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大全)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大全)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第一篇: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赵存生2008-9-8 13:31:25来源: 人民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赵存生

2008-9-8 13:31:2

5来源: 人民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首先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针对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它的提出,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外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发展为基础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行了系统、精辟的阐述。

首先,报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方面的地位及其理论意义。对于这个层面的概括,报告又分为三个角度:一是从发展思想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三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样概括,深刻具体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与这个理论体系中其他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

其次,报告从实践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方面的地位及其实践价值。报告先是指明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然后扩展开来,进一步指明了它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概括言简意明,准确到位,含义深刻,我们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以提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通过初步学习,我对这四句话试作如下解读。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其第一要义或者说是首要含义就是发展。这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对这个“第一要义”可作三层理解:

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在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而不能把它的地位和作用降低了。

其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永恒性和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有密切关系。对发展这个“硬道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要义”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都不能含糊。

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关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这些基本要求,才能避免发展中的片面性和发展的失调、失衡、不可持续,从而实现科学的发展。关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把这个方法用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这些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和精辟的阐述。

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考虑我国发展的全局,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思想和布局,就是统筹兼顾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得出的结果。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不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而且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报告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涵和意义作了新的和更加深入的阐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需要和谐的社会保证,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难于实现科学发展。要紧紧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活力源泉。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报告提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保证。

第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报告指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以上这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涵盖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政治保证、社会保证、动力保证、组织保证,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结合实际、扎实推进。

第二篇: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王保宏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重大矛盾和现实问题时不断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我们党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表明了我们党担当历史重任的强烈责任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隐患,比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就业问题等。“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胡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要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科学发展观正是党中央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和着力解决这些复杂矛盾而进行的重大理论突破。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发展之路,既要讲求经济增长速度,又要关注资源消耗的程度;既要看当前的发展态势,又要看到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又要促进环境状况的改善。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也是每个人的行动指南,从这个角度上讲,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方永刚曾今说过说:“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区别于其他信仰的崇高、远大的信仰。科学信仰之于共产党员,如同人生的灯塔。有了信仰才有追求,有了追求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有发展。所以,从政治角度上讲,信仰决定一切。科学信仰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根本动因。方永刚之所以20多年来一以贯之地发扬他那种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矢志不渝的执著精神,不辱使命的献身精神,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知行统一的求实精神,最终成为中共党员和人民军队的时代楷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对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基本信念的科学性的信赖和对党创新理论的信仰。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是我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福祉之所在,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当代的发展史的实践已经见证了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威力。众所周知,正是由于中国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才使中国的面貌一新,使她走上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做主之路。正是由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科学发展思想,才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和中华民族新的鼎盛时期,使中国十几亿人口走上了现代化的富裕之路。由此可见,信仰党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信仰最现实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真理。

1 它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对每一位共产党员在政治上的根本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说,在方永刚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一个共产党员一旦有了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就会像方永刚那样,变成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具有广阔的胸怀和博大的视野,大公无私、忘我奉献;就会像方永刚那样,对党的事业有热爱、有激情,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就会像方永刚那样,眼睛向下,尊重实践,心系大众,处处显现出党的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是否都保持着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过去曾经有坚定信仰的人如今是否依然那么坚定,毋庸讳言,部分党员在信仰问题上是不容乐观的。持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有之;对党的科学发展观不以为然者,有之;口若悬河式地称颂党的科学发展观,自己却背道而驰甚或腐败堕落者,有之;一心追逐名与利,认为科学信仰无用者,有之;视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禁锢”,我行我素者,有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家之言,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者,亦有之。诸如此类现象的存在,更显得坚持科学发展观之可贵。我们所有的共产党员都应该反思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多真实,在信仰问题上,我们是否秉持了科学的态度。

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因为只有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扎扎实实解决好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在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的形势下进行的,要遇到诸多深刻矛盾,克服诸多重大困难,完成诸多艰巨任务。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面对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如果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就会使我们丧失科学前进的动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历史的经验表明,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陶醉于歌舞升平,在成绩面前飘飘然,自甘懈怠,脱离群众,贪图享受,甚至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在这个问题上,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警觉起来。常怀忧患之思,常怀自警之心,就能看到复杂国际形势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其次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增强公仆意识,公仆意识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转变领导作风、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2 宿。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为谁服务、为什么当干部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个别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根本原因就是在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上没有想清楚、弄明白,跌了跟头。增强公仆意识,关键是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使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防止手中的权力商品化、庸俗化。

最后,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增强节俭意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行动体系。科学发展观是缓解能源、资源、环境压力,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行理性、文明、人文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必然选择。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价值观念到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人奢侈不立,家奢侈不旺,党奢侈必败,国奢侈必亡。我们要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带领全体人民为科学发展、促进和谐而共同奋斗,就必须首先从领导干部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做起,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科学发展体现到科学建设、科学工作和科学领导方面。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与时俱进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中,提高统揽全局的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和前瞻的眼光来研究和处理问题,善于从局部看到全局,发现影响全局的一些苗头和带倾向性的问题,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保持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全面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在破解难题中促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2008年11月1日

第三篇:必须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必须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发展创新的眼光和思维,树立“快乐生活、激情工作”的理念,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励人才干好事业,充分调动全体国税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努力实现国税人员和国税事业的共同发展。

(一)重视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提升干部职工的向心力。

人是有情感和需要情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之一,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爱融人,把情感融会于道理之中,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干部职工工作激情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局把重视干部职工思想建设,提升干部职工的向心力作为管理的工作重点相当重要。当前,针对我局国税干部队伍的特点,我们做到“三抓”:

1、抓经常,靠细致的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坚持做到“三个贴近”:一是贴近征管。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征收管理等具体业务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基层、上一线、到现场,及时把握干部职工的思想脉搏,针对出现的思想问题对症下药、引导其做好本职工作。二是贴近生活。思想政治工作者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不是把干部职工“拉出来”教育,而是主动“贴上去”服务。针对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不良思想情绪等问题,认真细致地做好排解纠纷、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等工作。三是贴近家庭。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向每个家庭,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家庭,千方百计为干部职工排忧解难。

2、抓载体,靠立体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通过有效的载体和方法,来渗透到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学习当中。一是以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坚持从满足干部职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内涵、情感色彩和活动品位,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吸引力。二是以国税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国税精神、国税核心理念、国税核心价值观教育,精心设计国税形象,增强干部职工的爱岗敬业意识。三是以党内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单位上大课、支部上党课、党小组开展党日活动等形式,坚持不懈地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在领导和中层干部中,利用中心组组织学习讨论、民主生活会等形式,督促落实好“一岗两责”等措施,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当好表率。在党员中开展党员“责任区”、“先锋岗”等活动,让党员同群众结对子,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行动上影响,将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员周围,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四是以理论研讨为载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实践,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支撑。围绕工作实际,把群众关心的热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作为研究主题,集中力量攻关。坚持“走出去”学习借鉴,“请进来”开拓思路,“沉下去”掌握实情,通过召开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形成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思路,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

3、抓典型,用榜样示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提倡人格力量的影响作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产生于现实生活、来源于干部职工身边的先进典型,有着“可敬、可信、可学”的特点,大力挖掘、总结、宣传国税系统的先进典型,有效提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可以达到“树立一个典型,带出一支队伍”、“宣传一个人物,推动一项事业”的良好效果。

(二)完善三项管理机制,激发干部职工的战斗力

1、完善用人机制。一是干部实行竞争上岗。竞争才有活力。因此,我局党支部一班人尽可能地给干部提供发挥能力的舞台,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树立了“看主流、看素质、看发展、看实绩”的用人观念;建立一套干部岗位交流工作机制,要求每个干部在日常学习中,必须掌握本职岗位以外的1-2个岗位的业务知识,对不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干部,在评比表彰、考察考核时予以惩戒。充分利用“鲶鱼效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2010年全市机构改革中,我局通过“一考两推一述”方式选拔中层干部,7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了分局领导岗位,激活了干部队伍。这种不讲资历,注重实绩,唯才是举的干部竞争上岗形式,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提高了选拔干部的透明度,扩大了选人用人视野,激发了干部的进取意识,倡导了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精神,使干部队伍的活力显著增强,不仅为整体工作提供了人力保证,也在全局范围内形成了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良好风气。二是坚持干部定期轮岗制度。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局坚持对一般干部和重要岗位的人员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轮换。使一般干部始终处于对新的岗位技能、新的岗位工作的学习和适应之中,始终保持对新的工作有新鲜感,对现有岗位有危机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超过三年,就容易产生惰性,形成思维定势,难以创新。如果及时调换岗位,就会获得新奇感,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活力,交流和轮岗是比较有效而且操作成本较低的一项措施。因此,我局作出硬性规定,每个部门内部干部原则上每隔三年轮岗一次,特殊岗位每隔五年则必须轮岗,近三年来,我局5名中层干部、8名一般干部进行了岗位轮换。三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我局按照科学、精简、效能的原则,归并现行内设机构,合理划分、配置机构职能。再根据机构职能和业务量的大小,公平、合理设定工作“职位”,明确工作职责和相应的标准、具体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评办法。根据“职位”的相应要求,配置合理的工作人员,做到人事相宜,努力消除工作职责分配上的 “苦乐不均”和“鞭打快牛”现象,营造公平的竞争基础。

2、完善激励机制。个人成就感能够帮助人们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并有勇气和动力去面对未知和挑战,使得人们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现。人在取得一些成绩时很需要周围人对他的肯定,否则就很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泄气,对工作失去激情。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则工作的乐趣就无从谈起,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更大的反展,很难想象员工如何会有活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运用激励的手段,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民主激励。在局党支部研究重大事项时,如办公楼装修、干部人事调整、制定教育培训计划等我局都先征求意见,然后按照反馈的意见合理进行调整,让分局干部职工充分享受主人翁地位,增强自豪感,调动了工作热情。这种党支部和广大干部共同研究和讨论问题的方法,不仅能提升工作绩效,而且让干部职工体会到单位对自己的认同和接纳,提高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二是情感激励。感情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我们基层国税部门应多关心干部职工的日常生活、精神需求,使他们在融洽的氛围中心情舒畅地工作。事实证明,感情投资有时比奖金更能唤起人们的工作热情,更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感情投资,牢牢抓住一个“心”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互相交心。近年来,我局推行领导干部谈话制度,党支部成员定期与干部进行谈心活动,了解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听取他们对全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人性化、亲情化的措施,激发了在职干部投身事业、无私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分局内部思想统

一、步调一致,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干事、创业的和谐局面。三是荣誉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国税干部也是一个自然的和社会的人,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更高层次的情感、荣誉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在保障其基本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应着眼于保证税务干部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这就要求国税部门在重视对干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荣誉的激励作用。我局每年都组织开展业务能手、服务明星、工作创新单项等评比活动,对在单位开展的各类专项检查、竞赛活动和重点工作中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干部,实行重奖,让真正干活出力做贡献的干部受表彰、得实惠、有威信。

3、完善考评机制。一要坚持考核制度。我局建立健全岗责制度和考核办法,对干部职工的“德、能、勤、绩”四大考核指标量化、细化,干部的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由过去领导凭印象,拍脑袋,改为凭直观的分数来定夺,建立起公平、公正、客观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杜绝人为因素,让干部职工心服口服,从而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对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要制定量化考核标准,按时进行考核,使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二要奖惩兑现。在工作中,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打破平衡,铁面无私地运用奖罚措施奖功罚过,明断是非;要奖罚分明得当,有明确的标准,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尺度,奖罚错位或失度都会造成不好的后果;要公正无私、不分亲疏,该奖的则奖、当罚的则罚,才能使奖罚成为有力的激励和抑制手段。我局每月将干部职工个人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由分局按个人工作业绩考核情况挂钩发放,该扣分的扣分,该罚款的罚款。最大限度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达到公开、公平、公正。三要推行末位淘汰制。每年都要对全体国税干部采取政治业务考试、工作出勤考核、民意测评等三种形式的检查考验,综合评分最后三名干部就是末位淘汰对象,要无条件地轮换担任其他勤杂工作,从而增强每一名机关干部的工作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提高干部职工的凝聚力。有人说,一辈子是否真正幸福主要看生活是否快乐,工作是否快乐。而工作是否快乐关键取决于能否在一个和谐、平等、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取决于领导的工作艺术,领导者应重视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一,要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是培育现代化的国税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局坚持以“文”育人、以“文”优化人,使党员干部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领和熏陶下,逐步形成和优化价值理念、利益取向和心态结构。坚持开展“争做时代先锋,建„十一五‟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在全局形成“学法、知法、用法”的热潮,使干部认真算清政治账、经济账、法制账、家庭账、良心账,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职工防范廉政风险的能力;开展“国税干部职工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并成立了国税文化兴趣爱好活动小组。兴趣活动小组通过开展“爱国歌曲大联唱”、“贺新春”趣味活动、春节联欢晚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党员干部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大家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税务事业发展中。

第二,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按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要求,在硬件上,配齐、配好必要的办公设施和执法装备,最大限度地改善办公条件,在办公环境上我局在所有过道、办公室、会议室放置花草,每个办公室最少放置一盆盆景;所有公共环境桌面一律不允许摆放杂物,报刊、文件、纸张,一律要求入柜;张贴悬挂反映国税精神文化的图片、标语口号、名言警句、书画等营造家庭式的温馨氛围。在软件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和谐人际关系,让干部变被动压抑地工作为主动快乐地工作,达到“工作并快乐着”的理想状态。

第三,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领导者要努力办好基础设施建设实事,解决干部职工实际问题,让干部职工在分局工作安心、生活安居、思想安稳,切身感受到分局“大家庭”的温暖。我局重点改造了办税服务厅,建立小食堂、小健身房、小读书室、小庭院(花园式庭院)、小菜园(党员蔬菜基地),建设乒乓球室、篮球场、羽毛球场,建好单身宿舍和休息室,配备必要生活用品,为职工提供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员工在分局亦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关怀,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

第四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战略思想。

一、作风建设必须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作风建设为什么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进行?从根本上说,是由作风建设的规律性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决定的。

我们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也历来重视对作风建设规律的研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既认识到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也认识到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内先后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几乎葬送了党。这些错误的形成,与主观主义、家长制作风直接相关,也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恶果。为了纠正这些错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这个中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这就从根本上清算了错误路线,确保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党员干部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巩固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任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党的任务与党的作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党的中心任务的实现要靠党的优良作风来保证;另一方面,作风建设须臾不能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如果作风建设离开了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那就既没有价值和意义,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历史的逻辑再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要靠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来贯彻落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风建设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进行。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既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当前加强作风建设的紧迫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未放松过作风建设,十一届五中全会、十二届二中全会、十三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四中全会、十五届六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都专门对作风建设作出部署。我们党之所以长期执政受拥护、千锤百炼更坚强,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好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不良作风,或轻或重地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本来,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进步,有的人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科学发展观讲究按照规律办事,有的人却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有的人做事却偏偏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科学发展观注重协调发展,有的人在工作中却总是畸轻畸重、忽视协调;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实效,有的人却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的,有的人却背离这个基本要求,好大喜功、脱离实际,等等。显然,如果不能认真解决上述作风不正的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面向全体党员的要求,但首先的和主要的,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这是因为,“高级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事实正是如此。近年来,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些重要思路和措施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就作风方面的原因来看,主要问题不在那里的普通党员干部和群众,而在那里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一般干部的榜样,上级是下级的榜样。上级领导干部作风好,就会在下属那里潜移默化地带出好的作风,无形中约束下级不能恣意妄为。领导干部自己作风好,也便于管理下属,批评也好,教育也好,处分也好,都能够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否则,“己不正,焉能正人”?胡锦涛同志突出强调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确实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端正思想认识,增强转变作风的自觉性。一般地说,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有正确的实践。一些领导干部所以在实践中缺乏转变作风的自觉性,表现不出好的作风,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是一个基本原因。在他们看来,领导干部是抓发展“大事”的,作风属于个人修养和行为方式的问题,即使有些不足也无损于大局。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目前一些领导干部的身上存在着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铺张浪费、贪图享受,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等突出的作风问题,早已经超越了“个人”范围,成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发展大局的大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警惕、不抓紧治理,就会极大地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一再证明,作风是无形的力量,能够发挥出难以估量的巨大社会作用。领导干部有好的作风,能够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党立于不败之地;能够使科学理论同实际情况正确结合,推动党的事业健康发展;能够使党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在今天,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领导干部作风好,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共建和谐的强大社会力量;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防微杜渐,自觉抵御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只有这样认识和理解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转变作风。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明确当前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总要求,找准转变作风的切入点。作风建设是一个实践过程,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要求和内容。对领导干部不良作风进行整治,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找准切入点,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当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进行,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具体地说,就是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一是从勤奋好学做起,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干部的本领。

二是从密切联系群众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从真抓实干做起,不尚空谈,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在抓好工作落实上狠下功夫。

四是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做起,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

五是从令行禁止做起,顾全大局,坚决维护中央的政令畅通,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

六是从发扬民主做起,要心胸开阔,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平等待人,乐于听取各种意见包括不同意见,自觉接受监督,与大家团结共事。

七是从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做起,时时处处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防止手中的权力商品化、庸俗化。

八是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做起,讲操守,重品行,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御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转变作风的针对性。作风建设重在“做”。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面对作风建设,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只能从个人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盲目地“随他”、“从众”。有的干部长期做领导工作,高高在上惯了,不注意查找自己作风方面的问题,下属碍于面子又不愿指出问题,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放下架子,真正把自己放在普通党员干部的位置上,严于律己,广泛听取意见,重新审视自己,深入解剖自己。要学会“照镜子”找差距,从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规定中明确要求,从革命前辈的光辉榜样上汲取营养,向新时代的模范人物学习借鉴,与身边的优秀分子交流互励,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想。有了这样的人生境界,才能找准自己作风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转变作风,成为人民群众拥护的风正德劭的领导干部。

三、加强领导和监督检查,促进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

从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违纪案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干部的作风不好,内因固然是决定性的,但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如党组织的教育不够深入,作风建设的制度不够健全,领导和群众的监督不够有力,周围的政治氛围、文化氛围不够健康,等等。实践表明,干部的好作风是自己做出来的,也是上级“带”出来的、下级“逼”出来的、环境“熏”出来的。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需要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形成推动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合力。其中,尤其要加强领导和监督检查工作。

明确领导和监督的职责,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各级党委担负着主要领导责任。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列入党的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制定规划、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督促检查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纪委要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履行纪律检查和监督的职能,不仅要监督领导干部的工作表现,也要监督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特别要加强对与领导干部作风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的监督。经验表明,要使监督到位,必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和监督大而化之,思路不明、手段不多,原则要求多、有力措施少。有的虽然制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但是奉行“好人主义”,出了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责任制的落实流于形式。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作风建设的具体责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强化责任追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作风状况的监督检查。根据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的要求,当前要着重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各项建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对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确保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权威。对于那些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的,脱离实际、搞花架子的,盲目蛮干、不顾长远的,都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直至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同时,要继续落实有关规定,如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修建楼堂馆所,经批准的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标准,坚决制止奢侈浪费行为;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高消费娱乐;坚决纠正以学习考察、招商引资等名义公款旅游特别是出国(境)旅游的不正之风;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节庆、达标评比活动;认真执行会议、公务接待和差旅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虚报浮夸获取荣誉和利益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等。总之,要通过监督检查,督促领导干部养成良好作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监督检查的触角延伸到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干部的作风是自身的思想、修养在实践中的反映,既表现在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也表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小事上。如果对“小事”上表现出来的不良作风习以为常,那就势必影响到大事的处理。这就要求对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不能仅仅停留在大的方面,而且要努力延伸到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已经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可以看到,有些问题看起来是领导干部的“家事”、“生活小事”,但是社会影响之坏、后果之严重,往往出人意料。例如,有些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严重违纪违法,往往与其配偶、子女利用领导干部的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经商办企业、非法敛财有关。有的违背原则,巧立名目,对领导干部的亲属提供各种特殊照顾;有的违背法律和制度规定,为领导干部的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方便。针对这种情况,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提出了五项新的治理项目:对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在商品房买卖置换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或以劣换优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以借为名占用他人住房、汽车的,参与赌博或以变相赌博等形式收钱敛财的,借委托他人投资证券或以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为本人谋取预期的不正当利益或以各种方式为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坚决清理纠正,并视情节作出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可以相信,对上述项目的认真治理和监督检查,必将有效推动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进一步贯彻落实监督检查的有关制度规定,形成有效监督。党风廉政制度建设,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以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纷纷出台相应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对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监督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当前,按照党中央和中央纪委的要求,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主要包括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制度。对于已有的制度规定,要在严格执行和坚决落实上下功夫。要执行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巡视和派驻、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制、问责制等制度。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监督检查工作做到位,就能够有力促进广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

第五篇:社区建设是兵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九师朝阳新区管委会光明路社区 杨霁源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兵团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兵团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兵团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有企业破产重组以来,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牧团场人口涌入师部和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 1

社区管理模式。随着兵团各师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尤其是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我国城市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发挥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的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居民的迫切要求。

2、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繁荣兵团居民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呈现出扎实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面貌明显改观,社会风气逐步好转,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多,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兵团、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 2

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3)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巩固兵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居民委员会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化管理的现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还不太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会事务的日益关注,居民委员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力不从心,存在着责权利不统

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人员老化、工作条件差等问题。推进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社区作为基层管理的载体,保持良好的社区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开展社区建设使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都成为社区管理的参与者行政领导、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新局面,是党的关怀通过社区渗透到每个角落。把居民有效地组织起来,让居民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提高素质;才能将社区将社区治安、辖区环境、社会管理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 3

化解在萌芽状态,保证一方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以社区为立足点,通过深入开展社区安全、社区教育、社区服务以及各种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逐步形成爱社区、关心社区事业的良好氛围。这是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也是兵团在新形势下提高居民素质,发展城市建设,搞好社区建设的良好契机。

二、兵团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不断完善社区体制建设

一是明确定位,加强指导,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基础。兵团、师部、社区指导办、职能部门四者在社区改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改进方法,达到思想上及时接轨,观念上迅速更新。二是科学谋划,严格考核,是搞好社区建设的保证。不论抓社区体制建设,还是抓社区服务,我们始终坚持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无论领导如何变动,始终保持工作的延续性。同时制定了各层次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奖惩到位,这是实现社区改革的保证。三是坚持两手抓,同步发展,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前提。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很抓制定规范,措施配套,人员素质等一系列软件建设,再进一步促进硬件升级。四是发挥优势,多方参与,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关键。加强与驻区单位、部队、学校的联系,定期走访。一方面主动为各驻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提供利民便民服务,方便职工生活;另一方面,争取

4

驻区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及时调整和健全了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坚持以居民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坚持居民区党支部与居委会同步设置。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条件,实现“一居一支部”的目标。对社区内各类企业以外来务工经商党员较集中地场所,凡具备条件的都应及时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二是进一步明确社区党总支的地位和职责。明确社区党组织是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通过抓好党建工作来推动其他工作深入开展,促进其他组织的配套建设。三是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优化社区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文化结构,提高班子的战斗力。有计划的对社区干部进行培训,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逐步形成以社区党支部对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行使直管权,对组织关系在辖区单位的党员行使参管权,对组织关系不在辖区单位但住在社区的党员行使协管权为基础,以在职党员联谊会为载体的新的组织管理体系。

(三)不断拓展社区服务职能

1、一是对分散在社区内的服务人员,由社区服务站进行逐个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经培训后按服务技能发证上岗,有社区服务站统一管理,建立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二是不断扩大志愿者

5

队伍,广泛动员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定时、定向、定任务来为居民志愿服务,把行业优势与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设施,对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在确定服务项目,规定收费标准,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纳入社区管理。四是鼓励失业人员根据居民需求,兴办幼儿园、托老所、维修队、生活服务中心等服务实体,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五是引导社区单位、居民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劳资等形式投资社区服务业,兴办服务实体,促使社区服务向第三产业拓展。

2、抓住重点,将服务落到实处。(1)把下岗失业职工服务作为重点,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再就业岗位。(2)把为残疾人、老年人和特困户服务作为重点,努力为各类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3)把为外来人口服务作为重点,积极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租赁房屋、计划生育、子女上学等困难。(4)把解决居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大力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

3、落实保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上,按照属地管理、社会化发放的原则,建立以民政、劳动部门为责任的主体,社区协助行政的责权利统一,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囊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在内的

6

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社区办理,把社会保障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健全社区服务信息网,提升社区服务保障功能,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在社区形成一个政策配套,措施配套,运行配套的社会保障网。

(四)发扬兵团特色的社区建设

生产建设兵团是在我国进行宏伟的建设时期用毛泽东思想缔造出来的,既适应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又适应保卫社会主义需要的一种新的组织和新的产物,是党政军企一体化的特殊组织。它肩负着三个队的使命,发挥着四种力量,担负着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增强民族团结的历史任务。结合兵团和兵团社区建设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兵团特色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即转变行政职能,加强社区建设的五项原则:面向社区,工作重心下移;费随事转,财随责走;责、权、利配套;以人为本,资源整合;加强管理,拓宽服务渠道的兵团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在社区建设中,还有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优良工作作风、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严格纪律观念的干部队伍,他们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讲奉献、讲科学、能吃苦、能战斗。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和一支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兵团社区建设将会克服困难,发挥优势,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促使兵团社区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三、努力实现兵团社区建设发展目标

7

兵团社区建设在十来年的探索和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社区建设发展模式,并为今后社区建设的目标做了进一步明确。

——居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强化社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居民公约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活跃社区文化,不断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文明意识。

——社区服务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站得到加强,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探索社区服务化的路子,充分发挥在再就业、便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社区环境进一步美化。在完成主要街面道路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向背街小巷、小区、城郊结合部整治延伸。加大旧住宅区、郊区河道和环保综合整治力度,绿化美化环境。

——社区管理进一步有序。坚持把稳定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民间纠纷预防、疏导能力。积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入室盗窃等多发性案件,预防火灾和交通事故的发生,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社区教育进一步深入。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充分发挥学校、成人培训学校、社区教育课堂的作用,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现辖区中小学全部对社区开放,建立不同层次的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网络。突出抓好青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8

——社区文体进一步活跃。坚持每年一次社区文化月活动和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推行各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社区文化、楼群文化、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社区设施进一步完善。采取多方集资、多元投入的方法,分步骤抓好社区硬件建设。逐步建成社区建设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努力实现各社区2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室、图书室、办公室的配套设施。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要在社区管理体制、社区运行机制、社区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和前瞻的眼光,立足实际,总结经验,把握发展趋势,确立新的理念,指导实践,从而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社区。

2010年4月28日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大全) 论文资料 第1张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大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大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