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通用)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通用)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第一篇: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目录第一部分 文本第一章 规划背景 。。。。。。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

第一篇: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

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

(2011-2020年)

第一部分 文本

第一章 规划背景 ....................................................................................... 1

第1条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概况 ............................................................................... 1 第2条 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 ........................................................................ 1 第3条 存在问题 ........................................................................................................ 2

第二章 规划总则 ....................................................................................... 3

第4条 规划原则 ........................................................................................................ 3 第5条 规划目标 ........................................................................................................ 4 第6条 规划期限 ........................................................................................................ 4 第7条 规划范围 ........................................................................................................ 4 第8条 主要规划依据及参考资料 ............................................................................... 4

第三章 医疗卫生设施总体规划布局 .......................................................... 6

第9条 总体空间布局 ................................................................................................. 6 第10条 具体布局分区 ............................................................................................... 7 第11条 机构、床位总量设臵 .................................................................................... 8

第四章 各类医疗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 8

第12条 综合医院 ...................................................................................................... 9 第13条 中医医院 ...................................................................................................... 9 第14条 专科医院 ...................................................................................................... 9 第15条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 10 第16条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 10 第17条 农村卫生服务设施 ..................................................................................... 11

第五章 各类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 11

第18条 妇幼保健体系 ............................................................................................. 11

I

第19条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 12 第20条 卫生监督体系 ............................................................................................. 12 第21条 急救医疗体系 ............................................................................................. 12 第22条 采供血体系 ................................................................................................ 12

第六章 各区(县级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 ..................................... 13

第23条 越秀区 ....................................................................................................... 13 第24条 海珠区 ....................................................................................................... 15 第25条 荔湾区 ....................................................................................................... 17 第26条 天河区 ....................................................................................................... 19 第27条 白云区 ....................................................................................................... 21 第28条 黄埔区 ....................................................................................................... 25 第29条 花都区 ....................................................................................................... 26 第30条 番禺区 ....................................................................................................... 29 第31条 南沙区 ....................................................................................................... 32 第32条 萝岗区 ....................................................................................................... 36 第33条 从化市 ....................................................................................................... 38 第34条 增城市 ....................................................................................................... 40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43

第35条 加强规划衔接,切实保障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 43 第36条 明确各级政府与部门职责,合力推进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 43 第37条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 44 第38条 建立规划实施评价机制,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 44

附表 ......................................................................................................... 45

II

第二部分

规划图纸

1. 越秀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2. 海珠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3. 荔湾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4. 天河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5. 白云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6. 黄埔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7. 花都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8. 番禺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9. 南沙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10. 萝岗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11. 从化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12. 增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III

IV

为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科学布局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合理配臵和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广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设臵规划指导原则》、《广东省医疗机构设臵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广州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送审稿)以及《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1条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概况

2010年末,广州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区2个县级市,设133个街道、35个镇。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70.96万人,户籍人口806.14万人。2010年,全市地区内生产总值10748.2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458元,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2676元。 第2条 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

1、医疗卫生机构和床位设臵情况

广州市医疗资源供需现状基本平衡,资源总量和质量随着人口总量与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稳步发展。2010年底,广州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2392间,其中,综合医院135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2间,专科医院53间,护理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4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41间,镇卫生院39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3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8间,卫生监督机构15间,妇幼保健机构13间,健康教育所(站)5间,急救中心(站)5间,采供血机构5间,疗养院8间。另有村卫生站1083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实有病床63490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5.0张。

2、卫生人力资源情况

2010年,广州市各类卫生人员总数12.1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84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48万人,注册护士4.01万人。广州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为2.74名、注册护士为3.16名。

1

3、医疗服务情况

201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962.18万人次,住院人次183.21万人次,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86.23%,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0.2天。 第3条 存在问题

1、医疗资源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医疗机构布局比较集中分布在老城区。 约80%大型医疗机构分布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北部、天河区和白云区南部等区域,其中50%的省部属、市属医疗机构都集中在越秀区。荔湾区南部、白云区北部、南沙区、萝岗区、从化市、增城市缺乏大型综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很多地区居民难以就近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剧了老城区大型医疗机构的服务压力,并凸显其用地紧张,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

2、医疗机构类别结构欠合理,部分专科医院数量不足且规模偏小。

在医疗资源结构配臵上,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专科医院数量少、规模小,一些急需的专业如儿科、精神、康复、老年病、护理等专业发展缓慢,全市仅一间市级儿童医院,花都区、从化市和增城市无精神科病床。大部分专科医院床位数量和用地面积不足,需要扩大规模。

3、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尚未承担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功能。 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较合理,但存在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不达标,自有用房比例过低的问题。城市新区及外围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尚未成为承担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尚未真正形成。

4、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总量不足,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县(区)级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能力相对落后,大部分未能担当区域医疗中心角色;一半以上中心镇卫生院未达到二级综合医院规模和水平;区划调整后合并成规模较大的镇,部分镇级医院上升为县(区)级医院,镇级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相对减少、基层服务能力相对削弱;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形成合力引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长比较迅速,但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设施覆盖程度及服务能力未能满足

2

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5、公共卫生机构分布较均匀,需扩大规模完善网络。

大部分区(县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模偏小,慢性病防治机构业务用房缺乏,不能满足疾病防控工作要求。妇幼保健网络有待完善,目前独立设臵妇幼保健机构10间,部分区(县级市)妇幼保健院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妇女、儿童保健服务需要。各区(县级市)均设臵卫生监督所1间,但未按卫生部要求设臵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存在基层卫生监督网络不健全的问题。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4条 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注重需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弱化隶属、城乡统筹。将各种行政隶属关系的医疗卫生设施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实行全行业监管和调控,统筹规划,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在全市合理布局,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方便、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功能齐全、布局完善。建立功能齐全、覆盖全市区域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盲目扩张规模,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面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公平、便捷、经济、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4、合理分工、突出重点。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设施的功能及相互协作关系,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重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臵水平,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近远结合、协调发展。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与方向,以及未来区域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确定各种医疗卫生设施的总体规模及空间布局,使医疗卫生设施的配臵与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3

第5条 规划目标

以居民的实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臵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落脚点,通过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设臵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层级清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方便可及、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方面,促进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布局和有效利用,形成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协调发展的资源配臵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另一方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有重点、多层次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把广州建成亚洲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第6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规划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第7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10个市辖区和2个县级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

第8条 主要规划依据及参考资料

1. 《医疗机构设臵规划指导原则》 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臵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 4.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5.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 6.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2008

4

7. 《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年)》 8. 《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 9.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10.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11. 《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 12. 《血站基本标准》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4.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5. 《广东省卫生资源配臵标准》

16. 《广东省医院基本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 17. 《广东省医疗机构设臵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 18. 《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 19.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20.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21. 《广州市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2. 《广州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送审稿) 23. 《广州市居住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臵标准》 24.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5. 《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2012年版)》(征求意见稿) 26.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27. 《广州市中心城区控规》2011 28. 《广州市控规全覆盖——白云区》2011 29. 《广州市控规全覆盖——番禺区》2011 30. 《广州市控规全覆盖——花都区》2011 31. 《广州市控规全覆盖——萝岗区》2011 32. 《广州市白鹅潭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33. 《广州市荔湾分区大坦沙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34. 《广州市琶洲-员村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35. 《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5

36. 《奥体中心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37. 《广州市黄埔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38. 《广州市白云新城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 39. 《广州市白云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 40. 《白云新城北部延伸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41. 《白云新城西部延伸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42. 《广州空港经济区核心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43. 《广州市白云区同德街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44. 《广州新客站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45. 《广州南沙地区发展规划》2003 46. 《南沙黄阁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 47. 《南沙南沙岛分区控制性规划》2004 48. 《南沙万顷沙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 49. 《南沙珠江管理区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 50. 《从化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修编(2004-2020)》 51. 《增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011 52.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三章 医疗卫生设施总体规划布局

第9条 总体空间布局

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副中心”的战略部署,在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相应地规划形成“一主五副”的医疗卫生设施总体布局结构。

“一主”——市域医疗卫生服务主中心,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南部、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本区域内医疗服务机构众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规划拟保持总量水平,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突出专科特色,构建区域医疗服务主中心。

“五副”——市域医疗卫生服务副中心。在南沙滨海新城、东部山水新城、花

6

都副中心、从化副中心和增城副中心建设医疗服务副中心,加强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其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第10条 具体布局分区

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分为三个策略分区,分别为优化整合区、调整完善区和重点建设区。

1、优化整合区:包括越秀区和荔湾区。规划策略为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优化布局结构,严格控制医疗机构盲目扩张。一是对现有规模不达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改扩建、合并;二是逐步向外围地区迁移用地紧张的大型医疗卫生机构,臵换部分原用地用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或专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三是将医疗资源密集地区的部分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优化格局。

建设广州健康医疗中心,选址越秀区东山口片区。综合运用国土、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等手段,通过提升功能、优化布局、强化配套,建设专科特色突出、功能齐全、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广州健康医疗中心。

2、调整完善区:包括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和番禺区。规划策略为根据人口发展与分布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适度建设全市性的大型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建设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选址白云区,规划范围包括北至新广从公路,西至京珠高速,南至沈海高速,东至帽峰山森林公园东侧。以中医药为核心,依托国家和省市重点医药企业,重点发展健康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养生、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打造国际化、高端化、信息化的健康产业集群。

3、重点建设区:包括花都区、南沙区、萝岗区、从化市和增城市。规划策略为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体系,重点增加大型综合医院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区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建设广州健康医学中心,选址南沙区。开展与港澳地区及发达国家在高端医疗服务方面的合作,吸引外来资金及其先进管理模式,兴办国际医院、特色医院、疗养康复中心等各类健康服务机构,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满足大珠三角高端人士医疗

7

服务需求。

第11条 机构、床位总量设臵

随着广州市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城区、县级市大型居住区建设加速推进,要求医疗机构布局作出相应的调整,并注重基层医疗机构网点的合理设臵。同时,随着广州市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疾病谱的改变,疾病负担不断加重,要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我市医疗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来穗就医人数将大幅上升,需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将广州建设成为辐射华南地区,影响东南亚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近期(2015年),按照广州市医疗服务人口1700万计算,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5.5张左右。全市规划综合医院148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7间,专科医院91间,疗养院10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25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35间,妇幼保健机构16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8间,卫生监督所15间。到2015年,全市共设臵62间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每个区(县级市)至少设臵1所三级医疗机构。

远期(2020年),按照广州市医疗服务人口2000万计算,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6.0张左右。全市规划综合医院171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40间,专科医院107间,疗养院14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34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35间,妇幼保健机构16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8间,卫生监督所15间。到2020年,全市共设臵80间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力争每个区(县级市)有2所或以上三级医疗机构。

第四章 各类医疗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123”战略部署,逐步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个区域医疗服务主中心和五个医疗服务副中心。在城区实现三级医疗网络向二级医疗网络转变,建立起以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网络。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使其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

8

第12条 综合医院

综合医院布局规划与服务人口规模和分布相结合,适度调整大型综合性医院布局,着力推进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发展新区、外围城区以及资源薄弱地区转移。通过多种形式在花都、南沙、萝岗、从化、增城等区域分别建设1间或以上三级医院。 对不能达到医院建设标准,且就地改造和发展受到限制的大型综合医院,鼓励迁至以上区域,相应区域的医院床位增量优先给予迁入的大型综合医院。充分发挥大型综合性医院在技术、质量和管理上的优势,带动区域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各区政府原则上不新举办医院,现有区属医院有条件的可发展成大型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对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难以正常运转的区属医疗机构,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引导其向康复、老年护理等服务领域拓展,或通过兼并、撤销等方式调整。

近期(2015年),规划全市综合医院总数148间,总床位数约5.4万张。 远期(2020年),规划全市综合医院总数171间,总床位数约6.9万张。 第13条 中医医院

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重要作用。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加强建设省名中医医院及市名中医医院,除三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所在区(县级市)外,原则上每个区(县级市)规划设臵1间公立二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综合医院、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

近期(2015年),规划全市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总数37间,总床位数约1.4万张。

远期(2020年),规划全市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总数40间,总床位数约1.7万张。 第14条 专科医院

专科医院面向全市服务,床位资源全市统筹,根据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科医院的设臵原则上不受区域限制,同一专科有两所以上医院的,应合理布局,避免重

9

复建设。鼓励发展和调整部分专科医疗资源,重点发展儿童、精神卫生、肿瘤、康复、老年病、护理等专科,用地配臵上给予重点保证。原则上每个区(县级市)各建设1间儿童医院,近期推进越秀区儿童医院迁扩建和天河区儿童医院组建工程、番禺和南沙儿童医院新建工程,以满足儿童专科医疗服务需求。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加快推进市精神病医院就地升级改造工程,加强白云、番禺和南沙等区(县级市)精神专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在花都、从化和增城各新建1间精神病医院。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老年医学科建设。通过存量调整,支持符合条件的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医院或护理院,同时,大力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和护理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康复、护理服务能力建设。到2015年,全市康复、护理总床位数较2010年至少增加20%,到2020年,至少增加40%。到2020年,各区(县级市)至少有1间康复医院或护理院。

近期(2015年),规划全市专科医院总数91间,总床位数约1.7万张。 远期(2020年),规划全市专科医院总数107间,总床位数约2.2万张。 第15条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可以根据需要设臵内部服务的医务室、卫生所。门诊部、诊所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补充,应适当控制数量,做到合理布局。各区(县级市)卫生局负责制定门诊部、诊所的设臵规划。新增门诊部应与现有对社会开放医疗业务的医疗机构距离超过1000米,新增诊所应超过500米;专科门诊部以及人口稠密地区可以适当缩小上述距离。港澳资本举办门诊部优先考虑。 第16条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等要点综合考虑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原则上每3-10万人口或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臵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住人口超过10万应按人口数增加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住人口不足3万的,可由临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但应布局社区卫生服务站;常住人口超过2万的独立管理的大学生活区、大型厂企家属区和大型商住小区,应合理

10

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地和建筑面积为2000-3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独立占地,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

近期(2015年),规划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17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25间。

远期(2020年),规划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23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34间。

第17条 农村卫生服务设施

以县区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原则规划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级人民医院向三级综合医院发展;每个镇至少建设1间政府举办的镇卫生院,中心镇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的规模和水平;原则上每条行政村规划建设1间村卫生站,建设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

城市化程度高的区根据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将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村卫生站建设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数量较大镇的镇卫生院发展为综合医院的,要合理设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再新增村卫生站,没有村卫生站的由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分支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取代。随着区划调整、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服务人群聚集和分布变动状况,较大的镇增设镇卫生院分院,合理缩小镇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半径。规划全市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总数35间。

第五章 各类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第18条 妇幼保健体系

妇幼保健机构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分为省、市、区(县级市)三级设臵,原则上每个行政区域应有1间政府举办的妇幼保健机构。改扩建越秀、天河、白云、番禺、花都、南沙、萝岗和增城等区(县级市)妇幼保健院,新建从化市妇幼保健院。规划全市妇幼保健院总数16间。

11

第19条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完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加强区(县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慢性病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疾病预防控制的功能需求。稳步推进麻风病院村改造建设。改扩建荔湾、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等区(县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划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总数18间。 第20条 卫生监督体系

进一步完善三级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建设,完善基层卫生监督网络,按照划片设臵原则,在中心镇设立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加强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臵能力。规划全市卫生监督所总数15间。 第21条 急救医疗体系

完善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形成以中心指挥调度为核心,各“120”急救网络医院联合的救护体系。改扩建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建立核辐射医疗救援中心。调整和完善院前急救医疗网点布局,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急救网点建设,在急救半径相对较长的地段增设急救站点。中心城区急救半径应控制在4公里以内,郊区急救半径应控制在8-10公里。加强院前急救指挥分中心建设,并与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联网。 第22条 采供血体系

根据全市临床用血需求,对采血点进行合理布局。按照《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加强广州市血液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每个区(县级市)建立固定采血屋采集全血,进一步增设流动献血车固定停靠点。整合花都区、番禺区、从化市和增城市采供血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12

第六章 各区(县级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

第23条 越秀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8间,专科医院18间,疗养院2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妇幼保健院3间,专科疾病防治所(站)3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3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18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16.0张左右。

在越秀区东山口片区建设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以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群及广东省人民医院为主核心区域,促进核心区域内医疗机构协同发展,重点支持一批体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优势学科群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使其成为区域医疗、教学、科研重要基地,整体提升该区域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增床位816张,总床位数2300张,建筑面积313809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2203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2903。

扩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总床位数1990张,建筑面积328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7250平方米,地块编码AY011602。

改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位于越秀区沿江路的院区保留床位600张,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9535平方米,地块编码AY014140。另在荔湾区大坦沙建设广州呼吸中心院区。

注销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注销广东省交通医院,原址业务用房并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医医院:扩建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新增床位180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3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7131。

迁建广州市正骨医院,选址于越秀区东风东路627号,新增床位180张,总床位数415张,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148平方米,地块编码361894917。

13

专科医院:扩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新增床位数37床,总床位数345张,建筑面积3461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8017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1502。

扩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新增床位545张,总床位数1600张,建筑面积17723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9470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1421。

扩建广州市胸科医院,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8896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6911。

扩建广州市肿瘤医院,新增床位200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60189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2741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6913。

迁建越秀区儿童医院,选址于越秀区东风中路449号,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150张,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430平方米,地块编码AY012003。

迁出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至白云区嘉禾,原址用于广州市正骨医院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间,分别是:东山街、广卫街、流花街、梅花街、北京街、珠光街、农林街、矿泉街、登峰街、大塘街、华乐街、建设街、光塔街、洪桥街、人民街、大新街、东风街、白云街和大东街等19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专科医院:新建妇产医院1间,广东优生优育医院,选址于越秀区东风东路754号侨房大厦,规划床位98张,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用地面积900平方米。

医学检验所:新建医学检验所2间。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分别是:登峰街和矿泉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8间,专科医院18间,疗养院2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妇幼保健院3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3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共18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17.0张左右。借助广州健康医疗中心核心区域的辐射力,带动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共同发展,打造规模更大、水平更高、学科更齐的健康医疗中心。

14

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专科医院:扩建广州市胸科医院,新增床位300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8896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6911。

妇幼保健院:迁建越秀区妇幼保健院,总床位数115张,迁建用地选址待定。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原址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2处,用地面积共3134平方米。 第24条 海珠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1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间,专科医院8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7间,妇幼保健院2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2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2间,卫生监督所2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7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5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区,新增床位655张,总床位数855张,建筑面积12008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3374平方米,地块编码AH100404。

扩建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新增床位350张,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104842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1758平方米,地块编码AH010

424、AH010

425、AH010438。

中医医院:将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海珠区中医医院整合,在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原址组建海珠区中医医院,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5609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603平方米,地块编码AH021207。海珠区中医医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注销海珠区石溪中医医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间,分别是:瑞宝街、凤阳街、南洲街、昌岗街、江南中街、新港街、赤岗街、沙园街、海幢街、琶洲街

15

华洲街、官洲街和南石头街等1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撤销社区卫生服务站4间,分别是:沙园街光大花园、沙园街西基东、滨江街小港和琶洲街石基等4间社区卫生服务站。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出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至番禺区大石街。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专科医院:新建康复医院1间,选址于海珠区琶洲地区,规划床位150张,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8028平方米,地块编码AH040118。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分别是:新港街南景、素社街素社东、滨江街江湾、赤岗街泓景和南洲街沥滘等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4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4间,专科医院8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7间,妇幼保健院2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2间,卫生监督所2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共8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5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新增床位600张,总床位数26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97800平方米,地块编码AH012504。

中医医院:扩建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增床位100张,总床位数5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138668平方米,地块编码AH031206。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环城高速以东(海珠区琶洲街),规划床位15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5039平方米,地块编码AH041432。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环城高速以北,广州大道南以东(海珠区南洲街),规划床位5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0002平方米,地块编码AH100701。

新建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海院区,选址于广东药学院赤岗校区内,规划床位100张,用地面积11700平方米。

中医医院:新建中医医院1间,选址于海珠区万胜围区域,规划床位5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7278平方米,地块编码AH041208。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16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4处,用地面积148620平方米。 第25条 荔湾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8间,专科医院6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1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5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5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迁建荔湾区人民医院,选址于荔湾区穗盐路以北葵蓬村委会附近地块,新增床位46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5840平方米,地块编码AF010932。

扩建广州钢铁集团医院,新增床位68张,总床位数238张,建筑面积191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4154平方米,地块编码AF0401

15、AF021719。

中医医院:将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和荔湾区中医医院整合,在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原址组建荔湾区中医医院,总床位数300张,建筑面积2945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9819平方米,地块编码AL010614。原荔湾区中医医院用地仍作为医疗用地,用于专科医院建设。

扩建荔湾区芳村中医医院,新增床位50张,总床位数150张,建筑面积16944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1296平方米,地块编码AF010413。

专科医院:原址改扩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总床位数1200张,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用地面积65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F020220。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分别是多宝街和南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根据荔湾区慢性病防治职能调整,撤销荔湾区慢性病防治中心,原址调整为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中心)院区,选址于荔湾

17

区大坦沙岛桥中路,一期规划床位600张,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55336平方米,地块编码AL02040

10、AL02040

11、AL0204016。

中医医院:新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总院,选址于荔湾区海龙街原芳村体育中心东侧,规划床位400张,建筑面积43166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2332平方米,地块编码AF031116。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7间,分别是:冲口街、海龙街、东沙街沙洛村和龙溪物流园区西部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在大坦沙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3间。

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新建戒毒所1间,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910平方米,地块编码AF030415。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8间,专科医院6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6间,妇幼保健院、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6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0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中心)院区,新增床位600张,总床位数1200张,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55336平方米,地块编码AL02040

10、AL02040

11、AL0204016。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间,分别是:龙津街、西村街、岭南街、昌华街、桥中街、冲口街、中南街、东沙街、海龙街、站前街和石围塘街等1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址于荔湾区流花湖公园以北、站前街道,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078平方米,地块编码AL010810。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分别是:东沙街、石围塘街和东漖街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在大坦沙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6处,用地面积共82367平方米。

18

第26条 天河区

1、近期(2015)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8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间,专科医院13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1间,妇幼保健院1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3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8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5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增床位208张,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105032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4800平方米,地块编码AT050917。

扩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总床位数1500张,建筑面积130411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4509平方米,地块编码AT071123。

扩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600张,建筑面积6374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8282平方米,地块编码AT0801

27、AT080134。

扩建天河区红十字会医院,更名为天河区人民医院,新增床位144张,总床位数260张,建筑面积20896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679平方米,地块编码AT091314。

扩建广州仁爱天河医院,新增床位78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18861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287平方米,地块编码AT070805。

迁建天河长兴人民医院,选址于天河区长兴街长兴路南侧、北环高速公路北侧,扩建床位280张,总床位数300张,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4709平方米,地块编码AT0212

26、AT021228。天河长兴人民医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迁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至黄埔区,原址用于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住院部建设,规划床位300张,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用地面积7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T070818。

迁出白云区人民医院,原址用于天河区儿童医院建设,规划床位300张,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0253平方米,地块编码AT040923。

19

注销天河区沙河人民医院、天河区侨怡苑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医院、华南师范大学医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医院等5间医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分别是:五山街和天河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撤销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天园街骏景社区卫生服务站。

妇幼保健院:扩建天河区妇幼保健院,扩建床位40张,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9274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464平方米,地块编码AT070235。

专科病防治机构:将天河区慢性病防治中心迁至天河区沙河人民医院原址。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间,选址于天河区“天河智慧城”柯木塱龟岗肉联厂地段(暂定),规划床位750张,建筑面积82500平方米,用地面积75000平方米。

中医医院:建设广州市中医医院新址,选址于天河区广氮地块,规划床位800张,建筑面积88017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55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T06070306。

专科医院:新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区,选址于天河区珠江新城金穗路与华穗路交界,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43141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2326平方米,地块编码AT110121。

新建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选址于天河区员村,规划床位700张,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用地面积8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T0806

16、AT080640。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猎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分别是:林和街和黄村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8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间,专科医院13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1间,妇幼保健院1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3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11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5张左右。

20

远期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扩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10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38282平方米,地块编码AT0801

27、AT080134。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14处,用地面积共95767平方米。 第27条 白云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27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4间,专科医院17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5间,镇卫生院4间,妇幼保健院1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5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 5张左右。

在白云区帽峰山片区建设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以中医药为核心,建设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和中西医医疗优势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提供中西医结合的医疗、高端研发、体检咨询等医疗服务。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新增床位800张,总床位数2600张,建筑面积354506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17896平方米,地块编码AB310200

7、AB31020

10、AB31020

16、AB3102017。

改建南方医科大学江都医院,原址建设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分院,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642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0020平方米,地块编码AB0406044。

迁建白云区人民医院,更名为白云区中心医院,选址于黄石北路以北、鹤泰路以南、106国道以东、江夏地铁站以西地块,新增床位300张,总床位数600张,建筑面积76168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71731平方米,地块编码AB2606019。

扩建白云区红十字会医院,新增床位190张,总床位数350张,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3227平方米,地块编码AB1001018。

改建白云区石井人民医院,更名为白云区慢性病及职业病防治康复中心,机构

21

类别由综合医院变更为专科医院,新增床位50张,总床位数210张,建筑面积2382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745平方米,地块编码AB2710021。

扩建白云区太和镇医院,新增床位290张,总床位数350张,建筑面积7726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3840平方米,地块编码AB121300

3、AB1213005。

扩建广州友好医院,新增床位150张,总床位数350张,建筑面积64658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7809平方米,地块编码AB1317025。

中医医院:扩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1650张,建筑面积173618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9712平方米,地块编码AB3816002。

扩建白云区中医医院(原白云区人和华侨医院),新增床位220张,总床位数400张,建筑面积4028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7311平方米,地块编码AB0604002。

专科医院:迁建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至白云区嘉禾,新增床位800张,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12646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05743平方米,地块编码AB2112009。

扩建广州市精神病院江村院区,总床位数720张,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1443平方米,地块编码AB0403022。

迁建广州白云精神病康复医院,选址于白云区太和镇龙归鹤龙五巷2号,新增床位50张,总床位数150张,建筑面积1197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0201平方米,地块编码AB1303003。

扩建广州中兴运动损伤医院,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6358平方米,用地面积3300平方米。

改建广州东方医院,机构类别由专科医院变更为综合医院,新增床位60张,总床位数150张,建筑面积1459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6963平方米,地块编码AB2707016。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分别是:景泰街和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撤销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景泰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镇卫生院:扩建太和镇卫生院(原龙归华侨医院),新增床位62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8303平方米,地块编码

22

AB1306020。

扩建钟落潭镇卫生院(原钟落潭镇医院),新增床位58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9943平方米,地块编码AB0806025。

扩建人和镇卫生院(原白云区中医医院蚌湖华侨分院),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099平方米,地块编码AB0705002。

妇幼保健院:将白云区妇幼保健院与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整合,在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原址重新组建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总床位数350张,建筑面积2556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254平方米,地块编码AB2806028。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广州市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选址于白云区金沙洲路南,规划床位850张,建筑面积70071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34313平方米,地块编码AB3703017。

中医医院:新建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选址于白云区西槎路同德围泽德花园二期,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15165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8256平方米,地块编码AB3307026。

新建广州广元中医医院,选址于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62号,规划床位110张,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用地面积19000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广州晨曦医疗美容医院,选址于白云区新市街,规划床位20张,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用地面积600平方米。

新建广州民生肿瘤医院,选址于白云区新市街,规划床位150张,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用地面积5176平方米。

新建残疾人康复中心,选址于白云区钟落潭镇,规划床位100张,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2043 平方米,地块编码AB1205004。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分别是:松洲街和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3间,分别是:新市街、同德街、金沙街、同禾街、嘉禾街、棠景街、黄石街、均禾街和永平街各新建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石井街和三元里街各新建2间社区卫生服务站。

23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30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5间,专科医院18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5间,镇卫生院4间,妇幼保健院1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6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0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新增床位900张,总床位数35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117896平方米,地块编码AB310200

7、AB31020

10、AB31020

16、AB3102017。

扩建白云区中心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10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93224平方米,地块编码AB2606019。

中医医院:扩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205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39712平方米,地块编码AB3816002。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白云区钟落潭镇良田,规划床位35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1864平方米,地块编码AB0805029。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白云区均禾街道,规划床位3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1808平方米,地块编码AB2008005。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白云区同德街,规划床位3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36589平方米,地块编码AB3807016。

中医医院:新建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分院,选址于白云区太和镇龙归城,规划床位数2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7940平方米,地块编码AB1309011。

专科医院:新建广州市第二儿童医院,选址于白云区白云湖区域,规划床位800张,用地面积55568平方米,地块编码AB23060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分别是:石井街、均禾街和三元里街等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32处,用地面积共525408平方米。

24

第28条 黄埔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8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2间,专科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7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2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5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埔院区,总床位数550张,建筑面积42172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7513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11050。

扩建广州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新增床位578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91583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8966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05047。

扩建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新增床位10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817平方米,地块编码AP070208。

扩建广州黄埔造船厂职工医院,新增床位5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9642平方米,地块编码AP0804023。

扩建广州亿仁医院,新增床位150张,总床位数300张,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2144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07016。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间,分别是:穗东街、鱼珠街、大沙街和文冲街等4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基地,选址于黄埔区金碧领袖国际居住小区以南、乌涌以东,将区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迁入公共卫生基地,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3345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17034。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迁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选址于黄埔区金碧领袖国际居住小区以南、乌涌以东,一期规划床位400张,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80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17034。

中医医院:新建黄埔民生中西医结合医院,选址于黄埔区南岗镇庙头村旭日街1号,规划床位30张,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000平方米。

25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在荔联街新建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8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2间,专科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7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3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0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8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80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17034。

扩建广州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新增床位200张,总床位数10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28966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05047。

中医医院:扩建黄埔区中医医院,新增床位350张,总床位数5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9083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14025。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长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妇幼保健院:将黄埔区妇幼保健院迁建至公共卫生基地。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间,分别是:在大沙街、鱼珠街、文冲街、黄埔街、南岗街和长洲街等6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5处,用地面积114105平方米。 第29条 花都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9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2间,专科医院3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9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3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0张左右。

26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迁建花都区人民医院,选址于花都区新中轴线,新增床位840张,总床位数1500张,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73828平方米。

花都区新华医院与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开设臵,新华医院总床位数160张,建筑面积19966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1146平方米,地块编码CB0701028。

中医医院:扩建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增床位600张,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84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0000平方米,地块编码CA0901060。

镇卫生院:扩建炭步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57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2027平方米,地块编码CF0203001。

妇幼保健院:迁建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选址于花都区新中轴线内、建设北路东侧,新增床位94张,总床位400张,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2110平方米。

公共卫生设施:扩建花都区卫生监督所,控规中用地面积5911平方米,地块编码CA0905014。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花都区镜湖大道北与雅瑶东路交界处,规划床位600张,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6091平方米,地块编码CA010900

2、CA0109003。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花都区下横坑岭西侧交界,规划床位400张,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8078平方米,地块编码CH09020

15、CH0902016。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花都区广州花都汽车城内,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22084平方米,地块编码CB0205015。

中医医院:新建广州花都狮诚中西医结合医院,选址于花都区狮岭镇宝峰南路13号,规划床位99张,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用地面积5091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花都狮岭都市妇产医院,选址于花都区狮岭镇阳光南路8号,规划床位95张,建筑面积12034平方米,用地面积2800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选址于花都区新华街新华路48号(花都区人民医院原址),规划床位300张,建筑面积6653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3000平方米,地块编

27

码CA0816002。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规划新建9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是: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间,炭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芙蓉镇和狮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1间。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2间,专科医院5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9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5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5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镇卫生院:迁建花东镇中心卫生院,选址于花都区花城环路与花钟大道交界,新增床位123张,总床位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1220平方米,地块编码CK0304017。

公共卫生设施:迁建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站、120急救中心和慢性病防治所,合并设臵,选址于花都区新中轴线内,控规中用地面积17714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花都区血站原址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地面积2132平方米。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花都区培正大道和赤坭大道交界,规划床位2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26217平方米,地块编码CG0604055。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花都区狮岭镇,规划床位800张,用地面积88800平方米,控规中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花都区花东镇,规划床位500张,用地面积57500平方米,控规中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新建综合医院4,选址于花都区新华街临近空港经济区,规划床位500张,用地面积57500平方米,控规中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专科医院:新建康复医院,选址于花都区花狮大道与花都大道交界,规划床位25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29316平方米,地块编码CK0305042。

新建精神病医院,规划床位300张,用地面积需求38400平方米,控规中无预

28

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间,分别是: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间,炭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狮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 第30条 番禺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21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间,专科医院5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间,社区卫生服务站47间,妇幼保健院2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6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5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番禺区中心医院,总床位数1200张,建筑面积247559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47042平方米,地块编码BC09090

19、BC0909024。

扩建番禺区钟村医院,新增床位150张,总床位数300张,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0420平方米,地块编码BA0804056。

扩建番禺区新造医院,新增床位119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8047平方米,地块编码BB0301111。

扩建番禺区化龙医院,新增床位13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5606平方米,地块编码BB0502225。

扩建番禺区沙湾人民医院,新增床位12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3351平方米,地块编码BC0803145和BC0803146。

扩建番禺区石楼人民医院,新增床位9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4862平方米,地块编码BD0605312。

扩建番禺区石碁人民医院,新增床位150张,总床位数300张,建筑面积275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3079平方米,地块编码BD0207037和BD0207039。

扩建番禺区南村医院,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9426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0658平方米,地块编码BD0203065。

迁建番禺区大石人民医院,选址于大石街河村村、大山村、植村村交界处,新

29

增床位280张,总床位数400张,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3300平方米,地块编码BA0603050。

扩建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机构类别由综合医院变更为妇幼保健院,新增床位150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8482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9608平方米,地块编码BC061010

5、BC0610066。

中医医院:扩建番禺区中医医院,新增床位200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104678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7245平方米,地块编码BC0610009。

扩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新增床位600张,总床位数1200张,建筑面积17721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3938平方米,地块编码BC010400

1、BC0104003。

专科医院:扩建番禺区岐山医院,新增床位450张,总床位数600张,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9439平方米,地块编码BC0906016。

将番禺区慢性病防治站改扩建成番禺区慢性病防治医院,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用地面积1951平方米。

疗养院:改扩建番禺疗养院,建成干部体检基地和慢性病治疗与康复基地。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间,分别是:市桥街、东环街、桥南街、洛浦街、钟村街、南村镇、石楼镇、新造镇、化龙镇和沙湾镇等10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市桥街西片社区卫生服务站。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址于番禺区大石街道,建筑面积667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80000平方米,地块编码BA0603099。

迁建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址于番禺区桥南街福愉东路,建筑面积193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5838平方米,地块编码BC0909025。

采供血机构:扩建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859平方米,地块编码BC0612025。

建立献血屋3-4个,每个献血屋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选址于番禺区汉溪大道南,钟屏东路以西,一期规划床位500张,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

30

积159978平方米,地块编码BA04030

48、BA04030

53、BA0403055和BA0403061。

新建番禺区中心医院洛浦分院,选址于番禺区洛浦街南浦岛,规划床位50张,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3180平方米,地块编码BA0203510。

专科医院:新建儿童医院1间,选址于番禺区大龙街城区大道与罗江路交界西侧,规划床位350张,建筑面积29216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0436平方米,地块编码BC0702004。

医学检验所:新建医学检验所1间,选址于小谷围街(大学城内)。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间,分别是:东环街、小谷围街和大龙街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洛浦街和南村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6间,分别是:沙头街、桥南街、洛浦街、小谷围街、钟村街和新造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东环街、南村镇和化龙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石楼镇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间。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24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4间,专科医院5间,疗养院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14间,妇幼保健院2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8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5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新增床位500张,总床位数10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159978平方米,地块编码BA04030

48、BA04030

53、BA0403055和BA0403061。

中医医院:扩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新增床位900张,总床位数21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43938平方米,地块编码BC010400

1、BC0104003。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间,分别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升级改建南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石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改扩建大石街、沙头街、桥南街、石壁街、钟村街和南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大龙街金海岸社区卫生服务站。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31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番禺区南浦岛南浦东路与新浦南路交界,规划床位6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88268平方米,地块编码BA020580

1、BA0205802。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番禺区东环街道东环路与珠水路交界,规划床位5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72021平方米,地块编码BC0511021。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番禺区长隆片区、汉溪大道北侧地块,规划床位4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7753平方米,地块编码BA0904044。

中医医院:新建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选址于番禺区大龙街市莲路与傍雁路交界,规划床位39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4894平方米,地块编码BC0704009。

疗养院:新建疗养院1,选址于番禺区沙头街景观大道与北堤路交界,控规中用地面积89499平方米,地块编码BC0407028。

新建疗养院2,选址于番禺区石楼镇莲花山风景区,控规中用地面积393782平方米,地块编码为BD07010

15、BD0701016和BD070101。

医学检验所:新建医学检验所1间,选址于番禺区东环街。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规划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7间,分别是:市桥街、沙头街、东环街、桥南街、大石街、洛浦街、南村镇、新造镇、化龙镇、沙湾镇和石碁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大龙街、钟村街和石楼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73间,撤销社区卫生服务站6间。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16处,用地面积共416237平方米。 第31条 南沙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9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9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2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0张左右。

32

在南沙区北部庆盛枢纽附近建设广州健康医学中心,规划用地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建设高端医学城,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区内高端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新建三级综合医院1间,规划床位600张;专科医院6间,规划床位共600张;医学检验中心、急救中心等医疗设施。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70747平方米,用地面积74502 平方米。

扩建南沙区第一人民医院(原南沙区万顷沙人民医院),新增床位41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1628平方米。

扩建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原南沙区黄阁医院),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8272平方米,用地面积9966平方米。

扩建南沙区东涌医院,新增床位40张,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1903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0640平方米,地块编码BF0213202。

迁建南沙区榄核医院,选址于南沙区榄核镇榄核村蔡新路北侧(西靠榄核村21队),新增床位350张,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415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3185平方米,地块编码BF0107118。

迁建原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选址于南沙区大岗镇华美大道与豪岗大道交界,新增床位455张,总床位数600张,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3768平方米,地块编码BF0301159。

改扩建南沙区第三人民医院(原南沙区横沥医院),加挂南沙区精神病康复中心,机构类别由综合医院变更为专科医院,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用地面积10566平方米。

注销南沙区万顷沙人民医院新垦分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万顷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注销南沙区横沥医院冯马三分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横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注销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金洲分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南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中医医院:扩建南沙区中医医院,新增床位102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

33

积26097平方米,用地面积18445平方米。

妇幼保健院:将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和南沙区妇幼保健院整合,重新组建南沙区妇幼保健院,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16813平方米,用地面积23264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东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间,分别是:南沙街社区卫生服务站3间,大岗镇灵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将黄阁麒麟社区卫生服务站改扩建为黄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基地,设臵南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沙区卫生监督所,用地面积21199平方米。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南沙区黄阁片区小虎岛小虎大道的西侧,规划床位500张,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4394 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南沙区港前大道西北侧,规划床位350张,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3806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南沙区义沙村京珠高速以西,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26301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妇女儿童医院1间,选址于南沙区黄阁镇黄阁大道北侧麒麟新城附近用地,规划床位600张,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64394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2,选址于南沙区庙南街京珠高速以东,规划床位300张,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37680平方米。

疗养院、护理院:新建疗养院1间,护理院(站)1间,选址暂定于湿地公园附近。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分别是:珠江街、龙穴街和大岗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6间:大岗镇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珠江街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间,榄核镇和东涌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7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12

34

间,疗养院2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间,社区卫生服务站42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5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5张左右。

建设广州健康医学中心高端医学城二期,使医学城内配套三级综合医院达2间,规划床位数共1200张;专科医院达8间,规划床位数共800张。

(1)远期改扩建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综合医院:迁建南沙区第一人民医院,选址于万顷沙沙尾二村,新增床位300张,总床位数500张,用地面积28849平方米。

迁建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选址于黄阁镇中心地段、黄阁大道以北麒麟新城附近,新增床位300张,总床位数500张,用地面积51232平方米。

中医医院:扩建南沙区中医医院,与南沙区第一人民医院原址合并,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600张,用地面积34390平方米。

专科医院:扩建南沙区第三人民医院,新增床位180张,总床位数300张,用地面积10566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3间,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至少3间社区卫生服务站。

妇幼保健院:扩建南沙区妇幼保健院,新增床位180张,总床位数300张,用地总面积23264平方米。

(2)远期新增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南沙区凤凰一桥西侧沿线,横沥分区京珠高速东侧,规划床位4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51036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南沙区东涌京珠高速公路与南二环高速公路交界东侧,规划床位2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23046平方米,地块编码BF0216114。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南沙区珠江管理区中部,规划床位数5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2233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专科医院1间,选址于南沙区珠江管理区东北角,规划床位45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57080平方米。

疗养院、护理院:新建疗养院1间,护理院(站)1间,选址暂定于湿地公园附近。

3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间,分别是:南沙街、横沥镇和黄阁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东涌镇、大岗镇和榄核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 第32条 萝岗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4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3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0间,镇卫生院1间,妇幼保健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3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0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总床位数600张,建筑面积9201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86841平方米,地块编码AGa1K001。

扩建广州开发区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700张,建筑面积8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5865平方米,地块编码AG0306010。

中医医院:扩建萝岗区中医医院,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总面积21042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7908平方米,地块编码AG0113076。

疗养院:扩建广州市干部疗养院,新增床位329张,总床位数649张,建筑面积43179平方米,控规中总用地面积352043平方米,地块编码AG0120040。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分别是:夏港街、东区街和萝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撤销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萝岗街水西社区卫生服务站。

镇卫生院:扩建九龙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75张,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用地面积25135 平方米。

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基地项目,位于萝岗区永顺大道北侧,萝岗区妇幼保健所、九龙镇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迁至公共卫生基地,用地面积3855平方米。

(2)近期新增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选址于萝岗区萝岗街长岭居区域,规划床位600张,

36

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用地面积67800平方米,控规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专科医院:新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新知识城院区,选址于萝岗区中新知识城内,规划床位500张,建筑面积136560平方米,用地面积49664平方米。

新建广州泰和肿瘤医院,选址于萝岗区中新知识城内,规划床位400张,建筑面积87600平方米,用地面积33333平方米。

新建广州皇家丽肿瘤医院,选址于萝岗区中新知识城内,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84000平方米,用地面积26667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间,分别是联和街金峰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萝岗街岭头社区卫生服务站、墩头基社区卫生服务站及科学城加速器组团社区卫生服务站。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7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5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4间,镇卫生院1间,妇幼保健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5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5张左右。

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知识城中心医院,选址于萝岗区九龙大道以西、知识城大道以北、永九快速路以东、玉兰大道以南地块,规划床位1000张,用地面积109000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选址于萝岗区九龙大道以西、钟太快速路以北、永九快速路以东地块,规划床位300张,用地面积35100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选址于萝岗区九龙大道以西、永九快速路以东、广河高速路以北、南安臵区以南地块,规划床位300张,用地面积35100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专科医院1,选址于开发区东区,规划床位500张,用地面积52500平方米,控规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新建专科医院2,选址于萝岗区联合街,规划床位600张,用地面积63000平方米,控规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医学检验所:新建医学检验所5间,选址于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及生物岛。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间,分别是:广州生物岛社区

37

卫生服务中心1间,萝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中新知识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间,东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 联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4间,分别是:中新知识城地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6间,永和街禾丰社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长岭居社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联和街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科学城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东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 第33条 从化市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市共有综合医院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2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社区卫生服务站8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9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县三级医疗机构1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0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从化市中心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建设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从化市中心医院),新增床位1020张,总床位数1500张,建筑面积150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65157平方米。

中医医院:扩建从化市中医医院,新增床位260张,总床位数560张,建筑总面积47100平方米,用地面积41067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分别是江浦街和城郊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镇卫生院:扩建鳌头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26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7100平方米,用地面积22000平方米。

扩建鳌头镇龙潭卫生院,新增床位41张,总床位数91张,建筑面积9948平方米,用地面积8558平方米。

扩建良口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7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21450平方米。

迁建太平镇中心卫生院,选址于从化市太平镇北部,新增床位130张,总床位

38

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29395平方米。

扩建太平镇神岗卫生院,新增床位75张,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用地面积8000平方米。

扩建温泉镇卫生院,新增床位115张,总床位数155张,建筑面积10947平方米,用地面积5988平方米。

扩建温泉镇灌村卫生院,新增床位37张,总床位数53张,建筑面积5550平方米,用地面积4408平方米。

扩建吕田镇卫生院,新增床位75张,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7540平方米,用地面积16537平方米。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从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面积5660平方米,用地面积4799平方米。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从化慈济医院,选址于从化市鳌头镇府前路5号,规划床位100张,建筑面积14044平方米,用地面积10744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从化协大口腔医院,选址于从化市街口街下围西路23号江贤居

一、二楼,设臵牙椅20张,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用地面积420平方米。

医学检验所:新建医学检验所1间。

社区卫生设施:新建社区卫生站3间,分别是:江埔街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街口街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

妇幼保健院:新建从化市妇幼保健院,选址于从化市街口街新城西路76号,建筑面积12328平方米,用地面积3138平方米,不设床位。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市共有综合医院5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5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间,社区卫生服务站8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9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县三级医疗机构2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5张左右。

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从化明珠工业园东区,规划床位250张,用地面积20221平方米。

39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从化市太平镇神岗地区,规划床位400张,用地面积46000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儿童医院,选址于从化市中心城区街口街,规划床位200张,用地面积23400平方米。

新建精神病医院,选址于从化市鳌头镇106国道旁,规划床位200张,用地面积26000平方米。

新建康复医院,选址于从化市城郊街、江浦街地区,规划床位100张,用地面积10000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分别是:明珠工业园东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城北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 第34条 增城市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市共有综合医院8间,中医医院1间,专科医院6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12 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县三级医疗机构2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0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附属博济医院(增城市人民医院),新增床位375张,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94258平方米,用地面积47126平方米。

扩建广东省水电医院,新增床位132张,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7800平方米。

中医医院:扩建增城市中医医院,新增床位158张,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43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7643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建朱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镇卫生院:扩建石滩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28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30000平方米。

扩建石滩镇中心卫生院三江分院,新增床位51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

40

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2000平方米。

扩建中新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24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24000平方米。

扩建新塘镇中心卫生院永和分院,新增床位2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为18009平方米。

扩建新塘镇中心卫生院仙村分院,新增床位45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3340平方米。

扩建新塘镇中心卫生院沙埔分院,新增床位67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

扩建新塘镇中心卫生院宁西分院,新增床位75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2000平方米。

扩建中新镇中心卫生院福和卫生院,新增床位3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2000平方米。

扩建派潭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32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8572平方米。

迁建正果镇卫生院,新增床位6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5118平方米。

扩建小楼镇卫生院,新增床位64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3320平方米。

妇幼保健院:迁建增城市妇幼保健院,选址待定,新增床位264张,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用地面积57500平方米。

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增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增城市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站、血站、健教所、药检所、120急救指挥中心等机构迁入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总建设面积23950平方米。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增城市中心医院,选址于增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大道南,规划床位500张,建筑面积84600平方米,用地面积98000平方米。

新建挂绿新城综合医院,选址于增城市石滩镇郑田村,增滩公路以东、初溪大道以北,规划床位1000张,建筑面积130400平方米,用地面积101517平方米。

41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增城市新塘镇凤凰城社区,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用地面积23400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4,选址于增城市新塘镇大敦村,规划床位100张,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1700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专科医院1,选址于增城市荔城街民生路,规划床位150张,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7643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2,选址于增城市增江街,规划床位100张,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2000平方米。

新建口腔医院,选址于增城市荔城街,规划牙椅20张,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用地面积600平方米。

新建精神病医院,选址于增城市石滩镇,规划床位300张,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用地面积35000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增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市共有综合医院9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11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间,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12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县三级医疗机构3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5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增城市中心医院,新增床位500床,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147900平方米,用地面积98000平方米。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选址于增城市朱村街,规划床位800张,用地面积91000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专科医院1,选址于增城市荔城街,规划床位200张,用地面积20000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2,选址于增城市新塘镇,规划床位350张,用地面积35000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3,选址于增城市新塘镇永和,规划床位200张,用地面积24000

42 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4,选址于增城市朱村街,规划床位400张,用地面积40000平方米。

新建残疾人康复中心1间,选址于增城市小楼镇,规划床位300张,用地面积30000平方米。

疗养院:新建疗养院,选址于增城市派潭镇,规划床位100张,用地面积12000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分别是:中心城区、小楼镇和新塘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35条 加强规划衔接,切实保障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将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纳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依据。加强与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做到“多规融合”,统筹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对保障基础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要优先保证,已确定为医疗卫生用地性质的地块或已建成的医疗卫生设施原则上不得转作其他用途。新建和现有医疗卫生设施改扩建若涉及到对原有控规补充、修改、完善的内容,建议依据本规划按有关程序开展控规编制或修编,保障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需求。

第36条 明确各级政府与部门职责,合力推进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各区(县级市)政府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细化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设臵规划,统筹安排近、远期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规划依法对医疗机构设臵进行审批。规划国土部门按照各级各类城乡规划和医疗卫生专项规划的有关要求,落实和预留好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用地,并积极配合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相关工作。发展改革部门依据本规划对卫生行政部门准入医疗机构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进行立项审批,研究

43

安排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资金。财政部门按照有关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提供经费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尤其重点保障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和薄弱领域的医疗设施建设。

第37条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严格控制政府办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为社会资本办医预留发展空间。完善鼓励和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支持符合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与用地规划的社会资本举办新增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产业,提供心理咨询、口腔保健、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发展高端和特需医疗服务市场,形成民营医疗服务体系与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和职责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第38条 建立规划实施评价机制,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医疗卫生设施应按国家和我市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用地紧张的实际,可适当放宽建设标准。加强规划实施评价工作,在规划中期,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据考核评价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等发展变化情况,对本规划进行修订,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规划每五年修订一次,报市政府审议后执行。

44

第二篇: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

http://2007-12-21 14:55:08国家信息中心

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宏观指导。

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总量大、增速快

广州工业经过“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时期特别是后半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工业总产值67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五年净增产值367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净增量的2.7倍;2001~2005年年均增速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加快2.6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五”后半段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三年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约300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新增额5倍左右,基本相当于“九五”末期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7.5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16.5%,比“九五”时期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4%。

(二)结构日趋优化

1.广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在汽车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增产带动下,重工业生产不断加速。2004年2月,全市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标志着全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2005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1.6:58.4,重工业比重较2000年大幅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态势明显。

2.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均增速约31.3%,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8.0%上升到42.8%,同比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支柱产业实现利润232.0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比重超过六成,充分显现其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作用。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0.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比2000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30.1%,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1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约50.5%,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

4.名牌战略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新增工业产值中约有四成来自名牌产品企业的创造,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5%,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21个,省名牌产品146个,分别占全国、全省的2.27%和16.57%。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32个,超5亿元的品牌56个,超亿元的有143个。

5.各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十五”时期,我市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国有、三资、民营企业同步大发展,多元结构生机显现的良好局面。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7.5%的比重,创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5.7%;与此同时,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73.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6.8个点,充分显示我市国有企业经过改革重组生机勃勃。据统计,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和职工人数分别比2000年减少118户、6.66万人,但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却分别增长了37.7%和111.7%。二是三资企业仍是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2005年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99.77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5.0%,比2000年提高约18个百分点,在我市各类企业中比重最高,增速最快,是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三是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1458.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5%,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9.1%,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1.09亿元,比2000年增加0.5亿元,户均产值提高91.2%;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00多户、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77户、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8户。

(三)效益竞争优势突出

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屡创新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点以上,比全省高30个点以上,比2000年大幅提高61.5个点。

2.工业盈利水平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广州工业以不到全省1/5的产值创造了全省近1/4的工业利润,利润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84.09亿元,相当于2000年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3.2倍,分别相当于东莞、佛山利润总额的3.5倍和4.8倍。在全国六个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深圳、广州)中,广州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工业资产贡献率和资金利税率均排名第一。

3.综合能耗水平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市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每元工业利润耗电量均比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在逐年下降,分别从2000年的每万元0.46吨标准煤、1.6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每万元0.36吨标准煤、1.31吨标准煤,与全国工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上海、苏州、深圳、天津、北京等五城市比较,广州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最低。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万元工业产值粉尘排放量及污水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约一倍和50%以上。

虽然“十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有近年暴露出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层次不高,实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集中度不够高,带动力强的特大型企业少,部分行业的产业链缺乏关键环节;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规划滞后于城市规划,工业集聚地的专业化和特色不明显,难以充分发挥产业相互支撑和配套效应;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能力不强等。

二、发展环境

(一)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化延伸和再配置为广州工业融入世界经济利用两种资源和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工制造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而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在发展工业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着每年近3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截至2005年末,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40家落户广州(占全省的比重高达80%),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州设立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和2000多个办事机构。一年近2000亿元的市场购买力,使众多外商越来越看好广州的前景,广州正日益成为他们投资及创业的乐土。

二是国内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为广州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氛围。“十一五”期间国内城市化、工业化的双重推动,使经济又具备了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另外整个世界经济在此期间将保持较高增速,因此可以预期进入国内的外资以及对外的贸易总量将继续扩张,我市工业发展将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将在外资外贸企业的带动下紧跟世界发展步伐全面链接国际生产与营销体系,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加强;传统产业在竞争刺激与高技术改造下不断更新装备、优化产品结构,竞争力将日渐增强。这种优化产业结构的增长模式,将为我市的工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前提。从国内的重点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一批特大型冶金、石化和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业和消费产业(如汽车)加速发展,我市正是在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上具备相对的规模和优势,这样国内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内涵将为我市工业的优势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三是CEPA协议实施和泛珠三角等区域的发展给广州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粤港澳“大珠三角”整合成功和优势互补以及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这个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现,对广州而言则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广阔和深远的经济发展腹地,在转移低附加值产业的同时,通过“腾笼换鸟”,为承接高档次的产业转移腾出了空间,也使珠三角周边区域甚至周边省区可以获得广州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而发展壮大自身的区域经济,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为广州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四是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加强为充分发挥广州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对工业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品需求极大,而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从产业链的配套衔接看,正好可为珠三角发达的加工制造业提供石化、钢铁等上游产品,从这个方面说广州在区域内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1998年省八次党代会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2003年初,又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广州的汽车、钢铁等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和南沙开发等给予了较大的支持;省委、省政府制订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全省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作出引导和调整,强调既注重促进珠三角产业加快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又充分考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特点、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珠三角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这更为我市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

(二)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新一轮城市竞争加剧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广州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压力。一方面,尽管国家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产能严重过剩的不良后果逐步显露。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各城市与区际竞争将更趋激烈,而工业又处于其中的焦点地位。各城市都力争获得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工业资源的战略地位,同时在争夺、占领和控制工业市场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构成了新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二是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对广州工业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求将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逐步降低。而依据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十一五”期间又是我市重工业高速增长的阶段,环境承载力将受到进一步挑战。同时,国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以及社会民众对环境标准的提高,从政策和社会层面进一步减弱了环境的承载力,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广州工业的发展后劲产生了严重制约。虽然我市工业近年来在速度、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比之下,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还不够快,创新链条中的研发、转化环节还有待加强;现有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还比较低;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确立,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还不够多。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我市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削弱我市工业的发展后劲。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了较大障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更低的成本和更高效的市场。而我市目前围绕消费者的生活服务业十分发达,而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设计管理、咨询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体系发育明显不足。这不仅影响我市工业门类中主要产业链的延伸、优化和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而且影响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产业关联、融合与拓展,将会制约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我市现代制造业发展及传统工业在改革改组和改造中重新焕发活力构成较大障碍。

三、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为特征的新型产业格局,推动产业链条集聚从工艺性向价值性转变,把广州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基本原则: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发展汽车、造船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制药、钢铁、轻纺等产业,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集中力量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二是集约经营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推进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以点带面的原则。突出抓好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针对薄弱环节,努力促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发挥聚集效应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主要工业集聚地。五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要把发展广州工业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环境对工业的承载能力,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工业的理念,更加重视节能降耗,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广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规模目标——工业总产值超过13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工业增加值3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5%左右。

品牌影响目标——形成超过200个国家和省级工业名牌产品,全市名优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左右。

发展后劲目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55%。

环境支持目标——循环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迅速发展,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四、“十一五”工业重点发展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努力形成广州工业新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重点发展以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以广石化扩能项目、南沙石化基地等为重点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业,以计算机及零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软件(嵌入式软件)、新型光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工业、钢铁工业、轻纺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

(一)汽车产业

1、发展目标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零部件与整车协调发展,按照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零部件产业为突破口,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努力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根植性。到201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左右,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把广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亚洲地区主要汽车文化发展中心之一,形成以电子商务平台与连锁销售店相互支撑的全国汽车营销体系和物流体系。

汽车整车:到2010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30万辆,产值2000亿元左右。

零部件:到2010年,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重点培育一批外向型出口产品,把广州发展成为部分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

摩托车:到2010年,摩托车年产量达到350万辆左右、产值200亿元左右,培育壮大5—8个在国内有突出影响的摩托车品牌。

2、发展重点

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汽车需求迅速增长的大好时机,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优势,利用“外资外技”和“民资民营”两方力量,以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大型汽车企业为载体,以先进汽车制造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做强做大,尽快形成以轿车产品为拳头,龙头企业积极带动,汽车工业、摩托车工业齐头并进,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调配套、同步发展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

(1)乘用车产业:扶持乘用车生产企业做强做大。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高档轿车和经济型轿车产品。重点扶持广州本田汽车扩能、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扩能和广州丰田汽车等项目建设。

(2)商用车产业:以合资建设商用车项目为契机,加快大中型客车、专用汽车、轻型货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促进企业的联合重组,整合做强。做强做大五十铃、骏威等客车生产企业,形成客车生产高、中、低三个档次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依托广州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日野商用车、广东明威专用车、广日专用车有限公司等重点商用车生产企业,研究开发各种型号的载货汽车、牵引车以及各类专用汽车等商用车产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汽车,争取2010年批量生产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产品。

(3)汽车零部件产业:把汽车零部件工业作为产业的重点,与整车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引进吸收和联合开发相结合之路,努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并逐步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设计。通过合资合作,主动融入国际研发体系。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和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加快零部件产业升级,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转变,由单纯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变。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产品,加快发展汽车电子类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底盘零部件、车身及附件、通用零部件及满足现代汽车生产要求的安全、环保、节能等功能性零部件和轮胎、汽车化工等相关产品。促进重点乘用车项目的零部件企业发展,力争使其产品进入乘用车生产厂的国际采购网络之中。

(4)摩托车产业:鼓励摩托车生产企业整合做强。通过引导企业整合,兼并重组,组建大企业集团,提高整体实力。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适应海外和农村市场需求的不同档次的新车型。在提高摩托车行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发展。

(二)石油化工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炼油、乙烯及石化深加工、汽车和电子化学品、涂料及其他有原料和市场优势的精细化工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新材料、节能低污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壮大中间学科产品。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推动向化工园区聚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到2010年,石化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2200亿元,年均递增18%左右。主要目标是:

炼油:加工能力达到2500万吨/年。

乙烯: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年,建成百万吨级乙烯基地。

合成树脂和化工新材料聚乙烯和聚丙烯:总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以上。建设30万吨/年聚氯乙烯(PVC)装置。

精细化工:精细化率大于50%,初步形成表面活性剂、高档涂料油墨、食品饲料添加剂及电子、汽车、造纸专用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的开发、生产基地,使其具备经济规模及系列化、专业化的行业特色,精细化工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水平。

2、发展重点

以炼油、乙烯为龙头,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石化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产业。

(1)炼油和乙烯。按“就地发展、加快进度、注重环保”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油化一体的优势,大幅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建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基地。

(2)聚乙烯和聚丙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化聚烯烃装置,建设百万吨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及其他树脂生产基地。应用新催化剂技术、聚合技术、应用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提高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的竞争力。鼓励发展达到经济规模、技术先进、具有竞争力的ABS、丙烯酸及其酯类、芳烃等其他市场短缺的石油化工产品。

(3)聚氯乙烯。发挥中直企业和地方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各自优势,积极引进技术和投资,平衡乙烯资源,建设30万吨/年PVC装置,配套建设20万吨/年离子膜氯碱装置。

(4)涂料。汽车漆: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发展高档轿车用涂料,高起点地建设万吨级汽车漆生产基地。高耐候建筑乳胶涂料:发展耐候性能10年以上、耐沾污性好的建筑涂料,如硅丙乳液和氟碳乳液等高档基料乳胶漆。功能性涂料:利用广东稀土资源丰富的条件,开发稀土发光涂料;开发耐热涂料、防火涂料等。

(三)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发展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至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要超过1800亿元,年均增长18.5%。

2.发展重点

以广州开发区、保税区、南沙开发区、番禺区和天河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主体,在着力推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产业基地等两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下六大类产品和技术。

(1)通信设备类:重点发展3G(第三代移动通信)、NGN(下一代网络)、高速路由交换、宽带无线接入、数字化短波通信、卫星通信以及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和产品,重点突破无线、光通信核心模块与器件,增强本地基础产品配套能力,强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2)计算机及零部件:发展高性能服务器、高档商用及家用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激光打印机、可擦写光盘驱动器等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以及多媒体移动终端等适应3C融合的技术和产品。

(3)软件:发挥广州软件的研发优势,巩固广州软件行业的领先地位。软件产品开发主要定位在应用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大力发展机械、石化、汽车、轻纺、钢铁、医药等重点行业所需的工业控制、行业应用软件,积极参与和介入汽车电子系统的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同时,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带动软件业的全面发展。

(4)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封装等生产环节为突破口,逐步完善整个产业链条,带动、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以消费电子、通信类专用芯片为发展重点。同时重点发展新型光电显示器件,如光电子器件芯片、光学晶体基片、光电子信息处理设备、TFT-LCD、OLED平面显示器、超高亮度LED以及电子触摸屏等产品。

(5)汽车电子及其它电子专用设备:重点发展汽车数字音视频播放系统、电子控制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专用电子传感器及元器件。继续发展自动柜员机、数控设备、信用卡制卡等专用电子设备,特别要努力开拓专用设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6)家用视听设备:主要发展高清晰度数字彩电、网络电视、平面显示彩电、新一代数字式高密度视盘刻录播放机、数字式摄录一体机及其它新型显示技术产品、音频、视频的数字压缩与传输技术产品、卫星数字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数字机顶盒、便携式数字音频(如MP3)和视频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高档扬声器及音箱。

(四)医药产业

1.发展目标

推进医药工业招商引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吸纳外资、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做大产业的经济规模,实现产业升级。以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为重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发展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为重点的生物制药,加快海洋药物的发展。

(1)优化产权结构。以引进外资、吸纳民资推动医药产业改革重组,争取到2010年形成国有股份企业、外资、民营企业比例合理的产权结构。

(2)迅速扩大经济规模。201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左右;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其中1-2家年产值100亿元以上,5-8家1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医药商贸流通额超过500亿元以上,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的医药商贸企业。

(3)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形成现代中药、新型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三者并驾齐驱的现代医药产业结构。

(4)优化产品结构。到2010年,全市医药产品形成优化的梯队结构,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大产品5个、超1亿元大产品达到20个以上,开发新药30个以上并实施产业化,争取有5个以上的制剂产品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2.发展重点

(1)大力实施中药现代化。加强现代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开发中药新产品;加强中药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建立高效、微量、快速的组分药效筛选系统;加强中药复方研究,促进新剂型、新工艺在复方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大力开展名优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逐步形成自己产品的特色和技术优势,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标准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系统;发展大宗药材GAP产业化种植基地,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水平,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制药业接轨。发展现代化中药工程技术,重视制药新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2)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大力发展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重点突破生产用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高效表达,研究高效分离纯化手段,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研究基因工程药物的检测分析,建立规范的检测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分离、纯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药物、海洋生物分子材料和诊断试剂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大力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制剂。重点开发抗菌素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具有相对优势的原料药。建立先进和高效的化学药创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五)机械装备产业

机械装备涵盖工业七个大类,其中,本规划提及重点发展的八大领域涉及五个大类(未含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合计4430亿元,占比96.3%。而在这八大领域中,汽车和电子两大领域的3600亿元与前面的支柱产业交叉重复,其他六大领域产值合计830亿元。

1.发展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行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机械行业整体素质和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争取在2010年前后,实现我市机械装备工业“一个基地、两个中心、三个一批”的目标。

一个基地: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技术领先、生产规模大、产业优势显著、市场影响力强的机械装备工业制造基地。2010年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600亿元,年均增长27%左右,使机械装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5%左右。

两个中心:形成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机械装备工业研发中心和辐射全国的机械装备维修服务中心。

三个一批:锻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机械装备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5~8家超100亿元、10~15家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名牌产品。培育发展30个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排名前3位的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下同)和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加工服务中心。建设壮大我市机械装备工业研发机构,建立一批服务全行业、覆盖全社会的大型机件加工、数控加工、激光加工、维修服务中心和CAD/CAM/CAE/CAPP中心。

2.发展重点

(1)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领域。2010年,汽车产量13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培育2~3家500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若干家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

(2)电子信息及通信装备领域。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8-1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培育10个以上名牌产品。

(3)船舶制造领域。不断提高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船舶制造与维修同步发展,争取海洋工程方面有新突破,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2010年,造船能力200-3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1-2家10~5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4)楼宇成套装备领域。保持电梯生产制造的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性能最先进的智能式立体停车设备制造加工基地;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楼宇智能化控制研发、制造和管理服务中心,实现楼宇装备业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2-3家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

(5)数控机械装备领域。建设全国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生产研发服务中心,迅速扩大数控机床生产规模;开创数控激光机床生产装备新领域,建设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数控激光加工服务中心。2010年数控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培育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6)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建成生产规模居于全国前列的重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争取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小型汽轮机生产基地。2010年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5-8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7)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大力发展中低压系列输配电成套设备及输配变电智能自动化控制设备,加快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建设品种齐全的高中低压和特种变压器生产制造和销售中心。2010年,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3-5家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8)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扩大大型、高速软硬无菌灌装生产线、固体食物包装生产线和激光喷码、贴标打包机等包装机械的生产规模,拓展医药加工和包装自动化生产线新领域。2010年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总产值达到50亿元。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六)钢铁产业

1.发展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广州钢铁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重点培育2-3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粗钢产量达500万吨左右,钢材产量700-1000万吨,钢铁工业产值500亿元左右,把我市建成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基地。

2.发展重点

(1)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钢材品种,实现产品的升级,到2010年钢材板带比提高到60%以上。钢板(带):加快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电工板及不锈钢板。型钢:主要根据区域市场需求发展棒材、钢筋、线材等品种。钢管:主要发展用于油气输送的大口径直缝焊管。生铁:重点支持广钢集团为满足炼钢要求进行的高炉迁建项目。粗钢:适度扩大炼钢能力,使之与轧钢相配套。

(2)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推广先进成熟技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工业,从总体上提高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和改进,使吨钢综合能耗低于0.7吨标煤,吨钢耗新水低于6吨,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环保标准要求。

(3)发展冶金物流业。以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第三方冶金物流,继续发展壮大“广州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冶金电子交易及物流中心。

(七)轻纺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轻纺行业协调,增强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到2010年,实现全市轻纺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年平均递增10%左右,努力实现轻纺工业“一个平台、四个一批”目标。

一个平台:全力构筑广州轻纺产品集散交易平台,凭借华南地区的产业和市场资源,在广州做国际性、电子化、高度集聚的批发市场,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要强化结算、信息、展示和服务功能,向商品展示、网上交易、电子结算、异地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把广州轻纺批发市场从传统型的集散地培育成为聚集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现代轻纺产品物流中心。

四个一批:一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家产值100亿元以上、3-5家50-100亿元、20家以上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二是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品牌: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0个左右,省名牌产品50个左右;三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规模的生产基地:建设全球最大钢琴生产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皮革皮具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牛仔服装生产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三大花边生产基地之一。四是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左右。

2.发展重点

以纺织服装、皮革、塑料、食品、家电等行业为龙头,促进轻纺产品向高档化、智能化、实用化、方便化、艺术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

(1)食品饮料行业。重点发展人们追求时尚的功能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等。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形成工业总产值约630亿元,年均递增12%左右。

(2)纺织及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已具有扎实基础的牛仔服装、特色服装、高档面料,打造“穿在广州”城市名牌。到2010年形成工业总产值约550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

(3)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制造业。以皮鞋及皮制品为龙头,打造全国乃至亚洲皮革业的制造、信息和时尚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年均递增15%。

(4)家电业。以电冰箱、空调器的生产为龙头,全力打造全国重点家电出口基地之一和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认证、标准化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5)塑料制品业。重点发展聚乙烯管材管件,聚丙烯发泡片材,芯层发泡、玻璃钢排水管道、内壁螺旋构造的PVC排水管道和低发泡PVC型材与板材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50亿元,年均递增8%。

(6)造纸印刷业。以林纸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新闻纸生产制造基地之一。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3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五、工业布局调整规划

(一)工业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

广州市工业布局规划根据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坚持产业集聚,实现广州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进行新一轮优化与调整。在原有的特色集群区基础上,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进园区整合,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特别是加速东部重点地区和南沙地区及其它工业园区的建设,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不宜在市中心区发展的企业向外转移,形成一个都市型工业圈(城市中心区建成区)、二条重点产业发展轴(南拓和东进)、四大工业组团(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组成的工业集聚发展区,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本市工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广州工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具体规划布局导向如下:

1.两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轴:

南拓——做强南部:沿沙湾水道以南的番禺东南地区——南沙地区,包括黄阁、南沙龙穴岛、万顷沙、新垦地区。开发建设南沙地区作为广州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卫星城。

东扩——做大东部:东部包括黄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和新塘地区。依托东部现有工业基础和优越的东部高快速交通走廊优势,扩大东部产业规模,建设广州工业重要的东部板块。

2.四大工业组团:发展形成4个规模大、效益高、园区集中、产业综合的重点工业产业集群组团,分别是: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工业产业集群组团规模集中、优势突出,以产业集群带动群体空间优化,实现工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是广州工业发展的重点。

(1)南部组团:包括南沙和番禺南部,主要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和珠宝产业集群等。继续发展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黄阁、灵山以南规划广州市新的重化工业基地。

(2)东部组团:范围包括萝岗、增城新塘和黄埔,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纺织产业集群等。充实完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园区为广州科学城)、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延伸东部产业组团,与增城新塘工业区连接,承接产业发展势头,成为广州市东部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3)北部组团:包括花都和从化,整合花都的新华、花东、花山、狮岭等工业集聚区,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中心,以空港经济为载体,大力发展皮革皮具、橡胶、珠宝、飞机维修、零件制造、高科技产业及与之相配套的飞机租售与经纪、区域总部、高级商住、物流与交易等生产服务业。

(4)中部组团:范围包括中心城区,以发展电子产品加工、服装服饰、包装印刷、地方特色工艺品、工业设计等都市型工业集群为主。

(二)工业布局调整目标

到2010年,基本完成城市中心区的工业调整,解决市中心区内工业企业污染扰民的问题,形成都市工业圈的基本格局,建立和完善南部和东部重点发展区工业新城的空间格局,培育优化北部产业区,继续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努力使新建企业入园率达到9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户数比重达到6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要加速培育新白云空港产业集群区、科学城科技生态产业园区和南沙临港经济区等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区,进一步突出产业集群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拉动产业簇群的形成,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调整完善工业布局空间。到2020年,建成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环境要求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布局体系。

(三)工业分类布局调整要点

以发展产业集群为主线,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的产业联系为纽带,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区域,有层次、有梯度地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工业行业,形成一个符合广州市工业发展实际,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协调一致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格局。

1.支柱产业布局

(1)汽车产业布局

加快发展以广州本田、东风日产乘用车、广州丰田等乘用车生产为龙头,包括轻型车、大型客车、豪华客车、多用途车等各类商用车在内的整车制造业及零配件制造业。新引进的汽车整车生产布局于广州汽车城工业园和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南沙丰田汽车城、永和汽车工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等核心区域内发展。其中,北部组团的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以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位于花都中心城区西南部,跨炭步镇和赤坭镇,总体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规划15平方公里,以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以布局新引进的整车生产为主,加快推动东风日产整车扩产、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和东风日产发动机项目的建成投产,配套布局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摩托车生产,延长汽车产业链,并以汽车研发、汽车贸易为辅助功能。东部组团的东部汽车产业集群区,包括广州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包括永和汽车工业园和开发区东区)和增城新塘工业加工区(即南香山产业园),以布局整车生产为主,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在广州开发区汽配产业园)和摩托车生产(主要在南香山产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以广州本田为龙头,加快广州本田第二工厂项目的建成投产,争取更多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南部组团的南沙汽车产业集群区,主要布局于黄阁镇和小虎岛北部汽配A区、珠江管理区汽配B区及横沥镇汽配C区,规划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以南沙广汽丰田汽车城为中心,布局汽车整车生产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快丰田乘用车项目的建成投产,争取更多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

(2)石化产业布局

石油化工产业主要是重点推进黄埔石化基地、南沙临港石化基地和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三大集聚区建设。东部石化基地主要布局在广石化工业区、黄埔工业区、黄埔姬堂精细化工基地及开发区东区、永和片区发展,以广石化炼油和乙烯扩建为契机,整合有限土地资源,扩大和延伸化工产业链,实行油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接续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最终形成“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高级塑料—终端产品”产业链。南沙临港石化基地主要布局于万顷沙15~17涌之间、南沙港快速路西南侧、洪奇沥水道东侧围成的地区及三民岛,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为将来引进千瓦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超大型油化一体化龙头企业打好基础,逐步形成小虎石化工业园、黄阁工业园、万顷沙石油化工工业集聚区等石化产业聚集区,全力构建南沙临港现代化石化工业区。

(3)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加快构建由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等三大片区及相关区域共同组成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体集中布点在以下区域:黄花岗科技园、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高唐高新产业区、南沙资讯科技园,逐步形成以一带两区为主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基地。向东形成一条由黄花岗科技园向东连接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高唐高新产业区的具有广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向南依托南沙工业区形成南沙资讯产业园;向北依托白云国际机场,紧跟国际电子产业发展最新趋势,重点发展临空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以天河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广州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整合南沙开发区以及花都区等资源,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加工等产业,规划建设广州市集成电路制造园,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以广州开发区为主体,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和区域服务体系,将其建设成为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要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之一。软件工业:主要以天河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基础,不断完善以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园和穗港合作的南沙资讯科技园为主体的广州软件园的基础设施,加快高唐新区和软件产业孵化中心的发展,构建广州信息港,吸纳和孵化一批规模软件企业,培育软件核心技术,将其建设成为广州软件领军企业的大本营,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除在以上区域集中布局外,也可以在不对周边地区扰民的前提下,布局于中心城区中。此外,汽车电子主要布局在花都汽车城、南沙汽车产业园区等;基础元器件主要布局在广州科学城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保税区电脑工业城、天河科技园等地发展;光通讯行业主要在广州科学城发展。

(4)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基因药物、现代中药和生化药品产业,着力打造三大生物医药平台,即以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的研发和中试平台、以广州科学城为核心的产业化平台及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生物医药各特色批发市场,构建现代医药物流平台。主要布局在: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番禺现代产业园、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从化明珠工业园。其中:广州国际生物岛重点构建由实验系统、信息支撑系统和技术服务系统组成的生物技术支撑体系;广州科学城主要构建由生物科技创新基地、专业孵化器和国际企业孵化器等组成的企业孵化系统。重点规划建设面积12.19平方公里的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化平台,增强其产业集聚、辐射功能,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生物医药各特色批发市场,构建现代物流平台;重点打造由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广州科学城两大核心聚集区、若干扩展区和辐射区组成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此外,广州市域外围地区集中建立从化明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若干个医药产业园区,吸引国际知名及自主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同时逐步把原有市区的制药厂集中搬迁出去。

2.传统优势产业布局

(1)钢铁产业布局

以集装箱板、不锈钢板生产为主导,进一步强化开发区钢铁产业基地并带动增城新塘等地钢铁工业发展;以JFE项目为龙头,加快建设南沙现代化临港钢铁产业基地,生产汽车板、船用板等高档精品钢板,带动番禺区原有钢铁产业的升级改造。主要布局在开发区东区精品钢产业集聚区、南沙万顷沙钢铁工业集聚区、番禺鱼窝头钢铁工业集聚区、增城新塘钢铁工业集聚区等地区发展,最终形成广州钢铁工业的东部、番禺和南沙三大板块。

(2)船舶产业布局

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南沙龙穴岛造船基地建设为龙头,加快与国内外一流造船企业合作,将广州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主要布局在南沙区的沙仔岛造船工业园、芳村区白鹤洞造船基地、增城新塘修造船基地、黄埔区文冲工业集聚区等地。

(3)纺织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增城市。其中,增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新塘环保工业园和新塘国际牛仔服装城两大核心区域内。花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以位于炭步大涡村的广州纺织产业基地为中心,整合炭步镇原有的服装纺织产业和未来从区内其它城镇搬迁过来的服装纺织企业组合集聚而成。

3.特色产业布局

(1)珠宝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番禺区。其中,花都珠宝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花都(国际)金银珠宝城、新华中心城区、机场商务区等核心区域内。以现有规划占地5000亩的花都(国际)金银珠宝城为基础,建设集生产、加工、展示、专业鉴定、人才培训、物资流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基地;同时,在机场商务区附近建设珠宝交易中心,打造国际性珠宝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珠宝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建设好新华金银首饰加工区,加快推进台湾珠宝园区建设,继续大力引进金银首饰企业和台湾珠宝企业。番禺珠宝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番禺钻汇珠宝采购博览中心及市桥、沙湾、榄核、大岗等加工集聚区内。利用番禺“钻汇珠宝采购博览中心”做大珠宝汇展业,培育面向全球的珠宝物流基地,提高其在本地的附加值,建成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珠宝加工基地、交易中心和展销展示基地。

(2)皮革皮具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西北部以狮岭镇为中心的地域。高标准规划和开发好皮革皮具工业园区,采取集中开发、低成本出租的办法,将那些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引进园区,规范管理,大力发展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区;依托“中国皮具之都”的产业优势,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皮革皮具节,促进皮革产业“大生产”与“大流通”的协调发展,不断扩大我市皮革皮具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打造提升“中国皮具之都”的品牌,继续保持全国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最具活力的皮革皮具贸易城的龙头地位。

(3)都市型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于荔湾、越秀、海珠等老城区。其中,在荔湾老城区继续盘活旧厂房及场地资源,以荔湾设计港为依托,重点发展冲口滨水创意产业带和大坦沙广佛时尚岛项目,将周门路一带发展为广州创意设计一条街,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广告、手工艺、动漫等都市型创意产业,打造岭南创意产业湾,力争成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全国十大服务外包基地;以东沙科技工业区为基础,发展高增值、高科技、高效益的工业项目,努力实现城区工业向都市型工业转变,重点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产业为主体的总部型、多功能型的工业区域。海珠区在继续打造中大布匹市场和石溪印刷包装城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联星文化产业园项目。同时,发挥广州美院的优势,以在全国具领先地位的视觉艺术及设计业、广告业为主要突破点,连带促进图书出版及流通发行、中小民营媒体、动画漫画、数字娱乐、教育培训、会展交流等行业发展。

4.临港产业布局

依托南沙深水岸线资源及广阔的陆域,按组团式生态型模式进行布局,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其中,汽车工业基地由位于黄阁镇和小虎岛北部的整车、发动机生产区和汽配园A区、珠江管理区内的汽配园B区及横沥镇内的汽配园C区组成,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石化工业基地位于万顷沙15~17涌之间、南沙港快速路西南侧、洪奇沥水道东侧围成的地区及三民岛,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钢铁工业基地位于万顷沙14涌和17涌之间,东联蕉门水道,西靠南部快线,规划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造船工业基地位于龙穴岛中北部,规划占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可利用码头岸线约4.2公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位于黄阁镇东部小虎沥西侧,规划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此外,依托新白云国际机场,大力发展空港产业。主要布局在北部组团花都区的东北部、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北面约2公里处,包含了花东、花山两镇的部分用地,总规模88.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工业、临空高新技术产业、航空物流产业和机场商务业,打造广州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物流中心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分工合作,提升产业软环境竞争力。

全市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加强协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发展软环境。经贸部门负责牵头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根据职能分工,支持各重点产业及关键项目的发展,在财政、技术、招商引资、市场开拓、名牌培育和保护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

加强产业规划和协调,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集中力量提升机械装备产业竞争力,积极发展成套设备,使单机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要发展成套设备企业,全面组织设计、制造、集成和维护,把广州打造成区域性制造中心。要在继续抓好乘用车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把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大力延伸汽车相关产业,全面夯实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要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不断完善石化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条衔接协调发展。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要大力引进具有前沿核心技术的大型项目,加速扩大产业规模,壮大通信设备、消费类电子制造业,突破新材料和数字内容产业等重点领域;医药产业要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和改革力度,加强医药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和储备,加快发展。尤其是生物医药和中成药产业,培育以广药集团为龙头,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区的“广州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打造我市生物医药国际化集群。鼓励扶持各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在产业链条中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建立大中小企业协作机制、工贸联动机制,推动集中采购、联合营销等,从而延伸产业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三)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聚竞争力。

遵循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加快重点产业板块、工业集聚地的发展,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由经贸部门会同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存量调整优化,增量集中提升”的总体思路,制订产业集约用地的导向政策,完善产业准入标准,建立项目评估办法和标准,提高投资率、产出率和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加大扶持力度,对专业性工业集聚地主导产业的新办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探索缩短项目建设中规划、用地等审批时间的新办法。鼓励支持各区、县级市大力建设产业优势明显的特色工业集聚地,将工业集聚地与中心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在每个中心镇建设1个以上工业集聚地,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引导,形成各工业集聚地良性互动的格局。引导扶持各相关园区和企业把国企改革、中心区“退二进三”与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工业园区优化升级机制。对不符合工业园区产业要求的企业,引导其向专业化工业集聚地搬迁,腾出土地吸纳符合产业集群要求的新企业落户,以促进其集聚发展。

(四)加大工业投入,提升产业规模竞争力。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扩大利用外资,激活民营资本,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大财政对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保持每年安排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企业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优势项目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视财力许可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大产业融资力度。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建立重点引资项目库,创新引资利益共享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建立经贸部门与商业银行融资沟通机制,帮助企业拓展间接融资,探索企业债券、信托产品等筹资方式,利用资本市场降低融资成本,实现优质企业的快速扩展。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优质中小企业利用深圳中小企业板直接融资,形成我市重点产业上市公司板块。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五)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完善技术进步动力机制,将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拥有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名牌作为企业享受政府扶持和重点服务的条件,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培育技术创新优势企业群体,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进能弥补技术链条薄弱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一批有核心带动作用的创新平台,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促进相关技术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大力推进各类研发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自身之间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关键技术、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不断提升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以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能效指南、资源效率和技术水平准入制度。大力推广工业废弃物及生产过程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六)培育壮大名牌,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

高层次、宽领域推进名牌战略,不断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不断促使企业从做工厂向做品牌转变;加强工业名牌产品培育和保护工作,提高产品的专利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含量;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集成世界资源迅速把名牌做大做强,形成知名度高、名牌密集的优势产业。进一步拓展名牌的内涵和领域,加快推动名牌从工业向服务业延伸。进一步加快区域品牌建设,有效带动产业的集聚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州牌”的内涵和影响力,从产品品牌延伸到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多渠道、多层次、组合式地把广州名优产品整体性推向全球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联动推进,举全市之力促进广州名牌产品的大发展;强化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完善工业名牌奖励制度,对创立、拓展和保护名牌产品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奖励。

(七)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应用。以推进大型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为重点,加快工业产品智能化及工业生产过程数控化的进程,通过企业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促进工业制造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以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我市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整体竞争能力。

(八)大力发展民营工业,提升产业内源竞争力。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的精神,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特别是要扶持一批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担保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快民营企业上市的步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上规模、上水平的步伐,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培育5~8户产值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把发展民营工业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九)发展流量经济,提升产业服务竞争力。

充分利用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形成区域制造业服务中心。积极推动金属材料、粮食、煤炭、石油、塑料、珠宝等大宗原材料采购交易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我市流量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交易平台,推动生产性企业从单一的产品生产向现代化的服务领域延伸,强化供应链的管理尤其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提高产业链条内相关企业借助现代交易平台配置资源的能力,最大范围拓宽市场和利润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系列工业原材料交易中心,加快关键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形成相关品种具有权威性的“广州价格”,实现资源、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的高速流动,增强对华南、东南亚乃至全球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生产服务业,促进资源向重点产业链集中,向技术研发、工商设计、采购及物流配送、连锁经营、资本运营、代理服务等环节集聚,推动生产服务业向生产和销售环节渗透,做大流量经济,促进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

产业竞争最终在于人才竞争,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抢占人才战略的制高点。要有针对性地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和培育企业管理、科研专家、高级技工、策划专家、营销专家等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形成机制,壮大企业经营人才队伍,加快职业经理人的认定、评估、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和技工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一线工人队伍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智力环境,以重点产业、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来广州发展。

第三篇:《广州市越秀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范文)

《广州市越秀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2006-2012)》主要内容

(声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或对外发布本规划公示内容。)

一、规划范围和对象

本规划范围为越秀区行政辖区,面积33.80平方公里。本次规划的对象是越秀区内的商业(含商业、社区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具体包括各级商业中心、零售商业、社区商业(包括零售类、餐饮类和居民服务类)、商业街和商品交易市场(包含肉菜市场)等商业网点。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2012年。

(1)近期:2006-2008年;

(2)中期:2009-2010年;

(3)远期:2011-2012年。

三、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越秀区地处广州市核心城区和商业发展基础雄厚的优势,依托旅游、文化等相关资源对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培育新的商业发展亮点和新增长点,增强越秀区商业的特色和竞争力,使越秀区成为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交融、国内外知名度高、 1

竞争力较强的商业强区,使越秀区在广州市建设“辐射华南、带动全省、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真正成为展现广州国际形象、岭南商业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志地区和国际国内贸易中心、流行时尚传播阵地、信息设计服务平台和著名品牌集贸中心。

四、发展目标

(一)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06-2008):通过充分利用区内良好的会展业、酒店业和信息业基础,拓宽专业市场的发展空间,推动专业市场的升级和改造,建立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的交易平台,加快“展贸型”专业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离岸经营(即对专业市场经营中的交易、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进行分离,实现“一头”(交易)在内,“两头”(仓储、运输)在外;巩固和加强越秀区在全市商业中的龙头地位,弘扬广州千年历史名城与时代创新元素相结合的商业文明。

中期目标(2009-2010):通过政府对商业发展的引导、扶持、规范、服务和实施结构调整,初步形成国际化、现代化的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和商业良性运作机制,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远期目标(2011-2012):在优化结构布局和完善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商业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动态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培育代表广州市“千年商都”特色的高品位商业文化,将其

打造成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商业品牌;实现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现代化、网络化的新飞跃,构建服务广州、辐射华南、影响全国的商业网点体系。

(二)主要发展指标

1、规划期内越秀区商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为:越秀区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4%,至2012年突破5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9%,至2012年突破700亿元。

2、形成“一轴、两区、三带、六圈、多点”的商业网点空间格局。建成2个都会级商业中心,包括零售服务主导型的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和商务主导型的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功能区;2个区域级商业中心和3条商业商务发展带,包括零售服务主导型的农林下路-东山口商业中心、英雄广场商圈(商业中心),中山路零售商业带,商务主导型的沿江休闲商务带和东风路商务带;大型零售网点61处、特色商业街21条。

五、规划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越秀区分区规划框架下,按照越秀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商贸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实施“中调”发展战略中调整和完善商业网点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突出发展重点,合理控制总量,构建“一轴、两区、三带、六圈、多点”的总体格局,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

——“一轴”指广州市传统城市中轴线,传统城市中轴线北起中山纪念堂,南至海珠广场,西到解放路,东达吉祥路、教育路,形成总面积1.30平方公里的长方形区域,是广州两千多年来的城市中心,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中心区。规划将广州传统特色商业和古城文化旅游相结合,以广州市传统城市中轴线为越秀区商业发展的核心轴和带动轴,塑造越秀区商贸业发展空间格局的核心轴线。规划突出传统商业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岭南风情特色,通过商业街、商业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的建设,形成商业与旅游相结合,传统商业和现代商业相融合的商业发展轴线,充分发挥传统中轴线对核心城区商业的带动作用。

—— “两区”指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国际商贸旅游区和以环市东为核心的国际中央商务区。通过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和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的规划,体现越秀区“千年商都”的悠久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商务的相融合。规划通过两个都会级的商业聚集区(商业中心)的建设,打造越秀区特色鲜明、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商业中心。

—— “三带”指东风路商务带(东风东至东风西路甲级商务带)、中山路商业带(中山一路至中山六路商业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广州大桥至爱群大厦的沿江休闲商务带)。规划通过三条商贸商务带的发展,拉开越秀区商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带动越秀区商贸业全面发展的横向轴线,成为体现越秀区在现代商务商贸业、传统特色商业和休闲商业的发展带。

—— “六圈”指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商业中心)、英雄广场商圈(商业中心)、海印商圈(商品交易市场群)、流花商圈(商品交易市场群)、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商品交易市场群)和矿泉商圈(商品交易市场群)。商圈是越秀区商贸业发展的集聚中心,规划通过六大商圈的集聚发展,打造越秀区强辐射力和高成长性的零售业商业中心和商品交易市场群。

—— “多点”指越秀区内以22条行政街道的居住区为基础的社区商业服务中心。规划结合老城区改造等城市建设,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具有便民特色的社区商业服务中心。

广州市越秀区经济贸易局

二〇〇八年一月三十日

第四篇:《苏州市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 《苏州市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课题研究报告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顾为东:

各位专家:

我受课题组的委托,对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进行简要的介绍。汇报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1、规划背景,

2、发展现状,

3、战略定位,

4、发展目标,

5、发展重点,

6、空间布局,

7、保障体系。

一、规划背景

(一)国际环境

1、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趋势;

2、全球一二三产业平均比重为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达80%左右;

3、发展高端服务业是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内在要求;

4、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国内环境

1、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

2、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3、加入WTO及CEPA协议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4、体制及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区域环境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总量增长及地位提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制造业现代化进程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3、消费结构升级为生活型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融入长三角、接轨上海将有利于释放苏州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四)服务业是苏南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

1、提供生产性服务业来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质量;

2、通过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来提高制造业的总体运营效率;

3、通过增加人均收入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4、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助推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

5、通过服务业蓄水池功能的发挥来解决日益扩大的就业矛盾。

二、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概况(见图1.图2.)

(二)服务业发展特点(见图3.)

(三)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区位优势突出、 资源丰富多样、基础优势明显。

(四)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环保制约、体制制约、政策制约、观念制约。

三、战略定位

1、苏州是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化城区——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苏州是最适合创业的现代化城区——投资环境优越,设计、物流、会展、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3、长三角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地——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与国际接轨。

四、发展目标

(一)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06—2007年)——基础推动阶段;

第二阶段(2007—2010年)——重点推进阶段;

第三阶段(2010—2020年)——全面发展阶段。

加快吴中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1、实现一个倍增:到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

2、提高两个比重: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40%左右。

3、发展三大类服务: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设计、商务服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等产业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发展现代商贸、社区服务等直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生活服务业。

(二)具体发展目标:(见图4.)

五、发展重点

吴中区发展重点的原则:强调分类指导和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选择;实现从产业导向向功能导向的转变;促进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强调6个重点:依托国际制造业基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商贸餐饮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养老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建设,为服务业提供持续动力。

(一)依托国际制造业基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具体包括:现代物流业、科教文化服务业、汽车服务业、重点建设出口加工区。这里主要介绍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支撑——物流枢纽建设,这是因为:

1、实现“两个率先”,须有现代服务业全面支撑;

2、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没有战略性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的支撑,国际制造业基地将是低效和缺乏竞争力的;

4、支撑工业化的物流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须有保税服务功能和中心城市支撑;

6、战略性物流枢纽是空间范畴,作为长三角物流枢纽的节点,吴中已经具备条件。

(二)发展商贸餐饮业,提升传统服务业

1、餐饮业发展对策:创立品牌,打造企业知名度;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实行集团化连锁经营;各种菜系百花齐放,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老品新味层出不穷;关注市民身体健康,拓展大众化餐饮市场。

2、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策:培育商贸流通业节点和轴带,完善商业网络;着力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过程;打造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催生一批新型大型连锁企业。

(三)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带动关联产业

1、旅游业战略定位:

依托太湖,构建现代旅游产业集群,将古吴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过境游和目的地游并举,发展高端旅游;建设面向国内中产阶层和国外游客的国际化现代老年度假和养老胜地。

发展以太湖为核心的山水旅游,以古镇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并辅以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旅游和体验性旅游。

2、旅游业发展策略:严格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划分旅游功能区、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产品、开展美食旅游、开发体验旅游、发展宗教旅游。

(四)发展养老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

1、老年产业发展背景:

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是未富先老,老年事业是把“双刃剑”,既是21世纪中国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又是一项新兴服务业,能够掀起“银发经济” 浪潮。

2、吴中区养老产业发展定位:

立足本地,辐射周边,面向国际,积极发展养老产业与旅游、制造和房地产业的良性互动,促成养老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开发高、中、低端相搭配的多功能老年住宅体系,形成社会、家庭养老相结合、商业与福利养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构建具有吴中特色的养老产业集群。

3、养老产业发展战略:养老产业化,建立西山临湖老年产业带;开发多功能老年住宅体系,形成高、中、低档相搭配的养老社区,构建和谐吴中;争取政策支持,建设国际化的现代养老基地。

(五)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1、进一步提高对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积极拓展社区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实体;

3、加快培育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围绕社区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社区服务创业主体。

(六)加快城市化建设,为服务业提供持续动力

1、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含义:

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城市功能基础上的城市化。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与城市化有着互动的关系,服务业是城市化发展并实现“质”的进步的加速器,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

2、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对策:

(1)从现代城市的功能出发,以服务要素的集聚为重点来推进城市化进程;

(2)中心城区要起到一定区域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员等要素集聚和扩散的载体作用;

(3)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六、空间布局

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包括三部分:环太湖旅游区域、物流产业带、生产型服务产业集聚区。

(一)环太湖旅游区域:一圈三区

一圈:东山——木渎——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山——预留带;

三区:光福现代民用航空产业休闲旅游度假区;古镇旅游区;藏书镇军事旅游区。 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的情况下进入老年社会的。全国老龄人口已达10045万人,老龄化系数达

7.69%。

江苏人口老龄化更是“率先了一步”。目前,江苏老龄人口达811.73万人,位列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老龄化系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3%左右,位列上海、浙江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养老事业发展不足,社会化程度低,服务层次不高,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不相适应。而苏州具备了发展老年事业的资源优势,根据我们对苏州太湖东西山考察和分析,在地处长三

角中心的太湖吴中的丘陵山区发展社会化的老年事业具有以下几点意义:不占耕地,节约土地;远离闹市,城乡结合;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环境优雅,生活便利。尤其是地处长三角腹地的苏州,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丘陵资源,发展国际化的老年事业价值巨大,优势明显。

太湖·世界老年论坛分阶段实施方案:

第一步:利用已有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展示范性试验,开发国际化的小型老年公寓,举办太湖老年论坛,重点在于总结经验,探寻规律;

第二步:在中央、长三角区域内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构筑一个面向全球高层次招商平台;

第三步:修改完善规划,进行大规模整体开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利研究院布雷斯博士:“在苏州西山发展老年产业,能够促进养老产业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联合国瓦赫宁根大学国际休闲中心项目委员会主席、教授、坎博斯博士:“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在苏州西山规划的老年产业带,融合了国际的先进理念,是一项思路超前,具有国际水准的规划。”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院长,白和金研究员:“不仅是苏州乃至长三角都缺少一个像博鳌那样的国际性论坛。以老年产业为契机,开展老年产业国际论坛具有远见卓识。”

(二)物流产业带

充分利用沿沪宁、苏嘉杭、绕城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以苏州环城公路为轴,以越溪城市副中心、吴中经济开发区、郭巷、车坊等镇为节点的带状区域。

(三)生产型服务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科教文化服务区、会展业集中区、商务、中介服务集中区、出口加工服务集中区。

七、保障体系

(一)创新机制、效率审批,

(二)科学规划、创新管理,

(三)保护生态、建设环境,

(四)引进专家、培养人才,

(五)落实政策、健全法制,

(六)完善统计、改进决策,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五篇:兰州市“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兰州市“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

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兰州市民政局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及《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精神要点》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养老事业基本现状

截止2010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在兰的老年人口已达4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4%。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不同程度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我市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近几年来老龄化日益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明显增多,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

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始终坚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热心为老人服务,把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心关注困难弱势群体”等执政理念落到了实处。经过探索和实践,我市养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为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政策指导,结合我市实际,初步建立了以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等为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广泛开展,全市建立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和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共341个,建立各类城市社会养老福利机构16家,农村敬老院29家,为全市城乡3500多名老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大力扶持和促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新建和发展,全市集体和民办养老机构达到10家,设置床位2442张,成为全市机构型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部分县区综合性福利服务中心和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兰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等一批新建养老福利项目已开始前期规划和设计。

虽然我们在养老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市养老事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养老机构总量不足,投入资金有限,专业化服务管理程度不高,政策落实不完全

- 2

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社会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孤老优抚对象、“三无”老人、“五保”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

4、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积极增加投入,扩大养老服务设施增量,切实深化改革,努力盘活存量。在政府职能转换、国有事业单位改革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不断改进管理,完善养老服务的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以养老护理员、社会工作者为重点的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 4

进一步规范服务方式和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平台科技含量,努力拓宽服务半径和服务对象的范围,加强企业监管,加强产业化运作,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促进该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壮大。

(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1、全市90%以上的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发掘老年人服务需求,努力拓宽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以社区日间照料为主要建设内容,按照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建设和改造托老所、老年饭桌、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增社区留宿照料床位4000张。

2、鼓励各类社会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长期护理、精神慰藉等一系列服务。鼓励健康老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提倡邻里互助。

3、依托城市社区服务信息载体,在社区普遍建立数字网络服务系统、养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建设便捷有效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三)机构养老服务体系

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是以收养“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智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是有效增加机构养老床位,努力提

- 6

(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坚持社会福利事业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养老服务试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我市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子,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我市“居家为主体、机构为保障、社区为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的服务模式。

1、在农村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强化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通过进一步规范和扩大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促进全市农村老年人均能获得养老服务。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的衔接,努力探索多样化、多形式、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2、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进一步完善农村敬老院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

3、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专门设立老年活动室,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开展老年人日间照料和托养服务,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吃饭、医护和照料问题。提倡邻里互助和老年人互助,成立老年人互助组织,经常性开展各种互助活动。

(五)养老服务科学化管理体系

1、法制保障体系。认真监督执行现有的各项涉老法律

- 8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民政、发展改革、老龄、规划、国土、建设、财政、人事社会保障、卫生、工商、税务、工信和公安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各县区成立相应机构,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统筹规划、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能职责。加强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统筹规划。统筹抓好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信息化建设,达到政策有促进力度,规划有前瞻和可行性,加快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方针和补缺型福利服务向适度普惠型服务发展的方向,合理确定目标,努力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服务布局上,坚持城乡统筹,地域均衡发展。在加快推进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实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协调、整体推进。在服务功能和服务档次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努力使供养型、护养型、颐养型等机构合理布局,梯次互补。

(三)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制度。加大金融、税收等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实行各项税费减免;各类养老机构实现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养老机构用地采用划拨方式供给,各

- 10

度。增设社区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支持养老机构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大力引导社工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积极开创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