这门课程可能会失去兴趣。

2、课堂上的提问有效性差

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但是课堂的效果却不是那么的理想,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思考,只有经过了思考才能够弄清问题得根本,这些思考需要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教师问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设置来实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会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缺乏针对性,没有新意,启发性不强,趣味性不够,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个时候学生会等着教师来公布答案,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中去。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环节应该精心的准备,虽然讲得是历史知识,但问题不一定非要是历史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时代性,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来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才能够有较好的效果,否则问题的提出使得提问的有效性很差,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没有提高。

在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它最关键的几个词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的理念,无疑是丰富的。在短短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体现这样的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仅注重“表”,而不注重“里”。一堂课上,大量的师生互动,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让我们质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仍然有些教师停留在“我怎样能讲请楚”、“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的阶段,没有从根本上思考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这使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新课程标准相差甚远。 二 、课题提出的理论价值:

国家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当代的教育要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历史课堂上,虽然学生是主角,但能否做到有效学习,取决于老师的水平。我们历史教研组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搜集和丰富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教育理论,为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性资料。

三、课题提出的实践价值 :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更新。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历史课堂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我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从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概念的界定: (1)“有效”

汉语词典中“有效”指有作用、有效果。

这里的有效主要是指对学生有效果、有作用。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来提高效率,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2)“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做过这样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毕竟是人的主动性活动的产物,历史包括大量的不会重复的特定事件。所以在教学中要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才有保证。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研究目标: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构建一系列有助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内容要点: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旗帜鲜明地引导老师们:反思让新手成为专家型教师。本课题研究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策略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3、开展设问式学习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其中包括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有兴趣的问题,如何排列这些学生面对的循序渐进的设问等,以及创建设问式学习的一般教学模式。

4、时代呼唤具有开拓创新、善于合作等品质的新型人才。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六.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学生发展与否是衡量教学效益最重要的指标。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资源观是开放的,多元的,不再是过去的“唯教材论”。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研究只讲什么史实不讲什么史实,最主要的通过这些具体的史实让学生获得什么意义和价值。学生通过学习,能过获得: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这就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价值所在。 可能创新之处:

本课题“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并立足于我校展开的,这是区别于以往“有效教学”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 七.运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文献法:通过借鉴《教育学》、《历史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文献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案例分析法: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意个案的分析和积累。

(3)行动实验法:尝试把学习和研究得到的有关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注意总结。

(4)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对学生的想法、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八.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9~2009.11)

(1)着手开展座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现状。 (2)针对几个典型的学案,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出现效率低的原因。

(3)组内开展研究课,就课堂某一环节出现“无效教学”展开讨论,找出原因。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11~2010.6)

(1)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就出现的问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努力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2)组内开设研究课,实践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不断完善,并注意积累资料。

(3)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变化,及时反思。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6~2010.11)

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理论性的总结,撰写有关研究报告。另一方面继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 九.完成本课题任务的条件分析

我校有完整的教科研机构,对本课题高度重视。学校确保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购置书刊、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如期支付。

课题组全体成员均奋战在教学第一线,都有八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较扎实的业务知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掌握着学情的第一手资料。资料的收集、查找方便。全组教师对课题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很强,希望借助有效教学的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十.课题组成员: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邓焕发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彭均匀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邱 琦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欧阳金文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刘松柏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黄小平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易 凡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十一 、 预期研究成果 在历史教学反思中成长(个案)

注重二次反思,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设问式学习 创设情境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校申请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②“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 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 ③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

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3、已有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 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

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题研究重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原则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4. 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5.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拟用一年时间(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上课以及实践活动,实验总结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

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交叉进行的,只是各有侧重。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

课题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点点滴滴数据、信息、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要求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课题,设立本学年或本学期研究的子课题,并围绕自己研究的子课题积极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努力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在《活动记录》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的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一批翔实、有价值的素材。在这些活动记录中,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各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它不仅将各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2)关注过程,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每学期初的理论学习之余,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组内推出一堂实验课,并及时落实人员、上课时间。每次上课之前,子课题成员集体备课,各子课题成员准时认真听课。上课后根据本课题研究主题和《课堂教学评价表》实事求是地评议。评议中,课题组成员在探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探索规律,获得了共同的提高。

(3)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我们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琢磨、推敲。在申报本课题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了论证,使其更趋科学合理而富有研究价值。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新课程标准,在本课题研究中及时调整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平时,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实验经过,善于发现本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及时撰写下来,形成教学案例、论文。

五、实施课题的保证措施

1、精选课题组成员,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

2、充实教育资源库,设立“教科研”专柜。

3、加强理论学习、观摩与研讨、对话与交流制度。

六、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整理学习笔记,撰写相关论文和各种报告。

2、编写有效课堂教学实验报告和案例。

3、形成研究报告。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平阴县实验小学 张 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从无到有,从老课标到新课改,从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的课程整合,一路风风雨雨,蹒跚着,弱势着,执著着走到了今天。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小学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如同“读、写、算”一样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提起信息技术课,很多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热情的确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剧等。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时,有些学生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举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做到“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进而使学生“信”,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应当适当地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即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

二、变抽象为形象,保持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运用 Windows系统 中的“画图”程序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太明白,我就这样讲解:“同学们平常画画时要准备彩笔和画纸,前景色就像我们在画画时用的彩笔的颜色,背景色则是我们画纸的颜色” 。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就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你的姓名是由姓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面面俱道。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妥:

1、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

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

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经过课堂实践发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用知识迁移的方式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还比如说,在六年级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我先展示了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上一节课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因为已经学过文字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演示文稿中学过的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

“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注间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写字板”或“记事本”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写作文,并且对作文进行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等,从实际角度出发,解决一定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同时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真正体会到计算机有用、好用。有效的课程整合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用好“小老师”,师生相互协作

上小学信息技术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是上机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出问题了!”,老师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也就可能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先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小老师,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而且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小老师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使小老师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而那些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六、及时恰当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会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课堂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学生“眼球”的重要因素。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的创造性与差异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展示教学的效果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总之, 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我们要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