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身边的经济学现象
第一篇:分析身边的经济学现象
团购升温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提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团购升温现象,一方面,通过引入价格歧视模型说明价格低廉从根本上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又引入信息不对称模型将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和团购进行对比分析团购的优势所在,从而得出团购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一引言
今年以来,发源美国的“Groupon模式”以其清晰、简单、直接的商业模式,在国内仅仅几个月时间,已遍地开花。作为新兴的电子商务尤其是网购服务行业的一分支,网络团购开始变得炙手可热。为什么人们如此热衷于团购?它和传统的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 B2C(BUSINESS TO CONSUMER), C2C(CONSUMER TO CONSUMER)相比有什么优势与不足?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够使消费者在面对网络优惠轰炸时能够更为理性的消费。
二 背景
1定义:网络团购,国际通称B2T(BUSINESS TO TEAM),指一定数量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渠道组织成团,以折扣购买同一种商品。是继B2B,B2C,C2C后的又一电子商务模式。这种崭新电子商务模式的始创者是美国的Groupon,其营运模式是每日推出一件商品(deal of the day),如果通过网上认购这件商品的用户达到指定数量,全部人就可以用特定的折扣价格购买这件商品,否则交易就告吹。
2.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中国网购用户的规模已经突破1.3亿人,预计未来几年,这一规模将持续上升。
3.截止到2010年6月底,国内团购数量飙升到485家,而且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预计到2010年底,数量有望达到880家。
三 价格歧视
为什么团购的价格会如此的低廉,难道商家不会亏损吗?它是通过什么方式盈利的呢?
MODEL1假设商家可以自己制定团购商品的价格,并且具有下降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若索取一个单一价格,则它是P1,而产量是Q1;现在根据购买又定了两个价格,根据Q2定价为P2,根据Q3定价为P3。
(当需求量大于单一定价时的数量Q1时,价格就会下降,从而低于P1;当需求量小于Q1时,这时价格就会上升,高于P1。)
? 二级价格歧视指通过对相同货物或服务的不同消费量索取不同的价格来实施。虽然价格普遍下降了,但是通过扩大产量和实现较大的规模经济,更低的单位成本仍能增加商家的利润。团购的特别之处是购买量的庞大并不是来自单一消费者,而是成百上千人的组合。商家正是预知了十分优惠的价格定会吸引一大批顾客而这种价格只有在人数超过一定程度上时才会有可观的收益,才会实施这种策略。
? 而且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为服务行业没有物流和仓储费用,这就使MC曲线下降到较低的程度,使价格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例如电影院MC就近乎为零。
? 低价格的优势:
(1)吸引客户,尤其是吸引竞争对手的客户
(2)带来回头客,因为团购服务的特点是顾客范围有一定的局限,例如某一饭店推出团购套餐,光顾的肯定是距离那个饭店较近的人们,因为假设人们是理性的,不会为了省几块的饭钱反而把钱多花销在交通上。这样当那些从未去过该饭店的人们在体验过确实很好的服务后,就会因为它的方便成为回头客。
(3)二次消费 消费者因为价格低廉的原因消费服务后,往往由于心理因素不好意思只花一点钱就去饭店大吃一顿,总会不得已再买一些额外的东西,即使是大部分人在团购商品之外没有多花费,但只要有那么一些人,就对商家形成额外的收益。
(4)使消费者切实得到一定的优惠,享受较大折扣。
四 信息不对称市场 ——“柠檬市场”
团购信息对称性增强—与传统的B2C,C2C比较,团购中相对改变传统消费行为中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消费者弱势的地位,可以参考团购组织者和其他消费者对产品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购买服务中占主动地位。
相反地,传统电子商务模式中就存在着严重信息不对称现象
1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称次品市场,也称阿克洛夫模型。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2 MODEL2
假设在C2C(consumer to consumer)—由出售商品的个人在网上发布消息,买家与卖家讨价还价,最终成交的模式中,以淘宝网为例,某种化妆品试用装(含量较少)存在两个种类—正品和高仿品,再假设卖方知道它的质量而买方不知道(买方只有在试用过后才会发现质量的差异),假设买方在买之前想象仿品和正品的可能性各为50%,因此在购买时会把所有的化妆品都看作是“中等”质量的,需求量就会是DM低于DH而高于DL。同理仿制品需求量会变为DM高于DL,最终的结果是售出的化妆品试用装中高于1/2的比例都是仿制品,当消费者明白这一现象时,需求曲线进一步移动,都是DLM。这一移动会持续直到高仿卖完,这当然是极端的情况,事实不会发生这一情况。
目前C2C市场还是被淘宝所垄断
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 如果是真正卖正品的商家,会因为价格较高并且消费者的信心不足导致销量下降,这样就会鼓励他卖高仿品。
(2) 由于是化妆品试用装,含量很少,价钱相对较便宜,虽然可以退货,但网络退货是一件相对麻烦和有成本风险的事情,我们假设人们即使买到高仿也会因为嫌麻烦而且还得承担运费而放弃退货。这样就进一步激励了销售高仿的人们。
高质量产品的销售者如果仍然不放弃继续卖正品化妆品,商家的信誉度评价就会上升;然而低质量的卖家担心真实的评价会影响销售量,就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阻止消费者的差评,这样,唯一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市场信号的途径也失效了,即没有购买过的人仍无法辨别质量(也许你认为通过价格范围来辨别,但别忘了,高仿的价格也可以和正品一样高,并不只有价格较低的才是低质量)
五 团购的弊端
1.参与团购往往需要先直接付款,而且还有试用期限的限制,万一过了期限而没有兑现商品就只能过期作废,有些电影院 酒店 高尔夫球场如果因人多预定不上的话,一拖再拖,就过期了。而有些团购网站不能退款也不能更改消费时间。
2.由于团购网站给商家带来集中式爆发的用户量超过店面的实际服务承载量,会直接导致服务品质的下降, 更使原提供服务大为缩水。
3.对于团购的产品大多数都是一些使用周期较长的商品,国内团购吸引的顾客大多是为了便宜,回头客少,这和商家初衷不符,能否长期坚持是个问题。
4.目前国内团购网站稳定性不够,有些消费者在同意参加团购活动后,容易改变心意退出活动,导致交易时间延长,成功率偏低
5.虚报团购人数已成为一些不规范团购网站吸引用户的“惯例”。动辄标出成千上万人同时订购一个服务,不仅为了故意在数据上制造虚高,还为了夸大自身的广告效应。
6团购企业为了达成理想的效果,故意发布不明细信息,或者带附加条件,致使用户至商户消费出现众多额外条件限制,变相收费,以弥补差价。
六 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建议
1交易时最好选择网站提供第三支付平台并且留意一方的信用及好评
2在交易前多与卖家进行沟通,谈好三包,并弄清楚出现问题时如何赔付,保留网上聊天记录
3在网上购物也要索要发票
4不要过分贪图便宜,售价过低则很可能是假货,例如一般来说商场名牌化妆品的利润空间为15%。
5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出台法律法规规范化网络市场,使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合法性增强,从而提高消费者的信心。
七 结论:
通过引入价格歧视模型,我们得出由于消费量庞大,并且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记使得商家能够采取二级价格歧视的方法保证相对低廉的价格;其次引入信息不对称中的柠檬市场,可以看出传统电子商务模式有劣等品驱逐优等品的趋势,这就进一步令没有这一缺陷的团购模式增添了几分优势,由于这两个原因才使得团购现象急剧升温。但同时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也分析了团购的劣势,帮助消费者理性地进行网上消费。
附录
(一) 文中名词解释
1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即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络等电子信息网络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以实现整个商务过程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2B2B(BUSINESS TO BUSINESS):指这样一种互联网企业以提供互联网展示推广平台的方式,为跨行业的各类企业的国际、国内贸易和及时沟通提供便利,同时也在线下为企业提供市场推广业务,特别是在交易会等场合的市场推广活动,是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3B2C(BUSINESS TO CONSUMER):是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INTERNET开展在线交易活动。
4C2C:消费者对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特点是大众化交易。
5第三方支付: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第二篇: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姓名:刘旭
班级:信管094
学号:200904034415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
摘要: 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 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
泡沫的内在基础。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
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从长期
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 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 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 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 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 工具了。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虽然在全国范 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 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本 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 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 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 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 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 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 和房屋价格高涨, 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 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 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 资源基础是土地, 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 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 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 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 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 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 场易产生价格泡沫的诱发条件。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房地产 泡沫事件,其中典型的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 地产泡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海南、北海相继发生的房地产 泡沫。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 态。
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
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第一,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物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 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
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住房面积增加
的同时,也对住房的质量、结构、装修、安全以及居住环境和 配套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不断追求高品质住房 的需求必定会诱导出相应的住房供给。由于住房品质提高, 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第三,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潜在的购房 意愿转化为现实的住房购买力往往只需要较少的当前收入。 也就是说,住房市场的有效需求并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 平,在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支持下,大约有七成购房款使用 的是人们未来的收入,有三成购房款使用的是家庭过去积累 的收入或资产。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 大。
第四,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住 房是资产,购买住房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 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因此,住房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 特别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资产缩水,实物资产增值,人 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 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 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 房价格上升。
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一是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 束大。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 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 贷政策、资金总量、融资渠道和成本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 设需要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 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 约束条件。
二是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从长期来看, 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 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 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处于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便利地区或具有某种独特环境条件 的地区(如靠近海滩、公园、学校等),土地稀缺程度加剧,地 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
三是住房供给受建设周期制约。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 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 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 变化。与住房供给的滞后性相比,住房需求却容易受收入、人 口、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由此导致住房市场的 供求关系极不稳定,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 供过于求的状态。
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 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 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 的内在基础。
三、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
根据经济学原理,多数商品遵循供求定理,即在其他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而供给 量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相应减 少。也就说,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 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 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 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 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因此,对于真实的房地产需求来说,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但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不仅有真实的居住需求,而且 有出于追求增值收益的投资需求两类, 这两类需求很难区 分。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属性,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投资品 看待,购买房地产的目的除了追求其使用价值,还有追求投 资收益的成份,这种投资收益与房价上涨预期密切相关。因 此,现实的房地产市场很多时候并不遵循供求定理。与股票 等虚拟资产的市场需求规律类似,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与 房价和房价的上涨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当房价上升时需求 量会随之增加,而当房价下降时需求量反而随之减少。这是 因为,高速上涨的房价会强化人们对于房价会进一步上涨的 预期,此时将住房作为投资品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而真实居 住需求的减少被投资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所抵消,总需求是增 加的。相反,当某种外部因素的冲击导致房价上涨速度下降 甚至房价绝对下跌时,住房的投资需求会迅速减少甚至变为 负值,也就是说,房价下跌使得一部分出于投资目的而购买 的住房变为市场供给,这种情况无疑会加速房价的进一步下 跌。
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
弹性的差异。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 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 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当价格变 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 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 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 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表 现在供求关系上,就是需求曲线较为平缓而供给曲线近乎垂 直。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 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 地产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在供求均衡图上,就是 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短期内,由于住房供给难以随 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交易 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 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
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 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 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 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 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 如:可以将城市住宅区向郊外拓展,可以建造更多高层住宅, 也可以增加住宅楼的密度。这样,供给的增加无疑能够抑制 房价上涨,因此,从长期来看,房价不可能始终上涨。在这个 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 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 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 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 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这就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 制。
对上述过程,可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
论做出更具体的解释。如图所示,短期内住宅供给弹性极小, 供给曲线斜率很大,几乎呈现出垂直状态,而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曲线较为平缓。由于涨价预期、收入增加、城市化、房改 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房价上涨,涨价预期导 致投资需求剧增,需求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房价暴涨。 在收入效应作用下, 房价上涨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下
降,真实需求减少,房价上涨的动力有所减弱。更重要的是, 从长期来看住宅供给是富有弹性的,高房价必将引起供给增 加,而供给的增加会使得人们的涨价预期减弱。此时,如果出 现利率上涨、土地供给放松等因素,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 上涨的预期可能会彻底消失,这样,住房的投资性购买需求 就会锐减,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泡 沫破裂。
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 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 价下降。
四、结论
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价格机
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弹性理论、供求原 理等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予以解释。可以说,房地产泡 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典型形式。但是,其结果又会 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市场失灵。 由于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
比,该领域更易于出现市场失灵。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失灵,从 微观经济视角来看, 主要体现为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 失、外部性导致保障性住宅供给不足而高档住宅供给过剩、 投机盛行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等; 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则 体现为由于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行业发展大起大落和宏观 经济波动,从而浪费经济资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这些市场 失灵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更需要政府干预。但政 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甚至比市场 失灵更可怕。因此,如何在房地产领域既克服市场失灵又防 范政府失灵,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第三篇: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本文来源于:http://
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分析存在多维的视角,本文从探讨这一问题的成因出发,通过对劳务市场供求状况和市场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力图给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关键词:拖欠,农民工工资,博弈分析
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个包括政府、企业、农民工及其他利益团体间多方博弈的过程,在这个多方博弈过程中,谈判地位的不对等使农民丧失了最基本的话语权。农民工工会组织的缺失和维权渠道的不畅通,加上政府的寻租及不作为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动结合,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几乎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从经济学角度给出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力图探讨解决之道。
一、雇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并不完全,但劳动力市场由供求力量支配的本质是一样的,因此,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理论仍可以成为本文分析的一个良好逻辑起点。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一个竞争性、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选择劳动量的原则是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因此,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即是其边际产量值曲线。企业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主要受产品价格、技术变革和其他要素供给的影响。劳动的供给曲线反映的是工人如何根据机会成本的变动作出劳动)闲暇权衡取舍的决策,其变动主要受嗜好的变动、可供选择的机会改变、移民等的影响。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的调整使劳动的供求趋于平衡,从而形成市场出清条件下的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
在我国农民工劳务市场,作为劳动需求方的劳务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因此我们假设劳动需求曲线等于边际产量值曲线。但是,作为劳动供给方的农民工却与西方经济学假设的劳动供给主体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劳动供给弹性不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巨大,劳动供给基本是无限弹性的。据资料测算,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城乡劳动力的73%,全国农村沉淀着大约1.5亿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民处在季节性息工状态之中。其次,影响我国劳动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与国外不同。农民工进城务工考虑最多的往往不是嗜好和机会的改变,而是面临生存压力所作出的一种无奈选择。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建构出农民工劳务市场模型
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博弈分析在进行具体的分析前,我们做如下假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形式有多种,本文只分析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农民工、包工头及政府都是理性的,包工头与农民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追求公民利益最大化;制造商共付给包工头与农民工16元。
(一)包工头与农民工及包工头与政府的博弈
1.包工头与农民工间的一次博弈。根据假定构造分配矩阵(见图4),包工头有发工资和不发工
资两种策略,农民工有追要工资与不追要工资两种策略。在象限一中,农民工追要工资并且包工头发工资,扣除一定损失后,二者收益向量为(5,9);在象限二中,农民工追要工资而包工头不发工资。由于存在农民工追要工资的成本和包工头为此付出代价,二者收益向量为(,13);象限三中农民工不追要工资但包工头发工资,二者收益向量为(6,1);包工头不发工资而农民工也不追要工资,扣除必要损失,二者收益向量为(,15)。显然,对包工头而言,不发工资为占优策略。因为当农民工追要工资时,包工头不发工资的收益为13,大于发工资时的9;当农民工不追要工资时,包工头不发工资的收益为15,大于发工资时的1。对农民工而言,若包工头发工资,农民工追要工资时的收益为5,小于不追要工资时的收益6;
若包工头不发工资,农民工追要工资时的收益,不追要工资时的收益也为,因此农民工没有优势策略。这个博弈形不成纳什均衡,而且在整个博弈中农民工始终处于不利的位置,从经济上也给社会福利带来了损失。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干预,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也不会有帕累托改进。由以上动态博弈可以看出,政府在农民工工资发放过程中发
更多精彩文章请您关注
挥着重要作用。动态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是一个不完美均衡,也即参与人的策略并非在每一个子博弈中都构成纳什均衡(贺卫,伍山林,23),主要当事方包工头就出现了在与农民的博弈中不发工资,与政府的博弈中发工资的矛盾。当政府加入博弈之后,一旦政府对包工头的拖欠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使拖欠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则包工头就会改变其策略,在两个子博弈中都发工资。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即政府的威胁是无可置疑的。
如果政府在拖欠农民工工资上采取不作为,即这种威胁是不可置信的,那么农民工和政府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以上的博弈进行有限次,以至于无限次,那么政府的承诺行动尤为重要,以至于只有形成一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工利益。如果政府在拖欠农民工工资上有限次或一直不作为,则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可见政府尤其是制度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民工潮这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发展现象不是昙花一现,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存在。固然,造成拖欠的原因很多,如劳动合同不规范、三角债务链、农民工法律保护意识薄弱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这一供需矛盾不扭转,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虽然清薪风暴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但将清薪风暴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不现实的。
从长远角度看,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发展病还要用发展的思路和方式来解决。清薪风暴只是一时之计,只是一个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开始(中国经济周刊, 24)。为农民工解决工资拖欠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场风暴式的整顿和清查,更需要的是制度和法律的关怀,因为在统一的制度和法律面前,无所谓强与弱,只有公平和正义。
因此,完善现有法律,强化政府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作用,构建农民工维权的绿色通道等显得十分必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千方百计地增加就业岗位。巨大的就业岗位需求缺口是造成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转型期就业岗位有限和需求无限这一矛盾,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增加就业岗位,让市场之手给农民工更多的力量,从而增强农民的生计选择能力和谈判能力,促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解决。增加就业岗位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包括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步伐,实现城乡土地等值化,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等。
(2)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统一的劳动合同制度、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劳动保护权和相应的社会保障权,才能将农民纳入相对完善的城市制度之中,而不是被排除在外。
(3)打破劳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首先,应建立用工单位档案,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企业工资支付信用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情况,研究制定建立企业欠薪报告或欠薪预警制度的具体办法,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定期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关注和掌握企业工资支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有欠薪苗头的企业,要及时提出预警,指导和帮助企业加以解决;对存在重大拖欠或恶意拖欠隐患的企业,要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避免酿成事端,影响社会稳定。将信用信息和市场监管结合起来,配合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失信惩戒机制,约束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行为,创造条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其次,积极探索建立欠薪保障制度。一些沿海城市和内地的中心城市可以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建立欠薪保障制度。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欠薪较为严重的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指导在建筑行业率先建立这项制度。
(4)加快相关立法。首先,从法律上确认农民工对社会的贡献。农民工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是由于农民工对社会的贡献根本就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更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大多数
人认为农民工只是一种廉价的劳动力,在这种歧视的情况下,更忽视了农民工对城镇建设所做的贡献。这样就使得农民工对社会的权利义务严重错位。农民工对社会履行了很大的义务,而在权利上则是被社会忽视。所以,从立法上确认农民工对社会的贡献,对于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保护农民工在社会上的权利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制定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专门法律。当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时候,其弱势群体地位的特征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来保护,只有这样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真正保护。
(5)成立农民工工会组织,打通农民工维权渠道。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农民工工会组织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部门,这是造成农民工维权难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该牵头帮助农民工成立专门的工会组织,让工会组织代表农民工和企业对话,从而增强农民工的谈判能力和地位。
参考文献
1.贺 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3
2.新华社记者.一项关于拖欠民工工资现象的调查.新华社, 24. 1. 4
3.刘亚军,赵瑞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对策.农村经济, 24(1)
4.毛 飞.解决农民工讨薪难题需要新思路.工人日报, 24. 3. 15
5.崔世海.清薪更需要法律.中国经济周刊, 24(9)
6.常 红.把欠薪包工头轰出建筑市场.北京娱乐信报, 23. 11. 18
7.肖 可.真正改善民工的生存状态.中华工商时报, 23. 1. 8
第四篇:羊群效应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小编推荐]
羊群效应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李璐美
2012414825 资环
大学四年,我们发现周围有的店铺屹立不倒,有的店铺换了一个又一个老板,大二的时候我在一个鲜奶吧打工,跟老板闲聊说最近又多了很多冷饮店,竞争高了,但是不少刚起步的冷饮店从开业就生意萧瑟。不止冷饮方面,去年突然开始流行黄焖鸡米饭,于是类似店铺陆陆续续多起来,多了很多家以后,生意不好的便关门了,今年又陆陆续续开了很多家重庆小面„„而大学城最多的食品类店铺便是米线麻辣烫,经久不衰。这种现象就是经济现象中的从众现象——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的现象。现在,在管理学上,通常用它来描述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现象。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别人的决策是可观察的,否则无法模仿;第二,各个决策有先后次序,而不是同时做出决策。[2]金融市场中常常存在羊群行为,它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模仿现象,导致他们在某段时间内做出相同的投资决策。
这种现象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叫从众行为。羊群效应和从众行为分别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用来解释人群趋同行为的理论,羊群效应被经济学家用来解释恶性的盲从行为,从众行为被社会学家用来解释社会中的追风现象 从众(Conformity)现象最早是由谢利夫(M·Sherif)在1935年提出来的,谢利夫在自动光点运动实验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是一个人判断,这个人就按照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固定还是移动的,如果是几个被试一起判断,这几个被试者往往把各自不同的看法收敛起来,最终形成一致的看法,谢利夫把这种随从别人的行为称为从众行为。从众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现象,也就是没有主见,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就跟着怎么看、跟着怎么说,人云亦云,别人穿什么、做什么自己也跟着穿什么、做什么。从众是对多数人的盲从,如果不能随从就会觉得是一种压力,有一种孤独感。比如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了解韩国民俗就开始凑热闹、追时髦,看到社会上流行“韩风”就跟着穿韩版服饰、讲韩语、看韩剧,听到别人说韩版衣服好看,也不分自己的体型相貌就一味地买韩版衣服。从众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有可能被视为异己,被周围人抛弃。
从这两个理论的基本含义上看,羊群最终是一窝蜂的跟着领头羊吃绿草,人群在消费过程中最终是追时髦,去个性化的随波逐流了。“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两种理论都以群体行为趋同化为最终结果。因此学者们在分析消费行为时常常将这两种理论看成是一种理论,在分析消费问题时常常混用。然而二者还是有区别的:首先,造成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的条件不同。其次,羊群行为是一种预期理性行为,而从众行为不是一种预期理性行为。再次,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产生的结果不同,羊群行为往往是无法挽救恶性结果,从众行为的结果一般无妨大事。最后,羊群行为是从众行为的极端行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的关系是:羊群行为是从众行为变种,是从众行为的极端化结果。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从众行为就成为羊群行为;而处在比较平和环境中,人们为了寻求认同感,略大范围的模仿行为才成为从众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日常的趋同行为只是一种模仿行为,例如,儿童模仿大人说话,这是一般性的模仿,这种模仿可以使得社会成员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模仿是社会化的前提,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塔德认为,模仿是一个人根据另一个人行为,做出同样的行为。从本质上看,羊群行为和从众行为都是模仿行为,羊群行为就是在外在竞争激烈的环境情况下的恶性模仿,而从众行为就是环境平和状态下的大面积模仿。
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一项有关从众心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被测试的人群中仅有1/4~1/3的人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可见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羊群效应”的实践者。
学生的羊群效应,比如学习上的“羊群效应”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入学时,学校随意安排的班级和宿舍之间,通常都会在一段时间后显现出不同的特点。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人员状况,相对来说,在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的日常学习时间和行为都相当的相似,要不是一起奋力准备考研;要不是一起报名参加培训,考取各种证件;要不是一起颓废玩游戏,一起逃课睡懒觉等等
大学生普遍的这种“羊群效应”现象,反映了很多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使“羊群效应”也会出现积极的作用,但一旦失去了这种氛围,我们会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会有迷惘感和失落感,很容易由于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心理状况失衡,正因为如此,我们尽可能的发挥“羊群效应”的积极面,而有效的避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寻找好的领头羊是利用“羊群效应”的关键。
姓名:李璐美 学号:2012414825
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第五篇:高考经济及后高考经济现象分析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考被认为是学生一生中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其一生的关键性事件。因而,广大考生及其家长对高考相当重视。也正是如此,高考为广大商家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商家抓住考生及家长的一切需求,将其发展成为“高考经济”。然而,随着高考的结束,这种现象并未消失,反而衍变成为如火如荼的“后高考经济”现象,各商家趁着高考余温各出奇招。
每年我国有上百万的高考学生,加上他们的家长,这是何其庞大的一个群体。再加上他们“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心理,给商家们带来的商机不可估量。商家们充分认识到这点,将其目光锁定在他们身上,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因此,“高考经济”也就应运而生。
“高考经济”中,消费的主体大部分是家长,而并非学生。高考前,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学习无关的事自然而然的纳入了家长们操心的范围。因此,商家们抓住家长“一切为了孩子”的心理,大搞关爱活动。众商家打着“高考”的旗号,让家长们心甘情愿地为一大堆营养品、保健品等东西买单。而一些高考咨询会、高校咨询会等,也成为家长们争相掏钱的地方。在高考前众多经济行为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租房热”。众所周知,高考是将考生分散到各个考点进行考试,而有些学生的家离考点较远。这些家长为了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并且考虑到交通的因素,往往选择在考点附近的宾馆订房,或是在附近租房。每年高考期间,各考点附近往往会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就连平时入住率较低的宾馆,也会出现房间供不应求的情况。每年的高考给广大商家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高考的结束,本应冷却下来的“高考经济”,抓住高考的尾巴,摇身一变成为“后高考经济”。较“高考经济”不同的是,“后高考经济”将目光瞄准高考考生,纷纷亮出凭成绩单、准考证可享受打折、优惠、赠送等各种优惠活动。从商场到饭店,从旅行社到影剧院,从医院到各娱乐场所,商家们都想趁着高考余温再分高考一杯羹。正如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谢师宴”,也是“后高考经济”的产物。如今的“谢师宴”,动辄好几百,甚至上千,给众商家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