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集锦)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集锦)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第一篇: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林口县奎山乡中心小学姜英发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体育。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一篇: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林口县奎山乡中心小学

姜英发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体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

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例1.大地复苏的春季,许多学校为了保护草坪,常用栅栏和绳子将草坪围住,形成一道“不雅”的风景。如果我们在此时的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经常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我的脚下把情留;等到绿草如荫时,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我们能想象,无论是操场伤还是同学们的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入情入理,自然会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例2:在三年级下册《模仿动物走》中,我只示范了两个动物的模仿动作,之后,就安排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想象动作进行练习5分钟。在这5分钟里,学生模仿了各种动物形象,并且有的学生还模仿起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和动物玩起游戏,使整堂课保持浓厚运动氛围。

三、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第二篇: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思想品德方面会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教师进行德育的方式需要不断改进。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进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不仅仅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更有其他德育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

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会对教师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教养、形象、语言表情、气质、性格甚至笔迹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很适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榜样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缺点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难受地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涵养,能将化学知识爱憎分明地溢于言表。很难想象一个仪容不整、萎靡不振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实验中丢三拉

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

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

化学之所以发展至今天,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化学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应当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新的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与插图较多,但由于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大多以小字形式出现,考试的可能性不大,故学生不太重视,教师也往往忽略。造成一年学下来化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对化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这些化学家为了发现新元素或新规律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事迹。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挂图或讲解的形式将他们介绍给学生,或经常办些化学园地、介绍学生看几本课外书,或给予在化学学习中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这一切都能激发

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提高自我的思想品德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世界,当这种品德与行为规范成为经常的、稳定的特征时,才能形成这方面的品质。要将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成习惯,则需要长期反复的实践。在多次教育中将动机变成形动,行动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个性,这种重复的影响需要将德育自始至终融于化学教学之中,而不是靠几节课或几次活动所能做到的。只有对其变化不定的情况反复抓,把德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来进行,才能圆满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化学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如出一辙,互为表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化学发展认识史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表现出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本学科教学之中,应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以下基本途径。

一、在绪言导语中渗透

初中化学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开设化学课之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他们却没有机会自觉的意识到: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等问题。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绪言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化学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从而说明学习化学的意义。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内容,可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且通过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化学成就等史料作了进一步强化。学科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德育的潜能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个好的学习开端,甚至在学习化学的终生志愿上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更重要的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会导致良好的学习动机,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所探讨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考证。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研究,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等优良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分组实验中,组装仪器,配合操作,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此进行的教育既没有强制性,也不存在丝毫的虚伪性,可以说是融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有关规定如:“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至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初中教科书《化学》第194页),这也是对培养学生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的自然渗透。当然,对实验结论的归结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它还是多功能教育的载体。

三、在化学计算中渗透

化学计算是初中化学四大结构板块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量的逻辑分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通过准确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解题关键和得出最佳解题方案,解题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可以渗透合理规范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分清善恶、明辨是非的高尚品质;通过检验复核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化学计算又是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培养;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渗透特殊和一般的观点以及发散和创造思维等个性品质的培养,这也能自然诱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化学计算从客观上就要涉及到许多数据的处理,在这些数据的计算处理过程中,渗透对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负责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可忽视。只有从小就养成了认真负责的习惯,今后才有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履行所在岗位的具体职责。同时,有许多应用题实际上也就 1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成就的数据档案,对这些成就的认识,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情感。

总之,实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时代对培养劳动者的要求,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性质。这对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学中既不能唯思想教育而削弱学科本位的教学,也不能只强调科学知识、技能教学而忽视思想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找出它们的结合点,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实现有效的渗透。

第四篇: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 因此在中专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落实学科要求。文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德育的重要性入手,探究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途径,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勉。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教育;方法途径

一、德育重要性的概述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我党的代表大会中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说法。笔者所说的德育也就是狭义上的立德树人——学校德育,是指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或者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对接受教育的人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目的是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教育活动。

英语教学作为中专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锻炼学生、培养起人格与个性发展的必要途径,英语学科也是各个中专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如果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英语素质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以及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英语教学过程立德树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挖掘英语课本中的德育契机,彻底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德才兼备的学生,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立德树人,还有利于实现德育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从而实现英语的人文教育,改变大多数人认为英语无德育的教学局面,实现英语教学的人文化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下中专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联系当下的英语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中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对学生德育重视的程度有待提高

当下的很多中专学校尤其是高中不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部分的学校虽然认识到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开展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导致工作效果不明显。目前各类中专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进行一些思想理论方面的教育,理论课程的开展过于死板,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另外一种是开大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老生常谈的思想道德教育激发不了的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家庭对孩子缺乏管束与教育

目前很多的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有力的管束与教育也是存在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知道教育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的一个过程,其中家庭与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些学生家长过于放纵孩子,溺爱的后果就是这些孩子在学校里面不服老师管,还有一些学生的家长整天忙于赚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缺乏关心,只知道一味的给孩子钱,对学生的恶劣行径却不闻不问,反而助长了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不同于前面说到的情况是,有一些孩子的家长已经对孩子上学已经失去信心,因而对孩子的要求也不高,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家长的这种“放羊”的心态造成了学生的道德滑坡,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在英语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途径

要想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立德树人教育,必须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会与自身的素质融为一体。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都告诉我们一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处于转型期,从无意到有意的行为转换。他们缺乏主动,有时候需要教师的诱导。而中专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积极性,也同样需要教师的督促与引导。那么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首先应该规定英语学习的任务,每天的事情每天做完,学习英语要讲究效率,不能打题海战术。英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坚持天天阅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章,摘抄优美文段并背诵,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也致力于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最终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英语教学不应该立足于课堂上,应该挖掘学生好动的本质,利用启发与情景式的教学方法,身临其境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为了开拓学生的英语学习空间,曾多次举办英语角、集体观影活动,通过观看一些具有美好品德的英语电影,一方面让学生懂得并尊重西方人的文明习惯,另外一方面通过亲身实践与交际,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三)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此外,英语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地挖掘英语课本上的知识点,挖掘课本中思想道德的闪光点,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阅读名人传记的作品中学会感恩,懂得尊重,在伟人的作品中陶冶情操,升华自身的思想品德。英语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尽量不要脱离课文,而且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遵循英语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要将德育与教学内容契合的完美无瑕,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笔者研究中专英语课本发现,有很多教材中涉及的题材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家庭、健康、文化、地球等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这个时候英语就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熏陶思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中专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立足中专英语教学的特点,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言传身教,注重榜样的作用,让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思想品质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袁珊珊.探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新课程·中旬.2013.03

第五篇: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树人策略

青岛开放区第九中学

王慧

200

8、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树人策略

唐朝皇帝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了解历史的昨天,才能更好的认识今天和展望未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励学生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民族,怎样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每一个历史老师应探索的课题。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的:

一、 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学历史要做到古为今用,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人类历史丰富悠久,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很多很多。譬如:唐朝为什么影响深远,为什么外国人还把中国人叫“唐人”。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有“唐人街”。当时许多国家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到长安学习,一句话,唐朝时我国科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家昌盛,从而可使学生懂得,只有发展科技、发展经济才能重振国威。1840年,英国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大门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废驰,财政困难而造成的。 之后,帝国主义对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凌。从中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联系现实指出美国公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的暴行,这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干涉,这是对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试想,假如我国的经济、军事、高科技等比美国还强大,美国还敢欺辱我们吗?所以要教育学生好好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就吸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的。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果大门被美国打开;中国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使我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步在世界上落伍了,结果门户被英国打开。后来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学习外国先进经验,重视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结果使日本成了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我们要以历史为镜子,善于吸收借鉴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经验为我所用。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1、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什么时期内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每一次改革都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政治改革的结果。在学习这一历史知识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突出成就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充分联系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2、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他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3、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三、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1、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洞说教,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谭嗣同的快哉赴死;等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育时,我尽量地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记忆和理解。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

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如孙膑双膝被残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受迫害被处宫刑后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王羲之练字洗笔成墨池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进行了记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材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3、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昧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四、生动讲述,突出历史的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永恒主题,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使历史课达到应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在讲课过程中,要叙事清楚,脉络分明,语言生动,词汇丰富,语速适中,情景交融,以情动人,并辅之以地图片和其它教具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挖掘我们民族历史的瑰宝,深化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注意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的根深植于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之中。忧患意识产生于伟大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7岁的戚继光就怀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大志,他率领戚家军,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邹容19岁写成《革命军》号召四万万同胞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通过以上事例,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明确一种责任,肩负一种使命,树立赶超先进,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其次是用“自强不息”、“创新精神”这一民族瑰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要有冒险精神,敢担风险,不怕失败,要持之以恒,坚持实践,而这又意味着艰苦的劳动。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用割圆术,从圆的六边形开始一直计算到12288边形和外切24576边形,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震惊全世界。这之间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啊!教育同学们要向这些爱国的科学家学习,为祖国的强大增砖添瓦。

以上所述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几个方面,还很不全面。不管怎样,德育的渗透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阵地之一。实际上,课上课下教师的言谈举止同样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无小事,事事在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为楷模。”通过我们平时持之以恒的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富有责任心,浓厚的环保意识……的人,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我们在教书的同时,也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