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考文综试卷分析(集锦)

高考文综试卷分析(集锦)

高考文综试卷分析第一篇:2013高考文综试卷分析2018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2018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I卷、全国II卷试题设计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历史命题仍然延续了历史学科特色,既注重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又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

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第一篇:2013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I卷、全国II卷试题设计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历史命题仍然延续了历史学科特色,既注重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又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地理考核从人地关系到学生的综合思维运用能力,到地理与生活的实践应用,注重考察考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而政治试卷中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

历 史

2018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I卷、全国II卷命题仍然延续了历史学科特色,既注重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又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对于重点知识仍然重点考查,但是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和多样,需要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提取和思维加工;难度方面难易结合,难度适中,能较好的体现高考的检测性和选拔性;试题开放性大,角度多,有层次,结合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特点分析

1、凸显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的核心素养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部分。历史考试通过选取典型的素材和巧妙的设问,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史观,通过唯物史观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史实,如全国I卷24题通过呈现《墨子》一书中的成就,考查的落脚点在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历史唯物史观和人文情怀。

历史学科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解释,才能不断的接近历史真实,如全国I卷中

26、27题等题,都是在历史叙述的基础上,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联系,这是对历史解释的考查。 历史的家国情怀主要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本次考试对于家国情怀的考查也比较明显,如全国I卷28题、29题通过中国屈辱史和探索史的呈现,引导学生的忧患意识、报国意识和实现中国梦的远大情怀,全国II卷中通过考查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活动和地位,学生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热爱祖国的情感。如30题通过独立之前的外交,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如32题和46题就通过对史料的呈现,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2、注重基础,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与往年试卷相比,今年高考试卷覆盖的知识点有较多相似之处。共同考查的知识点有“中央集权制”“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建国初外交”“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工业革命”“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等内容,可见对于一些历史的重点知识还是会重点考查。其中全国I卷42题中涉及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等内容,46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34题的工业革命等,考查还是比较基础的,这也都体现了注重基础,回归课本的特点。从试卷的占比来说,必修1所占的比重最多,其中选择题有6道涉及了政治史的内容,主观题40题为必修1的内容,分值25分,41题为综合题,也考查有必修1的内容,因此复习还是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注重对重点常考内容的复习。

3、不回避热点问题,但是考查角度比较新颖

为了突出以史鉴今的史学功能,反映历史教育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观点。关注热点,不回避热点是高考历史考试的一大特点。如41题,考“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这和现在建设特色小镇,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等热点相符合,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它的热点如近代化、民主进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与进步等也都有所考查,重点关注了推动中国进步的重大事件和与中国命运联系密切的重要战争,关注了政治变革与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的关系,如“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典的民主政治”“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这些热点在今年的考题中都有所反映,但是其考查的角度和立意比较新颖,比如全国II卷中45题考查科技体制改革,这也体现了我国建立创新型社会的热点,但是从科技体制改革的角度考查这一热点还是比较新颖的。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全国II卷中呈现了《“一带一路”视角下大豆栽培与传播》的史料,并且以大豆的传播为视角进行考查,立意比较新颖。

4、材料呈现形式多样,偏重考查历史能力

试题中材料较多,且呈现的形式也比较多样,有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漫画材料等,通过简短的材料、全新的视角,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当前的热点时政,构建新的设问角度。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提取和调用、总结和归纳、迁移与应用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历史试卷历年真题分析比对 整体难度适中

历史考试要求侧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在考试中通过基础性试题考查学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同时还通过开放性的试题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内容相对而言较难。但总体上难易结合,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并且选做试题也凸显个别差异性,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长处。

总体来说,在题型和题量上2018年和2017年没有变化,但是在内容上今年题目的设置更加灵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也体现了教育稳中求变,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这样的变化也要求学生既要了解知识本身的来龙去脉,更要抓住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提升历史核心素养,这也是将来历史考查的方向。

地 理

2018年高考新课标地理全国I卷、全国II卷试题设计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注重考察考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坚持地理学的一般原则,以图形为载体,生活为案例重点考核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重视基础,考察能力,在题型、题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的命题思路,试题主要特点体现如下。

2018年高考地理试卷特点分析

地理学科素养的综合能力是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从人地关系到学生的综合思维运用能力,到地理与生活的实践应用都在本次考试中有体现。

1、贯穿人地关系主线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如:主观题中全国I卷44题,强调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全国II卷44题,白洋淀的生态保护等都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发展关系。除此之外全国I卷37题,乌裕尔河的发展以及全国II卷37题,美国龙卷风频发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也都渗透了人地协调的理念。

2、强调综合思维运用

综合性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性质。综合性思维主要是引导学生能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重视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全面的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特点与地理原理、概念。

如:主观题中全国I卷37题,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全国II卷37题,美国龙卷风多发的原因与机制,在中部大平原高发的原因和影响等都是综合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需要考分析各个地理要素,最终认识地理事物与环境的关系。除此之外客观题中全国I卷6-8题河流阶地的相关知识与全国II卷9-11题汾河流域降水等也都体现了需要分析各个地理要素从而得出答案的这一综合思维。

3、依托区域认知理念 区域性是地理教学的另一特点,地理知识在呈现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区域为依托,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各种人地关系。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如:主观题全国I卷36题中俄能源合作项目,就是以区域为依托考察产业分布与布局;全国II卷36题数据中心的建设主要是以区域为依托考察工业区位因素以及产业集聚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客观题全国I卷9-11题以西南地区为背景,考察地形气候等因素,全国II卷大部分选择题都是以区域背景为依托,考察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

4、重视地理实践能力

2018年地理考题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重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将地理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能够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高考地理试题一直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在素材和情境的基础上,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

如:客观题全国I卷9-11题,地理考察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突出;客观题全国II卷6-8题,考察时区与地方时、方向的相关知识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强调地理基础知识

全国I卷与II卷虽然在考察的题型题量上保持一致,同时对于学科基础知识考察相对全面,自然地理大气环境中的气候、气温,水环境中的河流,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等都有直接或间接考察;人文地理中人口数量变化、城市发展、交通运输、工业布局与区位因素等也通过显性与隐形的方式考察;区域地理则重点考察了区域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整体来看,全国I卷与II卷题型注重于考察常规,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基础知识,考察内容回归教材,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限定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察”的原则。试卷难度中等,预祝各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

政 治

高考政治新课标全国I卷、全国II卷以《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试题设计体现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试题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同时结合重大社会事件和时政热点,侧重考查对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本质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哲学原理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内的政治核心素养。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涵盖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2018年高考政治试卷特点分析

1、试题范围

考查内容全部回归教材,突出重点。试题遵循“考查核心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涵盖考试大纲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如价值与价格、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政府的职能、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矛盾的观点、价值观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全国I卷第12题考查《经济生活》中有关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几个概念之间的正反比关系,考查学生对于商品价格相关经济理论的理解,难度适中。全国II卷第21题考查《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相关知识,回归教材,重点突出。

2、题目特点

试题灵活度较大,难度中等偏上,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对考生的综合分析、提取和概括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每一年的选择题难度都会在对于必修1《经济生活》这一模块的考查上,如供需曲线图的分析这类题型几乎每年都会考,如全国I卷第14题和全国II卷第12题就考查了快递市场供需曲线的变动以及三种相关商品的需求变动曲线图,题目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这就提醒考生们在注重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对解读、提取、概括材料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3、分值占比

各模块考查题量及分值占比相对稳定,其中对《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考查历年来占比都比较大。在选择题部分,全国I卷和全国II卷均对高中政治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考查,试题的难易程度有一定层次梯度划分。在非选择题部分,仍然遵循3道大题共5个小题的题量,全国I卷的分值略有变化,体现在哲学分值减少2分,开放型试题增加2分。总体来说,试题遵循以时政为背景,以知识为载体,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4、命题角度

试题的命题角度更加突出时政性,更强调开放性。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在命题上最大的区别点就在于时政性极强,每年的试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题干材料中都会联系最新时政热点内容,对知识点的考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政。

全国I卷第19题提干结合了《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来考查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理解;第21题结合了十九大最新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时政知识,考查时政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全国II卷非选择题第39题以十九大报告的片段摘取作为背景材料,考查政治生活中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每年政治非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必会有一问是开放类题型,往往以“提出建议”或“列举要点”等角度进行命题,历年来这一小题的分值为4分,但在今年全国I卷中非选择题第40题第3问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三条建议”仍然遵循开放性思路,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分值由过去的4分提升到了6分,可见对这类题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这就提醒广大考生,在平时复习备考之余,一定不要忽略对于时政知识的点滴积累,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遇到各类热点问题时,都要多从国家或政府的角度换位思考该如何解决。 2019年高考政治试卷预测

2018年高考政治考题难度较2017年相比有所上升,整体来看,在参照新课程标准、确保考查范围不超纲的前提下,试题的灵活度越来越大。结合对近两年的高考题目的分析,预测2019年高考政治题目难度应该不会过大,但对考生的综合分析、理解概括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会逐年提高。

常考重点知识模块:多变的价格、国家财政与税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的职能、对外开放、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论等仍然是重点考查知识模块,但绝不会单纯考查对某一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会紧密结合最新时政和社会热点事件来考查考生对上述知识点的理解。

第二篇: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历史试卷分析

畅游

201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仔细研读新课标文综历史卷,总体感觉试卷难度适中,试题类型与去年相差不多,尤其是41题延续了去年的开放式探究的特点。命题不拘泥于教材,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立意高远,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重在考核能力的新课标理念在试题中凸显。

一、 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2012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

26、

27、

34、

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11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 1 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料中就可找出部分答案,所结合的知识点也都与重要知识点相关。整体而言非选择题部分入手不难,但得高分也不容易。

试题具体分析:

1、第24题材料表述西汉刺史制度中限制豪强地主土地兼并作为监察内容,选项设置有难度,如果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就不可能严重触犯他们利益,材料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而是政治压迫手段,排除A、B、D选项,所以学生用排除法亦可做对。

2、第25题答案可以直接从课本知识提取得出。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反应到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话本小说,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3、第26题有难度,材料中提到明朝松江限定语,依据所学我们已知明后期商业快速发展,松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当地的经商之风益盛。材料是说大概十分之一的官员和十分之九的农民变为许多农民改为经商,这就道出了社会结构中的职业变化,故选B。

4、第27题有难度,但已知王阳明是心学代表,而材料中王阳明观点的主旨是四业虽不同,但根本相同,只要各业尽其心。所以答案为D。但干扰项很强,学生会失分。

5、第28题考查学生对清代政治制度的了解。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制度逐渐僵化,内阁式微。后半部分材料非常熟悉,学生会直接选D项“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由前半部分材料中“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本题主要反映的是内阁办公拘泥规制, 所以选择B。

6、第29题材料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本题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B、D均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A项中维护统一的主要条件应为中央集权制度,学生会与君主专制等同,错选会多。

7、第30题考查学生对实业救国的张謇的认识,张謇曾为状元,中国官府自古重农抑商,他“捐弃所恃,舍身喂虎”指的就是他要抛弃自己阶级地位和观念,全身心投入到商业中。因此答案选A。

8、第31题有难度,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当建党前早期共产党员思想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所采取的暴力革命是形式所趋,暴力革命是社会的必然选择。A选项存在逻辑错误,B选项在时间与历史状况不符,D选项不是中共所持有思想。

9、第32题通过美国的评估文件反映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状况,材料时间为1958年,此时中国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民经济出现混乱,而美国评估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和史实不符。题目和选项涉及外交关系,有些迷惑学生,学生需认真对待。

10、第33题难度不大,材料反映出的是92年全国的下海经商潮,调动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相关内容学生即正确选择。

11、第34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项;C项是强干扰的错选项,某人输掉了官司是因为《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所以不能表明审判程序缺乏公正;D项明显错误,不选。而该人输掉官司仅仅是因为将“葡萄树”说成“葡萄”而和法律中的条款字眼“树木”不相符,明显表明其形式主义,B项正确。

12、第35题有难度,D项是强干扰项,从图中示意图可以看出,1965年到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大幅度增加,而美国大体保持不变,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D项没有强调前后美苏的变化。所以选C项。

13、 第40题选取城市交通信号灯这一小切口,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 从整体上看,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特别是第一和第二问需要考生调动课本相关知识点,并结合材料解答,第一问回答背景问题,基本上答案就是课本中的知识点,属于知识点再现,只不过还应 2 结合材料找到课本中没有的答案。题目要求答出城市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材料有“1868年”、“英国”字样,答案要点就应该是工业革命背景的相关内容。工业革命也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增加了,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回答第二问要看时间限制条件是20世纪, 第3段“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与电等的发明。第6段提及计算机的发明。后面两段“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字样,这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此外,还须注意,材料始终是围绕着欧美国家是如何应对城市交通问题的,所以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也是推动力之一。但是,题目要求回答科技方面的内容,所以应该回答城市交通问题产生与演变背后的技术原因,即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造成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第三问难度较大,这一问的答案在课本中是没有出现的,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是为了应对城市交通问题,实际上也在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发明和改进交通信号灯,即改善城市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既是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也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从最后一段中的“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中,可以推测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规责意识、法制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即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本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也很贴近现实,是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中去考察的典型案例,突出了史学的社会效用,也是史学中“问题意识”的良好体现。

14、第41题题型设置依然是主要观点加材料分析模式。解答此题一方面从材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性,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史与论的结合。

15、第46题难度较大, 第一问可以由材料概括得出,首先材料一选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所以得出是宪法规范的内容,然后即从两方面分别找到权力执行机构和权力行使代表即可;材料二由材料出处可知是政协意见,政协的核心意思即认可执行权力的机构和参与政治的方式及人数。第二问,就要结合知识背景和材料反应出的意思作答。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全国人民争取民主政治的时期,此时国民党摆出了一些姿态。原因就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两个大的方面作答即可。

16、 第47题有难度, 第一问凯恩斯主义主要从材料中根据“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概括得出有限度的赔款,恢复德国的态度;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凡尔赛和约的对德规定。该问简单易总结。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背景知识作答。“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概括出一些得分点,同时根据战后凡尔赛会议的局限性再进行深层次概括。

17、 第48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和解析能力,第一问认识可以由材料概括中得出,“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员)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简单且容易得分。措施这一问也一样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得出,“民间私熬烟斤”、“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出口,并奸民私种罂粟”、“只准易货,毋许易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仔细,全面理解材料。第二问评价的时候要全面,既要结合书本知识鸦片战争前夕的禁烟运动来分析,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不足。所以“鸦片战争后妥协性”这一答案需要好好揣摩。

三、教学建议:

1.抓主干知识,对历史概念要阐释清楚,但不要让学生记忆过细的知识。

2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一网上搜索资料,史书、视频、回忆录、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国课程网等;二是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历史教材结合讲。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及其珍贵的历史辅导资料。建议学校给每个老师配备三套教材。同时,没星期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

3、平时训练试题的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

4.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5.注意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用一些时间关注社会问题。 6..注意历史学科的解释能力与评价能力

7.老师要外出学习,关注学术动态,关注每年出题的动向。对后期复习做好调整。

第三篇: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分析及教学反思

——政治学科部分

胶州市第四中学张作伟

2006年的高考文综试卷给大部分走出考场的考生留下了较为美好的印象:不难!考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自己平日所练的,尤其是政治学科部分。主观题部分重点考查的也是全国政治教师平时引领学生高度关注的地方,所以学生普遍感觉题目并不难。现结合2006年高考文综阅卷的情况,仅就政治学科部分做一分析。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1、难度适中,题量合适,但区分度偏低。

2006年高考政治学科部分的题目从总体上看难度适中,选择题部分的难度相对偏低,考生可以把较多的时间放在主观试题的解答上,安排较为合理。非选择题部分因考察的两大热点皆为考生、教师关注的重点,考查的角度也不偏不怪,所以难度相对来说较往年也有所降低。从答题情况看,中等水平的考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卷,但对中高等水平的考生而言,区分度不明显。

2、关注热点,时代感强烈,洋溢时代气息。

今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充分关注社会热点,时代感强烈,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3、凸现“高考为教学服务”,人文色彩浓厚。

“教学围着高考转”还是“高考围着教学转”,一直是关系我国基础教育成败的大问题。2007年我国有四个省级国家课改实验区(包括山东 1

省)将实行高中新课改下的第一次高考,“高考为教学服务”的理念能否贯彻下去以及如何体现出来,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而今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从取材的角度上看一点也不回避社会热点尤其是全国考生都在关注的热点,从设问的角度看,既不偏也不怪,既有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察,更有对学生理解、迁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察。整份试卷都给考生以亲切的感觉,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但静心一想又感觉比日常所触及之处更有一种高度和深度。“学什么考什么,高考为教学服务”,这一思想理念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能够坚定广大教师对课改的信念,人文色彩鲜明。

二、 考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考生书写不够规范,条理性、逻辑性欠缺。一部分考生只是写了一大段,连个标号都没有,在“踩点给分”的原则下,会给阅卷教师带来一定的困难。

2、审题不准,不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部分考生不会真正从材料的有效信息入手,整合答案要点的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

3、对哲学常识理解的深度不够,答题的针对性也有待提高。部分考生没有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角度来回答,部分考生只回答出原理的内容,而没有说出其原理的要求,即没有真正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应该把原理内容与原理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还有部分考生热衷于罗列其他的哲学观点,用力不集中,答题不规范。

4、思路不够开阔,没有真正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均可斟情给分”这

句话,答题时思路过于狭窄,只是局限于用课本上的原话,而不会灵活运用所学过的“时政语言”或其它有效的语言。阅卷教师都是从总体上把握参考答案而不是孤立地去看没有某一要点,只要综合起来看有符合题意的语言就给分,绝不泯灭考生的创新思维。

三、 教学反思:

1、书写要规范,要有条理性、逻辑性。有把握的要点,要写到容易让阅卷老师看到的地方。以前看了一个材料,题目是阅卷老师对你的十点忠告,排在第一位的是卷面要整洁,排在第二位的是字迹要清楚。考生如果不注意规范性,肯定要吃“暗亏”。

2、对高考题材料的理解非常重要。我们说要读懂材料,即审好题是解题的关键,是前提和突破口,尤其要善于从中把握有效信息,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很有道理。要进一步强化研透材料的重要性。当你不会做题时,看看材料,抄上几句和本题有关的语言,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然,最佳的方法还是通过找出材料中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而后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补充说明。

3、平日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夯实基础和构建知识体系,加强知识联系,落脚点放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尤其要注意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不要只局限于答案,对学生有创新性的见解,千万不要泯灭,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因为高考答案也仅供参考,就是说,答案后边的一句话“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有着丰富的内涵,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高考题下来后,在讲解时千万不要照本宣科,死扣答案要点。

4、只要不违背原则,尽管大胆地去写,在保证条理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如果时间允许应尽量多答、多写,高考批卷时仍然是踩点给分,只要能说明白、说清楚,便可给分,课本语言、时政语言、个人所理解的均可给分。这样,《半月谈》、《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高中生地理》等刊物适当地看一看,总结一下,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语言,并大胆地去应用,在高考当中将受益非浅。

5、要瞄准高考题型,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训练。要立足于本学科,强化基础,同时要适当加大文科综合的力度。头脑中要有一个整体观,不要机械地把政治、历史、地理分割开,适当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能从宏观上去理解和把握。

6、注意技巧和方法。总的来说,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按部就班的同时,先把有把握的分数拿到手,再去攻难题。另外,要充分利用开考前的五分钟,浏览试卷,合理安排时间;最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加强检查。

2006年7月

第四篇: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分析地理试题

稳中求进,贴近生活,加大开放度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试题整体与新课标贴合,难度不大,使考生可以以较为轻松的心情答完整套试卷。

一、试题结构较为稳定

第一卷的选择题共11个,每题4分,没有变化。第二卷非选择题部分中必考题在分值上与去年略有变化:第36题分值为22分(去年为26分),第37题分值24分(去年为20分),但必做题总分值依然为46分。其选考题部分分值与去年相同。

继续以“组题”形式呈现,非选择题以区域承载考点,自然流畅。 选择题全部以组题的形式出现,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今年高考仍然延续了过去的特色,全卷选择题分成4个题组,或3个一组,或2个一组,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形成梯度,保证了考生思维的连贯性,便于考生答题。综合题方面今年的第36题和37题分别以攀枝花和非洲维多利亚湖作为背景,重点考查自然、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点。

二、试题稳中求进

1、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稳定性明显。

“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特征在2013年地理试题中仍然体现明显。

主要知识考查汇总:

(1)客观题:选择题1-3题以“鲜切花”生产为切入点,考察了农业(鲜切花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区域发展优势分析。4-6题以遥感影像图片和文字材料(提干)说明为题,考察了具体区位下降水产生的原因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判定具体的位置以及与自然带形成的关系。7-8题通过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年变化率的变化,考察了城市化过程的变化特点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迁移的特点等。9-11题通过我国某地天气系统的变化

考察了风向的判定和暴雨的形成以及我国各地此种天气系统发生的基本规律。

(2)客观题:36题,以攀枝花在西南地区的位置和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分析攀枝花1月气温高的原因和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以及攀枝花钢铁工业发展与打造“避寒之都”的关系。37题,以非洲“维多利亚湖及周边水系”考察了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和在维多利亚湖中迅速繁殖的原因和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渔业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并说明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选做题:42题,三沙市旅游资源特征和当前旅游开发应注意问题的说明。43题,江南丘陵某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44题,矿渣库对环境的危害及应采取的措施。

2、试卷难度适中。难度大致与去年相同,以中等难度为主,客观性试题难度稍有抬升,主观性试题难度较低,并容易得分。

3、依然强调考生读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每组题均有图,但继续没有地理景观图,遥感影像图片出现了。

本试卷地理部分共10幅图(选择题4幅:美国-中美洲-哥伦比亚轮廓图、遥感影像图、人口年变化率图和气压形势图;必做题3幅:攀枝花在西南地区的位置图、攀枝花及周边地形图、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图;选做题3幅:南海海域图、江南丘陵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某企业位置及等高线地形图),材料信息阅读量适度。

4、第一题组考查的鲜切花问题和2012年农业题、2011年日本汽车题同属人文为主的地理题,与2010年新课程卷考查“阿尔泰山雪线”的纯自然地理内容有明显区别。用较容易的人文地理做文科综合的起始题是近三年地理学科命题的新特点。这有助于考生在答卷时稳定情绪,缓解紧张心理。但今年略有变化:第一题组的第一小题问哥伦比亚鲜切玫瑰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这是较容易的自然地理的考查。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对。

5、继续弱化了类似数学学科的计算问题。以往地理高频考点——地球运动,算今年已经连续四年没有考查。只有第10题依据比例

尺算低压中心的移动时,用到了简单的计算,它不会为学生造成障碍。

三、贴近生活、加大开放度。

1、试题情景设置贴近社会生活(选择1—3题情人节鲜切玫瑰花、7—8题不同年代人口年变化率、9—11题我国某地区天气变化、简答36题小明和小亮“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37题维多利亚湖引入鲈鱼销往欧洲,成为最昂贵的美食等等),设问既有根据地理学原理、规律来推理判断,又有根据情境和区域特色问题来综合分析和阐述等问题,试题更注重对地理知识和原理、规律的灵活应用的考查。

2、选修题的设计今年直接设一问,开放性和灵活性有所加强,对考生分析问题、筛选材料、总结归纳等能力的要求提高。

3、试题开放度加大,但设问依然是考查主干知识。

从区域定位入手,重点考查工业、农业(花卉、渔业)、气候、等值线、湖泊(河流)、遥感等主干知识,注重基础、能力立意,运用各类地图,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图像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如,第36题的第(3)问攀枝花钢铁工业发展与打造“避寒之都”的关系;第37题的第(4)问:说明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地区渔业的影响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等。

4、加大开放度,不回避热点。如,选做题中的42题,以2012年6月21日设立三沙市为背景材料,还有43题江南局地洪灾问题等,既对基础和主干知识进行了考查,又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社会生活性。

总之,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结构稳定,无偏、繁、怪、难题目,整体难易适中,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出“能力切入,能力考查”的高中新课改高考命题要求。试题通过贴近生活、联系社会热点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社会生活性和应用性。

第五篇: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一)文综参考答案(2013哈尔滨一模)[定稿]

2013 年哈尔滨市高三一模地理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5.D 6.C 7.B 8.B 9.B 10.B 11.C 36. (26 分) (1)(6 分)从北、东、南向中部和西部递减;(3 分)呈半环状分布(3 分) (2)(12 分)艾尔湖为内流湖,以雨水和河流水补给为主;(3 分)该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蒸发量极大,降水量少且季节、年际变化大;(3 分)旱季或降水少的年份,虽北部河流有水,但由于强烈蒸发,河水很难流到艾尔湖即消失,湖泊近乎干涸;(3 分)雨季或降水多的年份,则湖泊水量大增。(3 分) (3)(8 分)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生物数量减少或灭亡;水资源减少;干旱加剧等(任答4 点即可,每点2 分) 37. (20 分) (1)(12 分)位于河套平原,地形平坦

D D A B B A 40. (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6 分)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每小点2 分,最多10 分)。 (3)内藤湖南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1 分)宋朝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使用纸币;打破坊市格局;程朱理学兴起,吸收佛道思想;南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8 分) 41.答案:评

分标准 一等(12~10 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 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 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 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 赞成外因论: 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掠夺了中国的大量主权和领土;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 出等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通过基督教等传教士来华,进行文化侵略,输出西方中心的价值观。 赞成内因论: 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没有受到根本冲击,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传统观念的束缚,重农抑商思想的阻碍等 45.(1)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文明开化;成为世界强国,与欧美各国平等。(6 分) (2)相同点:19 世纪中期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需要;都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及改革教育。(5 分)不同点:中国仅注重学习西方技术,日本更注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4 分) 46.(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言论自由;保护私有财产。(6 分,每小点2 分,最多6 分) (2)否定君主专制;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将启蒙思想发扬光大,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4 分,三取二)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2 分,二取一)但是建立在私有财产贫富悬殊基础上的“自由”和 “平等”实际上只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3 分) 47. (1)德国遭到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9 分,四取三) (2)威尔逊认为美国参战的目的是协约国集团为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为保卫自由而同同盟国进行战争的。(2 分)该观点是不正确的(2 分)。理由:一战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抵抗侵略而参战,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2 分) 48.(1)美国有良好民主制度保障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防止因个人威望走向独裁,保证民 主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转。(6 分) (2) 分析:本题通过材料中的观点,结合清末民初中国实际状况,可以概括出华盛顿主要形象为民族主义形象或民主主义形象。 如民族主义形象。(3 分)北洋军阀派系斗争加剧,地方割据;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海关税收等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少,技术薄弱。(6 分) 民主主义形象。(3 分)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镇压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签订《二十一条》。(四取三,共6 分) 如学生未加概括,直接选择一种形象并以相关史实为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