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导入论文
课堂导入是正式课堂教学的前奏, 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此环节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堂课的教学质量。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 要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导入。
一、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一) 目的性原则
课堂导入, 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 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课堂导入的内容与本课内容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教师要善于以旧拓新, 为进入到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 启发性原则
导入要有利于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动机、启迪学生智慧。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实验为依托, 引入新知识、新概念。设问于讲述要求能做到激其情, 引其疑、发人深思。
(三) 趣味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烈的学习愿望,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1】。所以, 课堂导入必须具有趣味性, 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学生自然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四) 简洁性原则
课堂导入虽然很重要, 但是它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作铺垫, 不能冲淡中心内容。现代教育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课堂思维活动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如图所示
在开始课堂教学10分钟内思维是逐渐集中的, 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随后活动水平逐渐下降。所以根据这个规律应力求较快的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增强输入信息的强度, 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所以, 课堂设计一定要简洁、短小精悍, 一般导入时间为3-5分钟。力求做到“简约不简单”。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影响后面的教学内容。如果导入时间过短, 又会使课堂导入显得苍白无力,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二、课堂导入的类型
(一) 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如在讲氧气的化学性质时, 老师可先让学生到讲台上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得演示小实验。学生们会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学生会感到很好奇, 带火星的木条为什么会重新燃烧起来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氧气还有哪些性质呢?在好奇中自然地去完成后面的教学内容。
(二) 故事导入法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 在化学的发现时和科学史上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教师可收集一些趣味性强的典故。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 避免平铺直叙的弊端。比如老师在讲白磷的时候, 可引入神秘的鬼火故事, 夏天的夜晚在墓地常会出现一种青绿色的火焰, 一闪一闪、忽隐忽现, 十分诡异。很多人都会毛骨悚然, 赶紧逃跑, 谁知那火光还会跟着人, 你跑它也跑。古人认为是鬼魂在作怪, 其实是人的是死尸腐烂后生成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 此气体冒出地面, 遇到空气后会自发的燃烧起来, 但这种火非常小, 发出青绿色的冷光, 有风时还可随风飘荡。
(三) 多媒体导入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信息图文并茂、声象并举、能动会变, 形象直观的特点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原本枯燥的化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讲原子的结构时, 教师通过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 造成大量的平民和军人死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 既开阔了视野, 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 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 问题式导入法
引发认知冲突是促使学生实现知识建构的动力。认知冲突产生的方式是“问题”, 问题是有意义学习情境的重要特征之一【2】。教师要从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出发,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精心设计问题导入, 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 引发学生思考, 激起学生兴趣, 产生学习动机,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做铺垫, 所提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时, 教师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看不见, 摸不着, 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宝贵到处都到有, 动物植物离不了。通过此谜语引入新课。
(五) 复习导入法
在导入阶段, 老师应采用适当手段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 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复习法导入新课, 能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 又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 又很自然地入了新课。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动环节, 教师导入水平的高低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环节。结合化学本身的特点, 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 分别从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和课程导入的类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导入,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五) 》第12页。
[2] 杨玉琴, 王祖浩, 化学教育, 2014, 35 (9)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