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案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
2. 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认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展示国旗的图片和国歌,让学生对国旗和国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真正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史实,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西藏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是我们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开国大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学习难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穿插教师的讲述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件、 学案 【教学活动】
【导入】 【师】:同学们,新学期好!我们上学期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在你们的记忆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学生可能回答:屈辱史,血泪史,挨打史,抗争史,探索史,老师加以肯定)是的,坚强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屈辱中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行,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情况。
【整体感知】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今)
(多媒体展示课题)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讲授新课】
师:下面请同学打开学案,根据学案展示学习成果: 【师生互动一】——《我来说》
师:下面我们进入师生互动的第一个环节《我来说》(展示问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新中国成立的准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生:根据教材作出回答。(多媒体展示)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再请同学们回答《共同纲领》的历史作用。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新中国成立时,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同时,其制定通过的“共同纲领”对我国的国家性质做了规定,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师生互动二】——《读图说史》
师:政协会议上提到的五星红旗,我们每天都能看到飘扬在祖国的上空,那么,五星红旗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根据课后阅读卡作答。 【师生互动三】——《合作探究》
师:在《义勇军进行曲》中有这么一句歌词,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就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那么,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生:学生讨论回答。可能回答不完整,教师再适当点播。《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采用了进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唱出了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我们还将面对国内国际方方面面的困难和威胁,这就要求我们用这种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建设我们的国家,克服各种困难,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警示后人,不要忘记这段民族战争的历史,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师生互动四】——《我问你说》
师:着重看一看“人民英雄纪念碑”(多媒体展示) 生:朗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问题
1、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提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时期?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问题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说明了什么? 生:学生阅读文字,分组讨论理解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
师: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浮雕进行介绍。
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是多少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应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特别是在今天,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挫折。我们还是应居安思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师生互动五】——《模拟直播》
师: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重温开国大典那一刻,每名同学都要认真看、认真听、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观看《开国大典》精彩片段)
生:一名同学扮演记者,就开国大典向其他同学(群众)采访。 师:由学生回答引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生:(回答)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师:如何更好的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互动六】——《掩卷思考》
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时候,全国完全解放了吗?
生:没有全解放,西藏还没有解放。(多媒体展示1949年10月中国领土示意图)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图片思考。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汉族与藏族“和同为一家”,关系友好密切;
2、元朝时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1727年,清朝社驻藏大臣,同**和**共同管理西藏。
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和平解放西藏面临很多困难,为此,新中国做出了哪些艰苦而卓绝的努力?
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 师: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 生: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维护民族团结。 师:结果如何?
生:结果双方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师:意义? 生: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同时使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分裂,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光明的前途,至此全国大陆全部解放。
引导学生注意西藏和平解放只是标志祖国大陆的统一,而不是整个祖国的统一,可以让学生想想现在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回归祖国。引出台湾问题。
【师生互动七】——《学古鉴今》
师:我们读史是为了明智,学古是为了鉴今,今天我们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的学习和了解,来谈一谈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1、如何看待今天的“藏独”分裂势力?
2、台湾回归祖国问题? 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中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绝不允许把西藏分裂出去。中国百年巨变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会实现经济的腾飞、民族的复兴。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坚定信念,不管用什么方式,统一是我们的立场、统一是我们的原则,因为统一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师生互动八】——《开心辞典》
讲练结合,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基本知识点,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课堂小结
【升华】 1949年10月1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的确,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开国大典的举行,再到西藏的和平解放,无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筹建新中国,成立、巩固新中国时的高瞻远瞩和非凡睿智。这为社会主义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开端,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国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让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用我们的身躯挺起民族的脊梁,用我们的青春续写民族的辉煌;让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湘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本单元以欧洲音乐为切入点,试图通过重点浏览东欧、西欧、南欧九个国家与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让学生初步领略、体验欧洲 国家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扩大音乐视野,为学生理解和尊敬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奠定基础。
1.能认真听赏《桑塔•露琪亚》、《美丽的西班牙女郎》、《夜歌》、《小杜鹃》等欧洲民间歌曲;课前能主动搜集相关国家的历史、地理以及民俗风情资料在小组或全班交流,让大家一起分享。
2.能对歌曲的情绪与风格进行简单评述。
3.能独立或与他人一起参与《欧洲某个之旅》的表演,分享表演乐趣。
能认真听赏《桑塔•露琪亚》、《美丽的西 班牙女郎》、《夜歌》、《小杜鹃》等欧洲民间歌曲。
难点 能独立或与他人一起参与《欧洲某个之旅》的表演,分享表演乐趣。 准备 电子琴
光盘
歌曲相关背景资料
本单元是以感受与鉴赏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根据教材的容量,本科一般可安排一课时。 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精听作品为中心,再进行拓展。器乐曲可重点聆听《云雀》、《我可爱的小女生》、《利里亚是个好地方》。声乐作品可重点聆听与跟唱《小杜鹃》、《桑塔•露琪亚》和这两首歌曲。
在听赏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对聆听的乐曲进行简单评述,这是“感受与鉴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形成正确价值观必不可少的过程,紧紧围绕音乐表现要素——乐曲的旋律、节奏、音色、速度、力度以及音乐的情绪等,进行简明扼要的评述,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他们了解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 织 教 学
二、
作 业
一、情景导入
1.
1.导入 (以导游的方式导入课题)
师:大家好,欢迎参加欧洲民间歌曲旅行团!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到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和波兰四国,共同去领略那里优美的民间歌曲和风俗民情。 2.接龙游戏
在前往“意大利”的途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欧洲知识的接龙游戏。
二、听赏与表现
1.
1.意大利民歌 (1)导入
师:意大利就像是“伸入地中海的一致靴子”,美丽的海滩、绽放的礼花以及唱着小夜曲的意大利人„„
(2)听赏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
(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意境最为符合的一种美。 2.
2.西班牙民歌 (1)谈到西班牙你想到了什么? (2)导入本环节情景。
(3)听赏《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4)让学生选择出最贴近与歌曲风格的一种美。 3.俄罗斯民歌
(1)导入俄罗斯的旅行
师:俄罗斯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在“前往柴可夫斯基博物馆的途中”唱一唱俄罗斯的民歌,并听赏俄罗斯民歌《夜歌》。 (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风格最贴近的一种美。 4.波兰民歌 (1)导入
师:波兰民间音乐是欧洲最古老、最丰富的音乐文化之一,素有“钢琴诗人”美誉的肖邦就是波兰人。
(2)听赏《小杜鹃》
(3)让学生选择出与歌曲风格最贴近的一种美。
三、结束活动 1.直接
老师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2.交流
3.继续游览欧洲各国,了解其独特的音乐风格特点和韵味。
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共同领略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和波兰四国优美的民间歌曲和风俗民情。
进一步明确游戏规则和学习方法。
聆听老师的介绍,了解意大利,的民俗风情和音乐特色。 听赏《桑塔•露琪亚》 浪漫的美) 学生自由发言
听赏《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热情奔放的美)
聆听老师的介绍,了解俄罗斯,的民俗风情和音乐特色。 听赏《夜歌》 (淡淡的忧郁美) 聆听老师的介绍,了解波兰的民俗风情和音乐特色。 听赏《小杜鹃》 (欢快、活泼的美)
表述听赏各国民歌的感受,每一个国家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 明确作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 活跃课堂气氛,进入欧洲之旅的情景之中。 激发学生对意大利的兴趣,为听 赏音乐做基础。
激发学生对西班牙的兴趣,为听赏音乐做基础。 激发学生对俄罗斯的兴趣,为听赏音乐做基础。 激发学生对波兰的兴趣,为听赏音乐做基础。 加深学生印象,深化学生情感。 继续深入了解欧洲各国。 作业 设计 继续游览欧洲各国,了解其独特的音乐风格特点和韵 味。
第三篇: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时]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
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时]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2)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
(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故事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教师明确指出: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导入新课
一、朝鲜战争爆发
情景体验:多媒体显示《朝鲜半岛形势图》、《中国辽宁安东遭美军轰炸后的民房》图,并放映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影视资料片
段,使学生置身于当年的战争环境中。
问题探究:(1)三八线是怎么回事?三八线的划分给朝鲜事带来了什么后果?(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有何反应?这种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金日成首相为什么要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中国政府应不应该派兵入朝援助?如果不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可能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小结几个环节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确性,初步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全局观念。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情景体验:教师放映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上甘岭战役等历史影片资料片段,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并展示《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视察》图、《黄继光》 、《邱少云》图像等,让学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全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问题探究:(1)抗美援朝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谁?入朝的中国军队为什么叫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遇到了哪些困难?(3)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为什么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情景体验:继续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
问题探究:(1)美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中、朝代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2)新中国刚成立,贫穷落后;美国在二战后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却以弱胜强,这是为什么?(3)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你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4)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为什么会受到热烈欢迎?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归纳几个环节解决问题。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爱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3课时]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标内容]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步骤及顺利完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要求学生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2)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要点,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中有关政策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明确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运动。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涉及的内容繁杂,许多措施不易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二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能够打败美国侵略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由此引出国内土地改革。因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之一。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土地占有情况和农民生活状况的影片片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必要性。然后提问,要求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2)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它规定了怎样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向学生
提供与之相关的图文、影视、记录片、实物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卡通问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问: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何时开始?其总政策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进一步提问: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文字、图示和卡通问答,指导学生讨论解答。
(4)提问: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结果怎样?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答案。
(5)提问:你认为土地改革有何历史意义?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结论,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如消灭了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等等。
(6)国民经济的恢复
提问: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为学生理解和认识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措施的必要性、正确性奠定基础。
[小结]
依据板书要点,师生共同回顾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4课时] 第4课
观看历史影视片
[活动目标] 形象感受历史,丰富历史知识,拓展历史思维。 提高对影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通过撰写影视评论或观后感,提高分析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主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影视片:《英雄儿女》
通过第2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史实,对此部电影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活动过程] 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集体到学校多媒体阶梯教室看电影《英雄儿女》。
要求学生在观看时,自觉遵守纪律,不得高声喧哗,进、退场要求排队进出。
3、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或心得体会,题目自拟。
[活动评价] 通过此次观看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通过此次集体观看影片,增强了学生的守纪观念。
2、大部分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写出了心得体会,纷纷表示:奋发努力,勤奋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贡献。
[第5课时] 讲评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时]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内容]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先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情况。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在适当
补充讲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要点。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具体化。
(3)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图片,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性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师提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由此引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教师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5)教师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
(6)教师提问:何谓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结] 教师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7课时]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提问: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先要求学生 阅读课文小字内容,然后以讨论方式回答。
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出正确的决策,指明前进的方向。
中共“八大”的内容:(1)社会主要矛盾;(2)主要任务;(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提问:中共“八大”后,“左”的错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有关小字内容回答,然后教师加以概括。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有关内容,特别注意课文中的卡通问答,然后教师加以讲述。
4、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提问: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强调: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它的表现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也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里的“人祸”除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外,还有苏联政府背信弃义行为带来的恶果,它加重了经济困难的程度。
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失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简要归纳为三点:(1)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足;(2)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3)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结果。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
提问:1957—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2、英雄模范人物
(1)铁人——王进喜
(2)无私奉献——雷锋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
[小结] 提问:1957—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发生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同时,有何成功的尝试?这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概括如下:(1)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躁冒进,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2)成功尝试: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3)建设成就:从基本建设项目、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概括。(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英模人
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8课时] 第7课
全国大**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大**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文
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教学方法]
学习主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题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民主意识的法制观念。
探究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个解决问题。
导入课课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样错误发动起来的?
问题二:中央文革小组的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上海夺权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问题四:江青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问题五:“革命委员会”取代地方保级党委说明了什么?
问题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为什么整整十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问题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恶果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权力地位急剧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问题二:“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这一运动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问题三:全国大**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严重危害?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为什么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问题五: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会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问题六:“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公安、检察和司法机关遭受冲击,甚至被“砸烂”,带来了什么后果?
3、维护民主法制的斗争
问题一: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二月抗争”是什么性质的斗争?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三:刘少奇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被诬蔑为“二月逆流”;刘少奇以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却不起任何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上述问题采取分组讨论方式,由学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 围绕本课重点,从以下几点小结:
(1)说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在“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捍卫民主法制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他们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9课时] 第8课
**中的国民经济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培养**时期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整顿前后经济形势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认识政治**的危害性,理解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的相互关系。
(2)运用比较法教授**对国民经济的破坏,理解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对经济恢复的积极作用。
(3)运用问题讨论法,阐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覆灭的原因以及“文革”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增强维护社会稳定
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说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阴谋家、野心家决没有好下场;历史又一次证明失民心者遭唾弃,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1)林彪集团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后发动政变,阴谋杀害毛泽东的原因。(2)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教学方法] 主题知识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本课的主题是**中的国民经济。为了突出这个主题,教学时可以调整课文内容,进行分层探究教学。
导入新课
1、**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问题一: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二: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1974年,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为什么又陷入混乱局面?
问题四:1975年,国民经济为什么再度回升,后来为什么又遭
到破坏?
问题五:“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严重的破坏?
问题六: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出“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轨迹图,探究国民经济的起伏与社会政治局面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第六题是带有总结性的问题,在学生探究时,教师作适当辅导,并着重指出:国民经济的起伏是与社会政治局面密切相关的。社会**使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社会政治局面稳定是国民经济回升的必要前提。“文化大革命”相当充分地暴露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体制等方面的缺陷,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并且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努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和政治局面的稳定,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
2、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所做的努力
问题一:林彪集团是怎样被粉碎的?粉碎林彪集团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二: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为恢复经济做了哪些努力?有何成效?
问题三:“批林批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造成了什么影响?
问题四: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实行全面整顿从哪里开
始?有何成效?
问题五: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他的全面整顿遭到了什么阻力?
问题六:“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在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仍然取得了某些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七:“四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八:“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有何重大意义?
上述问题由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 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十年“文革”**中,国民经济曲折起伏的轨迹:“破坏——回升——再破坏——再回升——再破坏”,直至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才逐步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二是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英勇斗争,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努力。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0课时] 第9课
“文革”经历访谈 [活动目标]
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加深对“文革”性质的认识,从中吸取有关的历史教训。
通过访谈活动,提高对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的分辨能力,同时学会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活动准备] 拟定访谈专题。 确定访谈对象。 学习速记方法。 [活动过程] 活动方式:各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到该小组某位同学家访问其长辈。
要求各小组进家访谈时一是要讲礼貌,二是要事先拟好提问提纲,三是要认真作好记录。
各小组对访谈的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 各小组要写出访谈心得体会。 [活动评价] 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选派几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心得体会,同时,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找出不足这处。
[第11课时]
讲评第二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二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2课时]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内容]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2)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的讨论,培养学生个性思
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3)通过访谈前辈的活动,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认识真理标准讨论和邓小平讲话的深远意义。 (2)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由“文革”**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3)学习用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学习比较思维的方法,学习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以邓小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纠正错误的伟大胸怀和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 [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提问: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文化大革命”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和灾难的1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的转折,迈入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导入新课
一、真理标准讨论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有怎样的要求?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你对此有何评价?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指出:当时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而当时中央领导人却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经济上急躁冒进,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政治上指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不愿纠正“文革”的错误。
提问:什么是“两个凡是”?“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亦可进行讨论。教师讲评指出:这是在继续维持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搞教条主义,不利于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教师可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一步拓展。
提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学生回顾政治学科知识进行思考讨论。
提问:为什么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后讲评?(1)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需要;(2)坚持实践标准,能破除迷信和个人崇拜,解放思想;(3)有利于政治上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
提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强调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提问:真理标准讨论有何重大意义?帮助学生归纳:(1)理论上拨乱反正;(2)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3)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解放了思想;(4)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提问:邓小平在批“两个凡是”中有何重大贡献?帮助学生归纳:(1)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2)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提出:邓小平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什么为题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后,可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指导学生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怎样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两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对内改革的目的和具体政策的设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目的。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是怎样进行拨扰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小字内容并加以适当阐释。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小结]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时,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左”的错误,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提问:邓小平是怎样批“两个凡是”的?真理标准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运动有何意义?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以什么题目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意义何在?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
些?意义如何?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3课时]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标内容]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和城市改革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
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了解20世纪晚期中国农村改革中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和创办乡镇企业的伟大创举,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国有企业的改革。
难点:(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民营企业的勃兴。
[教学方法]
采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十届三中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建国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导入新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农民喜庆丰收》图。
讲:(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个地方搞起来?(2)什么
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哪一位同学讲一讲凤阳县农民包产到户的情况?(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什么成效?(5)后来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议:(1)为什么要包产到户?包产到户对农民有什么好处?(2)对于“包产到户”,当时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认为这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行:请说说你家里或农村亲戚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显著变化。
二、乡镇企业的崛起
读:通读本目内容,并观看本目内相关图片。
讲:(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出现于什么时候?(2)在农村改革中,乡镇企业创办有哪些形式?(3)乡镇企业群主要出现在我国哪三大地区?(4)乡镇企业创办有什么成效?
议:(1)我国农村改革大潮中,为什么会出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2)乡镇企业崛起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都是中国农民在当代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发搞起来的。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讲:(1)中央制定的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它是哪一年制定的?(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哪一年全面展开?家
以什么改革为重点?(3)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成效如何?
议:(1)为什么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2)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3)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行:请你谈一谈你所熟悉的一个改制取得成效的国有企业的情况。
四、民营企业的勃兴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讲:(1)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包括哪两种经济成分?它们从什么时候莛发展起来?(2)说一说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议:(1)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有何异同?(2)我国改革大潮中,民营经济为什么会莛发展起来?(3)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有何意义?
行:以本地的某个民营企业为对象,了解它的创业的艰辛历程。
[小结] 提问: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农民有哪两大创举?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哪种经济形式成为改革的重点?哪种经济形式莛发展起来?
提问:1984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4课时] 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内容]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的能力。
(2)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3)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想像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2)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联系身边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2)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3)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方法] 按“体验情景——讲述信息——讨论问题——实践创新”四步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导入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的深圳特区》、《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4)请计时 一讲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讨论问题:(1)什么是对外开放?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2)什么是经济特区?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它哪些方面又不能特殊?(3)我国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4)为什么经济特区都设在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5)为什么深圳特区设立后,当地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实践创新:深圳特区建设者最著名的口号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句口号的看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报道》、《发展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一角》、《对外开放新格局》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建立沿海经济
区有什么作用?(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5)我国哪一年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开放这些城市有什么作用?(6)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7)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讨论问题:(1)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些特点?(2)我国为什么会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3)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以展离不开世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4)我国现代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实践创新:(1)从《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找一找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2)我们所在地区在全国大开放格局中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我们应当怎样趋利避害地发展本地经济?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内容和史海拾贝内容,观看《中国代表在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上签字》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什么是世贸组织?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这个组织的目标是什么?(2)我国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世贸组织哪一次会议上签字加入的?请讲一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讨论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哪些利弊?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消除加入该组织的不良影响?
实践创新:说一说,对外开放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想像一下,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的中国将会怎样?
[小结]
1、实行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先后建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2、在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
3、我国现在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格局有哪些特点?
4、我国哪一年加世贸组织?加入该组织对我国有何利弊?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5课时] 第13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课标内容]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联系历史与现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从历史素材中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教材提供的历史素材中提炼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方法。
(2)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资料收集和走访、调查活动,让学生体验独立地、多途径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制观念,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2)联系历史,今昔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民主建设、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同中学生有关的法律。
导入新课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1、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
2、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
3、《刑法》的颁布与修订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1、我国民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小结]
1、复习提问:本课中能体现我国法制建设成就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2、归纳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知识要点。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6课时] 第14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课标内容]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回顾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标志及其历史过程。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同计划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从而加深对邓小平理论指导作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激励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邓小平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过程。
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主题知识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回顾第10课的内容作出回答。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在这次大会上开始形成。
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
2、“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重大决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逝世
2、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小结] 本课的主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课文重点阐述的是理论上的伟大贡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3)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7课时] 讲评第三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三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百卉含英
一、要求
1、有表情地演唱河北《茉莉花》,并与江苏《茉莉花》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歌与人民生活、地理背景的关系。
2、欣赏歌曲《好花红》、《牡丹之歌》、《玫瑰三愿》、《绒花》,了解每一首歌曲的时代和创作背景,感受不同的情感。
3、欣赏古曲《梅花三弄》,了解古琴及古琴音乐的风格。
4、为散文《二月兰》选配音乐并朗诵。
5、通过为陕西民歌《对花》编配歌词的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具钢琴、录音机、教学录音带、VD机(盘)、投影仪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
1、文字、图片材料
有关花卉题材的诗词、散文、图片以及古琴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家画像。
三、教材分析
1、意图自古以来,花卉一直是人们进行创作的主题。它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本单元以"百卉含英"为主题,用国让学生聆听、演唱花卉的艺术作品,使他们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通过学生创编歌词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2、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要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二声部的和谐,使其能充分体会歌曲的旋律美。 (2)指导学生从风格、调式、音阶、旋法、语言上比较河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异同。 (3)体会音乐艺术与文学结合所产生的美感。
第1课时
课 型: 唱歌课 教学内容: 歌曲《茉莉花》 教学目标 :
1、学会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
2、了解歌曲的主旋律、风格,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歌曲学唱
教学难点:感受二声部的和谐以及有感情的歌唱歌曲。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老师唱一首歌曲,同学们听一听是什么体裁的歌曲? 《沂蒙山小调》(民歌) 教师: 对,民歌.中国的民歌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浩如烟海的民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是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同学们,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片断,你听一听都是属于什么体裁? (放录音)
1、《太阳出来喜洋洋》
2、《放马山歌》》
3、《川江船夫号子》》
4、《无锡景》 学生回答。
板书——民歌的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5、听一听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放录音)《茉莉花》 江苏民歌 茉莉花
三、歌曲学唱
1、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选择:A、 欢快活跃 B、亲切抒情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选择:A、 婉转细腻柔美 B、粗犷豪放抒情
3、歌曲表现了青年姑娘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学生回答) 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
4、歌曲教唱 老师用钢琴伴奏分声部教唱
(划拍唱-----难点纠正: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容易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
5、声部配合,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四、欣赏(放录音)
1、《茉莉花》—江苏民歌。与河北民歌作以比较,看看两者旋律有何不同?风格有何不同?
2、欣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片断(合唱版、爵士版、器乐版) (这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其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由尤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
2、歌曲:江苏民歌《茉莉花》。
3、歌曲:布依族民歌《好花红》。 教学目标:
1、唱好歌曲《茉莉花》(河北民歌)。
2、通过欣赏《茉莉花》和《好花红》等,初步了解五声音阶的结构,感受不同歌曲的风格。 重点与难点: 重点:唱好歌曲《茉莉花》(河北民歌)。 难点:了解五声音阶的结构。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了解歌曲的主题旋律、风格,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
2、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并与河北民歌《茉莉花》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歌。
3、欣赏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精心设计,可用语言来描绘春天的百花齐放、争香斗艳的美丽景色。以次导入本课主题。
一、唱歌
河北民歌《茉莉花》
1、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的速度、力度、表达的情境等。
2、提问:《茉莉花》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轻声哼唱。教师可先分别教唱第一声部、第二声部的旋律,待学生逐渐熟悉并唱准歌曲的旋律时,再配上歌词练习。
4、请学生试着分析歌曲的结构,以次了解歌曲两个声部的进行方式(时分是时合,支声复调的典型性态)。
5、请同学们找出歌谱中的力度记号,看一看这些力度记号与旋律线有什么关系?
6、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全体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茉莉花》,演唱适应注意旋律起伏、强弱变化以及两个声部的和谐。
二、欣赏
1、江苏民歌《茉莉花》
(1)聆听音乐,提问学生:歌曲的速度、旋律、风格是什么? (2)挑出歌曲的前四小节与河北《茉莉花》的前四小节进行比较,
看看两者的旋律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3)通过欣赏歌曲,了解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域所呈现的不同风格,即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2、布依族民歌《好花红》
(1)边听边感受这首歌的风格:抒情、优美。
(2)请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上下句式分节歌),指出句首的装饰音体现了布依族民歌的特色。
(3)老师简介中国民族调式,指出江苏民歌《茉莉花》和布依族民歌《好花红》都采用了五声音阶,但歌曲的结束音不同,《茉莉花》结束在"6"上。
(4)再听录音,与《茉莉花》相比较,感受不同民族民歌的不同风格。小结:课后记:通过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五声音阶的结构。并能用竖笛吹奏第一声部的旋律。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牡丹之歌》、《玫瑰三愿》、《绒花》。
音乐活动:二声部演奏。组与组之间合作;同学与同学之间合作。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合作精神。 要求:人人参与,自由结合。 教学过程: 学唱《茉莉花》的第二声部。 视唱第二曲谱。 视唱歌词。 分声部练习。 二声部和唱练习。 音乐活动: 自由练习,自由组合。形式不限(二重唱、齐唱竖笛伴奏等)。 演唱会开始。
教师负责组织、伴奏、音响。
第二单元 梨园撷英
一、要求
1、通过对中国戏曲剧种及其唱腔的介绍,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在教唱《唱脸谱》和欣赏其他戏曲唱段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中国戏曲音乐语言和演唱方法的特点,以促进民族审美观的培养。
3、结合具体曲目的介绍,讲授有关中国戏曲及其音乐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对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戏曲唱腔感受和分辨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录音机、CD机、VCD机、幻灯机等。
2、录音带、CD、VCD片:《唱脸谱》、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驸马不必巧言讲》、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楼台会》、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楼台会" 片段、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以及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的其他有代表性的唱腔和唱段。
3、京剧老生(生)、青衣(旦)、花脸(净)、三花脸(丑)的图片;京剧脸谱。 重点与难点
1、歌曲《唱脸谱》 重点:学会并背唱这首歌曲。
难点:(1)理解京剧唱腔的风格和京剧花脸长发的特点与内涵;(2)在演唱中唱出风格特点。
2、欣赏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唱腔选段。
重点:感受和初步理解各剧种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1)由于学生从小接触地方戏曲剧种音乐的机会较少,所以,刚开始时可能在某些地区出现学生不习惯或不甚喜爱这些唱段的情况。应当用厅、唱、演的实践,并结合教师精到的分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对于辨别不同剧种唱腔风格特点、不同行当人物类型、不同人物的脸谱,应当用音乐、录像、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使其易于理解。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唱脸谱》。
2、戏曲行当、脸谱。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唱脸谱》。
2、识别行当,辨认脸谱。 教学过程:
1、用语言导入戏曲脸谱话题,拿出几幅京剧人物的脸谱让学生辨认。如果辨认不出来的话,没关系,等唱完歌以后,就自然而然地能够清楚地辨认。
2、教师引导学生唱乐谱,然后分两部分,边听录音边唱乐谱,直到唱熟。
3、在唱乐谱的第二编后,进行乐谱分析:(1)调式、调性(降B宫调、降E宫调)和唱名;(2)节拍、节奏及其特点;(3)旋律音调特点;(4)音乐结构,乐段和乐句;(5)词曲关系。
4、再听一边录音,在课堂上讨论歌曲的演唱风格,包括力度、速度、节拍、节奏、旋律线和总体风格特征等。
5、按讨论的音乐风格,以自燃、明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背唱。
6、在唱歌词的适当时候,插入有关戏曲行当、脸谱的知识介绍,结合对照歌词来辨认脸谱,识别行当。
小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希望通过今天的欣赏和学唱,同学们能
进一步喜爱我国的京剧。
课后记:通过京剧片段的观看,同学们对京剧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唱脸谱》;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唱脸谱》,达到有表情地按京剧风格来歌唱的目标。
2、通过相关唱段的欣赏,理解京剧、黄梅戏唱腔的风格特点,达到能辨别这两各剧种的目标。
3、为《打虎上山》配舞蹈动作,进一步理解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并启发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唱脸谱》,并且有表情地用京剧风格特点来背唱。
2、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与此相结合,简介京剧剧种及其音乐。
3、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与此相结合,简介现代京剧音乐的新发展。
4、为《打虎上山》音乐配舞蹈动作。
5、欣赏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与此相结合,简介黄梅戏剧种及其音乐。
6、如有时间,可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小结:课后记:通过地方戏曲片段的观看,同学们对这些剧种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楼台会》、同名小提琴协奏曲《楼台会》片断、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教学目标
1、通过越剧、豫剧唱段欣赏和相关知识介绍,结合上节课的欣赏和讲授,达到初步李结合辨别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音乐唱腔及其特点的目标。
2、在越剧《楼台会》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楼台会》片断的比较中,理解戏曲艺术与器乐演奏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1、欣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楼台会》并结合简介越剧剧种及其音乐。
2、视唱越剧《楼台会》幕后和唱,体会越剧的音乐唱腔的风格特点。
3、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会》片断。将之与同名越剧唱腔比较,启发学生理解戏曲艺术与乐器的不同特点。
4、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结合简介豫剧剧种及其音乐。
5、综合比较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的音乐特点,播放相关录音、录像,让学生分辨剧种。
组织教学:课前情境渲染——在教室里挂上中国结、红灯笼、戏剧脸谱等中国传统民俗装饰,录音里播放着“隆格隆”。 一.导入
出示三张代表不同民族音乐体裁的图片,让学生回答是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戏曲、宋祖英的演唱) 二.激情引趣
1、学生讨论:对戏曲音乐的了解
2.教师总结:我国的民族文化多采纷呈历史悠久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的代表。
3.师生同唱歌曲《唱脸谱》,初步感受戏曲音乐的韵味。(演唱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京剧脸谱) A.我们看到演员们的脸上涂了颜色并画成了花脸,这是我国戏曲中特有的化装艺术,尤以京剧为典型,因为它在构图、勾画、涂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谱式,所以叫“脸谱”。
B.讨论颜色的不同寓意和象征:(结合相应的脸谱进行课堂讨论)
红色——威武中正——钟馗 黑色——严肃刚正——包公 蓝色——凶猛豪爽——窦尔墩 白色——阴险狡诈——曹操
C.老师提问:我国的国剧是哪一剧种?历史上的四大名旦都是谁?
D.教师与学生交流后讲解 三.感受与体验
1.由《唱脸谱》这首歌导入对京剧的介绍:
A.介绍我国京剧发展的历史以及其唱腔的特点(主要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种唱腔)
B.请同学听京剧名段《铡美案》中《驸马不必巧言讲》运用的是哪一种唱腔?
2.学唱《驸马不必巧言讲》
根据节奏念戏文 (要求:字正腔圆 )
唱戏谱 学大戏 (提问:这段唱腔里面最后一句同学们唱得最有韵味,如果给这句加一个动作的话,大家想想怎么加才能让我们的演唱更有点京戏的味儿?)
请同学创造性的表演,进一步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3.聆听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与《驸马不必巧言讲》作比较,并请同学们描绘或表演两段情节。
4.看录像《女驸马》,展开对另一剧种的认识 。
学生谈对黄梅戏的了解,教师补充介绍黄梅戏以及它的著名
曲目
5.跟VCD演唱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6.学生学习并表演戏剧的基本手势和走圆场等。 四.创造与实践
1.看脸谱说人物与行当——包拯、红娘、曹操„„
2.才艺大比拼
活动内容:画脸谱、根据脸谱演角色、老调新唱——编戏文。
第三单元 管弦和鸣
教学目标
l、通过视听练习使学生认识西洋管弦乐队及乐器,能够听辨乐器音色。
2、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能够准确听辨大、小提琴、长笛、小号和单簧管的音色,感受不同乐曲的音乐风格,了解不同音乐体裁及其特点。
3、通过让学生们触摸乐器、演奏乐器,使学生对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了解乐器音色及外形,能准确听辨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单簧管的音色。
教学难点:体会以上各乐器在表现音乐风格时的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展示管弦乐队照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熟悉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乐曲吗?(学生回答:《拉德斯基进行曲》)。
教师:这首乐曲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乐队演奏的吗?(学生回答:交响乐队)
教师: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交响乐队以及交响乐队的乐器组成。
二、介绍西洋管弦乐队及其组成乐器,欣赏乐曲(多媒体播放乐器组图片)。
l、交响乐队也叫西洋管弦乐队,它的音乐表现力极其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乐队。在强奏时,它雷霆万钧;弱奏时,它飘若游丝。它有八个8度的音域,3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乐队。请同学们看看这张图片上有哪些乐器?(学生回答略)管弦乐队根据乐器的材质和演奏方式分为四个乐器组: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我们先来认识弦乐器组(出示弦乐器组的图片,分别播放乐曲片段)。
2、介绍弦乐器组:弦乐器组由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等乐器组成。乐器的音色由共鸣箱体积大小以及琴弦粗细的不同而决定。低音提琴、大提琴是低音乐器,音色低沉浑厚;中提琴是中音乐器,音色柔美醇厚;小提琴是高音乐器,音色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听辨这些乐器的音色。 (播放乐曲,教师随机解说)。
3、欣赏两首由弦乐器演奏的乐曲《查尔达什舞曲》和《梦幻曲》。 播放《查尔达什舞曲》和《梦幻曲》,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回答问题:
a、这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是什么? b、这两首作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a、《查尔达什舞曲》音乐快慢对比强烈,音乐形象鲜明,慢板忧郁而细腻,快板欢快而热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梦幻曲》旋律曲折优美,速度徐缓,犹如在甜美的梦境中。
b、小提琴的音色柔美,演奏技巧丰富,可以很好的表现《查尔达什舞曲》的音乐情绪及内容。大提琴音色柔和醇厚,能充分表现《梦幻曲》如梦如幻的意境。
4、介绍木管乐器组(播放木管乐器组图片,分别播放乐曲片段)。 学生辨认乐器,讨论每件乐器的音色(略)。
教师总结:木管乐器组由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组
成。长笛音色明亮、活泼,适合表现流畅的旋律。短笛是长笛音域的补充,在乐队中有“花腔女高音”之称。单簧管和双簧管是木管乐器组中的中音乐器,外形略相象,但单簧管的哨片是单簧,适合演奏活泼、流畅的旋律。双簧管音色略带沙哑,多表现抒情的旋律、温柔的情绪。大管音色低沉、厚重,是木管乐器组里的低音乐器。
5、欣赏两首由木管乐器演奏的乐曲《西西里舞曲》和《单簧管波尔卡》。
播放《西西里舞曲》和《单簧管波尔卡》,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回答问题:这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是什么? 教师总结:《西西里舞曲》音乐旋律清新优雅,由于有变化音,使旋律别具一格。《单簧管波尔卡》旋律简洁明快,轻松明快。
6、介绍铜管乐器组:(播放铜管乐器组图片,分别播放乐曲片段)。学生讨论每件乐器的音色(略)。
教师总结:铜管乐器组由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组成。圆号也叫法国号,音色圆润迷人,是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音色的连接:小号音色嘹亮、辉煌适合表现号召性的旋律;长号也叫伸缩管、拉管,适合演奏号角般的旋律;大号音色低沉、笨重。
7、欣赏《拿波里舞曲》,了解小号的音色。 学生讨论:在这首乐曲中小号的音色特点。
答:细腻、柔和音色富于舞蹈性。
8、介绍打击乐器组学生讨论每件乐器的音色。(略)
9、学生活动:认识、触摸乐器。(略)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4)-茂密的森林
4,学生讨论:歌曲的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 5,引导学生注意后半排起唱,唱好并唱准波音,要掌握好三连音的节奏以及强弱记号,使学生能够盛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6,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等.也可分小组
演唱,自选演唱形式. 二,欣赏《大森林的早晨》
1,分析:歌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森林魅力景象的描绘,第二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段,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音调较第二部分更加强烈,其中从"我要歌唱,我要赞美,歌唱这大自然的景色"速度突快,音调上由模进开始,与前面自由舒展的旋律形态成鲜明对比,在倒数第九小节处重又回到宽广的节奏上来,与第一,二部分形成呼应. 2,听录音,学生自由讨论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清新优美的,深情歌颂的,表达了对大森林的无比热爱. 3,学生可随录音哼唱以熟悉曲调. 4,分析歌曲的结构,前后曲调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5,注意歌谱中的各种表情记号,谈谈它们的作用. 3.课堂小结 4.课堂练习 小设计
通过对以上两首歌颂森林的歌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按不同的调式,不同的表演形式各设计(或查找)一首关于森林的歌曲 ,为下一节课欣赏不同体裁,不同调式,不同表演形式的乐曲作好准备.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4)----大洋洲风采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剪羊毛》
2、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背唱歌曲《剪羊毛》。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及旋律特点,体会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在较高音区歌唱。
2、了解澳大利亚民歌的音乐特点。
3、通过二声部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觉,训练协调能力,增强合作意
识,提高审美情趣。
4、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5、竖笛上会吹奏此曲。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樱花》(日本)、《乡村花园》(英格兰)、《当太阳降落》(南非),学生猜歌名、来自何方。
1、师:进入初中我们参与了亚洲之声、欧洲漫游、走进非洲,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大洋州去采风(板书)。大洋州,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之中。当地的原住居民创造了以崇尚自然美为追求目标的音乐,以海洋渔业、山地狩猎、神话传说为题材,以音乐、舞蹈的结合为特征。近代以来,又有大量的欧洲风格音乐在不断迁入的欧洲居民中流传。今天,第一站,让我们先到澳大利亚(板书)去瞧瞧!
2、播放音乐《剪羊毛》1。(演唱接伴奏音乐) (展示地图)师: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南半球国家,,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悉尼(二千年奥运会主会场),经贸中心--墨尔本,澳大利亚的旅游名胜有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大桥、墨尔本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墨尔本唐人街、墨尔本动物园、黄金海岸、大堡礁等。(看书)悉尼歌剧院:白帆般的壳体和悉尼港的风景融会在一起,就宛如船和帆的组合那么自然。
黄金海岸:举世闻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布里斯班以南),海滩美似金沙,连绵不断,气候宜人,有老幼皆宜的游乐场,有海滨公园,还是冲浪者的天堂。
澳大利亚的养羊业规模很大,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板书) --(书图)美利奴羊。
澳大利亚有很多古老的动植物。桉树、瓶子树、袋鼠、鸭嘴兽、小袋熊
(书图)--小袋熊。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歌名? 说出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速度、表达的情绪。
3、音乐欣赏:《剪羊毛》2。(板书)(歌曲欢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在剪羊毛时愉快劳动的情景。)(有很多地方用到了附点节奏,这为歌曲增添了不少活泼、欢快的情绪。) (充分运用讨论法分折歌曲的情绪,一方面启发学生思维,另一方活跃课堂气氛。)
4、师:大家说的很好。《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颇广的民歌,该国以盛产羊毛而着称于世。歌曲正是反映了澳大利亚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剪羊毛"这一特定的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绵"夸张的形容,通过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以"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象,很有童趣。
5、前半段齐唱部分。演唱版⑴跟磁带演唱版轻声唱词1。(指导学生用非连音的唱法演唱,出现错误及时纠正,附点音符、休止符处词要唱准。)伴奏版⑵再次轻唱歌词1(试着背)。仔细体会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在较高音区歌唱。 ⑶前奏开始坐着动腰(顿促感,头不晃)唱词2。 ⑷动腰加手老师示范,学生看手背词3。
6、后半段合唱部分。演唱版分声部唱: ⑴跟磁带听二部,轻唱高声部1。(注意音头、附点及休止符节奏、切分音、长音,看指挥,注意与前半段的异同。可分段进行,及时纠错,清唱与伴奏想结合。) ⑵再次听二部 ,轻唱高声部2。(注意听,与低声部的吻合。) ⑶听二部,轻唱低声部3。(特别注重音头,前部的音调、中部的节奏、后部的结尾。可分段进行,及时纠错,清唱与伴奏想结合,看指挥。) ⑷再次轻唱低声部。(注意听,与高声部吻合。) ⑸分两组,高声部、低声部分别轻唱。先清唱后跟演唱版磁带唱。(试着背歌词。) 二声部唱: ⑹跟演唱版二部轻唱,师带唱。(注意音头,及时纠错。) ⑺再次跟演唱版二部轻唱。(眼睛余光看老师指挥。)伴奏版⑻跟
伴奏带二部轻唱,看指挥。
7、全曲和起来。
⑴全曲跟伴奏带稍放声演唱,前半段加进表演,老师指挥。先预演一下,如:前半段的动作,接二部的地方。(注意坐姿、眼神、情绪,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出愉快劳动的情景。) 钢琴伴奏
⑵请学生来指挥,师钢琴伴奏。
8、竖笛吹奏,看黑板。(板书)简谱。 ⑴视唱前半段,吹笛,齐奏。 ⑵视唱第二段,吹笛,合奏。 ⑶师生合作,师弹钢琴,生吹奏。
9、排录象:先竖笛,后合唱。
10、小结:正像歌曲中唱到的"只要我们大家努力来劳动,幸福生活一定来到。"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听音乐出教室。
第六单元 夏日泛舟
第1课时
一、组织教学 快乐有序
学生听《太阳岛上》进入教室,教师利用课件为同学们展现《哈尔滨的夏天》的片段。
二、创设情景 学唱歌曲
1、导入:刚才老师给同学们看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哪四个?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我们大家都知道威尼斯是著名的水上城市。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看看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看威尼斯水景的课件听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3、这部音乐作品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情绪、力度、速度、旋律、节奏等)
4、教师范唱歌曲,请同学们小声跟唱。
5、教师慢速弹旋律学生视谱练唱。
6、放录音学生跟唱歌曲, 让同学们思考用哪种声音演唱歌曲最为合适?
7、同学们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小组合作 激励评价
1、4位同学一组自由组合,练习演唱歌曲。(同学们可吹奏口琴互相伴奏)
2、请几组同学表演,评出表演最好的小组。
四、欣赏体验
1、播放课件为同学们展现《哈尔滨的夏天》的片段并听歌曲《太阳岛上》。
2、提出问题:作品的力度、速度、旋律、节奏等是如何表达作品情绪的?
3、分组讨论作品特点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不仅游览了水城威尼斯,学唱了《夏日泛舟海上》,还看了一段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的片段。下节课我们再从文学的角度一起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著作《荷塘月色》,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夏天这一丰富的季节。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演唱描绘夏天的歌曲和乐曲,能说出不同手法、不同风格描写出不同的夏天,了解相关知识和文化,在音乐的启迪和感染下,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2. 学会用音乐的方式对夏天描述和赞美。 教学重点:突出《夏日泛舟海上》的三拍子节奏。 教学难点:掌握附点音符和三连音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听赏导入 1.师生问好
2.《桑塔露琪亚》三拍子歌曲欣赏导入 1.师生问好
2.听觉感受。 跟唱,感受三拍子节奏。教授歌曲 1.启发学生说出三拍子的概念。 2.播放《夏日泛舟海上》
3.欣赏《夏日泛舟海上》的范唱(也可有教师演唱) 4.教师教授此曲
5.教授三拍子节奏的的打击方法 6.处理歌曲 提出难点 1.学生理解
2.比较两首曲子的拍子。 3.学生聆听感受乐曲情感。 A学生跟琴轻声唱词。
B尝试唱歌谱、划拍,体会三拍子的韵律感。
A 用三角型图式打三拍子,了解强弱规律。(也可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三拍子强弱规律)
B用实际指挥图式练习三拍子(注意:拍点、反弹点)。 A对难点反复练习。
B用跳跃的充满活力的声音演唱全曲。 C变换演唱方式演唱。欣赏活动 1.《太阳岛上》
此曲的情绪与《夏日泛舟海上》进行比较。 2.《六月-船歌》
了解柴可夫斯基与他的钢琴套曲。 3. 配乐诗朗诵《荷塘月色》
根据《六月-船歌》,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段为背景音乐。
学生欣赏,讨论回答 。 比较两首声乐作品的情绪。
了解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及《六月-船歌》产生的背景。
学生讨论选择音乐片段、配乐朗诵表演。小结文学、器乐、声乐不同形式表现夏日
学生说说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吗?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仲夏夜之梦》、《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夏天的美丽多姿,体验不同乐器对表现音乐情感的作用。 2. 用竖笛学奏《夏日泛舟海上》。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学奏《夏日泛舟海上》
2.体验音乐作品中力度、速度变化所带来的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竖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听赏导入 1.师生问好
2.复习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1.师生问好
2.学生演唱再次感受三拍子节奏。学吹竖笛
1.教师用竖笛范奏此曲。2.视谱3学生提出难点,教师讲授 顿音、连音;呼气、吸气;三拍子强弱;三连音的吹奏。 4.教师钢琴伴奏 5.学生展示 A学生视谱 B 学生打拍唱谱
C学生自由用竖笛练习 提出乐曲中的难点。 难点反复练习 学生完整吹奏 学生表演欣赏活动 1.《仲夏夜之梦》
了解门德尔松和他的作品;分析作品。 2.《雷鸣电闪波尔卡》 A了解波尔卡的特点。 B从乐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C乐曲中的自然现象用什么乐器表现的。
3.用拍手、拍桌子等打拍子的形式替《雷鸣电闪波尔卡》伴奏。 学生欣赏,讨论乐曲分几部分;每部分所用的乐器;每部分速度、力度的变化。
学生欣赏,讨论回答 。
感受两拍子舞曲风格,及历史背景。 讲讲乐曲中雷、雨、电、风所用的乐器。 学生自由律动小结
我们除了可以用这些乐器外,还可用其他什么乐器表现这些自然现象吗?
学生思考,讲讲其他方式
21
第五篇: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5课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时] .....................................................................................................................................[第8课时] .....................................................................................................................................
第7课 全国大** ................................................................................................................[第9课时] .....................................................................................................................................[第10课时] ...................................................................................................................................[第11课时] ...................................................................................................................................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2课时] ...................................................................................................................................[第14课时] ...................................................................................................................................[第15课时] ...................................................................................................................................[第16课时] ...................................................................................................................................[第17课时]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8课时] ...................................................................................................................................[第19课时] ...................................................................................................................................[第20课时] ...................................................................................................................................[第21课时]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22课时] ...................................................................................................................................[第23课时] ...................................................................................................................................[第24课时] ...................................................................................................................................第六单元 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26课时] ...................................................................................................................................[第27课时] ...................................................................................................................................[第28课时] ...................................................................................................................................[第29课时] ...................................................................................................................................[第30课时] ...................................................................................................................................[第31课时] ...................................................................................................................................[第32课时] ...................................................................................................................................[第33课时] ...................................................................................................................................[第34课时] ...................................................................................................................................[第35课时] ...................................................................................................................................
- 3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时]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
- 5
问题探究:(1)抗美援朝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谁?入朝的中国军队为什么叫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遇到了哪些困难?(3)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为什么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情景体验:继续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
问题探究:(1)美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中、朝代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2)新中国刚成立,贫穷落后;美国在二战后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却以弱胜强,这是为什么?(3)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你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4)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为什么会受到热烈欢迎?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归纳几个环节解决问题。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爱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3课时]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标内容]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步骤及顺利完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要求学生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2)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要点,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中有关政策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明确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运动。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涉及的内容繁杂,许多措施不易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二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能够打败美国侵略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由此引出国内土地改革。因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之一。
导入新课
(1)简述一段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土地占有情况和农民生活状况的片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必要性。然后提问,要求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2)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它规定了怎样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向学生提示与之相关的图文、影视、记录片、实物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卡通问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问: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何时开始?其总政策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进一步提问: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文字、图示和卡通问答,指导学生讨论解答。
(4)提问: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结果怎样?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答案。
(5)提问:你认为土地改革有何历史意义?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结论,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如消灭了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等等。
(6)国民经济的恢复
提问: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为学生理解和认识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措施的必要性、正确性奠定基础。 [小结] 依据板书要点,师生共同回顾小结。 [作业]
- 89
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在适当补充讲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要点。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具体化。
(3)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图片,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性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师提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由此引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教师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教师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
(6)教师提问:何谓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结] 教师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7课时]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提问: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 12
(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英模人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8课时] 第7课 全国大**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大**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学习主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题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民主意识的法制观念。
探究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个解决问题。
导入课课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样错误发动起来的?
问题二:中央文革小组的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上海夺权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问题四:江青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问题五:“革命委员会”取代地方保级党委说明了什么?
问题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为什么整整十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问题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恶果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权力地位急剧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问题二:“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这一运动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问题三:全国大**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严重危害?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为什么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问题五: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会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问题六:“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公安、检察和司法机关遭受冲击,甚至被“砸烂”,带来了什么后果?
3、维护民主法制的斗争
问题一: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二月抗争”是什么性质的斗争?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三:刘少奇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被诬蔑为“二月逆流”;刘少奇以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却不起任何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上述问题采取分组讨论方式,由学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 围绕本课重点,从以下几点小结:
(1)说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在“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捍卫民主法制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他们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 第9课时]
8课 **中的国民经济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培养**时期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整顿前后经济形势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认识政治**的危害性,理解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的相互关系。
(2)运用比较法教授**对国民经济的破坏,理解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对经济恢复的积极作用。
(3)运用问题讨论法,阐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覆灭的原因以及“文革”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说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阴谋家、野心家决没有好下场;历史又一次证明失民心者遭唾弃,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1)林彪集团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后发动政变,阴谋杀害毛泽东的原因。(2)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主题知识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本课的主题是**中的国民经济。为了突出这个主题,教学时可以调整课文内容,进行分层探究教学。
导入新课
1、**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问题一: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二: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1974年,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为什么又陷入混乱局面?
问题四:1975年,国民经济为什么再度回升,后来为什么又遭到破坏?
- 161718
提问:邓小平在批“两个凡是”中有何重大贡献?帮助学生归纳:(1)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2)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提出:邓小平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什么为题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后,可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指导学生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怎样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两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对内改革的目的和具体政策的设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目的。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是怎样进行拨扰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为什么说十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小字内容并加以适当阐释。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小结]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时,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左”的错误,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提问:邓小平是怎样批“两个凡是”的?真理标准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运动有何意义?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以什么题目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意义何在?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意义如何?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3课时]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标内容]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和城市改革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 20
效如何?
议:(1)为什么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2)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3)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行:请你谈一谈你所熟悉的一个改制取得成效的国有企业的情况。
四、民营企业的勃兴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讲:(1)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包括哪两种经济成分?它们从什么时候莛发展起来?(2)说一说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议:(1)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有何异同?(2)我国改革大潮中,民营经济为什么会莛发展起来?(3)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有何意义?
行:以本地的某个民营企业为对象,了解它的创业的艰辛历程。 [小结] 提问: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农民有哪两大创举?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哪种经济形式成为改革的重点?哪种经济形式莛发展起来?
提问:1984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4课时] 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内容]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的能力。
(2)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3)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想像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2)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联系身边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2)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3)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按“体验情景——讲述信息——讨论问题——实践创新”四步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导入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的深圳特区》、《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4)请计时 一讲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讨论问题:(1)什么是对外开放?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2)什么是经济特区?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它哪些方面又不能特殊?(3)我国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4)为什么经济特区都设在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5)为什么深圳特区设立后,当地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实践创新:深圳特区建设者最著名的口号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句口号的看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报道》、《发展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一角》、《对外开放新格局》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建立沿海经济区有什么作用?(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5)
我国哪一年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开放这些城市有什么作用?(6)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7)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讨论问题:(1)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些特点?(2)
- 232425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逝世
2、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小结] 本课的主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课文重点阐述的是理论上的伟大贡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3)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7课时]
讲评第三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三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8课时]
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
[课标内容]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新另的民族政策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指导学生对解放前后的民族工作情况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2)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节日、服饰、艺术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
- 2728
2、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二、港澳回归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2、香港、澳门回归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2、台湾和祖国大陆最终必将统一 [小结] 师生共议:(1)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2)“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怎样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0课时]
第17课 历史专题讲座——台湾问题
[活动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台湾问题的了解,扩大知识面。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增强对复杂历史现象的认识,提高辩证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确定讲座的中心内容: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讲授人:请黄平二中党支部书记杨通章同志主讲。 讲座地点:黄平二中多媒体阶梯教室。 主持人:八(10)班杨宇同学。 [活动过程] 主持人首先向全场听众介绍主讲人,然后简要说明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宣布会场纪律。 主讲人进行演讲。 学生向主讲提问。 [活动评价]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台湾问题的由来及现状,明白了台湾问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对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此次活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激发,决心努力学习,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贡献。
[第21课时] 讲评第四单元测试试卷
- 30
难点:我国发展尖端武器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我军缺乏海、空武装,国民党陆军残部在海、空军掩护下大量从海上逃跑、撤到台湾,并占领没海岛屿的资料。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导入新课
一、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
1、建立的背景
2、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
3、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发展
二、科技强军
1、发展尖端武器的决策
2、尖端武器研制的成就
3、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的发展
4、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三、民兵和预备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2、民兵和预备役的地位、作用 [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3课时] 第19课 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课标内容]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将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背
景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赞同”的问题,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问题实质的能力。
(3)通过对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为什么要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史实及建国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的学习,感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正确英明,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走向世界舞台的重大意义,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结论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及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及原则这一历史过程,认识新中国的自主外交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有着载然的不同,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学习和平共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提出的意义,认识国际社会不同的国家这间要建立或维护真正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
(3)通过学习新中国建国之初的重大外交建树及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为人类和平、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是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以怎样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的?取得了哪些辉煌的外交成就?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导入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创建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
2、中国出席万隆会议 [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4课时]
第20课 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课标内容]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
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导入新课
一、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5课时]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六单元 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26课时] 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
[课标内容] (1)讲述邓稼先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2)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3)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列举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
(2)通过讨论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制作火箭或人造地球卫星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或者阅读有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探讨中,了解新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科研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畏艰辛的工作精神,认识到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还应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热爱科学的理念。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深远意义。
难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讲解、阅读、思考、讨论相辅相成。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前几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请简单归纳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几个时期。学生归纳后,教师提出:这些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有着很大的发展,其原因不仅在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正确、全国人民的努力,还包括许多科技工作者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
导入新课
- 363738394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