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大学生价值观生成的动力机制及应对策略(精选)

大学生价值观生成的动力机制及应对策略(精选)

大学生价值观生成的动力机制及应对策略1 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即将走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他们的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行为。正确的价值观往往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实现自己。

大学生价值观生成的动力机制及应对策略

1 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即将走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他们的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行为。正确的价值观往往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相反, 错误的价值观在通向人生的道路上多数受阻, 有时还会贻害社会。因而,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必由之路。高校把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目标, 其中“合格”就体现出了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价值观就是德育的核心内容。时下流行说法:全面发展是极品, 智育欠缺是次品, 身体不行是废品, 思想品德不端正是危险品。说明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们要牢固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各高校及学者在这方面已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试图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大学生价值观的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 找出其形成的作用点, 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提供参照, 同时也为大学生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提供一种便捷的途径, 提高他们构建自己价值观的效益。

2 价值观的本质

经济学上,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在日常生活中, 价值是指事物的用途, 重要性或积极作用。作为哲学价值的概念, 是对自然、社会和精神领域现象最一般的认识和概括。价值是一对关系范畴, 指的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由此可见, 价值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客体及其属性;二是主体及其需要。前者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后者是价值产生的客观依据和基础, 主体的生存, 享用, 发展所需要的一切, 只能由主体的客体及其属性来满足, 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的确定者, 是价值生成的直接根据, 并直接规定价值的性质和方向。价值产生的客观根据和价值生成的直接根据的统一, 就是价值的产生, 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 主体及其需要的对象化与客体及其属性的主体化的统一, 价值的承担者和价值确定者的统一, 就是价值的本质[1]。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在精神上的把握, 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本质上是主体对客观世界中价值关系在头脑中的映像, 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真实地反映客体属性的必然性规律即是真理, 真理是有价值的, 但是有价值的不一定都是真理。如甲看到一片葱郁的森林, 森林的绿色给他带来了视觉的愉悦, 使他突然觉得全身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绿色满足了他的某种需要, 因而它是有价值的, 你不能说绿色就是这片森林的真理性反映;对森林学家乙来说, 他把森林作为科学研究对象, 森林形成的价值就是真理性价值;若丙把森林砍伐掉当柴薪用, 那么森林对丙的价值和甲乙对森林的价值就存在价值矛盾即价值冲突。这个例子也说明, 森林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 能满足人多种多样的需求, 因此它的价值是各种各样 (审美价值, 科学研究价值等) 。客体 (如森林) 的存在本没有错, 问题在于不同人的价值观念。

3 价值观的生成动力

前面谈到价值观的本质是主体对客观世界中价值关系的能动反映, “能动”说明主体存在个人偏好而导致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差异。“能动性”从何而来?人的需要是人能动性发挥的直接动力, 人为什么会有需要呢?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人意识的产生, 是人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 从而产生了自己意识到的行为。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前, “人”和动物是同一的, 有的只是动物的本能, 它们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这时候, “人”的依赖性有很大的受动性, 环境把“人”本能的需要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在经过与自然漫长的斗争中, “人”依赖的受动性特征才逐渐变成真正人以来的独立性、主动性特征, “人”的本能需要蜕变成人的主动性需要。随着人需要的发展, 人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扩大, 新的价值物不断的产生, 认识、实践、价值是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的。从实践开始, 包括生产实践 (人与自然) 和生产关系实践 (人与人) , 实践成果对人有用与否, 这需要加以认识, 加以辨别, 从而有所取舍即价值验证过程, 这些经过认识、辨别的东西在头脑中形成的就是价值观念。价值和价值观形成于社会生产的全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 其中生产过程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价值选择关系, 分配、交换过程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价值选择关系, 消费过程是人与物 (生活资料) 之间的价值验证关系。因此, 价值是价值观产生的客观基础, 价值观是价值生成的向导, 既可对价值生成起畅通作用, 也能阻碍价值生成。由于实践和认识是发展的, 因此, 价值和价值观在内容上是不断往复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 价值观的原则

恩格斯认为:人的需要有三个层次, 即生存需要, 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那么, 与此相对应的价值内容即为人的生存价值, 享受价值及发展价值。因而人的价值观在内容上分为生存价值观, 享受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 它们分别处在不同物质水平的不同人群集团等级上, 表现为不同集团之间的价值冲突;相同物质水平的同种集团之间由于各自利益需要之间的差异也存在不同的价值矛盾, 我们要坚持享受价值观, 发展价值观服从生存价值观。价值观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如何来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差异呢?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并结合物质性要素生产力是产生一切问题的总根源来分析。生产出的物质资料在人们之间的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是产生价值观不平衡的内因, 价值观的不平衡反过来又扭曲人与物及人与人之间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验证关系。如果不对价值观正确加以引导, 则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破坏, 现今的生态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若人类还不及时对自己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观进行纠正, 人类最终只会自掘坟墓。由于区域差异及各自的条件不同, 我们不可能把人类所有的价值观划一, 但是我们可以找出适合不同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就同一国家、民族而言, 它的价值观要服从其核心价值观。不同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又要与全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这就是我们在价值观上应坚持的原则, 也是人类迈向更高文明的一个总方向, 终将有一天, 整个人类必将充分融合形成一体, “地球村”不再是一个理想中的神话。

5 大学生价值观的再生成机制

用界面生态学理论来解读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机制, 所谓界面生态学, 是指在生态学意义下, 不同物相之间的几何分界面在内且与该界面毗邻物相中物质浓度分布区域的总和[2]。“区域”强调了生态界面的空间属性, “总和”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偶合作用。这一概念内涵很好地解译发生在系统界面上的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受环境联合机制的影响。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作为一个生态界面, 界面的一则是人的认知心理系统, 另一则为环境信息系统, 两侧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就是两系统之间通过生态界面的信息流。构成生态界面一则的人的认知心理系统的活动对界面上的信息流具有选择和控制作用, 把人的认知活动的能量总和称为生态内力;在环境一则具有一定强制作用的各种信息因子综合能量总和叫生态外力, 这两种力的合力为生态力。当内力等于外力时, 生态力为零, 人与环境的信息流处于平衡状态, 此时, 人的价值观不断增加, 价值观内容在不断地更新,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生态内力反映的是人对环境信息因子的吸收利用能力和人的生命活动水平, 内力的存在使人已有的价值观念成为有主有次的梯度分布, 加速它们向内流动和向外流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生态界面而言, 生态内力的大小表明人的竞争力强弱和对外影响力的大小。环境信息因子对人的综合作用的适宜程度和生态外力大小对人信息的吸收及排放能力, 形成生态力的动态变化和平衡, 只有在生态内外力最大时的平衡才能称为最佳平衡, 这时,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效益最高, 实践活动水平也最高, 有利于形成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的社会局面。

6 现今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应对策略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利益主体和分配方式多元化, 加上国家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政策, 引起了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一场革命。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国内、国外, 传统的和现代的价值观选择时, 也必然存在价值选择的矛盾和冲突;而且, 他们正处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阶段, 社会经历、人生阅历欠缺, 因而在价值选择的判断上难免出现差错, 他们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目标的实现。大学生价值选择的矛盾点, 可以说也正是他们新价值观的生长点, 价值观生长能否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正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高教工作者要站在时代和民族的高度, 以国家、民族为重, 同时关注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使大学生的个人主体价值观跟国家主体价值观有机统一。根据大学生价值观再生成机制的界面生态学解释, 当前情况下, 生态外力大于生态内力, 环境系统信息流增大, 扩散渗透能力增强, 信息内流加速, 因此高教工作者一定要在坚持价值观原则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时代潮流, 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价值观念, 使之加速内流;同时要用对反潮流、反人性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地说服教育, 让他们加以甄别, 以阻断它们内流。当然, 外界环境信息筛选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家庭也要言传身教, 国家、社会更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对大学生自身而言, 加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 明辨是非, 提高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 人生理想, 结合社会价值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观念。我们不求千篇一律, 但求同中有异, 异中存同, 方能显异曲同工之妙, 多样性才能体现出丰富性, 统一性才能表现出紧凑性、有序性, 这也是任何事物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

摘要: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它在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中价值关系的能动反映, 人的需要是价值、价值观产生的动力, 价值是价值观产生的客观基础。在价值观领域, 我们要坚持以享受、发展价值观服从生存价值观, 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要服从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为原则。用界面生态学解读了大学生价值观再生成机制, 针对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提出了应对策略, 旨在主要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价值观,动力机制,策略,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2] 李文华, 赵景柱.生态学研究回顾与展望[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