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架新型工艺性课程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
工艺性课程是工科性质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1]。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否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性课程的掌握程度, 用人的企事业单位往往根据已经招聘来的大学生的业务表现能力决定是否继续去该校招聘学生, 进而影响着该校的就业率。因此, 如何根据当前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精心选择和安排工艺性课程使学生在极为有限时间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是所有高校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范畴和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本文就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 介绍一下如何紧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方向, 迅速修订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工艺性课程;同时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探讨。
1 根据就业形势改革工艺性课程设置
长安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在1995年开始招生。当时正是我国开始开展地质大调查时期, 在地质调查过程中除了发现了各种有冶炼价值的有色金属矿以外, 还发现了许多天然的无机非金属矿物与之伴生。充分利用这部分无机非金属矿物资源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然而, 在我国高校中还没有一个以该领域为特色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于是就决定以“矿物材料”为基本特色建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工艺性课程主要有“粉体工程”、“宝石加工工艺”、“矿物材料加工工艺”、“矿物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石材开采与加工”等。由于在把矿物原料转变成矿物材料过程中有较大的增值, 因此学生受到选矿企业的欢迎。
自2000年开始, 我国传统陶瓷生产基地的生产原料因为趋于枯竭而价格倍增, 纷纷向内地寻找联合厂, 陕西省宝鸡市陶瓷开发基地中就集中了大量这种性质的厂家;另外, 在秦岭北侧因为发现大量优质石灰石矿而建立了大量的水泥厂, 在陕北一带建立了多条平板玻璃浮法生产线。针对硅酸盐行业在陕西省的渐渐兴起, 在2000年修订教学计划时,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保持矿物材料特色同时, 加进去了“硅酸盐材料”课程系列, 主要增加了“硅酸盐工艺学”、“硅酸盐材料配方设计”、“硅酸盐工程设计概论”、“热工过程与设备”、“硅酸盐工业机械设备”等课程。使学生就业面有了较大扩展, 招生规模从32名学生扩招为64名学生。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 从2003年开始, 我国交通基础建设进入飞跃发展阶段, 城市发展轨道交通, 城市之间建立高速公路网, 高速铁路纷纷开工, 村村通公路工程也启动, 这些工程急需大量精通道路结构及道路材料的人才。在2005年修订教学计划时, 加进去了“道路材料”课程系列, 增加“路面材料”、“路基材料”、“混凝土工艺学”、“特种水泥”、“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等课程。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为120名学生。
由于石油价格增长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全球就发展新能源度过这场危机达成共识, 2008年制定了针对能源材料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 加进能源材料课程系列, “能源材料工艺学”、“燃料电池原理与制备”、“二次电池制备及原理”等, 2009年计划按模块招生, 招生规模为150名学生。
纵观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壮大, 无不是密切跟踪国家和当地的产业发展方向。然而, 有了好的就业方向还不够, 保证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保持高就业率的根本。
2 工艺性课程的整合、更新与衔接
由于工艺性课程门数多, 各门课程都要保证相对的完整性, 所以相互之间难免有相互重叠之处, 如何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本质特点为主线, 合理衔接、整合教学内容, 不仅可以节省出大量学时数, 而且避免了学生因为重复学习而带来的不良情绪。
我们以硅酸盐材料模块为例, 介绍一下教学内容分配与整合。我们知道, 硅酸盐材料制备过程自始至终离不开粉体, 粉体既是原料又可能是产品。粉体的制备、性质、在许多课程中都涉及, 将这些重复内容合理分配就是衔接和整合的过程。以“硅酸盐工艺学”为工艺性课程的核心课程。在“粉体工程”教学中突出粉体基本性质和粉体力学两部分, 粉体化学合成、结构及性质放在“硅酸盐工艺学”中, 粉体物理加工过程及粉体输送过程重点在“硅酸盐机械设备”中讲授。
工艺性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的实验课程, 我们采用独立设置实验课——“硅酸盐材料实验”。因为这样就可以具有独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相应的考核制度, 这不仅有利于各门课程之间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 打破传统的割裂式教育, 也有利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促进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实验设备的综合利用, 进而推动了实验室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2]。
另外, 还要注意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验教学的关系及衔接。在实验课程体系中, 实验教学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陪衬,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乃是作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诸多方面的两个教学侧面, 两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侧重基本概念、技术原理、机理, 而实验教学更侧重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实验技术等感性认识。实验教学是专业理论教学和实验技术技能之间的连接桥梁[3]。
在课程设置及课程进程方面,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般存在3种状态:超前、平行、滞后。由于我们的实验教学体系相对独立, 实验教学独立设课, 考虑到实验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实验教学安排并不完全依赖理论教学的教学进程, 而是根据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要求, 从有利于使学生掌握较完整的、系统的技术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目的出发, 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因此, 实验课与专业理论课的衔接特点为:与基础理论主干课及专业方向主干课的衔接为同步衔接, 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为超前或滞后;在横向上分别以主干课程为依托, 在纵向上又分别为后续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是落实培养目标, 开发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工程素质、创新意识的实质内涵。在构造实验课程体系时, 我们对实验课程内容, 按照培养目标将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实验进行分类、归纳、删减、更新, 整合成不同的实验模块。依照循序渐进, 分阶段分层次实施的原则, 各门实验课由不同的实验模块组成。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开设的工艺性课程、建设材料工程教学体系时, 如何密切结合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 修订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与用人单位接轨, 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下, 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以“硅酸盐材料”方向为例, 讨论了其教学计划中的工艺性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 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工艺性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改革,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夏冰.工艺性课程事例教学法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 27 (9) :97~99.
[2] 孙康宁, 王昕, 张景德, 等.金属工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5 (s1) :180~183.
[3] 周兆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7)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