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
人才的竞争,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环节。面对每年急速增长的就业人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中各个专业的人才不断涌出,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再具备很大的优势。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环境,大学生更是应该及时调整好心态,增强自身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分析
1.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据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首先是总量压力持续上升,而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二是结构性矛盾仍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基层缺乏人才的矛盾没有得到缓解;三是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部分高校不能根据市场调整专业建设;四是部分家长及社会上的落后就业观念影响大批毕业生及时做出就业选择。
由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针对2008届毕业生的“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结果公布,华为、IBM、中国移动、中国石化、海尔集团、微软、宝洁、联想、中国石油等公司名列前茅。在前10位首选企业中,国内企业占了一半以上,而在前50位首选企业中,国内企业占了绝大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首选的行业 (部门) 是IT与通讯业,其次是商贸业、金融保险业、电力石化能源、政府机关等。个人发展是企业最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其次为薪酬与福利、培训机会、企业规模、知名度等。在就业地区选择上,超过70%的学生受访者,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求职第一目标城市。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1]。据统计显示2007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1%,也就是说有143.55万毕业生仍未找到就业岗位。有媒体报道,除去10%考研、考博、专升本学生以及出国留学生,再加上2006年待就业的70万至90万人,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在600万人以上。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局面,大学生们已经深深感到了就业压力。
1.2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2.1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乃至自身条件的影响,出现了结构性矛盾的问题。这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
地区结构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从2008年就业方向来看,毕业生们也开始从一线城市转向二线城市发展,两极分化局面的就业局面有所改善。如今,由于一线城市房价依旧很高、生活成本上升等原因让毕业生感到“居大城市不易”、“扎堆是下策”,大城市吸纳人才的优势减弱,中小城市则获得与之争抢人才的资本。而且在中小城市容易解决食宿问题,权衡之下,自然有不少毕业生弃大城市而去。
专业结构的影响。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分配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转变,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 政府调控, 学校推荐,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新就业机制[2]。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某些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而某些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时未就业就先失业。
1.2.2 新劳动法影响大学生就业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大学毕业生产生了以下影响:
(1) 促使企业放缓招聘大学生。“《劳动合同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更注重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顾晓敏 (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上海市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表示,该法将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因此, 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比以前更加谨慎、理性,这会加剧本已比较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 企业大量招聘淘汰不再可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一些企业对于眼前‘可招可不招’的岗位,可能会通过暂时从内部挖潜的方式来解决”,顾晓敏表示,《劳动合同法》也可能改变以往一些企业采取的“大量招聘,大量淘汰”的策略,“以往企业先大量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经过试用期内的考察之后,再淘汰掉其中一部分不合格的毕业生,以往有80%到90%的企业都采取这种人才选拔方式,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这种方式将被改变。”
(3) 企业更重视人才的能力。“以前很多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存在着重学历、重名牌大学背景的倾向”,顾晓敏表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更注重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学历,这是因为企业必须雇用高素质、能力强的员工,才能符合《劳动合同法》,才能降低用人成本,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大学生找工作靠名气、靠光环的时代,将逐渐成为过去”。
有专家表示,“这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个好消息,短期的合同不可能对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规划和投入,就业者素质难以提高;而签订长期合同后,将使年轻毕业生放心规划自己的职场未来,这对于一个要做百年企业的用人单位而言,实际上会使用人成本隐性提高。”
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解决对策
2.1 做好自身职业规划,更新就业观念
针对国内大学生生涯管理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生涯意识不成熟;生涯目标模糊;大学生自身储备不足;价值取向的偏颇等。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应正确自我定位, 弄清自己的弱势、不足或欠缺,主动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提高择业时的应对能力,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另外,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自我分析与认识,解决“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并按照职业设计的“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
2.2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作为职业生涯内涵拓展和延伸的“生涯”,尤其是大学生生涯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还不多见[4]。目前,大学生普遍感觉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缺乏,都希望能从学校的途径去获取更多关于就业方面的信息。其中最关注的是应聘技巧和职业规划辅导,另外用人单位信息、求职心理辅导、专业出路等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大学生们的关注。
大学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就业指导不拘泥于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形式 (如请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组建网上论坛等) ,更好地为大学毕业生指明求职方向。
2.3 建立就业网络,降低求职成本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力争在网上就业服务这块实现大的突破,将建成遍及全国的就业网络,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改变人才招聘大会的无序混乱状况,降低求职招聘成本。同时,各地特别是高校可以经常举办专场招聘会,但对各种社会招聘会要从严审批,不得举办大规模现场招聘活动,尤其要杜绝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各地也不得以招聘会为由收取毕业生费用。
2.4 深化改革, 完善就业市场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过渡,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不断加快, 就业市场上高学历劳动力供给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现象, 充分暴露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一系列急需正视的问题[5]。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一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二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3 结语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我们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社会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保证大学生们都物尽其用,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以更好的繁荣社会,发展祖国的未来。
摘要:21世纪, 是一个经济、知识大爆发的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应当及时的调整心态和加强自身心理素质, 来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及异常激烈的竞争。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 从社会、国家政策、教育制度等方面来阐述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展才.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J].硅谷, 2008 (16) :193~195.
[2] 史彩虹.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8) .
[3] 周四平.当今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及成因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4) :98~99.
[4] 晏伟.大学生自我生涯管理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8) .
[5] 刘舒平.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完善[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