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班学生设计自然角
第一篇:为中班学生设计自然角
中班自然角活动教案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中班自然角活动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中班自然角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能说出自然角饲养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
2、知道小动物的食性。
3、养成爱护小动物的观念。
活动准备
在饲养箱中饲养常见的鱼类,如金鱼,也可以饲养乌龟。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幼儿到自然角前面,跟幼儿说这里有好多好多小动物,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课堂活动一
1、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族箱里的鱼。
2、如果有很多种鱼,可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让幼儿说一说这些鱼的长相、外形有什么不同。
3、在幼儿发表自己对鱼的看法后,教师可以告诉幼儿这些鱼的名称和特征,教师讲一遍这种鱼的名称,请幼儿复述一遍。
4、等幼儿大致记得这些鱼的名称后,教师随机指着某种鱼,请幼儿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和特征。
三、课堂活动二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鱼的游动姿势。
2、让幼儿注意到鱼有鳍。
3、让幼儿看看自己的手,跟鱼的鳍一样不一样。
4、跟幼儿解释鱼的鳍是用来游泳的。教师可以做鱼游动的样子来帮助幼儿观察。
5、让幼儿做鱼游动的动作。
四、课堂活动三
1、倒一点饲料喂鱼,并请幼儿观察鱼吃东西的样子。
2、让幼儿说一说为何鱼要吃东西,如何吃的。
3、让幼儿动动自己的嘴巴,模仿鱼吃东西的样子。
五、课堂活动四
1、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家,以及家给自己的感觉。
2、跟幼儿说这些小动物在自然箱里面就像在它们的家里一样。让幼儿理解这些小动物跟自己一样都需要一个家。
3、提问幼儿:
(1) 如果肚子饿了要怎么办呢?
(2)觉得累的时候到哪里去休息?
最后,跟幼儿说明如何照顾这些小动物,并在幼儿用书的空白处画出自己最想饲养的小动物。
第二篇:以饲养小蝌蚪为例 谈自然角中小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以饲养小蝌蚪为例
谈自然角中小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武进奔牛实验幼儿园
周丽芬
观察力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种基本的和普遍的能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幼儿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育中逐步培养的, 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和提高不仅可以让幼儿更有效、更细致地观察自然世界,而且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的。
自然角是幼儿观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而在以往的观察活动中,幼儿对于动植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驻足观望”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观察的意识不强,目的性不明确,在观察中不能自觉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对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在小班时,我们在自然角上饲养了小蝌蚪,本文将结合小蝌蚪的饲养过程,从观察的意识、观察的行为、观察的目的性和习惯等方面谈小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观察,在好奇中萌芽!
案例一:邂逅蝌蚪
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地向着大地报告春的消息时,池塘里的小蝌蚪也不甘示弱,晃着脑袋摇摇摆摆地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春天来了!伴随着春的脚步,我们班里的自然角上也多了一些诸如“蛋壳里的小草”
“小鱼”等春的“饰品”,孩子们偶尔会新奇地去看看,然而当鸡蛋壳里的小草慢慢发芽,只顾嬉戏玩耍的他们谁也没有发现这个秘密。直到蝌蚪的出现,才似乎真的唤起他们的注意。一天早晨,家惠拎着一个透明的袋子刚刚跨进教室,她就大声地叫唤起来:“你们快来看,我带什么来啦?”这一下,把原本还沉浸在玩娃娃家的孩子们吸引了过来,就连正在玩追赶游戏的洋洋和乐乐也停了下来,洋洋叫嚷着说:“啊!原来是小蝌蚪啊!”说着,就伸手想要戳袋子,家惠着急地举了起来:“你别动,这是昨天我和奶奶在田边小河里捉到的,你会把它弄死的。”一旁的小雨也在帮腔说着:“洋洋,你别动啊,快叫老师过来,帮我们把小蝌蚪养起来吧!”我连忙接过家惠手中的袋子,那些好奇的孩子就象发现新大陆一般紧紧地跟着我身后,和我一起换水,找玻璃缸,还唧唧喳喳地问个不休:“老师,小蝌蚪怎么一直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它不累吗?“小蝌蚪全身黑黑的,它的眼睛在哪里啊?”我一边忙着给蝌蚪“安家”,一边引导他们自己去“看”。那一刻,自然角成了我们班里孩子们最受欢迎的角落,常常几个孩子为围着“看”蝌蚪争不到地盘而争吵起来,蝌蚪从此成了他们嘴边讨论交流的主要话题。
反思:好奇是孩子一种天性。在生活中,幼儿常常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春天
来临时,自然界中“发芽的小草”“灵活的小鱼”以及“可爱的蝌蚪”都成了他们眼中的“亮点”。然而,在这些独有的春天景象中,动物是年龄较小幼儿最感兴趣的对象,它最能刺激幼儿的感官。因此,当蝌蚪出现时,幼儿的状态是积极兴奋的,他们对于蝌蚪的兴趣也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对蝌蚪自发性的好奇和观望只是一种最初始的观察,是幼儿对一个具体对象的初步感知。案例中幼儿对蝌蚪“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全身黑黑的”等这些语言的描述正是他们对蝌蚪最直接的发现。这种观察是幼儿自发性的,是一种观察意识的萌芽,只有具备了观察的意识,幼儿观察的行为才会如种子一般破土而出!
观察,在引导下发展!
案例二:小鱼风波
在给蝌蚪“安家”的时候,袋子抖落时,有几只“调皮鬼”硬是粘在袋子上“不肯下来”,我看着玻璃缸里挤得满满的蝌蚪和一旁“独霸一方”的小鱼,心想,算了吧!就让这几个调皮鬼和小鱼做个伴,说不定还可以混养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的兴趣不再象开始那么浓厚了,他们偶尔还会去鱼缸边“看看”,但也只是“匆匆过客”。一天上午,乐乐、文文等几个孩子还是和往常一样来到鱼缸边,突然,文文大叫起来:“老师,蝌蚪不见啦!蝌蚪不见啦!”这下,所有的孩子都你挤我、我挤你得围观起来,我也急忙走过去,果然,那个养着小鱼的鱼缸里只有小鱼,却没有蝌蚪的半点影子。我再一看,却发现鱼缸里的水浑浊的很,但依稀还看到了几个蝌蚪的小尾巴随着水波在晃动,我顿时明白怎么回事了,然后试探性地去抓鱼,果然,一向不怎么活跃的小鱼此刻似乎浑身都是力气,极其灵活地躲闪着我抓它的手。
我把鱼缸端到前面,然后也故作惊讶地问道:“怎么回事呢?蝌蚪怎么会不见了?”家惠急着叫起来:“其他小朋友天天弄我的蝌蚪,自己家里又没有,肯定是有人带回家了!”我继续问:“有其他小朋友拿了吗?”所有的孩子都争着说“没有”,生怕自己真的被别人怀疑。这时,乐乐说:“小蝌蚪一定是死了。”洋洋说:“不对,死了也会看见的,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啊?”在大家都众说纷纭的时候,我知道惟有让孩子自己来推测、发现,才能揭开这个迷团。于是,我接着让他们仔细看看鱼缸里的水,和前些时候有什么不同,一个孩子说:“水很脏!看不清。”我倒去一半的水,请一些孩子上来仔细看看,水里还有什么。这下,他们立刻发现了沉在水底的几条蝌蚪尾巴,“怎么只有蝌蚪尾巴,没有蝌蚪的身体呢?”我追问着,聪明的洋洋的举着小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知道了,是个小鱼吃掉了。”“如果吃了蝌蚪后,你们觉得小鱼和原来比会怎么样?”“一定胖了!”“它肯定力气更大了,就和我们小朋友吃饱了饭一样。”“那谁来捉捉看,看看是不是这样!”勇敢的嘉鹏在我的帮助下,卷着袖子伸手去抓,可是怎么也没有抓到。“蝌蚪失踪案”就此得到了证实,
孩子们像公安干警一样,顺着发现的踪迹查出了“真凶”。
反思:在案例“小鱼风波”中,“我”的自以为是给蝌蚪的饲养造成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原以为鱼和蝌蚪也能混养,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改变了“我”的预设。在这一突发事件产生后,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寻找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发现问题“寻找踪迹”的过程中,就需要幼儿敏锐的观察力,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观察是粗略的。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从水质的变化以及水中沉淀物等多种痕迹中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找出蝌蚪失踪的真正原因。幼儿在发现并追逐线索的过程中,一方面发展了对事物(蝌蚪)细微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又发展了他们依据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无意观察到现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意观察,观察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观察行为也在自觉地进行着,这种教师引导下的观察与案例一中幼儿自发性的观察是有区别的,它是一种从意识到行为的发展和转变。从蝌蚪失踪案发生后,幼儿对蝌蚪多了一份关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发现幼儿会自觉地去给蝌蚪换水、去看看它们,参与观察的行为日渐频繁。
观察,在责任中深入!
案例三:生存之争
在“蝌蚪失踪案”发生后,孩子们对蝌蚪更多了几分关心,他们期盼着蝌蚪快快长大,那些心急的孩子会不停地问我:“老师,小蝌蚪什么时候会长脚?什么时候才能变成小青蛙啊?”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还没有等到这一天,蝌蚪又再次死亡了。在经过上次事件后,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他们很快发现,在玻璃缸里,有大片的蝌蚪死尸,有的剩下了尾巴,有的还有一个白色透明的空壳,还有的更加残忍,刚刚被咬死,肚子里的肠子还在水里晃来晃去呢!那天,孩子们的心情都不好,他们都为死去的蝌蚪而难过,我说:“蝌蚪到底又是怎么死的呢?”“是被它的好朋友咬死的!”这一结论在大家的你言我语中道出来了。“为什么它们要咬自己的同伴和朋友呢?”小雨说:“因为它们都饿了!”“是啊,这些天来,我们除了去看看蝌蚪,可谁也没有给他们喂食,所以,他们才会吞吃自己的朋友,那剩下的蝌蚪怎么办?”文文说:“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了,要给东西它们吃。”“可是蝌蚪会吃什么呢?”我又问。家惠说:“它要吃饭!”洋洋说:“它们会吃鱼吃的东西。”平时胆小的圆圆也开始声响了,说:“它要吃饼干的,以后我吃点心的时候就去喂给它们吃。”“蝌蚪还要吃肉的。”乐乐又补充说。在孩子们的讨论下,我们安排制定
轮流照顾蝌蚪的计划表,请几个能干的幼儿负责,同时制作了一张“蝌蚪喜欢吃什么”的记录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地去喂食,并细心观察蝌蚪到底喜欢吃什么,然后再记录下来。
反思:如果说“失踪案”的发生让幼儿对蝌蚪多了一份关心,那么这次的“生存之争”可以说
更增加了幼儿的一种责任。经过了两次死亡事件,幼儿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案例中文文简单的一句“要好好保护它们”已经透出了幼儿主动承担照顾蝌蚪任务的愿望和要求,但如何照顾却又成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时,教师在幼儿自主要求下引导他们安排计划并制定“蝌蚪喜欢吃什么”的记录表,这一行为将促使幼儿接下来的观察更具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目的的增强,幼儿的观察才会更加深入,在这样的基础上,记录自然也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这种由关心——同情——责任而产生的观察行为,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同时在安排照顾蝌蚪计划和尝试运用记录的活动中又增强了观察的目的性,使得幼儿的观察能力实现了一次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
观察,在习惯下延续!
案例四:石头事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对于蝌蚪的照顾更加细心了,他们不仅每天去给他们喂食,观察他们喜欢吃什么,并在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并没有象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越长越大,反而开始长得瘦小起来了。不解的小雨好奇的问:“老师,蝌蚪吃饭了怎么还长不大呢,现在还变小了?”我鼓励他们继续坚持喂食换水,直到有一天,蝌蚪长出了后腿,一直纳闷的小雨高兴得跳个不停,还跑着告诉其他的小朋友说“蝌蚪长腿喽!蝌蚪长腿喽!”从此以后,自然角成了他们每天必去的地方,当蝌蚪长出后腿,尾巴也褪去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小雨带来了一个袋子,我以为又是蝌蚪吃的东西,打开一看,却是一些石头,我不解地问:“小雨,你带石头来干什么啊?”小雨听了,却振振有辞地对我说:“老师,昨天晚上,我回家告诉爸爸,我们班的蝌蚪变成青蛙了,爸爸说,蝌蚪变成青蛙以后,就要开始生活在地上了,不能一直在水里,所以就和我一起找了一些石头来,让小青蛙学着到地上来。”我恍然大悟,这时发现孩子们对蝌蚪的观察已经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他们对蝌蚪的关注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并将成为一种习惯而延续着。
反思:小雨带来的石头给了“我”一个出奇的意外,当“我”还没意识到青蛙要开始两栖生活时,小雨的行为已在“我”之前了。由此可见,幼儿对蝌蚪的关注已经完全渗透于他们心中,他们能及时根据对蝌蚪变化的观察采取有效合适的策略,并逐渐延续这种行为,进而形成一种习惯。在饲养蝌蚪的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对小蝌蚪的观察也更加细致,主动参与的意识随着活动的步步深入逐渐增强,不仅学会了对事物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还激发了他们对动物关爱的意识和对生命的热爱,发展了语言和情感。现在,蝌蚪的饲养虽然已经结束,但幼儿观察的脚步却并未因此而停止。深秋时,我们又在教室里和实验田里种植了蚕豆,采用对比观察的方式继续着我们的发现;冬天的第一场雪来了,兴奋的他们又用小碗装了满满的白雪放在自然角上,明亮的小眼睛仔细地盯着慢慢融化的雪花,开心和喜悦在他们的小脸上一点点地荡漾开来。我们相信,由小蝌蚪引发的观察将是他们科学探索的一个起点,无论是自然角中,还是周围环境中都会留下他
们观察的痕迹。
第三篇:中班语言区区角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多彩的“字”
活动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喜欢参与活动,与同学们交流;
2.初步尝试认字;
3.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活动材料:
1.带文字的颜色卡片若干;
2.各色橡皮泥(红、黄、绿、蓝)若干; 3.泥工板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讲解示范
1.出示颜色卡片,认识颜色;
2.由老师的带领下,跟读卡片背后的文字,如“蓝,蓝色的蓝”,反复几次后认出“红、黄、蓝、绿”四个表示颜色的字; 3.抽取一张卡片,读出所示文字,认清颜色;
4.领取相应颜色的橡皮泥、泥工板,做出相应颜色的实物,如“绿色是草的颜色,是树叶的颜色,用绿色的橡皮泥做出树叶和草”;
(二)参与活动
1.每位小朋友抽取一张卡片,并读出上面的文字;
2.领取相应颜色的橡皮泥及泥工板,展开联想,做出相应颜色的事物;
3.老师在一旁指导。
(三)欣赏交流
1.完成活动后,相互间欣赏对方的成品,并用完整的语言向同伴介绍“我用X颜色,做了XXX”。
2.再次抽取卡片,选择不同的颜色,继续语言区活动。
幼儿活动分层目标:
1. 好(☆):能熟练地认字,快速而准确地读出,并做出实物; 2.较好(△):能独立认字,并做出相应的实物; 3.有待加强(√):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够尝试识字,体会到其中的
乐趣。
活动反思: 1.对于中班小朋友来说,认字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小朋友拿到卡片,并没有认清卡片上的文字,而是依靠卡片上的颜色来领取橡皮泥,制作出相应的实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2.不少小朋友拿到橡皮以后,并没有依照颜色来做相应的物体,而是想到什么做什么,和平时玩橡皮泥无异。如用绿色的橡皮泥做了一个“2”字,用蓝色的橡皮泥做了一只蜗牛,也与目标有一定的差异。
活动调整与设想:
1.制作不带颜色的示有“红、黄、蓝、绿”文字的卡片若干,跟读认字完毕后。利用这些卡片巩固孩子们所学文字。看小朋友是否能独立认字,甚至快速而熟练地读出来。这样才真正能了解他们是否已经能初步尝试认字。
2.老师在示范讲解时,应多次反复强调要求,说清楚细节性的东西,语速尽量放缓,让小朋友明白活动玩法。在讲课时,没有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讲,目的显得不够鲜明,不少孩子没能明白老师的初衷。
第四篇:中班《创意空间》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方案
一、区角创设背景:
幼儿在《调颜色》这一活动中,表现非常感兴趣,知道了红、黄蓝三种颜色中,红、黄混合会变出橙色;红、蓝混合会变出紫色;黄、蓝混合会变出绿色。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专心致志,认真调色,从而得出了更美的颜色。但考虑到进一步发展幼儿对颜色混合会产生哪些变化的好奇,我想在今天的《创意空间》里,让幼儿通过自己操作,用混合后的颜色去涂画。要求三个幼儿一小组,这样幼儿能把作品完成得更完美。同时也体现了中班幼儿的一个相互协作、友爱的精神。
二、区角名称:创意空间
三、区角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颜色混合后的变化,对色彩变化感兴趣。 2.乐于参与“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发挥想象力。 3.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四、区角设计说明:
1.我们在墙壁上用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呼啦圈拼搭在一起,另外用了红黄蓝三色的皱纹纸拼成的瓣子式的长带子围成了三个爱心形也拼搭在一起,这四种形状意在体现相亲相爱。在呼啦圈和爱心组合的图形里面分别呈现了五颜六色的剪纸、贴纸,这样能让幼儿熟悉折纸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同时让幼儿动手剪出漂亮的图案,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从而感受艺术的美。
2.我们用了红黄蓝三色拼成瓣子的带子围成了四个小正方形,呈现在墙壁上,里面分别贴上幼儿的绘画、手工作品。这一块可以激励幼儿大胆绘画,画出好的作品给大家看,时也增强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3.地面上摆放了三张桌子及几张小椅子,这是供幼儿作画时用的,幼儿可以在这里大胆想象,尽情地完成作品。
五、材料的投放说明: 调色盘3个(一组一个),红黄蓝水彩颜料各一瓶,红黄蓝颜色卡片各两张,画笔6-9枝,三杯水(供调色用),图画纸(每个幼儿两张)
六、游戏规则: 幼儿合作操作实验
1.要求每组三个幼儿,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完成作品。 2.作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水彩不能乱涂。
七、入区活动标志设计说明:
这个区是美工区,我把它命名为“创意空间”。活动标志是由红、黄、蓝三原色三个圆圈交叉组成的,同时也呈现出混合后的橙色、绿色、紫色等,红、黄、蓝三原色代表色彩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充满抽象和创意的世界,这个标志同时也和本次的区角游戏相呼应。
八、游戏指导:指导过程: 1.提问引入游戏活动。
(1)小朋友告诉老师做什么是你最快乐的?
(2)出示红、黄、蓝三色引导幼儿认识三原色。师念儿歌《颜色好朋友》,一边念一边利用颜色操作,呈现色彩的变化。
2.教师通过提问,提醒幼儿了解色彩的变化。
(1)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是好朋友,手拉手,会变出什么颜色可以用来画西瓜? (2)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是好朋友,手拉手,会变出什么颜色可以用来画葡萄? (3)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是好朋友,手拉手,会变出什么颜色可以用来画橘子。 (4)提问:绿色、橙色、紫色除了画这些东西外,还能画什么? 3.幼儿尝试颜色变变变的游戏。教师:要求幼儿两两合作,体验涂色的乐趣,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4.展示幼儿作品,进行评价。 5.活动延伸。
通过今天的游戏,我们知道了两种色彩做了朋友就会出现一种新的颜色。小朋友们回去可以做色彩混合游戏,看看红+白、红+黑、绿+蓝等任意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第五篇: 建设班级图书角管理,为学生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
【摘要】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我们班成立了班级图书角。目前,图书角共藏书200余册,种类繁多。在孩子们的精心管理下,图书角充满生机,深受家长、学生的青睐,成为学校图书馆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就可以让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更加完美。 【关键词】重要性 建设 管理
建立班级图书角,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它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学生通过书本了解人类的历史,探索人类的未来,同时使班级有浓厚的读书氛围。班级是个大家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让学子在阅读中健康成长成了我们的追求,所以,从七年级我们就建立了班级图书角,每个班级的图书角命名各有特色,例如:书林漫步`,快活林,书海拾贝,精神乐园,走遍天下书为侣等。图书角建立起来了,但图书角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需要长期细致地做,例如:图书的来源,班级图书登记造册,班级图书更新,借书登记卡,借阅制度等。我们联队在班级图书管理实践活动中,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完善班级图书管理的工作,使班级图书角变得有声有色,真正成为了同学们课外阅读的乐园。
一、班级图书角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建设图书角是科学培育学生的需要。计划生育的实施,许多家庭成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在这方面虽为其子女进行了一些智力投资,但收效仍然有限。因为家庭不能给其一个许多人边看边交流的环境,其图书购置是因父母的好恶而决定子女的阅读范围。而将学生喜好的书籍放到一起,他们可能会找到知音,找到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究,使他们在看书中知识得以提高。因而在看书、读书中不感枯燥与乏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快速成才。
(2).建立图书角是改变中小学图书利用率低现状的需要。经本人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的利用率是较低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这种状况使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只能靠教科书、老师、家长及有限的信息渠道,因而学不到更广阔的知识。而图书室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便捷的条件,图书角却能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
(3).建设图书角是改变目前班级文化生活冷淡的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仅靠上课或几次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图书角的建设改变了这种不能完全达到“因材施教”的现状。它的建立和运行能让学生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投其所好,因而解决了因上课时出现的兴趣差异而造成的效果不一的局面。
(4).建设“严肃而活泼”的班级体需要图书角。作为一个班集体,有了纪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方面教育后,若没有图书角紧跟上来,其班纪、班规及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教条化,而且气氛多少有点森严或缺少那种应有的活气,其效果也很难全部实施和内化。图书角的建成,有效地改变了往日那种“严肃而不活泼”的局面。它的建立,将班集体的各项制度、纪律、要求、建设融入了一个带有浓厚文化氛蔺的环境中。守纪文明的现象出现了,民主氛围强了,关心集体的事多了。在课外学习阅读中,同学与同学之间对相同问题的争论产生了,交流更频繁了。图书角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班级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它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有效地渗透到活跃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去。
因而,班级图书角建设,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是必要的,而且是其它方面不可替代的。
二、每学期伊始,我们每个班都精心布置安排图书角的工作,工作大致分以下几步进行:
(1)创设情景 ,提出建议
新学期开始,老师就让同学们汇报自己在假期读书的情况,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对其他同学的书目感兴趣,极想大饱眼福,这时候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图书角就能实现他们的愿望, 老师提出建议“人人捐出一本书,图书角变成大书屋、”号召大家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 为图书角更新或增添书籍。
(2)动员学生自愿捐献图书。通过创设情景,发动倡议,说明创办班级图书角的好处,,讲清书到期末要归还本人,并请素质高的家长带头到学校捐书,号召班干部积极捐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选举班级图书管理员。各小组推荐人选,推举责任心强,细心的同学担任班级图是管理员,管理员收集同学们自愿捐献的图书,和原有的图书一起进行整理、分类,把图书登记做册; 全部图书登记做册,图书按故事书类、自然科学知识类、工具书类等分类摆放整齐。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设计借书卡、制订图书借阅制度等。
(4 ) 发借书卡,公示借阅制度。
把大家推荐使用的借书卡印发到学生手中,人手一个(这是班设计的借阅卡,上面有借阅者姓名,时间 ·期限·借阅记录,赔偿制度)作为借阅图书时使用,好多同学都把它当书签。打印好的图书借阅制度,在中队宣读,张贴在图书角醒目的位置 。
(5)及时推荐好书,激发读书欲望。
中学生,不管是七年级还是九年级,他们往往对课文中出现的节选文章或老师介绍过的文章表现出异常的热情,并且就老师曾经指导过的作品,阅读时显得轻车熟路。 及时推荐与课文同行的作品,能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图书角及时增添与课文同步的作品,很受学生欢迎。
(6)开展特色读书活动,展示同学们的读书成果。
我们学校还根据教材安排,设计同步阅读,如:学习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适时掀起阅读的热潮,让学生写阅读的感想。另外,倡导学生读写结合,作一些必要的摘抄,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做好读书心得,定期展示,评比鼓励。
倡导孩子利用课外课余时间,到图书角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精心阅读,我们中队还开展了“课前静悄悄的读书”活动,即下午到校后,鼓励同学读书报,自由借阅读书,但上课前必需还。这样,闲聊打闹的现象少了,同学们少了浮躁,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追求。同学们在读书中,涤清心灵,陶冶情操,精神境界已逐步提高。
经过极短的时间,我们的各个班级图书角更加充实,管理更加完善,大家所设计的借书卡既能反映同学们的课外阅读量,借书还书时间清晰,容易操作,又美观大方;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能体现了大家的组织管理水平。建议大家运用这方法整理好自己的家庭小书柜,让它更美观,更实用。
三、营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图书角要为广大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看一次书就像享受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为学生创造赏心悦目的助读环境。让广大学生就象在家里存取东西那样自由、简便。书架旁边设置有人情味的标语,营造宁静、祥和、舒心的阅读空间,尽量减少教室的喧哗声。使学生读者能全方位地感受环境与人的亲和力。并有愉悦,轻松的心情。
四、班级图书角建设的内容
图书角的建立与运行要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出发。 1.书源。
①教师提供。班主任、科任教师将自己的有益学生发展的书放置于图书角,使学生从中看到许多新鲜的东西。
②学生提供。每个学生提供2—3本,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籍拿到教室放置于图书角中。这便使学生家中闲置的儿童书籍真正派上了用场,图书角也就初具规模。
③动手制订。自制书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将每次活动的内容在信纸或稿纸上写成日记,每人一篇,要求认真写,然后订成一本。再用厚纸加上封面封底,起个好名字。在里面写上内容提要,编上目录t标上页码,自制书就做成了。于是关于某一种活动的具体情况的方方面面都在这里,学生看完这样一本自制书就会对此项活动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此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将摘抄的奇闻轶事、科学知识、名人名言、谜语等均按上面的方法制成了书。于是,图书角里就有了学生自编、自版、自渎的“白皮书”„族,大大丰富了图角的内容。
四、健全管理小组,理顺图书角管理的"脉络" 要使图书角长盛不衰、富有生命力,就必须成立一个管理小组,制订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小组要做好如下工作:
1. 做好图书整理工作。整理图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图书分类、编码、登记及摆设。
(1)将全部图书分成学科辅导读物、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文学读物、小人书和其他六大类。每一大类又分成好多小类。比如社会知识读物就分成历史故事、人物故事、革命传统教育等等;文学读物又分成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等。
(2)给图书编码。把学科辅导读物、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文学读物、小人书、其他分别编号为一至
六、每个大类下的小类再用阿拉伯数字顺次编号。
(3)摆设图书。所有图书编了码以后,按类别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方便同学们借阅和查找。
(4)为图书登记。所有的图书编好码后,管理小组的成员把全部图书做一次详细的登记,以防图书遗失。
2.做好图书借还工作。可采取两项措施:第一项是同学们在教室阅读时,可直接向管理小组成员借阅,但放学后必须当场还给管理小组;第二项,周末采取自愿带书回家翻阅,并同父母、亲友、伙伴探讨交流。就要在借书证上做好登记。这样管理就更完善。
有好书,有时间,想读书,并非就万事大吉了。如果书读不好,盲目读书,必然导致事倍功半,因此除了明白“要读”之外,还要指导“会读”。这就少不了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不能认为既为课外阅读,就可放任自流。我每月不定期抽一节课作为“读书交流会”。在会上,学生谈自己读书的方法,谈如何提高阅读的速度,谈读书的心得,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小组交流,全班介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班级图书角开辟了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书是小舟,载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书是春雨,能使祖国的花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绽放得更加美丽。
班级图书角,就如一把金钥匙,为农村孩子开启了一扇通往科学知识殿堂的大门。小小图书角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农村学校图书馆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不但拓宽了农村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农村学生的见识,而且还使学生通过书本了解了人类的历史、探索了人类的未来,为学生们的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