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困境
第一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困境
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收费工作困境的分析
摘要:老旧住宅小区复杂的物业产权情况,造成了物业管理缴费主体难确认;杂乱的业主阶层,促使物业管理收费无序;服务标准缺失,造成物业管理收费不公平;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物业管理收费的外部压力;失衡的公私权利,导致物业管理收费的矛盾重重。这五个方面使老旧住宅小区收费工作陷入困境。
老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有了近 20 年的发展历史,但是物业管理收费问题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没有一个长期的有效机制来提高收费率,下面结合我们方庄小区物业实际工作来分析老旧住宅小区收费难的成因。
一、复杂的产权,造成了物业管理缴费主体确认难
由于老旧小区历史都比较长,伴随着我国房改政策的变迁,房屋产权情况也不断变化。在方庄小区,国家单位、企事业单位比较多,在这些单位改制之后,产权的归属界定非常复杂。比如国家电力公司,产权几经转移,一些下属的单位也不愿承接产权。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物业管理收费就无从谈起。同样,根据现行北京市的物业管理收费办法,实行市场调节价,但是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的不多,这样在进行物业费对价时没有谈判对象。同时,存在一些老旧小区业主房产的建筑面积因历史原因无法准确界定,使物业收费更困难。老旧小区一般是公房或开发商自建自管,大产权证的面积和分户面积对不上,特别是过去规划方面的原因,在房屋性质上更难判断。
还有,开发商在建设小区时按照原规定分配给办事处、奶站、邮局、学校等的配套公建,多年来一直处于不缴物业管理费的状态。这样,物业收费工作面临着既要承认历史又要适应社会的变迁,造成了收费难。
二、杂乱的业主阶层,造成物业管理收费无序
我们假设现在有了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也愿意和物业管理公司就费用情况进行商议。但是,由于老旧小区业主阶层的多样性,带来了业主本身对物业管理服务理解的多样性和费用承受力的严重落差。农民回迁户、居民拆迁户、普通商品房、公寓等混在一起,靠一个业主委员会根本代表不了广大业主。特别是业主委员会对比较大的产权单位和一般个体业主都不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由此,物业管理收费问题的博弈显得十分无序。在方庄地区,已经有好几个业主委员会主任因无法组织大家获得统一的意见,开展工作难而辞职。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中,各个单位对
电梯的要求和服务都不一样,有的想更换电梯,有的认为现在就可以了,有的干脆就不交费。在这样一个杂乱的社区,收费问题要实行市场调节是很难的。
三、服务标准缺失,造成物业管理收费不公平
实行市场调节,就要有比较成熟的物业管理市场。现实情况是,物业管理市场自 《 物业管理条例 》 实施以来才开始逐步形成。当新旧物业管理公司还不能顺利进行交接的时候,谈市场调节,显然过早。特别是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关于服务标准的认定不足,关于费用
标准自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再加之,大量的物业管理企业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一的手段就是低价竞争。这不仅严重打击了部分好的物业管理企业的积极性,也损害了业主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由于物业管理服务的公共性,使得业主总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评价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比如说,业主关心的室内维修、小区环境、停车
秩序等,毕竟不是物业管理的全部。在物业管理日常工作中,大量的公共部位的维护,共用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大量邻里矛盾的处理,对各专业公司的监管等等,业主不清楚、不关心,自然就不愿意付出。但由于这些都是公共消费的产品,物业管理公司都得投入资金、人力进行服务。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由于没有合适的第三方中介的沟通渠道,很难达到一致。这样,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公平性就无法保证。
四、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物业管理收费的外部压力
根据相关调查,很多地区物业管理企业的主业收支不均衡。一些地区的物业管理企业的亏损达到 70% 。政府在考虑收费问题时,始终没有考虑到收缴率的问题。根据网上调查,一般物业收费收缴率达到 80% 已经很好了,大部分根本达不到。为了生存,物业管理公司都要靠多种经营来补充物业费用的不足。正因为如此,就造成了更多的矛盾。但按照现有的法规,多种经营都将有新的说法,严重的主业经营亏损是不可避免的。可见,过去物业管理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对多种经营权利的竞争。现在情况有所改变。就普通的住宅小区来说,仅靠物业管理的收入,是无法生存的。同时,物业管理企业自身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说专业性不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但由于各项成本支出加大,特别是人工成本加大,企业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夯实基础、勤练内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行业部门对物业管理的认识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政府强制力来支持的,需要政府的干预。在 2003 年的抗击非典中,行业部门提出很多行政命令,比如对电梯要两个小时喷洒一次药物,但这些只有要求没有补贴,费用都由物业管理公司自己来支付。任何一个国家,对于物业管理这样具有公众性的服务企业,都需要政府的补贴和政策优惠,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味地把企业推向市场。
五、失衡的公私权利,导致物业管理收费的矛盾重重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但是从高法的解释上看,业主委员会可以状告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不能把业主委员会当作被告,物业管理公司所要面对的是业主委员会更是广大的业主。物业管理收费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维护个人权利的时候,业主是义正严词毫不退让的。但是谈到维护公共权力,需要按照业主公约约束自己的时候,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搭便车的心理普遍存在。而物业管理处理的正是公共权力和公共义务,没有广大业主的觉醒,只会造成矛盾。比如上下层漏水问题,装修扰民问题,毁坏公共设备设施问题等等。一些媒体也在一些事情上推波助澜,使一些矛盾激化。
由于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层叠叠,失衡的心理必然会转移到物业管理收费上来,于是找各种借口不交费,找各种借口惹事生非,就不奇怪了。没有业主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就谈不上物业管理的市场成熟。在老旧电梯改造中,最头疼的就是各楼的个人业主,产权单位可以按照政府部门要求催缴,而业主要么不在家,要么避而不见。
去年年底,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对拒交物业管理费的部分业主实行强制执行,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法院做法有欠妥的地方,但是可以看出对于不多的物业费能不交就不交是普遍心理,人们认为这不是多么严重的违法事情。可是正因为这样,法律又一次沉默了。法律的沉默直接导致的是物业管理市场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实质透露的是私权意识的严重缺失和公权意识的严重误解。当我们用 70% 业主的资金维持了 100% 业主的社区物业管理时,到底是谁侵犯了广大业主的权益?
参考书目:
1 、李嘉炜, 《 物业管理检查达标实务 》 , 2005 年 7 月
2 、《 房屋设备管理手册 》 ,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编
第二篇:走出备课管理的困境
------精细化备课管理与教学质量三乐学校 陈惠昌
教育要不断地改革,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改革。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其中一个要点便是备课管理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何设计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目的,教师备课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即如何备好每一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案,如何在设计中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也是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去思考、实践与解决的问题。
案例:关于备课管理
1、学校基本现状
(1)学校充分发挥县级的引领作用,由骨干教师德备课展示与示范来促进教师备课工作的深入研究,同时学校推出备课工作要点,为教师提出基本要求。
(2)本校半数教师德备课本可达优秀行列,他们对于备课的态度就像上课一样神圣,优秀者可以说是一丝不苟,足见教师在对待备课方面所叠现的敬业精神。
(3)然而欠缺处十分恼人,总觉管理上很难应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乏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乏整合。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单纯的依赖,把备课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离开了,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教师工作缺乏创新性,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二是照抄照搬。有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相应学段的教学,已有几个轮回。对所教学段的教材相对熟悉,也积累了一些上课经验,备课本也有几套。教案复印,根本不去思考这种备课内容是否适应本班的学生实际。三是删繁就简。部分教师往往十多年一直重视该学段的教学,往往产生这种思想,教材的每一页教什么内容,每教一个内容,用什么方法教,注意什么,学生容易出现哪些错误都心里有数,无需备课。这类教师熟悉了教材,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备课不仅重视教材,而且更重视学生。四是拿来主义。少数教师更是“便捷”,借别人的教案直接拿来,为已所用。连“写”、“备”教案都省略了,直接照本宣读,或者把其他教师的教案拿过来换个封面,这种备课纯属应付检查。五是强调“量”化,缺乏实效。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教案的“量”这一模式,忽视了教案内在的元素,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案的确立,吸纳新信息的综合利用,教学反思等等。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或抄教案,这种无效的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管理中的做法
(1)尊重备课教师的劳动成果。认真阅读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和主讲教师的发言材料,了解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什么?有什么问题,备课争议的焦点何在,课程理念存在什么碰撞和分歧,为课题研究在宏观上整体调控。指导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提供第一手资料。 (2)教师备课是否体现现代信息。一看教师的课程思想是否体现创新精神,是否在资源引进、学科整合、策略选择等方面体现现代信息;二看教师是否积极开发了课程资源中潜在创新因素,是否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教师备课实行档案化管理。定期召开各种备课例会,收集、整理、分类保管活动记录、听课、评课、反思以及检查材料、进行整理归档,成为教师个人的业务档案。
(4)提升小学教师备课质量的评价
学校旨在改进教学管理方式,特别是改进对教师备课的检查评估方式,从实效出发,评估教师的教学工作。教案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每一节课都要有教案,鼓励教师坚持写教学随笔和教学案例。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检查评估力度,采用“推门听课”、“课后说课”、“写课后反思”等形式检查课堂教学效果,以体现备课的实效性。
3、反思与分析
从实施取得的成效看:一是备课管理有效提高备课质量,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旨在提升课程品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速教师成长“合作教研,资源共享,同步推进”要求。采取新老互帮互学活动,充分发挥县、校级骨干教师的作用,每次教研活动,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主讲,从一个点,一个环节讲深讲精,能成为教师的蓝本,促进了教师备课质量的提高。二是强化备课意识,实现备课创新,基本改变了传统的备课偏重于把握教材,章节划分,评价方式等,为更关注学生现在基础,发展需要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即重视学生学习实际,充分吸收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站在高起点的位置备好每一堂课,使每一堂课发挥更优效果。三是改变了只教不研的局面。有效性的集体备课,学校教研活动大为改观。每一次的集体备课,由于各个备课小组的教师相互比较熟悉,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大家的讨论话题比较集中,有共同语言,教师能针对教材,学生中出现的情况、问题进行争论,达到共识,最后形成教案,这一做法彻底改变了原本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的教师备课、教学和研究。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合作链”,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每位教师都能在教研备课的过程中,较快地提高了教研备课的水平。加强备课研究、互通有无,博采众长,通过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开展讨论,达到低时高效,建立完善管理机构,教务处在宏观上整体调控,指导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提供第一手资料。
从教师日常对备课的实际投入来看:本校教师对待教学设计的态度与化时间研究的投入较以前已明显重视,学习优秀教案的氛围初步形成,同时也很好的影响到作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投入,教师也从高质量的备课中尝到了甜头,感觉到了它对课堂质量与补差所产生的影响。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在日常的备课投入明显成正比。
从学校对备课的精细化管理来看:学校能根据年级组的集体备课、个体备课、备课竞赛等做出系统地的安排,经常了解备课情况、备课研究讨论情况,了解教师通过增、删、改、补形成教案的做法,了解小班化教学的研究的进展与遇到的问题,了解备课的“李淑萍教案式”研究学习与运用情况,并做好记录分析,进一步规范备课的要求,追求备课的质量。使教案更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备课中得到充分体现。逐步消除因相对落后的学科管理的不到位,导致被管理者的松懈与打折。
成效背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校要求十分明确,教师中重视程度为何差距很大。
2、教师对备课质量的理解很清晰,但不能主动参与学习与研究。
3、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县级骨干的辐射作用。形成整体性地提高。
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
提升小学教师备课质量的想法:
(1)完善管理机构。校本教研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素质教制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抓手,而有效性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教师集思广益,低时高效,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的能力。为此,成立的课题组负责人为组长的备课小组,以年级段位单位的主体备课小组,具体工作由组长统一分工安排。
(2)建立管理制度。抓好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加强集体备课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明确开展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完善各部门职责。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集体备课的管理工作,教研组长负责指导教师备好课。备课组长负责备课内容分工、时间安排,做好活动记录。
(3)研究活动管理。备课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集中活动中备课组长对上一次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给予分析讲评。分散活动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复备教案。加强研究活动管理,就是了解教师备课时是否吃透教材、整体设计是否科学、课程开发是否充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4)集体备课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备课组长主持、讨论、记录,并负责做好考勤。各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补充教学内容,完善各阶段的备课质量体系。用老备课本的,要利用教学随笔——教后感,作教学反思,要记录成功的经验,如好的教学方法,典型案例等,集成备课金点子集。结合学校或学科落实课题研究内容,建立校本教研计划,有效的备课研究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有效备课,能渗透教育科研内容,完成教育科研课题。
(5)倡导合作教研,加速教师成长。为了有效提高备课质量,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旨在提升课程品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速教师成长“合作教研,资源共享,同步推进”要求。采取新老互帮互学活动,充分发挥县、校级骨干教师的作用,每次教研活动,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主讲,从一个点,一个环节讲深讲精,能成为教师的蓝本,促进了教师备课质量的提高。
(6)强化备课意识,实现备课创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要务就是备课,因为备课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好,才会有好课产生,设计不好,必然导致课堂低效。改变传统的备课偏重于把握教材,章节划分,评价方式等,为更关注学生现在基础,发展需要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即重视学生学习实际,充分吸收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站在高起点的位置备好每一堂课,使每一堂课发挥更优效果。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要做到“实效、创新、合作”改变划一的备课要求,减少教师无效劳动,给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改革、创新,从根本上做到有效备课,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进程。
第三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效益:现实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工作为企业带来利润。所谓利润,通俗地说是指公司、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它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而尽可能地获取利润或者尽可能地增值是企业作为商业性组织追求的目标。降低成本是获取或提高利润的一个有效方法。人力资源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一项重大的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既要考虑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取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又能兼顾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现实中,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用系统化的思维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都不太淸楚,导致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往往治标不治本。企业对人力
——江苏联合人才
第四篇: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困境极其改善措施
摘要: 众多国有企业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下积极引入了?效管理,但是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之中存在的困境展开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改善措施,为促进国有企业科学、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困境;改善
国有企业因为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已经逐步摆脱了过去那种企业有任期无明确任期、有职务无严格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的情况,初步地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相连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体系,让国有企业上下都形成了一种创造价值与资产回报意识,形成了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将奖惩和绩效考核进行挂钩,让过去那种国有企业负责人自定薪酬、薪酬与业绩脱机、薪酬增长过快以及薪酬只升不降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促进了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虽然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需要突破的困境。
一、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困境
(一)片面认为绩效管理即是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的实施从计划的制定开始着手,其中涵盖了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绩效反馈的闭环过程,每个环节都不可缺少。但是国有企业在实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多数管理层片面地将绩效管理理解为绩效考核,简单地认为只要通过绩效考核即能够起到激励员工、提升绩效的目的。管理层之所有片面地将绩效管理理解为绩效考核,是因为绩效考核与绩效奖金、薪酬、晋升、评优等利益有直接关系,认为拥有了对员工的考核评价权也就有了对员工利益的话语权,从而使得员工不得不改善绩效。但是这种情况下的提升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提升,使管理层站到了员工的对立面,使效果有待讨论。
(二)重视绩效管理结果忽视过程。
在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不少企业直接将考核指标与员工的薪酬待遇等挂上钩,且考核指标都属于结果型指标,如销售额、利润额、合格率、单位成本等财务相关指标。企业重视考核指标结果,而忽视了考核指标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员工考核指标实现的过程是否与企业规范相符合、长期实行这种考核方式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什么后果等问题。对于国有企业这种重视绩效管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品质的考核方式,势必会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员工行为的严重短期化,为国有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造成了阻碍[1]。
(三)员工绩效管理的参与度不够。
目前,不少员工对自己所在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知之甚少,大多数员工并不了解企业的绩效管理,比如考核指标、标准如何制定,考核如何进行,考核结果对员工有哪些影响,甚至员工对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何改进问题等都无从知晓,这样便失去了绩效管理的意义。绩效管理本应作为评价员工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现在很多企业管理层却认为这是一件比较麻烦的工作,将考核标准、方式、考核过程都不予公开,使考核工作仅仅掌握在少数管理者手中,如何运用也仅仅是企业管理层少部分人决定的。他们认为如果将考核的评价方法、处理结果进行公开,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的冲突,为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阻碍。正是因为企业管理层的这种错误认识而导致了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无法进一步实施,同时企业也不能够有效利用绩效管理正确引导员工,使绩效管理止于书面、流于形式。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困境的改善措施
(一)正确定位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成功与否并不是由绩效考核所决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考核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因此切记将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任务,应该将其作为整个管理过程的有效工具。国有企业在实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员工对绩效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比如: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绩效考核的意识;倡导绩效观念,树立竞争与提升意识;围绕排位找差距,根据差距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打破奖金平均分配的原则,建立以岗取酬的奖金分配方法,使员工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不断增强员工高起点定位工作、高标准谋划工作、高质量完成工作的意识。
(二)绩效管理的过程与结果并重。
考核不仅要注重结果还应注重过程。在具体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不管是制定绩效管理计划,还是反馈考核结果、改进后期绩效都需要良好地沟通来进行。如果不让员工将自身真实的想法、意见反映出来,极易导致员工在面对不理想的考核结果时产生愤懑,因此国有企业应建立起绩效考核双向考核机制,确保能够达到绩效管理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企业应将绩效考核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通过不定期抽查、改进绩效、纵向对照等方式进行检查,确保绩效反馈、绩效改进能够得到落实,确保绩效管理的作用能够真正得到实现。通过绩效考核的及时沟通、反馈,明确目标,查找差距,解决绩效考核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工作绩效与生产能力。
(三)提升员工绩效管理的参与度。
绩效管理工作价值主要体现在员工绩效提高上。员工作为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角色,企业管理层应予以鼓励,并积极引导,确保员工参与到绩效管理计划制定、评价、反馈、辅导过程之中。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层与员工共同提高绩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管理层应主动承担起引导员工发展与提高的责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过程中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保证整个绩效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之中,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应保持持续沟通,让被考核者明白考核的意义,了解考核的过程、过程中的评价以及结果的应用等绩效管理相关内容,保证绩效管理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地开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参与度和信任度,还能够促使个人、部门、团队的考核齐头并进[2]。
三、结语
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且涉及范围广的系统工程,但是从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企业要建立起一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国有企业应大胆进行创新与改革,建立能够激励员工自觉提升绩效的管理办法,以此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张俊德,陈运财.国企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6,(07):58-61.
[2]周敏.关于加强国企绩效管理研究[J].经贸实践,2016,(06):17-18.
第五篇: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困境及其解决思路
2007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对黄河、长江等四大流域的污染调查得出了惊人结论:四大流域的整体污染现状已成为常态;同时,重点监控的9个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V类和劣V类水质的就达7个。V类水已不能和人体接触,劣V类水更是丧失基本生态功能,甚至不能用作农业用水。如何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成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流域性水资源管理困境
流域污染的常态性已经基本确定,水污染正伴随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从支流向干流、从城市向农村不断蔓延发展。那么,为什么污染状况没有随着近年来持续的治理行动而有所好转呢?
(一)水资源的公共产品特性
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其产权常具有模糊性。流域内的每个团体或个人都难以具备界定明确的权力去维持流域环境不受污染和可持续利用。巴泽尔指出,当产权无法充分界定时,部分有价值的产权总是存在于公共领域,对公共领域中存在的可被攫取的资产价值将导致人们的寻租行为。当生产和消费行为带来水资源污染时,其污染成本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产生的收益由排放者独自占有;而且水资源污染给排放者自身所带来的损失远远小于污染治理成本,从个人理性的角度出发,排放者没有治理污染的动机,从而必然导致对水资源的过度污染和使用,治理产品的提供不足,这就是但丁所言的公共领地的悲剧。
(二)市场失灵下的政府解决思路
解决水资源过度使用和污染的一个方法是根据科斯定理,将外部性内在化,即明晰资源产权,由排污者和受害者双方讨价还价解决污染问题。然而,公共资源产权的界定首先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界定,成本也是高昂的。当产权界定清楚后,确定污染赔偿的讨价还价过程本身也将增大交易成本,当涉及人数众多时,“搭便车”现象将发生,从而导致市场机制的失灵。即使采用民主投票方式确定污染的价格,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也难以产生满意的投票结果。因此,单纯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当市场失灵时,避免公地悲剧就需要依赖于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通过政府的管制来保护水资源。政府常采取的策略是排污收费、直接管制、排污消减补贴,这些措施的强制执行将有效减少市场讨价还价的交易费用和效率低下状况,从而提高水资源保护效率。
(三)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条件下通过政府管制是不是就能有效解决水资源过度使用和污染的问题呢?政府作为国家权利的执行机构,并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不同利益和目的的部门和人群组成的集合。由于水资源的效益涉及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水路运输、地下水勘探与开采等部门的利益,水资源管理实际上由水利、电力、交通、城建、地矿、农业等14个不同或相同级别的局、部以及流域各省市区水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这些政府部门的行为主体和市场中的经济人一样也要受到自身权利、职位和相关物质利益的驱动,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这时必然出现多数获利集团的个人边际利益大于社会边际利益,或个人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的结果,从而导致公共目标的偏离,最终导致“政府的失灵”,从而在我国出现水资源管理“多龙治水”、“政出多门”的管理格局。“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地方政府以本地利益为导向,采用宽松的排污管制措施促进当地投资和GDP增长;流域上游没有足够的动机和激励去减少不合理产业布局,常常为了增加GDP而引入高污染、高水耗的项目,导致水资源从源头就被污染。在此情况下,水资源的保护重任就只能依赖于环保部门的严格立法和执法。实际情况又怎样呢?国家环保总局近期检查的11个省份的126个工业园区,有110个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在抽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中,超过一半运转不正常或停运,四成以上被查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因此,仅仅依赖环保部门是不可能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的。
(四)政府监管困难
即使不存在政府失灵,政府也将面临信息不对称和隐性行为的监管困境。企业排污是私人信息,环境保护部门不可能每天24小时监督全国的所有排污者的排污状况,这必然导致一些排污者利用没有监督的空档增大排污。同时,当采用矫正性税收对污染排放量征税时,税率往往难以确定,税率过高,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造成消费者福利损失;当采用使用量、排放量、排放物含量标准时,若排污权数量过大,会使区域内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数量过小,排污成本超过社会经济技术承受能力,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甚至会导致非法排污或偷排。
(五)政府失灵下的市场失灵
当政府失灵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该如何解决?会不会求助于市场?在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缺乏对水资源经济产品属性的认识,供水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福利,供水水价不能有效体现水资源的全部价值构成,最多只能补偿生产经营成本,而不能体现资源水价(即水资源费或水权费)和环境水价(即水资源处理费)。因此,水资源的价格远远背离了水资源的价值构成,从而依赖市场价格机制不能有效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许多冶污企业建起了先进的生产线,却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我国的水资源市场也表现为失灵状态。当水资源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时,此时应该求助于谁,应该采用怎样的管理机制来有效解决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污染问题呢?
二、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对于水资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管理困境,必须系统设计水资源管理机制,从制度、文化、领导力、执行力等方面着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避免“多龙冶水”的割裂格局。
(一)构建以流域为核心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
目前的流域、部门和行政区域三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导致各部门常基于部门利益、地区利益,而不是自觉地从全流域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使用水资源。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权威对水资源实施一体化的全面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体化管理的途径一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以行政辖区为基本单元的开发模式;二是由一个单独的部门统筹、管理全国的水资源。地方政府维护公共资源的出发点是地区利益,出于这种目的,上游城市必然不是从全流域的经济发展出发来配置水资源,分割管理状态依然难以改变。纵观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最突出的一点是由一个部门统筹管理。如英国环保局一管到底,不设水利部,水管理直接进入市场,政府只是宏观调控。同时,对于跨省、跨地区的大江大河统筹采用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质与水量统一管理模式。法国按大流域分设了几个水务局,荷兰以流域为单元设立水董事会,由水法赋予权力,依法管理水量水质。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单独的政府部门统筹负责全国所有水资源的取水、排水、供水、节水、防洪、防涝、治污、灌溉、污水回用等事务,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度、运营和监督治理。同时,该管理部门内部按照流域设立不同的分支机构,统一管理流域内的水量和水质,从而避免各部门相互争权、推诿、扯皮,缓解政府失灵的状况。
(二)政府管制下的市场交易机制
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使具有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控制权的权威管理部门通过计划、命令、协调等方式实现对资源的统一配置。但通过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形式,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此情况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的双重结合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即,政府首先制订相关政策、法规,然后水资源使用者再根据自身利益在可供交易的市场中进行使用量、排污量的抉择。这些市场化交易机制包括:市场化的水价体系、排污权交易和流域水资源补偿制度等方式。
(1)市场化的水价体系。目前的福利型水价体系无法激发使用者和排污者内在的节约和创新思想,冶污企业由于长期亏损也没有冶污的积极性。国外经验表明,利用市场定价原则,发挥价格杠杆作用,能够达到合理使用水资源的目的。因此,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水价体系,通过市场定价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水资源的用途、地区等因素制订灵活多样的交易价格,通过买卖双方的自主谈判实现市场化水价体系的正常运行。
(2)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指政府根据流域的承载能力规定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按照市场价格向政府购买排污权,包括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排放地点和方式、有效时间等,这是排污权交易的一级市场(政府一排污者);如果企业减少排污,购买的排污权得到节省,可在市场上售出排污权而获利,这就是排污权交易的二级市场(排污者一排污者)。这种市场化运作机制可以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使其可以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主动减排。
(3)流域水资源补偿机制。在流域中,上下游地理位置的不同使上游拥有使用权的优势地位。如果上游用水过多或者排污过多就意味着下游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使下游的水资源满足自身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用水的需要,下游需要提供一种补偿机制弥补上游节约用水、减少排污的机会成本,从而激励上游保护水资源。
(三)节水文化的建立
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和市场交易机制仅仅是从“拉”的角度运用经济、行政手段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自愿“推”动水资源的保护。但是,公众的监督参与更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和隐性行为带来的监管困境,怎样形成公众参与的节水文化呢?首先,要尊重价值规律,将水价调至真正体现其价值的价格水平上,使人们意识到水的宝贵,这是树立节水文化的根本之举。其次,文化的建立常取决于支持这种文化的领导权威和倡导者,节水文化在我国现阶段是~种全民节水文化,不可能依赖于某个公益组织,而必须依赖于政府的推动,应把水资源保护作为政府业绩考核、干部选拔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使官员成为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倡导者、领导者和监督者,使政府成为节水文化的主导者。再次,提供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的途径,包含预案参与、过程参与、末端参与、行为参与和信息完全公开机制。最后,增强全民族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培育节约用水的社会风尚。
三、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实施要点
水资源管理机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处理好以下矛盾。
(一)处理好水资源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将改变现有管理体制和利益格局,在改革中要妥善调整各部门的分工、人员;其次,水资源管理总部、流域水资源管理分部也将与各地方政府部门发生相关业务往来,彼此之间如何分工、合作、协调等都是需要解决的关键事项。
(二)处理好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
水资源管理机制是通过制订政策、法律、法规等实现水资源的宏蹰调控:依赖于市场化的价格交易机制自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就要求明确政府的权力范围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避免政府权力过大压抑市场的积极性;同时,又要避免政府权力过小,难以干涉市场不合理的交易活动。
(三)处理好上中下游水资源分配的关系
流域一体化管理体制直接关系到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权力和经济利益,这就需要解决好以下关系:(1)上中下游合理分配水量,可以按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成长能力为基本指标;(2)合理确定流量控制关系,合理调节各区段对水资源的利用时差;(3)合理确定利益分割比例;(4)合理确定水资源污染成本分担原则,可依照“谁污染,谁冶理”和预留“污染治理费用”的原则进行。
(四)处理好流域区与非流域区水资源使用的关系
水资源不仅是本流域的资源,同时还是整个国家的战略资源。流域水资源的配置不仅要考虑本流域的经济生活环保发展需要,还要结合国家的整体战略部署,处理好流域区和非流域区水资源调用量、使用效率、使用时段等关系。
(五)处理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
工业生产的经济收益高于农业和公益事业,因而工业企业的水资源价格承受能力也更大。在建立水资源市场交易机制时,要满足农业生产和维系生态平衡对水的基本需求,防止无序竞争对农业和公益事业产生破坏作用。
(六)发展低耗水产业,推进循环经济
支持低水耗产业的发展,从源头上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量;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水资源节约型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