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研究
1 引言
就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保障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的重要举措。现阶段, 政府和高校都在寻求促进大学生就业率提高和就业层次多样化的手段。实践证明, 统筹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 不仅能够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推动大学生的就业, 还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党建工作, 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可靠的接班人。
2 建立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的可行性
2.1 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的工作对象相同
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在众多大学生中选择成绩优异、品德端正的学生进行党员的培养, 能够为其他大学生的学习和政治思想发展树立榜样, 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能够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提高理论指导, 同时也改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为在校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夯实基础。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发展, 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的主体都是大学生, 最终的目的都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理论指导。因此, 在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建的过程中, 高校必须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2.2 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的工作内容相交叉
各高校都需要开展学校的党建工作, 不仅是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还是为共产党发展更多党员, 以壮大党的基层组织。现阶段, 衡量当代大学生的党员选择标准, 首先需要考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三观”正确的大学生, 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需要高校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 从而不断优化大学生的“三观”。
2.3 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彼此互补
现阶段, 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已经不再是独立发展的个体。相反, 它们是相辅相成, 互为联系的, 是相互统筹、相协调而发展的。高校领导在注重学校党建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就业工作的开展, 以确保高校毕业生党员能够作为大学生就业的领头羊, 激发其他大学生的就业动力, 以带动其他大学生进行就业。此外, 高校在党建工作的建设过程中, 还能够将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观念、择业观念的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的党建工作中。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建设还能够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使高校的就业工作更多地为学生服务, 在服务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学生, 以推动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的共同提升。实践证明, 高校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是相互统一的。
3 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存在的问题
3.1 极少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现阶段, 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大学生党员因其受到高校的“榜样”认证, 通常被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看作是高校中成绩和品德各方面均优异发展的佼佼者。因此,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就会更加倾向于寻找带有党员身份的大学生。基于此, 高校部分的大学生在尚未毕业前就开始这对“党员优先”的原则进行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涯, 将“党员”身份作为提高未来就业概率的筹码。这种抱着提高就业概率的入党动机, 在本质上而言是不符合为人民服务、坚定政治信仰的入党要求的。当前, 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率和就业率, 是大学生“入党热潮”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 带有具有功利性和盲目性的“入党热潮”趋势下发展的学生党员, 入党信念不坚定, 入党动机不纯。
3.2 学生信息变化迅速, 党建工作缺乏系统性
从群众转化为党员, 需要经历思想汇报和积极分子考察阶段, 这是在入党前筛选学生的首要步骤, 也是高校对于即将进入党校学习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当企业和招聘单位更加倾向于带有“党员”身份的毕业生时, 也就往往忽视带有“入党积极分子”身份的学生。高校的党建工作的建设过程中, 没有建设系统而完善的信息库, 也没有完善带有“入党积极分子”身份的大学生的相关信息, 只注重辅导员印象、平时成绩以及专业学习状况等信息, 忽视了部分大学生优秀的思想汇报和考察统计, 这不利于高校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的开展。
3.3 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力度不够
现阶段, 高校大学生毕业阶段的学习方式属于松散型, 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离校参加各类招聘、参加实习或者准备考研。这些活动都会给高校对学生的继续教育和就业观、择业观的培养造成阻碍。部分党员在寻求工作或在工作的氛围中逐渐丧失自身作为党员的奉献热情, 在联系师生, 为学生发挥模范带头等方面的作用不到位。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逐渐将工作重点从高校的毕业生转移到低年级的学生中, 使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榜样作用逐渐丧失。
4 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建立的措施
4.1 健全学习机制, 引入就业指导思想
高校党建工作的建设, 能够为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管理提供良好的平台。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 是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党建工作的建设, 能够为学生培养规划就业的思想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党员意识, 从而提高大学生未来就业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现阶段, 大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都比较浮躁, 不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大学生必须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目前, 国家大力鼓励高校毕业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前往西部等欠发达的地区就业。在高校的党建工作中, 教师要将这类思想和学生的文化课程相结合, 使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更为学生所接受。此外, 教师还可以将现阶段社会中的就业形势融入党建工作, 将实习、考研以及出国等加入党建课堂, 以增强学生就业指导思想的可接受性。
4.2 建立管理机制, 做好毕业生继续教育
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入党动机普遍不纯等问题, 高校党组织需要在选择党员考察和培养对象时要严格把关, 让被考察和培养的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以及行动上都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此外, 教师还需要做好毕业生继续教育工作, 采取小组讨论、网络教育以及就业思想汇报等形式加强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 高校还可以组建党建工作人员和就业工作人员的相互沟通交流, 以提高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的效率。
4.3 健全模范机制, 发挥党员的榜样作用
高校中的毕业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在学习上和思想生活中都具有表率作用, 在普通学生中又具有威信力和影响力, 是促进师生联系, 加强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 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作为领头羊的作用, 激发大学生就业动力, 带动大学生积极就业。学校要建立高校毕业生信息联系机制, 加强毕业生党员和其他毕业生的沟通和交流。毕业生党员能够迅速收集其他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并据此地为其他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 为其他毕业生寻求更好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途径, 以提高其他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此外, 高校可以建立“帮扶”制度, 让毕业生党员带动未就业毕业生。毕业生党员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中, 是其他毕业生的伙伴和同学, 能够清晰地了解他们的需求, 因此能够为其他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 并为其他毕业生答疑解惑。
5 结语
现阶段, 要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需要高校在工作法方法和自身建设上进行创新, 充分发挥自身在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中的优势。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形势, 高校毕业生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摘要:现阶段, 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高校的战略重点开始转移, 高校领导逐渐重视教育质量的发展。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性人才。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完成, 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一批合格的接班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的分析研究, 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工作,就业工作,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 方霞.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探讨[J].高考, 2017 (30) .
[2] 李海平.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2) .
[3] 付博锐.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探索[J].才智, 201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