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视角下师生关系的研究及启示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 在封建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书院一词最早产生于唐朝末年, 最初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随后出现了以聚徒办学为目的的书院。书院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这些精华对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20世纪末, 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 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了走进“象牙塔”的机会, 但是随着中国高校入学率的提升, 中国正在经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教育发展阶段,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师生关系的逐步冷淡和疏离, 交流冷漠化、关系紧张化、矛盾多样化、交往利益化等现象凸现出来, 因此我们要回归传统, 从书院教育中寻求思想, 使千年书院发展积淀的文化精华与当今高等教育相结合, 为改善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提供启示。
一、书院教育中师生关系的表现
总体来说, 在书院发展过程中,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书院中师生关系表现出平等、和谐融洽, 教学相长、感情深厚等特点。
二、书院教育中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 “从游”文化对书院的影响
“梅贻琦曾在《大学一解》中说:古者学子从师受业, 谓之从游。从游”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跟从游历, 主要是指学生拜从并主动跟随教师求学, 不离左右。在这一过程中既包含着学生向老师学习知识的内容, 也包括了在师生形影不离的状态下, 教生双方相互的影响。
“从游”文化是在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的背景下, 伴随着士人阶层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传统, 多见于私人讲学活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 其弟子子路、颜回、冉有等人始终伴随左右。“从游”的主要价值在于弟子们通常以主动求学为动力, 跟随在老师左右, 与老师朝夕相处中感受教师的气息和个性, 从而在老师的耳濡目染、德惠感润下, 承接智慧、修身悟道, 逐渐完成生命的转化和境界的提升[1]。
书院继承了“从游”文化中师生密切交往、和谐相处的传统, 在书院教育活动中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感情深厚。
(二) 书院制度的影响
书院是一个集藏书、教学和研究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组织。老师和学生在书院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但始终坚持“唯实不唯师”的理念, 师生双方在学术活动中始终以求真求实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在道业面前二者是平等的。
书院盛行“讲会”制度, 推崇百家争鸣, 使来自不同学派的大师可以有机会聚集在书院就学术问题展开争论活动, 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 书院逐步成为“取各加之所长, 避各家之缩短”之地。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得学生可以自由提问, 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 也使得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在师生论辩的过程中, 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相长。
书院以自学读书为主, 讲学指导为辅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书院大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提纲挈领, 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 这样的方式与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不同, 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和训练,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正是因为学生主动求学, 所以他们更珍惜与老师交流和讨论的机会, 师生长期在一起生活, 朝夕相处, 就逐步形成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三) 高水平的师资聘任的影响
书院是讲学和研究的机构, 因此是一个学者荟萃和云集的地方。最高管理者称之为“山长”或“洞主”, 担任这一职位之人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即“海内名儒, 崇正学, 黜异端, 道高德厚, 明体达用”[2]。除此之外, 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 同样聘请名儒。高标准的择师保证了书院教学活动能够吸引各地的学子慕名而来, 追随名师听其教导, 因此书院的师生不仅是知识上的“授-受”关系, 更是生活中的益友, 因而形成了亲密的师生关系。书院的名师不仅在知识上能够指导学生, 而且道德行为上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交流冷漠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 学校生师比出现严重失衡, 教学活动出现了“一师多生”的现象。在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就是上课的时间, 而课堂中学生较多, 老师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导致一个学期结束, 老师对班级里的学生认识的少之又少。课下教师又要忙于其他课程, 使得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几乎不存在。老师不了解学生, 学生跟老师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少, 长此以往就造成师生之间交流的冷漠化。
(二) 关系紧张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师道尊严, 这就导致在目前一些高校教师过分看中自己的权威, 过多的强调教师的身份和地位, 导致在对待学生手段强硬, 管理过于严厉, 而不是真正让学生敬畏, 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而言, 他们更强调平等和自由, 更向往良师益友, 在面对极度严厉的老师时, 他们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 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
(三) 矛盾多样化
学生进入大学后,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和老师发生联系, 学习上有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 生活上有辅导员, 学生要同时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由于各种原因与老师和辅导员产生矛盾, 而学生会将这种矛盾用实际行动发泄出来, 最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满意度较低, 更严重的会发生师生之间的诋毁或肢体攻击, 近年来师生冲突事件逐年增多, 使得教师行业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高危行业。
(四) 交往利益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经济化了, 在高校, 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多所谓的利益关系。学生为了在考试中不挂科、获得奖助学金, 获得评优评先的名额等等, 学生往往在教师面前争取表现的机会, 而一旦获得自己的需求后, 会对教师表现出冷淡, 工作不积极、不配合。师生之间的交往被“名和利”所左右和影响了。
四、书院师生关系对当今的启示
(一) 改变教学方式,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借鉴书院的“讲会”制度, 形成师生良好的学术探讨和研究的氛围。创设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追求。教师要善于倾听,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看到学生所展现出的潜力和优势,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 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提升, 提高教师人格魅力
书院的学生几十年如一日始终跟随在老师身边, 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老师学识和人格魅力的吸引。书院的教师既是知识渊博的名儒大师, 又是淡泊名利, 立志于传播学问的高尚品德之人[3]。现代高校教师要适应新时期教师发展的要求, 重视自身素质建设, 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 逐步完善自我。一方面在专业上不断进步, 另一方面在道德和品德上不断追求, 整体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三)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端正学术追求
书院的教育与传统的官学教育以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利禄不同, 书院更强调对与学问的获得以及品德的发展, 坚持将德行培养放在首位。当今高校要修正人才培养的观, 树立全面培养人的观念, 不仅关注学生成绩的优劣, 更要注重学生品行的发展。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明确自己的学术追求, 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成绩和奖学金, 甚至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要意识到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要从各方面有所提升, 这样才能在步入社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要:书院自唐末产生, 经历了宋朝的繁荣, 最终在明清时期成为一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并促进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从游”文化传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组织管理规范、盛行“讲会”制度, 提倡百家争鸣等特征, 除此之外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 感情深厚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 师生比例失衡, 师生关系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对书院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分析, 为解决目前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书院,师生关系,启示
参考文献
[1] 杨雪翠, 刘福才.“从游”教育传统下的古代书院师生关系及启示[J], 高校教育管理, 2013, 7 (3) :27.
[2] 陈元晖, 尹新德, 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131.
[3] 陈思曼, 宋德如.情深义重, 亦师亦友-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师生关系建构的启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4 (6)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