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关于中职生对道德教育存在不信任感现象的思考(全文)

关于中职生对道德教育存在不信任感现象的思考(全文)

关于中职生对道德教育存在不信任感现象的思考1 表现形式(1) 中职生在道德方面言行的不一致经常出现言而不为、知而不行的情况。(2) 使用实名与隐名发表观点的不一致。中职生在使用实名时发表的与道德有关的观点与使用隐名 (如匿名问卷调查、网络聊。

关于中职生对道德教育存在不信任感现象的思考

1 表现形式

(1) 中职生在道德方面言行的不一致经常出现言而不为、知而不行的情况。

(2) 使用实名与隐名发表观点的不一致。中职生在使用实名时发表的与道德有关的观点与使用隐名 (如匿名问卷调查、网络聊天、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等) 时大相径庭, 有时甚至背道而驰。

(3) 套话的泛滥。在中职生的各类心得体会、思想汇报、社会调查、考试论文中, 我们能看到许多套话虚话, 一些中职生价值判断的成人化态度与语气让教育者们难以相信这些判断完全是源自于这个特定年龄段的学生的思想认识。

(4) 道德情感的淡漠。一些中职生对国家大事、社会形势漠不关心, 对一些具有育德因素的历史和现实事件或艺术作品反应冷漠甚至以为滑稽可笑。

(5) 中职生之中流行的“新新”语言。中职生的语言朴实直白、新鲜上口, 绝大部分是健康蓬勃的, 从中正可以感受到他们掌握语言甚至新造语词的可喜能力。但是不健康的、欠缺格调的或离奇古怪的语言也以可观的方式在中职生中流行着。这些游离于主流文化价值观之外的语言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对于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调侃与排拒。

(6) “道德少偶像”和“偶像缺道德”。在一些中职生看来, 许多经典的或现今的道德形象好像总是缺少个人魅力, 与他们相距太远, 因而不太情愿去模仿他们, 而有少部分中职生心目中的某些偶像往往被证明缺乏道德素养, 却能成为学生的追随的目标。

(7) 德智发展的不平衡。

2 如何认识

以上列举的现象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部分中职生对所面对的道德教育有意无意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在短时期内道德知识是不可能全部能够内化为个体自身的情感、意志、信念、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的, 这固然是一个常识, 但我们对目前这类现象进行一些分析应该是有意义的。

2.1 社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中职生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变速

(1) 社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价值观的多侧面化。在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中, 不同价值观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社会土壤。中职生难免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 其中包括不良价值观的侵蚀。

(2) 中职生 (尤其是远离家庭的中职生) 具有了更多的新的社会身份和不断变换的角色, 这也难免使得他们经常处于不同社会身份和角色 (包括虚拟世界里的身份和角色) 的变换中, 造成某些学生对道德教育的相信总是浮于表面, 缺乏恒常的信念。

2.2 中职生个体道德成长需要一定范围的自我保留地带

现时代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学生都注重个人天地, 除非自愿敞开心门或首先满足其某些个性需求, 否则对于“善意入侵”其个性领地的道德教育可能不情愿去相信。

2.3 对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反思

我们的道德教育实践总体上越来越能够适应日益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了, 这使我们的反思更能理性和实际。

(1) 我们的道德教育目标正在转向“近、小、亲、实”, 但在某些技术层面上仍然是孤军作战, 还未能比较成功地结合其他社会类学科的专业技术;实践上仍较侧重于系统道德知识的课堂传授;虽然也在尝试运用道德体验的教育原则帮助中职生提高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能力, 但是多停留在知识判断和较浅的模拟体验阶段, 还不能更好地帮助中职生解决一些切身而又敏感问题。

(2) 非主流文化价值观中既非高尚又非丑恶的“普通人价值观”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减少了道德教育的可亲感。

(3) 工作上仍有许多形式化的东西, 有时以工作量代替实际效果, 或文字功夫下得多, 实践功夫下得少。这种工作方式看似省力, 实则低效, 而且会影响到中职生对教育者和道德践履的信任。

(4) 因种种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未能比较自如地获得与社会、家庭在道德教育方向上的一致。

3 进一步的思考

当我们换一个更宽的视角时就会发现, 这种现象在一些非中职生的青少年学生中也是存在的, 因此, 这种不信任现象值得我们进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对此, 我们进一步思考是以下几点。

(1) 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不仅需要加强“有为”的施教, 更需要在“无为”的“化育”上多下功夫。

(2) 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要能够更自主地孕育出个性鲜明、力行实践的道德教育氛围, 既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德育目标, 又能发挥出各个学校道德教育的特色优势。

(3) 道德教育者要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 实现新的角色转变, 即由教育者兼管理者向教育者和中职生的道德成长协助者转变。

(4) 摒弃那种道德教育“一放就乱”的顾虑和保守做法, 让青少年学生, 多一些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领悟、印证道德感甚至发展其个体道德的机会和场所, 使他们感到修养自身的道德是自己的切身需要。

(5) 家长参与道德教育过程是我们的重要教育传统, 而要获得学校、社会、家长道德教育方向的一致, 家长能否以民主的方式参与更高层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监控是不可忽视的。

(6) 我们既需要以各种优秀文化传统活动固化教育对象对中华民族精神自觉的根源认同, 也需要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加大“人之为人”的这种生活基本道德教育的份量。

(7) 面对当今社会阶层增多、思想差异大、人员流动频繁的现状, 道德教育工作不宜再“偏安一隅”, “耳提面命”, 是否可以更多地尝试一些不知彼此, “相忘于江湖”的不见面教育, 帮助中职生减少各种顾虑, 增进对教育内容的信任。

(8) 健康健全的各类社区有助于发挥现代社会强大的道德教育普及功能, 减少少数不良社会现象熏染青少年学生的心灵。

所以, 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任务。道德的成功“化育”需要一个“人人信我, 我信人人”的社会环境, 这既是一个诚信为本的人际交往环境, 又是一个由合理、准确、权威的经济信用体系, 廉洁、高效、透明、有限的政府, 公平、透明、在宪法范围内相对独立的司法体系等社会体制维度支撑起来的良好社会宏观环境。

摘要:“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和深入贯彻, 赋予了道德教育更高的实践意义, 使我们更能立足于长远来反观我们的道德教育。笔者认为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个看似小实则大的问题, 即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对道德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信任感, 这种不信任感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抵消着道德教育的实效。就从这一现象出发, 谈一些与此有关的认识。

关键词:中职生,道德教育,德育实效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