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法控制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 其中大部分患者为中、重度疼痛。按WHO三阶梯镇痛原则, 需使用强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恶心呕吐是癌痛患者应用强阿片类止痛药物常见的副作用, 发生率为21%[1~2], 也有文献报道可达36%[3], 其较高的发生率影响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从而减低了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控制率。目前应用强阿片类止痛药物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常规予甲氧氯普胺、氯丙嗪或氟哌啶醇等止吐药预防, 但该方法存在创伤性及操作性不强。故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肿瘤诊疗中心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住院或门诊100例使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的癌痛患者, 采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强阿片类药物导致恶心呕吐的胃肠道不良反应50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并与单用甲氧氯普胺治疗的5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住院或门诊的经病理学确诊及影像学证实的100例癌症患者, 所有病人的疼痛强度 (PI) 为中重度疼痛 (疼痛强度采用0~10数字分级法, 轻度0~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 PI≥4。预计生存时间至少超过2周并在给药前24h均未用过其他镇痛药;所有患者都是在给药前5d未进行化疗和放疗的癌症患者;所观察病例最短用药时间不得少于2周;能依从评价疼痛症状、观察药物反应者;所观察病例均对研究药物无过敏史。其中男性51例, 女性49例, 平均年龄59 (34~82) 岁。乳腺癌21例, 肺癌20例, 大肠癌15例, 胃癌14例, 肝癌13例, 食管癌6例, 鼻咽癌、胰腺癌、骨肉瘤、宫颈癌及卵巢癌各2例,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1例。
1.2 方法
将10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A、B组。已使用过强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患者, 按美国综合癌症治疗网络疼痛治疗指南中推荐的剂量转换[4]。整片吞服, 不可掰开或嚼碎, 并根据患者疼痛改善情况调整用药至最理想镇痛效果。A组 (耳穴贴压法) 50例, 于服药前1天开始进行耳穴按压治疗, 取神门、胃、贲门、肝、脾、交感、内分泌穴, 用75%酒精消毒耳部皮肤, 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 患者本人或家属为其按摩每日3次, 每次5min, 或病人自觉不适时亦可自行按压穴位, 每次3~5min, 以产生酸麻微痛及热感为宜, 双耳交替进行, 每耳隔日1次, 整个操作持续到连续服药3d后[5]。B组50例于首次服药的同时予甲氧氯普胺10mg, 肌注, 随后予甲氧氯普胺10mg, 肌注, 每12小时1次, 整个操作持续3d。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根据化疗毒副反应的WHO分级标准将恶心呕吐分为0~Ⅳ度, 0度:无恶心呕吐;Ⅰ度:恶心, 不影响进食;Ⅱ度:影响进食及正常生活, 恶心呕吐>2d;Ⅲ度:不能耐受, 需治疗;Ⅳ度:难控制呕吐。呕吐疗效分级标准为:完全控制, 无呕吐;基本控制, 每天1~2次;中度控制, 每天3~5次;无效, 每天5次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进行资料统计分析, 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
经χ2检验, A组恶心呕吐的总有效率为64%, 与B组的总有效率60% (χ2=0.170, P=0.680>0.05)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即耳穴贴压法控制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的有效率与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治疗有效率相当。
3 讨论
疼痛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联的感觉和情绪体验[6]。根据WHO的推算, 到2030年, 全球将有1550万新诊断的癌症患者, 约25%新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33%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以及80%晚期肿瘤患者将会合并程度不同的疼痛。在目前倡导的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概念下必须达到完全镇痛, 减轻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消除疼痛综合征的其他不适症状, 即止痛的同时还必须提高生存质量。晚期恶液质的肿瘤患者已经不能从预防和治愈性治疗手段中获益, 并且伴有许多症状,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癌性疼痛, 这种疼痛很剧烈。让病人无痛是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甚至是病人及家属迫在眉睫的唯一要求。因此, 有效控制癌痛并减轻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肿瘤患者是至关重要的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癌痛3阶梯治疗原则, 强阿片类的止痛药至今仍是止痛治疗的关键[7]。奥施康定作为强阿片类镇痛药的代表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治疗癌痛的药物, 口服奥施康定生物利用率较高, 中重度癌性疼痛缓解率达90%以上[8]。但其作为一种强阿片类镇痛药, 发生便秘、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不可避免。根据研究应用强阿片类镇痛药导致恶心呕吐是由于其作用大脑髓质中的化学感受器的敏感区域所致。目前对强阿片类止痛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常规予甲氧氯普胺、氯丙嗪或氟哌啶醇等止吐药预防, 但该方法存在创伤性、操作性不强、患者及家属不易接受等因素,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耳穴是人体的内脏器官、四肢躯干的反应点, 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针刺, 可以治疗相关部位的病症[9]。耳穴贴压法是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应用中药作用于腧穴, 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 发挥了经络腧穴对人体的调节功能。在临床上, 根据耳与经络、脏腑紧密联系运用耳穴诊治疾病, 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载:“邪在肝, 则两胁中痛……取耳中青脉以去其制”。现代医家对此研究也颇多, 如季林香[10]应用耳穴按压法治疗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赵卫梅等[11]耳穴诊断和临床应用在上消化道癌中的研究进展等。《灵枢·口问》:“耳者, 宗脉所聚也”。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 六阳经脉、经别分别入耳中、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 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结合, 而与耳相联系。这说明耳与经络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厘正按摩要述》将耳廓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 曰“耳珠属肾, 耳轮属脾, 耳上轮属心, 耳皮肉属肺, 耳背玉楼属肝。”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刺激耳穴的治疗, 推动经络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癌症属于消耗性疾病, 患者发病后体质虚弱无力, 胃肠蠕动减慢, 排空延迟, 日久致脾胃运化失常, 升降失职, 气机逆乱。中医认为强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加剧了脾胃正气的损耗, 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出现恶心、呕吐。此乃脾胃虚弱在先、药毒之邪内伤在后, 导致气机不和的发生。治疗以健脾和胃、理气降逆为则。胃穴在耳轮脚消失处;脾穴在BD线下方, 耳甲腔的后上方。选用脾与胃二穴, 因其互为表里, 合用有健脾和胃、理气降逆之效。肝藏血、主疏泄, 肝穴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有舒肝理气止痛的作用。贲门位于耳轮脚后方1/3处;神门位于三角窝后1/3的上部。其二穴有镇静、止痛止呕的作用, 并可调节胃肠蠕动。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 耳甲腔前下部, 具有调节机体内分泌, 镇静安神的作用。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对内脏器官有较强的镇痛及调理胃肠气机的作用[4]。合用诸穴并持久连续的刺激, 可有效控制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 与单用甲氧氯普胺对比观察, 疗效相当。
耳穴贴压法治疗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有效, 操作简单, 无毒副作用, 无创伤性, 成本低廉, 患者及家属易接受,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法控制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 A组应用耳穴贴压法治疗, B组应用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治疗。结果 A组患者恶心呕吐与B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即耳穴贴压法控制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的有效率与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治疗有效率相当。结论 耳穴贴压法控制强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有效, 同时此方法简单, 无创伤, 可操作性强,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耳穴贴压法,强阿片类药物,恶心呕吐
参考文献
[1] 袁彬, 吴敏慧.89例老年癌性疼痛止痛治疗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08, 16 (8) :1407~1408.
[2] 张本华, 冯圣平, 李庆水, 等.临床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354~355.
[3] 何世芬.癌痛患者服用硫酸吗啡缓释片的不良反应分析[J].四川医学, 2007, 28 (1) :91~93.
[4] 黄丽春.耳穴诊断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8:136.
[5] 孙燕, 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5~18.
[6] Merskey H.The taxonomy of pain[J].Med Clin North Am, 2007, 91 (1) :13~20.
[7] 于世英.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仍然是癌痛治疗的关键问题[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 3 (1) :25~27.
[8] Madema JW, Kaiko RF, Oshlack B, 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pharmacokinetic model for controlled-release oxycodone[J].Br J Clin Pharmocol, 1996, 42 (6) :747~756.
[9] 奚永江.针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78.
[10] 季林香.耳穴按压法联合止吐药预防64例乳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J].肿瘤学杂志, 2010, 16 (2) :148~149.
[11] 赵卫梅.耳穴诊断和临床应用在上消化道癌中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4) :762~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