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发展工作汇报
工作汇报总结指的是对一定时间段工作,或者一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书面总结,那么,工作汇报的正确格式和内容要求如何?应该怎么写出一份重点突出的工作汇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扶贫发展工作汇报》,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旅游扶贫发展工作汇报
乡镇旅游扶贫工作汇报
旅游+扶贫
合力促攻坚
——AA镇旅游扶贫工作侧记
AA镇地处大别山腹地,境内拥有广家河自然探险、龙井峡瀑布群、别山湖等众多优美自然景观,是XX省最佳旅游乡镇。同时,现有贫困户876户,265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6.58%,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AA镇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基础好、见效快、带动性强的特点,大力推进“旅游+扶贫”的发展路子,促进产业、旅游、扶贫、就业充分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效。全镇一半以上的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仅2016年就有57户189人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今年也将有75户274人通过旅游摆脱贫困。
一是夯实基础、搭建平台。
近年来,我镇积极抢抓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设和茶谷建设机遇,不断加大投入,全力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有序推进茶谷小站、停车场、公厕、观景平台等平台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坚强支撑。目前,宋家河村茶栈、龙井山居、康家大院乡村客栈、羊跳峡观景平台、堆谷山驴友之家、胡家河钓友之家等10余处节点已经建成,四通八达的路网,保障有力的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二是精心筛选、
量身定制。我们每年都筛选出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户,为他们量身定做帮扶计划,引导这部分贫困户自强自立、勤劳致富,发展农家乐、驴友之家、体验农场、茶谷小院等项目,经营农家菜、农家屋、农家菜园、农家养殖、农家生活等“五农经济”,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统一培训“五个统一”,
引导他们稳步向脱贫致富迈进,让贫困户们从“被动等扶贫”到“主动要脱贫”,真正从思想上转变,从行动上得实惠,镇财政对每户补助不少于1万元。2018年26户贫困户兴办农家乐,年人均可增收1万元。
三是精准就业、长效增收。
为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帮扶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我镇通过“就业安置、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主要措施,因需施策、分类施策,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努力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人人就业”。依托合作社、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等,建设就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灵活居家就业,为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目前,已建立诚安保洁有限公司、山头佬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钓鱼台度假农庄等8家就业扶贫基地,吸纳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195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灵活居家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四是因户施策、产品全销。
针对镇内乡村旅游发展大户,每年需要大量农副产品和食品现状,我们牵线搭桥,建立“大户+贫困户+基地”模式,有针对性因户发展养殖、种植等产业,产品由农家乐大户以不低于市场价全销。目前,AA镇贫困户依托旅游上下游产业,已发展霍寿黑猪养殖439头,土鸡养殖12200只,高山蔬菜培育60亩,霍山黄芽茶园低产改造1280亩等,全镇126户贫困户与40户农家乐大户建立长期供货关系,户均可年增收5000元以上。
五是配备专柜、路边开店。
我们改变传统的土特产品消费模式,采用移动货柜形式,通过发放给贫困户,推动广大游客用自驾车的后备箱,把贫困户的农副产品装满回城,实现贫困户增收、游客得益的双赢工程。截至目前,已免费出租30组60个惠民柜,2017年经济收益达30万元,纯收入超过10万元,192户贫困户参与后备箱工程,户均可增收2000元。
六是线上建点、景区安置。
我们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景区开发、茶谷建设、乡村旅游上、美丽乡村等有机结合起来,把安置点建在旅游干道沿线和景区周边,围绕乡村旅游进行配套建设,为搬迁安置户后续发展和长效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截至6月初,全镇共建设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中4个位于旅游干道沿线,涉及搬迁贫困户32户114人,并为每一户制定了后续发展措施,主要包括开设农家乐、民宿小院、土特产品销售、导游等产业,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七是组建协会、集聚合力。
我们成立全县首家乡村旅游扶贫协会,60多位乡村农家乐会员参与其中,通过“四帮”模式,大力实施“1+3+10”项目,引导会员发挥传、帮、带作用,即1个会员、结对3户贫困户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实现10名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四帮是指:1.资金帮贷。针对部分贫困户评级授信额度很少或者无额度等情况,由协会对所联系贫困户评级授信统贷统还,解决部分贫困户无授信或授信不够的问题。同时,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协助与农商行对接,加快小额信贷进度。2017年以来,协会为48户发放小额信贷120余万元。2.就业帮介。协会对联系贫困户,按劳动能力负责介绍安排向导、洗碗、保洁等工作。每年通过此类措施带动贫困户就业近80人,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3.产品帮卖。协会会员在自家店吧台免费帮贫困户出售农产品,贫困户家的鸡、猪、菜等由联系会员包卖。4.发展帮带。协会会员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尤其是在发展农家乐上给予信息、宣传、营销、推介上全力帮带。目前,协会帮助8户贫困户兴办了农家乐,这8户贫困户均已顺利脱贫。
第二篇:大埔县坪山梯田旅游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坪山千亩梯田位于广东大埔县东部大东镇坪山村,距大埔县城40公里,始建于明中期,完工于清初,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共有1200多亩,其中主体梯田680多亩,坡度多为25°—65°,坪山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延延绵绵,沿一座座山坡层层叠叠,蔚为壮观,从山脚连到山顶,从此山连到彼山,延绵不断。坪山村全村有贫困户325户,贫困人口1500 人。
2007年,大埔县将坪山梯田确立为全县“旅游扶贫试点村”,结合整村脱贫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旅游。至2010年底,景区利用省扶贫资金及市县配套资金共600多万元(其中扶贫资金4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35个,受惠人口1200 人,全村旅游收入350万元。
四年来,我县以坪山梯田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为主体,整合坪山村古村落、田野风光、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以梯田资源为依托,以当地农民受益为目的,以保护环境,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把农业当旅游业,使农村成旅游区。整体开发,推进坪山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了全村稳定团结、缩小了城乡差距、营造了和谐社会。今日,坪山梯田旅游区的发展已日趋成熟,知名度越来越大,有“广东的元阳”之美誉。
一、坪山村旅游扶贫工作情况
1、注重科学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我县把旅游扶贫工作与全县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坪山村的经济结合,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从坪山村实际出发,发展梯田旅游。2007年,我县聘请嘉应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对坪山梯田乡村游景区进行概念性规划,对全村道路交通、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服务中心、餐饮、住宿服务)、全村环境保护与卫生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为全村科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2、强化政府主导,综合开发整村推进。
注重政府主导,协调联动,形成旅游扶贫的合力。把乡村旅游扶贫与整村推进结合起来,与产业化扶贫结合起来,综合开发,多渠道推进,协调联动,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扶贫水平,达到经济规划,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整村推进,加强全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07年以来,全村共实施乡村公路改造7公里,铺筑环保型停车场、完善各类旅游标识牌、观景亭、旅游厕所、登山道、景区道路等。改造房屋和风貌包装35户;装修布置农家乐餐馆7家;推广沼气85口,改厕125个;修复水渠2条长1公里、水涵400米;复耕已荒毁农田70亩,整修梯田引水水渠,兴建自来水工程,栽植油菜花、水果等1000余亩;实施旅游创业培训、果林栽培管理技术培训200余人。
全村基础设施的迅速得到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村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得到提高,旅游扶贫成为村经济的起跳点。
3、创新扶贫机制,丰富旅游扶贫模式。在旅游扶贫工作中,我县关注村组、村民参与和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把群众能否脱贫当作检验旅游扶贫成败与否的最重要标准,充分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一是积极引导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村组居民的收入。在短期安排上,工程建设用工优先当地农民,让在家的劳动力人人有事干、有钱赚。在中长期安排上,从调整产业结构上做文章。针对坪山村种粮投入大,效益低历史现状,积极引导农民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对1000亩耕地实施轮耕轮作,一年种香稻一季,油菜花一季,菜子炸油,提高全村粮经比例。二是从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入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分离。景区建成前后,在县旅游局、劳动局等单位的帮助下,先后在坪山村培训、招聘导游、保洁、服务人员18人,加上旅游旺季和建设高峰期用工,全村就地转移的劳动力达到80多人。三是构建旅游扶贫经济体系,在财政上补贴扶持乡村旅游,帮助村民筹措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协调提供小额贷款,鼓励发展投资小、风险低的生产经营项目,提高全村贫困人口的市场参与能力。目前,共引导、扶持坪山村“农家乐”经营户12家。四是积极探索景区与
村组一体化管理模式,以景区为龙头,在帮助当地农民不断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提高文化卫生科技法制教育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引导教育农民不断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讲文明、守法制、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4、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扶贫项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我县把坪山梯田作为全县重点乡村生态游项目,以“广东的元阳”为形象口号,积极制作了旅游宣传片在旅游卫视播放,邀请了著名旅游作家曾敏儿撰写《行走大埔》,对坪山梯田作了重点推介,扎实提高了坪山梯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5、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力度,确保旅游扶贫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我县在发展坪山梯田旅游的同时,立足资源优势,着眼乡村可持续发展,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机遇,配合乡村洁净工程,积极推动以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主的生态能源建设,对全村垃圾进行了无公害处理,对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整治,加强全村明清古民居的建设和保护,营造全村“蓝天、青山、碧水”的田园风光。
二、旅游扶贫取得的成效
坪山梯田景区利用省扶贫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0年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400多万元;全年人均收入增加到4223元,坪山梯田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1、安排了村民就业。旅游扶贫开发直接和间接带动全村贫困人口3000人脱贫,村集体收入大幅度增加,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2010年全村集体经济 万元。至目前,全村有导游、景区保洁等30多个就业岗位,12家农家乐餐馆和旅馆。
2、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全村涌现出种植、养殖大户19户,村里的优质米、菜籽油、番薯以及鸡、鸭、猪肉等最受游客欢迎,游客一买就是好几袋几箱几十斤,价格也翻一番。12家农家乐主要经营全家猪宴、金银满盘(原料为甘薯、芋头)、农家鸡药根汤、算盘子等客家小吃。同时,全有机青菜和苦笋、山蕨等野菜及茶叶、娘酒、豆腐干、牛肉干等本地土特产品的销量大增。
3、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广大游客的到来,扩大了村民信息交流渠道,开阔了眼界,更新了农民观念,坚定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坪山村夜不闭户,村民之间和睦相处,邻里气氛融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村集体收入的增加,村集体经济有了发展,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增强了,基层政权得到巩固。
三、下一步扶贫工作计划
加强促销推介力度,加大客源市场开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促销形式,加大促销力度。争取明年春在坪山梯田举办首届油菜花节, 进一步展示“客家万象梯田、广东的元阳”特色旅游,提升了坪山梯田的美誉度,以节庆带动人气,打响名气,形成财气。利用广州对口帮扶梅州及我县的机会,加强与广州地区各旅行社的协作关系,争取向坪山梯田定向输送客源,扩大梯田客源市场,提高坪山梯田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兴建游客服务中心和特产商店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提升全村旅游附加值,确保旅游扶贫工程取得更好效果。
实践证明,旅游扶贫作为政府实施的多种扶贫方式之一,它的作用更直接,更到位,更能持久,是真正的“输血”和“造血”型扶贫,能更实际、更实惠让扶贫对象受益。目前,大埔县正以旅游扶贫为引擎,切实把旅游产业打造为实现山区绿色崛起的先锋产业,促进山区旅游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子。
第三篇:乡村旅游+扶贫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为助力建成“六养胜地宜居潼南、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我们以“促进乡村旅游、推动旅游扶贫”为主题,科学选题,精心组织,扎实、深入开展了旅游扶贫工作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充分把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机遇,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2019 年,我区共接待游客预计将突破 1000 万次,乡村旅游已接待游客 722 万人次,约占全区游客接待量的 72%,实现综合收入 38 亿元,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一)政策推动。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出台了《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潼南工作方案》《关于打造“六养胜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展潼南全域旅游打造旅游业升级版实施方案(2018—2020 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推动农村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太安镇蛇形村的香水百荷、太安镇罐坝村的现代农业、崇龛镇的菜花景区,确定为乡村旅游扶贫试点镇。
(二)资金拉动。按照市扶贫办安排部署,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 670 万元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一是投入 170万元,兴建了白沙村中央广场;二是投入50万元,为薛家、灌坝两村70家星级农家乐添置了床位、茶几、电视柜,解决了游客住宿难问题;三是投入 120 万元,
为太安镇香水百荷项目建设停车场、观光道路等;四是投入 130 万元,为崇龛镇老店村玫瑰花基地打造观光带;五是投入 200 万元为柿花村油菜花基地、龙滩村油牡丹基地新修产业便道以及其他附属设施,该些项目的投入,有效改善了旅游项目的生产条件。蛇形村的香水百荷、灌坝村的现代农业以及白沙村的油菜花海,已经成为展示潼南旅游的窗口。
(三)景区带动。截止目前,全区建成乡村旅游扶贫村 5 个,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片区 3 个,发展星级农家乐 70 家,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突出“人文牌”“乡村牌”,高质量高品质打造“花漾潼南”“水韵潼南”“田园潼南”“乡愁潼南”四个系列节会活动,大力推进“赏花游”“古镇游”“红色游”“礼佛游”“养生游”,唱响“周末游潼南”文旅品牌,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费,指导开办农家乐,并在各节会期间,在景区设置扶贫摊位,让贫困户优先销售土特产产品,在崇龛菜花景区打造潼南首个文创基地,吸引群众本地就业,提高辖区贫困户及回乡人员就业率,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费,助推沿线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力度较小。由于开展脱贫攻坚,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大多用于基础设施或综合保障政策,我区获取的乡村旅游资金仅有 2014、2015 年的 670 万元。市级安排的资金非常有限,区级也没配套安排,财政投入很小。
(二)旅游环境有待优化。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还不够完善、服务功能不够优化,尤其是乡村旅游区域的配套设施较落后,普遍欠缺优质整洁的住宿环境,不能较好的吸引过夜游客。
(三)旅游产品层次较低。我区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由市场自发形成,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对旅游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依托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特色、农业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发挥潼南农业大区的优势,秉持“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理念,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民俗,精心策划一批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的活动项目,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品尝农家风味、品读农耕文化,获得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良好体验。二是延长产业链条,让游客白天观光体验,晚上聚会娱乐,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三是推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打造一批具备休闲观光、养生度假和文化体验等综合功能的高端产品,满足旅游市场的高端需求。
(二)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注重对“吃住行”相关服务及从业人员素质的管理与培训,从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指导新建星级酒店和优质民宿、农家乐,指导旅游企业丰富提升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加强对全区的公共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的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旅游窗口服务形象。
(三)有的放矢,增强实效。一是重视旅游项目的扶贫作用,跟踪服务重大项目,推进项目早开工、早运营、早发挥脱贫减贫效应。二是鼓励旅游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子”,在劳务用工、农副产品收购、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口帮扶,不断提高农民收益。三是创新“景区+农户”扶贫开发方式,支持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参与旅游经营,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推进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篇:创新扶贫机制,助推农业发展-西李洼工作汇报
创新扶贫机制,助推农业发展
——马山口镇西李洼电商扶贫工作汇报
大事记:2014年底,国务院扶贫办首次明确提出,把“电商扶贫工程”列为2015年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要求“在贫困村开展电子商务扶贫试点,发挥市场化电子商务渠道的作用,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
2015年11月29日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实施电商扶贫工程”。
马山口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暨电商扶贫基地,成立运营于2018年3月28日,位于马山口镇岳岗西李洼村。基地拥有标准化商务办公场地5千平方米,仓储面积2万平方米,标准化冷库1万平方米。我们结合马山口镇特色农产品、药植对接广大域外市场突破本地市场狭小的制约,带领农民实现创收、增收,改善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
现将马山口镇西李洼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基本规划汇报如下:
一、发展本地资源优势,重塑乡镇名片
马山口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北33公里,地处秦岭余脉伏牛山南麓。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曾是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境内资源丰富,出产山植、中草药、生漆、桐油、山茱萸、杜仲、桔梗、葛根等五百多种动植物中药材。
我们成立专业团队主要负责产品的挖掘、整理、标准化等,以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为契机,整合以上优势特色产品、对接市场,打造线上药材源头地域名片,以市场为导向带动药植产业的发展,重振中药材集散地雄风。
二、积极培育网络品牌,提高网销产品质量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对农产品进行精细研发和打造包装,提升农产品品质、价值和知名度,打造适宜网络销售的特色产品。按照产品特性,利用电商进行“打包式”销售系列产品,形成特色产品销售联动效应。全方位做好帮扶贫困户自产农特产品的网销服务。
三、多渠道引进现代快递配送体系建设
多形式、多渠道、多类型与快递商建立合作关系,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四、电商示范引领
做好电商典型示范引领工作,为贫困户进行电商提供示范和各项培训服务。通过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加快电子商务向农村覆盖。积极利用第三方平台提供销售自产农产品和购买生产生产生活资料。
五、营造宣传氛围
通过户外广告,入户一对一指导宣传企业电商与农户农产品销售及生活生产资料采购。扩大企业电商与农户农产品销售的结合。
六、倾力培育本土网店网商
面向贫困户、残疾人等帮扶对象,对贫困户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和实训操作培训。建立电商扶贫人才培训机制,实现马山口镇“互联网+农业”脱贫。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农村电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继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第五篇:绿林镇旅游产业工作发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今天,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在万忙之中亲临绿林,召开旅游工作现场办公会,共商绿林旅游发展大计,为我镇工作传经送宝,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绿林人民的关心和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借此机会,我就绿林旅游工作的情况、规划打算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各位领导作个简要的汇报,以期得到了解和支持!
一、前段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们绿林镇是京山的“北极”,全镇17个村,87个村民小组,3353户,13606人,总面积37.9万亩,其中山林面积31.9万亩,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乡镇,也是全省60个重点插花贫困乡镇之一。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起义”的策源地,也是李先念、陈少敏等革命先辈开创的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1988年国务院以国发[1988]51号文件,确定厂河镇为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1996年建设部以[1996]105号文件批准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厂河景区总体规划,1999年,为弘扬绿林历史文化,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厂河镇更名为绿林镇。绿林景区划定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大洪山景区面积的34.5%,经国务院审定景点118个,其中一级景点48个。境内大洪山南山脉的绿林寨、娘娘寨、金花寨、香龙寨、牛角尖等海拔800多米的山寨,是进入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奇峰要寨”景观。
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存,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自然景观以山岳、峡谷、岩溶等特殊地貌和典型地质现象遍布;河流、溪潭、泉源贯穿全境,野生动物、原始森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比比皆是;日景、月色、彩霞、云海、雾景等天象景观变化多端。人文景观以古代工程、古墓、古战场、石刻等历史遗址和现代革命旧址为主,在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漂流探险、狩猎垂钓、科研考察和进行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级”品牌,确立了“念山水经,唱旅游戏,走特色路,实行旅游兴镇”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主管,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投资方式,举内外之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开发,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实行开放开发,使绿林旅游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特别是“鄂中第一漂”——鸳鸯溪漂流项目的推出,把绿林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我们感到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兴旺。
今年四月以来,在漂流场沿途村组,就发展个体经商户30余家,其中从事农家餐的有15户,接待游客6000多人,从事茶庄娱乐室的2户,摆摊设点经营各类土特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有10多户,编制草鞋100多人,成立滑杆队1个,摩托车队1个,许多农民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有的农户从事“农家餐”的收入已达5000余元。今年四至八月,景区农民为游客服务销售农副土特产品,收入近100万元,集镇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净增200多万元。尤其是今年县委、县政府把绿林旅游开发作为发展京山经济、加快绿林人民脱贫致富步伐的一个重大项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了领导,加大了投入,配套了政策。今年七月份,县委、县政府又在绿林专题召开了旅游工作现场办公会,解决了漂流场公路一期工程建设资金和集镇移动通讯基站建设问题,落实了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对绿林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量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实施旅游兴镇战略,是振兴绿林经济,加快绿林人民脱贫致富步伐的必然选择。
二、下段工作规划目标和打算
我镇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总体规划布局,立足资源特色,依托“国”字品牌,加快景区规划,突出精品开发,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