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与反思的教学案例
第一篇:评价与反思的教学案例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学反思
我于11月19日参加了区级优质课的评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也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反思与体验:本节课是必修课本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学生信息鉴别与评价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提问引导法和任务探究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案例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中掌握鉴别信息真伪的方法,提升评价信息价值大小的能力。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好的方面有:
1.时间安排合理,教学目标能够很好的达成。
通过视频导课让学生意识到了信息鉴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诈骗短信”引发的思考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信息的来源鉴别信息的真伪;“非洲卖鞋”和“通知”让学生明白评价信息的价值大小还要参考价值取向和信息的时效性。这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从三个方面对信息真伪和价值大小进行鉴别。
实战演练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和实际应用能力。期中“网友见面”主要针对学生比较敏感的也比较常见的网络交友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又爱又恨的朋友圈”着重让学生体会由于没有一定的信息鉴别意识,自己的不自觉的行为可能会给网络环境和自身带来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法律意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重难点的突破都很好的实现了。
2.师生互动交流有效,课堂气氛活跃。
在每一个任务的探讨和交流中,学生的参与度都比较高,讨论激烈,各小组能够很好的对下发的任务和老师的提问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全班15各小组中除了两组外其余小组都积极做了发言,并第二组和第三组发言两次以上,学生的参与度还是很好的。其中第九组在“网友见面”案例中补充了其他小组的发言,观点鲜明,非常实用有效,说明学生有在积极思考,倾听。
3.多种媒体类型的引入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得教学变得灵活,学生参与度高,真正让学生有所获。
本节课是一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不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我精心选择了案例和媒体呈现类型,从最初的选材到最终的定稿案例更换了至少四次,导课就改了三次,视频由原来的四个减少到2个,视频导课很快吸引了学生,进入了新课的情境,最后一个视频汇总了常见的信息陷阱,增加了学生的防范经验,图片和ppt 的呈现方式也注重学生的感官,包括任务探究案例和实战演练的Word,也添加了图片和文本效果,让学生感觉新颖,不枯燥。
4.任务探究问题的设置合理有效,使得学生的探究有明确的方向。
每一个探究任务我都设计了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比如导课的问题“妈妈为什么会上当?”让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就会自己体会到信息的复杂多变,鉴别能力非常重要。“朋友圈”给出引导问题“小王这样做有没有不妥之处?”,“是什么影响了他的判断?”等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使得探究学习不盲目,不流于形式。
5.板书的设计新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信息技术课学生的关注点在电脑屏幕,如果板书吸引到学生,就没有意义,由于这节课讲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对信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不能拒之门外又不能全盘吸收,那么我就想到了安全卫士,可以帮我们过滤不良信息,可以很好让学生记住本节课的重要性,盾牌的设计的确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的方式不够多元化,只是采取了教师及时评价学生和小组,应该增加小组的自评和互评就更好了。
本节课小组讨论比较多,可以很好的看到学生的参与度,应该给小组下发评价表,之前做过,这次没有用,有点遗憾,如果能够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方式的肯定,会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2)针对学生的观点可适当延伸拓展。
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提到“点赞”“增加人气”这一说法,当时由于时间关系,知识草草带过,没有延伸探究,其实可以拓展下此类做大的不妥之处,更好的为案例的主题服务,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老师都会关注到。
3)由于紧张,刚开始上课的几分钟的时候没有完全进入状态。
通过这次授课,使我深深的意识课没有最好的,只有尽力把它上好,要想上好一节了离不开自己的精心钻研和设计,更离不开大家的集体智慧。一个好的课程一定要在设计上下功夫,要了解自己的学科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反复揣摩,不仅如此还要多学习理论知识来充实和指导自己的实践授课,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
第二篇:激励性评价在思品中应用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一: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他长得胖乎乎的,坐在教室的最后边的角落里。我喜欢叫他小胖,在我的印象中,他的成绩并不出色,但是他也不是很淘气的孩子,在我近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很少能注意到他。就在我在上《我爱我家》的这节书时,我让学生当堂写一篇小短文,表现对家人的爱,他表现的格外认真,不但带齐了课堂所需要的所有材料,而且作品也很有个性,在展示优秀的作品的时候,我也展示了他的作品。也许由于他平时太不出众,总之有的同学对于他的作品得到我的表扬提出了异议:“老师,他的作品也叫好作品呀”“他也能写出好作品呀”学生中发出了“嘘„„”声。这时,我留意到原本激动和骄傲的小胖这时低下了他圆圆的可爱的大脑袋,不敢看同学们也不敢再看我。“同学们,你们看小胖写的作品,既有文采又有真情实感。”我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着,“写出他对家人的爱,对父母孝敬的打算。还有具体的做法,不像其他同学的泛泛而谈,你们说,他的作品是不是很有可操作性,很有个性很有创意很优秀呢?”学生们听了我的解释,终于理解了他的作品,并认可了他。看着小胖重新抬起的羞得通红的大脸盘,我们俩会心地一笑。从那以后,我发现小胖同学明显地变了,他变得更自信更可爱了,他越来越认真了,而且他更愿意接近老师了。
案例二:我所教的七年级一班有个叫陈江敏的小男孩。他并不是那种不认真学习的学 生,相反他上课非常用功非常努力,可是他对所学的知识总是掌握不好。经过一番深入调查我知道了他原来是属于那种反应稍微慢的学生,而他自己也对每次这样的结果感到很失落。我决定瞅准机会鼓励一下陈江敏。 机会终于来了,又一节上思品。我讲完后,给了学生适当的时间后,我说:“同学们,我想请同学起来回答:如何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我先叫了几个同学,他们很熟练的回答出了答案。我偷偷的观察陈江敏发现他一直在那里记着,于是心里有底了,我觉得他记住了。于是我叫了他:“陈江敏同学,请你把这个问题再重复一遍好吗?”他站起来我问他:“怎么样,记住了吗?”他点点头。“好,那你就说一下吧,我相信你能行。”或许,我的鼓励起了作用。他静静思考了一分钟左右比较熟练地说出了那个问题的答案。那时那刻我永远忘不了:我被他感动了,我眼里噙满了激动地泪水,和同学们一起送给了他一片热烈的掌声。我接着真诚的对陈江敏说:“只要自己不放弃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能行!”那一刻他重重的对我点了一下头。 从那以后陈江敏上课更努力了,我不时的抓住机会来表扬陈江敏,或对他个人话语鼓励,或对他书面表扬,或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对他鼓励等。我欣喜的发现陈江敏学习上逐渐有了很大的气色,各门功课都在一点一点的进步,他也从那个比较腼腆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见了老师能主动问好跟老师打招呼有点外向的小男生了。 实践证明,把鼓励送给那些特别的孩子,我们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他们会向我们展示他们生命的另一种精彩! 案例三:我在讲《家,温馨的港湾》这一课时。在讲到难忘父母养育恩时,我用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照顾养母的视频,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身边孝敬父母的事例。当时我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我发现其中五组的六个学生,很少发言。我决定想办法激励他们组来回答问题。于是,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给五组同学锻炼自己的机会?”。“想”,大部分同学都高喊。“那好,我们就把这次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五组同学。”我说道,“同学们,你们举手回答或直接站起来回答都一样,问题答对与否不要紧。要紧的是敢于向自己挑战,不要害怕。只要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越来越多。” 说完之后,我问了第一个问题:孟佩杰照顾她的养母累不累?她为什么要照顾养母?问完后,五组推选了代表孙冰畅起来,她一开始站起来等了大约一分钟还不说话。于是我问她:“在视频里你看到孟佩杰怎样做的?”“给她母亲做饭喂饭、洗尿布、每天做康复训练”,“那你说作为一个孩子,做这些累吗?”“累”,“好,那你说,既然累她为什么还这样做?因为是养母,她完全可以不管她,是吗?”一听我这样说,孙冰畅急了,“老师,那可不行,虽然她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是养母,可是孟佩杰小时候她妈也照顾过她。现在孟佩杰应该报答她的妈妈了。”问到这里,我觉得可以了,应该把机会再让给五组其他的同学了。我就说:“同学们,孙冰畅同学回答的好不好?”“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那我们接着再请五组的其他同学接着回答:“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孝敬我们的父母?”五组的张冬起来,脸都红了,不知所云,我说:“张冬,老师相信你能行,你就说说你在家里怎么做的就行?”张冬在那里低头考虑了大约半分钟左右,把自己日常在家里帮父母洗衣做饭等事说了一遍。我被他真的感动了,那么小的孩子在家里干的的确不少,尤其他还说了那次他姥姥在他家时,爸妈上班他照顾姥姥的事,我感觉他已经是小小男子汉了!没有等我表扬,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是同学们对他肯定对他的赞扬……
反思:
1、避免将激励性评价形式化
教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形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辨析,一概而论,笼统的给予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不是出自真情实感。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种种答案,漫不经心、无一例外地脱口而出“不错!”真好!”。这种有口无心、闻而不思的评价,完全是在走形式,并不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很多情况下,由于学生各自的思维范式不同,因此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答案。在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要呈现出积极的期望性,找出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范式所在,然后对其中正确的因素进行肯定,明确不足,指明方向。在课堂中教师不仔细倾听或者这样不加辨析、煞有其事地作了“哦、好”等空洞的、形式化的鼓励,态度不温不火,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一种肯定,实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
2、评价要适度,具有针对性
教师实施激励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诚然,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但是,物极必反,过多的表扬正如过多的批评一样,并不可取。表扬的泛滥化必然带来激励功能的淡化,没有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是不能够激发学生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因此,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掌握好度,在一定时间内表扬或奖励的次数要合适。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程度来决定是否进行表扬以及如何表扬。
同时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要有针对性。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评价应该适当、中肯、具有针对性,不可泛泛而论、过于笼统,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只说一句“你真棒”、“太好了,你真了不起”等类似的激励,其效果就不如具体评价的效果好。例如,激励性评价可以就事论事,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或者学生的某一具体作品进行点评,也可以针对学生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学习和进展进行评价,但激励性评价语一定要有深度、广度,应该把“好”再说得具体一些,有针对性一些,究竟是“语言好”、“表情好”、“见解好”,还是“思维好”等。另外,教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时要出于感性和理性的思考,要有真挚的情感,及时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真诚的评价,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教师的评价是诚心诚意发自内心的,而并不是在走形式,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
3、批评也是激励性评价
批评属于负激励,除正激励外,在教学中施以惩罚,批评等同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我们把这种激励称之为负激励。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批评,批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总会遇到某些无所适从的困难,总会面临他人的批评。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在于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那种一昧肯定的激励性评价,只会让学生盲目乐观,看不清自身的不足,这样的评价不仅不利于他们反思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缺少批评,学生有了过错,教师就应该给予适当的批评,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认清事实,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当然,批评要讲求方式,不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委婉地否定,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概而言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励性评价就是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总之,激励性评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法,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施,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找到前进的动力,也让学生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第三篇: 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性评价的案例与反思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更是涤荡着我的心怀,在与课改同时的日子里,我实践着,求索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我们低年级的语数老师纷纷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刺激性激励的评价。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一味提倡无原则的激励性评价,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是否能真正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呢?
案例1:这是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语文课。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正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可能是教师太投入了,竟没有听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拉拉......
反思: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说实话,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低年级的语数教学的课堂上还真是为数不少。或许是处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性的关怀,再或者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都慷慨无私地献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头了就未必是好的了。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事实上,对孩子而言,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和应付的学习态度。
待续
案例2:曾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语可谓热情洋溢。这位老师上的是《四季》一课,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第一段时,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真好!”试问:他读得好吗?到底好在哪里?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可能认为“结巴读书”就是好呢!
读完四个季节后,老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可能会游泳就是聪明吧。
反思:“高帽子”可以随意戴吗?
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看出,教师的这些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个大帽子,扣在谁头上都行。像第一个学生,他结巴很长时间才读完“春”这一段,教师还表扬他读得好,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个孩子克服困难,认真读书的过程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再看第二个学生,教师的评价语是“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其实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在他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道出了喜欢的理由,教师应及时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你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听了更明白了。”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其余孩子都来学习这种说话方式。可上述案例中,由于老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次“样长避短”的机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例行公事般地把事先制成的“高帽子”随意地抛给孩子,这是极不负责的。
案例3:一位老师执教口语交际课《我最爱吃的水果》。教师问学生喜欢吃什么水果,一个孩子脱口而出:“我喜欢爱吃苹果。”奇怪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语病充耳不闻,微笑着鼓励:“你说的真好!”
又如,在教学《一束鲜花》时,教师请学生说说这是一束怎么样的鲜花。孩子有的说“五颜六色”,有的说“五彩缤纷”,还有的孩子说“五花八门”。教师不加分析,大声鼓励:“小朋友们的词汇可真丰富,说的棒极了!”
反思:老师,您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了吗?
也许上述案例有点极端,但是你不能否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确实有个别失听的老师。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个环节,而所谓的听,更多的只是“作秀”,更可悲的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作秀”。其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正误、深浅之分的,语言的积累有多少之分,语感有优劣之分,语文能力有高低之分。试问,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盲目鼓励,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有倾听,哪有交流?没有交流,孩子怎会进步?
教育评价的基本功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提高,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不仅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往深处说,是对学生一中错误思维的肯定,而这种肯定,也许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老师们就让我们每节课后问问自己吧,今天我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发言了吗
案例4 :这是一年级的课堂。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正在上《秋天的果园》。课已接近尾声了,看得出,老师很有积累意识,正在指导小朋友背诵。课文只有两句话,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能背出,有的甚至已经背得滚瓜乱熟了。可能老师为了检验教学效果,也有可能为了掀起一个教学高潮,捧出了一大把水果。你背出了就奖励你吃一串葡萄;他背出了,则奖励一个梨。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背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反思:激励性评价一定要带功利性吗?
激励性评价是课堂的一种手段,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比如小红花、智慧星星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期间吃一个水果,开展一些“争红花“夺红旗”之类的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学生会把学习这一目标,置于脑后不顾,而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目的,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回答对了问题就能得到奖励。因此,课始还能看到一些孩子积极参与学习,而当他们得到奖励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不那么积极参与了。更糟糕的是,许多学生对智慧星星和小红花等东西熟视无睹,失去兴趣,时时盼望着有更新鲜的东西来刺激他们。我想,这一结果显然与教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第四篇:观察物体教学评价与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立体图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立体图形初步的轮廓,这样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
在本节课中学生基本掌握了从不同位置观察图形辨认图形的面的方法,课堂气氛也相对比较活跃,很好的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备课的评价与反思
何谓备课,备课的标准又是什么?长期以来,备课都是以标准的格式严肃地呈现在教师的备课本上,所谓年年岁岁花不同,岁岁年年花相似。虽然每年学生不同,但教材基本上是一样的,这也使绝大多数教师将备课演绎成一种机械运动。我们不否认程序化备课对教学行为的作用,但面对全新的学生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探究能力的发展?随着教材的革新,新理念的注入,更引发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与反思。我们从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开始,解决教师备课流于形式的问题,把教师从程式化备课中解放出来,明确备课目标拓展创新空间,使学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完成首期实验报告以后,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突破。
一、备课标准诉研究
这一课题主要由语文组长李防香老师、数学组长王红老师担任,她们经过自身实践和研究,初步拟定出了语、数学科备课标准的评价标准。
语文学科备课标准:我认为传统的备课方式存在种种弊端。其一,教师将备课理解为写“教案”。一味追求项目齐全,格式统一规范,依赖教参,抄袭现成教案,将注意力集中到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特别注重知识传授的正确性,系统性,忽视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其二,备课管理简单化,对每一课时的篇幅加以限制,必须写完备课本的整页才为详案,并要求详案率达80%,而忽视备课的全过程的指导和多元化评价。其三,备课的效益差,年年备,年年丢,只重课前显性备课。忽视课前,课中的隐性备课,更疏于课后反思备课,在此种备课形式的约束下,教者也只得穷于应付花费大量的心血完成任务。
而改革后的备课方式正好与之相反,它有三大好处,其一,备出一个“活”,使它形式多样化,实现了由重备课本向重教本的转变,教者不必抄袭现成教案,只需深钻教材,拟定教学思路,每课时必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其二,备出一个“新”字,使之过程科学化,在备课本上批注,辅之以备课本上的程序安排及练习设计的形式。不必追求详案率,教者的心血用在课文中的批注,圈、点上,将语文教学落实到字、词、句这一基础知识上。其三,备出一个“实”字,使之效益明朗化,体现了备课的实效性。
数学学科备课标准:与传统的备课相比,备课的目的有了更深的意义,新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一切为了孩子,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按照学生学习规律设计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教给他们学习方法。这实质上就是课中的隐形备课,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应变能力,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与探究,如何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等都是在备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把数学融入生活,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知识又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了学习数学的目的性,趣味性。
现在备课只要是为了学生发展而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发展的方式,因而备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张卡片、一个图表等,在备课形式上我采用了“简案+课本注释”这一方式,简案就是一个教学思路的线索笔记,一些重要的内容如:公式、结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加入的一些与课本不同的对比性的练习等就在课本上做记号加以注释,把教师从繁重的机械抄写中解脱出来,让教师认真学习前人、他人的理论成果和有关的教改文章吃“快餐”窃取人家的成功经验、做法和绝招,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删、增、修补,把收集的资料进行比较、提炼、调整为我所有,表面上好像鼓励教师“偷懒”会失去“自我”,趋同他人实质上是调动教师利用已用的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地融合与组合,它可以反应一个教师学习、继承、借鉴、发展的动态过程,是教师个性化的体验。让教师备课“活”起来,省下抄写的时间去静心思考,热烈讨论,耐心准备。
课后反思是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备课的升华和提高,在一堂课或一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上述的课进行回顾、归因、评价和调整,有利用我们对教学内容及过程加深印象、积累实践与理性相结合的资料深化认识,开拓思路,激发灵感,提高修养。
初步结论:
备课的体现形式大可不必拘泥于某一点上,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赋予备课新的内涵。教案框架设计,课本上的做批注,作插页等都是备课的“作品”。关键是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先“备”。研读教材,查阅资料,解决知识的储备问题。相关的知识点以及巩固性练习可以在空处批注、做插页;思考知识间的相互关联,分析教学对象的接爱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和品质,设计使学生在训练中生成知识的基本过程,相关内容不仅要烂熟于心,而且还可以用插页的形式勾勒出来。
二是要“写”。写什么呢?课本上的批注要写,引入的相关内容做插页要写,包括哪些东西要背诵、要默写、要说、要作、要讨论等巩固和延伸知识的内容更要批注清楚。不仅如此,还要写教案。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写”不是为了检查和应付,教学的基本思路都要通过写来整理,通过写来完善,通过写使自己烂熟于心。至于“写”的程度,有如作文一样,要有详有略,形式多样,详略得当。
三是要反思。要善于对自己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进行反思。谁都不是天生的行家,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才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的最有效的途径。不一定是每课必反思,而是要善于抓住自己的关注点,作为“教学后记”、“教学得失录”,使之成为自己后面工作的新起点。
由此可见,备课不光是“备”,也不光是简单的“写”,而是一个贯穿于泛读、研究、策划、总结等等复杂而细致的资源共享过程。“备”是核心,“写”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关键的问题是要从抄写现成教案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新信息的吸取中去,投入到对教材的理解与研究中去,投入到教育对象的分析与解读中去,投入到对教学艺术的品味与追求中去。切实体现出备课的价值。
启动备课方式改革以来,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课题组成员大胆探索,老师们积极响应,备课方式百花齐放。备课如何检查,如何评价呢?教学上又如何管理?这又给我们课题组成员提了一个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论证,我们认为,教师备课要做好四项工作:
1、全面读书做记号;
2、查阅资料做插页;
3、理清思路定方案;
4、推陈出新做反思。具体要求是:课本上每一面都要有记号、标注,语文、品德、社会、自然、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每课都要有插页(可以是重点内容的提示,也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梳理),数学学科以当天授课内容为单位,除在书上作记号、标注以外,设置相应的插页。所在备课本上只罗列课时的教学内容和基本思路,同时各学科均以教学单元为单位,拟写教学反思(500—1000)字。为此,我们课题组初步拟定了一个备课检查评价表。
毛家港小学教师备课情况检查一览表
二、备课中课件的合理设计和使用研究
这一课题由年青教师龙长丽和张玉玲老师担任。她们带动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挖掘教学资源,科学地选择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灵活选择和制作教具,合理设计和使用,她们有这几点体会。
1、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以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的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知识的愿望。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2、运用课件传递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快中增长知识,培养各种能力,陶冶情操,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学中玩。
3、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这种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在网上事先预习,查找相关的课文内容知识,开拓视野。
4、合理的课件使用能直观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去学习。
总之,教师在运用课件时,一方面要注意学习利用讲述的方法不定期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要从我们的实现出发,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方面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应考虑到是否有利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正确指导学生探索,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老师要把教落实到学上,重点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法得当,为学生的终身奠定基础。
承担本课题的彭敏老师认为: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让他们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一直苦苦追求和探索的目标。正如叶对陶先生所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三年来,我不断在课堂中实践,和同行进行切磋,与孩子们亲切交流,逐渐揣摩出一套适合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
让学生多读书。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新教材有个特点,在低年级就安排了注意识字,提高读写,重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字词教学,还是篇章教学,都不应该脱离读书这个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我教学生读书,让他们带着五点要求去读:一要读得正确;二要读得流畅;三要读得有情感;四要读懂;五要边读边想象。学生牢牢记住了这五点之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要遇到要求阅读的章,都会按照这五点要求去做。掌握了读的要领,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通过反复地读,不同形式地读也会有一些粗略的理解了。
让学生练议说。议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教师要尽可能地管好自己的嘴,“撬”开学生的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他们分析议论,解释争辨,总结评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能量。
让学生动笔墨。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时眼、脑、口、手并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理解程度,强化记忆。动笔墨读书,这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和有效途经,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阅读时,呈要指导学生使用各种固定符号去读书,学生边阅读边标记,熔读、思、记于一炉,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二是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三要在阅读的同时,教给他们一些习作方法,把读写融为一体。
四、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40分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教学相长的主战场,也是我们课题组优化教学环节的一个子课题。为此,学校除了派课题组成员及部分教师外出取经,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省教育学会、市、县教育学会组织的教学研讨会和观摩学习活动外,还组织了两次大型“说课—上课—评课”教学展示活动。老师们精彩的说课无疑是一篇篇优秀的教学预案,老师们生动的上课,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活动平台,老师们务实、创新的评课,是教学进步的坚实桥梁。老师们着眼于现实,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体现了机关报的理念和新的课堂。
鲁士凤老师通过以上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问题上拟定出了基本的框架。她认为圆满完成某一课时的思路设计,做好课前能流利的说课,课中能灵活驾驭,课后有目的地检测,从而使备课显出实际意义,才能使课堂教学凸现教书育人的优势。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必须满足这些条件:教学目标明确、恰当。教学的重点、难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主要看学生参与的程度,就广度而言,是否全体学生,每个环节都参与了,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还是主动的学习,理解程度、学习质量是否得到提升。教学方法得当,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成为紧张、有趣的生成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恰当、适度。教学效果好。教学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训练要扎实有效。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学有所得。
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课题组在第二阶段不仅搭起了架子,理顺了基本思路,还初步建立了一套评价机制。后一阶段,我们将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深化研究专题,制定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备课环节评价体系,使备课成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