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激励机制论文(集锦)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激励机制论文(集锦)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激励机制论文高职教育自教育部16号文件发布以来, 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大调整, 由培养企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向企业应用型和高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调整以后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他们较普通的人群有较大。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激励机制论文

高职教育自教育部16号文件发布以来, 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大调整, 由培养企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向企业应用型和高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调整以后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他们较普通的人群有较大的创新潜能, 高职院校对这部分人群开展创新教育, 培育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其担负的重要使命。

1 目前高职创新教育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正在兴起以教学改革为主的创新热潮, 但这些教学改革多集中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手段上, 虽然有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也组织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总体来看, 这些改革基本停留在认识层面或为一些单因素的分析与实践, 缺乏对影响学生群体创新能力的多因素、多环节、系统性的研究, 难以全面系统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因此, 创新教育教学还没有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本项研究就是从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环节、多层面、多要素出发, 系统地探讨一种高职创新教育教学的有效模式, 逐步建立起一个能激发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形成激励广大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机制。

2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研究的总体思路

分析并确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与制约因素, 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与环境建设等多环节、多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确定影响创新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和环节, 研究这些要素和环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 总结出能全面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潜能的教育规律, 建立一个能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

3 影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因素很多,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3.1 学生

创新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过程, 是一种创造性应用理论的过程, 因此, 创新需要人的智力活动和高的技能。高职大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各专业的理论知识, 掌握了各专业的技能, 在他们中存在着较大的创新潜能。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创新的“两个过程”要靠他们自己逐渐地在头脑中形成, 他们接受创新教育的程度及其在创新教育中的表现直接决定创新教育的成败, 所以创新的根本动力在学生本身, 创新的主体是全体学生。

3.2 教师

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创新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次次创新活动在头脑中思考、长期训练、在意识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创新教育教学要求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实现自主学习, 能动学习, 创造性学习, 教师必须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转变教学行为, 实现由主宰作用向主导作用的转变, 要研究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思维策略;研究让学生实现合作探究、能动学习的自主学习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教学环节策略;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思维和创造空间的开放性问题设计策略;研究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创造性应用理论的能力以及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 创新教育教学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增强了。

3.3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为创新活动构筑的一个基础平台, 它本身虽不能产生知识和创新成果, 但它却是开展创新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创新环境越优越, 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指开展创新活动的各种硬件设施, 是创新必备的物质基础;创新软环境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 教学政策, 创新的鼓励政策, 创新的氛围, 教师的态度及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形成的交往关系等, 创新的软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是巨大的。

3.4 创新组织与管理

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包括:学生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创新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对创新的支持与鼓励政策, 学生的创新学分、教师指导创新工作量的计算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院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衰, 决定着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 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组织管理和创新环境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动力机制结构模型

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不同层面, 即学生、教师、创新环境和创新组织与管理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发现了这四个层面在创新教育中各自发挥作用的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 根据各层面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组织管理和创新环境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动力机制结构模型 (如图1) 。

学生与教师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原理:学生利用硬环境如实验设备、工具、场地等, 可以进行创造性实践, 实现他们的创新构想、创新方案, 提升其创新能力;学生们利用数字化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展开协商、探讨、交流创新思路及构想的创新方案。利用信息资源还可以收集利用和处理信息、学习知识、发问问题。学生通过与环境 (利用网络资源) 交流互动, 或通过环境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受益于硬、软环境影响和熏陶的同时, 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广泛参与, 以及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关系, 这些都构成了创新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学校的硬环境创造出来的成果它反过来可以转化成为学校硬环境的组成部分, 实现硬环境的良性发展。

学生还可以在现实空间和时间内与教师和同学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探讨, 教师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实现了指导。学生在这种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变革了学习方式, 学到了知识, 启发了创新思维。

教师与学生、环境、组织管理的相互作用表现在:教师通过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通过指导创新实践, 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指导。教师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教师与学生形成的民主、开放、平等和谐的交流互动关系也是创新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 创新教育教学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创新的参与者, 也是创新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创新组织管理与教师、学生、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表现在:教师、学生、环境之所以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形成一个实不可分的整体, 其主要原因是通过组织管理模式把三者整合在一起, 这里组织管理就相当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它实现对系统资源, 即教师、学生及创新环境以及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等进行统一管理, 控制并使之高效运作。如果组织机制、管理政策不到位, 不仅创新软环境不健全, 而且学生、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将受到严重挫伤。

如果用一柱体体积表示创新可能性的大小, 则各种因素对创新可能性的影响如图2所示。图中可见, 教师、学生、环境、组织管理任一因素的作用增强, 都将促使创新的可能性趋于增大。研究表明:只有四种因素协调发展, 创新的可能性才能趋于最大, 忽视任一方面的建设, 都将使创新可能性的发展背离最大化的原则。图2b) 示出了当教师的作用增强后对创新可能性的影响。由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虽然教师的作用增强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其它方面也有拉动作用, 但这种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 创新可能性属非协调性增长, 不可能达到最大化。

5 结语

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告诉我们, 影响创新的四个层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忽视任一方面的建设, 都将对其他三个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最终将使创新的发展萎缩。只有四个层面全面协调地发展, 创新教育才有内在动力, 才能够稳步推进, 才能实现国家对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摘要:指出了目前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因素, 从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层面出发, 提出了创新教育研究的总体思路, 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组织管理和环境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动力机制结构模型, 揭示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健康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周见, 等.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缓慢原因探析[J].发明与创新, 2003 (4) .

[2] 彭道福.创新教育及其实现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14) .

[3] 张效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 .

[4] 杨庆玺.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8 (2) .

[5] 袁丰.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3) .

[6] 郭际元, 等.深化教学改革培养GIS创新人才[Z].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2003.

[7] 欧红玉.对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创新的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