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95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论文(精选)

95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论文(精选)

95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论文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校教育也在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扩展与完善。高等院校招生力度不断加大专业内容也不断扩充, 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毕业人数随之增大后, 大学生就业情况也备受关注。大学生通过几年大。

95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论文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校教育也在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扩展与完善。高等院校招生力度不断加大专业内容也不断扩充, 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毕业人数随之增大后, 大学生就业情况也备受关注。大学生通过几年大学生活, 在知识, 能力和人格方面有了积极显著的发展, 部分同学准备毕业后在本专业领域内寻找工作, 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 95后大学生感到就业压力无所适从。如何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排忧解难, 调整心态, 愉快的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大学生自身和学校等多方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一) 对于自身定位不够明确

对自身能力评估有一定缺乏, 不能够很好的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规划方面有待提高, 对自己专业擅长领域不够了解, 导致大学生对自己能力评估不足;不能清晰确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缺乏目标, 不利于寻找适合的工作。往往在找工作时都不能准确选择或者只能将就选择岗位, 职业道路会相对曲折。

(二) 对专业发展形势缺乏认知

对口专业岗位以及专业发展状况和走向在个人计划发展中非常重要, 但很大部分的大学生对自身专业认知并不清晰。身处校园半闭塞的环境容, 缺乏专业职场对接, 对于对口专业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导致对口行业发展评估不到位, 入职后影响自身发展规划, 在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后未能得到相应回报;

(三) 独立能力与独立需求不符

高校学生年龄阶段主要在17岁以上, 即将达到或已经达到法律规定成年年龄, 心智较为成熟, 独立需求较大, 但经济仍然需要家庭支持, 生活也未经历完全独立体验, 独立能力不成熟。并且由于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控制, 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及调节能力都不完善, 在面对一些由于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问题时, 还是会发生较大的情绪波动甚至出现一系列过激行为, 对于其本身的发展极为不利。独立能力与独立需求产生巨大矛盾, 在独立方面较为敏感,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内心体会到比较强烈的落差感, 因此易产生焦虑;

(四) 面对社会压力产生逃避心理

大学生面对社会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放弃原本经营的交际圈和熟悉的环境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出于本能心理需求会产生逃避心理。产生逃避心理不利于对外交流与展示自己, 未入职场时因为压力与逃避容易产生放弃就职, 错过入职最佳时期导致无法正常就业。若在初入职场时期容易与同事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 导致工作完成效率低, 阻碍职业发展。生活压力再加重, 进入压力轮回圈。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就业环境因素

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现阶

段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增加。社会矛盾日趋紧张, 贫富差距的问题仍然严峻。在此次的调研中, 我们发现就业需求量总体而言并不能满足各大高校所输出毕业生人数的供给, 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并且相对于每个地区来说, 各地域之间也存在极为不平衡的就业差值。这一地域导向性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时的地区选择, 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出现大量大学生的集聚现象, 但这些地区的就业需求量完全不能满足就业者, 一二线城市就业需求饱和, 导致大量就业者闲置。相反一些急需就业者的西部地区却得不到开发。这种地域导向性的就业环境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时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因此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失业问题。

2. 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 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国家形式复杂多变国, 国家当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主要矛盾。劳动市场体系相对不完善, 导致众多劳动者得不到体制的保护, 在我国, 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 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由于观念、体制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对劳动者就业的保障性和公平性产生巨大的障碍。

3. 对于企业而言, 一些企业对就业法律

的不重视, 性别歧视、压榨劳动者、拖欠工资等现象层出不穷, 社会企业鱼龙混杂, 大学生被骗的现象比比皆是, 导致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对就业存在逃避和恐惧的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间接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强调就业者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 这对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 高校教育因素

1. 部分高校为求发展速度盲目跟风扩充

招生数量, 师资无法跟上教学需求, 降低教学质量。增设专业不够严谨, 教学培养方向不符合市场对于人才质量需求。科学技术不足以支撑高质量科研成果开发。对相关专业发展趋势没有较好的预估与捕捉, 或所开专业不足以满足国内外产业发展。

2. 大学生在校期间, 高校对学生的就业

指导不够专业, 千篇一律如出一辙, 缺乏互动。导致众多大学生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 高校往往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十分重视, 从而忽视了大学生对于职业心理素质的指导与培养。除理论方面知识的传导不够完善以外, 对于实践方面的机会也较少重视, 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

3. 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指导方面缺乏重

视, 首先是心理专业方面教师配备不足或是配备教师心理专业能力不足。心理教育形式单一缺少互动式教学。心理问题检测机制并没有做到系统化, 导致有一大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

(三) 大学生自身因素

1.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渐增长,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显露。求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退缩行为和消极的态度。大学生对自己职业定位不准确, 在面临岗位选择时十分迷茫, 这样也极易出现从众心理, 容易被市场导向和地域导向所迷惑, 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岗位竞争压力大, 极易面临失业的状况。

2.大学生人际关系和社会背景仅仅局限于学校, 所接触到的社会面和社会人物十分有限。因此, 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很大情况下需要其家庭背景的支持与帮助。父母对大学生子女就业观念的关注度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要求和就业方向。中国一直以来都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往往对于就业的要求更高但也能获得比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大学生更广的人脉和资源。

3.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工作存在一定期望和幻想, 很容易出现眼高手低, 盲目自信的心态。但当大学生就业时遇到阻碍, 又缺乏面对和尝试的勇气和自信, 出现难以面对的挫折感和消极心理, 导致了很多就业机会的流失。很多大学生缺乏长远就业计划和职业规划, 希望初次就业就能够获得高薪酬, 但基本上所有的企业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都要求从基层底薪做起,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趋向功利化, 想“一步登天”。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措施

(一) 社会需要完善就业体系

1. 首先, 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只有在一个法制和公平的社会就业环境下, 大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不仅如此, 政府也要积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保护工作, 尽快改革和完善劳动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 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 大力宣传以提高劳动市场相关体系的影响力, 以此推动大学生积极就业。

面对一些打着虚假企业广告的传销组织欺骗大学生就业行为, 政府应当大力严查惩治这一违法犯罪行为, 加大在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政策, 给大学生一个安全安定的社会就业环境。

2. 其次, 政府需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根据整体数据对大学生就业者的择业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让其地域导向性不再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标准和障碍, 也可以使得大学生就业不再集聚于一二线城市而导致的人才闲置问题, 加强了西部地区人才的入驻, 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3. 最后, 政府还应颁布一些新型政策, 以应对现阶段存在的一些就业市场进行的调控问题, 有针对性地出台就业方式的社会保障机制,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些促进就业的决策性计划, 意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就业面向基层, 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专项。不仅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逐步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福利政策, 还应推动大学生人才交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升就业市场的开放性和有效性, 使得大学生就业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就业专业匹配咨询。同时可为大学生开辟正规的网络就业指导性渠道, 意在帮助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有效的掌握职业技巧, 并且同时为大学生就业时遇到的各方面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咨询与建议, 确保大学生在就业时以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面对。

4.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 企业不应只看到利益, 应当遵守社会秩序与法律法规, 共同维护社会就业环境的安全稳定。对于企业来说, 大学生就业也是对企业的一个机遇与挑战, 大学生拥有的职业经验虽然不足, 但是大学生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也是社会的一部分, 企业也必须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 只有当企业拥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 努力为社会分担就业压力, 缓解就业问题, 稳定社会发展, 给大学生就业提供行之有效的专业指导, 只有这样, 企业和个人以至整个社会才会实现共赢和双发展。

5. 企业需要发挥其协同作用, 应该保障就业者的权益, 及时发放工资不拖欠, 提高就业者待遇福利, 为就业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对于企业内部来说, 应当适当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提高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同时大力发展企业文化, 不断提高企业形象, 促进就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益性, 从而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高校需要提升教育实力

1. 首先高校需要计划招生避免盲目跟风扩招以及不欠考虑的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模式都需要勤于调研跟上社会需求。在教育探索方面也应该力求创新,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以人才教育模式进行课程专业设置分别针对精英人才、应用人才、技术人才进行相应合理的分配设定。高校更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提供优质设备与优秀师资给予大学生专业最匹配的指导, 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2. 不仅在专业培养上需要再加强投入,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也需要更加专业化的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求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数据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行业情形, 在不同阶段对自己进行不同阶段的职业规划。需要更多互动式的课程避免单一性的传播无法真正产生效益。给予学生更多外出实践的机会, 理论结合实践, 提升大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

3. 除专业指导外, 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高校应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大学生的心里问题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 进一步针对大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焦虑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与疏通。可尝试应用大数据调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可能会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筛查, 减少漏查, 减少大学生带着心理病态面对社会。

(三) 努力建设自身素质

1. 大学生应该形成较好的“自我教育”机制, 竖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自我“自我搭建、自我辨识、自我认知”的步骤来进行自我学习和建立。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但不能过于着急需要稳步建立。对于问题需要善于思考来解决问题, 对于过程有一定要求, 会让自身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也能够让自己得到更多经验与教训。

2. 大学生自身应积极调整自身心态, 正面应对就业竞争。对自己做清晰定位, 选择自己想走的职业道路, 对于所选职业道路做进一步调研, 积极寻求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制定好职业规划后需要进行实践, 为自己的计划进行努力, 将时间详细分配, 调整自身心态积极面对就业。

3. 心理素质也需要一定的自控。多与人进行沟通, 沟通能力是步入工作后至关重要的一项需求, 多跳出舒适圈与不同的人交流沟通才能够增强自身抗压能力。感觉焦虑时应及时向朋友家长或老师寻求帮助, 及时倾诉才有机会将内心矛盾解决。

4. 在成功就职后, 仍然需要不断的学习, 不断学习创新工作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 对于固有工作内容可多加思考是否能够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方式。面对薪水压力, 需要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 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家庭的帮助。

摘要:本文就95后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心理问题, 结合社会、高校、学生自身三者间的关系, 谈如何摸索、改善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 段四来, 赵敏.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途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8 (5) .

[2] 徐国成.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 (4)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