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问题(通用)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问题(通用)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问题第一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问题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推进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近年来,神华集团积极探索并推行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安全发展。一、煤矿风。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问题

第一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问题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推进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近年来,神华集团积极探索并推行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安全发展。

一、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实施背景

大家知道,近十年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神华集团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期间,我们并购组建了宁煤集团、神新公司、神宝公司和北电胜利公司等。神华企业规模快速扩大,煤矿数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40个变为现在的64个(含基建矿井)。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施就是在神华生产规模高速发展、安全生产压力骤然增大、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进行的。促使神华做出决定,下大力气研究和推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华迫切需要一个切实有效的抓手,快速夯实新并购煤矿的安全管理基础,提高其安全生产水平。并购工作打破了神华原有的以神东公司这样煤层地质条件好、建设起点高的矿区为主的安全管理格局。新并购煤矿大多建设起点低,设计落后,人员多、装备差、煤层地质条件复杂,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等灾害俱全,百万吨死亡率也远远高于神华原有煤矿。特别是这些煤矿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理念,与神华安全管理模式差异较大。神华亟需一个办法,将新并购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快速提升上来。

(二)实践证明继续依靠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不能彻底解决神华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数年来,我们在推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先后引进了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南非的NOSA综合五星管理体系等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基础不同、文化差异和译文晦涩,这些体系难理解、难结合、难应用,导致最终推行不下去。但这些尝试和探索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煤矿安全管理必须体系化,必须将国际标准本国化、将国家标准行业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自主创新,研究一套针对我国煤矿特点的管理体系。

(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期望,坚定了神华研究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决心。2005年前后,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高度关注。当时神华安全生产处在我国煤炭行业先进水平,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监局希望神华集团带头对煤矿安全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创新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一套适合煤矿特点、管用的现代安全方法,以此促进全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监局的指导支持下,神华集团于2005年立项组织国内六家科研院校,历时两年对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基本理论、风险预控管理方法、体系必备元素及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这套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2007年国家煤监局在神华召开了推进会,并组织在全国百家煤矿试点推行这套体系,神华集团在全集团52个生产煤矿全面推行。2011年该体系作为一项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予以发布。同年8月,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监局发文在全国推行。

二、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神华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流程、两个理论、五个部分。

(一)一个流程。即风险预控管理流程,是实现煤矿“人、机、环、管”四类危险源管控一致性、程序化的方法。该流程包括五个步骤:

危险源辨识。发动全员对自己工作场所和责任区域内的危险源进行逐一排查和登记,找出煤矿面临的各类不安全因素到底有哪些。

风险评估。对煤矿辨识出来的几千条甚至上万条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搞清哪些是重大风险,哪些是中等、一般的风险,进而明确安全管控的重点。

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依法制定危险源管理标准,确定危险源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才能不出事故,解决每个管控重点“如何管”和“如何管得有效”的问题。

危险源监测。在生产过程中,煤矿需要通过监测危险源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检验管控标准和措施实施的效果如何,动态排查事故隐患。

危险源预警。对于监测中发现危险源未有效控制的情况,及时分级预警,促进现场迅速落实整改和控制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二)两个理论。一是海因里希法则。根据该法则明确了我们安全工作基本原则,即防范大事故必须从消除小事故和隐患做起,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查处为风险预控。二是内外因事故致因理论。该理论阐明了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是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能量意外释放的结果,要想控制事故的发生,就要控制事故的内因,排除诱发事故发生的外因,为煤矿实现切断煤矿事故因果链、建立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奠定了基础。基于这两个基本理论,我们设计了这套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三)五个部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按照系统化原则进行设计的,由风险辨识与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综合要素管理和预控保障机制五个部分构成。这五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和作用,形成了以风险辨识与管理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综合要素管理为重点,以预控保障机制为支撑的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辨识与管理。这部分我们设计了5个元素,其主要内容在“一个流程”部分已经做了说明,不再赘述。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神华多年来事故统计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占到了事故致因的90%以上。因此,我们在设计这套体系时,将不安全行为管控作为体系中的独立部分。这部分从人员准入开始,从源头上排查不安全行为人,到过程中强化人员安全培训,加强不安全行为梳理,矫正不安全行为,实施安全激励政策,提高人员自主防范能力,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几率,用7个元素规定了煤矿开展不安全行为控制工作的方法和要求。

生产系统控制。这部分主要针对煤矿采、掘、机、运、通、地测、防治水等生产系统中工艺、设备和有害物等危险源的安全控制,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其他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明确了管控标准和要求。整个生产系统控制部分分为15个子系统,包含了112个元素。

综合要素管理。这部分我们设计了6个子系统23个元素,对“生产系统控制”之外的地面辅助作业、应急救援、职业卫生和健康服务、环境管理、承包商管理等,做了详细规定,是煤矿实现全面、全方位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

预控保障机制。为保障这一整套体系的有效运行,充分调动各级人员落实体系的积极性,我们用5个子系统14个元素,分别规定煤矿组织机构、安全投入、考核与奖惩机制和安全文化建设等,确保体系各项要求的有效落地。

神华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五部分包含28个子系统、160个元素,基本覆盖了煤矿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为了提高体系的运行效率,我们还配套开发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平台。

三、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体系推行初期,由于大家对体系了解不够,重视不够,推行工作困难重重,阻力很大。为此,集团公司多次举办了各个层次的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并建立了强有力的考核奖惩机制。采用了子分公司月度、季度考核和集团公司年考核相结合的动态考核办法。年终公布各矿排名,重奖重罚,并且培养和建立了一支近千人的体系培训老师队伍和一支600余人的体系审核员队伍,有效地推动了体系的实施,目前体系已在神华煤矿全部落地。

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我们总结体系的作用,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推动了全员参与,将安全责任落到了实处。以前我们的煤矿虽然都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由于责任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推行体系后,各矿依据体系设计的一系列考核指标,将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了矿领导、各业务部门和岗位员工头上,每项安全工作“谁主管、谁主抓、谁负责”分工清楚,每个领导负责几个元素,每个员工负责几项工作,责任非常明确。

(二)提供了一套好的办法,实现了危险源的全面管控。这套体系将危险源分为两类,实行分级管理。一类是系统性危险源管控。以领导干部和业务部门为主体,开展系统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并落实整改措施,防范较大以上事故。另一类是岗位危险源管控。以区队、班组和一线员工为主体,开展岗位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并严格执行,防范一般事故的发生。我们通过危险源的辨识确定安全管理的对象;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管理标准的引入确定安全管理的依据和尺度;通过管理措施的制定确定达到标准的途径和方法。最终达到员工自主管理的目的,切实解决了煤矿安全管理“管什么”和“如何管”的根本问题。

(三)实现了隐患治理的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这套体系以PDCA为运行模式,风险辨识与管理在PDCA循环运行中不断重复完善,通过危险源监测及时排查隐患,落实整改责任,形成了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消除的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使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和常态化,

切实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体系自身也在体系策划、体系运行、体系考核评审和体系改进的PDCA循环中,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四)注重过程控制,做到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我们以前的管理是以结果为主,查出一个问题处理一个问题,安全工作跟着问题跑。推行体系后,安全管理是以过程控制为主,通过风险评估提前想到过程中会发生什么,通过过程控制尽量让其少发生或者不发生。这套体系从煤矿设计开始,覆盖了矿井建设、生产直到矿井报废的全过程。体系746项考核指标中,过程性指标有482项,占到64.6%,依靠严格的过程控制来提升煤矿安全绩效。

(五)简便实用,便于员工掌握。煤矿客观存在的危险源多达几千甚至上万条,但就某一个具体岗位而言,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估需要管控的危险源只有十几条,需要重点管控的也就几条,而且都是工人每天要干的事情,工人比较容易掌握,安全培训的针对性更强。只要每个员工知道了本岗位的危险源,并严格按标准做到了,就能确保安全。例如,采煤司机在完成“割煤”任务时,需要按照7条标准规范操作,管理人员按照8项措施去管,确保标准执行到位。其他各个工作岗位也是如此,真正做到了工人学有重点、干有标准,管理人员责任明确、管有措施。

(六)体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针对煤矿行业特点的一套安全管理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条件、不同规模的煤矿。只不过对于条件复杂的煤矿,危险源的数量要多一些,管控的难度要大一些,但理论和方法是相同的。实践证明,对于风险多的煤矿,推行体系更有必要,效果也更显著。

神华集团公司推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后,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一是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持续提高。2007到2011年,连续五年百万吨死亡率保持在0.03以下,今年上半年全集团百万吨死亡率为0.009;二是煤矿现场安全状况持续改善。如原来基础条件较差、管理相对薄弱的乌海能源公司所属8个煤矿,在2011年度有7家达到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国家级;三是各子分公司安全管理业绩明显趋好,特别是神宁公司取得2009-2011连续三年实现煤炭生产零死亡的成绩;四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神东公司近3年平均每年下降近30%。神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践时间还不算长,体系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以后体系实施工作中,继续努力改

第二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1 管理要素及要求 1.1 总要求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

1.2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煤矿应制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方针应: a) 经煤矿主要负责人批准;

b) 明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总目标;

c) 包括遵守现行安全法规和对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 d) 体现对员工进行持续培训的要求; e) 针对煤矿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f) 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

g) 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其认识到各自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义务、责任; h) 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i) 定期评审,以确保其与煤矿的发展相适宜。

1.3 风险预控管理 1.3.1 危险源辨识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并确保:

a) 危险源辨识前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b) 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c) 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危险源辨识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d) 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e) 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1.3.2 风险评估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确保: a) 对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 b) 在以下情况时执行持续风险评估,并保留评估的记录: ——新改扩项目前;

——新设备、设施、工艺和技术应用前或有重大改变时;

——为特定项目(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排放瓦斯、井下电气焊、大型设备安装与检修等)制定安全措施前; ——执行重大风险任务前; ——执行特定检查和实验前; ——审核发现重大不符合项;

——调查事故(包括未遂)暴露的新风险。 1.3.3 风险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a) 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应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b) 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c) 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d) 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e) 煤矿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1.3.4 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a) 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b) 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c) 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1.3.5 风险预警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a) 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b) 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1.3.6 风险控制

煤矿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a) 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b)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c) 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d) 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e) 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应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1.3.7 信息与沟通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a) 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b) 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c) 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d) 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中存在不符情况,应汇报,并组织班后或作业后评估,并留有记录。

1.4 保障管理 1.4.1 组织保障

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a) 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b) 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煤矿最高管理者承担。

煤矿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1.4.2 制度保障

a) 煤矿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b)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煤矿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c)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文件收发、归档应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1.4.3 技术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以消除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并符合:

a) 应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安全技术标准、方法、工艺、设备、设施; b) 应针对煤矿具体实际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1.4.4 资金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为实施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符合:

a) 煤矿应对安全投入资金进行统一决策、管理、支配;

b) 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应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规范使用”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c) 有专门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投入的安全资金有效使用。

1.4.5 安全文化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a) 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b) 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c)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煤矿的各项管理。

1.5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1.5.1 员工准入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应: a) 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b) 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1.5.2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应:

a) 具体、有针对性; b) 按照风险等级进行。

1.5.3 员工岗位规范

在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煤矿应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a) 种类齐全;

b) 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c) 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d) 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e) 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1.5.4 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a) 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b) 涵盖影响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c) 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1.5.5 员工培训教育

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a) 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b) 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c) 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 d) 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e) 每年末对上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f) 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g) 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h) 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i) 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j) 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k) 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l) 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应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 m)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1.5.6 员工行为监督

煤矿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a) 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 b) 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c) 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1.5.7 员工档案

煤矿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a) 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b) 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证、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血型、持证情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c) 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1.6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1.6.1 通风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通风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通风系统中潜在的风险。通风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矿井、采区和工作面应具备独立完善的通风系统,采区应实行分区通风,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自然发火严重矿井的采区等,应设专用回风巷;

b) 风门、风桥、风筒、密闭等通风设施保持完好无损;

c) 矿井总风量、采掘工作面和各种供风场所的配风量,应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d) 风速、有害气体浓度等,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e) 按规定及时测风、调风,以使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供风地点风量、风速持续均衡,并按规定的周期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f) 局部通风机通风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设置同等能力的备用局扇,保持连续均衡供风;

g) 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能够连续运转,应装有反风设施,各种参数符合规定,并定期进行反风演习。

1.6.2 瓦斯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瓦斯管理程序,通过瓦斯检测,及时掌握瓦斯浓度变化情况并采取措施,确保井下各地点风流中的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瓦斯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煤矿应建立完善瓦斯管理制度,并应:

——明确瓦斯防治责任,并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

——根据井下条件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加强瓦斯治理的各项措施; ——严格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实行群防群治; b) 煤矿应强化瓦斯检测,并应确保:

——有瓦斯检测专门机构,且人员配备满足要求; ——每年对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进行鉴定;

——相关入井人员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携带便携式或光学甲烷检测仪; ——瓦斯检查员严格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瓦斯检查记录做到井下牌板、检查记录手册、瓦斯台帐三对口;

——瓦斯检查人员严格按程序进行交接班;

——瓦斯检查地点的设置及检查次数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每日按程序规范进行瓦斯情况汇报;

c) 煤矿应制定瓦斯隐患处理措施,并应确保:

——有瓦斯积聚排放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按措施进行排放;

——排放瓦斯前应先确认回风系统的人员已撤退完毕,电源已全部切断,并已设置警戒栅栏、警标和停电牌;

——每次排放瓦斯都应做好记录,建册登记;

——临时停风地点,应立即断电撤人,设置栅栏、警示标志; ——长期停风区应在24h内进行封闭;

d) 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井,应采取隔爆措施,并应:

——在矿井两翼与井筒相连通的主要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相邻采区之间的集中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相邻煤层之间的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间设置主要隔爆水棚;

——在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煤层掘进巷道采用独立通风的其他巷道设置辅助隔爆水棚;

——对隔爆设施实行挂牌管理,定期检查隔爆设施的安装地点、数量、水量及安装质量;

e) 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立瓦斯抽采系统,瓦斯抽采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瓦斯抽采系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AQ 1027-2006规定,并按周期对抽采系统进行测定,确保系统参数合理、运行有效; ——地面抽采与地下抽采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应综合采取投产前的预抽采、采动层抽采、边开采边抽采、老空区抽采等措施; ——凡是应当抽采的煤层,都应最大限度地抽采;

——矿井生产计划与瓦斯抽采达标煤量相匹配,采掘生产活动应始终在抽采达标区域内进行;

——掌握瓦斯基础参数,吨煤瓦斯含量、煤层的瓦斯压力、矿井和工作面瓦斯抽采率、采煤工作面回采前的瓦斯含量,达到AQ 1026-2006规定的要求。

1.6.3 防突管理

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应建立并保持防突控制程序,制定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有效控制突出风险。

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应编制防突专项设计。突出矿井新水平、新采区移交生产前,应经当地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按管理权限组织防突专项验收;未通过验收的不应移交生产。

防突管理应确保:

a) 突出矿井应对突出煤层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以确定煤层和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

b) 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对于有突出危险煤层,优先采取开采保护层或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区域防突工作应当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 区域防突措施; 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 区域验证;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 工作面防突措施;  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 安全防护措施;

c) 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工作面防突措施,并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经检验证实措施有效后,即判定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当措施无效时,仍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补充防突措施,并再次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直到措施有效。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应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保留足够的突出预测超前距或防突措施超前距的条件下进行采掘作业;

d) 石门和立井、斜井工作面从距突出煤层底(顶)板的最小法向距离5m开始到穿过煤层进入顶(底)板2m(最小法向距离)的过程均属于揭煤作业。揭煤作业前应编制揭煤的专项防突设计,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e) 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所,在突出煤层的石门揭煤和煤巷掘进工作面进风侧,应设置至少2道牢固可靠的反向风门,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和突出煤层的炮掘、炮采工作面应采取远距离爆破安全防护措施,突出煤层的采掘工作面应设置工作面避难所或压风自救系统。

1.6.4 防尘管理

煤矿应建立健全防尘系统,有效降低各作业地点的粉尘浓度,并满足: a) 矿井下列巷道应设置防尘洒水管道: ——主要进风大巷; ——主要回风大巷; ——主要运输巷;

——带式运输机斜井与平巷、盘区进、回风巷; ——采掘工作面所属各巷道; ——煤仓与溜煤眼放煤口; ——转载点。 b) 所有水幕灵敏可靠,封闭全断面,使用正常,在下列地点应设置净化水幕:

——采煤工作面进回风顺槽(水幕距工作面上下出口不大于30m); ——掘进巷道(在距迎头50m-200m范围内);

——多巷掘进在回风巷风流汇合处下风侧200m范围内; ——运输顺槽的转载点、溜煤眼上口及破碎机处; ——主要进风大巷、主要回风大巷。

c) 下列设备应设置喷雾装置或者除尘器,并确保喷雾装置和除尘器正常使用:

——采煤机; ——液压支架;

——综掘机、连采机、掘锚机。 d) 防尘基础管理完善: ——及时清扫巷道洒落的煤矸、浮煤,巷道积尘按冲洗周期定期冲洗; ——按规定的周期测定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

——采煤工作面应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取煤层注水防尘措施; ——炮采、炮掘工作面应采取湿式钻眼、使用水炮泥等防尘措施; ——隔绝煤尘爆炸措施完善;

——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资料齐全。

1.6.5 防灭火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防灭火管理程序,以消除和控制矿井火灾风险,并确保: a) 防灭火设计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b) 新建矿井、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应对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每年对所开采煤层最短发火期和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 c) 内外因发火管理和火区管理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d) 防灭火基础管理符合下列规定:

——有防灭火管理制度、矿井防灭火系统图; ——及时对地表塌陷裂隙进行回填;

——有防火密闭管理台帐、火灾预测预报管理台帐、采空区技术管理档案; ——有井上、下防火措施。所有地面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材厂等处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应符合国家有关防火的规定; ——有灌浆、均压、注氮等防灭火技术措施。

1.6.6 通风安全监控管理

煤矿应建立健全通风安全监控系统,对矿井各重要场所“一通三防”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掌握各种数据变化情况,并可实现对矿井相关设备的自动控制。安全监控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安全监控系统的中心站、分站、传感器等设备齐全,安装设置应符合AQ 1029-2007要求,系统运作不间断、不漏报;

b) 甲烷传感器应按期调校,其报警值、断电值、复电值应准确,监控中心能实时反映监控场所瓦斯的真实状态;

c) 当瓦斯超限时,能够及时切断相关工作场所的非本质安全电源,停止采掘等生产活动,人员应撤至安全地点,并及时按程序进行汇报; d) 定期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趋势判断; e) 相关记录、报表内容应与实际相符。

1.6.7 采掘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采煤、掘进管理程序,消除和控制采掘系统和作业中的危险源,且符合下列要求:

a) 采掘设计应结合系统危险源辨识的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并体现安全高效的原则;

b) 作业规程的编制应考虑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中的风险,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c) 巷道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类尺寸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施工及地质条件变化时应有补充措施;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等应制定专项措施; d) 支护设计应合理选择支护方式、支护参数,各类支护设施可靠有效; e) 对采煤工作面和采用锚杆、锚喷等支护的煤层巷道顶板实施监测,并阶段性做出趋势分析和判断;

f) 确保生产矿井、水平、采区和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畅通; g)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

——应编制专门设计,并制定专项防治措施;

——应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冲击地压发生后,应做好调查及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

1.6.8 爆破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爆破管理程序,以控制爆破材料储存、运输和爆破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爆破材料和爆破设备购置渠道正规,有合格证和说明书,并进行入库检验和登记;

——有专门的爆破器材存放地点,存放点周围环境、存放分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存放地点有明显标志; ——发爆器及发爆器的钥匙由放炮员随身携带;

——爆破材料运输方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

——爆破前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编制爆破作业说明书,爆破材料按照爆破作业说明书的内容选取,按照说明书进行爆破作业,并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

1.6.9 地测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地质测量控制程序,确保采掘作业遇有地质构造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预控措施,以保障采掘作业的正常进行,并确保:

a) 矿井各类地质报告齐全、规范;

b) 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地质预测预报及时;

c) 掘进给向及时、准确,贯通测量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规定或工程要求;

d) 基本矿图齐全,内容、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更新及时; e) 对开采沉陷区进行有效治理,防水(沙)、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设计合理。

1.6.10 防治水管理

煤矿应准确掌握井田及其周边地表水系、地下水和采空区积水等分布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情况,评估地表水和各地下水系的风险,防治水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组织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防治水计划,制定“探、防、堵、截、排”的综合防治措施;

b) 井下防水、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能力满足实际需要;

c)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针对主要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

d) 每年雨季前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e) 防治水设施完善、设备齐全完好,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f) 防治水专项应急预案完善。

1.6.11 供用电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供用电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供电、用电风险。供用电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供电系统应安全可靠,矿井应有两回路电源线路。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矿井的两回路电源线路上都不应分接任何负荷;

b) 井下各水平中央变电所、井下主排水泵房、主要通风机、地面永久抽采泵站、固定式压风机、矿井立井提升人员系统全部实现双回路供电; c) 矿井设备、电缆的选型与安装及机房硐室的设置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与潜在的风险;

d) 煤矿机电设备应具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或行业相关标准要求标志或证件;

e) 供电系统及设备相关保护应齐全、灵敏、可靠;

上述保护一般指:欠压保护、失压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过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保护、单相断线保护、漏电保护、防雷电保护、急停保护、闭锁保护、无压释放保护等。 f) 大型设备检修应制定专项措施; g) 停送电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制度;

h) 确保供用电主要场所通讯畅通、并有足够的照明;

i) 设备监测、检修、维护到位,确保设备完好、运行可靠,防爆性能符合要求;

j) 设备基础管理规范,各种图纸资料齐全,且应分类存档,便于查阅。

1.6.12 运输提升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运输提升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运输、提升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a) 各种运输、提升设备运行正常,安全设施、保护齐全、灵敏、可靠; 上述保护主要指:打滑、温度、烟雾、堆煤、防跑偏、急停、速度、断带、防纵撕、逆止、自动洒水、电气闭锁、欠压、过电流、过卷、过速、限速、松绳、防坠、斜井挡车装置及跑车防护装置、机车行车保护、指示器失效、满仓及“信、集、闭系统”等保护。

b) 各种运输、提升装置完好、连接件紧固,并定期检查或测试;

c) 运输巷道、运输胶带(轨道)、运输设备相对空间应满足安装、检修、维护及人、车通行的要求;

d) 运输线路、路面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e) 车库、车场、硐室设置和环境符合相关规程要求; f) 运输提升设备技术档案、资料齐全、符合规范; g) 运输提升设备检修记录齐全。

1.6.13 压气、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

a) 煤矿压气及输送系统设计应科学合理,并确保: ——压气设备配备齐全,设备数量、能力满足要求;

——定期对压气设备进行检修,安全阀和放水阀动作可靠; ——新安装和检修后进行打压试验;

——输送管路设施布置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有空气压缩机操作规程和使用管理办法。 b) 压力容器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办法; ——有压力容器完好和存储标准; ——压力容器有出厂检验合格证; ——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台帐;

——定期对压力容器进行打压试验;

——移动式气罐有便于区分类别的颜色和代码; ——不同气体的气罐分类存放,有防倒装置;

——气瓶有防震胶圈、安全帽和减压器,乙炔发生器有回火防止器。

1.6.14 其它要求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还应同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等相关要求。

1.7 综合管理 1.7.1 煤矿准入管理

1.7.1.1 煤矿在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应进行安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煤矿设计应: a) 符合GB 50215-2005及国家、煤炭行业有关标准、规定和要求; b) 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1.7.1.2 煤矿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并应:

a) 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b) 确保煤矿安全、环保设施严格遵守“三同时”原则; c) 确保施工建设单位具备施工建设资质; d) 保证质量合格,有国家相关部门验收记录。

1.7.1.3 煤矿投产前应保证有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质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1.7.2 应急与事故管理

煤矿应制定并保持事故应急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 1.7.2.1 煤矿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并应:

a) 按照AQ/T 9002-2006的规定和要求,编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b) 严格按程序对预案进行审批,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修订; c) 确保所有员工都经过应急预案的培训;

d) 确保煤矿保安体系完备,通讯报警系统有效,所有人员熟悉事故汇报程序;

e) 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救灾演习,有演习计划、演习方案及总结报告; f) 确保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煤矿企业应设立矿山救护队,不具备单独设立矿山救护队条件的煤矿企业,应指定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

g) 煤矿应按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应急救援管理平台。 1.7.2.2 煤矿应规范急救管理,并应确保:

a) 每一班组至少任命2名经过培训的专(兼)职急救员,急救员名单应在本单位张贴、公布;

b) 每年至少有10%的员工接受急救培训;

c) 所有重点作业场所应配置急救箱,急救箱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进行标识;

d) 急救箱内保存一份急救用品清单,有专人定期检查,保证医疗器械、药品的完好齐全;

e) 有急救箱配置分布图及急救用品明细表;

f) 井下设置的急救箱、隔离式自救器等设置位置有明显的标识;

g) 有急救用品使用记录,并定期对使用记录进行分析,以查找受伤害原因。 1.7.2.3 煤矿应规范事故管理,作好事故汇报、统计和总结工作,事故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相关规定逐级上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b) 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对现场抢救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现场抢救工作总结;

c) 根据事故类别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结束后,形成事故追查记录、事故调查报告;

d) 对所有事故进行统计,建立事故和事件统计数据档案,并及时向员工公布;

e) 定期对事故进行回顾,以强化风险意识与预控能力。

1.7.3 消防管理

1.7.3.1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消防管理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火灾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煤矿应根据实际应配备消防器材及设施,并应确保:

a) 煤矿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

b) 依据GB 50140-2005编制本单位的灭火器配置标准,现场配置应与标准相符;

c) 消防器材放置处有应反光功能的标志牌,放置位置不应挪作它用; d) 消防器材设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无阻塞;不应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以及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e) 消火栓的设置应符合GB 50016-2006的规定和要求; f) 有消防设施分布图和消防器材明细表; g) 对所有的消防器材应进行编号; h) 建立了消防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i) 灭火器应按规定周期经专业部门检验、维护; j) 消防设施维护、检验期间需配备相应替换器材; k) 有消防设施维护和保养制度;

l) 建筑物公共场所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始终保持畅通。 1.7.3.2 煤矿应定期组织进行消防演练,并应:

a) 制定消防演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b) 有义务消防组织,消防队员名单应张贴公布; c) 所有专兼职消防队员应进行培训和训练。 1.7.3.3 煤矿应定期向员工宣传消防知识,并应:

a) 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宣传; b) 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c) 确保消防急救电话和消防队员联系方式向全体员工公示。

1.7.3.4 煤矿应建立火灾隐患检查机制,完善重点部位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进行整改。

第三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汇报与经验交流

***队按照矿上的整体部署,积极主动落实贯彻相关要求,圆满地完成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现在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下面将我队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1、组织成立风险预控管理小组

2、***队具体工作方法

3、风险预控管理在我队发挥的作用

4、存在的不足与针对措施

• 组织成立风险预控管理小组

我队按矿要求组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负责队具体风险管理工作。以队长书记为组长,组员由副队长、工会主席、技术员和各班班组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岗位员工组成,明确目标并制定相应考核条例,保证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执行中的有效进行。

***队在册员工141人,共分4个班(1个检修班,3个生产班),全部参加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培训工作,其中12人参加应急急救员、4人参加应急消防员培训、2人参加内审员培训,并全部通过了考试。

我队主要负责矿井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具体共有项工作任务,道工序。通过组织全体员工对生产过程中各类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排序,共辨识出危险源个,人的方面机(物)方面环境方面个,管理方面其中特别重大风险0 项、重大风险 3项、中等风险 116项、一般风险465 项、低风险0项。

***队 风险预控工作任务与工序.doc

***队 风险预控环境的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doc

明确重大风险任务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我队实际及已发生的事故案例,评估出3项重大风险任

务,其中重大危险源有3项。

•首先结合事故案例向大家阐述把这些任务列为重大风险任务的原因,其次阐述

针对重大风险任务中重大危险源的管控措施。

重大风险任务

重点管控重大危险源

•针对以上任务中重大危险源的管控措施,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我们将这些危险源

的管控作为重点,利用每班前班后会在职工中贯彻学习,采用岗前提问,学习日考试等方式,让他们牢记于心。

•班前会上安排此类作业任务时,带班干部把这些危险源作为施工中的主要安全

注意事项重点强调,在井下现场施工时,班组长重点提高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职工在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杜绝违章作业,严防事故的发生

下面我来举例分析下***队由于危险源失控曾经发生过的事故案例以及我们制定的管控措施:

危险源:

1、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2、矿车移动式捡拾轨道附近的杂物。

•2008年4月2日,***队职工宋兴安等五人将风巷片盘外的料车运至风巷,

由于绞车绳短,需人力推车,宋兴安用手去掉车轮下的板皮,然后下令推车,这时发现车轮下还有一个小木棍便伸手去拿,但车已移动,将宋兴安的左手中指挤伤。•针对之一事故,我们制定了管理措施:

•(1)人力推矿车时,各作业人员要精神集中,提高安全意识;

•(2)周边人员做好自保互保,保证作业安全;

•(3)移动的矿车轨道附近严禁伸手捡拾杂物等。

***队具体工作方法:

1工作中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卡和告知牌,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2认真贯彻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多样式开展风险预控管理活动

3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一、工作中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卡和告知牌,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我队按照风险预控办公室及矿相关文件要求,向全队的各岗位职工发放危险源辨识卡,并让职工细读和熟背辨识卡上的内容和标准,提高职工按照标准和措施作业的态度,严防事故的发生。井下职业危害告知牌的悬挂时刻提醒各工种按章作业,及作业时的隐患和预

防的措施。

二、认真贯彻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多样式开展风险预控管理活动。

(一)风险预控告知管理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队各值班干部严格按照“2208” 模式(2分钟点名;20分钟教育培训及危险源辨识;8分钟工作安排)进行班前会的召开综采一队 风险预控班前会记录.doc。 另外,我队利用每周

一、

三、五班前、班后会对各干部职工进行风险预控管理知识贯彻教育,对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的职工予以奖励。

井下带班干部会在下一班班前会前,将工作面的存在的风险汇报到队上,值班人员认真的做好记录,分析下一班工作任务中的风险,每一个工种、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序中存在的风险和预防风险的措施。在班前会上告知跟班队长、班长和员工要清楚自己作业范围内可能在“人机环管”方面存在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措施,提高现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预知风险的能力。

(二)规范员工行为。我们通过规范劳动纪律,排队进浴池换衣、排队上岗,集体入井、文明乘座人车和大巷排队行走等行为,避免入井到工作面前发生的各类事故。

(三)持卡上岗。我们对各工种发放《危险源辨识卡》,达到每人一卡,告知员工工作区域的存在的安全风险,使员工班前预想、班中预控,使员工知道重大危险源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四)是作业前安全风险预控确认管理。在到达工作面后,由跟班干部和班组长结合评估员、瓦检员按照“四人联岗”工作制的原则对班前、班中、班后的安全工作对工作面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进行检查。坚持“三不生产” 和“四不开工”原则,即:不安全不生产、不文明不生产、不标准不生产;危险源辨识不清不开工、管控措施不到位不开工、作业能力达不到不开工、隐患不排除不开工。各岗位工对本岗位内的安全风险进行确认,工作过程中对安全风险随时进行确认,查出隐患及时处理,防止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一)风险评估管理。对每一项工程开工前进行风险评估,对各个危险源进行安

全风险评估、分级,有重点针对性的做好风险评估和预防工作。

•(二)责任到人,规范风险管理。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按照特别重大风险、重大

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五个等级进行划分。风险查处后,根据风险的等级,制定危险源的责任人,制定处理风险的措施和标准。

•(三)认真落实隐患整改通知。我们每天有专人负责整理安检科和综采区下发的

《安全风险隐患整改通知单》,按照限期整改日期,由值班人员布置,验收员跟踪落实,升井后及时汇报,上台帐注明隐患整改情况,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到实处,对于完不成隐患整改的个人和班组,则进行严厉的考核,在整改期限内继续跟踪落实整改。

•(四)加强生产区域管理。我队要求各下井干部认真排查工作面的各项不安全因素,

排查内容要100%覆盖全工作面,检查做到不留死角、考核不留情面。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我队发挥的作用

1.通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的开展,使每位职工更加清楚了自己的工作任务,知道了每道工序中潜在的危险源、管理标准和管控措施,从而实现规范操作、主动防范,有效避免了三违行为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2. 通过构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使我队班子成员明确了安全管理的重点,干部在井下现场的管理更有针对性,某项作业存在哪些危险源,如何预防等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从体系建立开始至今我队未出现任何安全工伤事故及较严重以上三违行为。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整改措施:

1、个别职工对风险预控的学习不够深入,认识不到位,有为难抵触的情绪,甚至认为是纸上谈兵,在参加教育培训时左耳进右耳出,有应付现象存在。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要继续加强培训,将风险预控的重要意义宣传贯彻到位。

2、由于部分职工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这部分人对危险源及管控标准与措施管理卡片内容的背诵记忆成为了一大难题。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让本队技术员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教,将卡片上内容结合工作实际变成通俗的语言,使这部分职工更容易接受。

3、在实际工作当中,作业地点的环境等不安全因素时刻在变化,危险源的数量或相关风险已经发生变化,之前制定的措施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针对以上情况,我队要求各跟班干部加强每天各个工作地点进行认真检查,定期对作业地点周边危险源等进行补充并对风险进行评价,结合现场实际修改不足之处。

***队认真贯彻落实《平煤股份一矿关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试运行的通知》,牢固树立“生命无价、安全至上”理念,围绕“事故防范在于落实预防在先”这一中心,坚持“一切隐患皆可识别,一切风险皆可控制”的理念,摸清安全生产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以落实现场责任为重点,全面排查安全风险因素,超前治理生产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队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促进综采一队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

在2013年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中,安全风险预控工作,在员工和班组中得到认可,提高了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辨别安全风险的能力。在工作前先进行风险安全确认,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保证实现安全生产。我们会戒骄戒躁,进一步推进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为一矿的安全高效生产做出最大的努力。汇报完毕,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

1、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风电场安全管理工作,提高风电场设备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控制,以预防事故的发生,结合风电场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等设备的风险预控管理。

3、引用标准

3.1 《电气安全术语》GB/T 4776 3.2 《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GB 19517-2004 3.3 《电气设备的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降低》GB/T 22696-2008 3.5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国华河北分公司2011版)

4、风险预控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程序,以全面辨识生产系统和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存在的风险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并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4.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风电场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4.1.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4.1.2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4.1.3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4.1.3.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4.1.3.2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 4.1.3.3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4.1.3.4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4.1.4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4.1.5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4.2 风险管理对象提炼、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4.2.1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要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4.2.2针对风险管理对象风电场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4.2.3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4.2.4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4.2.5风电场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4.3 危险源监测

风电场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4.3.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4.3.2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4.3.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4.4 风险预警

风电场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4.4.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4.4.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4.5 风险控制

风电场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4.5.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4.5.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4.5.3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5.4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4.5.5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4.6 信息与沟通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风电场应确保:

4.6.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4.6.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4.6.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4.6.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 4.7 风险财政管理

风电场应实施风险财政管理,以转移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并应:

4.7.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应包含保险理赔相关分析;

4.7.2对单位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4.7.3按照国家规定,对员工进行投保;

4.7.4有风电投保险种的记录和理赔费用的统计和赔付资料。 4.8 工余安全健康管理

风电场应了解和掌握员工工余安全健康状况,对员工工余安全健康进行管理,并应:

4.8.1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有关工余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员工业余活动集中区域张贴工余安全健康的宣传资料;

4.8.2组织员工对工余安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 4.8.3鼓励员工汇报工余安全健康事故,并形成制度。

5、保障管理 风电场应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建立并保持程序,以保障风电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5.1 组织保障

5.1.1风电场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5.1.1.1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5.1.1.2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5.1.2风电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风电场最高管理者承担。

5.1.3风电场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5.2 制度保障

5.2.1风电场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5.2.1.1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5.2.1.2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5.2.2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5.2.2.1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5.2.2.2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5.2.2.3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5.2.2.4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5.2.3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5.2.3.1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5.2.3.2文件收发、归档要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5.2.3.3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5.2.3.4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5.2.3.5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5.3 安全文化保障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5.3.1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5.3.2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5.3.3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风电场的各项管理。

6、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程序,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和梳理,并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和控制措施,以实现人员准入、培训、监督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6.1 人员准入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人员准入管理标准应: 6.1.1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6.1.2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6.2 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

风电场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人员不安全行为梳理应:

6.2.1全面、具体、准确、有针对性; 6.2.2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6.3 员工岗位规范

在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风电场应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6.3.1种类齐全;

6.3.2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6.3.3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6.3.4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6.3.5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6.3.6确保在完成预定任务存在多工种交叉作业时,必须制定书面安全工作程序。 6.4 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制定

风电场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6.4.1结合风电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6.4.2涵盖影响风电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6.4.3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6.5 员工培训教育

风电场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6.5.1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6.5.2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6.5.3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 6.5.4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6.5.5每年末对上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6.5.6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6.5.7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6.5.8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6.5.9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6.5.10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6.5.11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6.5.12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 6.5.1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6.5.14新入矿员工要接受不少于72小时的安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6.6 员工行为监督

风电场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6.6.1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 6.6.2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6.6.3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6.7 员工档案

风电场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6.7.1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6.7.2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6.7.3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7、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7.1 风电机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实施风电机检修、维护管理程序,消除和控制作业中的危险源,且符合下列要求:

7.1.1天气情况应符合检修维护要求;

7.1.2与主控联系确认故障性质及历史档案;

7.1.3检修维护人员身体状况良好,个人防护用品佩戴齐全; 7.1.4检修维护中选用合适的工具;

7.1.5检修维护前对检修部位进行危险评估; 7.1.6确保风电机周围无人或物,防止高空坠物。 7.2 变电站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变电站控制程序,确保变电站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预控措施,以保障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并确保: 7.2.1检修相关规程制度齐全; 7.2.2设备资料齐全;

7.2.3严格规范设备巡视制度;

7.2.4对运行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8、综合管理

风电场应规范风电场准入、应急与事故、消防、职业健康、环境保护、手工工具、计量器具、登高作业、起重作业、标识标志、施工单位等方面管理,使风电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覆盖风电场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和全方位。 8.1 风电场准入管理

风电场在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应进行安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风电场设计应:

8.1.1符合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定和要求; 8.1.2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8.1.3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8.1.4确保风电场安全、环保设施严格遵守“三同时”原则; 8.1.5确保施工建设单位具备施工建设资质; 8.1.6保证质量合格,有国家相关部门验收记录。 8.2 应急与事故管理

风电场应制订并保持事故应急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 8.2.1风电场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并应:

8.2.1.1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要求,编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8.2.1.2严格按程序对预案进行审批,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修订;

8.2.1.3确保所有员工都经过《应急预案》及《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培训; 8.2.1.4确保风电场保安体系完备,通讯报警系统有效,所有人员熟悉事故汇报程序;

8.2.1.5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救灾演习,有演习计划、演习方案及总结报告; 8.2.1.6应按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应急救援管理平台。

8.2.1.7每一班组至少任命1名经过培训的专(兼)职安全员,安全员名单要在本单位张贴、公布;

8.2.1.8每年至少有10%的员工接受急救培训; 8.2.1.9所有重点作业场所应配置急救箱,急救箱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进行标识; 8.2.1.10急救箱内保存一份《急救用品清单》,有专人定期检查,保证医疗器械、药品的完好齐全;

8.2.1.11有急救箱配置分布图及急救用品明细表; 8.2.1.12有急救用品使用记录,并定期对使用记录进行分析,以查找受伤害原因。 8.2.2风电场应规范事故管理,作好事故汇报、统计和总结工作,事故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8.2.2.1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相关规定逐级上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8.2.2.2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对现场抢救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现场抢救工作总结;

8.2.2.3根据事故类别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结束后,形成《事故追查记录》、《事故调查报告》; 8.2.2.4对所有事故进行统计,建立事故和事件统计数据档案,并及时向员工公布; 8.2.2.5定期对事故进行回顾,以强化风险意识与预控能力。 8.3 消防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消防管理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火灾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8.3.1各风电场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消防器材及设施,并应确保:

8.3.1.1依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编制本单位的《灭火器配置标准》,现场配置与标准相符;

8.3.1.2消防器材放置处有反光功能的标志牌,放置位置不得它用;

8.3.1.3消防器材设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无阻塞;不应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以及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8.3.1.4消火栓的设置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8.3.1.5有消防设施分布图和消防器材明细表; 8.3.1.6对所有的消防器材进行编号; 8.3.1.7建立了消防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8.3.1.8灭火器按规定周期经专业部门检验、维护; 8.3.1.9消防设施维护、检验期间需配备相应替换器材; 8.3.1.10有《消防设施维护和保养制度》;

8.3.1.11建筑物公共场所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始终保持畅通。 8.3.2风电场应定期组织进行消防演练,并应: 8.3.2.1制定《消防演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8.3.2.2有义务消防组织,消防队员名单要张贴公布;

8.3.2.3所有专兼职消防队员都按《消防管理条理》规定进行培训和训练。 8.3.3风电场应定期向员工宣传消防知识,并应: 8.3.3.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宣传; 8.3.3.2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8.3.3.3确保消防急救电话和消防队员联系方式向全体员工公示。 8.4 职业健康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员工职业健康控制程序,及时识别和控制职业健康方面的有害因素,保障员工职业健康。

8.4.1风电场应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并应确保: 8.4.1.1作业人员周围环境(温度、噪声、尘埃等)满足健康要求; 8.4.1.2各作业环境及餐饮、运动等公共场所卫生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8.4.1.3员工个体防护及各作业场所健康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有效,提示标志醒目; 8.4.2风电场应建立员工健康检查监护制度,及时掌握员工安全健康状况,做好员工职业病预防工作,并应:

8.4.2.1对在岗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健康监护符合国家或行业规定;

8.4.2.2有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并按计划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8.4.2.3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8.4.2.4每次体检结束后,对员工提供预防疾病和职业病的医学建议;

8.4.2.5对发现患有职业病的员工,立即通知并提供治疗及康复条件并妥善安置; 8.4.2.6员工上岗、转岗、离岗前,进行健康检查; 8.4.2.7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宣传、培训。 8.5 环境保护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程序,及时识别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预防环境破坏和污染事故,保持风电场环境良好。环境保护应:

8.5.1制订完备的环境综合治理计划和目标,有专门机构检查;

8.5.2规范风电场废油脂的回收管理,设置防止油脂泄漏和废油回收的设施或装置,并对废弃油品进行标识;

8.5.3确保风电场噪声防护完善,对作业场所噪声进行监测,噪音超标地点应有降噪措施;

8.6 登高作业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登高作业管理制度,并符合下列要求: 8.6.1登高或高空作业防护设施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8.6.2高空作业人员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 8.7 标识标志管理

风电场应建立并保持标识标志管理程序,以规范标识标志的使用、设置、检查与维护。标识标志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8.7.1对全体员工培训标识标志的含义,并建立标识标志公示牌板; 8.7.2工作和作业场所标识标志的设置应便于作业人员观看; 8.7.3消防器材和急救设施存放点有明显的指示标志; 8.8 施工单位管理

8.8.1风电场应对施工单位进行管理,规范施工单位准入,预防施工单位生产事故,并应:

8.8.1.1制订施工单位管理制度和办法;

8.8.1.2在选择和确定施工单位时,须确认其符合安全健康管理要求,具备相关施工资质;

8.8.1.3要求施工单位对可能发生的赔偿责任进行投保,并实行风险抵押; 8.8.1.4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安全健康管理方面的条款;

8.8.1.5确保施工单位有安全管理负责人,并具有相应的资质;

8.8.1.6确保施工单位有内部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并有针对具体项目的作业规程; 8.8.1.7保证开工前所有施工人员接受安全健康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8.8.1.8每年至少对施工单位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8.8.2风电场应对施工单位现场施工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并应:

8.8.2.1对施工单位进场人员、材料、施工机具、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 8.8.2.2确保现场有具备安全资质的管理人员跟班作业; 8.8.2.3定期、不定期对施工单位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8.8.2.4确保施工单位每班召开班前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

9、检查、审核与评审 9.1 检查

9.1.1风电场应制定反映全面风险预控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 9.1.1.1涵盖并满足本规范的要求; 9.1.1.2结合风电自身特点;

9.1.1.3符合促进风险预控管理的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9.1.2风电场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应: 9.1.2.1系统、全面;

9.1.2.2重点关注可能产生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 9.1.2.3记录真实、准确、可追溯;

9.1.3风电场应对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 9.1.3.1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9.1.3.2按照不符合的处理程序予以纠正;

9.1.3.3重新审核或制定相应防范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9.2 审核

风电场应制定并保持体系审核程序,定期开展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审核。以审核实施情况与体系的符合性,评价是否能有效满足风电场的方针和目标。体系审核应:

9.2.1覆盖体系范围内的所有运行活动; 9.2.2由能够胜任审核工作的人员进行;

9.2.3对审核结果进行记录,并定期向管理者报告,管理者应对审核结果进行评审,必要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9.2.4及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所有相关方,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9.2.5对已批准的纠正措施制定行动计划,并作出跟踪监测安排,以确保各项建议的有效落实。

9.2.6如果可能,审核应由与所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 9.3 管理评审

风电场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应:

9.3.1确保收集到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

9.3.2根据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可能需要修改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方针、目标和其它要素; 9.3.3评审结果应予公布,并应跟踪监测其改进情况; 9.3.4将评审结果形成文件。

10、附则

第五篇:316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梯子的制作及安装应符合《移动式轻金属折梯安全标准》 、《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 、《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的要求 行人台阶的设计和施工符合《行人台阶设计要求》规定 爬梯有编号,并有《爬梯使用管理台账》 有登高或高空作业检查制度,并有检查记录

固定梯至少每月检查一次,移动式爬梯 、脚手架除使用前要检查外,至少每旬检查一次

高空作业人员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 起重作业

新购或维修的所有起吊机具均经检验,并有出厂合格证 所有起吊机具均需编号,建党登记,明确管理单位和职责 起重机械需按国家相关规定定期检验 所有起吊机具上均标明了最大起重载荷 安全闩有效 、可靠 有《起重设备操作规程》

定期对起重设备及吊具按《起重机具和吊具完好标准》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高空起重作业时,安全通道畅通,无非作业人员进入现场 固定起重作业场所张贴了起重指挥手势示意图 爆破管理(6个元素) 爆炸材料库

永久性地面爆炸材料库建筑结构及各种防护措施,总库区的内外部安全距离等,必须符合《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GB 50089—2007)、《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库房外必须有防静电、防雷装置和消防器材 地面临时性爆炸材料库周围,必须设围墙或铁刺网距库房的距离不应小于5m。地面临时性爆炸材料库的内外部安全距离、照明、防火和防雷电措施、管理制度与永久性地面爆炸材料库相同

井下爆炸材料库应采用硐室式会壁槽式,其布置、库内硐室设置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百零

三、三百零四条,照明符合第三百零八条规定。必须砌碹或用非金属不燃性材料支护,不得渗漏水,并应采取防潮措施。爆炸材料库出口两旁的巷道,必须砌碹或用不燃性材料支护,支护长度不得小于5m。库房必须备有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 317页

井下爆破材料库必须高于外部巷道的地面,库房和通道应设置水沟

开凿平硐或利用旧平硐作为爆炸材料库时,必须符合《每款安全规程》第二百九十七条规定,必须有发放爆炸材料的专用套间或单独房间

每个爆炸材料库必须有2个出口,一个出口供发放爆炸材料及行人,出口的一端必须装有能自动关闭的抗冲击波活门;另一个出口布置在爆炸材料库回风侧,可铺设轨道运送爆炸材料,该出口与库房连接处必须装有1道抗冲击波密闭门 警示牌设置位置明显,库区警示牌内容应有防火 、禁止烟火等标志;库房警示牌的内容应有危险等级、最大库存、危险品种名称等 爆炸材料贮存

发爆器必须有合格证和煤矿安全标志证书,统一管理 、统一发放。爆炸材料三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煤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必须齐全

爆破材料和爆破设备由物资供应部门购置,入矿检验由供应 、安监 、保安和矿生产管理等部门共同检验

各种爆炸材料的每一品种都应专库储存;受条件限制时,可按国家的有关同库储存规定储存。存放爆炸材料的木架每格只准放1层爆炸材料箱。井下爆炸材料库的炸药和电雷管必须分开储存

地面爆炸材料库储存爆炸材料的总库量:炸药不得超过75t,雷管不得超过25万发。单个库房的炸药最大容量不得超过25t。地面爆炸材料库储存各种爆炸材料的数量,还不得超过由该库所供应的矿井3个月的计划需要量

井下爆炸材料库的最大储存量,不得超过该矿井3天的炸药需要量的10天的电雷管需要量

井上 、下接触爆炸材料的人员必须穿棉布或其他抗静电衣服,不准穿带静电的化纤衣服 爆炸材料运输

电雷管和炸药必须分装运送

不在交接班时间内或人员出入井集中时段运送爆炸材料

爆炸材料的井下(包括井筒)运输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百一是

一、三百一十

二、三百一十

三、三百一十四条的相关规定 运输爆炸材料要严格按规定路线和时间行驶 爆破技术要求 318页

爆破作业必须编制爆破作业说明书,其内容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安全规程》要求,爆破工必须依照说明书进行爆破作业。特殊情况下爆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经矿技术负责人批准的专项措施

井下爆破作业,必须使用煤矿许用炸药和煤矿许用电雷管。其选用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百二

十、三百二十一条规定

在有瓦斯或煤尘爆炸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应采用毫秒爆破。在掘进工作面应全断面一次起爆,不能全断面一次起爆的,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在采煤工作面,可分组装药,但一组装药必须一次起爆

突出矿井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必须执行停送电制度 爆破作业 爆破作业必须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