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构建“互联网+”资源下首都高等院校师资培训的“互联网+”体系(全文)

构建“互联网+”资源下首都高等院校师资培训的“互联网+”体系(全文)

构建“互联网+”资源下首都高等院校师资培训的“互联网+”体系一、“互联网+”资源在首都高等院校师资培训的客观现实“互联网+”背景下的师资培训需要教师能够跟得上、会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作为培训。

构建“互联网+”资源下首都高等院校师资培训的“互联网+”体系

一、“互联网+”资源在首都高等院校师资培训的客观现实

“互联网+”背景下的师资培训需要教师能够跟得上、会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作为培训受众主力军的青年教师,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学习能力强, 个性化、碎片化学习需求明显, 这些也为进一步开展“互联网+”师资培训提供一定条件。

高校教师尤其是职业院校教师授课任务、科研任务相对较重, 教师对于参加培训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培训内容对教师的吸引力不够;教师们拘囿于对过去培训组织形式的管理、考核等情况的认知。

数据显示, 教师的教龄通常跟年龄相关, 多数高校教师初次任职时间多为25岁左右。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的发展, 不乏从企业转岗为教师的人, 其年龄也多集中在工作一定时间后才到学校任职。教师职称评定虽然不是完全的论资排辈, 但却与教师学历和教龄紧密相关, 讲师比重最大, 占比62%, 教授占比3.45%、副教授占比22.41%, 助教占比12.12%。近几年, 首都高等院校副教授评审通过率虽有提升, 但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仍是难题, 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比率仍是很低。

首都高校教师参加“互联网+”资源师资培训的主要目的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为最主要目的, 占比最高;排在第二位的是拓宽知识;排在第三位的是职称评审;其余服务安排、评优等。数据表明, 高等院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主动学习、想要学习的愿望还是比较强烈的, 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 职称评审对于高校教师的重要性。调查问卷中得知教师自愿报名即可参加占比67.24%, 这部分教师多为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主动提升自己而学习;经学院、教研室推荐参加受训占比52.59%, 全员参加形式占比25%, 其他如严格选拔和其他形式占比各为6.03%、18.97%。“互联网+”资源师资培训方式, 网站公开课占比66.38%、微课堂占比52.59%、微信群占比50%、网站平台占比35.34%、专用培训软件占比34.48%。以上是“互联网+”资源师资培训中教师参与最高的几种方式。数据显示, 各种培训方式所依的各种媒介, 电脑仍然是最为舒适的选择。

二、首都高等院校师资培训的客观趋势和意义

调研分析, 认识到“互联网+”师资给首都高校师资培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问题, 如教师专业发展同质化困境, 教师们反复利用和借鉴被同质化了的教学资源, 使教师独特个性慢慢消失, 导致教师同质化发展。

认识到教师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教学、学习海量网络资源选择的困境。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任务比较重, 时间和精力有限, 关注学习广度, 势必会影响专业知识深度探索和积累, 难以实现“互联网+”时代教师内涵式发展。

认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教师可能疲于应付新技术, 存在被“互联网+”技术奴役的风险。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技术层出不穷, 教师刚学完一种技术, 又流行另一种新技术, 教师不停地疲于应付技术的不断革新。

认识到“互联网+”背景下, 不少授课教师在参加培训、构建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作业批阅等过程中过度依赖互联网, 过度依赖电子设备, 手机拍照、U盘拷贝电子设备, 成为互联网“控”的风险。

但已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互联网+”不只是一种技术, 更是一种创新工具, 是一种思维理念。“互联网+”资源师资培训也不只是两个概念简单地相加, 它更是一种创新发展。

(一) 政策导向:对职业教育“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已发布了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 (教职成[2016]2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教技厅[2016]1号)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 、《职教20条》等系列文件, 同时国家在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广方面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这都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互联网+”培训教育的应用研究和推广,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供了政策支持。

根据首都城市定位,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到2035年, 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互联网+”时代的首都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更要懂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了解人才需求, 挖掘与“互联网+”直接相关的最热门技能。

(二) 信息技术发展导向:“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变革

“互联网+”背景下, 教学环境变得多样化, 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 网络平台成为学生更加热衷的地方;教学资源爆炸发展, 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老师, 信息搜索成为学生获得信息更便利的渠道;甚至于教学效果的衡量也数据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趋于市场人才需求, 校企合作、订单班等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企业进入学校课堂、教师授课在企业等各种变通形式;教学手段信息化, 依托移动互联网, 使用多种先进的移动设备设施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生动形象地实施教学, 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替代;共生、共建、共享, 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形态, 3+2、3+2+2、5+2等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各参与者共生合力, 打造人才。

(三) 人才培养导向:智慧、卓越教师和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人才培养需求

高等院校的四大职能为传递知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对教育而言, 教师既是其教育理念的主要践行者, 又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践行。“互联网+”资源背景下, 首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能够顺应时代, 依托首都城市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人才需求, 不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信息素养, 要有数据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要有包容、合作、共享合作精神和开放性的国际化视野, 培养出能够服务地区经济、社会经济、人类社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三、建议和措施: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互联网+”资源的首都高校师资培训

结合调研分析、访谈对话和文献参考, 针对首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师资培训状况, 着眼服务首都城市定位, 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优势, 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发展人才培育, 聚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之力, 协同创新, 对进一步扩大首都高校“互联网+”资源师资培训提出如下建议:

(一) 于政府而言, 起到更好地保驾护航和政策支持作用

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 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人才决定未来, 教育成就梦想。“互联网+”教师培训要能够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其中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重视教育大数据的建设;构建培训网络体系;开放“互联网+”资源范围;加强“互联网+教师培训”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经费支持等。在政府对“互联网+”教育的大文件框架下, 细化规范“互联网+”师资培训, 强调“互联网+”赋予教师的新时代内涵等。

(二) 于学校而言, 起到更好地保障、督促和约束作用

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 在教学观念、职业定位和教学方式上切实加以转变和改进。重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 强化“互联网+”赋予教师新内涵的理念宣传;通过督导评课等方法, 强调互联网技术信息应用于教学的意义;通过制定相应的管关制度和奖罚措施, 提升教师参与“互联网+”师资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 如可以给予线上教学经费支持和工作量减免, 给予线上教学科研鼓励;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三) 于教师而言, 要主动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内涵

教师是社会化的群体, 要与学生、同事沟通, 需要和社会同行。“互联网+”背景下, 高职院校教师要能够在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同时, 通过校企合作、进修培训、立足学生与教学活动, 对专业、教学、社会服务等展开反思, 反思教学、反思行业、反思社会需求, 从而反哺教学、行业与社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信息素养, 要有数据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要有包容、合作、共享合作精神和开放性的国际化视野。

(四) 于培训组织者而言, 要建立适应首都高校师资发展的培训体系

“互联网+”资源培训应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为起点, 通过智能手机、电脑和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 打造适合首都高等院校教师的“互联网+”资源师资培训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资源库合作共享联盟, 从而能够使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据此, 完善首都高校“互联网+”背景下的师资培训体系内容, 应包括: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训, 通过组织持续性、系统性的各专业培训项目,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培训, 通过“互联网+”师资培训内容设计, 培养职业院校教师具备信息识别能力、具有信息敏锐性, 学会信息加工和信息分享;提升教师数据思维能力培训, 培养高等院校教师的数据意识、数据能力;提升教师包容、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和国际视野。

“互联网+”资源背景下的师资培训方式应更加灵活, 可采用远程培训 (通过互联网通信系统, 利用远程平台系统, 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 、专家讲座 (向参训教师发出问卷-分析问卷-设定内容-与专家沟通-确定讲座标题-专家指导课程) 、1+1模式 (示范课加讲座) 、参与-体验-观察-思考-分享模式、甚至采用课程资源众筹方式, 实现教师的专业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

四、结语

“互联网+”资源背景下的首都高等院校师资培训管理和考核等其他各项应适应“互联网+”开放、共生、共建、共享的特征, 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互联网+”理念和信息化素养等。

【相关链接】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 发展壮大新兴业态, 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 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 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摘要:以互联网为首的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碎片化、移动化、游戏化的学习新形式给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教科研和培训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借助于调查报告, 分析教师培训的客观现状、客观发展趋势和客观意义, 提出立足于首都高校“互联网+”资源师资培训, 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师资培训

参考文献

[1] 袁磊.李彬语.王卓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新模式探究——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思维[J].中国电化教育, 2016 (8) :61-66.

[2] 赵兴龙.李奕.教师走网:移动互联时代教师流动的新取向[J].教育研究, 2016 (4) :89-96.

[3] 果红.“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改革:着力点、着眼点、切入点、深化点、生长点[J].中国成人教育, 2016 (16) :131-134.

[4] 顾沈静.“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大学 (研究版) , 2016 (11) :32-37.

[5] 韩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2) :99-101.

[6] 朱宁波.曹茂甲.刘建新.“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探析[J].教育科学, 2016 (6) :34-38.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