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大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原因及对策的探讨(全文)

大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原因及对策的探讨(全文)

大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原因及对策的探讨1 前言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就业机制的转变以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素质要求的提高, 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学生生活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然而。

大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原因及对策的探讨

1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就业机制的转变以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素质要求的提高, 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学生生活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然而, 大学生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已较为突出, 这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也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建设。因此, 对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探讨,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大学生厌学心理现象

大学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途径, 是在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也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厌学已经成了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流行病;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妨碍着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习被动

现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学习不是发自内心动机, 而是迫于考试, 迫于及格, 迫于拿毕业证。上课逃课, 即使去了也是迫于老师压力, 在课堂上精力并不集中。作业能逃就逃, 得过且过。

2.2 学习激情消退

有的大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游戏, 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有的学生上学期间做生意和打工, 还有的热衷于交际和自己的职位。总而言之, 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学习上, 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2.3 不求上进, 自暴自弃

大学生中存在一种不良学习心理状态, 理想迷茫, 目标模糊, 甚至没有目标, “60分万岁, 61分浪费”正是这类学生的心理常态。

2.4 情感匮乏, 寻找精神寄托

大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 容易波动。有的自傲和自卑交织在一起, 一遇到利, 十分兴奋, 一遇到挫折, 萎靡不振, 自暴自弃。自杀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找个异性朋友开始所谓的恋爱, 来寻求精神寄托。

3 大学生厌学心理原因

3.1 认知错误

3.1.1 主观意念太强

当今很多大学生主观意念太强, 总是感情用事, 太任性, 对有些是非分辨不清, 还不能够客观分析问题, 不能面对现实、面对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认识不足, 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 自己的思维处在半模糊状态, 理想与现实冲突, 不能把握自己, 继而引发厌学问题。

3.1.2 学习态度不端正

有的学生把理论课的学习仅仅看成以后应用实践的一个过渡和利用, 把重心放在应用实践上, 更有的甚至抛弃理论课的学习, 没有把自己和学习建立一种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其实学习过程中就有很多兴趣、技巧与方法这些可以与实践紧密相连的东西, 学习理论可以为以后的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3.1.3 对基础课重视程度不够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 基础课均安排在大一、大二。由于对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 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在大学里只需学好以后的专业课就可以了, 因此放松了对基础课的学习, 事实证明, 进入高年级, 基础知识不牢将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及今后的学习成绩。

3.1.4 学习太在乎结果, 不在乎过程

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就是为了结果, 只要及格就行, 不管用什么方法、手段, 也不管过程怎样, 过程真假、正当不正当无所谓, 在这种心态下对学习过程不重视, 日益形成厌学问题。而学习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也容易使学习积极性受到伤害从而出现厌学现象。

3.1.5 对学习目标的认识不正确

学习目标是学习行为的导向, 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然而, 目前大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还不够。有调查表明:厌学学生中有36.3%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拿文凭;15.7%的学生为了将来当上领导;37.5%的学生为了锻炼各种能力;10.5%的学生为了学术上有所建树。在大学阶段, 大学生的目标就应该是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应用、发挥知识的目标应该在踏入社会之后。调查还表明:60.5%的学生没有自己明确而具体的人生目标;46.6%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不好;33.9%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由此可见,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正确, 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正确的生涯设计。有的心态浮躁, 目光短浅, 混日子, 混文凭。这样大学生很容易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金钱主义的影响。

3.1.6 心理不健康

现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由于受传统思想、应试教育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产生了一些心理误区及思想垃圾角, 导致情感贫乏、思维混乱、走极端、愤世嫉俗、悲观叹气、叛逆一切, 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与设计, 对世界及社会的认识也是主观臆断, 不够客观。有时是非不明、颠倒黑白尚且不知, 还自以为是, 有一种世人皆醉, 唯我独醒的自负与孤傲。

3.2 学校因素

3.2.1 学校管理不善

有很多高校学习风气淡漠, 考试纪律松散、泄题、抄袭、送礼、找关系现象日益严重, 势必造成差学生更不重视学习, 投机取巧, 好学生心理不平衡, 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3.2.2 教师素质低下

教师是教与学的一方, 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 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学识渊博、资历深厚、为人师表的教师很受学生的欢迎, 不学无术、敷衍塞责的教师令人难以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敷衍态度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敷衍行为。令人震惊的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对教师的敷衍行为感觉麻木。此外, 还有一些教师把消极的言论甚至个人的偏激意见拿到课堂上发表, 这些言论往往使学生感到新奇、惊讶之后产生情绪波动。因此教师的素质、授课的态度与学生学习的氛围、兴趣的培养息息相关。教师素质如不全面提升, 将会引起教与学的矛盾, 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3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3.3.1“金钱”的误区

有些同学在眼花缭乱的商品经济大潮中, 通过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 便认为金钱比什么都重要, 只要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 产生了学与不学无关紧要, 只要赚钱便有一切的“拜金主义”思想。因此, “身在曹营心以汉”, 一心想着赚钱, 根本不把学习班放在心上, 目前, 大学校园的经商热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3.3.2“关系”的误区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只要有“条子”、“票子”、“门子”, 即使自己学习不好, 也照样能安排一个好工作, 而没“关系”、没“后门”, 学习再好, 也无人问津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的校园, 产生了有“关系”的不重视学习, 没“关系”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4 高校大学生厌学心理对策

4.1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素质与修养

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他们意识到人是为了发展、真理、追求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活着。让其认清哪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加强大学生的“目标”教育和“过程”教育, 使其明白重要的是过程, 不要太在乎结果, 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多让其接受一些深刻教育意义的人、事、影视, 如先进刊物《深圳青年》, 深刻教育动画《火影忍者》等。再如请一些知名学者作报告, 让大学生知道他们成功的过程, 形成“过程”观念。还可以让其多了解一些高科技前沿的东西, 激励大学生的追求。让他们真正的进入到内容、过程中, 而不是浮于表面形式。

4.2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构筑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 面临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生长发育等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冲突、心理危机。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指导。多给学生一些充满爱心的肯定、鼓励和教育, 这种爱能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或者建立质量比较高的心理咨询机构, 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解除大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 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方面。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可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如借助影视、书刊、文娱等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艺术团、运动队、学生社团等活动, 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使他们的内心充满爱和追求, 减少一些憎恨、叛逆和愤世嫉俗。

4.3 大学生之间要互爱互助、坦诚相待

大学生之间相互效尤最厉害。同学之间多团结、互助、合作和关爱, 相互坦诚交流各自的思想, 发现各自的长处和缺点, 促进各自的思想发展, 减少心理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大学生, 影响最大的是来自身边的大学生和事, 所以大学生内部动力的发展很重要。大学生的问题大多来自内部, 所以从内部解决问题, 促进其学习也最有效。

4.4 加强学校制度管理

树立良好的学风、考风、考纪, 建立完善公正的制度, 改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 如提高食堂饭菜的质量, 降低饭菜价格, 降低住宿费, 减少大学生负担, 做到真正的一切为了大学生, 一切了为教育。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 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大学生厌学现象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厌学心理现象, 进行了剖析, 认为学习被动、学习激情消退、不求上进, 自暴自弃、情感匮乏、寻找精神寄托是大学生主要的厌学现象。其原因与认知错误、学校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关。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厌学心理现象提出了对策, 以期为解决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厌学心理,心理健康,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 李静, 何琦.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 2005, 33 (1) :126~131.

[2] 江滨.大学生厌学现象探析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 4 (3) :142~144.

[3] 程晓株.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 (社科版) , 1992, (2) :342~36.

[4] 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 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1) :36~38.

[6]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4~90.

[7] 黄希庭, 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31~39.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