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全文)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全文)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第一篇: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居民收入流与按揭流的关系尽管现在房价在全国范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调,但实际上仅仅处于“房价下跌的初始阶段”,这是泡沫过大的回调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下跌通道才刚刚展开,即房。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

第一篇: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

居民收入流与按揭流的关系

尽管现在房价在全国范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调,但实际上仅仅处于“房价下跌的初始阶段”,这是泡沫过大的回调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下跌通道才刚刚展开,即房价进入“主跌区”。 实际上,用城镇居民收入流的增减变化来预测中期(未来3年)房价的走势是一套精准的模式,即房地产价格的先导性变化因素在于居民实际收入流(扣除通胀)对其实际按揭流(扣除通胀)的匹配情况,居民收入流的增长幅度会促使其对应的按揭流提高,即房价出现猛烈飙升,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按揭流的变化会远远超过收入流的上升速度,从而使得房价出现畸形暴涨;但一旦居民收入流出现较大的反转,那么它就没法匹配高房价的按揭流水平,从而产生了“需求消失”效应,房价从而进入一个“主跌区”,即因收入下跌造成的房价暴跌。 以2003年—2007年为例,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流增长水平大约是12%而且随着年份出现是边际递增的。在收入流的高速增长和没有房贷政策的限制下,自然“翘高”了对应的按揭流,使得房价出现骇人的增长势头,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了4倍。

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流萎缩得厉害,即使我不考虑股票收益的巨大缩水,居民收入流也只有不到6%的增长幅度,而且随着经济下行通道的确立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逐步下降,明年居民收入水平将会出现进一步的下滑甚至是负增长。我们只能说,现在的房价刚刚下跌,并进入“主跌区”。

第二篇:国旗下讲话:科学防控甲流与国旗下讲话:行动就有力量

国旗下讲话:科学防控甲流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近两周来,我校部分青年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教学比武并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英语教研室陈蓓、张娟老师以荆州市第一名的成绩代表我市参加全省英语课堂教学比武、创新演讲比赛获得二等奖和一等奖;数学教研室甘玉梅老师参加全省数学教师教学比武获得我市唯一的一个省一等奖;政治教研室张龄老师获得全省政治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在周六举行的湘鄂部分省级重点中学教学比武中我校历史教研室张君老师、语文教研室肖蓁蓁老师、生物教研室王晓芳老师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

让我们向以上获奖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我们还要向以上获奖教师所在的教研室主任和全体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正是这些教研室主任认真、扎实、有效、长期坚持抓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正是全体教研室教师积极主动无私地支持,这些青年教师才会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这两周,我们共同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防控甲流。对于甲型h1n1流感,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甲流的传播非常快,易感人群面大,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

首先,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包括睡眠充足、吃有营养的食物、多锻炼身体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家要尽力保持教室的空气流通,经常打开门窗保持通风,下课后要经常出来走动,呼吸新鲜空气,要重视体育课。

如果自己感觉不适,出现高烧、咳嗽或喉咙痛,应该自我隔离,待在家中,不要来上学或者去其他人员密集的地方;要注意休息,大量的喝水;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纸巾遮掩住嘴和鼻子,用完后的纸巾应处理妥当;勤洗手,每次洗手都应用肥皂彻底清洗,尤其咳嗽或打喷嚏后更应如此;并将自己的症状告诉家人和朋友,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如果周围的同学或亲人表现出身体不适、出现发烧和咳嗽症状的,要避免与其密切接触,劝其就医。

高度重视甲流的防控是应该的,但不应该有些不必要的恐慌。虽然各地对因患甲流、因注射疫苗而死亡的病例有些报道,但相对于整个感染人群其比例并不是很高。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有多大,我们暂且不谈,据统计,仅仅全世界因在海边散步,每年被椰子树砸死的就有150多人。

同学们,防控交流不是别人的事情,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认真了解相应的防控知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积极配合学校实施的每日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的登记制度以及随访制度,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做好防控,我们会顺利的渡过难关。

我的讲评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 1 页 共 3 页 国旗下讲话:行动就有力量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早上好!

每一个清晨,你或许不会在意一抹太阳的光辉,你或许不会在意一滴晶莹的水珠,不在意一个微小的行动。但你肯定喜欢日出绚丽之姿,赞叹海洋辽阔,憧憬一个美好未来。

滴水穿石,集腋成裘,每一点滴的行动都助推着我们前行.

演讲大师齐格勒曾用火车为例对行动的力量做了很好的诠释。世界上牵引力最大的火车头停在铁轨上,为了防滑,只需要在它的8个驱动轮前面塞上一块一英寸见方的木块,这个庞然大物就无法动弹。然而,一旦这个巨型火车头开始启动了,小小的木块就再也挡不住它了;当它的时速达到100英里时,一堵5英尺厚的钢筋混凝土墙也能轻而易举地被它撞穿。从一块小木块令其无法动弹到能撞穿一堵钢筋水泥墙,火车头的威力变得如此巨大,只因为它开动起来了。

其实,人的威力也可以变得巨大无比,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障碍也能被你轻松突破。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动起来。不然,只知道浮想,如停在铁轨上的火车头,那就连一块小小的木块也无法推开。

我们,今天在站的各位同学,初三并肩战斗的伙伴们,我们中考倒计时 量,行动具有生产力,行动才是最炫目的支票,可以兑换我们的梦想!

天,行动就是力

我们行动在课堂:每一堂课认真听讲,老师的备课非常充分,疑难杂症早已掌控在老师心中,我们信任这份投入的力量,老师,智慧的代言人。我们,需要高节奏,大容量的吸取课堂养分。勤于笔记 ,乐于思考,合作探讨,排除问题。

我们行动在课外:零碎的时间账目我们自己可以算算,一个空档时间抓紧5——10分钟,一天的零碎时间累计得好就是一堂课的时间。一天你就会比别人多了一堂课,一个周,你就比别人能多7堂课。行动力增强了,效率就高起了。在时间上,我们就是要做分秒计较的人,越是小气吝啬时间的荒废,你就会是越大气的自我,就会是行动的巨人!我们背诵记忆、演练证明、错题研习,一样不落下。

我们行动在健康的体魄:倒计时17天,中考越是紧迫,我们越是要有从容心态,每一天,吃好早餐,吃饱午饭,短暂午休,体能充沛,每一个时段就是一次冲锋,每一次都要饱满的激情去行动。

有人问,什么样的青春最美?当下时刻,立即行动,就是最美!

面对我们的中考:

我们以强者的姿态,屹立教育选拔的前沿,时代缔造,我们做弄潮的好手 。

我们以智者的姿态,思考自己的未来,领衔自己的幸福人生,我们做担当的青年。

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态去摸爬滚打!

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化,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

见贤思齐,学而不厌,高尚情操在我们这里传承,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嘉言懿行在我们身上闪耀。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拥抱满格的正能量:行动!

我们志在必得中考九连冠的辉煌!

第三篇: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jie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草棚住下来。仓颉不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汉字有多少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数字。我们只能从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数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曹魏时李登的《声类》共收字11520个。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个。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共收字26911个。宋朝时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韵》共收字53525个。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读完小学阶段我们要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写。

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第四篇:儒学的演变

一、

先秦儒家: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2、孔子的主张:①“礼”,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③“义”,孔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3、评价:保守的一面:面对春秋以来的社会大变革希望通过恢复过去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来实现治国救世,且强调等级制度。积极的一面:重视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实现社会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二)孟子继承、发展儒家学说

1、背景: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2、孟子的主张: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③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3、评价:“仁政”的主张是当时抑制统治者暴政的有力武器,民本思想也考虑到下层民众的需要,被广泛认同。但孟子的“民本”观念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

(三)荀子的思想:①从“性恶论”出发,②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③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二、两汉经学:

1、背景:

①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家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②汉儒大家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神圣化

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

伦理上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将仁、义、礼、智、信视作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后人习称“三纲五常”。

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的主张,

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儒学的经学化

①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②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

③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3、影响:

①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位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②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三、程朱理学

1、背景:

①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儒、道、佛三教并行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

②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内容:

①北宋中期的程颐、程颢兄弟合称“二程”,他们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二程”还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

②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核心是天理论,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提出“明天理、灭人欲”。

③“二程”和朱熹都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为此,他们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

3、影响:“二程”、朱熹的学说世人习称“程朱理学”,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严重束缚个体独立、自由,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独特民族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积极意义。

第五课、儒家文化的传播:远播西方

1、时间:16~18世纪

2、代表人物及著作::

①16世纪,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长期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的篇幅对儒家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②17世纪后,明朝天启年间,金尼阁对“五经”做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清朝康熙年间,柏应理在法国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内容包括作者对儒学的详细介绍、孔子传和孔子画像、“四书”译文等,并附有中国王朝纪年表。

3、影响:至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儒家思想启发了欧洲启蒙思想家。

第七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引进民主和科学。

2、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更名为《新青年》。

3、中心: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4、前期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形象地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

5、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6、后期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二、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中西文化论战

1、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观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

2、反对派的观点:

①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以中济西”论

②五四运动之后,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

③梁漱溟“三阶段论”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

3、评价:这场中西文化论战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而产生的不同治国救世主张的碰撞。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第九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近代科技的引进: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冯如研制出中国第一架飞机

西书的翻译和出版: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许多西学名著,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刊业的繁荣:创办于1872年的《申报》是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申报》内容丰富,较为翔实地记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堪称是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

第十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交通的改进: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2、社会习俗的变化:

⑴背景: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中国人的社会习俗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② 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⑵内容:

服饰:辛亥革命以后,许多象征封建等级特权的服饰,如顶戴花翎、补服黄马褂等被淘汰,洋装洋服开始流行。民国初年,男子礼服一般为西服和袍褂。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大城市里流行的男装是西服、中山装和长衫,女装主要是旗袍。

称谓和礼节:民国成立后,政府明令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以“先生”或“君”相称,并颁布专门的《礼制》,废止跪拜、请安等旧礼节,改用鞠躬礼和脱帽礼、西方的握手礼。

社会观念:服饰、称谓和礼节的变化,是社会平等意识的体现,其意义在于破除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代之以人格的平等。

第十二课、毛泽东思想。

1、背景:

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②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部发生过得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遭遇重大挫折。

2、产生:1928—1930年间,毛泽东将革命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成熟: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并写入党章。

第十三课、邓小平理论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中共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①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以粮为纲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乡镇企业,成为支撑农村经济最坚实的基础。②为适应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遵循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路线,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第十四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比较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十五课、开埠之前的上海。

1、崧泽文化: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如:在青浦县崧泽村发现了崧泽文化。

2、设县:

上海地区,春秋属吴。战国先后属越、楚。

至唐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到南宋末年,形成上海镇。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正式设置上海县。

第十六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1、上海开埠:

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设立:

1845年,以《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这个章程的颁布,宣告英租界的辟设。而美、法两国也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

按照土地章程,租界作为西人居留地,实行华洋分处原则,事实上实行华洋杂居。

3、租界的市政:1854年,租界的“市政机关”正式产生。这个机关在中文中被翻译为“工部局”并长期习用。工部局的建立最终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取得了一种独立地位。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的“国中之国”。

4、晚清华界的市政:

①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整个华界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

②地方自治的创办,为中国传统的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开创了一个新起点,但是这样的地方自治是在清政府的监督下进行的,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是受到相当限制的。

第十七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一、经济的发展:

1、上海开埠以后,19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直到19世纪末,上海经济的主流还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

2、在洋货行销的刺激下,约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并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二、城市建设:

近代都市取代老城厢的诸种表现:公共道路系统、公共照明系统、城市供水网络的建立。

第十八课、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近代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在居住上,上海市民独具匠心地创造了石库门建筑。这种建筑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又加入了西式建筑的元素。石库门的出现与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的人口激增有关。后来经过多次创新,终于在20世纪初成为一种占地少、用料省、造价低、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独特住宅,并衍生出非常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第二十课、古代的史家和史籍。

1、 司马迁与《史记》: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誉为“中国史学之父”的司马迁与他的《史记》。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武帝当政时期,他怀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完成了不朽名作《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创造性地运用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完整地叙述了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3000多年的历史。“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重要人物的传记, “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专记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等。纪传体的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也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写成《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年月顺序,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败安危之迹,用为历史的借鉴。编年体的史书以时间为线索。为赞誉司马光在史学上的贡献,后人将他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

3、唐代的刘知幾和清代的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史学理论家。

①刘知幾生活在唐武周、中宗时期,潜心于《史通》的写作。刘知幾论史学编撰,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他还提出史家“三长”说,认为优秀的史学家应当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方面的素质。

② 章学诚,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写成《文史通义》。章学诚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他在刘知幾史家“三长”的基础上,又提出“史德”;认为史家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心术不端,就不可能写出信史。

第二十一课、史学的转型。

1、背景: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历史学也经历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

2、代表人物与著作:1901年、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激烈的批评。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梁启超的这两篇文章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

3、特征:新史学在历史观念、治史目的、对象等方面,都与传统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念;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位帝王个人提供借鉴。总之,新史学的宗旨世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第二十七课、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上半叶

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二、中世纪教会与西欧社会

1、6~11世纪: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过程中,罗马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双方各得其所。罗马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罗马教会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而日尔曼统治阶层则借助教会力量,稳定政治局势。

2、13世纪,罗马教皇权力极盛,竭力鼓吹教权至上,肆意干涉各国内政。教会严重干扰了西欧各国政治统一的进程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阻碍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导致日后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3、13世纪末以后,随着英、法等国中央集权的加强,教会权力逐步被削弱,阿维尼翁之囚是中世纪教会由盛转衰的标志。1377年教廷重新迁回罗马后,由于法、意等国争夺教廷控制权,天主教会一度出现了同时存在两个,甚至三个教皇的分裂局面,史称天主教会大分裂。教权更趋衰落,教廷干预世俗事务的能力明显下降。

三、圣经与西方文学艺术

1、圣经是基督教经典,也是西方文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2、圣经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等,是采用圣经素材,注入人文主义理念的经典之作

第三十一课、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一、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1、孟德斯鸠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论法的精神》被称为 “理性自由法典”。

2、孟德斯鸠政治法律理论的核心是法律的精神。他认为,人类的法并不服从于神,而是遵从理性。

3、孟德斯鸠对国家的政体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汲取洛克的分权思想,明确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提出三权彼此独立,相互制约,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二、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泰斗

1、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泛的是伏尔泰。被尊为启蒙运动的泰斗。

2、伏尔泰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认为信仰自由是所有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3、伏尔泰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制约君主权力以免专制统治;制约贵族权利以免无政府状态;实行政教分离。他还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三、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1、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从探索怎样解决社会中的不平等、不自由的问题入手,最终得出革命的结论。

2、卢梭认为财产私有制和财富的不平等占有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3、卢梭发展了社会契约学说,提出人民主权说。卢梭认为,政府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有对政府的永远的革命权。卢梭的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是法国大革命,尤其是雅各宾派专政的理论基础。

四、狄德罗和 “百科全书派”:唯物主义的《百科全书》

1、狄德罗领导《百科全书》编写。《百科全书》宣传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使启蒙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2、狄德罗和《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以公开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批判唯心主义和天主教神学。

3、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赞同社会契约的理论,认为自由是天赋的,人民有权反对违反契约,践踏人民权利君主。

第三十三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一、现代化的定义: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巨大变革的历史过程。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化进程最早发端于英国及西欧地区,随后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

二、现代化在英国率先启动的原因:作为现代化起点的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英国,这与英国在17—18世纪所形成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政治条件密切相关。(见第四册提纲)

三、工业革命的进程:(与第四册相比侧重于完整的工业化的过程)

1、18世纪下半叶,英国诞生了第一个现代工业部门——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2、瓦特成功地研制出“万能蒸汽机”,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动力问题。

3、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它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

4、19世纪初,蒸汽机车和蒸汽船的发明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变革,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5、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进入完成阶段,诸多工业部门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的过渡,从而率先进入工业社会。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与第四册相比侧重于对英国的影响)

1、产业结构:工业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

2、社会生活: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英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3、社会结构:贵族、乡绅的社会影响力下降,农民的人数日益减少,新生的企业主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紧密相连的商人、银行家等阶层的地位不断上升,产业工人的队伍成长壮大,

4、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劳资矛盾凸显。

5、在圈地运动、海外扩张、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一波又一波浪潮的推动下,19世纪中叶的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型。

第三十四课、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一、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1、在欧洲大陆,法国是最早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

2、法国经济工业化的过程:

①18世纪下半叶,通过从英国引进新技术,已初步建立起现代纺织业、冶金业等工业部门;海外贸易和扩张活动也为法国发展大工业积累了巨额的资金。

②在拿破仑统治时期,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技术革新等方式,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许多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

③1815年后,法国政局趋于平稳,工业革命进入大发展时期。通过从国外大力引进机器和新工艺、高薪聘请熟练技工等手段,法国各个工业部门的机械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

④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工业化进入完成阶段,建立起以机器生产为主导的现代工业。

⑤1870年,法国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机器大生产成为工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式,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3、政治民主化进程:

①思想启蒙运动和1789年发生的大革命扫荡了法国传统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为法国现代化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时,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在法国最终建立。

二、德国统一与现代化

1、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2、德国现代化的条件:

①1806年,拿破仑统率的法国军队摧毁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②1848年“三月革命”后,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国相继采取君主立宪政体,并进一步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德国现代化的启动:普鲁士通过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用“铁和血”的方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3、德国现代化的成就: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已成为欧洲第一号工业强国,诞生了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4、德国现代化的局限:由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中,使德国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扩张性。

第三十五课、现代化北美、东亚的扩展。

一、美国的崛起

1、美国崛起的条件:

①19世纪,美国得益于独立后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政体)和自由传统

②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

③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和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并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迎来了美国工业化的新高潮。

④19世纪下半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贝尔、爱迪生等人的一系列技术发明,为美国的工业化插上了翅膀。

2、美国崛起的过程: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美国的工业化也是始自纺织业,有了自己的创新:怀特尼发明的轧棉机。

富尔顿发明的蒸汽船直接推动了内河航运。

美国紧随英国之后开始修建铁路,推动了西部的开拓。

美国的机器制造业与同期的欧洲国家相比,以生产的标准化见长,促进了流水线式的规模生产。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美国此轮工业化的主要增长部门是新兴的电讯业和一些重工业部门,如钢铁、电气、石油、化学和汽车工业等。重工业成为美国工业化的标志。

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大农场采用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3、美国现代化的成就:到20世纪初,美国取代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崛起为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

二、日本“脱亚入欧”

1、日本现代化的启动:明治维新

内容见第四册提纲。

①政治:明治维新的出发点是振兴天皇制下的国家。针对过去的封建割据状态,明治政府采取“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等措施,在政治上重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②文化教育:一方面向欧美国家积极派遣留学生或考察团,另一方面在国内大力兴办现代教育,包括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制,通过政府扶持的形式兴办高等教育。

③军事:“强兵”是日本改革的重心所在。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常备军,取消武士的从军特权。同时,通过宣扬武士道精神,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④经济:日本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为了发展农业,日本改革土地制度,确认土地私有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2、日本现代化的成就:

①经济: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一个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实现了“脱亚入欧”的目标。

②政治:1885年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召开了议会,在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日本现代化的局限:

日本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未能完全确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部手中,把军事工业放在发展的首位,给后来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伏笔。

第三十六课、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

“自由放任”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由市场来调节经济。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极大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放任观。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避免经济的无序发展。这一经济理论被称作“凯恩斯主义”。

美国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第二个世界大战后,这种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施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具体措施包括:大企业国有化、社会福利制度、赤字财政、公共工程投资、就业和劳动力培训等。但这些措施在增强国家经济管理职责的同时,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第五篇:汉字的演变总结

《汉字演变》总结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就是通过溯源图教字象形字,通过“分解——组合”教字会意字等,这就把象形字等还原成了图画,把会意字变成一个个故事,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更激发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识字成为自身的需要,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究汉字的奥秘,形成了学习兴趣,因而强化了小学生的心理动力,长此以往,可以引起小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对真理的向往。

由于象形字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心理动力,使学生产生了对识字的需要,因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汉字当中。

通过学习象形字,不仅了解到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汉字内蕴的博大精深,逐渐认识到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从而一方面从心底由衷地钦佩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一方面油然而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样就更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好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孕育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彭军莉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全文) 论文资料 第1张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全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熵流与大气系统的演变(全文)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