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与互动:新闻史教学的关键词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前院长潘家庆教授认为, 新闻史是新闻教育中六大核心课程之一。[1]大学新闻教育中新闻史主要涉及两个部分: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中外新闻史作为新闻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新闻史日益呈现出“受尊不受重”的尴尬现象。2009年众多专家学者曾齐聚华中科技大学, 探讨中外新闻史教学改革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 拯救新闻史课堂, 关键在老师。[2]对教师而言, 改进教学方式是最有效的途径。[3]而新闻史教学方式改革的关键则在于参与与互动。
1 历史的参与与互动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主客观合一的过程, 不可能通过简单地知识传输或单向地被动接收就能理解和消化。作为一门人文教育性极强的科目, 新闻史需要多元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新闻史的教学需要在开放而民主的环境、真诚的情感互动和持续的思想互动中才能得以真正完成。
外国新闻史教学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是:涉及国家较多, 学生对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不了解或不熟悉。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为了缩短学生和各国新闻事业史之间的时空距离, 笔者以课堂互动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介绍中来。让他们自由组合, 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某个国家某个特定时期进行介绍, 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法国大革命时期, 美国工业革命时期等, 介绍的内容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为了避免介绍的枯燥, 内容上重点不在于全面而在于亮点, 即能让同学们记住信息和特色;形式上更是不拘一格, 根据笔者过往的授课经验, 学生们的花招层出不穷, 有新闻报道、舞台剧、二人转、天气预报、天津快板、旅程介绍等等, 有的同学还通过影像资料的拍摄、搜集和编辑, 制作成短片予以介绍, 效果十分不错。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 是通过授予历史知识, 使受教育者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的教育[4]。笔者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主体, 尊重其人格, 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历史参与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对新闻史的时空背景有了印象较为深刻的认知, 力求引起学生的共鸣。
新闻史的教学应让学生参与到各个环节中, 不仅是背景资料的介绍, 也包括知识点的学习。当然, 完整的历史学习, 除了对史实史事的把握之外, 更强调一种互动, 即对史实、史事能动地反思、总结和推测。在讲述上海《申报》时, 不少老师都会提及“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在这一案件的报道过程中, 大众媒介的主动参与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回应使《申报》的舆论监督突破了传统的监督模式,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舆论监督”。在教学时, 笔者尝试让学生搜集近期报纸上社会新闻的系列报道, 进行对比分析, 揭示新闻报道的变迁、新闻发展的规律, 领悟新闻史也是政治生态的折射。这些鲜活的素材, 将媒介和人物感性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 使老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新闻史并不遥远, 甚至会激励学生亲自去感受历史;另一方面, 也激发他们在情感上参与到历史事件中, 真正体现出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理解上的历史感。
2 人物的参与与互动
新闻史是由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组成的, 这些时代风云与人物命运, 宏观上见证了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与规律, 微观上关照到个人的价值选择与前途命运。在教学中, 若能注重“人”的主体认识和评价, 参照“物”之于“人”的关系和异化, 则不仅能够丰富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内涵, 激发学生兴趣, 优化教学效果, 还能够实现人文教育的推进。
秉承这一思想, 笔者在教学中, 注重以“人”见“史”, 以史鉴今, 力求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素养 (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的“人”。比如, 讲授报界奇才黄远生时, 笔者会让学生去搜集民国初年的背景资料, 整理黄远生的“个人档案”, 阅读黄远生的新闻作品, 寻找其中的关联, 分析民国初年混乱的政治局势中黄远生的矛盾人格与悲剧命运;讲到新闻全才邵飘萍时, 则让学生从人物的生活背景、新闻经历中去理解其“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的高尚人格与“欲以新闻记者终其身, 不事王侯, 高尚其志”的新闻理想;还有范长江、史量才、成舍我、邹韬奋、陈独秀、瞿秋白、张季鸾、王芸生等新闻史上的著名人物, 笔者都会让学生参与到影音及文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中来, 让他们参与到新闻人物的命运中来:让他们去了解和感受人物成长的经历、新闻活动的细节、报社运作的实情、新闻作品的分析, 在此过程中寻求与新闻人物情感上和心灵上的互动与共鸣:让学生理解新闻人物的价值选择与前途命运的同时, 中外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和事迹也对大学生们洞悉社会人生和树立正确的新闻职业理想极具启发意义。培根曾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 道理即在于此。[5]透彻的新闻史教学应当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能在引领学生把握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同时, 以同为主体的角色与历史中的人进行精神层面的互动, 最终实现自我人格的健全和人文精神的丰富。
时代的发展使新闻史教学的改革成为必然。新闻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与时代需要, 已成为新闻传播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研究会会长吴廷俊教授指出:拯救新闻史要从拯救新闻史课堂开始。学生爱不爱听新闻史, 关键要看老师。学生的上课热情需要老师来调度。新闻史教学的改革需要每一位新闻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亲身践行, 更需要引导学生共同的参与与互动。
摘要:拯救新闻史课堂, 关键在老师。对教师而言, 新闻史教学方式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引导学生共同地参与与互动:历史的参与与互动;人物的参与与互动。
关键词:新闻史,教学,参与,互动
参考文献
[1] 潘家庆.新闻史研究的困境[J].国际新闻界, 2009 (4) :9~11.
[2] 涂俊超, 吴婷.新闻史教学如何接近时代——2009年武汉地区新闻史教学改革研究会综述[J].新闻前哨, 2009 (7) :50~5 1.
[3] 卢迎安.媒介.人物——从〈大公报〉专题教学看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J].东南传播, 2007 (11) :95~96.
[4] 陈娜.论新闻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践[J].采写编, 2009 (6) :48~49.
[5] 李谢莉.如何增加新闻史教学的附加值[J].新闻界, 2009 (6) :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