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管理的意义和措施
第一篇:物资管理的意义和措施
实行耕地保护的意义、措施和途径
推荐答案
保护耕地的意义是由耕地的重要性所决定的。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其次,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1.59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所以,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一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出路,也没有选择。
耕地保护措施
一、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耕地数量稳定
二、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重要制度
推广实行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项目挂钩制度,切实落实补充耕地的责任、任务和资金;加强按项目检查核实补充耕地情况,确保建设占用耕地真正做到占一补一;推进耕地储备制度的建立,逐步做到耕地的先补后占;强化耕地的占补平衡管理,这是耕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严格耕地保护执法
四、严格执行城市用地规模审核制度
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实行用地规模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项目服从城镇总体规划的“双重”管理,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逐步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挖潜转变,才能切实保护城郊结合部的耕地资源。
五、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关键是要认真执行和落实《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确保新增用地的有关费用按标准缴足到位,使新增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的总费用较以往真正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抑制整个建设用地的扩张。因此,一是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征地费用标准和耕地开垦费标准;二是要执行好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足额、及时收缴;三是要建立保护耕地利益奖惩和补偿制度。
六、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
首先应着眼于地面人工监测系统,主要是:①加强完善土地变更登记,及时汇总,及时输入,这是信息库更新的重要来源;②建立合理的观察网,进行定期观察或
定点固定观察;③建立自上而下校核和自下而上反馈的信息传输体系,以便不断地获取和检验信息。同时,应充分应用现代遥感等高新技术,及时监测耕地变更状况,尤其是城市周围的耕地利用情况,为耕地保护决策和执法检查提供科学依据。
七、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
耕地保护途径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土地加大了管理力度,完善了土地宏观调控体系,《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已与2002年完成,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其土地质量,对城市土地实行总量控制,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采取严厉的措施整顿土地市场,2003年撤消开发区3763个,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不一,乱占、乱批、滥用土地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禁止,同时,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地的质量也在下降,为此,应采取以下之措施。
1.提高开发深度,保护耕地资源。首先,正确处理好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理想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占用耕地面积,实现高度集约化的土地利用,使有限的农田绿地得以保存,从而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增长的需要。非农占用耕地的扩大,在现在经济起飞的阶段不可避免,强行禁止的政策只能导致本地本应加快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被人为地拖迟,关键是我们应在建设过程中抵制乱征、乱占、滥用和浪费撂荒耕地倾向。其次,要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统一领导、规划和管理。第三,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建设规划,国家要建设,耕地要保护都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有效克服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统一规划布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对策选择。一方面要编制和制定落实各类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耕地保护条例及有关政策,通过规划和立法的方式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另一方面要编制国家建设与布局的总体规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之外划定开发区,对各类开发区的建设数量、区域布点、占地规模、功能结构、开发性质等进行统一的界定。一切未纳入统一规划的都应被视为非法而不予承认与批准,凡私自建立起来的坚持予以取缔。第四,改造旧城区,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合理布局,改造旧城区,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效益,扩大城区的容量。
2.优化土地环境,全面发展经济。第一,着眼土地、山林、草地、水面、荒山的综合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满足生态反馈的要求,在治理中要林草先行,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执行,对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牧、还果,对土地开发治理,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办法,相互配合,多方扶持。第二,发挥多学科优势,减免土地灾害,防御国土灾害的综合体系不仅包括土地资源学,还包括水利学、国土经济学、建筑与城市建设环境工程学、结构工程学、生态学、林学、水产学、畜牧学、地理学、土壤学、地质学、大气学、信息学和灾害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让它们共同献计献策,从而奠定有关防御国土灾害的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用以指导有关的实践活动,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制定防御灾害的综合规划,因地制宜,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防灾综合体系。第三,制定土地开发的优惠政策,使开发
者得到更多的实惠,使政策措施和治理措施紧密结合,在短期内尽快恢复植被和增强抗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第四,国家增加对治理土地环境的投入,认真抓好天然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工程、长江和黄河水土保持工程、平原绿化建设、农村薪炭林建设和“三废”环境改造等,通过工程、耕作和生物措施,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第五,大力发展专业性土地开发合作经营组织。发挥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加以宏观引导和管理。第六,对农户搬迁以后的旧庄基,要及时收回,集体统一整修,并入基本农田,多渠道节约耕地。第七,对土地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开拓农业生产新领域。第八,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一部分土地来发展工业、交通、城镇和其它事业,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和重庆等大城市,利用土地发展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由小到大,脚踏实地逐步发展。
3.调整土地结构,努力提高效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就是调整种植业内部各部门的用地比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用地比例,提高经济作物尤其是名特优新作物的用地比重。其次,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用地比例,需要调整一部分耕地种植饲料作物,或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扩大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为畜牧业提供较充足的精饲料和青饲料。第三,调整各类作物内部结构,粮食作物应适当压缩,增加经济作物用地结构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考虑生产条件,扩大畅销利大高产的优势作物,控制和压缩滞销低产的作物。第四,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及林果、畜牧、药材、土特产等,可以兴办一批乡镇企业和
二、三产业。第五,从我国的土地资源生产布局看,应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重大的产业加以建设。要在“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方面动脑筋,从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着手,认真做好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旅游产品开发、景点建设、服务管理等方多下功夫。第六,以改造乡镇驻地为重点,使驻地建设企业的资本存量转移与重新组合,发挥巨大资本存量的再投入作用,缓解土地资源资金不足的困难,推进新兴消费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4.采取综合措施,扭转恶性循环。首先,应对工业生产的内外环境进行整治,行政、经济、法规三位一体,解决包括城市在内的工业品污染问题,对超标污染加强监测,限期治理。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严格审批制度,控制新的污染。第二,在对化肥、农药污染治理上,一要多肥种配合并在生产前进行原料的精选,二要以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生产代替高毒低效且残留的农药生产。三要加强新肥新药研制和推广,达到低成本和少公害或无公害的目的。第三要治理水土流失和沙化,可采取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三结合方法,同时要植树种草和优化结构,使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和三料短缺问题的解决得以统筹。第四,对地质灾害严重地区,要增加人工植被,城市建设要合理布局,加强斜坡建筑管理,防止新的人为的破坏,要治坡与治水相结合,综合防治城市环境地质灾害。第五,对盐碱化地区,则必须推广增施有机肥,以沙压碱和容土压沙等科学改良土地的方式,杜绝大水浸灌。第六,改革农村能源结构,根据各地能源资源、自然条件、居民生活水平、交通状况和消费结构等进行区划和规划,找出多种途径,实行工业能源与农村多用途薪炭林并举的方针。第七,大力开展
植树造林,实现大地园林化,搞好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使林地生态环境不断向高效平衡的方向发展。第八,要在国家统一规划下,适当扩大绿肥播种面积,增强农业投入,增施有机肥,牢固树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观点,提高土地生产力。
5.整顿土地市场,科学出让土地。近年来,对土地市场进行了整顿,非农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制度,即对土地市场秩序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批。为此在城市中要实现土地有偿利用,允许使用权合理流动。其目的是把土地推向市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度,运用使用权出让金和税费这个经济杠杆,对土地使用者进行制约,形成一种节约用地、合理地自我约束机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不仅为各级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加强了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土地价格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就是要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科学地计算土地经济价值。因此在建设中:首先应该成立土地估价委员会,对城镇土地进行分等定级、测算地价、修订编制区域性基准地价,对土地使用权出让,企事业单位土地随地而建筑物转让、入股、出租,生产基地转让等地价进行评审、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建立分布地价制度,由国家及地方政府按评估基准地价的要求,定期发布地价公告,为投资者快速提供准确的数据,这样既有利用银行作出贷款的估计,又为政府判断价格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最后要完善土地出让转让登记申报制度。对土地市场中的出让、转让、抵押、出租等必须经过登记。出让受让双方必须申报成交价,并应同时附上有关职能部门对土地作价测算,使用效益分析的评议书,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批准后,才能生效。政府通过优先购买权力和冻结地价的办法,防止地价的过高或过低的波动。
6.增强“惜土”意识,造福子孙后代。首先,要开展国土危机教育,更新传统观念,唤起人们对土地问题的忧患意识,增强国情、国策和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起强大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其次,是增强全民族的“惜土”意识。中国政府已将每年的6月25日确定为“土地日”,每年通过宣传活动,采用口头讲解,版画宣传,典型引路,形象教育等形式普及土地资源知识,集中力量大抓,统一部署,全面动员,造成强大的声势和社会舆论。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利用多种形式举办土地法规知识培训班,对乡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训,土地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育部门配合,从基础抓起,在小学搞国土观念教育的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第四,规范管理土地。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根本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十二个程序,把握好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六大环节。第五,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把土地管理工作抓好。
认真执行《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加大执法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篇:浅析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特点和意义
许晓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30条规定,“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和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等干预措施”。
一、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特点
1、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不改变经营者自主定价的性质。实行提价申报,只是对提价理由的正当性进行审查;实行调价备案,只是对调价的合理性保留干预权力。这两种形式都不改变经营者的自主定价权力。
2、价格干预措施是临时性的。《价格法》赋予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实施价格干预措施的同时,在第32条中明确规定,当价格显著上涨情况消失后,应当及时解除价格干预措施。商品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干预商品的价格不会长时间显著上涨,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供应的增加,会逐步回落到正常的水平。因此,实施的价格干预措施是临时性的。
3、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是辅助性的。稳定价格,关键还是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以供求均衡达到价格的稳定。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并不是说,单纯地依靠这样一个行政
手段就能达到稳定价格的目的。而是要在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等措施的基础上,一个辅助性的措施。
4、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价格干预措施是在价格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后依法实施的,决心下的不容易,落实起来难度不小,如果缺乏强制力和约束力,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会失去实施的意义。因此,价格主管部门对未按规定履行申报备案程序、未在规定时间内申报或者备案、不按规定说明理由或者虚构理由、提供虚假资料等违法行为,将依据《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严厉处罚。
二、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意义
1、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是纠正市场失灵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放开,靠市场调节形成。在正常情况下,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灵活地自主定价,政府对经营者定价不予干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市场主体不成熟,市场发育不全面,市场规则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得力,因此在放开由市场调节形成的价格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经营者的价格行为不规范,存在暴利宰客、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不正当的价格竞争、价外乱收费和垄断行业操纵市场价格侵害消费者利益等价格违法行为;二是由于特殊原因出现某些商品严重
紧缺,市场物价出现显著上涨或者呈现有可能显著上涨趋势时,会使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采取行政的手段对部分价格进行干预,如限定差价率或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尤其是对于那些相互串通、趁机哄抬价格,囤积居奇、搭车涨价,或者制造涨价舆论、促使价格不合理上涨、扰乱人心等价格违法行为,可以依法加以严肃处置,这些措施对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2、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是保护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市场物价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行为是各种经济利益行为的博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形成过程,直接涉及到生产者与消费者、卖者与买者、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利益。在放开价格由市场调节的商品和服务中,凡是涉嫌垄断和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绝大多数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而由政府直接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绝大多数是涉及民生的。因此,价格关系是否合理,价格竞争是否正常,价格矛盾是否妥善处理等,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价格的监管,实质上是维护社会各方面合法价格权益的必要措施,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三篇:建筑施工项目物资管理的改进措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建筑施工项目物资管理的改进措施
建筑施工项目物资管理的改进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物资管理方式,引入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理念,并且这种转变必须与整个经济市场管理的整体变革相适应,这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物资管理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对建筑施工项目物资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建筑施工项目物资管理的改进措施 。
关键词:建筑 施工项目 物资管理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建筑施工规模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应该看到,建筑施工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生产周期长、队伍杂,以及施工企业对施工物资通常进行分散管理,就近采购,统一供应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施工物资费用居高不下,资金周转缓慢。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物资管理相对落后,没有引入现代化物流管理思想对物资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物资管理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 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 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 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
二、建筑施工项目物资管理现状分析
1、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观念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但是建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不但没有和物流市场接轨,反而具有相当大的滞后性。在对第三方物流的认识方面,一些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和领导有一定抗拒心理,这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还对企业的发展极其不利。另外,对于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性,有些领导不以为然,对其认识不够深,他们认为物资管理没有必要将各个环节都规范化,从而致使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数量不足
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急剧扩张,但是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之不相匹配,并且相关人员的增加速度严重滞后,一些施工企业为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甚至降低了用人的标准,从而致使施工企业物资岗位上经常是由一些非专业人员在管理,根本不可能实现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
3、物资采购不规范
当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比较乱,采购不规范。采购权利分散,采购方法无章可循,导致材料积压,占用资金。采购物资时选择的经销商、供应商较多,不能形成批量,之间环节多,价格相对较高,直接采购率不高,并且物资管理有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当前,很多施工单位领导对物资部门的要求就是必须及时提供生产需要的各类物资,如果延误生产,一切责任要由物资部门负责。因此,物资管理人员就将重点放在按期限、按质量、按品种供应施工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宁可使用低效率的传统水平管理,也不愿去承担改革带来的风险。
4、不能使用和落实现代化管理方法。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在一些施工项目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和落实,甚至基本没有采用。例如,ABC 分类库存控制的管理思想正在逐渐被遗忘,采购物资没有按照经济批量的原则,定额或限额发料等没有得到执行。
三、建筑施工项目物资管理的改进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从领导层开始重视物资管理。领导层重视物资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根本保证。其次,企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应以职能部门为龙头,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物资管理制度。从物资计划、采购、合同签订到验收、保管、领用、报废,整个物资流程都有制度可循。譬如,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应本着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原则,与施工组织安排相符,防止计划偏大造成积压浪费、偏小造成停工待料。
2、加强人才的储备,建立内部人才信息库
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才,配置人才是企业资源的配置的重中之重。物资管理是一门科学,它需要优秀的专业化的人才。首先企业要舍得投入在物资管理人员的引进上。一方面应该高薪招聘就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物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应该为物资管理团队补充新鲜血液,招聘大专院校毕业生来充实物资管理队伍。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企业应该要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应该让在岗人数大于总需求人数,必要时实施末位淘汰制,以提高人员的自发自动能力。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对物资管理人员实行必要的培训,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
3、加强物资管理的审计
物资管理审计是借助外力来加强物资的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审计时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只有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得到保证,其审计的意见才可能是有效的可靠的。必要时,应该借助民间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管理建议。物资管理的审计首先要获取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从总体上判断物资管理的水平高低。进而应该检查各类物资是否实行了分类、分区保管存放。物资管理审计时应该特别注意现场观察,并进行相应的物资盘点。
4、加强物资管理过程控制
项目开工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工程量,并按照企业定额或上级统一规定的施工预算定额编制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预算,作为指导和管理施工的依据,对生产班组的任务安排必须签发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并向生产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在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执行过程中,要求生产班组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实际消耗人工、实际消耗材料做好原始记录,作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结算的依据。在任务完成后,根据回收的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进行结算,并按照结算内容及时总结材料成本与效益。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5、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方法
在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的过程中,各种物资的消耗量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提出了ABC 分类方法来进行物资管理。该方法明确施工物资管理重点不同,再根据消耗物资的数量规模与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科学划分物资类别。采用ABC 分类法,按照物资消耗数量、价值大小、资金占用量的多少作为执行标准,将物资分成A、B、C3 个类别管理重点。这一种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库存合理率、缩短资金周转时间、增加周转次数。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工期、工程质量、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技术经济指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物资管理方式,引入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理念,并且这种转变必须与整个经济市场管理的整体变革相适应,这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萎靡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管理方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渝娟.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思考[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7)
[2] 刘遇春,安文忠.虚拟企业与现代物流的关系[J]. 价值工程. 2005(10)
[3] 李东艳.朔黄铁路物资管理模式思考与持续创新分析[J].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09(09)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浅谈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措施的改进
企业简单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都有很多环节和步骤完成。每个环节和步骤对生产起着不同的作用。物资供应是每个企业再生产的前提,在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资进货的质量、及时性、准确性等直接影响着生产的质量、及时性、准确性等。物资周转率的快慢、储备资金占用多少等直接影响着流动资金快慢、占用的多少。物资进货的价格高低,采购成本的高低、储存成本的高低等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
企业生产成本又包括:应付职工薪酬、材料费、水电费、折旧费、修理费和其他支出等。在铁路等工程项目建设中,物资设备费用占整个工程造价的比例较大,物资采购成本约占整个工程成本的60% -75%,能否控制好物资采购成本,将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盈亏。节省每一分钱、增加每一分盈利是企业经营的成本观,物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及时、齐备、经济地进行物资供应和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简单而言工程项目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组织货源、验收入库、保管保养、材料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材料核批发放、跟踪检查、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将以上物资管理中的每项工作作为“节点”,从严控每个重要“节点”入手,对整个物资管理流程重新进行系统规划,通过对重要“节点”的管控,对各项工作的分析、检查以及及时考核,实现物资工作流程的闭环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各个企业的企业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但问题仍然存在。由于工程项目施工行业具有点多、面广、生产周期长、队伍复杂等特点,加之施工企业对施工物资通常进行分散管理、就近采购、统一供应,造成其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施工物资的费用居高不下,资金周转缓慢。因此,在各个公司原有物资管理制度及工作基础上,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以有效地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构建现代化的施工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工程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架构普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管理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这种分散零乱的管理机制转变为三级管理机制,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资管理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资管理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统一对上,分级负责;通用集中,专用到场的物资管理办法。
二、采用ABC分类法,做好物资管理定额工作
不同的施工物资品种在施工企业中的消耗数量差别很大。如何根据消耗物资的数量规模和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科学划分物资类别意义重大。在一个企业,生产用的物资常常有上百种、上千种甚至上万种,在制定物资消耗定额时,要先重点、后一般,逐项研究,怎样抓住重点是关键。因此,运用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的ABC管理法(也叫ABC分析法、重点管理法),将物资类别分为A、B、C三个管理类别。即在社会经济现象中,都存在一个“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巴雷特规律)。这一思想就是将管理资源集中于重要的“少数”而不是不重要的“多数”。在采购决策时,必须考虑不同物料的资金占用量大小。物料的年资金占用量就是指将每个品种库存物料的需求量与该物料单位成本的乘积。A类物料是资金占用量最高的库存,这些品种只占库存总数的15%,但资金占用却占到总数的70%-80%;B类物料是资金占用量中等的库存,这些品种占全部库存的30%,资金占用占总数的15%—25%; C类物料是资金占用量最低的库存。这些品种占库存总数的55%,资金占用占总数的5%。对于A类物资严格控制储备量,降低资金占用量,一般采用经济批量、JIT(准时化采购)采购的储备方式,按下限进行储备, 实施动态盘点,并要认真查看月份库存结构;B类物资实行一般控制、定点订货、定期检查;C类物资占用资金少、品种繁多,可以采取简便的管理办法,根据需要,加大进货量,减少订货次数,延长订货间隔期,使施工物资管理人员集中精力,加强对A、B类施工物资的管理。用这种方法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在每个类别里再找出重点物资,进行严格的消耗定额的制定,从而提高物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步伐的加快,物流市场发展迅速,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是现代企业必然要选择的道路,组建物流企业联盟的重要性十分明显。战略联盟可以有效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并实现未来发展。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并与之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施工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的双向流通。供应商的选择消耗了施工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供应商是施工企业传统采购过程的核心工作。现代施工企业应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不宜频繁变换供应商,可以建立全国范围的供应商资格认定系统,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评估,从而保证这些供应商的产品质量。
四、运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划分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在施工企业建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既可利用计算机取代人工进行繁琐事务的处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工作,为施工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方面的依据并最终形成最佳决策方案,使施工物资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五、加强工程项目物资保障的物资管理工作
由于采用直达的方式省去了中间大部分库存转站工作,工程项目物资保障的物资管理工作主要分为物资的采购管理和现场管理。首先,工程项目物资保障的物资管理工作既要保证项目施工、生产的需要,又要防止形成大批材料积压,努力做到不待料、不断料、不囤料。其次,工程项目物资保障的物资管理工作要保证物资的合理存放,科学管理。根据材料的自然属性,在安全可靠的原则下,合理分类存放,科学管理,保证施工方便和道路畅通,尽量减少二次搬运。再次,要加强对物资的维护与保养。应根据不同物资的自然属性和管理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对库存物资进行维护与保养,保证其不降低使用价值。
六、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
从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入手实行以百分制考核为内容的工作目标化管理。做到职责明确,量化到人,实行绩效考评和工效挂钩的考核机制。通过考评和考核机制,全面了解职工完成工作的情况,发现不足和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将评价结果与工资挂钩。提高了职工的风险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职责明确,各尽其责,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弊病。
鼓励职工自学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现代科学化管理的需要。物资管理人员,在领导的支持下,对物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及岗位责任制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管理规范和作业流程,把我们的工作纳入到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做到人人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加强物资管理,从物资管理各环节入手,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总之,通过加强对铁路工程项目的物质管理,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优化公司的资源配置,积极采取新的物资管理机制,引入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理念,通过少量的投入,获得最低的成本消耗,形成最佳的物资管理理念,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益和盈利水平,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和水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期发展。。
第五篇: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摘 要:物资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电力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物资管理工作。本文从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入手,对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其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问题;措施
一、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概述
(一)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内涵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是指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制定物资计划、进行物资采购、使用以及存储等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通过对其的管理实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传统的企业物资管理可以用计划、配额、定量等简单的词语概括,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资管理已然成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为企业的正常运作、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二)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确保了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的正常运行除了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之外,重要的就是加强物资管理。其次,促进电力企业物资供应效益的提高。最后,保障电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流程不够合理
当前部分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流程混乱,主要包括:一部门采购权限有待明确,各个部门和班组都具有物资采购的权利,缺乏科学合理的采购权限分配;二物资信息、数据缺少规范化的管理,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无法准确掌握企业物资的具体情况,导致所需物资采购不及时、闲置物资一大堆的问题发生,严重浪费了企业的物资和财力,同时助长了腐败等不良工作风气。
(二)供应商以及采购价格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电力企业物资供应商管理体系不完善,缺少供应商分级管理制度、供应商评价指标体制以及合理的过程监督机制,造成物资供应存在诸多的漏洞。另外没有建立健全长期的供应商合作机制,物资管理缺乏发展计划、目标和范围,供应商信息整体评价也不够系统,这些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直接造成了供应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此外,没有内部制衡机制,缺乏对采购部门的监督和约束,导致了物资浪费甚至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闲置物资的不合理利用
电力企业由于电力工程结余或者换新拆旧等相关因素,有较多的闲置物资存储在仓库内,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的闲置物资增加了仓库固定的容量,缩小了仓库的可利用空间,不利于企业仓库新增物资的存放。还有企业对物资采购部门设置了考核目标,导致采购部门购置新的物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闲置物资的再利用,增加了物资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增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途径
第一,完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整合物资采购流程,规范管理物资采购。在物资供应商管理方面,要细致调查和分析供应商的基本情况,选择信誉度较高的供应商进行定点采购,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保障电力企业物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在物资价格管理方面,应实施分级动态管理制度;在大型物资采购方面,严格按照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物资的招投标工作,通过专家进行科学评标选择最优物资企业,进而保障电力企业以合理的价格采购高质的物资。
第二,建立健全管理体系。首先,电力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所需设备、材料等物资的采购计划、使用以及存储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将物资纳入规范化管理中。物资采购管理的工作内容应具体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身上,明确其岗位职责,确保电力企业物资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其次,提高物资采购的监管水平。电力企业进行物资采购时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物资采购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管理,保障物资的质量、价格满足企业生产所需,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增加闲置物资,选择最优物资采购目标,实现企业生产成本最小化。最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应引进先进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技术,构建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电力企业各种资源,通过数据统计分析,高效地掌握电力企业运行物资需求、供应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提高物资管理效率。
第三,改革采购模式,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电力企业传统的物资采购模式是采购人员对采购物资的类型、价格具有决定权,使物资采购存在较大随意性。因此,电力企业应转变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新型物资采购形式,先进的网络技术具有快速、简捷性,可以加强与供应商的实时联系。另外物资采购可以采取网上竞标形式,采购管理模式引入招投标机制,增强了物资采购的透明度,将物资采购纳入了有序的竞价当中,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物资采购质量,为企业发展和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四、结束语
总之,物资管理是电力企业日常运转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进电力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电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以及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重视物资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提高其管理水平的合理措施,促进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原晓涛.某国有大型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2]杨洋.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3]刁金明.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及措施分析[J].新经济,2013,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