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体育德育的思考与实践(精选)

体育德育的思考与实践(精选)

体育德育的思考与实践第一篇:体育德育的思考与实践现代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内容摘要】:当代初中生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思想道德观念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生的心理教。

体育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篇:体育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现代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当代初中生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思想道德观念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变灌输型德育为渗透型德育。

【关键词】:观念转变与教育内容转变教育实践与思考渗透德育良好的心理教育和谐教育

【正文】:

当代初中生处于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在网络、电视中耳闻目睹的是许多光怪陆离、难以理解的社会现象与在学校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教育产生激烈的冲突。而客观存在的社会阴暗面,又迫使他们被动地、茫然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性,学校苦心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社会现实面前显得那么单薄和脆弱。这样,社会生活中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现象必然使初中生单一的思想产生裂痕,给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式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这就为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现代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改进德育工作思路?

一、现代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分析

尽管当前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的观念、价值取向、生活追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灰色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逐渐滋生蔓延开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意志薄弱、任性,承受控制能力差。例如年级中有一个女生因为妒忌另外一个女生比她更受同学欢迎,竟然对那个女同学大打出手。

(2) 、自我中心意识强,不愿受严格的纪律约束,缺乏团结精神。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家庭的娇惯,唯我独尊,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只想他人为自己服务,不想受团队纪律的约束,指责别人头头是道,批评自己时认为是其他人对自己的不满,不愿接受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 、一些学生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相互攀比的思想,超前消费有相当市场,吃苦耐劳精神差,艰苦奋斗精神不强。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艰苦朴素过时了,生活上不能太节约,不能太亏待自已。例如:有学生要求父母给他买高档手机,否则就不回来上学。

(4)、 劳动观念淡漠,在家是“小皇帝”,在校不愿参加公益劳动,认为劳动是辛苦的,甚至存在花钱雇人替自己做清洁,做作业的现象。

(5)、青少年学生反社会化人格日益凸现,违法犯罪令人触目惊心。有人认为,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天然的反社会化人格。表现为冲动和感性丰富而理性脆弱,凭感觉行事,模仿力极强,无视规则,背叛秩序。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一旦养成行为习惯,极易导致令人忧心忡忡的未成年人问题。破碎的家庭、落后的学校教育和失衡的社会教育,是造成青少年“反社会化人格”特征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不仅数量上急剧上升,而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蔓延快,作案手段狠,团伙作案多,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对社会发展和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调查,201

2年1—6月青少年犯罪中,学生有125名,占青少年犯罪的41.3%。

二、学校德育观念和内容要与时代合拍。

1、德育观念的转变。

学校的德育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引导和激励学生不迷信盲从、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创造进取,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特长。

(1)立足德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培养真正、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了解掌握他们的总的心理特点,同时要注重个性差异。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现实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进行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

(2)立足德育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现代的中学生讲究实际,以自我为中心,迷恋网络„„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重视孩子的问题,要正面加以引导,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分析社会现象,力戒片面和偏激,使学校德育不失实效性。

(3)立足德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工作有一个很有见地的话:“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现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德育工作要丰富多彩。可以搞一些文娱活动、道德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体现其实践性;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使德育成为动态话题,这样德育内容既要坚持传统道德的典范,更要立足现实生活,与时代合拍的德育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

2、完善德育内容。

(1)充实德育的“双基”内容。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德育教育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抓好基本的政治方向教育的同时抓好基本的文明习惯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上下功夫。在社会转型期,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内容要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接近、最关心的事情相吻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和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去影响学生。

(2)充实良好心理品质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道德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做后盾,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按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避免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青少年犯罪近年有上升的趋势,这与他们的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

(3).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培养一样,仅靠书本,教师的说教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将德育和社会实践融于一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中,努力拓展学生活动时空,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人生品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要把学生培养成

一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遵循新课程提出的“学生主体,教是主导”这一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立、自强和自我完善。例如:班主任要重视每星期的班会课,在班会课上开展多样性的主题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组织活动,充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

4.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中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进行品德教育,将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科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思想的引导。例如:在讲到中国特色的建筑物时可以适当穿插爱国教育。

三、变灌输型德育为渗透型德育。

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快、起伏大,吸收外界的信息多。过去单调呆板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失去了往日的效应,德育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新时代新的德育教育思路归结于一句话:德育无痕。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方法:

(1)养成教育法。

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的作用。学校的广播、橱窗、壁报、板报、初中生业余团校,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学生会、文学社、英语单词竞赛、各科兴趣小组等社团,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干部值周制、卫生监督岗、文明礼仪手抄报、征文、演讲比赛等,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的能力。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树立中学生熟悉的学习标兵、行为标兵能使抽象的道德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效仿典型,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例如:进行年级的优生表彰、年级进步奖、好人好事表彰等。

(3)情景陶冶法。

学校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人际环境,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升旗礼、校运会、篮球比赛、毽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文艺汇演、艺术节、文明礼貌月、教师节尊师月、海报比赛等。

四.以德育促发展,加强心理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学校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其特点是情绪多变,容易冲动,起伏不定。

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寓德育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之中,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这将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树立全新的基础课程改革理念,从源头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另外,现代社会单亲家庭子女增多,留守家庭子女增多,父母因为忙于做生意而忽视子女的教育等,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加上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难题。但另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又形成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当今学校的德育工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学校要把握德育的方向和本真,积极探索策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给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现代社会学校德育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体现个体价值,全方位创造学生成长的环境,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

育人、活动育人,教育工作者无论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措施,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重要性》------汪悄然(2009.5)

3、《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朱小曼

第二篇:德育文化建设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2009年6月12日省委办公室、省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监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这个《意见》对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作了科学精辟的阐述。指明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同时也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问渠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意见》,给新时期教育工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源头活水”,也对学校班主任的德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

我们班主任要自觉地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抓住教育改革来的契机,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思想观念的更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行为的先际,并以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德育文化建设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到德育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德育文化建设活动中,更应该把德育活动作为一项首要的工作来抓,将其视为塑造学生心灵的崇高事业,让德育的真善美注入到学生的心印之中去,并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在此,从德育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三种境界,来谈谈德育文化建设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一、求美:开创德育特色。

德育特色是学校德育工作个性化的外在体现,是遵循德育规律与提高德育实效两者的完美结合。开创德育工作的特色,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具备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同时,善于从德育实践中揭示出德育的本质规律,并运用于学校的实际。

“把审美教育原则和方法渗透到德育活动中去,会更有效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审美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个体感性社会化、理性化,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善。”(《审美教育》)

在班集体德育教育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审美教育。我们在班集体建设中注重现代礼仪教育与实践。声声“你好”、“再见”、“你先请”……这种令人愉快的优雅的招呼形式,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真诚、友好、热情、谦虚等文明品质,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上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我们还充分发挥并利用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开展艺术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有: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朗诵表演课本剧比赛及书法、画画、摄影、工艺制作、班报等展览,还有重大节日的校园文艺汇演、各种类型的体育锻炼及竞赛活动等等。这样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广,既丰富了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养成了高雅志趣。学生们在美感中融于集体,在愉悦中参悟道理,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他们主动参与、与人交往、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审美与人生》中写道:“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这里所说的“陶养”,或许就是受教育者的至高至美的境界。学生通过接受教育,陶养了自我情绪,健全了自我的人格,懂得了辨别真假、善恶,并具备了评判美与丑的能力。这就为他们在今后的到的行为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创造了条件。

二、崇善:提高德育实效。

教育新政下的素质教育是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体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德育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德育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工作,加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德育规律的同时,善于运用规律,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将德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真正体现德育崇“善”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确立实践的观念。它是德育首要的基本观点。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完善德育的过程,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落实“知、情、行、意”的德育目标。德育的重要环节是增加学生在实践中的道德体验,我们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开展了如扶危救困,资助特困生的爱心奉献活动;由学校组织的向汶川灾区“献爱心”募捐活动;由团支部、学生会组织的“资助特困学生一元捐”活动;组织学生到公路两旁捡垃圾,来响应市政府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组织学生走访敬老院,为老人送温暖活动。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班主任和班干部带领学生代表走访班级个别特困生,进行家访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亲身感悟到人道主义的精神力量,感悟到彼此关爱是每一个人的内在需要的深刻哲理,也是崇善的具体表现,这些活动会深深影响学生的一生,在他人生观、世界观中,确立了善的做人行为准则。对青少年危害”案例等。生动的图片本文来源:文秘11

4http://、直观的影视,进一步让学生懂得了青少年的责任,增强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影响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区的宣传教育、服务活动,通过这些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们获得了课本、课堂及学校以外的各种体验,学生们开拓了视眼,明辨了善恶,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唯真:探寻德育规律。

事物的规律性决定以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其所依懒的客观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德育的内涵作一完整的阐述: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心里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制素质和心里素质的教育。探寻德育的规律,也就是要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评价等方面,找到他们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决定于德育的目标。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它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在构建德育文化建设活动内容体系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德育文化建设内容,循序潜进。以常规管理为例,这是班集体活动的“基础工程”。为此,我校印发了《中学生一日常规》,确立了观念常规、学习常规、行为常规“三大常规体系”。我们的口号是常规养成,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通过“学习-养成-再学习-纠正-巩固”,这样的渐进过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进入初中,很多行为习惯一开始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生活,那么加强了初一良好养成习惯的培养,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德育规范,形成系列。德育内容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养成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辅导教育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的统一体,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始终将爱国主义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高扬主旋“九.一八”、“五.四”

、“六.一”、“国庆”、“一二.九”等重要节日或纪念日举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看好片”、“唱好歌”、“读好书”活动;结合重大事件题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班会、节假日、纪念日、晨会、国旗下讲话;可利用的地点与条件:如橱窗、黑板报、警示牌、过道墙壁、班级日志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逐渐形成德育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3、德育文化建设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全程育人”在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功能的同时,提出了“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主张,即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充分发挥团支部、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在育人中的作用;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通家长咨询热线、建立家长委员会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形成、个性发展的作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如聘请我们当地派出所所长为我校法制副校长,到学校来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授课教育;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同志到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校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等。德育途径的拓展,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它们有主有辅,协调配合,形成了德育的合力。实践证明,在德育文化建设活动中做到对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规划,德育活动的实施,一定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毕业后的学生及家长说:三年来,我们的孩子在校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做人—做真人。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校校风校貌、学生的养成习惯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也被上级部门评为德育特色学校。求美、崇善、唯真是我们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捷径。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三篇:小学德育案例教学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多元化复杂环境下,教育对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思想更加活跃、知识面广,求知欲强,但对事物判断偏激,易走极端;对新生事物好奇,接受力强,但缺欠判断选择能力;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成熟明显滞后于生理成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德育要取得实效,就要找到教育要求与学生需求的内在的最佳结合点,使学校的教育要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

小学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领路人,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反思作为班主任的基本研究行为,其范围包括教育日记、教育叙事、德育案例等,其中德育案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宜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广泛应用。

一、德育案例概述

(一)德育案例定义

案例又被译为个案,实例等,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典型的、有价值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指所选择的事例必须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所谓有价值,就是指事例的内容中隐含着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矛盾冲突和规律性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案例是案例与德育两个概念的综合,是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对工作中,所碰到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所做的反思与总结,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一种手段。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德育案例是一个德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二)德育案例的特征

1、情境性 德育案例是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叙述的是一个由时间、地点、具体人物(一般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的情境,如师生间的对话是在气氛严肃的办公室,还是在嘈杂的教室外过道;是面对面地正襟危坐,还是草地上的促膝谈心,它使班主任或学生在看了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或似曾相识的感觉。

2、问题性

在德育案例过程中,往往包含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或疑难情境,这些问题是很多班主任会时常碰到但又觉得比较难以解决,而且这些问题中可能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不注意挖掘与思考比较难发现而已。

3、典型性

每个班主任在每天的班级管理实践中会碰到太多的问题,但不可能事事都去记载,这就要求在工作反思中所撰写的德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不是信手拈来的,但能够在该问题的解决中给班主任带来深刻的启示与普遍的指导意义。

4、真实性

德育案例展示的是师生间充斥矛盾或有趣味的故事,但德育案例与一般的故事存在的本质区别是故事可以杜撰,但德育案例中所涉及的情境是在处于自然状态下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源自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德育案例的作用

1、学习运用理论

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这种现象有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学习方式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而学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经过书本学习,教师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比如这几年来有关主体论的阐述很多,有的说学生是唯一的主体,有的说学生与教师都是主体,也有的说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到底谁是主体,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理,有时难以理解。如果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作一番分析,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2、总结教改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3、促进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德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专业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案例教学的原则

(一)有一个主题

撰写时首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问题,可以选择最有收获、最具启发性的角度切入。

(二)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德育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了。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

三、德育案例的实践研究

(一)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

反思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大、空”的现象,体现不出德育工作的层次和梯度性,在工作中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德育工作者仿佛是消防队员,力也出了,劲也使了,但有时却做无用功。

结合目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目前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将德育案例研究作为整个工作的突破口,每位班主任都要积累属于自己的案例研究材料库,从教育实践出发,从研究班级的具体的德育案例入手,抓实实在在的东西,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进行分析,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以便于推广。下面是一位班主任撰写的德育案例《宽容是一朵常开的花》:

班上有一个叫王帅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同学交谈,上课时常走神,课后常常一人独坐着发呆。我先找他谈话,希望能够找出事情的原因和解决的突破口,但他总是言辞闪烁,不愿说出事情原委。

我改变策略,马上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从侧面了解事情的原委,通过交谈发现,他已经整整半个月没和父母亲讲话了,他有任何要求都通过传纸条来表达。经过调查,事情是这样的,那天疲惫的父亲下班回家后,看见儿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看的《阿衰》,顿时火冒三丈,一气之下将他从同学那儿借来的漫画书撕了个粉碎。这下王帅象一头发怒的小牛,认为父亲毫无修养,简直与强盗一般蛮不讲理;而父母这方却也满腹牢骚,认为儿子愧对自己满手的老茧和殷殷的期盼。

为了解决双方的矛盾,我先从王帅这边入手。我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只是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请他帮我完成一个任务。任务很简单:第二天带一只生鸡蛋到学校,并将它完整的保存一天。连续三天,如果任务完成,还有意外惊喜等着你。王帅对于这样一个轻而易举的事很不屑,朝我撇撇嘴就走了。

然而事情并非他想的那么简单。第一天,王帅随随便便地将鸡蛋放进口袋里就去挤公交了,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吸取教训,一路上将鸡蛋捧在手心里,鸡蛋终于安全到达了学校。可是前排同学午睡醒来后残忍的将他的希望打破了。最后一天了,他一大早就两手空空的跑进办公室,笑着对我说:“老师,虽然您布置的任务我没完成,但昨晚我想了半宿,我想我现在已经懂得您的苦心了。我以后一定会尊重、孝敬父母,遇到事情多想想他们的感受……”

看着孩子一脸真诚,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事后,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将这个小插曲告诉他们,他们惊讶的一直说“怎么可能,你怎么可能做到的,他可是头倔驴呀…”此后,一家子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今天教师对学生广泛的宽容,并不是对学生的行为放任自流,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宽而有方,宽而有爱,宽而有度,宽而有望,定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每学期,我校都举办“德育一例”沙龙,教师们畅所欲言、七嘴八舌,交流了想法,开拓了思路,全校的班主任每人研究一个案例,一学期下来,数量就非常客观。诸如学风的问题、班级小群体的问题、高年级男女同学交往的问题、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上网的问题、诚实守信问题等,内容涉及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班主任的研究范围之中。所发现和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是紧紧地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相联系。德育工作有了针对性,“教育之水”就能流入学生的心田。德育工作的生命力,就应该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不断发现和解决过程之中。

(二)推动育人的全面性

从告别幼儿园到升入初中,在六年学习生活中,小学生要经历从

五、六岁到十

一、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不仅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而且会在德、智、体、美、老等方面出现不平衡与不和谐,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任务。

班主任所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有积极主动性的个体,而班级又是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因此,每一位学生、每一个集体,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经常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就在于此。

在班主任的案例研究中,出现了这样一些研究课题:班主任工作中严与爱的艺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生逆反心理及处理策略、关注学困生、心与心的交流、面对网络世界我们该怎么做、高年级学生青春期教育、学会关心他人、我当一天小老师等等。当一个个不同的案例题目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被班主任开辟出来的一块块德育阵地,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班主任面对的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育人,如何突出育人的“全体性”、“全面性”,摆在了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面前。学生在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结构所出现的失衡之处,也正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问题。这样做,工作便到位了。

(三)增强德育工作科学性

德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都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科学性和创新性应该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所研究的案例都是在学生群体或者个体身上所凸显出来的真实鲜活的事例,并且带有强烈的情景性特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站在时代性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进行德育案例研究,能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更能够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特别之处。因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在学生的成长中发现的、生成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时候,就研究了大量的案例,他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实际上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重视案例研究,是美国学校的优良传统,哈佛大学也有自己的案例库。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和李镇西,都是研究案例的“高手”,他们的一些观点就是建立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的。

试想一下,全校三四十个班级,班主任们在研究过程中既有自己的案例研究子课题,又能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记录、整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研究的过程。在研究案例的时候,既体现出了“解剖麻雀”的效果,又能在工作中总结出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代校园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面对着周围家境优越的城市里的孩子,常常感到自卑。他们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梦想,但不知道向谁倾诉。告诉给同学,担心得到的是鄙夷;告诉老师,担心得到的是呵斥。因而,他们可能将自己的心里话埋藏在心里,长此以往,他们的性格可能无法会有某些缺陷。

一位班主任在面对本班实际问题时,确立了“关注留守儿童”的研究话题,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下面是她撰写的德育案例《拉钩的承诺》。

上课的铃声响起,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和学生做积累成语练习。很多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要回答问题,我无意中发现教室的角落里有一只小手悄悄举了起来,刚好高过桌子,我的目光移过去,那只小手又迅速放下了。是她,那个文静似水的小女孩晴晴。在我的印象中,她课上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课后也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我习惯了她的沉默。可是最近,她为什么总是悄悄地举手,又悄悄地把手放下?带着疑惑,我的目光停留在她的脸上,她立刻把头深深地低了下去,两只手不停地搓着,那神情仿佛在说:“老师,你千万别让我出丑。”

中午,我和晴晴在图书馆门口不期而遇,她要转身离开,随后又停住,脸红红的,头低得更厉害,额头的刘海遮住了脸。我走上前,把她的头发轻轻往后拢了拢,她猛地抬起头,说了一句:“张老师,我想喊你一声„姐姐‟。”我惊讶得张大嘴巴,随后笑了起来。她眨眨眼睛,郑重地说:“老师,我有很多话要向你说,你愿意倾听并帮我保守秘密吗?”我愉快地答应下来。她从衣袋中掏出一封信递给我,神秘兮兮地说了一声“byebye”,然后就跑开了。

走在路上,我拆开这封信,认真地看起来。晴晴写道:“爸妈都外出打工,很少有时间照顾我,我从小就是内向敏感的孩子。我对一切充满了怯意,特别是面对家境优越的同学,更是感到自卑。让我感到温暖的是,每天都能看到张老师的微笑,她和我之间没有距离,她就是一位大姐姐。我希望有一天,能亲口叫她一声姐姐……”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充满了浓浓的暖意,这个春天似乎多了几许色彩。

放学后,我把晴晴请到办公室,许诺做她学习上的老师、生活中的姐姐,并与她约定一个“小秘密”:“对问题有把握时,就举左手,张老师一定叫你回答;对问题把握不大时,就举右手,张老师就不请你回答,但是其他同学看到的是,你每次都积极思考。蝴蝶飞得不高,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美丽。”“我们拉勾勾好不好?”她撅起小嘴问道。“拉勾就拉勾!”“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我们都大笑起来。

此后的课堂上,晴晴总是频频举手,每次的答案都近乎完美,引来同学们艳羡的目光。渐渐地,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也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了,同学们都说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只有我和她知道这其中的秘密,但我会为她保守,因为我们之间有一个拉勾的承诺。

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都是一道不可复印的风景,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他们,懂得他们的真正需要,给他们创造可以发挥自己兴趣和特长的机会,比如一句和蔼的话、轻轻抚摸他的额头、对他说一句“你真的很棒,老师相信你!”其次,教师还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切实的帮助,比如让他担任一次小干部、让他主持一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学会欣赏、善于欣赏,就能领略到教育的独特魅力。

(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生命力。过去,我们经常评价德育工作是“雷声大,雨点小”,“虚的多,实的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突破口”。

我校班主任所研究的案例,都是在班级实践中生成出的现实问题,带有实际性和紧迫性,在班主任工作中,抓住了典型性的案例,等于抓住了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是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之上,所解决的问题都带有实效性。

在案例研究中发现,班级小干部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班级小干部只使用不指导、不培养,有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找不到感觉,只喜欢打小报告,不会团结同学,不能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我们抓住这个中心案例,召开一次“班干部的培养与使用”德育案例研讨会,全体班主任都对这个带有共性特征的话题进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畅所欲言,共思共议,结合班级干部的实际情况献计献策,等于召开了一次“专家会诊会”。

在班级管理中,有班主任对学校实行的“量化积分管理”颇有微词,认为这种管理方式,并不适用于小学生。学校及时召开“班级量化管理利弊谈”的案例研讨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进行思维大碰撞,学校及时调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德育管理水平。

小学德育工作是个永恒的话题,在班主任的德育案例研究中,我们尝到了甜头。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克服传统心向和定势的影响,在带有情景性的德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和教育实践的结合点,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在实践中去找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问题,这样的德育科研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这样的德育,才时时是新的,处处是活的。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德育环境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中小学德育环境的建设

孙治杭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经济相对落后,办学条件比较简陋,文化教育设施比较薄弱。如何优化农村中小学的德育环境,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就显得特别迫切与重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思想无不受生存环境影响。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包括家庭、社会环境)是一部立体、多彩的教科书,它对青少年学生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重要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项工作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法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做。”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德育的主阵地,但如没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配合、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会孤掌难鸣、事倍功半。试想:如果一个经常在校聆听老师关于赌博有害教育的学生,回到家里却每天看到父母们在搓麻将,赌钞票,那么他(她)的心灵将会有何刺激、影响?学校的德育将会有何效果?所谓“5+2=0”(即学生在校五天教育与在家二天社会影响相抵为零),并非耸人视听,确有其嫌。

近年来,我们德育线上的领导和老师针对我们山区面广,农村地大,经济相对滞后,教育基础薄弱,文化素质较差的实际,想方设法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法与措施,千方百计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懈努力,从落后中奋起,从困难中争先,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使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崭新局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就如何优化农村中小学德育环境问题略谈浅见,以抛砖引玉,共同为搞好我县学校德育工作尽微薄之力。

一、加强政府监督,是优化学校德育环境的有力保障

1、确立政府责任机制。要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把优化学校德育环境作为一项政府责任来抓。要与每所学校签订安全教育、综合治理责任书,党委、政府、人大等领导要分别挂钩联系学校,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发

1现问题,及时帮助学校采取措施。还应聘请公、检、法、司部门领导、专家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安全辅导员,充实、壮大学校德育力量。

2、开展校园周边治理。“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组织公安、工商、文化、土地、规划、城管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集中统一整治,例如学校所在往往人气比较旺,好多不法商贩往往把她作为摇钱生财的好地方。而其货物的质量、价格往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无疑对年轻幼稚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造成伤害。因此,必须以乡镇牵头查封饮食、商店、网吧、游戏室等及取缔无证摊贩,缴毁黄色书刊等,对个别屡教不改的进行强制执行和处罚。政府的重视和参与,为优化、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扫除学校障碍,为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实行德育工作考核评估。学校德育工作是否真正重视?绩效如何?只有建立必要的考核评估机制,督促后进,激励先进,才能使这项工作循序渐进,层层推进。乡镇政府、学校都要制订学校安全与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估方案及措施,并经常总结、交流,相互参观学习,做到有制度、有措施、有检查、有督促、有评估、有表彰,使学校德育环境不断创新,不断优化,使德育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档次。

二、建设校园文化,是优化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基础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是课堂教学之外能给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隐性课程”。因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蚀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氛围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在注重“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的原则基础上,大力构筑“花园、学园、乐园”式的校园文化格局,努力做到“让校园绿化,让建筑生辉,让墙壁说话”,使学校的每一寸土、每一块地都成为育人的摇篮。

1、规范校园文化要求。不管校园或大或小,不管校舍或新或旧,凡有空地,一律要绿化,种花植树;凡走廊、教室墙壁,尽量要挂名人画像、《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校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凡教师办公场所,一律要挂《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职责》;所有学校,一律要竖旗杆、挂国旗、有校牌、有宣传栏,建立

学生广播站;凡学校有党支部的要有党员活动室,有团委的要有团员活动室,所有小学力争因陋就简建立少先队活动室、少先队鼓号队;每所学校要建立课外兴趣小组,每年要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每所学校要有醒目的校训,每个班级要布置美观的班容……这样,就能使每座校园的自然景色美与人工布置美巧妙结合,为学生创造优雅的活动空间,舒适的学习环境。

2、发展校园文化特色。因各校师资力量不同,校园环境不同,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各校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有的学校音乐师资力量强的,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业余合唱团、舞蹈队等,课余时间,舞姿婆娑,歌声不断。有的学校美术师资力量强的,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书法组、国画社等,走廊、墙壁处处悬挂学生优秀作品,供大家欣赏、学习,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使中小学校校园文化活跃,氛围浓烈。

3、加强校园文化投入。学校确定每年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和项目,舍得花钱,舍得投入。同时,要经常宣传,克服少数教师认为学校有钱多分些福利的片面思想,帮助师生员工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学校品位的重要性,让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定比例搞校园文化建设。

三、丰富德育活动,是优化学校德育环境的有效载体

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要寓教于乐,寓教于动,效果最佳,避免枯燥无味的单纯说教。活动内容要系列化,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活动管理要制度化。

1、活动内容系列化。德育活动不能随意性强,即兴发作,蜻蜓点水,要根据学校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做到活动内容有选择、有设计,既考虑相互交叉性,又注意相对独立性,既有时事性,又有长效性,其中像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这四大块内容,各校每年常抓不懈。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结合“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和重大国家时事以及思品、政治课等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主要结合课文的历史名人及传统典故等进行。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内容主要由镇级制订评估考核方案,然后通过镇评校、校评班、班评个人的三级考评活动进行。通过三级检查督促、层层深化,不断推动学生日常行为的良好规范和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聘请交警、司法、公安同志来校作法制

教育讲座,观看法制宣传电影,参观法制专题展览和当一日小交警等活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达到校园普法目的。

2、活动形式多样化。一是说教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如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后,就让学生戴上小黄帽,当上小交警,上街宣传协助维护交通秩序。又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后,印制禁毒传单和资料,让学生带回家,到村、居、家庭开展宣传教育等。通过老师教育学生,学生又去教育别人这种活动,使学生体会更深,教育效果更佳。二是德育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德育好应该带动其他方面好,德育活动应该与其他活动相结合。像每年开展“十佳中学生”、“十佳小学生”、“十佳好孩子”评选活动,不但镇级要评“十佳”,校级要评“十佳”,班级也要评“十佳”,同时规定“十佳”学生又必须是每级评出的“十佳歌唱家”、“十佳舞蹈家”、“十佳演讲家”、“十佳运动员”、“十佳书法家”、“十佳小棋手”、“十佳小作家”、“十佳小画家”之一。三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如每年在请老红军、老革命到学校作革命传统教育。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中,既有宣传教育,又可带学生深入其它学校,和贫困学生结对,捐钱捐物献爱心,假期把结对对象接回学校共同举行夏令营活动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净化、磨练、熏陶、升华。

3、活动管理制度化。要使德育活动经常搞,必须要有制度保证,避免随意性,使之常抓不懈出成果。每年可固定举行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以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学生的思想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锻炼培养,同时促进了学校的学风、校风改善,推进了全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四、依靠社区配合,是优化学校德育环境的必要条件

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以不同形式占据着学生的生活,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德育环境,只有三者互相配合、紧密衔接,才能增强学生德育的效能。

1、家、校沟通抓德育。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极其细微的艰巨工程。”每个家庭虽不都想“望子成龙”,但都希望子女成才。尽管家长的素质有不同性、家庭的背景有多样性,但家长都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成员对学生的身教、言教相当重要。学校应该通过家长

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不但向家长介绍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同时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当前有关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向广大家长传授教育学、心理学及法制、法制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提高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如组织家长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使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要求,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同时也可组织家长到学校参观、参与学校和班级举办的艺术节、运动会、知识竞赛等,家校沟通,感情融洽,共同实践,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

2、村、居共管促德育。学校所属学区范围内的村委会、居委会和学校距离近,与学生、与学生家庭关联多。经常保持与村、居的沟通联系,齐抓共管,对促进学生德育工作很有必要。如一,建立和村、居每月一次的联系日制度。联系日这天,学校、村居相互交流德育及学生表现情况,共同商讨对策。请村、居委员会利用有关会议及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宣传关心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意义、方法、先进经验等。二是和村、居一起举办联谊活动。如雏鹰假日文明活动,组织学生上街打扫卫生,维护交通秩序,为五保孤寡老人送温暖等。以及让学生发挥自己特长,编写村、居新人新事,为村、居文化宣传栏设计编排展览,使学生从中受到锻炼。三是请村、居协助,监督学生在社会上言行表现。如发现“网吧”有未成年人进入,发现有黄色书摊摆街头诱惑青少年,村、居干部就及时报告学校、有关部门,及时共同予以教育、查封、打击。

3、社团支持助德育。共青团、妇联、少年宫、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组织有各自的宣传、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学校要与之长期保持联络,争取他们的参与、支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学校是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现在和今后

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②。学校德育工作固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方法、途径、内容,但并不像其他学

科知识学习或专业技能培训那样对环境的依托可有可无,没有环境配合的学校德育将举步维艰,没有良好环境的学校德育将收效甚微。

实践中我们也深深感觉到,农村中小学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与分管德育领导的能力水平、创新思路、工作热情有很大关系,与加大农村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文化中心等社区德育阵地建设也有重要关系。所以,如何选拔、培养胜任的学校德育专门领导和督促各级政府加大农村文化设施投资建设也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五篇:我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淮安市袁集乡初级中学 张家兵

在全国中小学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奔向大自然,沐浴在阳光下,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通过投身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掌握日常锻炼的技能,培养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以此为契机,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本文结合我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清况,谈几点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思考:

一、我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具体做法 1.制定活动的方案

实施阳光体育运动首先要有活动方案,只有精心设计方案,才能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阳光体育活动方案的开发小组,由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组成。首先学习相关文件,达成共识。其次是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通过参观,向兄弟学校学习。获取直接经验,通过网络,学习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先进做法,获取间接的经验。最后是找准开发的切入点。我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设计开发了跳绳、踢毽、抖空竹、跳皮筋、打篮球、轮滑队、蜈蚣走等30几个活动项目,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强化活动的管理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出谋划策,这样才会行之有效。

(1)强化时间保障。时间保障是阳光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很多学校因为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削减活动的时间,使活动开展虎头蛇尾,流于形式。为此,我校通过以下措施强化时间保障:一是强化巡视督查,由学校领导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二是在师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获取一线活动资料;三是将实际的开展情况纳入量化考核,杜绝将活动流于形式或者“放羊”式现象的发生。 (2)强化活动项目管理。阳光体育运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活动项目的选择和过程的设计至关重要。对于活动项目的选择,我校通过以下两个措施:首先由体育教研组共同研发,结合群体智慧,拿出各班活动项目,报学校行政会研究;二是由各班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班级的活动项目,这样就自然杜绝了活动项目选择过程中的盲目与随意。 (3)强化活动安全管理。保证活动的安全是首要任务。为此我校采取了两项措施,实行“双保险”:首先是将每项活动的安全事项、自我防护等,以班会、体育课等方式告知学生,让学生了然于心;二是强化安全责任追究,将班主任、体育教师,蹲点领导臵干到活动中,从而强化了对活动过程的安全管理与监控。

3.保持活动的创新

在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我校及时对活动中的信息进行了收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与建议,并进一步完善、改正不足,不断修改,不断调整,从而切实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活动质量的目的。

一是根据实际,精心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不断充实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如贴膏药、砸蚕豆、滚铁环、斗鸡、跳房子等。学生对这些自己熟悉而又喜欢的活动尤其热衷,参与的积

极性自然也就高涨。

二是我校经常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个人的创新潜能,从而不断开发出更好、更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从而不断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如对已有的项目进行创新,仅跳绳一项就有单人跳、多人跳、反向跳、螺旋跳等。同时,有的活动,比如跳皮筋,则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结合自身特长自主创编。

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所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非常显著。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1.学生行为习惯变化大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现在在走廊上巡课,各班纪律明显好于过去,学生逃学的、进网吧的几乎为零,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显著下降。

2.师生精神面貌变化大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学生得到锻炼,教师也同时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学生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学生上课精力集中了,教学效果也好了,师生关系也更融洽了。

3.校园充满生机、活力

现在一到大课间活动,教室里再也看不到一个学生,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全校师生一致认为,这种大课间活动形式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也成为了我校的一大亮点。

三、对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1.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操作中,对组织管理有较高的要求,怎样做到管理既“有序、有度”,又“有趣、有效”,是一个有待继续探索的问题。

2.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项目、评价体系,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形成系统性的实践教材,从而为今后的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3.阳光体育运动是全校性的活动类体育课,它的活动主要内容来源于体育课程,是体育课所学技术技能的延续与应用,但它的现代思想性、教育性、管理和组织形式等与体育课相比具有独到之处,是现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其意义深远,值得每一位管理者、教师深沉的思考与探究。 当然,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引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拥抱阳光,投身大自然,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不断拓展,挖掘体育活动本身的内涵,发挥体育运动的魅力,从而真正让体育深入人心,使体育运动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抓手。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